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第2课时

《荷塘月色》第2课时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 荷塘里。
“泻”“浮”为什么用得好?可否用 “照”替代“泻”,用“漂”替代 “浮”呢?
“泻”的范围广,与“流 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 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 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 有点呆板。
“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 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 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 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飘”虽与“薄薄”相呼应, 但既“飘”便“散”、便“逸”, 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柔之美。
(三)、叠词的音韵美。
作者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 貌的形象感,如在第二段中,作者写到,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 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 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 的氛围,也衬托出淡淡的忧愁。又如“荷塘 四面,长着许多树,翁蓊郁郁的”,“翁蓊 郁郁”不但说明树林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 浓重的气氛。这种例子很多,比比即是,富 有艺术表现力,给人一种音韵和谐的美感。
物静而情动,叶子与流水两眼相望,含情 脉脉,风姿绰约。
(二)、动词的锤炼美。
1、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这个“挨”字,活画出了田田荷叶像一群
光彩照人的少女妩媚多姿、亲密无间的形象。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 荷叶上
“画”字,仿佛一位丹青妙手在展纸描绘, 自然贴切地写出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美、之真。
(四)、数量词的点缀美。
数量词被一般人所忽略,但在朱自清的笔 下却能准确地描述事物的特性,为被修饰的成 分增添丰富的审美内涵,成为语言中的一个亮 点。如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 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 碧的波痕”,“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 山”,“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一 丝”、“一道”、“一带”、“一两点”,写 出了淡淡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特有的风韵,起到 了丰富、润色、强化形象的作用,渲染了一种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2课件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2课件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2优秀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包括:深入解读课文,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进行审美鉴赏;探讨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思想意蕴。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荷塘月色的美好意境。

3.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作者内心情感的理解。

教学重点:荷塘月色的描绘;文章的情感意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荷塘月色的图片、文章重点内容、写作技巧分析等。

2.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月色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回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简要复述荷塘月色的描绘。

3. 例题讲解: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并进行例句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对荷塘月色进行描绘。

5. 审美鉴赏: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进行审美鉴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艺术境界。

6. 情感分析:分析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内心的思想意蕴。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写作技巧和情感意蕴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课文荷塘月色2. 写作技巧:比喻、拟人、排比等3. 情感意蕴:宁静、淡泊、哀愁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荷塘月色为题材,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写一篇描绘性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如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组织课后实践活动,如参观荷塘,让学生亲身感受荷塘月色的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

2. 作业设计中的作文题目及答案。

3.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例题讲解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例句,涵盖文章中的主要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课后作业
• 1、自读第六自然段,从修辞手法、写景角度、语
言特点等方面赏析荷塘四周的景色。 • 2、诵读全文,继续寻找品味作者淡淡的景,淡淡 的情。
请依据下列句式,仿写一句话。 • 岳阳楼是范仲淹的精神家园,那里有“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淡然。 • 例:
• 桃花源是陶渊明的精神家园,那里有“采菊东篱下,悠然 见南山”的闲适。 • 醉翁亭是欧阳修的精神家园,那里有“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的豁达。 • 陋室是刘禹锡的精神家园,那里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的高雅。
• 本体——花香
(作用于人的嗅觉)
(作用于人的听觉)
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
• 喻体——渺茫的歌声
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活了。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
• 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 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
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 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
听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明确:
1、四、五、六段分别写了什么具体内容?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周围
朗诵第四自然段 • 月光下的荷塘,呈现出独特的美,试找出其中描
绘了哪几种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
月色下的荷塘
荷叶: 舞女的裙 荷花: 袅娜、羞涩; 明珠,星星,美人
荷香: 飘渺的歌声 荷波: 凝碧的波痕
荷塘月色
朱自清
知识回顾
明线:空间变化 文章的线索: (圆形结构) 暗线:情感变化
小径
求宁静
颇 不 宁 静 得 宁 静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忧愁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他文如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 淡出来。 ——杨振声
朱文心境温厚,节奏舒缓,文字清淡,绝少瑰丽,炽热,悲
壮,奇拔的境界,所以咀嚼之余,总有一点中年人的味
道。
——余光中
天仙子·送春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 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 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荷香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 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 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 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 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写景手法总结:
比喻 对比 博喻 通感 衬托 拟人 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 视觉、听觉、嗅觉结合
拓展延伸
众人评朱自清散文:
“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 风。” ——李广田
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 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丽…… ——郁达夫
4、上阕作者心中之“愁”,表现在哪些方 面?
①伤春之愁 ②对自己的年华老去之愁 ③个人的孤独愁绪
语言美—— 叠词的使用
6.荷塘四周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 有立体感,语言平实自然。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 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 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1.文中标有横线的地方都是叠音词,应依次填入的正确的一 组是 (D ) A.轻轻 薄薄 淡淡 弯弯 B.静静 淡淡 薄薄 柔柔 C.轻轻 淡淡 薄薄 柔柔 D.静静 薄薄 淡淡 弯弯
2.文中加红色的“这”指代的是 ( A ) 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 不能朗照 B.不能朗照 C.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不能朗照 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如流水 静静地泻 薄薄的青雾浮起

月光
月 色
月影
塘 上 的
叶子和花仿佛在 牛乳中洗过一样

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和 谐像名曲
朦 胧 优 雅
实 虚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 花叶如梦
黑影斑驳
杨柳如画 光影似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 梦。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 很相似 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粒粒 的明珠相似 ……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 碧天的星星相似. …… 荷花的纯净洁白和刚出浴 的美人相似.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 断断续续,若有若无
清 香
渺茫的 …… 歌 声
用写女子姣美神态的词来写荷花, 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 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用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 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写出了月光 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写作特点:
A:语言技巧的运用 1.自然清新新颖,不欧化; 2.遣词造句准确,贴切 比喻、通感、 叠词:”轻轻”、”悄悄”、“曲曲折 折”、“田田”、“阴阴”等。 B:融景于情,即景抒情。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情境导入

14荷塘月色_朱自清(第二课时)

14荷塘月色_朱自清(第二课时)

【教学课题】荷塘月色【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文章叙事和情感脉络,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提高文本解读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疏通文章叙事与情感两条线索。

2.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领略语言美。

【教学难点】理解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介绍作家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特点。

二、由古诗文中关于荷花、月亮的名句进入课文。

三、总体把握文章脉络,划分层次。

1.层次划分全篇8个自然段划分为三大部分。

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交代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第2至第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是行文的主体,写作者观赏荷塘的整个过程。

这一部分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它们分别是第一层,2、3自然段,写沿着荷塘的那条小煤屑路;第二层,第4自然段,写月色下的荷塘;第三层,第5自然段,写荷塘里的月色;第四层,第6自然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

而第7、8自然段则是全文第三部分,作者沉浸在联想当中结束夜游归家。

2.情感变化随着夜游的开端、发展、结束,作者的心情也在不断地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由开始的不宁静,到观赏时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到最后夜游结束时心情重回苦闷。

四、具体梳理叙事、情感两条脉络。

1.叙事脉络(1)第一部分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给全文定下了情感基调。

同时引领全篇,是文章的文眼。

为排遣忧愤,超脱现实,作者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怀着欣赏美景、改变心境的期待,走出了家门。

文章的第一部分交代了作者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是为了平静这几天不宁静的心情。

(2)第二部分a.第一层这一层描写的景物对象主要是那条沿着荷塘的小煤屑路。

将今晚的小路与往日进行对比,写出今晚苍茫的月色给原本阴冷、寂静的小路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二者营造出一个与现实隔离的世界,让作者暂时抛下了现实中一切的束缚与烦恼,有了接下来受用眼前美景的轻松心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第2课时)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第2课时)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荷塘月色》〔第2课时〕word教案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课型课题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第四段掌握几种常见的表手法在写景散文中的运用。

教学能力目标使学生能把文中出现的几种表现手法灵活运用在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目的德育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本文景物描写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t 环节掌握第四段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并了解其作用。

学生在自身的写作活动中有目的地灵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教师手记一、导语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一、导语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三分长相七分打扮。

〞你认为这句话是强调什么的重要性?诚然,人的外部包装是十分重要的。

要想漂亮就离不开衣着、化装这些手段。

那么,想把写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得优美动人,又要靠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是如何包装他眼中的景物的——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师:本文集中写景的是哪局部?师:这节课就以第四段为例进行分析。

师:找同学读第四段,听的同学找出第四段都具体写了哪些景物?三、分析课文师:文中第一处具体描写的景物是什么?师:作者描写荷叶时运用了哪些修辞?师:用比喻来写荷叶收到了什么效果?师:以动态的人或物来与静态的景物使无生命、静止的景物有了生命,有了动感,这是典型的以动写静。

生:外表、装扮、装饰。

生:修辞。

生:4、5、6段。

生诵读。

生:荷叶。

生:叠词、比喻。

生:本体——叶子;喻体——亭亭的舞女的裙;舞女的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

以上写荷叶,田田写荷叶茂密,亭亭写舒展挺拔之美。

由俗语引入。

引发求知欲。

介绍以动写静的写作技巧。

教学t 环节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教师手记三、分析课文师:大量运用叠词是朱自清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运用叠词有什么作用?师:“绿叶配红花〞,这甘当配角的荷叶都如此之美,那女主角——荷花呢?师:写荷花运用了哪些修辞?师:“袅娜〞、“羞涩〞两词的本意是写人哪方面的特征?文中两词是写什么样的荷花?师;作者运用拟人的目的是要写荷花什么样的美?博喻A;问:描写荷花用了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有什么特殊处?B;点出“博喻〞〔或“复喻〞〕的概念,分析喻体有几个才算博喻。

《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解读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十五章“散文欣赏”中的第二节“荷塘月色”。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的语言特色、意境描绘、情感表达以及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中的语言特点和意境描绘。

2. 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体会当时的心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欣赏文章的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荷塘夜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文章解读(25分钟)a.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b. 教师讲解文章的语言特色、意境描绘和情感表达。

c. 分析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a. 出示例题:分析文章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句话的语言特色。

b.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例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a.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随堂练习题。

b. 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5. 课堂小结(5分钟)b.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荷塘月色》2. 内容:a. 语言特色:优美、生动、形象b. 意境描绘:荷塘月色、静谧、美丽c. 情感表达:抒发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d.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 答案示例:我喜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句话。

因为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美丽和静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欣赏是否到位。

2024年《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

2024年《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

2024年《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感受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魅力,领会其描绘荷塘月色的艺术手法。

2. 掌握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情感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散文语言特色的分析,尤其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文章情感线条的把握,以及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内心的感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笔记本、彩色笔、课文打印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回顾(10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文章有整体的认识。

3. 语言特色分析(15分钟):对文章中的精彩语句进行分析,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4. 情感线条解读(15分钟):分析文章的情感变化,指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内心的感受。

5.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讨论文章中的美句,并分享各自的感受。

6.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修辞手法,现场创作一段描绘荷塘月色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图2. 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3. 情感线条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选择文章中的一段描写,分析其修辞手法及作用。

(2)模仿文章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绘荷塘月色的短文。

答案:(1)答案示例:文章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月光与流水相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静谧与温柔。

(2)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分析《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和情感线条,让学生深入理解了散文的魅力。

课后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更多朱自清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其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大自然,学会用心感受并表达美好。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 塘 朱月 自色

第二课时
赏析
第二课时
荷塘 美景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一)情境导入 1.检查背诵情况第4自然段情况。 2.听配乐朗诵让学生从中体会语 言的优美,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 悟情 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品味优 美语言,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 的技巧。
明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 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 出。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 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 爱之情。
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 种韵律美,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 : ”轻轻”、”悄悄”、“曲曲折折”、“田 田”、“阴阴”等。


一切景语

情语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远远近近
杨柳



树梢


树缝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清

远山


灯光树上ຫໍສະໝຸດ 蝉声水里蛙声
三、合作讨论,共同探究
(三)为什么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作者出其不意地将人们带到 六朝时代采莲的热闹场景中,似乎古人 生活在自由的天地中,是作者心驰神往 的,宁静又到不宁静,深切微妙地反映 出他“乐得暂时忘记”而又不能“忘记” 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第四段: 月光下的荷塘 第五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六段: 荷塘四周的景色
1.精读第四段并分析这一段写什么景,是 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 荷叶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波: 闪电般、霎时、凝碧 流水:
脉 脉 ——无声、含蓄
荷叶: 弥望、田田、亭亭的舞女的裙
白花
荷花: 袅娜(盛开)、羞涩(含苞) 荷 塘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荷香: 似渺茫的歌声
荷波: 闪电般、霎时、凝碧 流水:
脉 脉 ——无声、含蓄
描写的顺序:远——近、上——下、静——动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
分析: 舞女的裙子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很 相似,近乎圆形,尤其是芭蕾舞的裙子, 极写了荷叶的美,使人联想到了荷叶婆娑 袅娜的风姿,而且“亭亭”的意思就是形 容高耸,正好与“高”相呼应,修饰了 “舞女”一词。
返回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分析: 在这里是写了荷花饱绽盛开与含苞待放 的两种姿态,“袅娜”“羞涩”本来都是用 来描写女子的姿态和神情的,“袅娜”形容 女子姿态优美,而“羞涩”则是指女子难为 情、不自然的神情,用在这描写荷花,描绘 出了荷花的神韵,同时也倾注了作者的感情。
明显,而作者不说自己内心寂寞,反说路的寂寞,
把自己的寂寞心境寄于幽僻的路的身上,是种手 法高明巧妙的“移情于物”的写法。
思考:书本64页“思考、探究、练习” 中 的第一大题。
参考答案: “另一个世界”是指解脱了困苦的、 自由而美好的世界;“平常的我”是指被哀 愁困扰的“我”;“此时的我”是指借眼前 幽雅淡静景色的欣赏暂时解脱了哀愁而变得 淡淡的喜悦的“我”。此时的“我”与平时 的“我”相比是超然的,没有俗世的烦恼, 没有痛苦和不快,只有安宁和平的心境,是 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
侧面烘托: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
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说课稿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说课稿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我说课的内容由五部分组成,一说教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法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荷塘月色》一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14课,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本单元的重点是学生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及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鉴赏散文的表现手法。

高考对语文学科考查的核心价值之一是要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考查情境中得到品格之美的浸润和熏陶,要彰显语文学科独特的美育特质,感受文学的意象美、形象美、色彩美,甚至语言文字的精炼之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情趣,养成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本文的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历来为人所称道。

文章结构采用了内在和外在双层结构,一层表现作者赏荷的路径,一层表现作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本文的语言魅力尤其感染人:惟妙惟肖的叠词、形象生动的动词,再加上新颖别致的修辞手法,营造出淡雅出尘的艺术之境。

读完全文,一副清新美丽的荷塘月色图就会浮现在眼前。

学习本文,除了体悟语言艺术之美,学会鉴赏抒情散文,更能培养学生欣赏美、感悟美的艺术思维。

基于以上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如下:二、说教学目标:1.语言构建与运用: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深入体会作者心情颇不宁静的原因。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月下荷塘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准确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三、说教法学法: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高一学生在知识面和社会阅历方面还很浅,对于散文的内涵理解不深,如何利用审美技巧对艺术作品进行全方位的赏析,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2020高中语文 第01课 荷塘月色(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20高中语文 第01课 荷塘月色(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01课荷塘月色(第02课时)1.文体知识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

她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

《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而动。

物色三动,心亦摇焉。

”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中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蓊蓊郁郁:弥望:袅娜:脉脉:风致:一例:斑驳:丰姿: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满眼。

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一例:一律。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

也写作“风姿”。

1.课文第7段至结尾主要写故乡江南的古人采莲的活动,你觉得这些内容与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有关系吗?为什么?有关系。

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想家,想起以往的快乐。

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游荷塘时得到了一定的释放,而由荷塘、荷花忆起故乡古代的采莲盛况,则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怀念,而这些内容也可以进一步缓解现实造成的苦闷彷徨的心情。

2.作者为什么引《采莲赋》和《西洲曲》?《采莲赋》是写采莲女的爱情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文中的“嬉游和“有趣”就说明作者的态度——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写采莲女则为的是思恋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这里,与前面的情景形成对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自然将思绪拉回到现实。

总之,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3.作者描写的荷塘美景中寄寓着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1.《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篇1问:哪一次声音清晰?(答案当然是后者。

)问:刚刚大家是不是很安静,笔落地的声音是不是很响?(是)那刚才那个问题还是不是自相矛盾呢?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板书]:树:重重、阴阴(沉郁)远山:隐隐约约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自远而近)蝉鸣、蛙叫总结:美景象。

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

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上一页[1] [2] [3] [4] [5]2.《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案篇2第一课时:一.导入。

结合本单元的推荐阅读,由学生自己向同学推荐自己所读过的朱自清的散文,导入课文。

二.自主·合作·探究1. 自读感知(1)布置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或者书籍查找朱自清的生平作品以及的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发言适当补充。

(2)整体感知:多媒体课、录音带或教师配乐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握全文感情基调;学生自读,边读边作圈、点。

2. 理清本文的感情线索(1)引导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2)明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颇不宁静——寻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本文写到结尾,作者的心情其实并未平静下来,为何他“心里颇不宁静”呢?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可根据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性格等分析,有多种原因,但要在文中找到根据。

3. 探究阅读(1)结合初中时所学过的朱自清所写的散文《春》,自由讨论:《春》与,比较喜欢哪一篇?(2)当你心情郁闷时如何排遣烦恼心情的?请你向朱自清推荐一种更好的排遣方法。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记录发言结果。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第二教时【教学过程】1、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

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

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

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

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2、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

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领悟文章思想感情]请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呢?“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采莲赋》对采莲人的描写,都是很快乐的。

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

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

为什么会删去呢?该不该删?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太吻合吗?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

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

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是的烦恼。

人教版语文必修上册14.1《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上册14.1《荷塘月色》课件第二课时
文章首尾呼应,全文在孤寂的氛围中结束.
《采莲赋》
俊男靓女 脉脉传情 小船艳歌 热闹风流
《西洲曲》
青年女子 思念情人 眷念不能 情如水清
热、动
内强 心烈 矛对 盾比
冷、静



衬 而 托
荷 塘
之幽

XX
X
领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域
曲折幽僻的路 月光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的四面
素淡 借景抒情
XXX 寓情于景
思考: 这一段写到了月色吗?这一段作者的心情如何呢?
1. 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所写景物皆是在淡淡月色下的 荷塘美景。
2. 淡淡的喜悦。
第4段 小结
• 画面美:
• 月色下的荷塘,朦胧、静谧的美。
• 写景技能:
• 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 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的奇妙 使用
思考: 第5段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找出用得生动传神的词语。
思考:这两段写什么内容?显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绪?
1. 对江南采莲的联想和对故乡的思念。 2. 想到江南采莲风俗乃是由眼前之景触景生情,意在摆脱不XXX的心情。
以采莲的热闹反衬现实生活的孤寂,回到过去,表明作者对现实的 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终没有解脱出来.“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可看作 是作者又回到现实。摆脱不了现实,XXX也只是片刻的。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
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欣赏第7-8段 用你的话说说《采莲赋》
《采莲赋》
英俊男儿漂亮少女,心心相印驾船采莲来。鹢鸟画船慢 慢掉头,双方传递着酒杯。船桨轻摇水草牵绊,船儿微移浮 萍已分开。姑娘身材苗条白巾束腰,恋恋不舍把头回。正值 春末夏初,叶儿正嫩花儿初开。撩水逗乐笑微微,又怕水珠 溅湿衣衫,担心船儿倾斜,急忙提起罗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总结:画面——美丽气氛——宁静格调——雅致
7.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远近相宜、巧用修辞、炼字、衬托、巧用叠词
效果;浓淡相宜
四、课堂检测

一番赏析后,相信同学们对这一段已经有了全新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读来诠释4.5.6段。教师小结: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丰富啊,古人有读《汉书》来下酒,今天我们是品“荷塘月色”来纯净我们的心灵!
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为何用画不用印?
“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
3)“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画面美: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色。
6.总结:
画面——美丽
气氛——宁静
格调——雅致
7.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远近相宜、巧用修辞、炼字、衬托、巧用叠词
效果;浓淡相宜
集体讨论
教学后记
本文语言优美、生动,如准确的用词,恰当的修饰语,叠词的使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等。可以结合课后练习适当讲解,也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认为好的语句,说说好在哪里,并背诵、默写或仿写。
5.写景技巧: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的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漂浮的姿态,一种摄人心魄的意境。
三、问题研究
、讨论第6节
学生自己分析,教师作适当点拨:
这一节写荷塘的四周。在这里,作者以树为着眼点,由远及近,写出了杨柳、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1)四面的树(照应第2节)
有远有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近
(7).出示五六段知识结构图示。
5.小结:朱自清就是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难以言说的情!
“泻”——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似写景,实则点明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有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关于动静: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
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化静为动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以动衬静
第四段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静);荷波、荷韵(动)。动静结合、
(4).运用了绘画技巧来写荷塘的环境。
(5).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板书:景物的特点:淡雅、朦胧
(6).衬托手法:单写月光单调,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
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
以奇特的构思、浪漫的想象,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独斟独酌,及举
目无知音的孤独之情。
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张煌言《舟次中秋》
明确月色是难写的。以月寄相思。本文是怎样写月色的。
二、质疑提问
美读五六
课文第5小节写了什么景色?
学生回答:写了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月影:如名曲
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以流水作比,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
(2)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雾的轻飘壮。
(3)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
双峰一中高一语文组集体备课教案
执笔:王喜桃
审核:曾祥昔
讨论定稿时间:10月18
课题
《荷塘月色》
课时
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赏析五六段的画面美、语言美。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备注
一、自主学习
2.搜集写月的诗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金志华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升”替代“浮”。(替换法)
由学生找,谈谈体会,教师点拨
参考:(以学生讲为主,教师重点分析四处)
背诵4到6段。
五、小结评价
5.小结:朱自清就是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难以言说的情!
(4)以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5)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4.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
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