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一等奖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质课一等奖)
学以致用,鉴赏动词“泻”字。
泻,倾也,液体很快地流的意思。一个“泻”字, 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 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 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 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 围,意境相当优美。
总结:
第4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 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 更绝的是,全段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处处有 月。 第5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 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 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 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本体:荷花 喻体:明珠、星星、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
把人的五种不同的感 官(视、听、嗅、味、触) 用比喻的形式沟通 起来的修辞方式
耳中见色,眼里闻声
1.他的声音很粗。 2.她的笑容很甜。
◆鉴赏第五段。 ●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 代替丹青的能手。体会一下:作 者是如何用语言给我们描绘出月 色之美的?
【提问】 “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 句,“闹” 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妙在何处?
词义 景象 “闹”为“热闹”之意,此处春意盎 手法 然;(1分)红杏枝头,团花锦簇,花丛中蜂蝶 飞舞,春鸟和鸣,一派热闹繁忙的景象 ;(1 分) “闹”字,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 (1分)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表现 得淋漓尽致,还表达了词人对于美好春光的 意境氛围 留恋之情。( 1分) 思想感情
0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荷 塘
月 色
2.课文中哪些段落直接写荷塘月色的?
第四段侧重荷塘,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五段侧重月色,写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教师点拨法3、比较阅读法4、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
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
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
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
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
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二)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
荷塘月色公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课程背景和目标荷塘月色是一门针对初学者的公开课程,旨在通过讲解和实践帮助学习者掌握荷塘月色这一传统绘画技法。
本课程将以中西结合的方式,结合理论与实践,引导学习者学习和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要点和技巧,培养学习者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课程内容和安排1. 第一节课:荷塘月色的概述- 介绍荷塘月色艺术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分析荷塘月色艺术的要素和特点- 引导学习者对荷塘月色艺术产生兴趣和认识2. 第二节课:荷塘月色的技法与材料- 介绍绘画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解析荷塘月色的绘画技巧和基本步骤- 练习基本的线条和色彩运用3. 第三节课:荷塘月色的实践与创作- 指导学习者进行荷塘月色的实践绘画- 引导学习者通过实践体验、感悟和创作- 分享和讨论学习者的作品,互相交流和提高4. 第四节课:荷塘月色的艺术表现- 分析荷塘月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 引导学习者探索和创造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 鼓励学习者展示和分享个人的创作成果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向学习者传授荷塘月色的基本知识和技法。
2. 实践法:安排实践环节,让学习者亲自动手进行绘画实践,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习者互相交流和分享,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四、教学评估和反馈1. 每节课结束时,通过观察和评估学习者的绘画作品和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2. 鼓励学习者之间互相评价和互动,促进学习者的自我评估和提高意识。
3. 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任务和练习,帮助学习者逐步提高绘画技能。
五、教学资源和准备1. 绘画工具和材料:纸张、绘画笔、颜料等。
2. 荷塘月色的相关资料和影像素材:绘画作品、书籍、视频等。
3. 绘画作品展示区:用于展示学习者的绘画作品和成果。
六、教学效果评估1. 学习者的创作作品:通过学习者的绘画作品和展示效果,评估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2. 学习者的表现与参与度:通过观察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互动情况,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荷塘月色》的情节和主题;2. 学会运用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描述荷塘月色的美景;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力和欣赏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2. 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3. 学会运用正确的写作规范进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学生能否正确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寓意;2.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运用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3. 学生是否能够使用规范的写作方式进行写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荷塘月色》的复印件;2. 学生准备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描绘荷塘月色的音乐,同时教师展示一幅描绘荷塘月色的图片,帮助学生产生对这个话题的兴趣。
2. 预习课文(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标题并解释课文的大致内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然后教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关键词和主题词,并预测课文内容。
3. 理解课文(20分钟)教师依次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和寓意。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描绘荷塘月色(20分钟)教师板书一些形容词和名词,如明亮的月光、镜面般的湖水、蜷曲的荷叶等,帮助学生描绘荷塘月色的美景。
然后,教师提供一些句子开头,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补充完整句子,并进行朗读。
示例:荷塘中的月光如_______。
湖水像_______。
荷叶蜷曲着_______。
5. 讨论和分享(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就自己心目中的荷塘月色进行描述,并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描述。
其他同学可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
6. 写作练习(20分钟)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荷塘月色的描绘,写一篇相应的文章。
指导学生在写作中使用适当的句式和词汇,注意语法和拼写正确。
7. 课堂展示(10分钟)请学生读出自己的文章,教师现场评价,并请学生彼此评价和修改。
荷塘月色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模板
荷塘月色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了解荷塘月色的背景和意义。
2.感受和表达对荷塘月色的情感。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荷塘月色的背景和意义。
2.感受和表达对荷塘月色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荷塘月色的插图或描述文字。
2.学生的诗歌创作工具。
3.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关于荷塘月色的背景知识,例如荷塘是指盛放荷花的塘,随着夜幕降临,荷塘中的荷花被明月映照,散发出迷人的月色。
2.感受荷塘月色(10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荷塘月色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那宁静美丽的月色。
随后,请学生开眼并用几个形容词来描述其感受。
3.了解荷塘月色的背景(15分钟)教师通过画册或课件向学生展示荷塘月色的插图或描述文字,引导学生了解荷塘月色的来历以及人们对其的情感表达。
4.学习诗歌表达(20分钟)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首关于荷塘月色的诗歌,并解读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一首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诗歌,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荷塘月色的感受。
5.绘画活动(30分钟)教师给每个学生分发一张白纸和一套绘画工具,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荷塘月色的想象和感受进行绘画创作。
鼓励他们用丰富的色彩和线条表达自己的情感。
6.分享和展示(10分钟)学生完成绘画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个人分享和展示,每个学生可以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分享相应的感受和创作过程。
7.总结(5分钟)教师通过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来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你对荷塘月色有怎样的理解?- 你通过诗歌创作和绘画表达了什么样的感受和意象?六、课后延伸1.鼓励学生到户外观察荷塘月色,并进行写景或写人的创作。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他们能够展示自己对荷塘月色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创作能力。
七、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2.评估学生的诗歌创作成果和绘画作品。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课程内容
朱自清简介与《荷塘月色》创作 背景
介绍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以及《荷 塘月色》的写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荷塘月色美景呈现
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 色美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和感受。
作品鉴赏与写作指导
课堂互动与拓展阅读
分析《荷塘月色》的文学特色和写作技巧 ,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鉴赏和写作练习 。
该课件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观 察力和想象力,同时提高学生对文学 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课程目标
01
02
03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荷塘月色 》一文的基本知识点,了 解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 景。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 析和写作等环节,培养审 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之美 和文学之魅力,培养热爱 自然、热爱文学的情感。
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
REPORTING
语言特色
清新自然
朱自清的语言风格质朴自然,用 词精准,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
。
节奏感强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排比句 和对偶句,使得语言富有节奏感。
诗意盎然
朱自清巧妙地运用古典诗词的修辞 手法,使文章充满诗意。
结构特色
层次分明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展 开,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如小组讨论、角 色扮演等,鼓励学生拓展阅读朱自清其他 文学作品。
PART 02
荷塘月色的主题分析
REPORTING
主题解读
荷塘月色主题
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 表达作者对自然美的向往 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主题内涵
荷塘月色所蕴含的意境深 远,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 思考和感悟。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荷塘月色的意境与美感;2.能够运用语言、绘画等多种方式表达荷塘月色的美;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与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荷塘月色的意义与特点;2.荷塘月色的表现手法与绘画技巧。
三、教学重点1.理解荷塘月色的美感;2.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荷塘月色的美。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张荷塘月色的图片、诗歌以及相关的绘画素材;2.学生准备纸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教师出示一张荷塘月色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自由发言讨论对该图片的感受和想象。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图片中的元素,如月亮、水面、荷花等。
2. 理解荷塘月色的意义与特点通过展示一首荷塘月色的诗歌,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诗,解析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荷塘月色的意义,如平静、宁静、祥和等,以及荷塘月色的特点,如倒影、光影交错等。
3. 运用语言表达荷塘月色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进行对话,描述一张荷塘月色的图片。
每个角色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用语言描绘荷塘月色的美。
教师鼓励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4. 运用绘画表达荷塘月色的美教师示范如何用绘画表达荷塘月色的美,如用水彩画或素描等。
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绘画表达自己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和感受。
5. 展示与分享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互相欣赏和分享。
学生可以对彼此的作品提出建议和赞赏。
6. 总结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今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学生在语言和绘画方面的表达情况,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教师鼓励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发挥创造力,表达对美的追求。
六、教学延伸1.继续深入学习诗歌,选读更多与自然景色相关的作品,比较不同诗人的描写手法和意境;2.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荷塘,感受真实的荷塘月色,并用绘画或摄影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感受;3.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文章、诗歌或散文,并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分享。
七、教学评估教师将根据学生在对话和绘画环节的表现,以及展示与分享的情况进行评估。
《荷塘月色》公开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荷塘月色》一文,了解湖南乡村的风光与生活情景。
2. 培养学生品味优美的诗意句子和修身养性的美好情怀。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分析《荷塘月色》中的情感与意境。
2. 培养学生对美好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鼓励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自然风光的感悟。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古人诗意的表达方式和对自然的赞美。
2.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和心灵净化。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湖南乡村荷塘的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对乡村生活的兴趣。
2. 合作学习: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同桌讨论和分享,以促进互动和参与。
3. 情感体验:进行情感教育、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中的情感。
4. 写作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巩固对文中情感和意境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展示湖南乡村荷塘的风光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他们分享对这些风景的感受。
Step 2 课文阅读1. 学生独立阅读《荷塘月色》。
2.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理解作者对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方法。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读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Step 3 情感体验1. 进行情感教育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自然风光给他们带来的情感。
2. 进行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荷塘的静谧和月色的明朗。
3. 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文中的人物,体验他们的情感和思考。
Step 4 写作训练1.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写下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短文。
鼓励学生采用古人的诗意表达方式。
2. 学生进行互评,分享彼此的作品,以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湖南乡村的风光和生活情景,还体验到了对自然的情感表达和赞美。
通过写作训练,学生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并培养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向往之情。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范文七篇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范文七篇《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1、背景音乐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作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生:《春》和《背影》)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他还被誉为什么?(生:民主战士)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二)讲授新课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作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作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生: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作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作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作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刚才这位同学复述作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生补充:作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后几位的补充,我们更为完整了解了作者的行踪,请看作者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一)细读课文重点赏读4、5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在了解作者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文章开头写了怎样的环境,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体现一种什么心情?(生:当时在晚上十分安静,作者感到孤独,心情“颇不宁静”)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作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与下文关联的如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而含蓄地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丝,揭示本文的主题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生:路曲曲折折;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静) 作者心情有无变化?(生:有变化开始比较忧愁“心里颇不宁静”,后来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丝丝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同学们分析的很好,作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暂时表达作者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这一部分写作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发了月下独处的感受我们跟随作者一起来欣赏这“静静的美”吧!赏读第4段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作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作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回答十分准确,作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生:作者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生: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样子)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那么作者如何表现花的呢?(生:作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明净、光亮)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媒介显示:星空图作者怎么描写荷香呢?(生: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比喻把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共同点:两者(花香、歌声)给人的感觉都是时断时续,似有似无,因为歌声在“远处”、“高楼”上,这个比喻新鲜又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称为通感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的叶子的颜色和姿态,像凝聚起来的碧绿的波纹,静中有动,特别传神水:“脉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荷水满怀感情)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给人以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景物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一个“月”字,然而却处处写月,处处体现了月下荷塘的景物赏读第5段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作者笔锋一转到了荷上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媒介显示:配乐朗诵第5自然段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展开的?(生: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生:“泻”、“浮”、“洗”、“笼”、“画”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浮:雾十分轻,扩散慢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笼:朦胧不可捉摸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生:“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动、明净的样子“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花呈现出洁白、鲜润的特点“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的朦胧之美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一个用“倩影”?(生:因为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词准确写出了不同形象的特点) “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生: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作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第6自然段下面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树为中心对象,还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生:这说明苦闷与寂寞的心情,又涌上作者的心头,所以热闹一点也没有感染他,作者由欣赏静静的美的同时,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四)巩固新课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作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五)再次欣赏重点片断同学们一起体会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齐读第4、5自然段媒介显示:月下荷塘图,背景音乐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体现,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写一个抒情小片断—《雨中校园》(六)课堂小练笔媒介显示:作文《雨中校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七)布置作业《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篇2一、关于教学对象本课文教学对象为中专一年级(第一学期)学生。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
荷塘月色经典教案(优秀6篇)优质课《荷塘月色》教案设计篇一《荷塘月色》教学课例【教学思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我多次公开执教这篇课文,我很清楚这篇经典之经典的课文的分量。
以往几次的教学都是把景物描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手法和技巧,进而学会能够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在课堂上,重点讲解4、5、6三小节,之后也引领学生探讨相关的情景交融的问题,但总觉得学生与文本、教者、作者之间存在隔膜,究其原因是学生对作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
因而此次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思路,将文本教学与专题教学相结合,针对写景散文的特点,明确《荷塘月色》的学习目标为:(一)体味作者独有的内心情怀,理解感情是散文的灵魂;(二)欣赏荷塘月色的唯美画面,掌握写景的方法和技巧;(三)揣摩朴素典雅的诗味语言,感悟文字拥有的无限魅力。
三个目标计划在两课时内解决,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学习前三小节,落实目标(一)的学习,穿插感悟目标(三)中“朴素”的语言风格;第二课时重在落实目标(二),并将目标(三)的学习与目标(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此案例是一课时。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寻求将文本教学与学生的情感教育以及能力培养完美结合。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
明确学习目标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必修二专题四的标题与前三个专题的标题在分类标准上有所不同?(学生讨论)师:专题一“珍爱生命”,专题二“和平的祈祷”,专题三“历史的回声”,这三个专题均有一个统一的话题,一个明确的中心,每个专题下分设的若干模块则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专题的内涵,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则是侧重于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思考分类。
师:在本专题里我们将要“欣赏”的课文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一下专题四的文章(引领学生翻阅目录以及课文)。
我们将要欣赏的文体有散文和小说,散文有《荷塘月色》《听听那冷雨》《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小说有《祝福》《边城》(节选)、《林黛玉进贾府》。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等奖所有课时5篇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等奖所有课时5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等奖所有课时5篇》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一等奖所有课时1、《荷塘月色》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
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
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
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
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3、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2分钟)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
荷塘月色优秀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荷塘月色优秀教案设计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为中学语文课程设计的一节关于《荷塘月色》的文学阅读课,旨在通过对这篇古文课文的深入学习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文本,把握文本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掌握古文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方法;(3)能够从课文中提取出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3)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素养。
3.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品味;(2)培养学生对自然美、人文关怀的情感体验;(3)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感恩之心。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师生共同阅读,理解《荷塘月色》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独立思考和主题归纳的能力。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文本中的意境和情感;(2)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首先,教师可通过展示一幅描绘荷塘月色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
然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简短的问答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夜晚的荷塘是什么样的?月光下的荷塘有什么不同的美感?二、文本阅读(10分钟)1.师生共同朗读《荷塘月色》,并进行适当的语音语调讲解,引导学生感受古文的韵味和情感。
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然后由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自己小组的认识和思考。
三、文本剖析(10分钟)1.师生共同分析课文的情节、语言风格、意境等要素,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作者通过描绘荷塘月色、借用月色与人生相比,传达了什么样的主题和情感?2.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逐渐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意义。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教案一、教案设计理念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经典散文之一,通过文字的描绘,展示了荷塘月夜的美妙景色,并勾勒出一个清静、宁谧的夜晚。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荷塘月色这一经典散文,让学生了解朱自清的文学风格、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朱自清的生平背景和文学风格;b. 理解荷塘月色的故事情节和意境;c. 掌握散文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
2. 能力目标:a.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b.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文学作品;c.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写作水平。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感悟能力;b.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喜爱。
三、教学重点1. 掌握荷塘月色散文的故事情节和意境;2. 理解朱自清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思想。
四、教学难点1.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2. 运用修辞手法理解诗意的意蕴。
五、教学方法1. 导读法:通过准备和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夜晚和自然美的思考。
2. 课堂讲授法:通过讲解和分析朱自清的散文历史背景、创作方法和艺术特点。
3. 讨论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加深理解和思考。
4. 写作指导: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和创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导入,让学生观察荷塘月夜的画面,引发学生对夜晚和自然美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感官与情感。
2. 课堂讲授(20分钟)a. 介绍朱自清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他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b. 分析荷塘月色散文的故事情节和意境,让学生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c. 探讨散文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朱自清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特点。
3. 讨论与思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荷塘月色散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意象,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夜晚和自然美对人的情感和精神的影响。
4. 写作指导(25分钟)a. 指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小文章。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
《荷塘月色》全国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获奖优秀教案《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花卉引导同学回顾思考有关荷花的诗文,以及人赋予它的特定文化内涵(出示幻灯片),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教师)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 48 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幻灯片出示)二.课文阅读:1,配乐朗读2,同时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3,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问题 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师生共同明确游踪:家——小路——荷塘——家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请看第 3 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学生朗读问题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4,幻灯片出示课文心情的脉络5,朗读课文 4. 5. 6 段第二课时导入:提问:由课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三、鉴赏、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一)诵读、鉴赏第 4 段1. 指明一个学生朗读2. 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3. 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展开想象,阅读品味它的妙处明确:(第1 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第2 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第4 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第5 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4.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5. 齐声朗读课文第 4 段,品味其写景特点(二)诵读鉴赏第 5 段(仿照第 4 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1. 指明一个学生朗读2. 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3. 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可分成4 组讨论后回答)明确: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4. 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5. 齐声朗读第 5 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三)诵读、鉴赏第 6 段1. 齐声朗读2. 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 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明确: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不同:第2 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3. 提问: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4. 师生共同小结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 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5. 齐声朗读第 6 段,体会其特点四、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说明原因五.(2)下面四句诗,哪一句最符合作者写《荷塘月色》一文的动机和心情?l .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l .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l .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l . 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附录、“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小结: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请大家看到课文后面的练习二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6、“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这是一首情歌“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你们看,同样是表现爱情,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与现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两种艺术境界!同学们要学会鉴赏真正的美7、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8、“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感情思路(师生共同活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作品结构分析:全文共10个段落,每段都有其独立的内容,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10个自然段还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楚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第五段:塘中的月色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第一部分:(1)写观荷缘起(情)(引子)第二部分:(2-6)写荷塘月色(景)(主体)第三部分:(7-10)写景中人(情)(尾声)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 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荷塘月色》说课稿一今天我说课的题目《荷塘月色》。
2024 《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024 《荷塘月色》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美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赏读式鉴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文中作者的游踪是什么?作者行踪: 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回家门移步换景:本文按照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展现荷塘月夜的美丽景色:小路(第2 节)——荷塘(第4 节)——月色(第5 节)——荷塘周围的树(第6 节)。
全文结构完整,衔接自然紧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
2.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明确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
二、阅读第1——3段,思考:这三段交代了什么?第三段作者去荷塘时的具体感受。
明确:游塘缘由。
作者感到在这种幽僻的环境之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在这种环境里,可以不做违心的事,不说违心的话,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抛弃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
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理解这种感受,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进一步点明了夜游的原因。
第二课时一、阅读第4—6 段,思考:1.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明确:题目可理解为:荷塘和月色,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巧妙的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4篇)
《荷塘月色》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4篇)《荷塘月色》的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一、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通过学习,体会《荷塘月色》的神韵。
教学重点:1、揣摩细腻的,具有特色的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找出作品中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2、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课前思考:1、认真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安排,试给本文分段。
2、试分析作者是根据什么线索来组织此篇文章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初中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眼中的荷花是高洁、朴素、庄重的,我们可以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个句子体会得到。
不知道同学们眼中的荷花是怎么样的呢?大家在月色下欣赏过荷花吗?有没有曾经觉得月色下的荷叶像舞女的群,荷花像明珠、像星星、像刚出浴的美人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欣赏一下那月色中的荷塘,月色中的荷花,并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
看一下作者通过描写荷塘,有没有反映出《爱莲说》中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二、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三、写作背景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
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
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而写出此篇文章。
《荷塘月色》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荷塘月色》的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荷塘月色》这篇课文设计的一份教学实施方案。
通过阅读与分析课文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并体验课文所描绘的荷塘美景和主人公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和理解课文《荷塘月色》的内容;(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表达;(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课文朗读与讲解:对《荷塘月色》这篇课文进行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的情感表达;(2)关键词汇学习: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如“荷塘”、“寂静”、“恍如梦境”等;(3)句型分析与运用: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型,如“月色如水”的修辞手法和“逆旅”等词汇的引申义;(4)情感呈现与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2.教学方法:(1)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2)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课文分析和讨论,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3)阅读理解: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进行问题解答和细节理解,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4)写作练习:通过给学生指定写作任务,如写景、写心情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描绘荷塘月色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荷塘美景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对月色和荷塘有何印象?”2.课文朗读与讲解:教师进行课文的朗读,然后对课文的内容和形象描写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情感表达。
3.关键词汇学习: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教师可以通过例句演示和情境导入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
荷塘月色获奖教案
荷塘月色获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1. 理解课文《荷塘月色》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分析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荷塘月色的技巧。
3. 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理解课文《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1.2 分析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描绘荷塘月色的技巧。
2.2 教学难点2.2.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和隐喻,如“荷塘月色”的象征意义。
2.2.2 掌握作者在描绘荷塘月色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步骤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步骤3.2.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荷塘月色》。
3.2.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2.3 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3.2.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2.5 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文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评价内容4.2.1 学生对课文《荷塘月色》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4.2.2 学生对作者在描绘荷塘月色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4.2.3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5.1.1 课文《荷塘月色》原文。
5.1.2 与《荷塘月色》相关的背景资料和作者的其他作品。
5.1.3 荷塘月色的图片、视频等视觉资料。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荷塘或类似的自然景观,让学生亲身感受荷塘月色的美丽,激发他们对文学和自然的热爱。
1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 一等奖
[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 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引导他们认真感受和体验作品中优美的意境,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实感和经验;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学习文中的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的形象性的绘画美,揣摩丰富的情味,同时揣摩文中的一些炼字炼句必须反复推敲涵咏,从中嚼出艺术的真趣。
[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荷塘月色》朗读带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制成卡片。
[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绪和思想感情脉络,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探寻作者心情变化的触发点。
[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板书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 教学重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者对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和自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通过品鉴景物的色调和情味,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想象,引导他们认真感受和体验作品中优美的意境,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实感和经验;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学习文中的比喻、比拟、通感、映衬等修辞手法,通过具体分析、品味语言的形象性的绘画美,揣摩丰富的情味,同时揣摩文中的一些炼字炼句必须反复推敲涵咏,从中嚼出艺术的真趣。
[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荷塘月色》朗读带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制成卡片。
[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绪和思想感情脉络,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探寻作者心情变化的触发点。
[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没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联想一下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荷花娇艳的盛开着,面对此等美景,我国宋代的著名诗人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而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描写同一事物却反差如此之大,这正印证了王国维先生的那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抒什么样的情?抒的是作者自己的主观感情,客观事物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给我们留下的这一篇优美的散文《荷塘月色》,看一看他给我们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 板书一]二、简介作者和《荷塘月色》:1、首先给大家介绍的是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提问:同学们对朱自清了解多少?以前我们学过他哪些文章?(要求学生各抒己见)明确: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对于他,大家应当记得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的赞扬朱自清“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这源于他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对世情精细的观察和体验及朴实、忠厚、平淡、刚正的性格。
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背影》、《春》。
代表作有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情文并茂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
2、关于《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
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
”那么在《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是怎样的人,他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这篇文章的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的是这篇课文的朗读带。
三、播放朗读录音,入境,欣赏美感,体味感情。
同时布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同学们可以暂时放下手头的一切闭上眼睛去欣赏一下这篇优美的散文,体味一下作者的感情,并且考虑以下问题问题:⑴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⑵在各部分中划出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播放录音的同时在黑板上板书重、难点字词,录音完后引导同学一起解决。
[ 板书二]四、整体把握课文;理清作者的行踪和思绪,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1、让学生讨论并完成第一个问题,教师总结刚才大家带着我的问题一起欣赏完了本篇课文的优美富有感情的朗读带,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感情充沛,语言优美啊?听完了录音后,我们开始进入文章的学习。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朗读前布置的第一个问题(问题略)让学生讨论交流并找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教师总结明确:作者的路线可总结为:出家门走小路观荷塘观四周回家门(1段)(2~3段)(4~6段)(7~10段)注:指导学生认识观荷塘为两个部分组成,但习惯上将其归为一部分即第四至第六段;同时认识作者的路线图为圆形。
[ 板书三](在板书的时候可将“观荷塘”和“观四周”分开板书以便授课)2、让学生讨论并完成第二个问题,教师总结同学们都知道在一般的写景抒情散文中写景大都是为了抒情,作者往往表达思想感情不采用直白浅露的方式,说什么“我的感觉怎么样啦”“我的心情怎么样啦”而总是借助于形象,或借景抒情,或咏物抒情,或缘事抒情等等,这些文章中情感是文章的内质和灵魂。
境是情境,物是情物,景是情景,事是情事,一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打上了情感的烙印,作品以此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学习这样的文章其实重点还要是放在分析作者的情感上。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我们的任务也不能脱离这个重点,接下来我们就来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
在听朗读之前我给大家布置的第二个问题,我想大家应该已经思考了,现在我们来结合我们刚才划分的层次讨论一下:⑴学生集体讨论交流,并找个别学生回答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④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⑵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讲解讲解:①句放在了本文的开头十分的惹眼,直抒了作者的胸臆,这句被称为本文的“文眼”。
那么什么是“文眼”呢?一句话简单地说“文眼”就是主题思想的聚焦点。
一篇文章的“文眼”有时候是一篇文章的题目,有时在一篇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等等,这篇文章就是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奠定了本文的感情基调——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
“颇不宁静”是关键词,“颇”字表明程度之深。
作者不宁静的心绪是笼罩全篇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宁静”呢?这就要结合当时作者的社会背景来解释了:[资料] 1927年7月正是朱自清思想极端苦闷的时期,“五四”以后,革命斗争深入,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
朱自清不满黑暗的现实,又没有勇气投入斗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
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
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
”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
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
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
他先前曾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生活。
”作者只是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安和彷徨。
本文可以说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
②句“平常的自己”是怎样的?从上下文中可以得到解释:不自由。
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都是不想做不想说而有不得不做的。
“超出平常的自己”就是说自己是自由的。
这是作者的一种去荷塘过程中的一种排遣。
排遣了自己的一种不宁静的情绪,心情得以释放。
③句“且”字的意思同学们的解释是什么(找同学回答,教师总结)刚才这位同学基本上说出了它的意思,其实“且”在课文中可以理解为“暂且,暂时”的意思,这个字用在这正表现出作者怎样的的心态,是不是一种极欲逃脱现实,但又明知只是暂时解脱、不得已而为之的复杂心态啊,同时“受用”二字也点明了这段的感情基调——积极的、解脱之情④句中“但”的效果强烈,热闹的蝉鸣蛙鼓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
作者在受用了荷香月色之后,心里又不宁静起来。
“什么也没有”极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和空虚。
⑤句中联系上下文是由于这荷香月色不能真正的排遣内心的不宁静,所以才怀古思乡。
同时这段中描写的古代江南采莲习俗的热闹、风流、有趣,正反衬出我们现实生活的死寂、冷酷、无趣。
“无福消受”可不是作者的凭空的感慨,作者是有的放矢,他用这一句来暗示重新面对现实时的无奈和悲哀。
这时作者的心情“又颇不宁静”了。
⑥句大家要注意的是“到底”二字,“到底”表示的意思是经过种种变化后最后的情况。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
到了清华之后,常表达出思乡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与“颇不宁静”遥相呼应。
总结:刚才给同学们分析的是一些作者直抒胸臆的句子,他它在不同的部分中出现,代表了作者在不同的路线上的不同感受,在分析的基础上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总结出本文作者的感情线索?作者的感情线索与他的行踪之见存在什么关系呢?请同学思考。
(让学生讨论,并找学生归纳总结)明确:由上面分析我们不难把握作者感情的脉博;在现实中(心里颇不宁静)的作者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而要寻找感情的寄托。
“出家门”时作者的心情是不宁静的,文章的第一句作者就说出了这种心情,正是因为作者自己的不宁静心情,所以才夜走煤屑路、游荷塘,去求宁静。
文中划出的②③两句无论是想超出平常的自己,还是暂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都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宁静的渴望,可以说是求宁静。
那么,从刚刚我们分析的文中来看作者找到了没有?在什么地方找到了?第四句,作者对一切的热闹已经置身事外了,最后不免发出“我什么都没有”的感慨,可以说作者找到了宁静,是在在自然环境的美丽和理想生活的憧憬中作者找到了宁静,但这是暂时的宁静,当作者回到家门,又回到了现实,心中的烦恼依旧。
作者又失宁静,第五句和第六句可以看出当时的作者已经是回到了现实,对那片刻宁静已经无福消受了。
作者极力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古代社会的自由快乐,是借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漫步荷塘是为了排遣在理想与现实的对撞中矛盾的苦闷之情。
不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失宁静(①)(②③)(④)(⑤⑥)同学们注意一下作者的行踪路线呈一个圆形,可以说它是作者的空间之圆;同时他的情感变化也呈一个圆,它是作者的心理之圆,那么无论从这两者的哪一者来看作者最后的位置都回到了原位,同学们可不可以告诉我作者最终能找到他的宁静吗?答案是肯定的,肯定不会。
[ 板书三](板书要在板书二的基础上)五、教师总结以上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有的内容,我这节课主要给大家讲了几个问题:1、作者的一些背景情况;2、理清作者的行踪和感情线索,揣摩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并绘制了作者行踪和感情线索图六、作业布置1.加强朗读(“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导出“文读百遍其情自现”),品味文章的4-6小节2.思考课后练习[ 附板书]板书一:荷塘月色朱自清板书二:出家门观四周走小路观荷塘板书三:心理结构不平静出家门失求宁观四周空间结构走小路宁静静观荷塘得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