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教学设计之二.doc

合集下载

《春晓》教学设计之二_教案教学设计

《春晓》教学设计之二_教案教学设计

《春晓》教学设计之二本文是关于《春晓》教学设计之二,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教学要求1.学会6个生字。

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观察周围自然景物的变化。

2.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背诵《草》。

2.揭示课题。

认识“晓”,读准课题。

二、简介作者和课文1.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

2.以故事形式介绍古诗。

大意是诗人夜读入睡,半夜被风声雨声惊醒,一会儿又睡了。

直到鸟鸣声传来才发现天亮了。

起身后,边听鸟鸣边吟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忽然,他想起夜里听到的风声、雨声,走到窗前,边张望边吟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由此,留下了一首好诗《春晓》。

3.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教师巡视要求:(1)借助汉语拼音读通古诗。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认识的生字,读正确。

四、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一、二行中的生字,眠、觉、啼,再读一读这两行诗。

(指名读——齐读)2.认读三、四行中的生字:夜、雨、声、知、少(注意三个翘舌音的字),再读一读三、四行诗。

(指名读——齐读)3.连起来读一读古诗。

五、指名朗读、背诵1.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背诵课文。

(指名、分组、齐背)六、指导写字觉:“学”下面的的“子”换成“见”。

夜:第四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

注意指导笔顺,提示不要漏写第七笔“点”。

可与熟字“衣”比较字形的异同。

雨:仿佛隔窗观雨。

里面左右各两点,上下排列,像檐下滴水。

声:上面是“士”,不是“土”。

下面的最后一笔是“丿”,不是“竖弯钩”,不能写成“巴”。

知:左边是把“午”的“竖”改撇,再加一点。

右边是“口”表示知道了要用口说出来。

少:上面与“小”不同,第一笔是竖,没有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加导入: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

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

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

(出示课题)二、解诗题,知作者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

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掌握诗的基本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风光和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文化背景。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理解和感悟。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意境进行分析。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4. 运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夜归鹿门歌》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共享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感悟和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朗读背诵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表现,关注语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

4. 诗歌鉴赏评价:通过问卷调查或书面测试,了解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孟浩然《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优秀3篇)

孟浩然《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优秀3篇)

孟浩然《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优秀3篇)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这首《宿建德江》!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孟浩然《宿建德江》教学设计(优秀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孟浩然《宿建德江》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在自学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3、背诵并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

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

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1、自读古诗现在请大家看课文,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读好。

自由读《宿建德江》(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2 、教学生字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在古诗中大家都能读好这些生字,我们去掉古诗的语境,你还能读准这些生字吗?3 、再读古诗: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自读)来,你来读一读,你再来读一读(指名读)他读得真不错,那我们向他学习,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1、同学们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范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学生看板书)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

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3篇)

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3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古诗涵盖面宽,意韵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唱响“读”的主旋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悟美,在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1、学习“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工具书、注释、图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揭示诗题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指名背诵《赠汪伦》、《别董大》。

【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有情。

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铺陈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初步感知古人送别的深情。

3、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争相歌咏的题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4、板书诗题,学习“孟、浩、陵”三个生字,了解诗题中有关“送”的内容:谁送谁?在哪里送?朋友要到哪里?【设计意图】40分钟的课堂是有限的,教师应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此环节紧扣题目,随文识字,从诗题入手,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讲述的故事。

二、互动交流,分享信息1、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认识这座江南名楼。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作者孟浩然的生活时代。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深入解读《夜归鹿门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夜归鹿门歌》全文。

相关背景资料和作者简介。

2.2 教学重点: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诗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3 教学难点:诗中古代文化和习俗的理解。

对诗的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孟浩然生活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3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和象征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解读诗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4.2 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在作业和测验中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夜归鹿门歌》全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5.2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相关多媒体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5.3 参考书籍:相关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诗中情境的理解。

6.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孟浩然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孟浩然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分析。

3. 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层次的情感的理解。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诗人孟浩然的生平简介和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孟浩然其他诗歌,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读诗歌:(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文内容。

(2)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教师答疑解惑,总结诗文主题。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提升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6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精选6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篇一一、说教材:这是一首送别诗。

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以后。

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今属湖北省)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这时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

二、说教育对象: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所提高,活泼天真,纯洁可爱,兴趣浓厚,喜爱运动,想象力丰富。

而且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为一种重要思维形式。

三、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会写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教法和学法:1、问题导入法:⑴ 想想看,如果你们最好的朋友要远行的话,你们是怎样为他送别的?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

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

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⑴ 回忆一下以前是不是也学习了一首送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联想,想象送别的情景。

3、对照课本,通过朗读、跟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挚友情。

六、课时安排:拟用两课时完成此课。

七、教学过程: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步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启发谈话,激趣导入。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案教学设计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案教学设计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案教学
设计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
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看分析]
[分析]
1、B(“欲济”不能的原因是“无舟楫”,这里作者用“渡水凭恃的工具”来隐喻张丞相的引荐)
2、C(欲渡无舟、欲钓无器,是在申明“渴望帮助”,即张的引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诗文的意义。

(3)分析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夜归鹿门歌》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引导学生领悟诗文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文中的意象和意义。

(3)分析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文的意境和哲理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字词,查找资料,解决疑难问题。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夜归鹿门歌》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2)讨论诗文中的情感表达,领悟诗文的深刻内涵。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3. 选择一首与《夜归鹿门歌》风格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简要阐述其异同。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及是否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八、拓展活动:组织一次以《夜归鹿门歌》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孟浩然的身世及诗歌的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

(2)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

2. 诗歌的意象分析与情感体验。

3. 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感悟。

2.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3. 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孟浩然像、鹿门山、鹿门寺等相关图片。

(2)简介作者孟浩然的身世及创作背景。

(3)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家乡的感情,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对家乡、自然的感情。

(2)推荐相关诗作,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表达。

7. 布置作业(1)背诵《夜归鹿门歌》。

(2)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的情况。

过故人庄教案 孟浩然过故人庄教案

过故人庄教案 孟浩然过故人庄教案

过故人庄教案孟浩然过故人庄教案【篇一】过故人庄教案过故人庄教学设计[正式使用]《过故人庄》孟浩然教学目标1、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2、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起承转合】,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过故人庄》的诵读、理解教学难点指导初步欣赏古诗词的方法。

(起承转合)--------------------------------------------------------------------------一、导入(10分)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古诗《过故人庄》。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诗歌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

他和王维等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 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小学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教材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教材教案三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教材教案三篇小学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经典教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这首诗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都是这4个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出示词语、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进行认读。

这四个字在结构上都是左右结构,笔画也较多,在认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辞”是平舌音,“唯”读第二声,读音容易出现错误。

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多,会给书写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分,课后的巩固要到位。

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鹤”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些;“唯”字要注意与“惟”“维”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读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

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难舍之情,古诗的诵读要注意语速的疾缓。

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要读得徐缓而舒展,给人余音缭绕之感,意味着友情长存。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

3.阅读教学(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教学设计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教学设计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教学设计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教学设计一、引言本教学设计主要以孟浩然的《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为文本,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词,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和他的代表作品;2.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意义;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孟浩然和他的代表作品a. 介绍孟浩然的基本背景和文学成就;b. 分享孟浩然的其他诗歌作品,引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 诗歌的基本结构和意义a. 分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诗歌结构,包括诗的行数、句式和押韵等;b. 解读诗歌的意义,探讨作者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修辞手法和意象a.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b. 探讨诗歌中运用的意象,如桐树、江水、广陵等,以及它们的象征意义。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写作能力a. 欣赏其他古典诗词作品,让学生感受经典之美;b. 开展写作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古典诗词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四、教学评估1. 参与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诗歌分析和讨论,对诗歌结构和意义有一定的理解;2.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仿古诗词,体现对《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 课堂表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与表现。

五、课后延伸1. 阅读更多的古典诗词作品,扩展文学知识;2. 了解其他古代诗人及其作品,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3. 写作训练:继续进行仿古诗词创作,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1. 孟浩然的诗作集;2. 诗歌分析模板;3. 仿古诗词写作指导;4. 其他古典诗词作品。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孟浩然及其代表作品,进一步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同时,通过分析《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的形式和意义,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难点】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诗歌简史(山水田园诗)导入。

二、研读课文(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

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鹿门山是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置身诗境1、朗读吟诵,整体感知要求:一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节奏韵律美;二读诗歌,找出诗歌的意象。

2、寻场景:合作探究,全诗分别写了哪两个生活场景?3、现场景: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两个场景。

4、悟场景:。

教案精选:小学四年级语文《赠孟浩然》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小学四年级语文《赠孟浩然》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小学四年级语文《赠孟浩然》教学设计教案精选:小学四年级语文《赠孟浩然》教学设计李白《赠孟浩然》赏析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一、【注解】:1、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2、轩冕xuān miǎn: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5、清芬:指美德。

二、阅读下面李白的《赠孟浩然》,然后回答问题。

⑴、这是一首向朋友表示崇敬之情的诗,全诗的抒情主线贯穿着一个__字。

(2分)⑵、诗人笔下的孟浩然具有什么特点?(4分)______⑶、本诗中的“风流”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高山安可仰”让我们联想到哪个成语?(6分)参考答案:、⑴、爱⑵、文采出众、蔑视功名、超然隐逸、高风亮节。

⑶、“风流”指有才学而不拘礼节;高山仰止三、【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tì tǎnɡ闻名天下。

青春年少鄙弃功名不慕官冕高车,白头浩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星夜明月之下常常饮酒醉得非凡儒雅,迷恋繁花绿草他不事君王胸怀那么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啊,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那清澈芬芳的道德光华!四、【评析】:??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

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景仰。

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

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从此诗可看出,李白不屑为格律所拘束,而是追求古体的自然流走之势,直抒胸臆,透出一股飘逸之气。

《李诗纬》称“太白于律,犹为古诗之遗,情深而词显,又出乎自然,要其旨趣所归,开郁宣滞,特于风骚为近焉。

教学设计《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设计《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设计《送孟浩然之广陵》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教学目标1.读懂诗句,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

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三、理解诗意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

“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综合科目、教学管理、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教案大全、经典语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omprehensive subjects, teaching management, teaching reflection, teaching design, lesson plans, classic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鹤、浩、故、辞、州、唯”6个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教学设计之二-
②把握闻一多对孟浩然人品与诗品评价内涵,理解和学习孟浩然高洁的志向和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节操。

【教学过程】
导入: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一朵奇葩,那孟浩然则是点缀其上的一滴晶莹露珠,其充满魅力与特色的诗风在盛唐独树一帜,也为其在人才济济的诗史上刻下了永恒的印记。

同学们能否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孟浩然的诗歌有哪些?(《春晓》、《宿建德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

)我们常说中国古诗写胸襟,是人格美的自然流露,那么孟诗在语言和思想情感上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和感受?
整体感知:
本文作者闻一多先生也是一位诗人,所谓英雄惜英雄,相同的志向与情趣使闻一多似乎带着我们在与孟浩然进行了一场
心灵的对话。

那么同学们在快速阅读文章之后,能否先找出作者是选择了一个怎样的角度对孟浩然评价的?
(诗如其人,人如其诗。


分析理解:
围绕这个评价的核心,那我们先来读文识人,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孟浩然的句子,看看闻一多是从他哪些方面来写这位诗人的?
(①、相貌:颀而长,峭而瘦、白袍、骨貌淑清,风神散朗精朗奇素。

)我们能否闭上眼镜想象一下,孟浩然正向我们走来,他好请一位同学具体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孟浩然好吗?(落实淑清散朗具体含义,为下面诗歌风格铺垫。


(②、他的信仰与家乡的紧密关系)你找到了几点依据?
正是这样一个瘦高飘逸之白衣书生,外貌温和俊朗,气质清远超俗;怀着一份对古人隐士无限仰慕的情怀傲视凡尘,超然物
外。

常言道:有怎样的人品就会有怎样的文品。

那么闻一多先生又是怎样为我们评价孟浩然的诗歌的呢?
(①果然,他的诗是不多,量不多,质也不多。


学生分小组研讨,孟诗量和质不多的原因,结合具体文句交流分析。

(②淡到看不见诗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那么闻一多所说的这类真正孟浩然的诗,都有哪些鲜明的风格和特点呢?你认为作者最欣赏的是诗的什么?
小结提升:
最后作者得出了一句总结性的评价:得到了诗的孟浩然,便可忘掉孟浩然的诗。

看似很简单而普通的一个句子,其间却蕴藏着闻一多的一颗诗心,也是闻一多唐诗研究的独到之处。

作者更欣赏得是孟诗中蕴含的那种风神散朗风仪落落的神韵。

正是一份温和俊朗、清秀超俗的外形,与傲视凡尘超然物外的修
养气度,才得以形成孟诗的淡。

无独有偶,清代也有一位文学评论家沈德潜曾这样评价过孟浩然的诗--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孟诗的淡并不是单纯的语言直白。

最吸引人的恐怕还是他貌似平淡的言语下,却有着令人玩味的神韵。

对比阅读:
为了更好的感悟孟诗其中的淡,那么我们对比同一题材的诗歌,一个是诗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个是孟浩然的《晚泊浔阳望庐山》。

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今天所谈到的诗如其人,人如其诗的道理,品味一下两首诗的不同之处,以及孟诗之中的淡味。

结语:
在别人诗是人的精华,而孟浩然最好的诗则是孟浩然本人。

诗言志、诗言情闻一多先生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了诗人心灵的微妙感受,从而把握其诗歌艺术风格的精髓。

最后让我们用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一诗中的佳句来结束今天的课程:人事有
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临登。

愿大家更好地学习借鉴孟浩然等古代先贤的求实精神和高风亮节,成为时代的风流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