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让学生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
3. 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
2. 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10 分钟)
- 逐句解读《定风波》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 引导学生思考《定风波》的主题,如豁达的人生态度等。
3. 学生分组讨论(1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
-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4. 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他们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
-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建议。
5.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总结《定风波》的主题和内容。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苏轼的《定风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等奖必修四《定风波》教学目标:1.了解《定风波》的背景与作者2.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结构3.学习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展开解读与分析4.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文学创作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定风波》的背景与作者2.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结构教学难点:1.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结构2.学习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展开解读与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于《定风波》的了解程度。
二、内容呈现(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定风波》,并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和图片。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定风波》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三、分析与解读(40分钟)1.教师通过具体的段落选取,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结构。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进行深度解读,并设计展示形式(课件、海报、演讲等)。
3.学生展示并点评彼此的解读,教师进行总结。
四、拓展延伸(30分钟)1.教师提供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等,帮助学生深化对《定风波》的理解。
2.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诗评。
3.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诗评,并进行互评讨论。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进行总结,回顾学生所学内容,并强调重点与难点。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
六、课后作业(5分钟)1.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自主阅读一篇文学作品,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学资源:1.《定风波》的文本材料与背景资料2.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等相关文学作品。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及教具】:1. 课文《定风波》2. 教学PPT3. 黑板和白板4. 学生手册和笔记本【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幻灯片展示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唐代文学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联想和讨论,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记忆。
【知识点讲解】:1. 分析课文《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解读诗歌的表达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欣赏。
2. 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运用类似的手法进行写作。
【欣赏与体验】:1. 听课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创作活动】:1. 提供几个主题给学生,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首符合主题要求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诗歌,提升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1. 分组学生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选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评论,评选出最佳作品。
2. 邀请学校时任语文老师或校园诗人分享他们的诗歌创作经验和作品。
【总结与复习】:1.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和经验,回顾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思考、多创作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比赛和创作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课堂的导入和知识点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在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批判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合作精神。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听读:标停顿,听感情基调。
2、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品读:(1)、研读小序,挖掘有效信息。
(2)、结合注释,读懂大意
三、重点欣赏
1.自读词的上片(1)风雨中的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2)哪些词能表现苏轼抵抗狂风暴雨的心态和精神?从每一句出一个词加以说明。
2.自读词的下片(1)雨过天晴,苏东坡人生中最大的一场雨也结束
了。
“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2)风雨过后酒醒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四、拓展探究
当人生风雨来临后你会怎么去做呢?
五、课文小结
六、作业布置。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准字音、感悟语言、分析和理解本词的三个理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课件呈现法、诵读法、知人论世法、联想联系法、点拨法、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本词盎然的理趣,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风雨。
教学重点:逐层深入探究词中理趣。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联系背景材料,领悟词中理趣。
教学思路:苏轼的《定风波》,作于他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言似简,意实丰;景虽常,理却浓。
可谓理趣盎然,启人心智。
尤其是作者工于炼字选词,比如“独、遂、轻、任、微、归”等字,“莫听、何妨、吟啸、竹杖、芒鞋、一蓑”等词。
这些字词分别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作者守德超然的道家风骨、希望在前的儒家态度、无常归心的佛家思想。
我试图抓住理趣这一点,挈领全词,和学生一起对苏轼进行思想探幽。
教学内容:整个教学以老师唱歌导入,以品字为突破口,以雨为线,串起三个主干问题,并进行思维拓展,让学生学以致用,陶冶情操、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最后画龙点睛地板书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
教学方法:课件呈现法、诵读法、知人论世法、联想联系法、点拨法、探究法教学手段:Ppt课件、《竹林听风》乐曲、遥控笔、师生互动、板书教学步骤:1.导入:很高兴能认识我们高一(2)班的新朋友。
请允许我唱一首歌的片段,来表达对大家美好的祝愿。
师唱《明月几时有》。
请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学生答:苏轼)这首词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
外面下着雨,让我想起900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场雨,并因此写下一首《定风波》词,让我们来探索其中更为丰厚的理趣吧!2.全班初读一遍全词,了解大意。
老师适时正音板书。
3.再齐读一遍,再次领会大意。
并思考小序中哪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发言,老师点评,并设问引导推进,不断深入探究三个理趣。
(一)遇雨:为何“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呢?补充:庾信的《邛竹杖赋》、芒鞋的象征含义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二)雨霁:苏轼是否彻底地做到了超然呢?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三)思雨:风雨已无,斜照暖人,苏轼为何还要归去?归去何方呢?探究理趣三:无常归心5.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引出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铭》,进而提炼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大体对应道、儒、佛思想。
《定风波》说课稿4篇
《定风波》说课稿4篇《定风波》说课稿1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5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苏词都是在其被贬黄州后而作,其中的《定风波》词人用一件生活小事,以事喻理,表达了词人豁然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为了提高学生摸索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达观积极的心理素养。
二、说学习目标。
我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乐观、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课时。
学习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四、说教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五、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3、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与理解。
六、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
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独学,圈点、勾画、思考,自己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中的问题。
1、写作背景。
2、苏轼被贬官的路线图:3、诵读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狼狈,遂晴,吟啸,芒鞋,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人教版必修4高一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定风波》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读懂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2、品味语言,鉴赏本词的表达技巧。
3、背诵本词,并对这一类词进行拓展(群文阅读)。
学习重点、难点:1、品味语言,鉴赏本词的表达技巧。
2、围绕本首词进行拓展训练(群文阅读)。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展示林下对月饮酒的画面,让学生推测他是谁。
2、展示苏轼的名句并请学生填空。
说到他,我们会立即想到那些耳熟能详的诗篇,想到“横_______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想到“十年生死______,不思量,自难忘”;想到“老夫聊发_______,左牵黄,右_____”;想到“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总相宜”;想到“挟飞仙以遨游,__________而长终”······二、展示学习目标1、读懂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2、品味语言,鉴赏本词的表达技巧。
3、背诵本词,并对这一类词进行拓展(群文阅读)。
三、知人论世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时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 已第三年。
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词来,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
四、初读课文,体会词人情感。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谈情感体会。
3、学生个人自由朗读。
4、听读。
五、对词的小序进行赏析。
(一)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不觉缘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
(二)引导学生赏析“皆”和“独”两个关键字。
六、赏析词的上片。
(一)学生自主赏析。
(二)教师提示关键词法,并借助课件补充相关内容。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定风波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2.理解定风波的主旨,掌握作者的表达方式。
3.掌握本文的文学特征和艺术价值。
4.能够讲述课文的大意,思考文学作品的诠释方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如何理解课文主旨,掌握本文表达方式,敏于发掘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难点:了解本文的历史背景,并将历史和文学内在联系起来。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谈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以此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中华文化背景。
2、讲解定风波的背景和历史背景•生动地讲述定风波背后的历史事件:米芾、苏轼、黄庭坚之间的交往,以及米芾对于黄庭坚的推崇和欣赏。
•学生跟着老师,读原文,感受诗人的艺术情感和深度。
3、分析定风波的主旨,掌握作者的表达方式•通过解析,让学生透彻地了解古代人文情感的时代背景下,定风波所蕴含的深刻思想。
•带领学生分析古诗中的豁达胸怀、文化氛围、深情痛感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激励,领悟其底蕴所在。
4、探究本文的文学特征和艺术价值•以文化经验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文学名作中所深藏的文化内涵。
•带领学生从作者的情感表达、诗句的音韵美、形象的立体塑造、意象的比喻抒发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体会它的文学特征以及艺术价值所在。
5、总结归纳,思考文学作品的诠释方式•学生自由表达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感悟。
•总结归纳,深入探究课文的意义、形式、历史以及文化价值,思考文学作品的不同诠释方式。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定风波,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透彻的理解古代时代背景下,定风波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并以此深入探究文学作品的文化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同时,让学生自由表达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感悟,集体总结归纳,思考文学作品的不同诠释方式,保证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虽然没有涉及教材中每篇文章,但是,以定风波为例,凸显了文学作品的深刻性与艺术性。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 结合知识储备,反复朗读,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意境。
3. 把握词中作者的豁达胸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内容,体会意境,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 展示苏轼的相关资料,介绍其坎坷经历,引出《定风波》。
2. 初读课文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词的内容和情感。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停顿、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3. 精读课文
-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 教师讲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深层含义。
4. 总结
-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谈一谈对苏轼的认识和理解。
-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面对人生挫折时,要保持乐观、旷达的心态。
四、布置作业
- 背诵并默写《定风波》。
-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词中“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理解。
教学设计语文高中定风波
教学设计:语文高中《定风波》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定风波》的基本内容和意义;2.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水平;3. 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定风波》的原文及注释;2. 配套教材中有关《定风波》的文学理论;3. PPT或者黑板,教学用具等。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与启发(10分钟)1. 通过给学生展示一段美妙的音乐,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2. 引导学生思考音乐能够带给他们什么样的情感和感受。
步骤二:导入与背景介绍(15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定风波》的作者辛弃疾,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作品。
2. 通过简要介绍《定风波》的背景故事,激起学生对于这首词的兴趣。
步骤三:整体阅读与分析(20分钟)1. 教师进行整体阅读,并进行必要的语言解释和文化背景的讲解。
2. 引导学生配合教师一同朗读,理解和体会辞章的音乐之美和情感表达。
步骤四:解构与拓展(25分钟)1. 梳理《定风波》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特征,并解构其中的情感转折与张力。
2.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步骤五:赏析与欣赏(25分钟)1. 展示辛弃疾的其他作品,让学生通过对比了解辛弃疾的创作风格与意义。
2. 分享一些文学大师对于《定风波》的评价和研究成果,增加学生对于这首词的认识和兴趣。
步骤六:检测与评价(10分钟)1. 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并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2. 对学生进行书面或者口头的自主表达,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个人思考和创作。
四、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宋代文化和文学,探究《定风波》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
2. 鼓励学生从其他视角出发,进行创新性的拓展和发展,如写一篇新的赋、批评或者研究辛弃疾的其他作品。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对于《定风波》词的深入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提高,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8篇)
《定风波》教学设计《定风波》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定风波》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定风波》教学设计篇1【设计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他没躲雨。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1)
《定风波》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课件)①标题《定风波》苏轼②苏轼生平简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
(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
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文学成就: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倾注了毕业精力,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
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
在写作方面: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
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5课《定风波》教学设计
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无意的受到古曲意境的感染PPFra bibliotek播放定风波.ppt
教师富有感情地导入
学生跟着老师、随着音乐默读、小声读
配乐——古曲《高山流水》高山流水.mp3
反复诵读,入情入境
老师范读
学生读出情感,完全是自己所悟,通过组内试读和小组点评,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互助意识得意加强,体会合作中的成长。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mp3
课后写随笔
【课件投影】定风波.ppt
五、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设置探究情境,挖掘探究点,是本节课的关键,本节课摒弃了传统的“肢解式”的程式化教学模式,避免将诗歌的情感弄得支离破碎,而是通过创设探究情境,设置具有导向性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入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学主题
《定风波》
一、教材分析
《定风波》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一篇代表作。苏轼,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他虽生活坎坷,但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定风波》一词正是他这种独特思想的最好诠释,这种思想,正值得我们研究,使起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让我们分明看到了残酷的生活中傲然挺立的苏轼,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苏轼,它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健康的信息,一种乐观的精神,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可以说,本词不仅是一篇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的作品,也是一篇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的佳作。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定风波的背景、作者、主题及结构特点;2.学会通过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分析、理解定风波的表现形式;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1.定风波的文学价值及其表现形式;2.学习分析鉴赏定风波的方法;3.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理解和分析定风波的表现形式;2.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写作水平;四、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步:教师导入1.向学生介绍《定风波》的背景、作者和主题,引导学生进入文学鉴赏的状态;2.向学生提问:“你们对于《定风波》这首词有什么了解?是否阅读过?作为一首文学作品,你们认为它有何特殊之处?”第二步:分析定风波的结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的结构特点:1.把定风波的内容分成五个部分进行阅读;2.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带着以下问题阅读定风波:–每一部分的中心意思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中心意思的?–作者在表达这种中心意思的时候,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段?3.让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并进行汇报。
第三步:分析与理解鉴赏方法1.教师介绍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包括:全面分析、主题分析、结构分析、语言分析等;2.可以拿一段定风波作为样本,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方法进行分析、理解和鉴赏。
第四步:学生写作1.安排学生对定风波进行写作活动,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于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2.学生可以选择从以下方面展开:–以前人的视角解读;–以现代的角度探讨其中的意义;–以诗歌或散文的方式表达感受。
3.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可根据学生反馈和评价进行实时修改和指导。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以教师导入、分析文本、鉴赏方法、学生写作等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参与教学活动;2.使用PPT、黑板书写、全班讨论、小组讨论、课外作业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六、教学效果评价1.通过课堂反馈、学生作品的表达效果、写作思路的清晰度和合理性等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2.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课后测验,测量学生对于定风波的理解深度。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
《定风波》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个性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2)领悟人生的真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3. 苏轼生平背景及其文学地位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含义的解读。
2. 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3. 批判性思维的锻炼。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阐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文内容。
(2)要求学生背诵诗文,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重点。
(2)引导学生领悟诗文的深层含义。
5. 欣赏与评价(1)让学生谈谈对《定风波》的欣赏之情。
(2)评价苏轼的文学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结合课内所学,课外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定风波》的意境画面,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法:以苏轼的生平为例,让学生了解其人格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诗词作品。
高中语文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人生遭遇、性格特征及其豪放词的抒情特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3、感受作者豁达的胸怀、豪迈的精神,引导学生反观自我,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树立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知人论世:从苏轼的人生经历来把握词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②感知精神:引导学生学习苏轼积极乐观、豁达超脱的胸襟。
2、教学难点:①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了解苏轼;②指导学生掌握常用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1、回顾《念奴娇·赤壁怀古》,全班学生齐声背诵。
2、阅读教材35页补充材料:全班学生齐声朗读。
补充材料重点知识:苏轼的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而歌”。
提问:大家赞同这一说法嘛吗?所有的豪放词都“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而歌”吗?在学生表达观点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与过渡:其实还有一种豪放,表现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上。
下面我们就来鉴赏一首并没有博大壮阔的写景,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抒情,但却充满着词人豪放情怀的词——《定风波》。
3、诵读词作。
第一遍,跟录音朗读,正音正字。
(播放录音时,教师板书标题。
)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ppt呈现)第二遍,学生齐读,把握词作感情脉络。
二、解读小序、梳理结构。
教师提问:大家说说,这首词和前面那首《念奴娇》,在形式上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小序。
概念展示:小序在宋词中是很常见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一首词的写作缘由和当时写作的情况。
教师提问:我们再来一起齐读一遍序言,注意找出,里面交代了哪些信息?(提示:三月七日是?沙湖道中是?雨是?同行和余?遇雨、已而遂晴?)可以提炼出这些信息:时间:三月七日。
教师解读背景:指的是宋神宗元丰五年的三月七日,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乌台诗案二、分析风雨意象,概括抒情主人公形象并学习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三、体会作者面对困难挫折时的情感态度教学重点一、掌握诗歌中的风雨意象二、分析作者面对风雨时的态度三、概括抒情主人公形象教学难点体味作者经历风雨时乐观积极的态度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于苏轼及其作品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入情入境1播放初中学习过的苏轼作品幻灯片,创设情境2师生互动,了解苏东坡老师:提到苏东坡,大家都不陌生,请问你是怎样了解到苏东坡的呢?学生1:诗文,我们初中学过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记承天寺夜游》老师:你还能记住这些诗文中的名句吗?学生:回答这些诗文中的名句老师:大家掌握的很好,还有没有同学是除诗文的之外的渠道了解到苏东坡的?学生2:我知道有道名菜叫东坡肉,还有一道菜叫东坡肘子老师:苏东坡不但留给我们优美的诗文,还留给我们美食文化。
还有那位同学想来谈一谈学生3: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和弟弟并称“苏门三学士”。
老师:这位同学从文化常识的角度给我们介绍了后人对于苏轼的评价。
还有没有同学想补充?小结:现在老师来补充一下,大家要是去过杭州,一定不能错过苏堤月晓,那是西湖八景之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岭南人”岭南的荔枝从此名扬天下,无论从学识还是诗词,无论是美景还是美味,苏东坡就像一种文化符号,存在我们民族的文化中。
二、课前检测(一)“贬”字绕终身问题1:那么这样一个人,他的一生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课前预习的第一个小问题“请概述苏轼的生平经历”?明确:一生坎坷,一直处在党争中,是党争的牺牲品。
苏轼的一生都是在被贬中度过的,先与王安石不合,降职杭州,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做团练副使,新党再度执政,被贬惠州、儋州,一直是一种流放的状态。
问题2:通过材料和刚才这位同学的叙述,了解到苏东坡一生的经历始终围绕着一个字,是什么?明确:贬板书:贬问题3:就像苏轼晚年自己做的一首诗中提到“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我想这里有一个地理名词大家一定不陌生,是哪里呢?明确:黄州(二)乌台诗案,黄州突围问题1:苏东坡为什么被贬黄州?明确:乌台诗案问题2: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乌台诗案的原委明确:苏轼的才华被新党嫉妒,新党抓住苏轼诗文中的只言片语,说他对皇帝不忠诚,把他抓到了御史台,经多方营救,在北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下得以幸免。
小结:其实苏东坡又有何罪呢?正如他的弟弟苏辙所言“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耳”,苏东坡以诗文名扬天下,而又因为诗文让他经历了九死一生,这让我想到了一句俗语,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黄州,他并没有由此消沉,他仍乐观豁达,实现了自己人生的突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东坡在黄州时期的名篇板书:定风波苏轼三、朗诵阅读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刚才所了解到的苏东坡的生平自由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能为我们示范读一下PPT投射此词,播放音频,选择1——2名同学,此处学生把握的不好,可以教师背诵四、讲授过程(一)小序分析问题1:这首词的前面有一段小序,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这段小序交代了什么信息?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以及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和原由在途中经历了一场风雨,同行的人都很狼狈,只有他自己没有觉察(二)捕捉自然风雨意象问题1:这首词是源于在一场风雨中的经历而创作的。
在这首词中,你看作者描写到风雨了吗?PPT投影问题,小组合作讨论明确:看到了问题2: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风雨呢?明确1:穿林打叶,这个“打”字可以看出当时的雨很大,也很急,还有“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也可见当时的雨下得很急,很大。
板书:打明确2:词中写到的风“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这句话直接写出了风,是料峭的,也就是寒冷的,人感觉到的风也是寒冷的板书:料峭、冷明确3:我在词中读到的“回首向来萧瑟处”中的“萧瑟”,写到风雨交加的情形板书:萧瑟(三)面对自然风雨中的态度在归途中有穿林打叶的大雨,有料峭微冷的寒风,还有萧瑟的天气,问题:那么作者又是如何面对这场风雨的呢?请结合具体词语分析一下,我们现在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研究一下(投影问题,小组讨论)明确1:“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中的“不觉”,体现作者在风雨中那种从容、淡定、镇定自若的状态2:“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莫听”,表现了作者了无挂碍,无所畏惧的心态。
3还有“何妨吟啸且徐行”中的“何妨”可以看出作者对这场风雨并不在意,而且还能在风雨中“吟啸”、“徐行”,可以看出作者不但无畏,而且还很乐观、豁达。
4:“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任”,可见作者对风雨的无畏,从容不迫,不在意。
5:我觉得这里最直接的就是“谁怕”,很直接的表现出作者对于这场风雨的无畏,不惧怕。
小结:“谁怕”,就像是作者对这场突然而来的风雨的宣言,因为心中有这种无畏,才能做到莫听穿林打叶声,谁怕?何妨吟啸且徐行,谁怕?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作者面对风雨时的镇定自若,从容淡定,英勇无畏,都是来源于心中的这个宣言,谁怕?板书:谁怕6:“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句描写了雨后天晴的状态,阳光总在风雨后,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态度7:我觉得“料峭春风吹酒醒”,这句话能体现出作者面对风雨的态度,“料峭春风”我觉得不仅仅指这场风雨中的风,它也有深层的含义,它暗指作者在官场中经历的风,所以这个“醒”不仅仅是风吹后的“酒醒”,它应该进一步被理解为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人生的清醒8 :我觉得“竹杖芒鞋轻胜马”这句也能体现出作者面对这场风雨的态度。
他觉得“竹杖芒鞋”这样的装备,比马更适合雨天的出行,从中能看出作者追求自由,不想被约束的态度。
“轻”表现作者无官一身轻的心态9:我觉得这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中的“萧瑟”,是风吹雨落的声音,但其实也可以联想到乌台诗案,可以暗指作者经历的官场的风雨,但是作者并没有因为经历这场狂风暴雨而意志消沉,他对待这场风雨的态度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场狂风暴雨,无论怎么样,对于苏轼来说风雨天气和晴朗天气是一样的,无所谓是晴天还是雨天,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一种旷达自适,超然物外的态度。
小结:超然物外的态度。
超然这个词用得非常好。
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作者的态度都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板书:归去就像汪国真的诗中写到的那样“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外面世界的晴与雨,主要取决于人的心态,无论外面是雨是晴,苏东坡的心总是晴的,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这就叫做超然。
因此我们说苏东坡面对风雨不仅仅是无所畏惧、乐观、阔达,更重要的是他有着一份超然的心态。
(四)双关中的人生风雨问题:从这首诗中描写的自然气象的变化,看到苏东坡人生的经历。
这首诗虽然是写作者在途中遇到的风雨,你有没有品读出作者人生经历的风雨呢?明确:有明确:我觉得这里是有苏轼人生的风雨,他经历的乌台诗案就像穿林打叶的大雨,料峭微冷的寒风,作者经历了这种政治磨难,就醒悟了,文中他用到“醒”;但是政治磨难并没有击垮他,他仍然勇敢乐观,旷达超然,尤其是文中的“谁怕”“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都能体现出作者在经历人生风雨时的乐观超然的态度。
小结:这首诗中不但有作者在自然界中经历的风雨,也有作者在人生中经历的风雨,那么我们把这种写作手法称作:一语双关板书:一语双关(五)概括抒情主人公形象此时在风雨中行走的苏东坡的形象应该在你的脑海中渐渐丰满起来,问题:在这首词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明确:在风雨中,勇敢无畏,镇定自若,泰然处之,乐观积极,旷达超然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些品质中作者的无所畏惧,旷达超然的品格最为突出。
PPT投影出对人物形象的总结五、随堂练笔,教师感怀(一)随堂练笔苏东坡能够镇定自若、泰然处之、乐观积极、旷达超然的面对归途和人生的风雨,那么我们面对人生的风雨时,例如(困难,挫折,失败,坎坷……),又应该怎样面对呢?请引用或化用文中的诗句,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要求:300字左右找两到三个同学发表朗读自己的作文,并点评(二)教师感怀人生的风雨时,我从东坡先生的身上受到了这样的启示,于是写下了一首感怀小诗,现在我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PPT展示诗歌正文:感怀家在西南,长作东南别。
人生如逆旅,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明月多被云妨,待天容海色,拣尽寒枝,悲凉!夜饮东坡醒复醉,料峭春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杖藜转斜阳,洛水晴波,渔蓑待月晓,山高水落。
鸿爪雪泥,风雨萧瑟,奈何?吟啸定风波。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定风波》,无论是自然界的风雨还是人生的风雨,苏东坡都能从容不迫,超然忘我的积极面对。
其实困难,挫折,失败,坎坷是上天的另一种恩赐,正如苏东坡的一生,没有坎坷,就没有灿烂的诗文,也不会在历史上刘下大名鼎鼎的苏东坡。
那么,我们面对人生的困难,又有什么想不开呢?苏东坡教会我们的正是:人生要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
这就是苏东坡的人生智慧,也希望我们发扬传承。
七、课后作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摘录其中的名言警句,组内分享。
板书设计定风波苏轼打料峭冷萧瑟谁怕风雨双关贬归去注:板书为红色字体学生活动为蓝色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