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政治精练: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67)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2020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高考AB卷
学法大视野
【思维多棱角】 (1)结合材料一,并用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说明弘扬创业精 神的依据。 提示
高考AB卷
学法大视野
(2)结合材料二,说明应如何对待弘扬创业精神。 提示
高考AB卷
学法大视野
高考AB卷
学法大视野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
与中华文 化的关系
民族精神的力量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表现
是维系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
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 地位
华民族之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
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高考AB卷
学法大视野
理解应用类 不能准确理解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2.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2010·江苏卷·T19-③) ,海峡两 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2013·全国卷Ⅱ·T19-④) 剖析 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海峡两岸文化既有 个性又有共性,中华文化是海峡两岸文化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体。
高考AB卷
学法大视野
2. 为什么“以后要多注意”?
答案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②汉字内涵丰富, 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 文明的重要标志。
高考AB卷
学法大视野
识记判别类 对地域文化把握不准
1.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2015·广东卷·T31—A),不同地域决定 不同文化的发展(2013·安徽卷·T9-③) ,黎族文化具有鲜明的 地域 特征 ,其 性质 是由海 南 地理环 境 决定的 。 (2012·海南 卷·T7-③) 剖析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各地自然条件,历史、地理等 因素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作用是影响 而非决定。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文化与生活 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考点1 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ppt
1
[备考导航]
1.灿烂的中华文化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
3
考点 我们的中华文化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4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上。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①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 的区域特征特征。 ②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②因为基因单 一,所以长存 ③一直都是强大的,引领世界文化 ④ 是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
16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并非因为基因单一才长存,②错误;③不符合
事实,排除;①④是对中华文化的正确理解。
答案:B
17
3.(2014 年 6 月·广东学考单选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关于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能够彻底同化其他民族文化 B.能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C.能够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D.能够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18
解析:A 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应选。 答案:A
19
►单项选择题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
①源远流长 ②相对稳定性 ③ C.①④
3.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错因分析] 不能这样认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 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4.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互相交流、借鉴中,渐趋趋 同。 [错因分析] 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互相交流、借鉴 中,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高考政治高频考点预测 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考纲原文】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常考视角】视角1 依托中国古代建筑,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例题】(2016·天津文综)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
例如,为世人称道的苏州园林,“虽为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这印证了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A【解析】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①正确;园林建筑体现了“天人合一”视角2 以中华民族英雄为载体,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例题】(2016·新课标Ⅰ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中华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年来,有的人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颠覆英雄、歪曲历史、消解崇高,如胡诌“黄继光堵枪眼不合情理”“‘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等。
凡此种种混淆是非的谣言借助网络等传媒随意传播,一些网民盲目跟风、随手转发。
这种抹黑英雄形象的谣传引起了一些人历史认知混乱和价值观迷失。
还原历史、守护英雄、捍卫崇高,就是守护良知、正义和精神家园。
战场上多次负伤的志愿军老战士李继德动情地说:“黄继光堵枪眼时,我在现场!”当年的老排长郭安民挺身直言,燃烧弹点燃伪装草,“大火整整烧了二十多分钟,邱少云始终一动不动”。
董存瑞的生前战友郅顺义多次口述力证,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就在他的掩护之下……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
不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
(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返回:目录
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
2.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
(1)感知中华文化的力量
返回目录
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
2.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
•
(1)感知中华文化的力量
返回目录
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史书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 典 历史上编撰的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
籍 丰,为世界所仅有
返回目录
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
特别提示 ①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并
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
特色的辉煌历程,但在近代出现了衰微,落
后于世界文化的发展。②汉字是文字的一种。
汉字内容丰富,为中华各族人民所认同、通
• 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 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我国古代科学技术 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返回目录
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 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
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 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 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 ②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相 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 持着各自的特色。 •
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2.中华文化的力量与肩负的时代任务
•
(1)中华文化力量的体现:中华文化的力
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
高考政治 艺体生百日突围系列 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熟能生巧1、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汉字和史学典籍)和博大精深(独特性、地域性、民族性),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
中华民族精神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5)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点石成金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5)人人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三、易错易混知识点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提醒:不能这样认为,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的特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学典籍。
(提醒:是汉字,不是文字。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混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
(提醒: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仅仅体现在文学艺术和科技方面。
(提醒: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精练:专题十一_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67)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_word版含解析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1、2018年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的主题是“从汉字到文学:中国文化的魅力”,旨在向190多个联合国成员国的外交使节和数万名联合国雇员介绍中国文化。
此活动主题()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③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渗透④表明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也丰富了儒家文化的内涵,中秋文化与儒家精神,互为表里,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祈求和谐、团圆等永恒不变的民族精神主旋律,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A.集中表现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力量B.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C.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D.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3、《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
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
这说明( )A.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B.只要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C.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D.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4、在某地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发挥其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十艺节”之所以强调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①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③因时而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④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A.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5、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
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③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6、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有观众提出了“最朴素的美味爱国主义”,即爱国是舔完一碗咸豆腐脑后的满足;是蒜薹肉丝浇在米饭上的期待。
2020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我们的中华文化课件
10.(2014天津文综,4分)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
族 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 认同感 和归属
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 文化底蕴 和强大的 民族凝聚力。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包容性 (1)内容 ①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 和睦相处 。 ②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 吸收、借鉴 其他民族文化 的 积极成分 。 (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 和睦 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 自身文化 的认同和对 其他民族文化 的理解。
各地十分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工作,这是因为地方志( )
①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④能够丰富中华文化的史料资源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 ①说法错误,因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故排除;②说 法错误,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故排除。根据材料“全面 记载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自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 或特定事项的书籍文献”可以判断③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017年12月15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揭晓。“冬梦”将中 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元素巧妙结合。她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 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 体。汉字在会徽中的运用说明( ) ①汉字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③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④汉字已成为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0届高三政治二轮专题检测 最新模拟题汇编 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全解析) 精品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南京市2012届高三教学情况调查卷】白局是南京的传统说唱曲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白局融合了明清俗曲和江南小调,用南京方言演唱,用胡琴、酒盅、碟盘伴奏,唱的是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很有地方特色。
同时,它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从一定层面体现了A.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C.流行的通俗的和娱乐的文化才是大众文化D.中华文化具有先进性【答案】B【解析】“白局融合了明清俗曲和江南小调,用南京方言演唱,用胡琴、酒盅、碟盘伴奏,唱的是俚曲,通俗易懂,韵味淳朴,生动诙谐,很有地方特色。
同时,它又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北京市西城区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②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④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字和史书典籍是见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体表现在中国文学艺术独树一帜,科学技术成就独领风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由此可见,①③体现的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②④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3.【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2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由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印象铁三角”组合最新导演创作的印象系列第六部作品《印象普陀》,在浙江普陀揭开全球首演的帷幕。
印象系列的六部作品虽同冠“印象”之名,但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气质、风韵。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A.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B.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化五彩缤纷、丰富多彩C.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培育、发展好本民族文化D.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有不同的文化特征【答案】D【解析】“每一部都风格迥异,凝聚着不同地域浓烈、深刻的文化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气质、风韵”说明的是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由历史传统、地域环境、思想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
2020年高考政治二轮专题复习课件: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高考AB卷
学法大视野
解题审题类 不能依据材料信息区分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4.(2015·福建卷·T30—A)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 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 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 ) 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剖析 材料旨在表明,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 的文化各具特色,这是从横向表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非纵 向发展历程。
高考AB卷
学法大视野
2.请说明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并就如何弘扬抗 战精神提出建议。
高考AB卷
学法大视野
答案 (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它是维系中华各族人 民团结抗战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 略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强大精神 动力。 (2)弘扬抗战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必须继承和 发扬党在抗战期间形成的优良传统;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人人都应成 为抗战精神的传播者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核心把握不准
1.古语涵义与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对应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自强不息;上 善 若 水 , 水 善 利 万 物 而 不 争 ( 老 子 )—— 勤 劳 勇 敢 (2015·安 徽 卷·T7—A、C) 剖析 孔子老子之言分别体现的是勤劳勇敢和爱好和平的中 华民族精神。
高考AB卷
学法大视野
理解应用类 不能准确理解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2.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2010·江苏卷·T19-③) ,海峡两 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2013·全国卷Ⅱ·T19-④) 剖析 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海峡两岸文化既有 个性又有共性,中华文化是海峡两岸文化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体。
2024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核心专题集锦专题1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含解析
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考点解读核心考点1.绚丽的中华文化1.正确看待中华文化的发展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是中华文化并非始终都是辉煌的。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以及受到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经验了衰微的过程。
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亲密相关。
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宏大复兴。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见证易错提示1.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X)。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2.汉字的独创标记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X)。
文字的独创标记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X)。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区分5.中华文化的包涵性样性的客观要求做到博采众长,所以中华文化能在不断创新中向前发展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沟通,增加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地位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缘由,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6.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调。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绚丽的中华文化。
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珍宝,都是中华民族的傲慢。
(3)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剧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合力。
7.中华文化的力气(1)中华文化力气的体现。
中华文化的力气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建力和凝合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建华蜜生活的强大精神力气,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建祖国美妙明天的不竭力气之源。
【名师推荐资料】2020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 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讲)(含解析)(精品)
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讲备考】1.从考点角度看,中华文化的特征属于高频考点;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近年高考的冷考点。
从题型角度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常以主观题形式考查。
从命题背景材料看,区域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间的交流、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值得进一步探究。
2.选择题常正面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民族精神的内涵,也常以误区的形式侧面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的发展等。
【讲重点】一、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2.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在分析具体材料是否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时,可以从“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来思考。
(2)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3)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4)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
二、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的内涵与特征——是什么2.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什么①重要性: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能够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③民族生存: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3.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怎么做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的作用。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单元整合热点聚焦(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讲义
单元整合热点聚焦(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框图解读明确一对关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理解两个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把握三大角度:基本内涵、核心、作用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要求。
(2)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弘扬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必须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
2.中华文化与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1)中华文化对人的影响。
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人们在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华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2)中华文化与文化传播。
我们既要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中华文化与文化继承。
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的,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
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4)中华文化与文化创新。
我们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5)文化的力量与中华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3.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1)民族精神对人的影响。
民族精神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2020年高考政治总复习重点知识讲义及试题: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解析版)
第一部分专题概述本专题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不大。
考点主要集中在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近几年高考的高频考点。
从形式上看,高考一般结合史料或是时政热点创设情境,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中华文化的两个特征及包容性;对于民族精神这一考点,高考一般结合当前社会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预计2014年高考,选择题仍将是主要的考查形式,仍可能以有关史料、古诗文、时政热点材料等为背景,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和民族精神。
第二部分知识背一背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特征是什么)(1)源远流长①源远流长的表现:古代辉煌(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古代中华文化的雏形、秦的统一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面时代,宋元明产生宋明理学,明清时期面临冲击);近代衰微(原因是封建统治日渐没落以及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现代再创辉煌。
②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文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③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博大精深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中国古代科学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
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 第十一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
单元综合提升复习点睛本单元围绕中华文化,把握好如下内容:一对关系: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两个重点: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三大角度: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和措施。
主观题突破答题模板6“措施”类主观题“措施”类设问一般以“措施”“建议”“要求”“做”“如何”等字、词为题眼,要求学生对有关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
“措施”类设问能直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中最常用的一种设问方式。
此类设问灵活多样,既可以让学生直接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也可以让学生给相关主体(如党、国家、企业、消费者等)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
(2014·广东高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秉承中华文化。
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地文化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
当前,三地交往更加深入密切,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
例题剖析本题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要求、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文化自信等知识。
本题设问指向明确,根据材料主要从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原则及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等几个方面回答,注意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答案(1)坚持文化平等原则,相互尊重和包容文化上的差异和个性。
(2)积极开辟文化交流的途径,促进文化的相互借鉴、创新和融合。
(3)继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弘扬中华文化。
(4)树立文化自信,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念。
一是联系课本寻答案。
我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便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课本,看看课本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是联系材料寻答案。
在答题过程中要看看材料给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材料中有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有,就可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再如材料中有没有成功的做法,如有,也可借鉴,提出措施,等等。
2020年高考政治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 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含解析)
专题十一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单项选择题Ⅰ1.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不仅可以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也将再度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篇章。
这表明,我们要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就必须( )A.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B.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C.立足实践,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D.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解析:本题强调要再创文化辉煌,就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B2.民主改革50多年来,党和国家对西藏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大规模抢救、搜集、整理、研究和出版,使西藏传统文化得以系统、清晰、完整地保存。
这是因为( )①我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③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西藏民间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材料中党和国家对西藏文化的保护,体现了我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同时说明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①②正确;③错误;④说法不准确,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答案:B3.有一首歌中唱到:“最爱写的字是方块字,做人堂堂正正也像她。
”“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
关于汉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①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汉字的发明,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成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通用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
答案:D4.广东信宜镇隆飘色是流传于粤西地区的一种传统艺术活动,而踩高跷则是流行于我国北方的一项传统艺术活动,虽然一南一北,但各有各的精彩。
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C.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知识点。
【精品】【北京A版】2020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一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分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
民服务为核心。
14
栏目索引
【易错4】爱国主义是抽象的。 分析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 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易错5】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始终是一致的。 分析 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易错6】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分析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易错7】民族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3
栏目索引
易错辨析 【易错1】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 分析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优秀文化的结晶。因此,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 统文化之中。 【易错2】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分析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易错3】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3
栏目索引
重点突破
中华文化
中华 文化 的特 征 博大 精深 源远 流长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 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 史资料。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 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古 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 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 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 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 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1、2018年联合国中文日活动的主题是“从汉字到文学:中国文化的魅力”,旨在向190多个联合国成员国的外交使节和数万名联合国雇员介绍中国文化。
此活动主题()
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③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渗透
④表明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也丰富了儒家文化的内涵,中秋文化与儒家精神,互为表里,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祈求和谐、团圆等永恒不变的民族精神主旋律,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
A.集中表现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力量
B.形成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
C.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D.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3、《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
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
这说明( )
A.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B.只要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
C.所有文化作品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4、在某地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发挥其文化资源,富集优势、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
良好的
发展机遇。
“十艺节”之所以强调重视继承传统文化是因为传统文化()
①是民族精神的结晶②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生发展
③因时而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④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5、我国探月活动的成功,可以说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续写传统文化中“奔月”理想的佳话。
这种渗透在科技探索活动中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 )
①凝聚着自信自尊,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体现着与时俱进,是进行科学技术探索的主要精神动机
③蕴涵着美好憧憬,激励人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
④充溢着浩然正气,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6、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热播后,有观众提出了“最朴素的美味爱国主义”,即爱国是
舔完一碗咸豆腐脑后的满足;是蒜薹肉丝浇在米饭上的期待。
下列选项能合理地推出从“美
食”到“爱国”的是( )
A.饮食文化—源自美食家的想象—凸显地方特色—创新了爱国的形式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断推陈出新—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C.主旋律—民族文化—标志着民族身份—形成民族认同感—增强了爱国的热情
D.大众文化—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为群众所喜爱—奏响了文化
7、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迄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它那金声玉振的小小笙簧和刚直劲
节的紫竹笙苗、那“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的独特音色,承载了“和”“德”“清”“正”的
美学精神,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材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 )
A.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B.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C.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的精神纽带
D.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8、中华始祖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源文化和共同文化信仰,是民族精神形成的基础。
以伏
羲为代表的中华人文始祖所表现出的开拓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和合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
精神品质。
这体现了( )
①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②始祖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并与时代精神相契合
③弘扬始祖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④始祖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源泉与根本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不是要人们耽搁在历史上裹足不前,而是要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民族魂,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刺激人民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这是因为( )
A.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B.民族精神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C.文化随时代变化不断丰富
D.民族精神是文化发展的“主心骨”
10、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网络爆红。
如果说该片有什么地方冲击了广大观众,那一定是凝结在器物上的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匠心,也就是“工匠精神”。
这种精神的核心是一种信念或者说一种情怀,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工匠精神”( )
①根源于多元化的大众文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需求
②凝聚着坚定踏实的精神,反映了民族的价值追求
③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创造力的体现
④激发了人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正确的是( )
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②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③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④中华民族精神创造了中华文化的新的辉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迄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
它那金声玉振的小小笙簧和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那“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的独特音色,承载了
“和”“德”“清”“正”的美学精神,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材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 )
A.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B.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C.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绝对稳定性
D.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答案
1.A
2.B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A表述错误。
根据题意,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传统文化精髄,逐渐形成了祈求和谐、团圆等永恒不变的民族精神主旋律。
这表明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的古代文化之中,熔炼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故B符合题意。
C、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3.A
解析:从我国的古典名著到现在的文章,这些作品都凝聚着民族精神,体现了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A项正确。
B项观点过于绝对。
C项没有看到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观点错误。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D项观点错误。
4.B
5.B
6.C
7.D
解析:本题考査传统文化。
笙的“和”“德”“清”“正”是—种美学精神,这种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D项正确。
材料强调笙所承载的美学精神,并未体现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A项排除。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C项排除。
8.C
9.B
10.B
11.A
1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