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优秀教学案例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声音现象,如观察汽车的喇叭声、听音乐时注意音质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3.提醒学生在下一节课前做好准备,如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预习新的内容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与过程,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引入:以多媒体课件展示音乐演奏视频和生活中的声音现象,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和存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亲切感。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我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我是如何解决的?”等,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
2.高他们的评价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反思与评价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三个特征。
2.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如振动、共鸣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过程。
3.讲解声音的传播规律,如声波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并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实验演示与讲解相结合:通过邀请学生演示击鼓动作、讲解声音产生原理和传播规律,并结合实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与反思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实验结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互评,有助于他们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段音乐演奏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导学生思考:“音乐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第 1 节声音的产生与流传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一样介质中流传的速度不一样。

过程与方法1、经过察看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流传的条件。

2、经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察看能力和初步研究问题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研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研究自然现象中包含的道理。

教课要点 / 难点教课要点1、经过察看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流传的条件;2、我们如何听到声音。

教课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认真察看、认真剖析,得出正确结论。

教课过程引入新课【师】阅读课本 , 达成以下填空:1.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物体发声时,振动的物体喊声源 .新知介绍小组议论1.经过以下活动:用手指感觉发言时喉头的振动、观看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里跳动、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向小玻璃管吹气发作声音,发问:发声的物体能够有哪些?学生议论结果:发声体能够是固体、液体、气体 .2.经过认识蜜蜂、蝉等昆虫的发声状况,发问:物体发声的方式能够有哪些?学生议论结果:有的动物依赖翅膀振动发声,有的动物依赖鸣膜发声.【师】在刚我们的活动议论中,学生们应当也感觉到了声音及声音的流传就在我们生活中,那么接下来在概括物体发声时的规律时,要注意察看物体发声时物体所拥有的共同特点——振动 .讲堂训练1. 以下图的四幅图中,不可以产生声音的是(C)A. 吹着的哨子B. 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C.封闭的收音机D. 敲击的水瓶琴2.以下图,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惹起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被多次弹开 . 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C)A.使音叉振动时间延伸B.使音叉振动赶快停下来C.把音叉的细小振动放大,便于察看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2.声的流传达成以下填空:1.能够流传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2.真空不可以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向远处流传 .小组议论达成以下实验:( 1)“土电话”实验(以以下图所示),( 2)“真空铃”实验,(3)教材上第 29 页的想一想做做 .发问:①在土电话实验中,声音是经过什么物质流传的;②在真空铃实验中,跟着抽气的进行,声音大小如何变化?再让空气进入容器中,声音大小又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③拉开课桌后,声音大小如何变化?说明什么问题?答:①固体(或线)②声音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说明声音流传需要介质③声音变小,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3.教师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的?”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教材和多媒体课件,讲解声音的产生原因,解释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演示实验:敲击音叉,放入水中,观察水花溅起,说明声音产生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3.讲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包括声波、声速等概念,强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c.实践活动:设计声音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声音传播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d.知识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声音问题,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e.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梳理知识结构。
4.教学评价:
a.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与声音产生与传播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发现声音产生与传播的规律。
2.利用生活实例,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有趣的声音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声音的产生原因,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产生实例。
2.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了解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差异,能够解释生活中与声音传播有关的现象。
3.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器材,进行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操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b.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课程标准: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了解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音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音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音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音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是这一节的重点。

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演示实验器材:广口瓶、橡皮塞、抽气机,电子发声体,土电话、吉他等。

3.分组实验器材:音叉、鼓、锣等。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课前活在教室内播放悠扬的音乐。

欣赏音乐、琴诗,陶冶情操。

创设情境。

(二)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声音。

观察画面与聆听相关的声音。

让学生对耳濡目染的声现象产生研究的兴趣。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是怎么被我们听到的?深入思考,进行猜想。

让学生知道声音是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观察图后让学生思考、讨论一些问题,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在讨论中切入本节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三)探究声音的产生1.给学生提供“制造”声音的器材:音叉、鼓、锣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
教学难点: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利用回声计算
教具、学具:橡皮筋、直尺、哨子、小铃铛、梳子、音叉、杯子。

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人教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 1.知道声波是振动在介质中以疏密相间的形式向外传播。

2.知道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3.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4.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会根据“类比法”学习物理知识和探究性的实验方法。

2.使学生具备运用物理语言归纳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 1.通过对物理现象的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值目标正确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2.学会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自我价值。

二.重点和难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三.教学设计思路以学生的观察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讨论和交流,理解声波的形成和传播;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了解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搜集有关资料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声波的反射规律及其应用。

首先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物体的发声原因;采用“类比法”和“对比法”,结合实验观察,理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条件。

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完成学习活动卡上的活动内容,由学生体验和感受采用不同方式听到的不同声音,了解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

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和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知道产生声波反射的条件、规律及应用。

最后以选择学习活动卡上的实验内容相同的学生分组交流、课堂交流,并由教师指导总结归纳结论。

四.教学准备器材:钢锯条、音叉(小锤)、泡沫塑料小球、蒙有薄橡皮膜的杯子、软底塑料盆、音频发生器、低频扬声器、蜡烛、火柴、事先录制的学生的讲话等。

五.教学过程(一).声波的产生1.声音的发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找出共同点演示实验:(1)将一根钢锯条固定后使其振动,并发出声音。

(2)将用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靠在音叉臂上,用小锤敲击音叉。

结论:任何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声波的产生(1)分组实验:学习活动卡P26—观察和描述如图一所示,将薄橡皮膜绷紧在杯口上,在上面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动盆子,观察所看到的现象并推测其中的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科学素养。
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噪声污染问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3.声音的接收:声音通过空气、固体等介质传到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
。以下是本章节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波传播的基本条件。
2.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差异。
3.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学会使用音叉、共鸣箱等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回声、共鸣等,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解析:
(1)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学生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可能感到抽象,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2)声音传播速度和特点的掌握:学生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差异性理解不够深刻,需要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来强化。
(3)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学科观念的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情感投入和引导。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声音传播的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3.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1.激发学生兴趣:利用生活实例和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基础知识巩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a.观察记录:让学生在课后观察并记录生活中遇到的声音现象,如回声、共鸣等,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b.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实验室进行简单的声音传播实验,如比较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观察声音在直角弯管中的传播等。
3.研究性学习:
a.噪声调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噪声污染调查,了解噪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4.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分析声音传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噪声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关注环境保护。
3.通过对声音传播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科技强国意识。
1.注重激发学生兴趣,以生活实例引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降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陌生感。
2.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加强实验操作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4.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掌握声波的基本概念,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和特点。
2.学会使用频率、波长、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声音,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差异,了解声速与介质种类、温度等因素的关系。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关键点。
2.知识梳理: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果。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上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节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

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

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内容由“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三部分内容组成。

教材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猜想、讨论的基础上,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介绍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通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最终被我们的耳朵接收。
-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声波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
-声音传播的条件:有振动的声源、传声的介质、接收声音的耳朵
2.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影响因素,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知识梳理:请学生整理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以及声音传播现象等,形成知识结构图,以直观地展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实践探究:设计一项简单的声音实验,如制作一个土电话,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或通过调整乐器弦的长度、松紧等,探究音调、响度、音色与振动的关系。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观察现象及分析原因。
4.实践性作业设计:布置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
设想: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声音放大器或制作一个隔音罩,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持续性评价机制: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想:定期进行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的展示,以及期中和期末的知识测试,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5.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作业: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五)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强调重点和难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八年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2篇)八班级物理上册《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本节是同学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同学体会到物理学问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和剧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育同学动手试验、观看比较、归纳总结的力量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学问传授向重同学进展转变;2)由重老师“教”向重同学“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详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爱好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同学的学习热忱和才智活动的乐观性,才能使同学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

所以,让“课堂布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现与之相全都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同学感悟到声音的美妙,并激发起同学学习的爱好;二是通过播放一些好玩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学问让同学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讨论爱好;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试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试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同学逐步深化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讨论,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意同学的亲身体验同学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同学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看、分析、思索、试验才能真正汲取学问,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转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看和试验为主,设计了一个老师演示试验、三个同学试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同学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动身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试验,让同学通过观看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同学依据问题自主设计试验并尝试试验,最终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同学自学声速这一部分学问并相互沟通。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养成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1.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教学准备】教师:PPT课件、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学生:橡皮筋、哨子、直尺、桌子、水、碎纸屑、队鼓、音叉(256Hz)、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塑料袋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二、新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学生得出结论:、经典回顾:利用课件播放留声机发出美妙的音乐和【举出实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声速”部分,了解声音在不同士们总是把耳朵贴在地上去听,介绍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不屈服于命运,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

(设计意图:通过贝多芬失聪后进行音乐创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要坚持不懈地学习。

)【板书设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2、真空不能传声三、声速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2、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四、回声1、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2章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2章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知道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新课导入】1.情境导入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声音”背后的奥秘?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几段音频,大家注意倾听并思考。

提问:生活中的声音是怎样产生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中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问题导入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在水里能不能传播?航天员在月球上能和地球上一样交谈吗?带着各种对声音的疑问,我们一同走进声音的世界,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堂探究】探究点一声音的产生1.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实验:(1)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位。

(2)敲击音叉,看是否能听到声音,手握住音叉,是否还有声音?思考:①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2.提问和猜想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猜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进行实验提出问题:声音很可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有些物体发声时我们却几乎看不见它们在振动,那么这些物体发声时是否也在振动呢?利用音叉设计实验,让音叉发出声音,并观察它们发声时是否在振动。

请各小组结合所给器材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展示。

【实验设计与展示】证明音叉的振动方法一:用细线悬挂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

方法二:将发声的音叉放入水中。

【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论证】各小组收集实验信息,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出发声体发声时的特征。

【结论】发声体发声时都在振动。

所以可得出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课外延伸(1)同学们了解这些小动物的发声方式吗?提示:青蛙:气囊振动;鸟:鸣膜振动;蝉:鼓膜振动;蟋蟀:翅膀摩擦。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课时声速与回声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水槽、水、真空玻璃罩、抽气机、细线、小鼓、白纸、小闹钟(或小收音机)、小石头、塑料袋、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媒体播放:海涛声、砂轮与工件的摩擦声、优美的歌声、琴声、锣鼓声、神奇的超声波等。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导入课题:我们听到的如此优美的乐曲及大千世界里如此丰富多彩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声音的产生实验探究: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并探究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参考器材:音叉、钢尺、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或泡沫塑料球)、小鼓、纸屑等。

方案1:让学生用钢尺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使钢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将其另三分之一紧压在桌边上,另一手拨动伸出端,观察钢尺在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关的声学初步知识。

本章教材在整个初中阶段
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知识和技能上应该
知还是以具体的、形象的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相对薄弱,因
从而对声音产生浓厚的研究
)发声的物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思考:通过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感悟到:实验中要用到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活动一—

事,天下事,事事
归纳:在物理的研究中经常用到变抽象为具体,
但在太空
气体、固体、液体都能传声,而真空不能传声。

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规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15℃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物理道理。
电音音乐伴随可视效果,造成视觉冲击
聆听
感受声音的产生伴随振动,以及声波的可视化。
章首内容,对全章内容进行整体介绍
渲染气氛,勾起学生对声音探究的好奇心
引出课题
新知探究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发声体(声源)
3.记录声音的方法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①气体
2.声波
②液体
提供器材,布置任务
播放动画:在离听声者距离相同处发出相同的声音,钢轨上的人最先听到,其次是水中,然后是空气,真空的人听不到。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指导学生观察声速表:
①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②声速通常固体>液体>气体
播放视频,介绍回声的原理
学生举例:
①隔墙有耳
②古代军队
观察动画
寻找规律
阅读教材,自学。
重点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关键
观察、实验、表述
教具
音叉、橡皮筋、乒乓球、钢尺、水、鼓、泡沫小球、铁架台、音箱、纸杯等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设置活动引入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2.设计一项关于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a.选择实验器材,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
b.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c.撰写实验报告,阐述实验原理、过程和结论。
3.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声音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的小论文。
a.分析声音在通信、音乐、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b.探讨声音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困扰。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树立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习惯,使学生对自然界充满敬畏之心。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声音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
a.解释声音产生的原因。
b.说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c.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如回声、共鸣等。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2章第1节后的练习题,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原理的理解。
a.解释声音产生的原因,并举例说明。
b.说出声音传播的条件,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
c.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声现象,如回声、共鸣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声音现象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感知到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但在理解其物理原理方面可能存在困难。学生对声音的基本概念和传播条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方面尚需加强。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有待提高,团队合作和交流表达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奥秘。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物理学科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3.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音叉、共鸣箱等仪器,观察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现象。
4.知识拓展:介绍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方法,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如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等。
6.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声音产生与传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缺乏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教师需关注这一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兴趣浓厚,但可能对噪声污染等环保问题关注不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噪声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总之,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点和认知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本章节知识。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噪声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敬畏之心。
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播放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雷声、汽车喇叭声等,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兴趣。
2.基本概念: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2)设计梯度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声音传播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3.教学活动:
(1)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课堂讨论:针对声音传播的实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
(3)课后实践:布置与声音相关的实际调查作业,如调查校园噪声污染,培养学生关注环保问题的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培养学生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在学习机械运动的基础上,本节让学生接触声学的初步知识。

声现象是自然界中的常见现象,而对声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

让学生在探究物理现象的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本节教学内容由“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和“声速”三部分内容组成。

教材按照科学探究的要素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直接提出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思考,意在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找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

教材对于唱片、磁带是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记录、保存、重现声音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价值及学习物理的意义。

声音的传播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教材安排了探究活动,在进行探究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历的过程,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开展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猜想、讨论的基础上,多让学生参与一些探究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做好真空罩实验。

三、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通过让学生倾听、“制造”各种声音,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产生兴趣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接着围绕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设计几个学生活动。

通过开展探究和讨论,让学生在产生声音的过程和较多的现象中归纳出结论。

通过讨论生活中有趣的发声现象,比如动物的交流方式等,深化“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对于声音的传播,通过学生讨论生活事例、设计在固体和液体中传声的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师通过真空罩实验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等。


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
多媒体展示一组我们周围声音的视
频或图片:古筝演奏、海浪声、鸟鸣声、
切割金属的噪声等。

欣赏,思考。

从学生熟悉
的实例入手,引
出物理问题,体
字,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
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次实验时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的条件下继续写字,与上次实验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1)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2)物理学中把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两次听到的
声音不同,一次是
通过桌面传来的,
一次是通过空气
传的,这说明固体
可以传声。

接受。

三、声速
发生雷电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田径比赛时,远处的人先看到发令枪的烟雾,后听到发令枪的声音。

这些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我们把声音在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是否一样快?学生阅读一些介质中的声速表。

熟悉声音在空气、水、钢铁中的
传播速度。

小结:(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2)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1。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体中,在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最慢。

学生阅读、思
考并回答。

培养阅读和
获取信息的能
力。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
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
知识内容,把自己
所学到的知识与
老师同学交流,最
后总结出本节课
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
结归纳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帮助
学生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