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工作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概述我校承担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是经黑龙江省电化教育馆审定同意立项的黑龙江省“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IXT153,负责人:王久全),为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的重点课题,课题研究时间自2006年12月至2009年6月,研究周期为三年。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说,基本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信息获取的能力;信息分析的能力;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创新的能力;信息利用的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形成影响人的一生的品质。
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推动作用。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整合”是学科教学的一场深入改革。
这场改革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在学科课程的教育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方式与方法,解决传统教育教学手段很难、甚至无法提出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以达到更高、更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推进教育教学深层次改革的目标。
“整合”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整合" 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通过"整合"使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工作报告[推荐5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工作报告[推荐5篇]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工作报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工作报告[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325文章录入:wjljxcx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
”(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的讲话)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我校在二00三年申报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基础上,于2003年9月立项市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课题,暂由数学、地理老师参与这个课题的实践研究。
一、领导重视,转变观念,是课题研究的保证。
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学校领导认真组织学习,更新观念,统一认识,明确到:教学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部分,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首先必须转变观念,确立现代化教育思想,让学生享受最好的教育,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于是学校领导把教育的信息化提到工作议事日程,进行全面部署,并以电教课题为笼头,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有学习能力的高素质的学生。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扎实开展,我校成立了以教务处庄常澄主任为组长,以信息处管泽锋老师为副组长,以数学和地理学科为核心的课题组队伍,有教务处具体负责管理、实施。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实施,我们修订了《课题组管理制度》,明确了职责和义务,从而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按照课题组管理规定,有计划组织学习、研讨,培养我们现代教育的理念,不断完善和修正研究计划。
课题《信息技术与高中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阶段性报告[小编整理]
课题《信息技术与高中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阶段性报告[小编整理]第一篇:课题《信息技术与高中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阶段性报告课题《信息技术与高中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仅以数学、地理学科研究为例阶段性研究报告江苏苏州市相城区陆慕高级中学课题组基于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于学校发展的需求,学校于2006年2月向中央电化教育馆申报立项了该项课题,并按课题研究方案实施。
目前,课题研究已进入中期阶段,现将有关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一、背景与意义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对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融合运用都有明确的建设性要求:信息技术必须成为构建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要素;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高层次的融合,建立新型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必须突出学习者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在论及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时,强调了四种方式的变革,即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四种变革的宗旨,在于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十五”期间,我校已经顺利完成了课题《运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技术研究经验与实践成果。
但在实现“四项变革”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认识与实践的问题。
问题之一,认为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内容多样化呈现的一种“技术”。
许多教师把关注的重点刻意放在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呈现上,忽视了学生在两者有机有效的整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与师生主动的融合。
问题之二,认为信息技术只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手段。
许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视作“点缀”式的教学工具,还未意识到信息技术应当成为课程与教学结构中的一个新要素。
问题之三,在整合实践中,许多教师仅把“运用”的区域局限于课堂教学之中,忽视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环境的全程融合,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未能真正纳入“有效整合”的轨道。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2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2篇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
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1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根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指南》的有关精神,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确定为我校的“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核心课题。
选择这一课题,基于以下几点认识: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网络环境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第二,信息技术为教师的备课和上课带来了更加实用的辅助;第三,信息技术使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信息化普及的今天,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本立意的教学目标,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是21世纪教育的主题。
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这次课改关系到亿万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教师来说,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改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广大教师对课改的认识,取决于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如何有效地整合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
202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CATALOGUE 目录•开题报告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研究预期成果与实际应用价值•研究的可行性与风险分析•已具备的与本课题相关的工作基础和条件01开题报告的目的和意义1本课题研究的目的23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和研究,为学科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案例。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本课题组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增强学校的整体科研实力。
有助于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科教学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有利于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有利于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本课题的背景与现状当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存在一些问题,如整合不紧密、不深入、不规范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课题组教师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0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以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
美国教育部于2000年提出“21世纪技能计划”,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欧洲国家以“e-Learning”项目为引领,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质量。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相关研究综述21世纪初,我国开始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并发布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
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与启示我国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等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报告(共五则)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报告(共五则)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报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报告我校从2013年开始,进行“百色市现代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实验教学实验课题,”本课题得到兄弟学校及本校的老师臭味相投参与与努力下,课题研究按预期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应课题结尾阶段,历经几年的努力本课题成果显著,效果良好。
一、课题研究环境自从1987年,北京大学的钱天白教授向德国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起,互联网在中国大地以几何级数的发展,发展的速度是人们不可想象的。
只要互联网所进入的领域都是起着革命式的改变。
然而世界上先进国家计算机进入学校的教育情况又是什么样呢,英国2000年颁布《信息技术能力――2000课程标准》,规定学生信息技术应达到的水平;日本1999年制定“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要求信息技术必须应用到所有的学科教学中;瑞典国会1998年通过《学习的工具――全国中小学实施信息通讯技术计划》,提出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要求;丹麦、荷兰、比利时等国都将信息技术作为必修课程。
1984年2月16日邓小平同志指示“计算机要从寻娃娃抓起”在中国计算机进入课堂起着里程碑作用。
教育部已于1999年底将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
二、课题的作用1.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最基本工具。
第一,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内容;第二,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第三,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第四,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和资源。
2.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构建学习环境和活动空间。
3.建“自主、探究、合作、互动”的高效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4.建立与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库三、研究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结题报告一、引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教育领域,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报告将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分析其对教学效果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意义1.提高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个性化教学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空间,实现个性化教学。
通过电子教辅等工具,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率。
3.拓展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科教学提供更广泛的资源和信息,拓展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等,来创设更加真实、生动的教学场景,提供更加丰富的学科资源,让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实践1.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课件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重要形式。
教师可以制作电子课件,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例如,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理风貌、气候特点等,使学生在视听的感受中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2.电子教辅电子教辅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通过电子教辅软件,学生可以进行自我学习,巩固和拓展学科知识。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不同的题目和习题,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3.虚拟实验在理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进行虚拟实验。
通过虚拟实验系统,学生可以在电脑上进行化学、物理等实验操作,实现实验的视觉化和模拟化,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和安全性,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实验原理和过程。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地有效整合研究》课题中期工作报告材料.docx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中期工作报告连云港市大村中心小学宋建芝张勇一、把握课题研究机遇,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我校申报的《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于8 月被立项为中央电化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
研究目标为:通过研究,建立校园信息网络系统,营造全新的信息化育人环境。
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新型教师队伍,在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整合中,寻求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经验和管理机制,优化学生的学习资源,合理配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与办学效益大幅度提高。
概念界定: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和运用的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
2.学科:主要是指目前小学在课堂教学中所开设的课程。
3.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课堂教学主要指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特定环境下的各学科具体教学过程。
理论依据:教育部9 月颁布的《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在中小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实践,是落实《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需要。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1.调查法。
2.行动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二、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提升研究工作的实效。
1.加强学习,提升教师素养。
课题研究的深入与有效实施需要先进理念、科研理论、教学理论及纲领性文件、法规做导向、做支撑。
自课题立项以来,在准备阶段我们紧抓学习不松手,以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深化课题思想与认识,促使课题研究有序展开。
以学习为先导的主要做法是: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学习。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探索小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
通获得需 要的学习资源, 采用最有效 的 学习方法, 有效发挥协作小组成员、 辅导
教 师 、 作学 习环 境 的作 用 , 于 师 生互 协 便
提 出申报 。 在区、 市科研部门领导和专家 的悉心指 导下 , 我们认 真查阅 了大量资
料 , 习 了相 关 研 究理 论 , 学 规 范地 填 学 科 写 了课 题 申报 书 , 密 地 制 订 了课 题 研 周
我们认为本课题 中的 “ 信息技术”, 它包含 两个方 面的内容 : 一是信 息中的
技 术 ,即传 播 信 息 媒 体 的使 用 技 术 , 包
体、 内容”这四要素的关系, 实现真正意 义上的从传 统的教学走向信息技术与学
科 教 学 整合 , 导 学 生 从 传 统 的学 习方 引
变。 而对社会发展 、 变革的需要 , 新课程
根 据 课 题 的概 念 和界 定 , 课 题 研 该
改革的需要 , 为了凸现信息特色, 进行学
科 有效教学 探索实践 , 凭借 信息技 术 , 努 力提 高学科教 学质量 , 我们 向中央电
策略等 问题—— 教师怎样选取信息 、 怎
效 。 “ 合 ”是指 以多媒 体 技 术 和 网络 环 整
有效地推进 了学校现代化工程 的建 设。
“ 五 ”期 间 , 们 又 进 行 了江 苏 省 电 十 我
动、 生生互动, 力求实现学生自主探 究性 学习, 努力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 而高 从 效率地实现学习目标、 意义建构。
对 于信 息 技 术 与学 科 教 学 的有 效 整
教馆 “ 十五”招标课 题 《 运用现 代信息
一
系统规蝌课题研究项 目, 明确课 各学科教学中, 就像使用黑板 、 粉笔 、 纸 题研究目标
《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未来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深化研究内容,例如探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 教师之间的差异和影响等,为优化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更有 针对性的建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抽象的概念、原理等 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对策
加强教师培训
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和素养。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资源库
建立教师信息技术资源库,方便教师查找相关资料,提高教学质量。
鼓励教师自我学习
鼓励教师自主学习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素养,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要点三
信息技术作为资源平 台
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 、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 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现状
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以学 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实践为主线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以实 践为主线,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 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效果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探究意识和 问题解决能力。
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知识面,培养了自主学 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 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02
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 学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要点一
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 具
利用PPT等多媒体演示文稿,辅助教 师讲解和展示综合实践活动的知识点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结题报告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科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有效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教学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报告将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意义、有效融合的现状与问题、有效融合的策略与方法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融合意义1.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学科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手段,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技术手段展示丰富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得以很大程度上的改变,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科教学的全面发展。
二、现状与问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已经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师资力量不足许多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够,缺乏信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的能力和经验,难以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
2.教学资源不平衡学校之间、地区之间的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条件较差,无法保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
3.教学管理体制不适应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支持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难以推动学校教学的创新与改革。
三、策略与方法为了有效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采取多种策略和方法。
1.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融合教学的能力,培养一批懂得使用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师。
2.建设信息技术教学基地学校应该逐步完善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条件,建立健全的信息技术教学基地,保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顺利进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结题报告高邮市周巷镇中心小学课题组《江苏省省级课题》2007年4月,我校申报了省电教馆十一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在各级领导的全程监控、悉心指导下,我们按照研究的规章制度,周密计划、精心组织各项研究活动。
以理论领先,实践为本为指导思想,构建全员参与、骨干攻关、专家引领的研究管理模式。
以对课题“化整为零,层层落实”和“聚散为整、结晶成果”的形式,实施了“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在提升中推广”的基本策略,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报告如下:一、问题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的变革,制定相应的课堂评价标准,有效地指引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并要求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会自主、合作性学习,使他们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本领。
这主要基于三点:在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即把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合,以促进对某一知识领域深入或多学科领域广泛的学习。
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突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或咨询者的作用。
信息技术理应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实现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按不同程度和深度,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此阶段信息技术被作为演示、交流和个别辅导的工具,教学过程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信息技术的引入,只是在帮助教师减轻教学工作量方面取得了些进步;二是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此阶段信息技术被应用于营造资源环境、作为教学资源加工工具、教学活动技术协作工具、学习研究工具,信息技术提供的整个教学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并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三是全方位的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将推动教育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三个方面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教学的信息化,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更高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深入。
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以提升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课题旨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环节。
多媒体教学、在线课程、远程教育等形式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不断涌现,为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研究目标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原则和方法;3、开发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整合策略和案例;4、通过实践验证整合策略的有效性,并不断完善。
四、研究方法本课题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对现有的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了解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2、案例分析:选择典型案例,对其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方面的实践进行深入剖析,总结经验教训;3、实证研究:将整合策略应用于实际教学,通过对比实验、问卷调查等方法,评估整合策略对于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五、研究计划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第一阶段(1-3个月):进行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了解现有研究现状和实际应用情况;2、第二阶段(4-6个月):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提出整合策略和方法,并进行初步验证和修正;3、第三阶段(7-9个月):将整合策略应用于实际教学,进行实证研究,评估整合策略的有效性;4、第四阶段(10-12个月):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发表相关研究成果。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报告一、综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教育领域。
我们注意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合,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模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报告。
这不仅是一个学术课题,更是一场与时俱进的教育变革。
让我们一起来见证信息技术为教育带来的种种惊喜和可能。
信息技术的崛起,使得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而是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智能设备等途径,变得更为便捷和丰富。
无论是语文、数学、英语,还是物理、化学、历史,信息技术都在为这些学科的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它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孩子们可以在大屏幕前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通过虚拟现实体验物理的神奇奥秘,用键盘和鼠标书写数学的公式定理。
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
当然信息技术的引入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如何与各科教学有效整合。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变成教学的有力工具,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装饰或噱头。
如何让信息技术真正融入到教学中,让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它的价值?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领域,我们需要拥抱变革,积极尝试不断探索。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教育与时俱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让他们的未来更加光明。
1. 背景介绍: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普及程度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都离不开它的支持。
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更是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互联网上各种学习资源丰富多彩,社交软件让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受限,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也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
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 调查,了解他们对信息 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的 态度、需求和困难,收 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对实验班级进行课堂观 察,了解信息技术与学 科教学整合后的课堂教 学效果,为研究提供实 证支持。
组织教师参加信息技术 应用培训,提高教师的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 学水平,为研究提供技 术支持。
开展不同学科的信 息技术与学科教…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些学科领域, 还需要拓展到其他学科领域,进 一步扩大应用范围。
培养教师信息技术 素养和能力
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需要教师 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 ,因此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 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增加信息技术在学 科教学中的实际…
3
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教育 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究方法
文献综述
案例研究
问卷调查
课堂观察
教师培训
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进行梳理和评价,探讨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 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 验。
选取不同学科、不同年 级的课程进行个案研究 ,了解信息技术在学科 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 之处。
通过实际应用案例研究,可以进 一步探索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 的作用和应用效果,为推广和应 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李华.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 合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0, 45(3): 1-5.
王建华. 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创 新应用模式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 2019, 37(8): 23-28.
0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实践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工作报告-推荐下载
用计算机技术进入课堂为教学服务。参与实验的教师平均年龄 27 岁,均是小教
高级、大专以上学历,都参加过省市级课题的研究,课堂教学多次在市区及获
奖,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学认真,态度端正。
1、学生的各方面素养整体较高,宿城区调研各项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
并且学生的整体信息技术水平较好。
2、再次是后勤服务的保障。我们需要后勤服务提供的保障是:场地教室、
研究 专长
信息
课题组中的 分工
实验指导经费协 调
实验指导
实验教师
实验教师
4、我校是从 2002 年开始将信息教育技术引进课堂的,2002 年,学校加大 了投资,使信息教育技术得到了真正实现了在课堂上与学科的整合。现在 7—9 年级学生都开计算机课程。学校开通了因特网、校园网、3 个多媒体教室,教 师阅览室等设施,班级配电视机等。
(2)组织实验人员进行优秀案例设计、优秀课堂教学整合实验课实录的总
结,并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
(3)编辑教学设计、课件、素材等内容,并刻录成光盘。
(4)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报告及论文。
姓名
王秀健
参与研究的人员情况介绍
工作单位
两城镇第二中学
赵计华 两城镇第二中学 中教二级 政治
一、搭建理论平台,作好课题实验准备 (一)建立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组织全体实验教师开展教育理论学习,每周都有“学习日”。通过学习,使教 师懂得“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现代化 教育理论,使教师们真正认识了实验的理论支撑,为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的良 好的基础。 (二)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实验研究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研究方案、计 划。 组 长:王秀健 副组长:赵计华 滑柱洲 成 员:刘波 刘琦 陈宪虎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1、制定年度计划。 2、学习研讨。组织课题组成员阅读相关资料,围绕承担的课题做好学习笔 定期召开学习研讨会、实验研究会并做好记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 们的实验工作。 3、课题调研。通过汇报课、听课、参与活动、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座谈 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检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并以此作为过程性评 估的依据。 4、协作交流。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提倡协作,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 形成科研合力,并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为 此课题组成员定期交流信息,研究实验动态。
信息技术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研究报告一、立题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的完成,为信息环境下的教育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和提高人的信息素质和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陈至立部长在报告中强调:“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这样的整合,必将会引起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以及具体的教学策略等向信息化方向迅速演变和发展;也必将加速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从而有效促进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和“学生发展为本”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同时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
《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现代信息技术如何推动教育改革,如何加快教育现代化是现代教育健康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过程中,试点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技术模式、教学与教学管理模式、促进教育信息化方面都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为了推动中小学教育改革,教育部调整和改革了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标准基本思想如下:课程有助于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结构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管理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阶段性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阶段性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科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与工具,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现状分析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中,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智能教学等方面。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学科教学的资源,也提供了更多的交互与合作机会。
然而,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仍面临一些问题:缺乏有效的整合策略、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学生对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学科内涵等。
因此,寻找有效的整合策略和提升教师技术应用能力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策略1.整合课程内容: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学科的同时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与应用。
可以结合学科知识进行多媒体制作、数据分析等活动。
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在线讨论、虚拟实验、模拟演练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强化评估与反馈机制:借助信息技术的功能,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及时给予反馈。
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进行测验、作业提交等,为教师提供更科学的评估手段。
4.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提供针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和支持机制,提升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变革能力。
应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尝试信息技术的应用。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案例分析以下是两个案例,展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1.数学课堂中利用数字模拟软件进行几何知识的学习:通过数字模拟软件,可以实现几何知识的图形绘制、图形展示和图形变换。
学生可以通过操作软件,掌握几何知识,并通过观察和比较来深入理解几何性质。
2.历史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整合到课堂中进行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工作报告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是一个以计算机为手段的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那种“黑板+粉笔”一统天下的单一教学模式将被彻底打破。
因此,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对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病,并不在于主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于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夸大并绝对化。
当前创建新型教学结构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讨论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学习环境的创设,并以“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为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作提供了许多新的潜在可能性。
例如,多媒体技术能更加逼真的模拟出微观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在视觉上提供一些能表现真实世界现象、事件和故事的实例,学生能用这些实例进行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将能促进本地和远距离的协作以及师生之间的通讯,并且能帮助他们成为由学者和科学家组成的更大世界的一部分,使“天涯若比邻”不再是梦想,有助于培养提高学习者的合作、讨论和反思能力等等。
这是传统手段无法实现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正是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多年来我们积极开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活动,经过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目前硬件条件日趋完善,软件亦不断充实,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强、积极性高。
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已成为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必要。
因此我们力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探索教与学的方法和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学模式。
实验三年多来,我们做了以下一些工作:一、加强培训,理论导航,夯实基础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
而领导的思想,领导的认识,决定着学校的发展。
为了争取在新世纪日趋激烈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我们加快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脚步,并决定在信息技术教育上创特色,由校长田日昌、任组长,副校长周丽君同志主持日常工作,成立了课件组、信息技术课题组,以带动全校的信息技术工作,每年年初,制定出《瓦房店市实验小学课题组工作计划》,时间落实、任务落实、内容落实、责任到人,并要求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
实验初期,为积极做好教师心理工作。
使他们能克服畏难情绪,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理论书籍,并通过教师论坛等形式组织交流和讨论。
学校派出老师先后到丹阳、南京和上海等先进地区和学校考察学习。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他们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实验的价值和必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实验态度和信心。
为规范过程管理,有效保证课题正常进行,我们在课题承担者中开展“六个一”活动:①期初制订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
②双周参加一次教科研例会,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
③每学期围绕自己研究专题上好实验课,上交有关教案及自我评价表。
④期末写好课题阶段性小结及论文,并积极向各级刊物投稿。
⑤每年要对一学科工作提出一点带有创新性的改进和指导意见。
⑥每年争取有一篇教科研论文在市级以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
课题组负责人每月集中一次学习、交流。
课题组人员分工细致、要点突出、内容详实,真正让课题走进课堂,把课题落实到位到人,发挥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推动作用。
1、积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
向学生描绘学习方式的变革所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利用学生喜欢计算机、上网、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等特点,大力宣传网络学习的优势,使这种学习方式融入到他们的日常学习模式中去,成为学习的必需品。
2、加强教师培训。
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研究借鉴新型的教学结构,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反馈和评价机制,研究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互动的渠道、规则,从而为实验的实施推进做好准备。
为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才能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开展本课题研究,没有现代理论指导不行,没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也不行。
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以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考核为标准,采取“全方位、分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方式,来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主体性教育》、《现代教师学概论》、《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等教育理论和重要文献,为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活动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课题组还定期选辑有关教育信息和学习材料,帮助教师了解把握新世纪教育改革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提高教师对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举办了教师《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多媒体课件制作》、《网上信息处理》等培训班,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辽宁省计算机初、中级技能考试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的培训,要求每位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所教学科制作课件,并对教师的课件进行了评比。
二、加强过程性管理,注重实践研究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并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提供给学生共享学习的平台,使之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不仅仅是教师单一演示,还要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进行知识重构和创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1、确定专题。
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本实验的实验专题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的全面结合。
2、理论准备。
进行现代信息环境下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培训。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技术表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教学设计方法的培训:使教师能够很好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教学;信息技术与各实验子课题整合模式培训:使教师了解信息化教学展开的具体进程与方式。
3、案例研究。
将信息化教学制度化,定期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与公开课,通过示范,积累案例,推动整个实验的良性发展。
4、反思提升。
对于每一个课例,要求教师认真准备,重在过程。
课题组进行全程跟踪,课后进行总结反思,分析利弊,写出总结材料;定期召开座谈会,前瞻经验教训,后顾研究推进。
三、实验进程探究1、情境创设,激活内需。
明确学习目标,以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激起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供资源,检索筛选。
利用网络呈现丰富的资源,把相关知识、内容进行适时互连、跟踪跳转、分类检索等,实现对信息的筛选运用,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究,建构集成。
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
引导学生搜集有效的学科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和所学知识互动合作有机地融合,从而帮助学生集成知识体系。
4、归纳整理,重组提升。
引导学生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适时归纳总结习得知识,理顺学习的重点、难点;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数字化教学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
5、反馈交流,综合评价。
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通过形成性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支撑点和探究的路径。
四、以课改为契机,扎扎实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1、感悟体验探索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学生的探索、分析、求解的过程体验中,自悟自得,在对知识的加工、重组中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发现。
2、课堂,灵动着生命的活力。
教室里不仅是教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去探索知识;也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介绍方法,你会看到同学们在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或是在谈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教学成了师生的“学习共同体”。
如蒋长林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统计家乡名胜近几年在“五·一”黄金周的客流量,让学生在统计中根据数据,提出问题,探究原因,进行分析。
激起学生对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欲望。
让学生了解自家的用水、用电情况,绘制图、分析图,使学生在制作与思考中感悟学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气氛活跃了,知识面开阔了,教师对学生用情了,学生感到有趣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了。
这真是教有激情、学有热情,学生越学越自信,越学越主动。
教师也越教越会教,越教越善教。
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逐步多样化,学生们乐于探究、主动参与,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自己查找资料,进行调查研究、设计活动方案,撰写数学实践活动方面的小论文,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
五、课题实验硕果累累近年来,我校在信息技术的夯实上,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教育信息化已喜见成果。
桃小的学生在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特别是学生在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上得到了提高。
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捷报频传:xx等10位同学参加xx 市小学生信息技术操作获省二、三等奖,xx获市三等奖;参加市小学生电脑绘画比赛、省奥林匹克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比赛获市级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18人次,三等奖25人次。
教师在xx市现代教育论文评比和课件评比中,也是硕果累累:我校教师结合课题撰写的四十多篇电教论文获省、市级奖,多篇论文发表在省、市刊物上;教师自制的《升国旗》、《草原的早晨》、《海滨小城》、《角的度量》、《折线统计图》等十多个课件获大连、xxx市课件大赛二、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