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性别比例失衡现象分析及应对措施
男女比例失衡调研报告
男女比例失衡调研报告男女比例失衡调研报告摘要:本调研报告旨在研究男女比例失衡现象,分析其产生原因以及可能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调研结果显示,男女比例失衡主要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这不仅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还加剧了社会问题的发展。
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宣传和教育,推动男女平等的观念和意识,以实现性别平衡。
一、引言男女比例失衡是指在某个群体或社会中,男性和女性的数量比例出现严重的失衡情况。
男女比例失衡不仅是一个个体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的平衡和稳定。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男女比例失衡的现状以及其可能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1000名受访者参与,涵盖了不同年龄、职业和地区的人群。
问卷包括了关于男女比例失衡的意识、原因以及可能影响的问题。
三、调研结果1.意识: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知道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还有一部分受访者对此并不是很关注或没有意识到。
2.原因:调研显示,传统文化观念仍然是导致男女比例失衡的主要原因。
男性对男孩的偏好以及对女孩的不同程度的歧视,导致了男女比例失衡。
此外,计划生育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男女比例。
3.影响:男女比例失衡对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男性单身率上升、婚姻市场的紧张、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加剧了社会问题的发展。
四、解决措施1.加强宣传和教育: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力度宣传男女平等的观念和意识,促使人们摒弃传统文化观念,提倡男女平等。
2.改革计划生育政策:政府应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改革,减少对男孩和女孩的歧视,提供更多的福利和政策支持,实现性别平衡。
3.加强性别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加强性别教育,培养孩子们的性别平等意识,提倡男女平等的观念。
4.制定相关政策: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对性别歧视行为加强惩罚,并推出一些优惠政策来促进性别平衡。
五、结论男女比例失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努力。
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与解决方法
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与解决方法现如今,性别平等问题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
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们仍然面临着性别不平等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平等问题,并提供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性别平等问题的存在1. 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是高等教育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女性学生可能会面临来自同学、教职员工和社会的各种不平等待遇,这包括对她们能力的怀疑、对她们的批评和歧视。
2. 职业选择限制:在某些领域,女性学生面临更多的职业选择限制。
一些专业,尤其是理工科和工程领域,依然被认为是男性的天地。
这导致女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和挑战。
3. 晋升机会:在高等教育机构中,女性学者在晋升过程中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障碍。
男性学术人员更有可能获得高级职位和薪酬,而女性则更容易受到性别歧视和“玻璃天花板”的限制。
二、解决性别平等问题的方法1. 提供意识教育: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加强性别平等意识的教育。
学生和教职员工应该接受培训,了解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并认识到性别歧视的负面影响。
只有通过增强意识,我们才能够真正应对性别不平等问题。
2. 制定和执行政策: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保证性别平等的实现。
这些政策可以包括招聘和晋升程序的公平性、性别比例的平衡以及对性别歧视行为的零容忍政策。
通过明确的政策,我们可以为性别平等创造更好的环境。
3. 改进职业指导: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提供更好的职业指导和咨询服务,以促进学生的职业选择。
这包括提供信息和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领域,并鼓励女性学生投身于传统男性领域。
4. 支持性别多样性:高等教育机构应该积极支持性别多样性,并努力减少性别差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可以提供性别平等奖学金、设立性别研究中心以及组织性别平等活动和讲座。
5. 培养性别平等意识:高等教育机构应该培养学生对性别平等问题的关注和意识。
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并在未来成为性别平等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的原因与解决办法
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的原因与解决办法2023年,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是一个数字并不特别重要的年度。
但是,对于某些人来说,2023年意味着一个极其重要的时刻。
因为,根据一些专家预测,到了2023年,全球范围内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将会达到前所未有的严重程度。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将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一、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性别比例失衡的概念。
性别比例失衡是指男女比例偏离自然出生比例的现象。
实际上,在正常情况下,男女比例应该是千男千女,也就是说,每出生1000个男孩,就会出生1000个女孩。
但在现实中,由于某些特殊原因,男女比例出现了偏差。
那么,具体来说,导致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有哪些呢?以下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因素:1. 遗传因素——如果某一族群中男性数量明显多于女性,那么这一族群的男性繁殖力就会增强,传递下去的遗传因素也会使男性数量多于女性。
2. 文化因素——在某些社会和文化环境下,男性拥有更多社会和经济资源,因此会导致对男性婴儿的重视程度更高,从而使得女性婴儿的出生比例降低。
3. 生育政策影响——一些国家的生育政策采用“计划生育”措施,鼓励或强制夫妻只生育一定数量的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夫妻希望生育男孩,那么女性胎儿的流产率就会上升,导致男女比例失衡。
二、性别比例失衡的严重后果其实,性别比例失衡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具体来说,以下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后果:1. “光棍”现象——由于男性数量明显大于女性,因此很多男性无法找到配偶,从而导致“光棍”现象,进一步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2. 婚姻市场混乱——由于女性数量减少,婚姻市场自然就会变得非常混乱。
很多寻找配偶的男性,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自己的吸引力,从而造成婚姻市场的恶性竞争。
3. 社会问题增加——在一个男女比例失衡的社会中,社会问题自然就会增加。
例如,性犯罪等问题,都可能会因为男女比例失衡而增加。
三、解决性别比例失衡的办法既然性别比例失衡问题这么严重,我们当然不能坐以待毙。
2023年人口性别比失调整治方案
2023年人口性别比失调整治方案____年人口性别比失调是一个关系到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
人口性别比失调是指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导致男女人口比例失衡的现象。
比如,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原因,人们普遍认为男孩更有价值,导致了男女性别比失调。
这种失衡的性别比例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婚姻匹配困难、性别歧视、家庭暴力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整治方案。
一、宣传与教育1. 加强性别平等教育的宣传与普及,推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平等对待男女性别的良好文化氛围。
2. 在学校加强性别平等教育,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促进男女平等的意识和行为。
二、法律法规1.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和完善性别比例失调的监测与纠正机制。
2. 严禁进行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的相关操作和宣传,对违法者进行严厉的处罚。
三、改善社会经济环境1. 加大女性就业机会的创造力度,促进男女就业机会的平等与公平。
2. 加强对女性创业的支持和资金扶持政策,鼓励女性积极参与到经济发展中。
四、改善福利政策1. 建立和完善质量高、低成本、普惠性的托育机构和托育服务体系,消除女性因带孩子而退出工作的顾虑,促进女性就业。
2. 加强对女性权益的保障,提供女性生育休假、产假、哺乳假等福利措施,鼓励女性生育健康的下一代。
五、加强国际合作1. 加强国际合作,分享各国在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2. 在国际层面上推动性别平等的议程,引起全球的关注和重视。
六、培养新的男性角色观念1. 推动男性参与家庭生活的观念转变,鼓励父亲参与育儿工作,促进男女在家庭中的平等分工。
2. 培养男性崇尚女性价值的观念,鼓励男性尊重并支持女性的发展。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整治方案,可以逐步消除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实现男女人口的平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大学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
大学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大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然而,在这个追求平等的现代社会里,性别平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在大学教育中,性别平等问题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泛,既包括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包括教师的角色与授课方式等等。
本文将重点探讨大学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平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性别偏见在大学教育中的存在在大学教育中,性别偏见普遍存在,表现在不同方面。
首先,学生之间存在性别歧视。
男生往往在学术领域表现优异,而女生则多次被贬低为“温室花朵”,令女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
其次,教学内容也存在性别偏见。
某些学科普遍认为适合男性,而女性更多地受到限制。
再次,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可能受到性别影响,男性学生更容易获得教师的认可和尊重。
二、性别平等问题的影响性别平等问题给大学教育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首先,性别歧视限制了女性学生的发展潜力,导致她们缺乏自信和动力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其次,性别偏见也破坏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和友谊,使整个校园氛围变得紧张和不和谐。
此外,性别不平等还阻碍了大学教育的进步和发展,使得知识和才华被束缚在狭隘的视野中。
三、解决大学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的措施为了解决大学教育中存在的性别平等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性别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尊重和包容不同性别的学生,并消除性别偏见。
其次,增加女性参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领域的机会,打破性别在学科选择上的限制。
同时,大学教师应该积极树立性别平等意识,对待学生应公正无私,不分性别地给予指导和支持。
此外,还应在大学教育中倡导平等的价值观,建立公平的评价制度。
学校可以制定和强制执行严格的反性别歧视政策,对违反规定者进行处罚,并对受到歧视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
此外,亦可开设相关的课程或活动,促进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
最后,通过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推进性别平等理念在大学教育中的普及。
大学校园内的性别歧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大学校园内的性别歧视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在当今社会中,性别平等被视为一项重要的价值观和原则。
然而,即使在大学这个 supposedly 知识普及和尊重多元的环境,性别歧视问题仍然存在。
本文将对大学校园内的性别歧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性别歧视问题的存在1.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对大学校园内的性别歧视问题有着深远影响。
在传统观念下,男性被认为更具竞争力、更适合领导角色,而女性被刻板地认为更适合于家庭和辅助角色。
这种养成的思维方式也不经意地渗透到大学校园中,导致男性被赋予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而女性则面临着诸多限制。
2.职业和学术领域的性别偏见在特定的职业和学术领域中,性别偏见仍然存在。
某些专业如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仍然被普遍认为是男性的领域,女性在这些领域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而在文学、护理等领域,女性则面临着被贴上“不够聪明”或“不够强大”的标签。
二、性别歧视问题的影响1.学术成就受阻由于性别歧视的存在,女性学生在大学中可能面对课堂参与度低、优秀成绩被低估等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她们的学术成就。
同时,性别歧视也会对女性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造成负面影响。
2.就业机会受限在大学毕业后,性别歧视问题也会对女性就业机会产生不利影响。
一些雇主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男性,认为他们更适合于领导职位,这使得女性面临着就业歧视和薪资差距的问题。
三、对策研究1.加强性别平等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性别平等教育课程来提高师生的性别平等意识。
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性别歧视问题的存在,并培养他们对于性别平等的尊重和关注。
2.建立公平评价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公平的评价机制,不论性别,只根据能力评价学生的学术成就。
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鼓励女性学生的发言,并给予她们应有的肯定和支持。
3.提供更多职业发展机会学校应该为女性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习、科研和领导项目的机会,打破性别壁垒,使女性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提高就业竞争力。
严峻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如何解决?
严峻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如何解决?一、教育平等是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基础性别不平等问题的根源之一是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传统教育往往将男性视为强壮、果断,女性则被认为柔弱、依赖。
应该通过教育来突破这种传统观念,让男女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潜力,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业。
2. 实施性别教育课程:应该在学校中加强性别教育的课程设置,让学生了解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能力,避免性别歧视的发生。
3. 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是性别不平等的一大原因。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
二、职场平等是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关键性别不平等在职场中表现得尤为严重,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采取以下措施:1. 提倡公平招聘和晋升机制:应该建立公平的招聘和晋升机制,避免性别歧视的现象发生。
招聘时应根据能力和素质来评价员工,而非根据性别。
2. 提供工作家庭平衡政策:应该加强工作家庭平衡的政策,例如提供弹性工作时间、托儿所和家庭照顾假等措施,让男女员工都能平衡好工作和家庭责任。
3. 鼓励女性领导发展:应该鼓励女性积极参与到领导层岗位,提供培训和晋升机会,减少性别在职场中的不平等现象。
三、社会意识的转变推动性别不平等问题解决除了教育和职场,社会意识的转变也是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的重要因素。
我们应该通过以下途径来推动社会意识的转变:1. 媒体宣传和宣传教育:媒体可以运用广告、电视剧等形式,宣传性别平等的理念,引导社会意识的转变。
2. 强调男女平等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强调男女平等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性别不平等带来的问题,并且积极投身于推动解决这一问题。
3. 政府倡导和政策扶持:政府应该加大对性别平等的倡导和政策扶持,通过各种措施来推动社会意识的转变和解决性别不平等问题。
人口性别比失调整治方案
人口性别比失调整治方案人口性别比失调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的男女比例与正常比例相比出现了严重的偏差,通常表现为男性数量过多或过少。
这种失调现象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存在,且影响深远。
因为人口性别比失调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性别不平衡、婚姻压力、犯罪率上升等。
因此,如何治理人口性别比失调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是一个关于人口性别比失调整治的方案,具体内容如下:一、加强调查研究和数据统计首先,需要加强对人口性别比失调的调查研究和数据统计工作。
只有了解和掌握真实的人口性别比数据,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
二、宣传倡导平等尊重的理念在社会层面上,需要加强对性别平等和尊重的宣传倡导,推动社会观念的改变。
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使人们认识到男女平等的重要性,并在教育、家庭、媒体等方面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和教育。
三、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在法律层面上,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打击和惩罚人口性别比失调的问题。
这包括限制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技术的使用,禁止性别歧视行为的发生,并且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
四、加强对非法性别选择的打击为了防止人口性别比失调的问题进一步恶化,需要加强对非法性别选择的打击。
一方面,可以加强对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他们不参与非法性别选择行为。
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公众对非法性别选择行为的认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打击非法性别选择的行动中来。
五、优化养老保障体系人口性别比失调往往导致婚配问题的凸显,特别是男性数量过多时对婚配的压力更大。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需要优化养老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对儿子的依赖。
同时,还需要鼓励并支持男性参与到家庭责任的履行中,提高家庭责任意识,减轻婚姻压力。
六、改善女性地位和权益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保护,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参与度。
这包括推动女性就业和职业发展,改善女性劳动条件和待遇,加强对暴力行为的打击和惩治,提供更多的女性特殊关怀和服务,以改变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
在校大学生性别比例失衡现象分析及应对措施
在校大学生性别比例失衡现象分析及应对措施【摘要】近年来我国在校大学生女生越来越多,出现性别比例出现失衡的现象。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
在校大学生性别比例的失衡对地区的发展和未来人才性别比例结构可能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急需各种人才,而在校大学生性别比例的失衡势必会影响我国未来的人才结构,从而影响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
我们应该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改善解决,以保证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教育;在校大学生;性别比例;社会发展;经济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据《证券时报》等报道,2010年二季度GDP总量上超过日本,昂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人均GDP等诸多领域,中国依然大大落后于日本,中国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10。
虽然不考虑某些专家所预测的中国将在2020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即使在人均GDP上超过日本,中国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要使经济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有人才作为保证。
而目前在校大学生性别比例问题无疑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隐患,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1. 在校大学生男女比例现状在中国高校中,“阴盛阳衰”几乎成为普遍现象。
据统计,1957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女生占总数的23.2%;1980年,恢复高考3年之后,女生仍只占23.4%。
而1995年至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女生比例由35.4%升至45.7%。
2007年,新入学的女生比重首次超过男生,达到52.9%。
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数量比男生多33万。
从2007年开始,国内普通高校招生中的女生数量首次超过男生,之后一直出现压倒性数量优势。
“阴盛阳衰”的情况在一些文科院系表现尤为明显。
“以前工科院系女生是‘国宝’,现在文科院系的男生成了‘国宝’。
中国高校性别比例失衡问题
中国高校性别比例失衡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然而,与之相伴而生的是中国高校性别比例的失衡问题。
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高校女生数量正在迅速超过男生,这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讨,旨在揭示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1. 教育制度的变革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近年来发生了重大变革。
一方面,高校招生政策不再以公务员为主导,更加倾向于支持自主招生,这使得高校的入学门槛更加宽松,女生也更容易进入大学。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普及导致了中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而一些男生却选择了进入社会从事职业技术培训等途径。
因此,这些变革导致了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
2. 性别意识的转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社会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认知有了巨大的转变,女性开始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
这使得更多的女生选择进入高等教育,争取自己的发展机会,并追求更好的职业前景。
相比之下,一些男生则可能更愿意通过其他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
因此,性别意识的转变也是导致性别比例失衡的重要原因。
二、性别比例失衡的影响1. 社会就业压力随着性别比例失衡的加剧,毕业生面临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
尤其对于男生而言,他们面临更多的竞争对手和就业压力。
同时,一些专业和行业对男性的需求减少,这给男生的就业前景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男生可能更难找到满意的就业机会,导致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加。
2. 婚恋观念的变化性别比例失衡也对婚恋观念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相对于男生,女生在选择伴侣时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竞争。
这使得女生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和独立性,不再仅仅把婚姻和家庭作为唯一的出路。
对于男生来说,他们也需要积极适应这种变化,提升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以获得更好的婚姻机会。
三、解决性别比例失衡的方案1. 完善教育制度为了解决性别比例失衡问题,我们需要从教育制度的角度入手。
一方面,高校招生政策应更加合理地制定,不能出现过度倾向女生或男生的情况。
教育中的性别差异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
教育中的性别差异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在教育领域,性别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尽管我们过去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性别不平等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学生在学业成绩、学科选择、职业发展以及参与学校活动方面的差异。
为了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我们必须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
首先,我们来探讨学业成绩方面的性别差异。
多年来的研究表明,男生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成绩往往优于女生,而女生在语言和文学方面的成绩则往往更好。
这种差异可以追溯到性别角色和社会化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鼓励学校和教师提供性别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减少对某些学科的性别刻板印象是重要的策略。
其次,我们关注学科选择方面的性别差异。
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男性学生的参与度明显高于女性学生。
这一差异同样可以追溯到性别角色和社会化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学校和社会中强调性别平等,并提供鼓励女性参与STEM学科的机会和支持。
此外,教育机构和政府也应该加大对STEM领域的投资,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职业发展方面的性别差异是教育中另一个重要的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女性在职业发展中面临着性别歧视和职业障碍。
这限制了女性的晋升机会和职业成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重视性别平等的职业指导和支持,确保女性和男性都能享受相同的职业发展机会。
此外,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应该提供性别友好的工作环境,鼓励女性在各个领域积极参与,打破性别壁垒。
最后,我们来看学校活动中的性别差异。
在课堂讨论和团队合作方面,男性学生经常占据主导地位,而女性学生则较少发言。
这可能是因为性别角色和社会化的影响导致女性缺乏自信和参与的机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倡导性别平等的学校文化,鼓励女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校园活动。
教师应该采取措施提高女性学生的参与度,并给予她们充足的支持和鼓励。
综上所述,教育中的性别差异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和解决。
计划生育与性别比例失衡的矫正
计划生育与性别比例失衡的矫正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对于控制人口规模和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也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性别比例失衡。
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男女性别比例的偏差逐渐加剧,这对社会造成了种种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矫正性别比例失衡。
一、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宣传教育是解决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我们可以向广大民众普及性别平等的理念,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念。
同时,要加强对年轻人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珍惜生命的意识,增强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认同和遵守。
二、严格执法,打击非法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行为非法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行为是导致性别比例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矫正性别比例,我们必须加大对非法性别鉴定机构和性别选择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执法监管,对违法行为依法惩处,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警示公众。
三、加强投入,改善基层医疗条件改善基层医疗条件是矫正性别比例失衡的关键环节。
当前,许多地区的基层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导致部分家庭无法接受良好的孕前、孕期和产后医疗服务。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高其设施和技术水平,保障广大妇女的健康权益,减少因孕期性别选择而导致的不必要堕胎。
四、推进婚姻家庭教育,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婚姻家庭教育是矫正性别比例失衡的重要一环。
我们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婚姻家庭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家庭观念和性别平等意识。
此外,还应加强对未婚男性的引导,提倡“娶媳妇就像娶儿媳妇”的观念,避免婆媳关系对家庭稳定和性别比例造成的负面影响。
五、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减轻养老压力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过多的老年人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养老压力。
为了矫正性别比例失衡,政府应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支持和投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提供更多针对女性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减轻女性的家庭养老压力,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分析心理健康作为大学生们重要的关注点之一,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研究表明,性别差异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本文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以下内容将从压力、焦虑和抑郁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压力方面的性别差异大学生们都有其特定的学习压力,但男女大学生之间的压力源和应对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针对性别差异,一项研究表明,男性更容易受到学业和未来职业规划的压力影响。
与此相比,女性则更容易因人际关系问题而感到压力。
这些差异可能与社会和文化因素有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完善我们对该问题的理解。
二、焦虑方面的性别差异焦虑是大学生们普遍面临的心理问题之一。
研究发现,女性大学生比男性大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症状。
这可能与女性更敏感、情绪更易波动有关。
此外,女性内部的自我评价和社会压力也可能是导致焦虑症状增加的因素。
男性大学生在面对焦虑时则可能更倾向于使用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应对。
三、抑郁方面的性别差异抑郁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常见症状。
研究表明,女性大学生比男性大学生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这可能与女性面临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和不稳定的情绪有关。
此外,女性内部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角色的压力也可能导致抑郁情绪增加。
对于男性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掩盖自己的情绪,导致抑郁症状被忽视。
结论和建议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性别差异。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性别差异带来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1. 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大学应该提供有关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并有效应对压力、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2. 建立支持系统:大学可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创建一个安全的环境,鼓励学生寻求帮助。
3. 强调性别平等:教育机构和社会应该加强对性别平等的宣传和教育,减少性别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4. 提供性别专属支持:针对性别差异,学校可以提供特定性别的心理健康支持项目,满足不同性别学生的需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与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与对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存在着性别差异。
本文将探讨这些性别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大学生实现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1. 压力来源不同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种挑战。
研究发现,女性大学生更容易受到学业压力的困扰,而男性大学生则更容易受到社交和就业压力的困扰。
2. 心理问题表现不同性别差异也体现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上。
女性大学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和自卑等内向表现,而男性大学生则更容易表现为攻击性、好斗和自负等外向行为。
3. 应对策略不同面对心理健康问题,女性大学生更倾向于寻求社会支持、倾诉情感,而男性大学生则更倾向于自我调节和逃避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1. 提供性别敏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开展针对性别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并认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
同时,应提供性别敏感的解决方案,以满足不同性别学生的需求。
2.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学校应增加心理咨询服务的资源,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应对能力。
3. 构建性别友好环境学校和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性别友好的环境。
这意味着要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消除对性别角色的限制和偏见,让学生能够以自由和包容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4. 鼓励男性学生寻求心理支持针对男性学生通常对心理问题抱有保留态度的情况,学校可以开展针对男性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鼓励他们主动寻求心理支持,并提供相应的男性心理健康资源。
5. 提供合适的心理干预措施根据性别差异,为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对于女性学生,可以开展情绪管理培训、个人成长活动等;对于男性学生,可以开展合作与沟通技巧培训、情感表达训练等。
结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学校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
如何应对学生性别差异的问题
如何应对学生性别差异的问题在教育领域里,性别差异一直是一个较为关键的问题,迄今为止,这个问题依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因为性别差异不仅存在于学生的生理特征上,更表现在学习行为、学科选择以及在性别角色和社会习惯方面等多个方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用一刀切的做法来处理。
因为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往往是基于他们的经验背景和个人意识形态。
实际上,个别学生或个别性别群体与其它的学生和群体不一样,需要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来应对。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解决性别差异问题,本文从学习行为的影响、教学方法、以及个别差异的注意点来展开论述。
一、学习行为和性别差异性别差异在许多方面都可以影响学生们的学习行为,这也是引起学校和教师关注的原因所在。
在这一领域,有很多讨论和经验可以借鉴。
比如,研究表明,男生在课堂上通常活跃而好动,他们更愿意涉及到“实验”性和“行动”性的学科。
因此,在教授这些学科的时候,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丰富的实验内容。
相反的,女孩子们在学习上一般更倾向于安静而注重细节。
同样的,她们更难适应数字和科学方面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执着于“唯数字主义”,而要适时配合一些细致的、贴近现实场景的教学案例。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顾及到学生的感受,特别是当涉及到和性别有关的内容时,教师需要婉转地表达观点。
譬如,未婚先孕的话题,我们不需要过分强调其错误性和危害性,而要在尊重和鼓励学生的同时,让他们明白“危急时刻,必须要不惜代价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总体来说,我们需要抓住性别差异对教学的影响,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语言和内容,从而使得教学有效且令人满意。
二、教学方法选择为了应对学生之间的性别差异,我们还可以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不同性别的学生之间,教育者需要学会施行“差异性待遇”,也就是说,我们需要针对不同层面进行个别教学,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上。
目前,市面上也有大量的资源和方法可供我们借鉴。
例如,能多让学生们用“合作学习”方法来共同完成人际交流和知识分享,能多给男女学生们机会去试着掌握新技能和体验新事物。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与解决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与解决方法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并寻找解决方法。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性别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差异。
男生普遍面临着就业压力和家庭期望的压力,而女生则更容易受到自身外貌、身材等方面的压力影响。
其次,对待情感问题的态度差异。
男生往往更容易掩饰自己的情感,对情感问题表达不够,不善于沟通。
女生则更容易表达情感,但可能会因此过于依赖他人。
此外,大学生在心理健康问题上的偏好也存在差异。
男生普遍更关注实际问题,倾向于解决问题。
而女生则更关注情感问题,更容易受各种负面情绪影响。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性别差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解决。
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同时,教育机构应该注重性别差异,针对男女生存在的不同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其次,建立心理咨询机制。
大学可以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
咨询师应该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能够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服务。
同时,加强性别平等教育。
性别平等教育是培养性别意识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和平等,减少性别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此外,推行心理健康辅导课程。
大学可以设置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最后,提供多样化的心理支持渠道。
大学可以建立心理支持热线和网上咨询平台,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的心理帮助。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心理健康俱乐部和社团活动,增加社交和交流的机会,缓解心理压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与应对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与应对策略在当代社会中,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
而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中,性别差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本文将从性别差异的存在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共性需求入手,探讨性别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性别差异的存在在大学生群体中,男女性别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生理和社会角色等方面。
首先,男女性别在性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常而言,男性更为理性、自信,偏向于冷静分析问题,注重实际结果;而女性则更为感性、细致,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
其次,在生理上,男女性别也存在诸多差异。
女性在生理期时经历着特殊的生理变化,如情绪波动、身体不适等;而男性则相对稳定,没有这样的生理变化。
最后,在社会角色方面,性别差异更为突出。
男性往往承担着较多的经济义务和责任,在竞争压力下更容易出现焦虑;女性则面临着更多的社交压力和身体形象焦虑。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共性需求无论男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存在共性需求,包括心理平衡、情感释放、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等方面。
首先,心理平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需求。
大学生时常面临着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种压力因素,因此需要保持心理平衡以应对种种挑战。
其次,情感释放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需求。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情感起伏较大,因而需要适当的方式来宣泄情感,如倾诉、运动、艺术创作等。
另外,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学生处于从家庭到社会的过渡阶段,在学业和人际关系中需要找到平衡点,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自我认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需求。
大学生需要通过认知自己、接纳自己,逐步建立健全的自我认同,以增强自信、减少焦虑情绪。
三、性别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性别差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男性在应对压力时更倾向于内化情绪,而女性则更倾向于外化情绪。
大学生中的性别差异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中的性别差异与心理健康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性别意识的觉醒,大学生中的性别差异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性别差异影响着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心理健康状况。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中存在的性别差异以及它们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大学生中的性别差异表现1. 学业表现研究发现,在学业上,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表现出较高的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因此往往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表现相对突出。
而女性则更注重人文、语言和社会科学领域,相对于男性,她们在这些领域可能有着更好的学业表现。
2. 社交行为在社交行为上,男大学生通常更愿意与同性进行交往,更倾向于形成以竞争和争斗为特点的友谊。
女大学生则更注重情感沟通和互助支持,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表达情感,更关注他人的需求。
3. 心理健康状况性别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影响。
研究发现,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如焦虑、抑郁等。
这可能与女性对自身要求较高、面临较多社会压力以及内部因素等有关。
而男大学生则在内心遭遇挫折时可能更倾向于内化问题,如自闭、压抑等。
二、性别差异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1. 社会角色期望社会角色期望是导致性别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传统观念中,男性被期望具备自信、坚强和成功等特质,女性则被期望具有温柔、柔弱和敏感等特质。
当个体无法满足这些社会角色期望时,可能会产生不适应或困扰,进而影响到心理健康。
2. 自我认同与适应能力大学阶段是一个个体形成自我认同和适应能力的重要阶段。
男女大学生由于个体能力、社会期待和其他因素的不同,在面对挑战和适应新环境时可能产生不同心理反应。
例如,在职业选择上,男女大学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社会和家庭压力,产生焦虑与困惑。
3. 身体形象与自尊心身体形象对个体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女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身体形象不满意的情况,其自尊心也相对较低。
而男大学生在追求健美体型上也可能承受着一定的压力。
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与解决方案
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与解决方案在当代社会中,性别平等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虽然过去几十年里在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教育领域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本文将探讨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性别平等问题在教育中的存在可以从多个方面来看。
首先,就读大学的女性人数相较于男性人数较少。
尽管女性现在已经有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依然存在某些领域,如科学和技术,女性人数依然稀少。
其次,就业市场上的性别差距也反映了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
男性毕业生往往比女性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好的工作机会和薪资待遇。
另外,教育环境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歧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很多学校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如认为数学和科学更适合男性,文学和艺术更适合女性。
为了解决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学校和政府应该确保女性和男性在接受教育方面拥有平等的机会。
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补助金,鼓励女性参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的学习。
2. 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学校和家庭应该一起努力来消除性别刻板印象。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鼓励女生参与数学和科学的学习,并提供积极的支持。
家长也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性别平等观念,不给予不合理的性别指导,并鼓励女孩子参与各种领域的学习和兴趣。
3. 引入性别平等教育课程:学校应该引入性别平等教育课程,教授学生性别平等的概念和重要性。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性别平等观念和行为,从小培养孩子具有尊重他人的能力。
4. 增加女性教育者的比例:政府和学校应该鼓励更多的女性从事教育工作。
女性教育者可以充当榜样,鼓励和激励女学生参与不同领域的学习。
5. 鼓励男性教育者对性别平等问题关注:性别平等问题并不仅仅是关乎女性的问题,男性教育者也应该关注并参与解决性别平等问题。
鼓励男性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平等对待,消除性别歧视。
总结起来,教育中的性别平等问题是一个值得深思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引入性别平等教育课程、增加女性教育者比例以及鼓励男性教育者关注性别平等问题,我们可以逐步缩小教育中的性别差距,实现性别平等的目标。
高校学生性别失衡:表现、成因、危害及应对
在男 生像 国宝 的 “ 熊猫班” ,男 生逃 课 很 快 会被 发现 ,班 级 演 节 目需 女 扮 男 装 。学业 上 中小 学 弱 势 的男 生 高 中
反 向失衡 。据统 计 ,1 9 5 7 年全 国普 通高校 本 专科 生 中,女生 占 2 3 . 2 ;恢 复 高 考 3 年后 的 1 9 8 0 年 ,女 生仍 只 占
2 3 . 4 ;1 9 9 5 年 ,女生也仅 为 3 5 . 4 。 _ 5 高等教育 大众化 以来 ,女研究 生人数呈 从凤 毛麟 角到 赶超男 生之 势 。根 据
De c .2 01 7
V0 1 . 2 1 No . 6
高校 学 生 性 别 失 衡 :表 现 、成 因 、危 害及 应 对
徐 家 庆 ,封 秀 英
( 扬 州 大 学 校 机 关 ,江 苏 扬 州 2 2 5 0 0 9 )
摘
要 : 出生 性 别 比偏 高是 我 国人 口性 别 结 构 失衡 的 首 因 ,也 是 男性 婚 姻 挤 压 的 主 因 。然 而 , 随 着 高
教育 部 网站数 据显示 ,2 0 0 7 年新 招女大学 生首次超 过男生 占 5 2 .9 0 ,2 0 0 9年在 校女 生首次 超过 男生 占 5 O . 4 8 ; 2 0 0 9年全 国新招女硕 士生首次超 过男生 占 5 0 .7 9 ,2 0 1 0年 在校 女硕 士生 首次 超过 男生 占 5 O .3 6 ;2 0 0 3  ̄2 0 1 2 年新 招女博 士生 占比由 3 1 .3 9 增长 为 3 7 .2 8 ,同期 在校女博 士生 占比也 由 2 9 .O 2 增长 为 3 6 .4 5 %,上升趋 势
关键词 :高校 学生性别 比失衡 ;出生性 别比失衡 ;高学历女性 ;“ 剩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校大学生性别比例失衡现象分析及应对措施【摘要】近年来我国在校大学生女生越来越多,出现性别比例出现失衡的现象。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
在校大学生性别比例的失衡对地区的发展和未来人才性别比例结构可能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
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急需各种人才,而在校大学生性别比例的失衡势必会影响我国未来的人才结构,从而影响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
我们应该对此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改善解决,以保证我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教育;在校大学生;性别比例;社会发展;经济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据《证券时报》等报道,2010年二季度GDP总量上超过日本,昂首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人均GDP等诸多领域,中国依然大大落后于日本,中国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10。
虽然不考虑某些专家所预测的中国将在2020年左右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即使在人均GDP上超过日本,中国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要使经济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有人才作为保证。
而目前在校大学生性别比例问题无疑成为了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隐患,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1. 在校大学生男女比例现状在中国高校中,“阴盛阳衰”几乎成为普遍现象。
据统计,1957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本、专科学生中,女生占总数的23.2%;1980年,恢复高考3年之后,女生仍只占23.4%。
而1995年至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的女生比例由35.4%升至45.7%。
2007年,新入学的女生比重首次超过男生,达到52.9%。
2010年,考上大学的女生数量比男生多33万。
从2007年开始,国内普通高校招生中的女生数量首次超过男生,之后一直出现压倒性数量优势。
“阴盛阳衰”的情况在一些文科院系表现尤为明显。
“以前工科院系女生是‘国宝’,现在文科院系的男生成了‘国宝’。
”据《潇湘晨报》报道,2012年湖南师大文学院新生男女比例1:9成“女儿国”。
而且阴盛阳衰这一现象再也不仅仅局限在师范类院校了,就连长沙理工大学,今年男女生比都到了6:4。
据《燕赵都市报》报道,“红花多,绿叶少!”河北省内一所师范类高校招生人员从招生现场发出感叹说。
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年计划招生328人,其中招录男生仅63人。
在一些男生占据绝对优势的传统工科院校,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女性面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在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等以前男生人数占优的专业,女生的身影在持续增多。
而在代表高层次人才的硕博研究生培养上,很多学校的硕士研究生专业也都是清一色“娘子军”,男生成了“稀有动物”。
高校女生不仅在数量上超越男生,入学成绩和校内表现亦让人刮目相看。
日前,一家媒体对外公布了其对国内27个省份的文理科状元调查情况。
2012年27个省份63位获得文理科状元的学生中,女生数量超过五成。
33名女生中,有24名获得文科第一名,占文科第一名总数的73%。
相比较文科,在理科第一名的阵地上,男生仍然是主导。
笔者在大学曾经带过两个班,班内男生人数一个为1/2、一个为2/3,但班级成绩排名,前十名女生都占70%,考研成绩也是女生远远好于男生。
2. 在校大学生结构失衡现象对社会的不利影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人才强国。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人才。
中国是世界第一的人力资源大国,唯有将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才资源强国,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未来社会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唯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才能获得长远的、持续的竞争优势。
毫无疑问大学男女生性别比例将直接影响未来人才的性别比例结构,从而对未来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且不说大学女生增多对教学和住宿造成的不利影响,下面仅仅分析一下将来大学生走入社会后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师范类女生比例的增对会导致未来中小学的师资结构出现问题,众所周知,目前幼儿园教师差不多已经是清一色的“娘子军”,小学中除了“爷爷辈”的、教体育的教师外,大多也已是女教师。
男女比例失衡,女教师数量明显多于男教师的现状,很不利于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
女教师一般比较守纪律、守规则,要求过分严厉,冒险精神差,这些会影响学生开创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养成。
目前用人单位存在“重男轻女”现象。
大学女生越来越多,但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要男生,从而影响大学的就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据《济南时报》报道,虽然社会一再呼吁招聘不可性别歧视,但在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山东大学2010届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仍然有一些单位不仅机械类岗位被标上了要求“男生”,文秘岗位也只招男生。
“限男性”的字样,挡住了不少女性求职者的脚步。
认为女性生孩子耽误时间、出差不便、体力不如男生等,成为一些用人单位“重男轻女”的借口。
因为女生就业竞争压力比男生大,这让不少女性本科毕业生积极考研,高校中在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女生数量超过男生,这不仅导致毕业时女性求职扎堆,而且使高校在职教师男女比例失衡,也出现了女教师数量明显多于男教师的现象。
虽然有很多女教师求学时优秀,工作后也很优秀,但是不可否认也普遍存在很多女教师求学时优秀,工作后因为受照顾家庭因素的影响,在教学上、科研上的投入不足,导致业绩平平的现象。
另外,女教师的特点是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模仿能力比较强,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相对不足,这也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长此以往,会影响国家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我国经济社会正进入深化改革、全面转型的重要阶段,迫切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包括不同的知识能力和不同的性别。
不同行业对人的知识、体能的要求有所不同,产业结构的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人才结构。
不同的性别往往对同一行业拥有不同的喜好,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与生俱来的。
因此,对人才的需求,既是通才与专才的统一,又应该是年龄结构与性别结构的优化组合。
否则,对经济发展、就业、婚姻家庭等都会产生较大的压力和负作用。
3. 在校大学生男女比例失衡现象的成因分析2011年第6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数为1370536875。
大陆是1339724852。
近十年年均增长率0.57%,男女性别比例为105.20:100。
显然,在男性人口总数如此占优的情况下在校大学生性别比例出现了较大反差,其原因不仅仅是自然因素的影响。
造成在校大学生性别比例出现反差和失衡的原因是多样的、复杂的。
概括起来可分为男女学生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其中即有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也有外在因素的影响,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1 个人因素男女生因为性别不同,导致其心理和生理发育时间有所不同,一般情况女生要比男生早熟两年。
而这个差异表现在初中、高中这一个关键的学习时期,心理的成熟使女生在自控力、学习毅力和领悟力上要更胜男生一筹。
就学习习惯而言,女生比男生更具忍受力和耐力,韧性也比男生强,更能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
而当前的各级各类考试命题的设置主要考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比的是知识的完整性和细致性,这有利于心理较稳定和学习更细心的女生发挥。
因此使得在从初中到高中这一环节上,女生往往较男生有更好的发挥,使得有更多女生得以进入优秀的高中,从而谋取更好的教育,最终考上优秀的大学。
而教育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这也变相使得更多的男生被过早的淘汰,过早进入了社会。
3.2 家庭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观念已越来越没有市场。
家长们对文化知识越来越重视,而且这种重视不仅仅局限在对男孩身上。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长们除了在思想上重视对女孩教育外,在物质条件上也有能力给予其支持,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女生有机会走入大学课堂。
另外,家长们长期受到“重男轻女”这一思想的影响,潜意识里更加偏爱男孩,这就造成了对男孩的溺爱。
这突出的表现为在物质上对男孩的满足,这可能使男孩从小就养成了慵懒的不好习惯,更有胜者成为了家中的“小皇帝”,对老师和父母的教育、教导当做了耳旁风。
除此之外,父母对男孩的期望值往往过大,这使得男孩较女孩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
强大的心理压力使得男孩容易出现逆反的心理,当他们的某些愿望及要求遭到父母的阻止和干涉时,常会产生过激的想法和反抗行为,造成与父母关系的疏远和裂痕,从而减弱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他们甚至会把这种逆反心理发泄到学习上,从而影响学习甚至辍学。
3.3 学校因素学校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存在偏差。
虽然现在到处宣扬素质教育,但是根子里还是应试教育。
学校目前依然是通过统一的试卷、统一的分数线来录取新生的,分数是这一过程中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虽然这一方法并不能全面、客观的评价一个学生,但是这是当下大多学校普遍采取的方法。
很多男生在这种竞争中被淘汰了,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如前所述,在初中阶段直至高中的初始阶段,女生在心理和生理上更加的成熟,这使得她们在学习上有着“先天”的优势。
正如《潇湘晨报》记者所报道的:现行的招考制度使得女生比男生更加容易胜出,应试教育重视按部就班、听话服从、反复背诵、记忆优先,这些为女孩所擅长和习惯。
而在这个时期,大多数学校并没有积极的改善解决男生因心理上的不成熟而导致的学习障碍。
相反,更多的学校实行了所谓的“快慢班”制度,美其名曰“因材施教”,实际上是集中优秀师资力量,提高学校的优秀升学率。
这使得很多男生被划入了“慢班”,导致很多男生自暴自弃,输在了起跑线上。
其次,应试教育使学校思想工作弱化,后进男生的发展受到阻碍。
在素质教育受到“精英教育”、“应试教育”挑战的现实情况下,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弱化的现象。
教师过多的关注优秀学生,而对于后进的男生则表现的冷漠。
得不到老师的认同,被编入“慢班”的后进学生开始出现自信心受挫、学习失去主动性、对未来不抱希望等各种负面消极的情绪。
男生则更多的直接表现为赌气、封路、厌学、叛逆等消极行为,从而影响学业成绩的提高。
3.4社会因素心理学家将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因为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将在心理上慢慢的独立。
其情绪表现为可变性与固执性并存,社会上的种种不良因素将对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影响。
男生由于性格原因会较女生更多的接触社会,而且接触面可能较女生更大。
这就导致很多男生会更多的接触社会上的各种诱惑,而缺乏自控能力的他们很难抵制这种诱惑,从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直接影响了其学习甚至一生。
如网吧、台球室、游戏厅等等,这些场所每日都有很多男学生出入,而对社会接触相对少的女生则很少接触这些不良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