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_的写作原因及其再评价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陈向红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成的。
恩格斯说:“这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1844一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
当时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现在使用的标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的编者加的。
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发表时,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高度评价了这篇不足1500字的《提纲》,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据统治地位。
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直截了当地登上了王座。
后来他又出版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1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宗教的本质》(1845年),从而宣告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
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但由于他主张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办法,而不使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类的解放,因此,它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这样一来,就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项任务,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时期,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
列宁在谈到这一点时曾说:“马克思、恩格斯和狄慈根出现于哲学舞台上,都是当唯物主义在所有先进知识分子中间、特别是在工人中间已经占居优势的时候。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不是重复旧的东西,而是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的上层,这是理所当然的。
”《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写作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
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
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
正是基于科学的实践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正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也正是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进而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意义。
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学习并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们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暴风骤雨般的时代。
我们需要确立正确的实践观,来理解国家政府所做的一切措施,亲身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就揭露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旧唯物论认为,思维只是直观的、被动的、消极的对存在的反映;辩证唯物论认为,思维是革命的、能动的对存在的反映,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认识的客观世界。
批判唯心论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歪曲:唯心论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无限夸大,成为脱离物质条件和实践活动的东西,把人的主观能动性看成是世界的创造者。
唯心论只把人的能动性看成是意识的精神活动,离开了实践就谈不上能动性。
分析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点:费尔巴哈所说的实践与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是有本质区别的。
费尔巴哈所说的实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琐碎的交往、小商人经商谋利之类的活动,不是指革命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对实践的观点是“革命的”、“实践批判的”的活动。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42年以前,他受黑格尔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是一位反对 封建、反对宗教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和辩证唯心主义者。 后来,又深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他在参加革命斗争实 践过程中,开始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从辩证唯心主义向唯 物主义的转变,到1844年,他基本完成了这两个转变,并开始着手 制定自己的新世界观理论。 1844年,马克思写的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全面而系 统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1845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出版了他 们合著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有力地批驳了青年黑格尔派的 唯心主义“自我意识”哲学和唯心史观。在这两部著作中,提出了 新哲学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和原理。 1845年3月,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时,马克思 的唯物史观已经初步形成。他对费尔巴哈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根本的 变化,从对费尔巴哈的崇拜转向了公开的批判。在这份为后来的研 究工作做准备而写的笔记中马克思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 物主义的主要缺陷,阐明了自己的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之处, 为进一步全面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拟订了大纲。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 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由于费尔巴哈“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即不懂 得实践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这一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客 观的物质活动过程,他不理解这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本质的特征, 因此,费尔巴哈对人的实践活动“只是从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 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就自然是一种荒谬的偏见。
所谓“对象、现实、感性”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切客观事 物即客观物质世界。 所谓“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就是把人的认识看作消极的照 镜子似的反映,认为客观事物即客体对人们感觉器官的刺激, 不需要任何中介而直接形成关于客观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 思想,因而看不到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所谓“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就是要把客观事 物看作实践的对象,看作人的活动的产物和结果,即“人化自 然”。 所谓“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就是要看到主体在认识客体时的能 动作用。 也就是说人是在改造客观对象的能动过程中认识客观 对象的。 《提纲》第一条主要从三个方面5年3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三)恩格斯的高度评价
•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 • 新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 • •
在马克思新世界观建立的过程中,先后写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二、中心思想
• 《提纲》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 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 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 • 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和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
• 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
(2)费尔巴哈宗教观的局限性
• ‚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 做完。‛ ①没有揭露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②没有找到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
他把世界二重化的原因归之于人的感情需要: 宗教感情是人天生就有的,所以心是宗教的本质。 (唯心主义的宗教观)
(3)马克思揭示宗教产生的根源
• ‚(1)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 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 人的本质
两性之爱、友谊、同情、舍己精神等
马克思的批判: ①感情关系不是人际交往 的主要内容 ②感情关系要受到其他社 会关系的影响,不存在 超阶级、超历史的纯粹 的人类感情。
(人与人的感情关系)
“抽象的人”
• ‚观察自然,观察人吧!在这里你们可以看到哲学的秘 密‛(费尔巴哈《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 • ‚ 对象性活动‛: 实践活动
• “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 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 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 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 判的‛活动的意义。 ‛
‚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 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 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对于 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 变革。‛ ①解决人与自然的分裂 发展生产力和科技,使人摆脱自然的压迫 ②解决人与人的分裂 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人人平等。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陈向红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成的。
恩格斯说:“这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1844一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
当时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现在使用的标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的编者加的。
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发表时,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高度评价了这篇不足1500字的《提纲》,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据统治地位。
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直截了当地登上了王座。
后来他又出版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1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宗教的本质》(1845年),从而宣告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
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但由于他主张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办法,而不使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类的解放,因此,它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这样一来,就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项任务,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时期,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
列宁在谈到这一点时曾说:“马克思、恩格斯和狄慈根出现于哲学舞台上,都是当唯物主义在所有先进知识分子中间、特别是在工人中间已经占居优势的时候。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不是重复旧的东西,而是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的上层,这是理所当然的。
”《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写作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背景(一)它适应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
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理论正是应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工业革命的影响1、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2、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3、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
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4、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
从根本上说,后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二)它是肃清工人运动中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及其世界观影响的需要当时支配和影响工人运动的理论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其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
工人运动要摆脱其影响,就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及其指导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资产阶级世界观及其思潮中产生的。
(三)它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结晶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形成了新的世界观。
《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创立马克思哲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链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1841年发表的《基督教的本质》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创立自己的“人本学”体系。
在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斗争,他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形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1)我们所属的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2)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即人脑的产物;(3)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链接: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恩格斯从分析黑在1820年《法哲学原理》一书序言中的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出发,揭示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并进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提纲》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存在形而上学和不彻底性的缺陷。
《提纲》是马克思和黑格尔唯心主义决裂后,第一次从根本上分析和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提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并以实践为核心建立新的世界观、人性论和哲学观。
《提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唯心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并为建立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纲》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内容简介(一)以实践为基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直观反映论、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阐明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奠定了唯物主义的基础。
1对实践的误解:旧唯物主义把客观世界当作直观的对象,而不是实践的对象。
把人看作直观的主体,而不是实践的主体。
因此,主体的能动性被掩盖。
唯心主义夸大了主体的能动作用,把它视为脱离物质基础的绝对。
2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人的认识正确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加以解决。
离开实践去探讨人的思维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将陷入毫无意义的争论。
(二)以实践为基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揭露了它的认识论根源,用实践的观点解决了一些旧唯物主义所不能解决的社会历史观的问题。
1人与环境和教育的关系。
实践是改变人与环境的基础。
2宗教问题。
阐述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及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
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导致宗教的产生。
只有对世俗基础进行实践的改造,才能消灭宗教。
3人的本质。
从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论述了人的本质。
4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
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揭露费尔巴哈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在于误解和排斥人类的社会实践。
(三)从阶级基础、哲学使命的角度阐述新旧哲学的区别。
1哲学的阶级性。
2哲学的实践性。
新唯物主义的功能不只是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时代背景及其意义(一)清算他们以前的哲学信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Fast reading
In Search of the Amber Room
直观的思维方式
“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与 “直观唯物主义”。 直观的思维方式:就是凭借感觉器官,直接把握认识对象 的思维方法,具体表现为实体性思维和客体主义的思维 两种形式。 实体性思维方式:就是不懂辩证法,不懂科学抽象,找 本质就是找实体。具体方法就是还原法。在世界的本原 问题上旧唯物主义的实物物质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 义的原子物质观即是如此。 客体主义的思维方式:就是见物不见人。在研究问题时, 只是看到了物的本性、物的规律性、物的要求,总是站 到物的立场上。谈的人的时候,只是看到了人在物面前 的受动性,而看不到人的能动性、实践性。
主体与客体
源于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核心问题在逻辑上并不矛盾。 主体与客体是马克思把实践引入人与世界的关系而确立 起来的一对重要哲学范畴。 主体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认 识和实践活动的人。 客体就是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对象的客观事物。
实践活动
实践是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活动。 对象性活动:主体通过实践活动把外部世界作为认识和 改造对象的活动,并在活动中,主体把自己的本质力量 对象化为客观事物,改变事物的自在形式,使自在之物 变成为我之物,创造出一个属人的世界。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特 点是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人与世界最基本的关系,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了 认识关系,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 反映。
实践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方式:立足实践,从实践出发,用实践的观点来 解释一切。 ①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哲学,认为实践是现实周围感性世 界最深刻的基础。“我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 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东西,而是工业和社 会的产物。排除实践,就不能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关 系”。“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实践,一切都是无。” ②马克思把实践引入哲学,主张把一切当作实践来理解。 首先,社会、人都是通过劳动才产生的,是在实践中存 在的,是实践的过程。其次,人所面对的一切,也都与 实践分不开,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再次,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和解决哲学的基本问 题。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总结: 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以及空想社会主义欧文的环境 决定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英雄史观,阐明了实 践对改变环境和对人的教育中的作用.
4.第4条.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 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 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 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 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 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 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 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共十一条. 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 一个文件.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与发表 1.1845年1月,法国外交部下令把马克思驱逐出法 国,于是他便迁移到了布鲁塞尔.《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这个提纲由 恩格斯在1888年第一次把它发表出来. 这个提纲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以往的唯物 主义哲学的质的区别.
在他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在政治上,他反对 君主政体,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1870年参加德 国社会民主党.晚年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 论》,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 的.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同时,抛弃 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所以始终未能摆脱机械唯物 主义的缺陷.
1)马克思: 肯定了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中的积极作用,费尔 巴哈把宗教世界归结为它的世俗基础. 费尔巴哈指出,不是上帝创造了人类,而是人按 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上帝和神不过是人的 自我异化.
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费尔巴哈认为,人不仅作为个体存在着,而且作 为人类存在.作为个体的存在,人的本质是有限 的,不完善的;只有作为"类"存在物,人才能 意识到自己力量的无限和完善,为了克服个体的 有限性和缺陷,人们把"类"本质理想化,拟人 化,构造出了人格化的神.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卡尔· 马克思 1845年春 写于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1888年,恩格斯把将其作为新 出版的《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的 附录,第一次公诸于世。
一、写作背景
1、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是德国近代史上 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他最初研究神学,后来赞 赏黑格尔的哲学,属于黑 格尔左派。
人的主体方面的因素能否在认识过程中、在
实践中具有基础地位或优先地位呢? 应当说:马克思主张人的主体方面的因素具 有基础作用或优先地位。没有人,不能够认 识外在事物。 这与哲学通行教材中物质第一性的观点有一 定冲突。
马克思认为:人具有二重性,人是对象性存
在物。(《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能动性,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人具有 天赋、才能、需要、欲望、需要、计划、设 计、激情等多方面的本质力量; 人的受动性,是受动的、受限制的自然存在 物(同动植物一样),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 不依赖于自身并存在于自身之外;这些对象 是实现、确证人的本质力量不可缺少的东西。 人是对象性存在物:人以自身之外的他人或 他物为对象。
7、批判费尔巴哈的“爱”的崇拜(第7条)
(1)费尔巴哈关于“爱”的哲学。
1)感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天然的联系。人
是同类的,人的感情是相同的。只有在感情 的联系中,才能实现人的“类”的本性。 “如果人的本质就是人所认为的至高本 质,那么,在实践上,最高的和首要的基则, 也必须是人对人的爱。”这种“爱”的原始 基础,是两性之间的爱。
(2)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客观事物“当
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 主体方面去理解”; 人的感性活动亦即实践:是人的现实的、可 以为感官感受到的、具体的活动; 新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与人的主观性 密切相联系的存在物,它被人的本质力量整 合成一个整体,即人的实践活动。人的本质 力量(人的主体方面的因素)在实践活动中、 在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都具有十分重 要的作用。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其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这个《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在《提纲》中,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表现在他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上。
实践问题,就好是一条主线一样自始至终地贯穿在整个《提纲》的每一条中。
在这里,马克思非常强调实践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强调指出用革命的实践去改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之点。
由于马克思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并把人的活动了解为实践活动,把人看作是能够改造世界的实践的动物,这就为以后系统的制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奠定了基础。
因此,强调实践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中所做革命变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马克思在文中第十一条说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在此,他阐明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历史使命。
由于以往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他们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只能停留在思想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可能指出将理论转变为革命实践的要求。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性的唯物主义,它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改造现实的斗争,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和彻底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实践性,从而实现了哲学革命中的伟大变革。
《提纲》为系统地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大纲,开辟了道路,它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学习掌握《提纲》的基本原理。
同时《提纲》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武器。
(完整版)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一、写作背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在1845 年春天旅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所写的一份研究提纲。
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这篇文章。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翻检了马克思遗稿,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发现了这一研究提纲,1888 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单行本,《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提纲》是为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9 世纪30 — 40 年代,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不断涌现。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来指导,当时流行的费尔巴哈哲学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反映。
为了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科学地论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写了这个研究提纲。
二、中心思想《提纲》全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最高形式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标,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伟大作用,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提纲》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
《提纲》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的一致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提纲》还用实践的观点阐明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就是改造世界。
三、内容讲解《提纲》全文共11 条,近1500 字,各条在形式上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上却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提纲》从总的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第1 一2 条)第一条,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能说明主观能动作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要论述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核心是科学的实践观,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一、写作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写就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
1888年,恩格斯在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时,将之作为附录予以刊出。
恩格斯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是非常宝贵的”。
恩格斯称这些笔记是“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笔记因此而得名。
马克思离开黑格尔转向费尔巴哈之后,又超过费尔巴哈走向了历史唯物主义。
可以说,《提纲》是马克思系统构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起始和标志。
《提纲》的写作原因主要有:第一,为了适应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无产阶级提供理论指导即思想武器。
1845年初,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布鲁塞尔一道深入工人中间,发现当时工人阶级内部存在着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
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还继续存在,费尔巴哈(最大功绩是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的人本主义对工人阶级也有较大的影响。
清算这些已对有组织的无产阶级产生了消极和阻碍作用的错误思潮,特别是从理论上批判费尔巴哈,为无产阶级锻造新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写作《提纲》的重要原因。
第二,为了批判以往的旧哲学,阐明新的世界观的需要。
费尔巴哈哲学曾对马克思完成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费尔巴哈并没有超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特别是在历史观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正是通过克服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创立了新唯物主义。
因此,阐明新唯物主义同费尔巴哈和其他旧唯物主义的原则区别,成为马克思阐明新唯物主义实质的关键任务。
真正完成对费尔巴哈的超越是以《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标志的。
第三,为了把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里解放出来,变成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二、重要内容《提纲》是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新唯物主义的奠基性文献,通过对旧哲学的批判提出了崭新的实践观。
解读费尔巴哈的提纲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马克思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因1.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相继爆发,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这几次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就遭到资产阶级政府的残酷镇压,告以失败。
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将这种科学的理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武器!2.为了批判费尔巴哈错误的思想观点,进一步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当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瓦解之后,费尔巴哈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哲学的权威,这在哲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费尔巴哈仍然没有摆脱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存在着错误的思想。
例如,他不了解实践活动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脱离社会实践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以及在宗教观上的不彻底性等。
这些错误的思想马克思将在具体的批判中体现出来。
3.为了把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里解放出来,变成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中世纪的欧洲把经院哲学作为其官方哲学,认为哲学应该为封建社会的统治和宗教服务,经院哲学的代表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资产阶级时代的哲学家们,仍然停留在解释的领域上,即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解释。
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引入,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结合起来,阐明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及依赖关系,进一步阐明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因此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必须掌握科学的理论,进而改造世界,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费尔巴哈对实践活动的肤浅理解一切旧唯物主义都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这是对的,但是他们对意识是如何反映客观世界的却无法认为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直观的反映,没有考虑到意识能动性,实质上是不了解实践的作用。
这样唯心主义主义者便抽象地发展了意识的能动性,这里所说的抽象是指具有片面性,认为意识是不受实践制约的东西,看不到实践是意识能动性的基础,认为意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甚至认为意识是创造万物的创世主,也就得出了意识创造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第二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二,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只是” 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 现实和感性,而没有从实践的方面去理 解。正是在这第二方面,马克思展开了 对旧唯物主义的批评,并在这种批评中 提出了新的理论思维方式。
(2)
对于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突出强调 的是它“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 并且进一步指出,它“当然”是不知道 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在对唯 心主义的总体评价中,也包含着两个方 面的意思。
(2)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人的本 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认为,心 是宗教的本质,宗教变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 力,这样,他就没能揭示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 源。马克思明确提出,宗教产生的根源就在于 世俗化的社会生活,因而必须消除不平等的社 会制度,消除宗教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源,才 能解决宗教问题。而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领域 里陷入唯心主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不理解 实践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2)在马克思以前,以存在观点为根本特 征的思维方式,从脱离人的自然出发, 去认识各种问题,强调客观决定论,用 自然存在去说明人的一切特性,从本原 和结构去认识事物的本性。这种思维方 式虽然抓住了自然存在的本原作用和基 础作用,但却把这种作用夸大了,完全 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而以意识观点为根本特征的思维方式,却从脱 离自然的主体出发,也就是从意识出发,去认 识各种问题,它完全脱离了自然的本质和基础, 把人归结为意识本质,强调从概念形式去寻求 事物的本质规定。这种思维方式虽然注重对人 的思维活动的能动本质和创造作用的把握。但 却把这种作用夸大了,完全否定了自然存在的 本质作用。这两种完全对立的思维方式各执一 端,各自陷入了一种片面性之中。
(1)
_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_的写作原因及其再评价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原因及其再评价鲁克俭[摘 要] 本文基于文献学考察和文本分析,得出如下新结论:第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夏之交;第二,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直接原因是受到赫斯《论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晚近的哲学家》的影响;第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之间的过渡性著作,不宜脱离语境对其做过高评价。
[关键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巴加图利亚 赫斯 自20世纪初以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一直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特别青睐。
但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一代代表人物到今天中国“实践唯物主义”(或“实践本体论”、“实践辩证法”)的倡导者,大都忽略了这一文本的语境(context)。
本文旨在还原《提纲》的写作语境,并通过考察马克思写作《提纲》的直接原因,为进一步客观、科学地评价《提纲》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地位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出发点。
一、巴加图利亚与陶伯特围绕《提纲》写作时间和写作原因的争论 众所周知,1888年恩格斯首次将《提纲》作为《费尔巴哈论》单行本的附录公开发表,并注明《提纲》“1845年春写于布鲁塞尔”。
长期以来,这一日期没有受到质疑。
1965年,巴加图利亚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长篇论文中通过对马克思《记事本》的考证,首次从文献学上突出了《提纲》的写作语境,并将《提纲》的写作日期具体判定为1845年4月。
巴加图利亚的主要依据是①:除个别例外,《记事本》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记载的,因而《提纲》的写作时间就是由《提纲》在《记事本》中的位置决定的。
《提纲》被记在《记事本》的第51—55页,而在此之前的第42页记有恩格斯亲手写的英国书目。
巴加图利亚推测说这可能是恩格斯刚到布鲁塞尔之后即1845年4月5日之后编制的。
《提纲》之后接着就是一个带有布鲁塞尔书号的长书目,共16页,其中1页空白。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
•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 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 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 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 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 卑污 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 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 动的意义。
一
• 批判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消极地单凭感 性直观认识事物的错误 • 对象性:“对象”作为哲学概念,是指相对于作为 主体的人而言的客体。它是被纳入人的实践活动和 认识活动范围之内的,是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的指向者。从广义上划分,对象包括物质对象和观 念对象,即马克思所说的“感性客体”和“思想客 体”。但是,无论物质对象还是观念对象,都具有 下述共同属性:其一,属人性,即它是相对于主体 的人而言的,是与主体的人处在一定的关系中的; 其二,客观性,即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人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的。“对象性”是指对象所具有的本 质属性或性质。因此,对象所具有的属人性和客观 性,就构成了对象性的基本蕴涵。
三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 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 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 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 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 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 革命的实践。
三
这些唯物主义者主要是指18世纪法国 的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等人以及继承了他 们唯物主义学说的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 他们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 而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 育的产物。费尔巴哈也有这样的观点。 这种学说不能正确解决环境如何改变、 教育者的知识和才能又从何而来的问题。 所以马克思说:“……忘记了:环境是由 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 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二 •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 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 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 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 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 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 •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 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 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 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 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 就是如此)。
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是马克思同唯心主义划清最后界限的标志,
也是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划清最后界限的标
志。
六、《提纲》思考题
– 1、旧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
什么缺陷?
– 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 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
《 关 于 费 尔 巴 哈 的 提 纲 》
写作背景 原文解读 结构分析 历史地位 现实意义 思考问题
马克思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 称《提纲》以及1845年9月至1846年8月马克思恩格斯 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们是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同 时也就是一种不同于以往旧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 的形成。 篇名与出版情况简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比利 时的布鲁塞尔写的。原题名为:《关于费尔巴哈》原 文写在1844~1847年的笔记中。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 发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费尔巴哈生平
费尔巴哈(1804~1872年)出生于 一个法学教授之家,1828年在柏林大学 毕业。曾任教于埃尔兰根大学,因宣传 无神论,遭受迫害,隐居乡间,从事哲 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 判》、《基督教的本质》、《关于哲学 改造的临时纲要》、《未来哲学原理》 等。在他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 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 威。在政治上,他反对君主政体,主张 建立民主共和制。1870年参加德国社会 民主党。晚年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 论》,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 唯心主义的。
内 容 简 介
第一部分 • 第1条:揭露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 根本缺陷,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费尔 巴哈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内 容 简 介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 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 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 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 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 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 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 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 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的活动,因此它在 《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 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 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 , 他不了 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爱尔维修
内 容 简 介
人的性格是先天形 成和发育期的环境造成 的,只要造成符合人发 展的好的社会环境,就 能造出身心健康的人。 而好的社会环境的创造, 也只有诉诸“智者”、 “天才人物”的意见支 配。
欧文
内 容 简 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读书报告——《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为进一步对哲学进行研究而写的提纲,也是为清算以前信仰过得费尔巴哈哲学作部分理论上的准备,在他的思想发展历程中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提纲一共有11条,比较简捷,但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到的问题也很多,而实践问题则是贯穿始终的。
下面,我就马克思对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新的唯物主义的比较来谈下我的看法。
马克思首先就剖析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他认为,旧唯物主义把客观的现实世界只看作是直观点额认识的对对象,而不是首先看作改造的对象;把人的活动只看作是消极、被动的适应活动,而不是首先看作是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因此,相对于除实践哲学外的思辨哲学来说,费尔巴哈思想的基本路线还是唯物主义的,但却没有创新,因为他不懂得客观的现实世界不仅作为客体而存在,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
正是由于时间不断地揭露、揭示事物的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矛盾及本质,世界才在不断地发展。
相对于旧唯物主义者而言,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实践,更不知道人类和人类社会正是在逐步学会改造世界的时间活动中演变而来的,看不到感性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他们也看不到感性世界与人的关系的二重性:一方面,人必须尊重对象。
尊重对象的客观性;另一方面,人又应当尊重自己的主体性,尊重人的需要、目的和能动性。
人的实践活动就包括了这种双重性,而这恰恰是包裹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所忽视的!在剖析旧唯物主义主要缺陷的同时,马克思也分析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他指出:“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的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他认为,由于旧唯物主义连人和自然界、和世界的关系都没理解透,所以不能对能动性作出唯物主义的解释,相反,只是把它看作是消极被动的存在物,这样他们就相当于否定了人的能动性,而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原因及其再评价鲁克俭[摘 要] 本文基于文献学考察和文本分析,得出如下新结论:第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夏之交;第二,马克思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直接原因是受到赫斯《论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晚近的哲学家》的影响;第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之间的过渡性著作,不宜脱离语境对其做过高评价。
[关键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巴加图利亚 赫斯 自20世纪初以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一直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特别青睐。
但是,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第一代代表人物到今天中国“实践唯物主义”(或“实践本体论”、“实践辩证法”)的倡导者,大都忽略了这一文本的语境(context)。
本文旨在还原《提纲》的写作语境,并通过考察马克思写作《提纲》的直接原因,为进一步客观、科学地评价《提纲》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的地位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和出发点。
一、巴加图利亚与陶伯特围绕《提纲》写作时间和写作原因的争论 众所周知,1888年恩格斯首次将《提纲》作为《费尔巴哈论》单行本的附录公开发表,并注明《提纲》“1845年春写于布鲁塞尔”。
长期以来,这一日期没有受到质疑。
1965年,巴加图利亚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长篇论文中通过对马克思《记事本》的考证,首次从文献学上突出了《提纲》的写作语境,并将《提纲》的写作日期具体判定为1845年4月。
巴加图利亚的主要依据是①:除个别例外,《记事本》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记载的,因而《提纲》的写作时间就是由《提纲》在《记事本》中的位置决定的。
《提纲》被记在《记事本》的第51—55页,而在此之前的第42页记有恩格斯亲手写的英国书目。
巴加图利亚推测说这可能是恩格斯刚到布鲁塞尔之后即1845年4月5日之后编制的。
《提纲》之后接着就是一个带有布鲁塞尔书号的长书目,共16页,其中1页空白。
显然,这一书目完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赴英国旅行之前,即7月12日之前。
于是,可以肯定地说,《提纲》写于1845年4月5日和7月12日之间。
《提纲》与恩格斯亲手写的英国书目之间虽然相隔9页,但其中有5页是空白的,因此《提纲》的写作应该是紧接着恩格斯写英国书目的日期。
巴加图利亚明确指出,《提纲》写于6月和7月的可能性显然应该排除,因为恩格斯自己注明的日期是1845年春(即3—5月),而写于5月份的可能性则较小,最可能写于4月份,即紧接着恩格斯到达布鲁塞尔的日期。
巴加图利亚还考证了马克思写作《提纲》的直接原因,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提纲》写作语境的认识。
巴加图利亚指出,属于这一时期并与费尔巴哈有关的事情有四件:一是1845年初克利盖在费尔巴哈处,1月7—8日从纽伦堡经莱比锡赴布鲁塞尔,到达布鲁塞尔的时间在2月20日左右。
马克思与克利盖会面后得知费尔巴哈“宣布自己是共产主义者”;二是1845年2月22日恩格斯写信告诉马克思(马克思收到恩格斯的信在3月10日之前),说他收到费尔巴哈关于答应撰稿(马克思1844年8月曾试图吸收费尔巴哈参加反对鲍威尔的斗争)的来信;三是4月5日之后恩格斯到达布鲁塞尔;四是1845年6月底《维干德季刊》第2卷上发表了费尔巴哈的文章《因〈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而论〈基督教的本质〉》。
巴加图利亚认为只有第三件事才是马克思写作《提纲》的直接原因:当1845年春恩格斯来到布鲁塞尔时,马克思向他叙述了大体形成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概念,而《提纲》就是包含着马克思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
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共同全面地制订这个新世界观,这一意愿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实现。
陶伯特在编辑MEG A2/Ⅰ/5(刊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在巴加图利亚考证的基础上缩小了马克思写作《提纲》的时间范围,并修正了巴加图利亚对《提纲》具体写作时间的推测。
②陶伯特采信了米・克尼里姆的考证③,指出恩格斯并非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4月5日到达布鲁塞尔的,而是4月中旬到达布鲁塞尔,因为恩格斯4月中旬前往比利时,打算在那里定居,17日恩格斯申请在布鲁塞尔居住;马克思和恩格斯动身前往英国的时间也并非如巴加图利亚所说的那样是7月12日,而是7月8日。
④这样,陶伯特就把马克思写作《提纲》的时间范围缩小到1845年4月中旬至7月8日之间。
至于《提纲》的具体写作日期,巴加图利亚倾向于4月,即恩格斯到达布鲁塞尔之后不久,而陶伯特倾向于7月初即马克思读过《维干德季刊》第2卷(出版于6月25日至28日)之后。
与巴加图利亚一样,陶伯特对《提纲》具体写作日期的判定是基于对《提纲》写作直接原因的考证。
陶伯特首先更正了巴加图利亚的一个考证错误,即把《记事本》第51页紧挨着《提纲》第一条上面的四行笔记说成是马克思为写作《神圣家族》而准备的,而明确指出这四行笔记“是在《神圣家族》发表之后写的”,马克思写这些笔记的目的不在于撰写《神圣家族》,而与当时这部著作发表后的反响有关。
具体来说,1845年3月到6月围绕《神圣家族》中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发表了许多批判文章,把马克思“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等量齐观,这促使马克思进一步研究法国和英国的唯物主义,而马克思的这一打算又正好与他当时(1845年3月10—15日)“编纂一套社会主义史的资料汇编,或者勿宁说是一部用史料编成的社会主义史”的计划相吻合。
该计划的草稿在《记事本》中写于《提纲》之前(两者相隔20页),其中涉及到边沁、霍尔巴赫和爱尔维修。
⑤因此,这四行笔记,从而《提纲》就与《神圣家族》发表后的反响有关。
陶伯特指出,1845年3月到6月期间同时代人对《神圣家族》的批判、费尔巴哈发表在《维干德季刊》第2卷上的文章以及1845年5月和6月发表的赫斯批判费尔巴哈的文章,都可能同引发马克思考虑起草《提纲》有着具体的、历史的因果关系,但当时围绕《神圣家族》中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展开的争论最有可能是《提纲》产生的直接原因,其中《维干德季刊》第2卷发表的古・尤利乌斯对《神圣家族》的批判文章《看得见的教派与看不见的教派之争或批判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最值得注意。
马克思的《提纲》(而非恩格斯修改过的《提纲》)首次发表在1932年出版的MEG A1/Ⅰ/5中⑥,但是作为附录收入,不像后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第3卷(1955年出版)以及以它为基础的德文和英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那样把《提纲》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前面。
这体现了当时(1932年)对《提纲》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关系的认识,也就是说当时还没有把《提纲》看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预备性著作。
新的认识与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者就两者密切关系的深入研究有关。
⑦巴加图利亚在论文中也赞同《提纲》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预备性著作这一观点,尽管他一方面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时间从1945年9月后推到11月,另一方面又强调两者“成熟程度不同”,即“只有《德意志意识形态》才第一次表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发现之一,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
把《提纲》看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预备性著作,也是巴加图利亚对《提纲》具体写作时间和直接写作原因所做考证的出发点。
但恰恰是在这一点上,陶伯特提出了新的观点,其关键是把《提纲》看作是处于《神圣家族》与《德意志意识形态》之间的著作,甚至与《神圣家族》的关系更为密切,彻底否定《提纲》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预备性著作,并决定在她负责编辑的MEG A2/Ⅰ/5中不再收录《提纲》(见陶伯特发表在《MEG A研究》1997年第2期上的论文)。
由于《提纲》被马克思记在《记事本》本上,因而它应该被收录在MEG A2第四部分。
实际上,《记事本》确实被收录在MEG A2/Ⅳ/3中,该卷正是由巴加图利亚负责编辑并于1998年出版的。
陶伯特关于《提纲》与《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关系的考证既是开创性的、富有启发性的,也是令人信服的,同时也是对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正统观点(它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教科书)的极大冲击,应该成为中国学者进行马克思早期文本解读和思想研究的文献学基础。
但客观地说,陶伯特关于《提纲》写作原因的考证也存在一个问题。
巴加图利亚在其长篇论文中明确提出,马克思7月12日赴英之前不可能读到《维干德季刊》第2卷,因为《维干德季刊》第2卷是6月25日至28日出版的,但它不可能马上出现于书市并到达马克思手中。
以《维干德季刊》第3卷为例,该卷出版于1845年10月16日至18日,巴加图利亚认为11月初才能到达马克思手中。
但陶伯特并不特别在意这一点,他断言马克思7月初就读到了《维干德季刊》第2卷并写下了《提纲》。
显然,陶伯特并不认同巴加图利亚关于《维干德季刊》从出版到出现于书市有很长间隔的说法,因为陶伯特尽管也承认《维干德季刊》第3卷出版于10月16日至18日,但却认为马克思10月下旬就读到了该卷。
尽管受到陶伯特新考证结论的挑战,巴加图利亚并没有放弃《提纲》是《德意志意识形态》预备性著作的观点。
根据罗扬的报道⑧,巴加图利亚在1996年10月召开的“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结构的特别会议”上仍然要求将《提纲》收入MEG A2/Ⅰ/5,因为他坚持认为《提纲》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预备性著作。
但根据1995年新修订的MEG A2编辑准则⑨,“同一原文今后不再在不同的部分中多次印行”,而巴加图利亚1998年最终将《提纲》收入MEG A2/Ⅳ/3,因此将于2010年出版的MEG A2/Ⅰ/5肯定不会再收入《提纲》。
这也说明MEG A编委会最终否定了《提纲》是《德意志意识形态》预备性著作的传统观点。
在1998年出版的MEG A2/Ⅳ/3资料卷中,巴加图利亚对《提纲》的写作时间和写作原因又作了新的考证,既包含对自己一些原有考证结论的坚持,也包含对一些原有考证结论的修正。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维列尔在MEG A1/Ⅰ/5第547—550页对《记事本》作了描述,巴加图利亚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纠正了维列尔的一些错误,特别是在编码法方面。
马克思本人并没有为《记事本》编页码,在维列尔之前已有四种为《记事本》编页码的方法,维列尔的编码法既把保留下来的有原文的各页计算在内,也把撕去的和空白的各页计算在内,根据这一编码法,《记事本》共102页。
巴加图利亚一方面肯定维列尔的编码法在已有的编码法中最为合理(特别是前88页都是正确的),另一方面又认为还存在许多需要更正的方面。
按照巴加图利亚新的编码,《记事本》共100页。
但在MEG A2/Ⅳ/3资料卷中,巴加图利亚又重新更正了自己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的编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