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案篇1教学目标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荷塘月色》教案3

《荷塘月色》教案3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了解文章的背景,把握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并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散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语言的美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2. 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朱自清的散文风格和写作技巧。

(2)深入理解文章中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2)激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荷塘月色》,理解文章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生僻词语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美。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解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3)赏析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和修辞手法。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荷塘月色》,体会语言的美妙。

(2)让学生默写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荷塘月色》。

2. 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文章。

3. 收集其他朱自清的作品,进行阅读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荷塘月色》的熟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文章修辞手法和语言美的欣赏能力。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

《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一、教材分析本篇教案针对的是初中学生,选取的教材是《中学语文必修一》,教材讲解了唐代诗人张继黄的《荷塘月色》一诗,通过对这首诗的讲解,帮助学生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启迪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整体感知能力;2.培养学生对诗歌韵律、韵脚、意境、寓意的深入理解;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识。

三、教学内容1.预习课堂学生需在课前预习张继黄的《荷塘月色》一诗,了解其全文内容、背景等基本情况,并试图自行分析其含义和意境。

2.课堂讲解通过课堂教学,分析全文、探究句式、韵律以及意境,并帮助学生深入掌握诗歌韵脚的发展和演变,并引导学生将其应用于实际创作中。

3.创作与表演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相关的创作活动,如朗诵比赛、写诗创作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通过表现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诗歌意境。

四、教学方法1.主体性方法通过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到最大,提高学生的自学和自觉性,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2.情景教学法将学生置身于诗歌作者的创作背景之中,建构情节氛围,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寓意,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3.课堂互动法通过互动式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一副荷塘夜景的图片,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并分享自己对画面的感受和想法。

2.讲解诗歌教师向学生讲解张继黄的《荷塘月色》一诗,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探究韵脚对诗歌意境的渲染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韵律和寓意。

3.启发思考通过提出相关问题,如“诗中‘端敞空阔心自闲’一句的含义是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诗歌的深层次意义。

4.创意创作引导学生通过自由创作、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比赛和展示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1】《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文的特点与地位《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

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本文构思巧妙,写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

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意境之美。

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一大特色。

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

2、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课文四、五、六三段的赏析。

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也是重点之一。

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二、目标分析(1)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闷的心境和洁身自好、向往自由美好生活的情怀。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

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2)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同时,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法分析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

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情节、主题及主要人物形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意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2. 难点: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理解古典诗意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多种形式营造月夜的意境,引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好奇和兴趣。

2. 阅读与理解:学生阅读《荷塘月色》,通过讨论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3. 诗词赏析:结合《荷塘月色》中的诗意意境,学生学习相关的古典诗词,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4. 表达与写作: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撰写关于月夜的感想或诗歌,培养文学表达能力。

5. 情感体验:通过音乐、朗诵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月夜的宁静和美好,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式
1. 合作探究: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和解读,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2.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音频,提升课堂氛围。

3. 朗诵演绎:鼓励学生进行情感表达,通过朗诵等形式展示文学创作。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荷塘月色》并撰写读后感。

2. 创作关于月夜的诗歌或散文。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荷塘月色》的情感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会了诗意表达的方式,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学情感,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升综合素养。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

荷塘月色教案(精选4篇)【篇一】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教学对象分析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

但文章语言优美、音节和谐,富有诗情画意。

这一特点会让学生对教学的过程充满了期待,有利教学。

二、教学内容分析《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1.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三)了解“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

五、教学方法(一)自主阅读体验与教师引导、集体讨论相结合。

(二)赏读法为主兼用探究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设计布置预习:1、上网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2、熟读课文,扫清生词障碍。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排解烦恼、释放压力的方式总是不同的。

有人喜欢到黑龙江上感受涛声激荡;有人则喜欢去白桦林间倾听落叶纷飞;有人喜欢去天边小镇仰望雪山阳光;有人则喜欢去美丽的嘉荫丈量天高地远……甚至有人在自家小屋的门口去看蚂蚁搬家、小鸟搭窝。

而我们的朱自清先生却喜欢在烦闷时去清华园里看荷赏月。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又是怎样一幅美景。

(二)介绍写作背景(三)讲授新课1、理行踪明确:带上门出去(第1段)→漫步小路(第2、3段)→观荷塘赏月色(第4、5段)→看四周(第6段)→遐想(第7、8、9、10段)→推门进去(结束)。

(画一个圆形的图解做板书,边板书边讲解。

)2、析感情(1)分析第1段明确:课文第一句直接道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它是全文的文眼,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2)分析第2、3段对比:常日的小路与此时月下的小路,有何不同?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精选6篇)《荷塘月色》优秀教案及反思篇1《荷塘月色》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荷塘月色》教案及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荷塘月色》教案板块分析:“一花一世界”板块的重点是——感受写景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的写景美文。

围绕“荷塘”“月色”创造意境,抒发情感。

此文上过多遍了,在新课程引导下,还用老办法来教?我比较赞同从诗歌鉴赏中学到的“意境美”出发,重点在学生的个体感受与体验上,在朗读的基础上梳理由哪些“意(情)”构成了哪些“境(景)”。

在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由此体会,写景散文的意境美,“一切景语皆情语”。

关于主题。

我不主张老教材上对“颇不宁静”的统一解读,把“憎恶黑暗现实”当作唯一答案,作为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朱自清有自己内心烦闷与家庭情况,在主题探讨活动中可让学生进行个性解读、多元解读,理解这哀愁背后一个知识分子的迷茫彷徨和爱国良知。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

通过美读,让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

2.把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通过具体的鉴赏活动,领略作品的意境美。

3.通过主题的多元解读,理解作者矛盾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第四专题有哪几篇课文? 归类后明确学习的重点《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鉴赏写景散文的意境美《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鉴赏写人散文的细节美《祝福》《边城》——鉴赏小说的情节美与环境美《林黛玉进贾府》——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美2、同学介绍对朱自清的了解,老师总结4、抽查学生朗读《导、析、练》上的字词与解释。

5、学生朗读:要求第一步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提示: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

因此,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进入他的内心,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通用12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通用12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篇1一、学情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以朴实、高雅、布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奇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同学是简单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具体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的简单心境,让同学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观赏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尝精练精确、清爽隽永、美丽动人的语言三、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会作品语言精练美丽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四、教学过程课前:①同学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②同学认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课堂:①分小组争论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认真思索文章的文眼、线索及全文的感情脉络②重点分析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尝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②限时做《导学和同步训练》上的有关题目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生疏,学校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背影》、《匆忙》、《春》2、理清脉络,整体感知时间、地点、人物、大事、感受明确:线索:的行踪变化+情感变化3、文眼:颇不安静为什么?——结合背景文眼:心里颇不安静脉络:心里颇不安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愿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妙追求的寄予4、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其次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5、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荷塘月色》的优秀教案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的诗句。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4.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小作文。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分析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3. 课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传递。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

2. 写作技巧的运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荷塘月色的美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朱自清先生的语言风格。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课文表达的主题。

3. 诗句解析与背诵(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要诗句,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诗句,加深对诗句的印象。

4. 写作技巧分析(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如描绘方法、修辞手法等,并讨论这些写作技巧在课文中的作用。

5. 小作文创作与分享(5分钟)教师布置小作文任务,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自己的作文。

学生完成后,选取几名学生进行分享,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三、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中的重要诗句。

2. 完成小作文,题目为:“荷塘月色”。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小作文的质量,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以及写作技巧的运用情况。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策略1. 图片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荷塘月色》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朱自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能够理解荷塘月色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情感和景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介朱自清先生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讲解课文的主题和背景。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各个部分的内容和意义。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3 词语解释:讲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语词的含义。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写作技巧的学习和实践。

3.2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修辞手法的运用。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4.2 朗读与讨论:分组朗读课文,讨论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4.3 写作实践: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写一段关于荷塘月色的描写。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写作技巧的运用能力。

5.2 评价方法:课堂讨论和写作实践的表现。

课后作业和测验的成绩。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荷塘月色》原文及相关注释。

6.2 辅助材料:荷塘月色的图片、视频资料、相关文章。

6.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写作技巧。

7.2 互动法:分组讨论、提问回答。

7.3 实践法:写作练习、朗读练习。

第八章:教学步骤8.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感受语言美。

8.2 内容分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写作技巧。

8.3 写作练习:让学生模仿课文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第九章:教学策略9.1 激发兴趣: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兴趣。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赏析本文的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3、体会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4、欣赏本文的语言风格。

重难点1、把握写作脉络,体会作者内心情感;2、赏析文中的画面美;3、学习本文朴实清新的语言风格。

教学用具录音机朗读带多媒体课型诵读鉴赏课课时1教学流程月,引人无限的遐思。

古往今来,月成了情感的载体。

月下漫步,情思无限,人生的万千思绪纷涌而来,也会缓缓散去。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佳作。

作者在一个静谧的月夜,独自一人来到清华园的荷塘。

静望明月,细嗅荷香,沉浸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了。

出示课题:荷塘月色知识积累1、作者作品朱自清,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

是位有骨气的文人,1948年8月,因贫得病逝,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气概。

”(毛泽东评)2、创作背景作于1927年,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

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找不到出路,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面对现实的黑暗,却又无法安心于这种“超然”。

整体感知听录音,感知大意,理清线索。

1、路线:家小路荷塘小路家2、情感:不静寻静得静失静分析:开头不宁静,文中贯穿着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愁绪难消中又向往着自由美好的生活,最后回到现实:不宁静。

文本赏析(多媒体展示相关画面,形象直观,引发学生联想)一、阅读第一段,思考:“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怎么理解?(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线索来分析。

)明确:揭示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1、对现实的不满;2、对个人和国家前途的忧虑;3、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1、一生朗读,体会本段的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作者向我们展示出月下荷塘的静谧、美好、朦胧之美。

由荷叶到荷花,接着荷香到荷波,最后到流水,写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特别是比喻手法的运用,带领学生重点分析。

示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荷塘月色 》教学设计(优秀6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优秀6篇)语文教案-《荷塘月色》篇一一单元课文特点1.本单元由两篇散文、一篇杂文和一篇悼词组成。

2、本单元课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有的比较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伟大业绩,有的在貌似纯知识的“东拉西扯"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只有认真推敲词语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3、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应该仔细揣摩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所在。

二单元教学目标1、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的实质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辩析、品味。

在阅读中只有注意语言,领会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真正内涵和表达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2、要掌握在阅读过程中揣摩语言的技巧,学会抓取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并结合语境进行揣摩和理解。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1、阅读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教学把阅读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阶段、理解阶段、表述阶段和评价阶段。

揣摩语言属于第二个阶段,即在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境中对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等进行辩析、品味和理解,以彻底理解文句含义,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创造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加深对读物的理解。

2、揣摩语言离不开语境。

“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

张志公先生说:“所谓语言环境,从比较小的范围来说,对语义影响最直接的,是现实的语言环境,也是说话和听话时的场合以及话的前言后语。

此外,大至一个时代、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小至交际双方个人的情况,如文化教养、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语言风格和方言基础等,也是一种语言环境,与现实的语言对称,这两种语言环境可以称为广义的语言环境。

”前者“现实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内部语境”,后者“广义的语言环境”习惯称为“外部语境”。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荷塘月色》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荷塘月色》的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清全文结构,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认识通感到修辞方法,体会__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关键语句理解__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预习案】(一)、学法指导通过听朗读、学生默读,让学生读文入境。

通过反复学生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预习内容1、走近作者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

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

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时代背景:__写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荷塘月色》教案3篇

《荷塘月色》教案3篇

《荷塘月色》教案3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2、掌握《荷塘月色》描绘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__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2、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教学工具】多媒体、学生课下分组在网上查阅的资料实物投影文字稿。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课前背景:在屏幕上投影一张清华园中月下荷塘的照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范文朗读录音。

1、提问:在上节课的阅读中,我们一起走近了朱自清,走近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走近了清华园中的月下荷塘。

而散文的优美的韵味应怎样更好地来品味呢?回答:通过朗读来体会。

2、大家一起朗读课文中的写景重点段落四、五、六3节。

二、质疑1、提问:在朗读中,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有怎样的特点?回答:一种朦胧的美。

2、点拨:很好。

那大家读过几遍后,而有没有想过文中的朦胧感是怎样产生的?同时,大家预习过课文,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呢,现在可以提出来。

回答1:作者的笔下景物的朦胧美与作者的心境有一定联系,因为情景是相交融的。

回答2:这篇散文除了写景很美外,有些语句不太明白。

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白天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三、资料交流1、提问:我们一起仔细读读这些语句,它们有什么特点?大家是否想过为何不理解呢?而这些语句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我们一起对写作背景不了解。

大家课下已经分组查找了资料,现在根据大家在网上查找的资料,先体会一下这些话的内在含义是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和结论?(大家集体交流讨论。

)(由同学上来展示资料。

)2、讨论:《一封信》“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5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5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5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①整体感知课文,. 抓住文眼,理清作者情感和课文结构。

②学习文中情景交融的写法,指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③. 感受荷塘月色的美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难点 :重点:1. 整体感知__,把握结构安排,抓住全文两条线索,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2. 体会作者在文中运用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难点:体会作者运用的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方法:提问法、朗读法,品析法、合作探究法、迁移练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背景知识,理清作者情感和课文结构、感知语言技巧和写作手法。

导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感受美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四季美图,并用诗般的语言导入:大自然多姿多彩,画家用线条色彩描绘,音乐家用音符节奏表现,而文学家却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

同学们当你看到那满塘荷花,满塘月色是你想用什么来表达呢?????那么,在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荷塘月色》去看看吧!(板书课题)2. 作者及写作背景3. 出示学习目标第二环节:初读课文发现美1. 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整体感知全文,思考并圈点勾画以下问题的句子:①作者以游踪为序依次写了哪些地方?②作者心情有哪些变化?③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结合文中关键句子和课后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学会披文入情、知人论世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作者情感和作品__主旨。

)④你还文中发现了什么?2. 学生交流、师点拨问题,理清__结构和情感变化,多元解读__主旨。

2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是从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出宁静,是一个圆形;从外结构看,从作者出家门——踱小径——赏荷塘——回家门,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教案 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教案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为了加深您对于荷塘月色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4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荷塘月色教案篇一【教学要点】1、品读1、2、3自然段;2、朗读课文原文;3、理解文章情感内容的普遍意义。

一、复习(7分钟)1、全班齐读文章4、5、6自然段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小煤屑路蓊蓊郁郁独处的妙处袅娜脉脉的流水倩影踱着二、品读第1自然(10分钟)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2、讨论:“心里颇不宁静” “渐渐” “迷迷糊糊”“悄悄地”等词句的理解。

引导学生明确:视觉所及,是渐渐升高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笑。

妻子在迷迷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迷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

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

因为“心里颇不宁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升高是“渐渐”;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切,只能是“迷迷糊糊”的。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笑,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悄悄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

如此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

小结:一段,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宁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全文的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3、一段小结: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一个“忽然”,引出了下文。

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

“悄悄”出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

[板书]:缘由: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三、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10分钟)1、男生齐读课文第2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2然段。

《荷塘月色》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高中语文教案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荷塘月色》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荷塘月色》中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写景手法。

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赏析文中的写景段落,如荷塘与月色的描写,体会其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其在文中的含蓄表达。

2、难点领会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与文章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

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2、提问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赏析法:对文中的精彩段落和词句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一个宁静的夏夜,微风轻拂,月光如水,你们有没有想象过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去感受那如梦如幻的美景。

2、作者及背景介绍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朱自清。

朱自清可是咱们文学界的一位大咖呀!他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就像夏日里的一缕清风,让人感觉特别舒服。

这篇《荷塘月色》写于 1927 年 7 月,当时的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朱自清先生心里也有着不少的烦恼和苦闷。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来到了清华园的荷塘边,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3、初读课文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文中描绘的景色。

读的时候注意字音和停顿哦。

读完了,大家觉得这篇文章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是不是很美呀?4、精读课文接下来,咱们一起细细品味这篇文章。

先看描写荷塘的部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同学们,你们想想,这荷叶像不像一群穿着裙子跳舞的姑娘?多生动形象啊!再看描写月色的句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典型教学设计研究临邑一中高中语文刘翠翠【课程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散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学会审美,学会鉴赏美的能力。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安排在鲁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的“走进自然”第三单元“写景状物散文”第二课,是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

这篇文章,朱自清先生通过细腻的描写,把自己的淡淡的愁绪融进了荷塘月色的景致之中,使人读之陶醉。

它是一篇独具特色的写景抒情散文。

这篇课文情景交融,意蕴深厚,作者通过对月下荷塘和塘上月色的精彩描写,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文中比喻、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典雅秀丽,让人读后满口余香。

这一单元教学的任务是: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验作者独特的情感。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我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为:1.理解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

2.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的修辞手法。

【学情分析】本文学习主体为高一学生,本文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殊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一篇佳作,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但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

为了解决学生阅读隔靴搔痒的感觉,课前让同学们查阅写作年代的相关背景以及朱自清的生平经历,知人论世,真正走进作者。

文中写景多用比喻、通感,很多同学的理解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这既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课的重点。

【设计思路】学习散文,就要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明确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所谓神就是散文的中心,也就是散文所抒的情。

这种情在文字上往往不是直露无遗的,而是通过精巧、缜密的构思,富有华彩或哲理性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深婉迂曲又自然而然地表现的。

教学时本着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目的,引领学生从欣赏景物入手,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二.过程与方法。

理清作品的线索(明线和暗线),欣赏文中之景,领会文中之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来分析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

三.情感态度个价值观。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了解背景(一)【导入课文】课件投影《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是?(周敦颐)莲就是荷花。

周敦颐笔下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优美。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跟荷花有关文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看朱自清笔下的荷花、荷塘又是怎样的?(设计意图:激情导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对荷花的热爱。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

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时代即创作新诗,后又从事散文写作。

1920年秋,创办《诗刊》。

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

1948年病逝于北京。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三)【写作背景】《荷塘月色》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

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美文欣赏,配乐朗读2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作者夜深人静时去荷塘观赏月色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是全文的主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第三部分(第7-10自然段),写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

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明线),探究作者情感路线(暗线)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游踪:家——小路——荷塘——家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学生齐读)问题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学生总结)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问题5:作者的情感路线是怎样的?暗线:不宁静——追求宁静——宁静——走出宁静(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课文的脉络有清晰的认识)三.研读文本精讲课文(一)讲读第一部分1.朗读。

2.提问:作者为什么惦念起荷塘来了?作者写自己离开沉浸在寂静中的家有什么用意?月亮升高了,马路上孩子们的嬉笑声听不见了,妻子拍着闰儿也渐入睡。

周围已经沉静下来了,本来可以好好想一些问题,但是,许多的事萦绕在自己头脑中,无法理清,“忽然”想起了荷塘,作者是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找寻片刻的心灵的宁静而去荷塘边的。

第一句是全文的“文眼”,它象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

(二)讲读第二部分1.提问:这一部分是按照什么线索来写的?教师归纳:是按照作者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的。

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抒发作者的感情。

小路(第2段)——荷塘(第4段)——月色(第5段)——荷塘周围的树(第6段)2.讲读第2段文章先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

提问:这条小路有些什么特点?总结归纳:作者抓住了小路的曲折、幽僻,多树的特点(板书),这三者中,幽僻是主要的特点。

曲折与多树是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小路沿荷池而筑,随荷池弯曲,呈曲折之态。

多树则蓊蓊郁郁,更显幽深僻静。

文章用了对比的方式,衬托出月下小路的美。

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用白天(少人走),一般的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和今天的淡月比,写出景色朦胧,富有诗意,第一次把“月色”点了出来。

3.讲读第3段提问:这一节写作者去荷塘时的感受,请你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归纳:请学生把“象今晚上,现在都可不理”这段话划出来。

这是作者感受的具体内容。

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坏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

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4.讲读第4段背诵课文第四段,讨论以下问题。

(1)作者写月下的荷塘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有何特点?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2)鉴赏景物特色及表达技巧巧荷塘曲曲折折用叠词突出广度荷叶田田用叠词突出密度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高而圆的风姿荷花袅娜地开着了,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明珠,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星星,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荷香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荷波闪电,比喻,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荷韵脉脉的流水,拟人,默而有深情(3)归纳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寄寓的感情素淡,宁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

5.读第5段背诵课文第五段,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

(2)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

“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

“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

“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恰是到了好处”?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

“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

这种朦胧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4)作者为什么又要写月影?哪个动词用得精妙?荷塘四周有蓊蓊郁郁的树。

月影当是景中一景,塘上月光、塘中月影交相辉映,能使月色表现得更为精妙。

一个“画”字用得精妙,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5)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运用了比喻与通感的手法。

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形象,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活了。

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扩大了意境。

(6)这段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总体特点是什么?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朦胧,和谐,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三)讲读第三部分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

附:《采莲赋》参考译文: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

鹢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

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

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

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