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立增《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精选16篇)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精选16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篇1教学目标:1.品尝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2.体会简单的思想感情教学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下简称师):同学们好,今日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板书篇目、)朱自清先生曾经很自信地说,他有一种奇妙的本事,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觉和制造令人“惊异”的美。
荷塘,平凡吧;月色,一般吧。
要从其中制造令人惊异的美,真让人难以置信。
我们就渐渐观赏吧。
二、诵读感知师:首先,我朗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在听准字音的基础上,感受文本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掌声)师: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说一说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主要写了观赏月下荷塘美景的过程以及之后的一些感受。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还抒发了他的情感。
师:非常好,不仅有眼前之景,还有胸中之情。
师: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些段落集中写了“荷塘月色”。
生:四、五、六自然段。
师:你觉得哪些段落写了荷塘?哪些段落写了月色呢?生:第四段、六段写荷塘,第五段写月色。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是写的荷塘,没有写月色。
师:题目为什么叫“荷塘月色”呢?生:月色无形无声,很难把握。
所以借助荷塘来写。
师:侧面描写,这才是高超的地方。
第四段只写了荷塘,第五段只写了月色吗?生:(恍然)都是既有荷塘,又有月色。
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才更加丰富。
三、品尝语言(主要是四、五两段,诵读贯穿整个环节)第一部分:鉴赏四、五段,让同学自由发觉鉴赏点,老师适当引导。
师:下面我们一起查找“惊异”之美。
先鉴赏第四段。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留意读准字音、停顿,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
生:(有感情地读)师:同学们说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众生:挺好。
师:不错,这位同学开了个好头。
下面同学们认真阅读文本勾画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
预备好了请举手。
(给同学二三分钟思索时间)生:我觉得“层层的叶子中间……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非常好。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三个课时)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导入】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首诗是江总书记在1998年11月11日为纪念某位作家诞辰100周年而亲笔题写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
生:“晨鸣共北门,谈校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百代名。
”师:同学们读得很不错!那大家猜得出,江总书记是为纪念谁而题的诗吗?生:朱自清。
师:完全正确!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吗?生:有《背影》,有《荷塘月色》。
师:很好,大家非常聪明。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我们在初中就学过了。
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没有?生:《春》、《匆匆》……师:看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啊。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更加有名的——《荷塘月色》。
(板书:题目及作者)【作者简介】师:谁来说说,关于朱自清,你有怎样的了解和认识?生:(回答)师: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向我们介绍了朱自清的生平事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朱先生的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师:刚才有同学也表达了他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佩之情。
老师跟大家一样,同样非常佩服这位也曾当过中学语文老师的大作家。
毛泽东曾经写过一篇政论文《别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是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里面就有这样的话,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江总书记题的这首诗就是希望青年学子学习和继承朱自清先生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和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
毛泽东: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两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投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
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
[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生: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
师:说得好。
“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
那么,你能说说这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
师:请坐。
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
不过,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在这些“见”和“想”的内容里,更是流露出了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两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研究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投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通知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目前又到了那里呢?……(《匆匆》)渴望着,渴望着,春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
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
[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生:首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
师:说得好。
“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
那么,你能说说这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
师:请坐。
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荷塘月色》案例案例主题与背景教学时间: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准备了朱自清的背景材料,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主题:质疑探究,揣摩品味。
教学方式: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教学过程师:上堂课我们梳理了作者的感情线索,这堂课我们来研究揣摩品味这篇美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发现了什么问题?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赏析一下,品味一下。
下面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问题。
(生:翻书,静思三分钟。
)师:怎么样考虑好了,可提问了?生:老师,这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与前后语境很不和谐,怎么理解?师:是啊,这个问题有挑战性,这么美丽的荷塘,怎么突然出现这么阴森怕人的情景?谁来说说看?生:灌木长的就是七扭八挣的,在月光下的投影就像炸毛鬼。
同学笑,表示认同。
师:看来同学还挺有生活,这么说是写实了。
这个实际情况不美为什么还要写哪?读读后几句。
生读。
师:作者说荷塘中的光与影“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乐曲有什么特点?生:有旋律有节奏。
师:节奏有强弱之分,和光影的深浅不一相似,这样写就增加了文章的节奏感。
生恍然大悟。
师:这在写文章上叫“文似看山”生:(一齐)不喜平。
师:对了。
谁还有问题?生:我看网上说真正的清华荷塘并不是这么美,作者为什么写的那么美哪?师:这有个用高科技手段知道荷塘秘密的人。
的确如此,真正的荷塘并没有这么美,讨论一下为什么作者要虚构美丽的荷塘?按平时的六人组讨论。
(生讨论热烈3分钟)生:(举手)(师示意回答)这是虚写,主要是为了抒情,不是说“景语即情语”吗?师:抒发了什么情?生:喜悦,淡淡的喜悦之情,在这儿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自由自在。
师:除了抒情,还有别的用意吗?生:我们组认为,这是作者精神的避难所。
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是作者心灵的家园。
师:他在回避什么?生:我们发的材料上说:“1927年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作者对国民党失望之极,可对共产党又缺少了解和信任,内心苦闷彷徨。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案例
案例主题与背景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准备了朱自清的背景材料,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
主题:质疑探究,揣摩品味。
教学方式: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教学过程
师:上堂课我们梳理了作者的感情线索,这堂课我们来研究揣摩品味这篇美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幺感受?发现了什幺问题?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赏析一下,品味一下。
下面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问题。
(生:翻书,静思三分钟。
)
师:怎幺样考虑好了,可提问了?
生:老师,这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与前后语境很不和谐,怎幺理解?
师:是啊,这个问题有挑战性,这幺美丽的荷塘,怎幺突然出现这幺阴森怕人的情景?谁来说说看?
生:灌木长的就是七扭八挣的,在月光下的投影就像炸毛鬼。
同学笑,表示认同。
师:看来同学还挺有生活,这幺说是写实了。
这个实际情况不美为什幺还要写哪?。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两课时)
教师:上虞丰惠中学风中小柳记录:余珍师:不知道是谁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做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做花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做花的人是蠢才。
问问大家,你喜欢什么花.?生:我喜欢百合,她代表百年和好,圆圆满满。
生:我喜欢梅花,在寒冬开放,象征坚强,师:怪不得你的名字中有个梅字。
还有吗?生:我喜欢菊花,尤其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它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也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
师:古代的一些君子是很喜欢——生:莲花师:为什么?背一背莲花的诗词,接天莲叶无穷碧,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生:小荷才露尖尖角师:早有蜻蜓立上头?师:对莲花的最高评价是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周敦颐的诗句,以莲花来比喻做人应当不受世俗利诱,恪守洁身自好的坚贞之情。
师:歌德曾说,人在观察大自然的时候,会把他最美好的东西从心中统统掏出来。
今天我们要接触一位现代散文大家,在江湖上是赫赫有名的,他的成名作就是荷躺月色师:去过荷塘吗?我们学校也是有的吧?见识过吗?生:现在有的是残荷。
想起叶败花落的凋零,只剩满水池的残叶,的确是件令人伤感的事。
雨中的残荷该是凄婉动人的师:从学校的那方水塘之前经过,看到仅有的几棵荷花已是叶残花凋,不仅想起《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
那日,众人游至荇叶渚,宝玉眼见得满池残荷,不禁想要找人把这甚是煞风景的残荷拔掉,偏是黛玉不肯:"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师:你敢不敢在在晚上去荷塘边散步生:我希望,最好是有月亮的晚上师:可能是希望是两个人,有浪漫情调,但需要在几年之后,这个标题有点特殊,看到这个标题你头脑中第一个想象是什么?生: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是写晚上的景色师:你说了这篇文章的体裁,还有吗?生:是写荷塘上的月色,师:写月色的诗歌是很多的,但散文似乎不多,是单纯写月亮吗?师:还写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13-人教课标版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课件显示)“荷塘月色”标题一、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有苦闷彷徨,心情“颇不宁静”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减压,或借酒浇愁喝个一醉方休,或“悟言一室”畅叙幽情,把心中的不悦倾泻个痛快,当然,去野外走走,去大自然中散散心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朱自清先生在“颇不宁静”的时候选择的正是去大自然中散散心的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他一起走进他心中的那片荷月世界吧。
二、整体阅读:~(第一部分)~师:作者开篇点题就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们把这种直接写出自己的情感的方式叫做直抒胸臆(板书——直抒胸臆)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生:因为心中不宁静,想起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
因此为了寻找宁静。
外出散步。
这是夜游荷塘的缘起。
(课件显示)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如何呢?还是不宁静的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说明?师:那么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作者的心情如何呢?有没有产生什么变化呢?还是不宁静的吗?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说明?请大家带着问题,听林培彦同学朗读第两个自然段。
生:(朗读第、自然段)师:很好,现在请大家告诉我作者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生:喜悦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文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他是喜悦的了吗?生:①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地方暗暗透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了吗?生: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③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师:很好,我们同学很快就能抓住这些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在抒情散文中,我们把这种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的方式称为直抒胸臆。
师:好,作者在走向荷塘的路上,他感受到了喜悦,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第自然段。
生:(朗读第自然段)师:同学们体会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了吗?生:(点头)体会到了。
师:那么,你们体会到的喜悦是因为在这个段落中出现了直抒胸臆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了吗?生:(摇头)不是。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堂实录《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堂实录(上课)同学们,我虽然和大家认识不久,但从大家的第一篇作文中,看到许多同学有着深厚的语言功底。
今天,我想让大家与朱自清先生比试比试运用语言的能力。
朱自清虽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所用的每一个词,都是最为精确、形象的。
更何况我们有五十几位同学,人多力量大,只要大家积极思考,齐心协力,一定会写出精彩的片断来。
大家有没有信心?(同学:有!)师:现在请看幻灯,思考在空格处填什么词语最好。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 1 )着些白花,有( 2 )地开着,有( 3 )地打着朵儿;正如( 4 ),又如( 5 ),又如 ( 6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7 )。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8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 9 )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10 )过,又像 ( 11 )着轻纱的梦。
(五分钟后,陆续有人发言)生一:我觉得第1处空格可填“散落”。
2处可填“奔放”,奔放地开着,较能体现花的朝气。
其它几处还没想好。
生二:零星地跳跃着些白花,有自信地开着些白花,有害羞地打着朵儿,正如洁白无暇的绸缎,又如刚睡醒的西施,又7处有:一双手牵引着你;缥缈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花仙子将你拥入怀中,如痴如醉。
)8处有:凝;照。
9处有:泛;萦绕;飘。
10处有:洗涤;润;沐浴。
11处有:蒙;缠;裹。
生(一):我觉得1处用“跳跃”和“摇曳”都不错,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之下、微风之下荷花特有的情态。
生(二):我觉得6处的“缥缈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妙,与“缕缕清香”同样的缥缈、神秘而又美好。
生(三):6处的“白帆”之喻也不错。
让人联想到碧波之中的几点白帆,很美。
师:而且白花是零星地点缀在碧绿的层层叶子中间的,再加上微风吹拂着,真像是碧波之中的白帆,这个比喻很形象,意境很美。
但我总觉得读来感觉不是很好。
节奏与上下文不是很和谐,能不能改一改?生(四):是不是可以这样:正如绣着精美图案的绸缎,又如万顷碧波中的白帆,又如水中嬉戏的白天鹅。
《荷塘月色》多媒体教学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多媒体教学课堂实录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长期以来脍炙人口,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篇佳作。
我们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将它设计成一节多媒体教学课,制作了教学课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备课时,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学习欣赏细腻、传神的语言。
(2)掌握描写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4)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为完成这些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九个教学环节,制作的课件共十八张页面。
一、激趣导入教师:自古以来,荷花和月色都是文人争相吟诵的对象。
同学们回忆一下,有哪些描写月色和荷花的名句呢?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月光如水水如天”、“云破月来花弄影”……教师:是啊,荷花和月色都是非常美的景物。
那么同学们想不想去月色下的荷塘游览一番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
(出示第一张页面。
画面是月色下的荷塘,音乐是小提琴曲,课题“荷塘月色”四字缓缓出现。
)二、介绍作者教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朱自清先生。
(出示第二张页面。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赞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三、了解背景教师: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朱自清先生创作《荷塘月色》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出示第三张页面。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作者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怀疑和恐惧。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荷塘月色正是反映了作者幻想超脱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彷徨的心情。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4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4《荷塘月色》课堂实录4《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这是我给新生讲的第一篇课文。
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关上:“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
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
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
”我说:“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没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贾志杰同学举手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你怎么知道的?”他回答:“在教材第5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有的说“’整体感知’是要达到的目的,而’语言揣摩’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有的说:“其实,看起来没解释’整体感知’,但实际上解释’揣摩语言’中就解释了’整体感知’,比如书上不是写了吗?’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这就是’整体感知’了。
”我说:“都有道理。
重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善于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我说道:“不过,我这儿要对’揣摩语言’作些补充性解释。
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
所谓’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
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
比如,外国人看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笑;又如,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
就是对外部语境不熟悉。
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
这是同学们很容易理解的。
同学们注意,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上册)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高一上册)《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一上册)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散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鉴赏的佳作。
上一节课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文章结构做了一个简单介绍和梳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鉴赏一下作者笔下的美景--荷塘月色。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本文真正描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段文字?好!那我们今天就先来研读本文的第4、5、6自然段。
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三段朗读一遍,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三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景色?大部分同学都读完了,我请同学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嗯,归纳得很好,简洁,准确:第4段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第5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第6段写的是“荷塘四面的景物”板书: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景物下面我请一位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同学为大家把第4、5、6自然段朗读一遍。
读的时候请注意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尽可能地读出的情感。
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从大家的掌声中可以知道大家的赞许之情,这位同学朗读得的确很好。
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这位同学朗读的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把这三段一起来朗读一遍。
大家读得也很好!这三段文字的确让人非常愿意去美美地朗读一番。
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之美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研究的重点。
现在我请大家来好好讨论研究这样三个问题:①这三段文字分别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②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③这些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好,我们请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你来(分别板书每段所写的景物)生:第4段主要是抓住:叶、花、香和流水第5段主要是抓住月光、雾、云和影第6段主要写的是树、远山、灯光、蝉声和蛙声。
师: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第二个讨论题谁来回答?对,这三段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板书:比喻拟人还有呢?还运用了映衬的手法。
师:嗯,还运用了映衬,也就是对比的手法,请你举例说明。
《荷塘月色》(第二节)课堂实录-word文档
《荷塘月色》(第二节)课堂实录我走进教室,上课铃还没响。
可已经有同学走到讲台对我说:“李老师,别忘了你昨天给我们留下的悬念啊!”所以,刚上课,我就说:“昨天李老师说道,我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
”我对学生们说,“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
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
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
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
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学生们的心显然被震撼了。
我继续缓缓说道:“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我看到已经有同学在情不自禁地点头,我趁势把话题一转:“好,我说了那么多,现在该同学们说一说了。
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熊昕同学说:“我最喜欢这几句:路上只有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在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尤立增师:从今天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散文单元。
初中时我们学过不少散文,大家还记得散文的特点是什么吗?生:形散神不散。
生: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可入文。
生:散文的形式活泼自由,不拘一格,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生笑)师:真如这位同学所言,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散文大家了。
其实,你说的“活泼自由,不拘一格”是完全正确的,但“文无定法”并非“无法”。
还有哪位同学说说?生:散文表达方式多样,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
生:散文要从自己的独特感受出发,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观点感受。
生:我觉得散文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其实质是语言的艺术。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
总体来看,抒情的散文有时气势磅礴,有时低吟浅唱;记叙的散文如诗如画,曲径通幽;议论的散文情真意切,精彩纷呈……但不管怎样,语言是表现作者思想的载体。
那么,换一个角度思考,我们鉴赏散文,要突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生:语言文字。
师:文学作品的鉴赏必须是以“文字”作为突破口。
还记得老师曾跟大家说过,“语文天生浪漫,语文天生美丽”,语文的美丽和浪漫在文学类的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特别是诗歌和散文。
这么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应该以语言作为突破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理解作者所营造的优美的意境,体会、把握作者所传递的独特的思想感情。
(师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不知道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
老师曾反复跟大家强调:充分地预习,学会带着问题听课。
所以,“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
我想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这篇课文都读了几遍?生:三遍。
生:五遍。
师:看来大家预习得不错。
那么,当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我强调的是整体感觉。
生: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感觉朱自清先生营造的意境很美。
原来我一直以为感情充沛的文章才能打动人,让我很吃惊的是作者的那份淡然也能让人感动不已。
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就随着他的那份淡然一起入境。
师:很好。
这位同学的发言包含三层:一是朱自清先生用他优美的文字为我们营造了一种非常优美的意境,二是这篇优美的散文蕴含的是作者那种淡淡的情感,三是淡然的情感照样动人。
概括得多好呀,抓住了散文鉴赏的一些最重要的东西。
的确,在读的过程中,我们披文入情,仿佛置身于清华园中荷塘畔,和朱自清先生一同领略荷塘的美景,一同感受朱自清先生心底的那份淡然。
好,这位同学接着说,你的感觉是什么?生:我刚读了一两遍觉得挺乱的,有点把握不住主旨。
又读了几遍,感觉文中透露出一种淡淡的、清幽的情怀,有一点忧伤又有一点喜悦。
但还有挺多不理解的地方。
师:这位同学很生动、很鲜活地概括了自己的阅读体验。
有两个环节,初读时感觉到挺乱;再读时能读出些味道来,总体的感觉是文中一种淡淡的愁和淡淡的喜。
其实,有不懂的地方是再正常不过的,这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究。
还有哪位同学要说?生:我第一遍读时最大感觉就是没有感觉,(众生笑)再读时感觉辞藻华丽,读到三四遍的时候就有感觉了,(众生又笑)这感觉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很讲究炼字的艺术。
师:大家注意,她提到了一点“炼字”的艺术。
“炼字”一词我们更多是在诗歌鉴赏中用到,散文需要“炼字”吗?(生齐答需要)师:好,这位同学能不能举出一个作者讲究“炼字”艺术的例子呢?生:比如“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句话,作者写的是风行荷塘的细腻的感觉,特别是“像闪电般”这个比喻,每当读这句话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心好像也在颤动,脑海中也浮现这种画面了。
这时感觉这篇文章非常好,就想继续读。
又读了几遍,发现有许多的问题不理解,也感受到了作者心中有一种矛盾,有一种困惑。
师:很好。
他也是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的,更重要的是他还善于通过作者运用的词语来感受那种独特的意境。
特别是她在描述这些景象的时候,说到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画面,当清风吹过的时候,“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有一道波从近处向远处延伸的时候,叶子与花有一丝的颤动,而自己的心也仿佛跟着颤动——多好的感觉啊!我觉得这才是读散文的一种极美的感觉。
下一位同学请接着说。
生:这篇文章总体来说给人一种很自然的感觉,清新脱俗,和很多矫(生读jiāo)揉造作的东西不太一样,就是一种“宁静无语”的感觉。
师:这里纠正一个读音,是“矫(jiǎo)揉造作”。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描写的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
第一段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最后一段又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他描写自己“夜游荷塘”的过程给人一种十分完整的印象,他的语言十分优美,使我们在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融入到他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了。
师:这位同学提到了这篇文章的结构问题,首尾呼应,是一个非常浑圆的结构。
大家如果结合课后楷体字部分的说明,你会发现和这位同学说的是一致的。
但是我要纠正你一个问题,你说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有不同的理解。
大家想,这篇散文有记叙的成分,但最重要的表达方式是什么?生:描写和抒情。
师:的确,这是一篇以写景和抒情为主的散文。
师(小结):读这篇散文就像品一杯香茗,刚一尝的时候感觉也许是淡然的,甚至还有点儿苦涩;但是,真正地让这杯香茗落在肚子里,在心中积淀下来的时候,回味一下,便别有一番滋味,就会发现在齿间还留有一抹香气,很美的一种感觉。
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说得都挺好,都谈了自己在阅读中的一些感觉,这是一种最原始的阅读状态。
而这一点对我们每一个同学来讲,读进去了,产生最原始的那个感觉是弥足珍贵的。
因为这是大家阅读的起点,也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起点。
师:这篇课文到底怎么讲,以什么作为突破口,说实在的我自己头脑中也没有一个非常明晰的路子。
后来我想干脆把这个权力交给大家,尊重大家的意见和看法,你们认为哪一段最好咱们就讲哪一段,那么你们认为哪一段最好呢?生:第四段。
生:第四、五、六段都挺好。
师:认为第四、五、六段写得最美的同学举手。
(绝大部分学生举手)师:好!那么我们就从这儿开始讲。
大家放开声音把这三段读一遍。
(生自读第四、五、六段)师:大家都读了一遍了。
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要想把这三段真正地读出感觉来,应该怎么读比较合适?生:我觉得首先应该读得慢一点。
师:那么“慢一点”的标志是什么呢?生:标志就是能充分地把文章中那种舒缓、优美的感觉读出来。
生:要读出独特的韵味,速度放慢很重要。
但还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需要重读,且要把握节奏。
还有一点,虽然我们读的都是文字,但是我觉得文字和音乐也是有些相通性的,读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在自己的耳边应该有一个旋律在响着,所以和着心中的那个旋律,将这篇文章读出一种音乐美来。
师:说得多好啊!你刚才说,文学和音乐是相通的,我觉得这话说得太精彩了!那么如果给这三段文学配乐,你认为什么音乐比较合适?生:钢琴,因为钢琴那种“叮叮咚咚”像流水一样的声音是绝对不可缺少的。
最好还是肖邦的钢琴曲,肖邦乐曲中有那种由上而下的流水一般的感觉,你看不见它的汹涌,但是它的流动绝对震撼你的心灵。
师:大家注意她的措辞,她说这是一种汹涌但你看不到它的流动,这种感觉对不对?生:我觉得用笛子。
师:为什么呢?生:第一,笛子是民族乐器,作者写出了“荷花”的独特的美,因为荷花与佛性是相关的。
第二,我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一句话:“笛子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吹得响亮,让人高兴就高兴,伤心就伤心。
”所以笛子是可以传情的。
师:其实任何乐器都是可以传情的。
生:我想配古筝。
师:为什么呢?生:因为我觉得这三段作者突出的是夜晚的寂静,古筝音乐的感觉能将这种寂静传达出来。
而且,我觉得配上箫也不错。
同时,我不赞成用短笛。
师:哦,不赞成。
为什么?生:我觉得它的节奏有点儿快。
师:那边还有一位同学也有话说。
生:我觉得前面那位同学说用钢琴,不算太恰当。
师:为什么?假如说,我们就用《命运交响曲》配为什么不行啊?!(生笑)生:我觉得配上中国古典音乐更好一些。
师:为什么?生:因为作者写的是荷花、荷叶等,是我们民族文学中的传统意象。
音乐和民族的审美趣味有关,配上琵琶、古筝更好。
想象一幅画面,就是一个女子坐在荷塘边弹着琵琶的那种感觉。
生:刚才他说的有一定道理,但选曲子非常重要。
试想,一个女子坐在荷塘边弹着琵琶——《十面埋伏》……(众生笑)生:显然不合适,我觉得也不适合用肖邦,因为肖邦听起来好像很梦幻,很柔,但其实每一首肖邦曲子中间都有很激烈的段子,肖邦被誉为“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和这篇文章的意境当然不符。
虽说作者的心情不是很平静,但是也没有达到激烈的程度。
师:如果要让我选的话,我倒是比较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选民族音乐的意见。
正如他所说,“荷”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典型的一个意象。
意象、情感、音乐、审美趣味一致起来会更好些。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到底上的是散文鉴赏课,还是音乐鉴赏课,还是艺术鉴赏课呢?其实呢,是为了让大家更准确地把握这三段描写中蕴含着的作者的情感基调,耳畔回响的是什么样的音乐也就决定了你对这三段理解的程度。
师:下面我们分组讨论这三段,讨论以下问题:第一,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一段的要点。
第二,作者描绘了哪些景物?第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学生分组讨论,师巡视,并再次强调问题,不时地参与到学生讨论当中)师:下面各组代表发言。
生:第四段写的是月下荷塘的美景。
(师板书)师:那么抓住了月下荷塘哪些景物来写?生:主要描写的是荷塘的“荷花”和“荷叶”。
师(边说边板书):有“荷花”“荷叶”。
生:最后一句又稍稍交待了一下“流水”。
师(边说边板书):流水。
我觉得你们组概括的还不够全面。
先请坐,其他组还有没有补充的?生:我们组经过讨论认为还应该有“花香”。
师:噢,还有香气。
哪一句啊?读一读那个句子。
(板书:花香)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生:在“荷香”到“流水”中间还有一句,“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重读,强调)。
”我们不知怎样概括,姑且定为“波痕”。
师:“荷波”怎么样?生:“荷波”概括得挺好,但这个词是老师生造的吧!(师生笑)师:说生造也行。
但把这叫“仿词”,我仿写的是“麦浪”。
大家想一想,“麦浪”这个词是怎么组合的?“麦浪”是怎样的画面?生:麦子被风吹过时起伏荡漾像波浪一样。
师:那“荷波”呢?生:微风吹过荷塘荷叶摇动像波浪一样向远处延伸。
这么说来老师造“荷波”这个词还是很准确的!(众生笑)师:再次申明是“仿词”!而且不是我的发明。
从“写什么”这个角度看,第四段有五个描写的对象。
那么是怎样写的?生:描写“荷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把比喻的句子读一读。
生:“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