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合集下载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析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导读陈向红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成的。

恩格斯说:“这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匆匆写成的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1844一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

当时的标题是《关于费尔巴哈》,现在使用的标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的编者加的。

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发表时,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高度评价了这篇不足1500字的《提纲》,认为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据统治地位。

1841年,费尔巴哈发表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直截了当地登上了王座。

后来他又出版了《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1841年)、《未来哲学原理》(1843年)、《宗教的本质》(1845年),从而宣告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

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但由于他主张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办法,而不使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类的解放,因此,它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这样一来,就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项任务,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主义的历史时期,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

列宁在谈到这一点时曾说:“马克思、恩格斯和狄慈根出现于哲学舞台上,都是当唯物主义在所有先进知识分子中间、特别是在工人中间已经占居优势的时候。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于:不是重复旧的东西,而是认真地在理论上发展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就是说,修盖好唯物主义哲学这所建筑的上层,这是理所当然的。

”《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写作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着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讲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讲解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讲解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的背景(一)它适应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

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理论正是应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工业革命的影响1、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2、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3、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

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4、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

从根本上说,后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二)它是肃清工人运动中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及其世界观影响的需要当时支配和影响工人运动的理论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其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

工人运动要摆脱其影响,就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及其指导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资产阶级世界观及其思潮中产生的。

(三)它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结晶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形成了新的世界观。

《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创立马克思哲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链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1841年发表的《基督教的本质》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创立自己的“人本学”体系。

在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斗争,他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形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1)我们所属的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2)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即人脑的产物;(3)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链接: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恩格斯从分析黑在1820年《法哲学原理》一书序言中的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出发,揭示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并进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创作的一篇政治文章,这篇文章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一些理解:
首先,马克思在文章中批判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桥梁。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其次,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他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政治、文化等因素则是经济因素的反映和表现。

此外,马克思还从阶级基础、哲学功能和使命等角度阐述了新、旧哲学的区别。

他认为,旧哲学是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剥削阶级服务的;而新哲学则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新哲学的使命是指导无产阶级推翻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

这篇文章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精髓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以上是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一些理解,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好地把握这篇文章的主旨和要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概括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概括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概括费尔巴哈是 19 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和继承,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

本文将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进行解读概括,分析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意义。

一、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强调客观世界的重要性。

费尔巴哈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人的意识和思想来源于客观世界。

这一观点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和继承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和继承。

首先,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仍然是消极的、被动的,未能充分揭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其次,马克思提出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最后,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未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特别是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性。

三、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

实践唯物主义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实践唯物主义还指出,社会历史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费尔巴哈提纲的当代意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当今时代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实践唯物主义的思想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在我国新时代背景下,费尔巴哈提纲的实践唯物主义思想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

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进行批判和继承的重要著作。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一、时代背景:1841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出版,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

马克思于l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研究这本书时,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题写了笔记。

这原是供进一步研究用的,根本没有打算付印。

1888年,恩格斯把它作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单行本的附录第一次发表出来。

为了使读者对马克思的这个不是为出版而写的文件更容易理解,恩格斯曾做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提纲》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19世纪上半叶,在英、法等欧洲一些比较先进的国家,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的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高涨。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举行了二次武装起义;1838~18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发展成为第一次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爆发了武装起义。

这些事件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这时的工人运动仍然带有自发性质,它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另一方面当时在工人运动内部还流传着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这就严重阻碍了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在积极从事工人运动的同时,还进行了巨大的理论研究工作。

从l844年9月到1847年底,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提纲》作为《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过渡,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1844年2月,马克思在《德国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著名论文。

在这两篇著作中,马克思已作为一个革命家出现,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

1844年1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写成了《神圣家族》一书,严厉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鲍威尔兄弟鼓吹天才和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及自己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

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高出於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他致力於把宗教世界归结於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因此,对於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

因此,例如,自从在世俗家庭中发现了神圣家族的秘密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讲解一、写作背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在1845 年春天旅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时所写的一份研究提纲。

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这篇文章。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翻检了马克思遗稿,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发现了这一研究提纲,1888 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单行本,《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

《提纲》是为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9 世纪30 — 40 年代,西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不断涌现。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来指导,当时流行的费尔巴哈哲学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反映。

为了批判费尔巴哈哲学,科学地论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写了这个研究提纲。

二、中心思想《提纲》全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最高形式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标,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伟大作用,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提纲》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

《提纲》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的一致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提纲》还用实践的观点阐明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就是改造世界。

三、内容讲解《提纲》全文共11 条,近1500 字,各条在形式上相互独立,但在内容上却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提纲》从总的方面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论述了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阐明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第1 一2 条)第一条,揭示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不能说明主观能动作用。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容解读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作背景(一)它适应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经济危机的爆发,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

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理论正是应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工业革命的影响1、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2、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3、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

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4、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

从根本上说,后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二)它是肃清工人运动中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及其世界观影响的需要当时支配和影响工人运动的理论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其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

工人运动要摆脱其影响,就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及其指导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反对资产阶级世界观及其思潮中产生的。

(三)它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研究的结晶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形成了新的世界观。

《提纲》正是马克思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创立马克思哲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链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1841年发表的《基督教的本质》转变为唯物主义者,创立自己的“人本学”体系。

在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斗争,他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形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1)我们所属的物质世界是唯一现实的;(2)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即人脑的产物;(3)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精神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链接: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恩格斯从分析黑在1820年《法哲学原理》一书序言中的提出的著名哲学命题出发,揭示出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并进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浅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浅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浅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篇重要的哲学文献,它是马克思及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深刻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观点,将观念的本质揭示为人类实践的产物,并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以下将从五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一、对唯心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是一位唯心主义者,他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往往只停留在词语游戏和抽象概念上,而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

他说:“费尔巴哈假定,这些思想运动是‘自我生长’、‘自我进化的’、‘自我繁殖的’,这样就把它们当作静态东西对待。

”(《马克思选集》第2卷)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唯心主义观点的错误性,认为唯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改变世界。

二、对解释历史的提出马克思主张历史的本质是阶级斗争,他认为社会制度的更替不是由个人的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所不断引发的社会矛盾所决定的。

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生产力和交往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历史观的基础。

”(《马克思选集》第2卷)这一思想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三、关于革命的思考马克思不仅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也对革命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革命不仅仅是一次暴动,更是社会制度的更替。

他说:“社会变革必须是通过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革命而实现的,必须是由斗争而实现的。

”(《马克思选集》第2卷)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不能仅仅靠暴力和斗争,更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

四、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也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人是由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的本质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与自然本质不同。

他说:“这是因为人类实践的第一次基础是使自然适应人类,而这种改造自然是物质的生产活动。

”(《马克思选集》第2卷)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创造历史的本质。

五、关于革命的实践马克思的思想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要通过实践来验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详细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详细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详细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

原稿已遗失,现在一般采用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的校勘本,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提纲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批判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第二部分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和人本主义。

整篇文章贯穿了实践的观点,标志着马克思新的哲学观点的初步形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的一篇非常有名的未完成的手稿,常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这篇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影响深远,许多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都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写于1845年春,正值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过程中。

在此过程中,马克思面对的主要批判对象是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以及更早的老年黑格尔派。

这两派都是属于德国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家和理论家,他们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分歧,但都坚持唯心主义历史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了以下重要论点:1. 实践的观点是理解人与世界、现实、历史、真理等问题的基本观点;2. 人不仅是思考和认识世界的主体,也是改变和创造世界的主体;3. 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是在实践中形成的;4.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实践的影响和制约;5. 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在人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费尔巴哈虽然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但却无法理解人的实践活动对于物质世界的影响和改变,也无法理解这种实践活动中人的主观能动性。

此外,马克思还对费尔巴哈的宗教观和人本主义进行了批判。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马克思自己的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讲解分析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讲解分析
2)针对费尔巴哈和法国十八世 纪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缺陷,为 人们科学地认识历史,提供一种科 学的历史观。
(一)逐条解释
第一条:揭示旧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不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
1、揭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事物、现实、感性”:是指同
一内容的概念,都是指人的活动指 向的客观物质世界,人化的外部世 界、人化自然、人类生活于其中并 经过其实践活动改造过的世界。它 们既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也是人类 实践活动改造的对象。
客体
实践
主体客体化
实践 主体
实践 手段
实践 客体
客体主体化
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观事物在人的
思想中是经过改造过的物质;客观事物在 现实存在上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改变过的 事物。人化的外部世界是由主体确立的。 人在外部世界面前是主体,外部世界仅是 被改造的客体。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就是 从主体的实践活动改变了外界客观事物来 理解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主体根据自身 的需要和追求来批判性处理人同外部世界
一、历史背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在布鲁塞尔 写成的一份研究性提纲。这是一份准备作进一步研究和写作 的提纲,当时没打算付印,故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过,但 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又具有奠基性意义。所以, 1888年,恩格斯在为其《费尔巴哈论》单行本作修改时,翻 检了马克思的遗稿,在马克思的笔记本中发现了这一提纲。 《提纲》反映了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整个旧哲学的 批判姿态。于是,为反映当年的历史事实,恩格斯特把《提 纲》作为《费尔巴哈论》的附录,第一次公诸于世。为了使 读者对这个《提纲》更易理解,恩格斯在1888年发表的时候, 曾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给这个《提纲》加了标题《马 克思论费尔巴哈》。现在这个标题是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 院据恩格斯给《费尔巴哈论》写的序言加的。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解读

观 的 对 象 性 ;
费 尔 巴 哈 : 直
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
“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解读: 首先,批判了所有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将研究的客体认为是与人类活动毫
无关系的,仅仅是反映与被反映而看不到改造与被改造的方面。 其次,批判了唯心主义虽然看到了人的能动性,但是却将其过度夸大,
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和《德
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
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人物简介

路德维希·费尔
巴 哈 ( 1804 年 7 月
28 日 - 1872 年 4 月
13日),德国旧唯
物主义哲学家。

他批判了康德
的不可知论和黑格
尔的唯心主义,恢
内容解读
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他、就感跟性自的然活不动睦本,身使的自。然费成尔为巴他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 实不同的感性客体,的但自是私它自最没利顺有、从把他的人的仆的实人活践。动利”本己身主理义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
然 界 的 改 造
马 克 思 : 对 自
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
因此要消灭“神圣家族”,就要在“世俗家庭”中通过革命实践去改造 现实世界,消除阶级对立剥削和压迫。
五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 人类感性的活动。
解读: 只考察历史主体的心理动机,没 把人看做是生
有看到心理动机背后的物质动 物学意义上的 这句话指因费(经尔济巴因哈素反);对只和承批认判历黑史格人尔把绝人对,观而念非作社为会哲学研究对象,主
解读: 否定了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强调要看到人在

对费尔巴哈的提纲理解

对费尔巴哈的提纲理解

2024/3/20
18
PART 5
总结
总结
01
02
03
总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 纲》中的"哲学家们只是用 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 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深 刻地指出了哲学家和实践家 之间的区别,同时也强调了
改变世界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来改变 世界,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人
类的自由和平等
实现人的自由和发展是改变 世界的最终目标,只有在社 会主义社会中才能够真正地
单击三此、宗处教和人编类的辑关系母具有版重要标的启题示作样用 式
因 发此展,我们应该在学习和工作中注编重辑实践母和版创文新本,样推动式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自身的全面
第二级 最后,我认为费尔巴哈的思想对我们认识和理解第三人级性的本质和意义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四级 第五级
人性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包括了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的观点告诉我们,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 和能动性的存在,他们能够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
第二级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第三于级改变世界。"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哲学 家和实践家之间的区别,同时也强调了改变世界的第四重级要性
第五级
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句话的区分在于,解释世界是通过理性、逻辑、经验等手段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 而改变世界则是通过实践、行动等手段来改变世界的过程
7
单击此处编二、辑从感母性中版理解标题样式
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因此,我们需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感性,认识到第三感级性在人类感性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实践性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讲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讲解

观察实验中的重要认识论问题
• 1.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 在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中性观察”观点和“观察渗透理论”观点: • 培根以来的归纳主义者倡导独立于理论的纯粹的 观察(中性观察),并认为只有经过这种纯粹的 观察才能进入形成理论的阶段。 • 汉森、波普尔、库恩著名科学哲学家等则否认有 纯粹的中性观察存在,明确提出“观察渗透着理 论”。
‚思维的真理‛、‚思维的现 实性和力量‛、‚思维的此岸性‛, 这三个概念都是指思维的真理性和 现实性,即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 观的统一性。
‚此岸性‛是德国康德用语。这位德国古 典哲学的开山鼻祖把现象和本质截然分开, 认为两者之间有条不可跨越的鸿沟,现象在 ‚此岸‛,本质则在‚彼岸‛,人的思维只 能把握现象,不能认识本质,只能停于现象 的‚此岸‛,而不能达到‚彼岸‛。他认为 超出‚现象‛而企图认识‚自在之物‛是不 可能的,这即知识的此岸性。他认为‚此岸‛ 的‚现象‛与‚彼岸‛的‚自在之物‛间存 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逐条解释
第一条:揭示旧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不理解社会实践的意义
1、揭示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事物、现实、感性”:是指同
一内容的概念,都是指人的活动指 向的客观物质世界,人化的外部世 界、人化自然、人类生活于其中并 经过其实践活动改造过的世界。它 们既是人类认识的对象,也是人类 实践活动改造的对象。
马克思在这里借用‚此岸性‛ 一词,目的在于证明思维能够透过 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世界根本 无所谓彼岸,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可 认识的。马克思认为,人可通过实 践来认识、检验自己的认识是否具 有真理性。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关于思维-离开实践 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 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解读费尔巴哈的提纲

解读费尔巴哈的提纲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马克思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原因1.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需要。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相继爆发,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这几次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就遭到资产阶级政府的残酷镇压,告以失败。

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将这种科学的理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精神武器!2.为了批判费尔巴哈错误的思想观点,进一步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当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瓦解之后,费尔巴哈重新恢复了唯物主义哲学的权威,这在哲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费尔巴哈仍然没有摆脱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存在着错误的思想。

例如,他不了解实践活动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脱离社会实践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以及在宗教观上的不彻底性等。

这些错误的思想马克思将在具体的批判中体现出来。

3.为了把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里解放出来,变成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中世纪的欧洲把经院哲学作为其官方哲学,认为哲学应该为封建社会的统治和宗教服务,经院哲学的代表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资产阶级时代的哲学家们,仍然停留在解释的领域上,即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解释。

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引入,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结合起来,阐明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及依赖关系,进一步阐明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因此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必须掌握科学的理论,进而改造世界,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费尔巴哈对实践活动的肤浅理解一切旧唯物主义都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坚持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这是对的,但是他们对意识是如何反映客观世界的却无法认为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直观的反映,没有考虑到意识能动性,实质上是不了解实践的作用。

这样唯心主义主义者便抽象地发展了意识的能动性,这里所说的抽象是指具有片面性,认为意识是不受实践制约的东西,看不到实践是意识能动性的基础,认为意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甚至认为意识是创造万物的创世主,也就得出了意识创造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一解读资料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一解读资料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一解读资料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逐一解读费尔巴哈的理论,包括他的思想背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他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

一、费尔巴哈的思想背景1.哲学背景:费尔巴哈是黑格尔哲学的拥趸,他受到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对于意识和存在的关系的思考是很重要的,他试图将这种思考应用到社会现实的分析中。

2.经济背景:费尔巴哈生活在19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他目睹了工人阶级的剥削和贫困。

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现实激发了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精神,他试图通过对资本主义的剖析来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

二、费尔巴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1.剩余价值理论:费尔巴哈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问题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

他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夺工人阶级的劳动成果来不断积累财富,造成了巨大的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平等。

2.对意识形态的批判:费尔巴哈认为资本主义的剥削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也存在于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

他指出资产阶级通过传媒、教育等渠道来制造对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控制,使工人阶级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利益。

3.私有制的问题:费尔巴哈认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石,它使少数人拥有生产资料和财富的控制权。

他主张废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以缩小贫富差距,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平等的社会。

三、费尔巴哈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1.大众民主:费尔巴哈主张建立一种形式的大众民主,使人民能够直接参与社会管理和决策,而不再由少数统治阶级来决定所有事务。

他认为这样可以消除阶级之间的矛盾,实现全民共同执政。

2.社会主义的解放:费尔巴哈认为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人的解放。

他主张消灭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使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3.人的全面发展:费尔巴哈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可以摆脱劳动的经济压迫,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兴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关于基督教本质的批判》(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一书中。

这本书被认为是唤醒了马克思主义的关键之一、费尔巴哈通过对宗教的批判,阐述了他对人类本质和宗教的理解。

以下是对费尔巴哈提纲的解读。

一、对基督教和宗教的批判费尔巴哈批判了基督教及其他宗教的存在。

他指出,宗教是人类的幻想,是人类对自身理想的投射。

宗教隐匿了与人相关的问题,并把人们的希望、向往和渴望投射到一个超自然的存在上。

他认为,基督教的神被创造成人类的理想图像,而这个理想作为外在的存在,成为人们所追求和崇拜的对象。

因此,宗教成为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否定,将个人的力量和创造性都归因于神。

二、人类本质的本体论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的本质是人,而不是神。

他认为,人类是社会动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而不是来自神的创造。

人类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不应该仅仅是神性的映射,而是要关注人类的真实需求和现实困境。

他主张人类应该回归自身,认识和尊重自身的本质,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三、人类的实践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的思想和信仰来自于他们的实践活动。

他认为,人类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

人类的思想和信仰是在实践中被形成和塑造的。

因此,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实践人类才能真正发现自身的本质和力量。

他批判了将思想和信仰与实践分离的观念,并呼吁人们重视实践的意义和作用。

四、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费尔巴哈认为,社会关系对于人类的发展和幸福至关重要。

他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互助,认为只有通过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持,人类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

他批判了以个人为中心的自私主义观念,而提倡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合作。

五、解放与人类幸福费尔巴哈认为,解放是人类的自由发展和幸福的关键。

他认为,只有通过破除对神的追求和依赖,人类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句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句解读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逐句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写的一篇论文,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之一。

下面是对该文献逐句的解读,字数可能会超过1500字,我会尽量精简内容。

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解读:这一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旧唯物主义仅仅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而没有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去理解,也没有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意味着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的作用,只看到了事物的客观存在和表面现象。

第二条: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解读:这一条指出唯心主义虽然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它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这意味着唯心主义虽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抽象的、不现实的。

第三条: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

解读:这一条指出费尔巴哈虽然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这意味着费尔巴哈虽然强调感性的客体,但忽视了人的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

第四条: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解读:这一条指出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意味着费尔巴哈忽视了实践活动和批判在改变现实、推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第五条:他只是直观地描慕坏的、端赖偶然的、之外部反思规定为与独立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状态直接相反的运动。

解读:这一条指出费尔巴哈只是直观地描慕坏的、端赖偶然的、之外部反思规定为与独立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状态直接相反的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其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提纲》在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过。

最早发表于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

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

他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

马克思克服了由于过于强调劳动的能动意义而导致的对人的抽象理解,同时也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强调指出实践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

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单纯从经验出发,人的认识活动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照镜子式的直接映现活动,完全否认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否认了认识的能动性、辩证性。

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认识活动,第一,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第二,是主体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第三,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

其三,马克思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理解人类历史应立足于社会实践来,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提纲》提出的科学实践观,从根本上揭露了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根本缺陷,从而为唯物史观乃至崭新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生长点和立足点。

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首要的观点。

《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一)篇名与出版情况简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写的。

原题名为:关于费尔巴哈。

原文写在1844~1847年的笔记中。

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发表。

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这篇手稿。

恩格斯指出,“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根本没打算付印。

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件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他称这些笔记是“十一条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88年,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出版时,将《提纲》的个别地方作了修改,以《马克思论费尔巴哈》为标题,作为其著作的附录第一次予以发表。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俄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编者所加的。

(二)写作背景1、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新兴的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真实反映自身利益的新的世界观,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当时支配和影响着工人阶级政治斗争运动的“理论”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社会思潮。

如,当时代表着唯物主义哲学最高成就的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学。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不仅是资产阶级世界观,而且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世界观。

它从资产阶级的抽象的理性的人出发,撇开人的现实社会关系,抽象谈论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幸福与道德。

费尔巴哈用一种美文学的风格抽象谈人“爱”。

这种人本主义在工人中迅速传播,不仅不能指导工人阶级的政治运动,而且它反而会消磨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与斗争意志。

阻碍无产阶级运动。

因此,要创立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新世界观(哲学)就必须首先批判资产阶级哲学,特别是要批判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的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哲学的错误,把支配和影响当时工人阶级政治运动中的各种错误思潮从工人运动中驱逐出去。

马克思、恩格斯决定通过批判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制定他们自己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提纲》就是为此而写的供进一步研究用的笔记。

2、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的结果(1)思想转折点:“两个过渡”1844年马克思已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世界观)、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政治)的过渡。

思想发展上,正处于创立自己新世界观的前期。

(2)创立新世界观的前提条件独立地创立新的世界观的科学体系,是在唯物主义已战胜唯心主义,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中完成的。

而对旧唯物主义的彻底改造,克服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的根本局限性,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找到使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结合的理论上的“阿基米德点”—实践。

1845年春,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布鲁塞尔会面,决定着手制定新的世界观的基本原理。

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必须首先具有全新的“实践”观。

《前提》就是马克思对实践范畴、实践观的首次系统表述。

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基本思想。

<内容精析>一、中心思想《提纲》首次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范畴,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强调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将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并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相区别的根本点。

实践观、实践性,才最终使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克服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缺限,从而完成了哲学史上伟大变革。

二、历史地位(一)理论意义《提高》是马克思对以前信仰的总清算,是对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主要观点的鲜明、扼要的最初表述。

1、《提纲》是新世界观的萌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纲领,它为进一步系统地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就此意义上来说,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正因如此,恩格斯对它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提纲》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在今天就是它的现代化、民族化进程。

在这个进程中,如何立足于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观点,去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新情况,在实践中去发展马克思主义。

《提纲》为我们提供了典范。

(二)实践意义我们今天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大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及改革开发的规律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认识、去把握。

《提纲》给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向。

人是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实践是我们认识的基础和唯一标准。

只要我们处理好主体与客体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就一定能探索和总结出一整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方法来。

三、逻辑结构《提纲》全文不到1500字,虽然篇幅短小,但就其思想的精神和深度,表述的清晰和准确来说是无与伦比的。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相当于总论] 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结构第二部分(3~9条):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相当于分论] 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

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相当于结论] 学的根本特点。

[原文导读](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这部分包括一、二条,是整个《提纲》的总纲。

在这两条里,马克思根据自己多年来对哲学思想史的研究,从总体上概括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开始用科学的实践观去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从而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奠定了一个牢固的基础,以后各条的内容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

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

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义,所以马克思在《提纲》里,开宗明义地把这一点看作是“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和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2、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在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后说:“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

”这是说唯心主义看到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的能动性无限夸大了。

“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把人们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客观物质性抽象掉了,只剩下人们的意志、愿望等主观的东西。

实质上,唯心主义也是把实践活动排斥在认识论之外。

3、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1)费尔巴哈哲学的研究对象黑格尔将“绝对精神”当作哲学研究的对象,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思想客体”或叫“精神客体”即绝对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