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掌握诗的基本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风光和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文化背景。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理解和感悟。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意境进行分析。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4. 运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夜归鹿门歌》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共享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感悟和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朗读背诵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表现,关注语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
4. 诗歌鉴赏评价:通过问卷调查或书面测试,了解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孟浩然教案.doc
《孟浩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基础知识,落实字词。
②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理清文章结构③明确人物评论写作方法,掌握主次。
2、过程与方法①注重学生的原初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搜集资料、人物评点。
②小组合作探究,加深对文本的质疑、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结合孟浩然的人品,品味其诗歌“淡”的特点。
②把握闻一多对孟浩然“人品与诗品”评价内涵,理解和学习孟浩然高洁的志向和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节操。
教学过程:导入:如果说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一朵奇葩,那孟浩然则是点缀其上的一滴晶莹露珠,其充满魅力与特色的诗风在盛唐独树一帜,也为其在人才济济的诗史上刻下了永恒的印记。
同学们能否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孟浩然的诗歌有哪些?(《春晓》、《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
)我们常说“中国古诗写胸襟,是人格美的自然流露”,那么孟诗在语言和思想情感上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和感受?整体感知:本文作者闻一多先生也是一位诗人,所谓“英雄惜英雄”,相同的志向与情趣使闻一多似乎带着我们在与孟浩然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那么同学们在快速阅读文章之后,能否先找出作者是选择了一个怎样的角度对孟浩然评价的?(诗如其人,人如其诗。
)分析理解:围绕这个评价的核心,那我们先来读文识人,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孟浩然的句子,看看闻一多是从他哪些方面来写这位诗人的?(①、相貌:“颀而长,峭而瘦”、“白袍”、“骨貌淑清,风神散朗”“精朗奇素”。
)我们能否闭上眼镜想象一下,孟浩然正向我们走来,他……好请一位同学具体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孟浩然好吗?(落实“淑清”“散朗”具体含义,为下面诗歌风格铺垫。
)(②、他的信仰与家乡的紧密关系)你找到了几点依据?正是这样一个瘦高飘逸之白衣书生,外貌温和俊朗,气质清远超俗;怀着一份对古人隐士无限仰慕的情怀傲视凡尘,超然物外。
常言道:有怎样的人品就会有怎样的文品。
那么闻一多先生又是怎样为我们评价孟浩然的诗歌的呢?(①“果然,他的诗是不多,量不多,质也不多。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孟浩然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教学内容:1. 介绍孟浩然的生平背景。
2. 简述《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
3.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述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家的感受,引出《夜归鹿门歌》的主题。
2. 介绍孟浩然:讲述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强调其诗歌风格。
3. 创作背景介绍:《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4. 学习目标说明: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夜归鹿门歌》。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1. 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2.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鹿门”、“夜归”等。
3.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1.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分享法: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步骤:1. 情感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情感体验。
3. 分享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
第四章:创作练习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情感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
教学内容:1. 创作指导:教师提供创作指导,帮助学生创作诗词。
2.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指导创作自己的诗词。
孟浩然早发白帝城教案教学设计
孟浩然早发白帝城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案概述《孟浩然早发白帝城》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之一,描绘了作者在早晨离开白帝城时的壮丽景色和对离别的深情思念。
通过本次教学,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美、培养学生美好情感。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理解《孟浩然早发白帝城》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诗歌、感受诗歌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诗歌,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亲人离别时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感受诗歌中表达的意境与情感。
2.难点:培养学生欣赏诗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文材料:《孟浩然早发白帝城》诗歌原文。
2.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与诗歌意象相符的白帝城美景视频,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并引入《孟浩然早发白帝城》。
1. 学习课文观看导入视频后,学生开始学习《孟浩然早发白帝城》的诗歌原文。
首先,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熟悉诗歌的格律和韵律。
2. 理解诗歌意境通过诗歌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意境。
可以帮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 孟浩然在诗歌中通过哪些描写方式表达了白帝城早晨的景色?b) 诗歌中的景色有哪些特点,给你的感官带来了怎样的体验?3. 分析诗歌情感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
可以让学生思考:a) 孟浩然为什么离开白帝城会有深情的离别之情?b)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如何描述你与亲人分别时的情感?4. 欣赏诗歌美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美的能力。
可以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美的来源,并与自然的美相联系,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
同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堂练习设计针对《孟浩然早发白帝城》的课堂练习,包括以下活动:1. 小组朗读: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诗歌,通过合作来理解诗歌的意境。
2. 画面表达:让学生自由发挥,用图片或简短文字表达诗歌中的景色和情感。
3. 自由写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对《孟浩然早发白帝城》的理解和情感。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领略诗人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的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夜归鹿门歌》。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剖析诗歌中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画面。
(2)引导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诗人的心境。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1)教师总结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2)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和案例分析,能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孟浩然》教学设计之一.doc
《孟浩然》教学设计之一-这是篇评论一个诗人的文艺随笔,我们学习的重心并不在文艺评论文章特点,而是向通过本文的学习,在完成基础积累识记字词,理解重点语句含义的基础上,对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者孟浩然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进而从一个较深的层面认识孟浩然的诗,哪怕只是窥其一斑,只要悟透了,对我们以后解读孟诗甚至是山水田园诗都是不菲的收获。
课文解读一、导入新课你能背出孟浩然哪些诗,选你最喜欢的一首默写,并赏析。
二、整体感知速读全文,积累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最好再写一遍。
张洎( ) 轴尘缣( )古颀( )而长,峭( )而瘦提书笈( )负琴而从张祜( ) 襄阳美会稽( ) 酩酊( )大醉皋陶( )魏阙( ) 舟楫( ) 红颜弃轩冕( )徒此挹( )清芬到家日已曛( ) 糟粕( ) 沿月棹( )歌还2、作者对孟浩然和他的诗持什么态度?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孟浩然?三、细读揣摩1、品读课文,理解以下句子含义(1)张祜曾有过襄阳属浩然之句,我们却要说:浩然也属于襄阳。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隐居本是那时代普遍的倾向,但在旁人仅仅是一个期望,至多也只是点暂时的调剂,或过期的赔偿,在孟浩然却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
(3)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
请联系全文中心,谈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2、文中还有哪些难解的句子,同学之间做个探讨。
四、问题探究回顾全文,文中如何评价孟浩然的诗?你如何理解这一特点?五、阅读延伸读下面孟浩然的一首诗,自选角度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六、课下积累背诵文中孟浩然的诗句。
[相关链接]关于作者孟浩然(公元689 740年),名浩,字浩然。
襄阳人,人称孟襄阳。
他的经历较简单,早年隐居在离襄阳城30里的鹿门山。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作者孟浩然的生活时代。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深入解读《夜归鹿门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夜归鹿门歌》全文。
相关背景资料和作者简介。
2.2 教学重点: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诗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3 教学难点:诗中古代文化和习俗的理解。
对诗的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孟浩然生活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3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和象征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解读诗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4.2 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在作业和测验中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夜归鹿门歌》全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5.2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相关多媒体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5.3 参考书籍:相关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诗中情境的理解。
6.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孟浩然》教学设计3篇
《孟浩然》教学设计3篇《孟浩然》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浩然》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浩然》教学设计篇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
(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诗文的意义。
(3)分析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夜归鹿门歌》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引导学生领悟诗文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文中的意象和意义。
(3)分析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文的意境和哲理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字词,查找资料,解决疑难问题。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夜归鹿门歌》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2)讨论诗文中的情感表达,领悟诗文的深刻内涵。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3. 选择一首与《夜归鹿门歌》风格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简要阐述其异同。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及是否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八、拓展活动:组织一次以《夜归鹿门歌》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孟浩然的身世及诗歌的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
(2)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
2. 诗歌的意象分析与情感体验。
3. 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感悟。
2.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3. 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孟浩然像、鹿门山、鹿门寺等相关图片。
(2)简介作者孟浩然的身世及创作背景。
(3)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家乡的感情,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对家乡、自然的感情。
(2)推荐相关诗作,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表达。
7. 布置作业(1)背诵《夜归鹿门歌》。
(2)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的情况。
《孟浩然》教案范文
《孟浩然》教案范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孟浩然》为中心进行教学,是我国古代文学选本中的经典之一、该文言文讲述了唐代文学家孟浩然的传记,展示了他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并对他的诗作进行了赏析。
通过学习该文,既能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和孟浩然的地位,又能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特点;2.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4.通过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首先通过布置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你们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的文学家?孟浩然是其中的一位。
2.新课导入(10分钟)通过投影展示孟浩然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孟浩然的兴趣,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课文阅读(15分钟)1)快速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分段阅读,师生共同解读课文,讲解生词和语言点,解答学生提问。
4.课文分析(15分钟)1)分析孟浩然的创作特点和思想内涵;2)通过赏析孟浩然的诗作,了解他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5.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10分钟)1)介绍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注重词语的辨析、理解上下文推测意义等;2)通过练习和例句,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6.课文延伸(2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和大家分享的形式,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孟浩然的诗作对你的影响有哪些?2)从诗歌中你能感受到什么?7.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生平:生于公元689年,死于公元740年主要作品:《登鹳雀楼》、《玉台新咏》等创作特点:崇尚自然、描绘美景、寄托心情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孟浩然的生平和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文言文的阅读技巧也有了一定的掌握。
孟浩然说课课件(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孟浩然说课课件(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孟浩然》。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内容分析:本篇课文是一篇探索孟浩然精神世界的散文。
作者以深深的挚爱,独特的视角,把孟浩然写成了一个超然物外的风流人物。
文章共有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重点写出孟浩然的一个“一致”,通过三个“一致”,写出了一个浑然一体的孟浩然。
首先,作者通过可以见到孟浩然的古人对孟浩然的描绘,认为孟浩然的体貌特征和精神世界是一致的,都给人留下“颀而长,峭而瘦”“风仪落落,凛然如生”“骨貌淑清”“精朗奇素”的印象。
其次,作者强调孟浩然极端热爱故乡襄阳的山川大地。
襄阳的先贤庞德公,汉阴丈人等隐士的高洁品格给了孟浩然启示,他们的精神感召了孟浩然,孟浩然的隐而不仕是对襄阳历史人文精神的传承。
最后,作者写到孟浩然诗与人的一致。
认为孟浩然诗的特点即在其“平淡”,“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教学目标:教学本篇课文,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目标是:了解作者闻一多和诗人孟浩然的生平,把握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理清文章结构,其中重点是把握作者对孟浩然“人品与诗品”评价的内涵;能力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在比较中迁移领悟的能力。
对本篇文章而言,就是通过不同的作家作品的比较,加深理解孟浩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德育目标是通过学习本文,学习孟浩然高洁的志向和淡泊名利的节操。
教学重难点:对于高中生来说,本文的前两个“一致”,比较好理解。
但最后一个“一致”中,有一些知识和见解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我把它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⒈一般认为,只有卓越的才华、充沛的诗情、丰富的内容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写出好诗。
而孟浩然的诗“量不多,质也不多”,作者却认为这样的诗“才是孟浩然的诗”,赞誉之情溢于言表。
⒉文中说到孟浩然诗“淡到看不见诗”,突出了孟诗的特征是平淡。
而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平淡和诗歌评论中的平淡显然不是一回事。
初中教学:孟浩然诗歌教学教案
初中教学:孟浩然诗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及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孟浩然诗歌的自然清新风格,学会分析诗歌意象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孟浩然诗歌中描绘的自然美景和抒发的真挚情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 孟浩然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孟浩然诗歌中的意境赏析。
2. 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孟浩然诗歌的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析孟浩然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内容1. 孟浩然的生平背景介绍。
2. 孟浩然诗歌的创作特点分析。
3. 孟浩然诗歌《春晓》的解析,包括意象、表达技巧和哲理等方面。
4. 学生朗读、讨论和赏析其他孟浩然诗歌。
5. 总结孟浩然诗歌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之美。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简要介绍,引发学生对孟浩然的兴趣,为学生进入诗歌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分析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其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3. 解析:《春晓》诗歌逐句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和哲理。
4. 讨论:分组讨论其他孟浩然诗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赏析诗歌。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孟浩然诗歌的艺术特色。
七、教学资源1. 图片:孟浩然的生平图片、诗歌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等。
2. 文本:孟浩然的诗歌文本、《春晓》的译文等。
3. 视频:与孟浩然有关的诗歌朗诵、赏析视频等。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互动情况。
2.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提问、解答和赏析,评估学生对孟浩然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水平。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诗歌鉴赏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孟浩然田园诗情画意教案教学设计
孟浩然田园诗情画意教案教学设计一、引言孟浩然,唐代文学家,以其田园诗闻名。
他的作品既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又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探究孟浩然的田园诗,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孟浩然及其作品,培养他们欣赏诗歌的能力,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情感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孟浩然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2. 分析孟浩然的田园诗,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3. 学习欣赏孟浩然的田园诗,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孟浩然的田园诗形式,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情感和理解。
三、教学步骤及内容1. 学习背景知识a. 引入课题,向学生介绍孟浩然及其作品的背景。
b. 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孟浩然田园诗的主题和特点。
2. 田园诗欣赏a. 教师播放孟浩然的田园诗的朗诵音频或展示相关诗歌图片。
b. 学生仔细倾听,观察并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c. 引导学生讨论孟浩然的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和意象。
3. 学习模仿写作a. 教师向学生解释孟浩然田园诗的写作形式和结构,并阅读经典的田园诗篇章。
b. 学生分组进行模仿写作,结合自身的田园体验或想象,创作一首或多首田园诗。
c. 学生交换诗作,互相欣赏、研讨和修改。
d. 部分学生展示他们的诗作,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创作经验。
4. 深入探究a. 教师组织学生深入探究某一首孟浩然的田园诗,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手法和修辞特点。
b. 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解读,讨论诗歌中隐藏的深层含义和主题。
c. 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对诗歌的解读和发现。
5. 田园诗朗诵a.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创作的田园诗,准备朗诵。
b. 学生在班级中进行朗诵比赛,展示创作成果和表达能力。
c. 同学们共同欣赏朗诵并互相评价,评选出最出色的若干名。
四、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对孟浩然田园诗的欣赏和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对诗歌的创作态度和能力的形成。
2. 小组讨论和诗歌解读:评估学生在小组中的参与度和对诗歌意义的理解和发现。
孟浩然小学生语文教案
孟浩然小学生语文教案孟浩然,唐代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与其他唐诗不同,以其清新的意境、清新的情感、以及简洁明了的语言而著称。
在孟浩然的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种淡雅的美感,这种美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思想和人生哲理。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如何让学生更好的读懂和欣赏孟浩然的诗歌呢?下面,我将介绍一份关于孟浩然小学生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2.学习孟浩然的代表作,理解其写作意图和情感;3.培养学生阅读和赏析经典诗歌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2.学习孟浩然的代表作,理解其写作意图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理解孟浩然的诗歌;2.学生如何准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鉴赏和写作。
四、教学方法1.情境式教学法;2.讲授法和分组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将孟浩然的一首诗歌或与孟浩然相关的文学作品投射到大屏幕上,让学生围绕着该诗歌或文学作品展开自由讨论。
2.学习孟浩然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背景讲解孟浩然在历史上的地位,介绍其生平,帮助学生了解孟浩然的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
讲解过程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和PPT展示等形式进行,可以适当地加入有趣的细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学习孟浩然的诗歌通过教师的讲解、课堂朗读和学生个人自读等形式,让学生逐渐了解孟浩然的诗歌,明确其写作意图和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共读和分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孟浩然的诗歌,梳理其中的思想和人生哲理。
4.阅读和赏析孟浩然的诗歌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和赏析,让学生尝试理解和解读孟浩然的诗歌,并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描述所读内容的想象和感受。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和解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孟浩然的诗歌。
5.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鉴赏和写作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课外阅读并进行总结,以检验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幼儿园孟浩然诗歌教育方案
幼儿园孟浩然诗歌教育方案幼儿园孟浩然诗歌教育方案一、方案背景孟浩然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其作品风格清新,意境深远,被誉为"山水田园之美"。
在幼儿园教育中,诗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它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孩子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对于小学期间的语文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目标与任务目标:通过孟浩然诗歌的学习,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提高他们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任务:1.引导幼儿认识孟浩然的诗歌,了解其作品的特点和魅力。
2.通过诵读、背诵、朗诵孟浩然的诗歌,培养幼儿的语感和音感。
3.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通过诗歌教育,提高幼儿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登幽岘道中夏日即事》(2)《春晓》(3)《夜泊牛渚怀古》(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秋登兰山寄漳汀王使君》2.教学方法(1)诵读、背诵、朗诵在诗歌教育中,诵读、背诵、朗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可以通过幼儿园课间操、课堂活动等形式进行。
让幼儿自由发挥,按照自己的感觉进行朗诵。
(2)故事会通过制作幻灯片等形式,讲述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过程。
让幼儿了解孟浩然的思想和创作背景,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
(3)美术创作通过观赏孟浩然的诗画作品,引导幼儿进行美术创作。
可以让幼儿制作诗歌绘本、诗歌配图等,让幼儿在创作中理解诗歌,增强他们对孟浩然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4)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让幼儿在诗歌教育中得到乐趣。
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比如“猜图谜”,比赛“诗词接龙”等。
四、评价与总结在孟浩然诗歌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价幼儿的表现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比如观察幼儿的课堂表现、交流与合作情况,记录幼儿的诵读、朗诵、绘画等作品,评估幼儿在诗歌教育中是否发挥了自己的潜力,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春晓(孟浩然)教案
春晓(孟浩然)教案春晓 (孟浩然) 教案春晓是中国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本教案将结合诗歌的内容与形式,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这首古典诗歌。
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和他的创作背景;2.理解春晓诗歌的主题和意境;3.学习古代汉字的识别与解读;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春晓诗歌的意境与表达方式;2.正确解读古代诗歌中的汉字;3.鉴赏古典诗歌的美学要素。
三、教学准备1.孟浩然的相关背景材料;2.春晓的诗歌原文;3.诗歌鉴赏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源;4.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孟浩然和他的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2.询问学生对春天的印象和春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春晓主题的思考。
阅读与理解:(15分钟)1.学生默读春晓诗歌原文,并标注自己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学生自由讨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正确解读句中的生字词。
诗歌鉴赏:(20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春天的景色,引导学生将他们的感受与诗歌联系起来。
2.学生根据诗歌的描写,选择合适的词语或短语来形容春天的景象。
3.学生展示自己的词语和短语,共同鉴赏和赏析孟浩然诗歌的美学特点。
诗歌创作:(25分钟)1.学生以春晓为题材,创作一首自己的小诗,表达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学生可以参考孟浩然的写法,但要表现出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情感。
3.学生互相交流和点评彼此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感悟与体验。
拓展延伸:(10分钟)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欣赏其他古代文人的诗歌作品,扩大他们的文学视野。
2.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背诵春晓,并请他们表演或朗读诗歌,增强他们的演讲表达能力。
总结与评价:(5分钟)1.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春晓的主题和意境。
认识孟浩然幼儿园教案
认识孟浩然幼儿园教案一、教案背景介绍孟浩然幼儿园是一所位于市区内的优质幼儿教育机构,致力于为幼儿提供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该幼儿园秉承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以孟浩然的名字命名,旨在引导幼儿从小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意识,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帮助幼儿认识孟浩然,并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贡献,培养他们对孟浩然的敬爱之情。
2.培养幼儿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3.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通过合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认识孟浩然1.利用图片或卡片等教具展示孟浩然的照片,向幼儿介绍孟浩然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
2.与幼儿互动讨论,了解孟浩然的重要作品和他对中国诗歌的贡献。
第二步:了解孟浩然的生平和贡献1.通过故事、图片或演讲方式,向幼儿讲述孟浩然的生平和他在文学领域的贡献。
2.引导幼儿思考孟浩然的诗歌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感情,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1.通过讲述孟浩然的爱国故事,激发幼儿对祖国的热爱,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为祖国做出贡献。
2.与幼儿一起制作爱国主题的手工作品,如国旗、花环等,加深他们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体验。
第四步:合作活动1.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合作完成一幅关于孟浩然的画作。
2.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彼此交流、合作,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3.展示和分享各小组的成果,鼓励幼儿互相欣赏和学习。
四、教学评估1.观察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发表观点等。
2.考察幼儿对孟浩然的了解程度,可以通过小测验或问答方式进行。
3.评估幼儿在合作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
五、拓展活动1.组织幼儿参观相关文化展览或博物馆,进一步了解古代诗人和文化传统。
2.鼓励幼儿绘制自己喜欢的孟浩然诗歌的插图,展示并分享给其他幼儿。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教学设计
孟浩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基础知识,落实字词。
②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理清结构
③明确人物评论写作方法,掌握主次。
2、过程与方法
①注重学生的原初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搜集资料、人物评点。
②小组合作探究,加深对文本的质疑、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结合孟浩然的人品,品味其诗歌"淡"的特点。
②把握闻一多对孟浩然"人品与诗品"评价内涵,理解和学习孟浩然高洁的志向和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节操。
【教学过程】
导入: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一朵奇葩,那孟浩然则是点缀其上的一滴晶莹露珠,其充满魅力与特色的诗风在盛唐独树一帜,也为其在人才济济的诗史上刻下了永恒的印记。
同学们能否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孟浩然的诗歌有哪些?(《春晓》、《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
)
我们常说"中国古诗写胸襟,是人格美的自然流露",那么孟诗在语言和思想情感上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和感受?
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闻一多先生也是一位诗人,所谓"英雄惜英雄",相同的志向与情趣使闻一多似乎带着我们在与孟浩然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那么同学们在快速阅读之后,能否先找出作者是选择了一个怎样的角度对孟浩然评价的?
(诗如其人,人如其诗。
)
分析理解:
围绕这个评价的核心,那我们先来读文识人,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孟浩然的句子,看看闻一多是从他哪些方面来写这位诗人的?
(①、相貌:"颀而长,峭而瘦"、"白袍"、"骨貌淑清,风神散朗""精朗奇素"。
)我们能否闭上眼镜想象一下,孟浩然正向我们走来,他……好请一位同学具体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孟浩然好吗?(落实"淑清""散朗"具体含义,为下面诗歌风格铺垫。
)
(②、他的信仰与家乡的紧密关系)你找到了几点依据?
正是这样一个瘦高飘逸之白衣书生,外貌温和俊朗,气质清远超俗;怀着一份对古人隐士无限仰慕的情怀傲视凡尘,超然物外。
常言道:有怎样的人品就会有怎样的文品。
那么闻一多先生又是怎样为我们评价孟浩然的诗歌的呢?
(①"果然,他的诗是不多,量不多,质也不多。
")
学生分小组研讨,孟诗量和质不多的原因,结合具体文句交流分析。
(②"淡到看不见诗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那么闻一多所说的这类真正孟浩然的诗,都有哪些鲜明的风格和特点呢?你认为作者最欣赏的是诗的什么?
小结提升:
最后作者得出了一句总结性的评价:得到了"诗的孟浩然",便可忘掉"孟浩然的诗"。
看似很简单而普通的一个句子,其间却蕴藏着闻一多的一颗诗心,也是闻一多唐诗研究的独到之处。
作者更欣赏得是孟诗中蕴含的那种"风神散朗""风仪落落"的神韵。
正是一份温和俊朗、清秀超俗的外形,与傲视凡尘超然物外的修养气度,才得以形成孟诗的"淡"。
无独有偶,清代也有一位文学评论家沈德潜曾这样评价过孟浩然的诗--"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孟诗的"淡"并不是单纯的语言直白。
最吸引人的恐怕还是他貌似平淡的言语下,却有着令人玩味的神韵。
对比阅读:
为了更好的感悟孟诗其中的"淡",那么我们对比同一题材的诗歌,一个是诗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个是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庐山》。
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今天所谈到的"
诗如其人,人如其诗"的道理,品味一下两首诗的不同之处,以及孟诗之中的"淡"味。
结语:
在别人诗是人的精华,而孟浩然最好的诗则是孟浩然本人。
"诗言志、诗言情"闻一多先生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了诗人心灵的微妙感受,从而把握其诗歌艺术风格的精髓。
最后让我们用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一诗中的佳句来结束今天的程:"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临登。
"愿大家更好地学习借鉴孟浩然等古代先贤的求实精神和高风亮节,成为时代的风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