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政治总复习 课下作业11 新人教版必修4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课后作业:11.1社会发展的规律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自由、平等、人格尊严等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增强。
“不仅要在城市里挣钱,更想在城市里有一个体面的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农民工的生活梦想,并要求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这表明(..)①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③社会意识具有稳定性,不会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影响社会存在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增强”,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正确。
农民工的生活梦想“要求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影响社会存在,④正确。
①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③否定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均应排除。
2.2016年9月20日,是我国第十四个公民道德宣传日。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贯彻以德治国方略,体现了(..)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助于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由此可见,D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B、C两项与题意不符,故不能入选;A项不如D项直接,亦不能入选。
3.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人们更新观念。
“笑不露齿,行不摆裙”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矜持因素,被时下“想唱就唱,我最闪亮”取代,当代青年更倾向于张扬个性、展示自我。
这表明(..)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D.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人们更新观念”,这说明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B项符合题意。
A、D两项材料未体现。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哲学原理总结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政治哲学原理总结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一、唯物论㈠物质与意识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⑵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能指导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催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消沉。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2、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要求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3、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㈡运动与规律1.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客观性的表现:A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不能被创造、消灭、改变、改造、制造、改进、无视,具有不可抗拒性)B人们(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不能说人可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可无视规律、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2.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A 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B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三)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二、认识论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实践决定认识(即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19-2020年高中政治总复习 课下作业16 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政治总复习课下作业16 新人教版必修4一、单项选择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包括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变化属于量变的是( )A.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从0°C升到80°CB.社会制度的更替C.新物种代替旧物种D.一个人从违纪到走上犯罪道路解析:本题考查对量变这一概念的理解。
B、C、D三项都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属于质变。
而A项中水只是温度发生了变化,没有改变其液态水这一性质,所以选A。
答案:A2.“涓流虽寡,浸成江河。
媾火虽微,卒能燎原。
”两岸关系的发展,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努力。
下列与这句话蕴含的哲理相同的一项是( )A.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士别三日,刮目相看B.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D.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水滴石穿,绳锯木断3.“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
”《菜根谭》中的这段话体现了(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②事物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③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④要重视量的积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材料强调量变,①④符合题意。
答案:C4.汉·陈宠《清盗源疏》:“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其中“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量变与质变有着根本的区别B.轻与重、大与小是相互联系的C.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D.轻决定重,小决定大解析:材料内容突出了轻与重,小与大的统一,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所以,应选C。
答案:C5.xx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5周年。
长征是一部壮美的史诗,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前无古人、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浓缩了革命前辈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顽强毅力和大智大勇,以及在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成长壮大的强大生命力。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课后练习与提高 新人教版必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11.2《社会历史的主体》课后练习与提高新人教版必修4一、单项选择题:1.“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的花朵与果实。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个人成果都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C.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财富,是社会实践的主体D.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2.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且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下,哪里还会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
”可见()A.社会的发展进步可以离开脑力劳动者,但不能离开体力劳动者B.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更大C.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为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前提D.一切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3.我国古代的《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等农业科技著作,都是总结劳动群众的农业生产经验编写而成的。
这说明()A.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物质财富 B.知识分子都是劳动群众C.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唯一源泉D.劳动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科学工作的基础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创造: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农村自治。
这“三个伟大创造”说明()A.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前提C.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D.农民是中国改革的主体5.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参加政协分组讨论会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其中,“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哲学理论依据是()A.只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B.人民群众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C.只有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影片《公仆》真实地反映了“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的县委书记谷文昌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当代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境界。
2019-2020年高中政治总复习 课下作业1 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政治总复习课下作业1 新人教版必修4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从来都不是哲学家的专利。
在商业意识无孔不入的美国,西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代言人兰德的头像被印在T恤上,其哲学理念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 )A.生活就是哲学,哲学就是生活B.只有哲学才能为人们带来经济效益C.人们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D.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们的主观需要解析:A把生活等同于哲学是错误的。
B说法太绝对。
D说法错误。
答案:Cxx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于9月27日至29日在山东曲阜举行。
据此回答2~3题。
2.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指导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今天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思想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可见( )A.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C.真正的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哲学是现世的智慧3.儒家学说强调亲情仁爱,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
比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
这说明哲学是( )A.智慧之学B.科学的世界观C.复杂多变,难以把握的学说D.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解析:A项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哲学未必是科学的世界观,也许是错误的世界观,如唯心主义哲学;C项说法明显错误,哲学是可以掌握并运用的;D项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D4.中国最早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墨子、孟子以及西方哲学家都曾默想和探究“天”的道理。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
对大自然的惊奇和敬畏,使得人不由自主地震撼于我们头顶的星空。
“哲学开始于仰望天穹(借指天空、宇宙)”。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说明( )A.哲学的发展与大自然有关B.一切科学知识都是人们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结果C.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D.认识和改造世界从哲学开始解析:A项观点明显错误,哲学的发展与产生是两回事;B项说法不科学。
高中政治总复习 课下作业11 新人教版必修4
【优化指导】高中政治总复习课下作业11 新人教版必修4一、单项选择题1.据专家估算,如今每年大概有20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和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由此导致全球出现酸雨、自然灾害等异常气候。
人类不是气候的主宰者,而是依存者,人与气候的关系是互动的,因此也应该是友好的。
这从哲学上来说( )①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②人们在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自然、对周围环境的认识③违背规律客观性,就会受到规律惩罚④虽然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但还不能摆脱大自然的束缚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等行为导致酸雨等异常气候,体现了规律不可违抗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人类对人与气候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在实践中认识的进步,故选②③。
材料不能直接体现①④。
答案:B“低碳”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平时注意生活中的细节,不用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也能带着积极的生活态度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据此回答2~3题。
2.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
这表明( )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实践决定认识C.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的特点D.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的特点解析:由于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人们开始认识到它的不良影响,这说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选B。
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B3.低碳生活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这表明( )A.实践决定认识B.认识反作用于实践C.人类的认识具有实践性的特点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解析:“必将影响和改善”表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故选B。
A、D与题意不符。
C本身说法错误。
答案:B4.(2010年高考课标全国卷)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
【优化指导】高中政治总复习课下作业11新人教版必修4
【优化指导】高中政治总复习课下作业 11 新人教版必修4一、单项选择题1.据专家估量,现在每年大体有200 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变为燃料粉尘和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由此致使全球出现酸雨、自然灾祸等异样天气。
人类不是天气的主宰者,而是依存者,人与天气的关系是互动的,所以也应当是友善的。
这从哲学上来说 ()①全部事物都处在永不暂停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②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加深了对自然、对四周环境的认识③违反规律客观性,就会遇到规律处罚④固然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加强,但还不可以挣脱大自然的约束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分析: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等行为致使酸雨等异样天气,表现了规律不行违背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人类对人与天气关系的认识,表现了人们在实践中认识的进步,应选②③。
资料不可以直接表现①④。
答案: B“低碳”是一种自但是然的去节俭身旁各样资源的习惯,只需你平常注意生活中的细节,不用故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也能带着踊跃的生活态度过上舒坦的“低碳生活”。
据此回答 2~ 3 题。
2.二氧化碳大批排放造成愈来愈严重的天气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计环境和健康安全。
人们开始认识这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
这表示()A.实践是查验认识真谛性的独一标准B.实践决定认识C.实践拥有客观物质性的特色D.人类的认识拥有频频性的特色分析:因为二氧化碳大批排放危害到人类的生计和健康,人们开始认识到它的不良影响,这说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根源,应选B。
A、C、 D 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B3.低碳生活方式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已成为一种时髦,这势必影响和改良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这表示()A.实践决定认识B.认识反作用于实践C.人类的认识拥有实践性的特色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分析:“势必影响和改良”表示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应选B。
A、D与题意不符。
C 自己说法错误。
答案: B4.(2010 年高考课标全国卷) 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穷联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政治总复习课下作业11 新人教版必修4一、单项选择题1.据专家估算,如今每年大概有20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有50亿吨矿物变成燃料粉尘和有毒气体滞留在大气中,由此导致全球出现酸雨、自然灾害等异常气候。
人类不是气候的主宰者,而是依存者,人与气候的关系是互动的,因此也应该是友好的。
这从哲学上来说( )①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②人们在实践中逐步加深了对自然、对周围环境的认识③违背规律客观性,就会受到规律惩罚④虽然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但还不能摆脱大自然的束缚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等行为导致酸雨等异常气候,体现了规律不可违抗的客观性;在此基础上,人类对人与气候关系的认识,体现了人们在实践中认识的进步,故选②③。
材料不能直接体现①④。
答案:B“低碳”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平时注意生活中的细节,不用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也能带着积极的生活态度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据此回答2~3题。
2.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人们开始认识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
这表明( )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B.实践决定认识C.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的特点D.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的特点解析:由于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人们开始认识到它的不良影响,这说明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故选B。
A、C、D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B3.低碳生活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已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
这表明( )A.实践决定认识B.认识反作用于实践C.人类的认识具有实践性的特点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解析:“必将影响和改善”表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故选B。
A、D与题意不符。
C本身说法错误。
答案:B4.(xx年高考课标全国卷)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
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xx年8月发射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
对木星的科学探测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如期成功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5.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题干材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不同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故①的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②的说法不正确;③中“必然”的说法太绝对;④的说法体现了认识的不断发展。
故①④的说法正确。
答案:D截止2010年12月25日我国网民总数已达4.59亿人,稳居世界第一。
据此回答6~7题。
6.我国网民已达4.59亿人,写博客、发帖子、上网交流已成为许多民众关注社会、表达诉求、反映社情民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在我国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人民网,并在线与网民交流,希望从网上了解网民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表达了党中央对网络民意的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官员上网收集民意,这意味着政府开始重视网络民意,网络表达将成为民主建设的新通道。
这说明(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B.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C.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的发展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解析: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践在发展,我们的认识也要发展。
答案:C7.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
这表明(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析:实践的需要推动了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的诞生。
答案:C二、非选择题8.2010年4月14日发生的玉树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面对我国频频发生的地震灾害,中国“入地”计划的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研究正式拉开序幕。
这一研究将通过地球深部探测,全面提升我国自然灾害预测和深部资源勘查等技术,这将极大推动我国从地质大国向地质强国转变。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我国开展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研究的哲学依据。
2019-2020年高中政治总复习课下作业1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新人教版必修3一、单项选择题1.从这幅艺术化的中国汉字图画中我们能够领略到汉字的独特魅力。
通过图片可以看出( ) 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载体B.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C.汉字文化的丰富内涵D.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答案:C2.我国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史官的设置使得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下来。
如《春秋》、《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
史书典籍之所以能够传承中华文化,是因为( ) A.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B.我国史书规模浩大、存留丰富C.我国古代史官实行世袭制度D.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解析:D不是史书典籍能够传承中华文化的原因,而是体现,应排除。
C是B的原因;史书数量的多少不是能否传承中华文化的原因,故排除B。
正确选项为A。
答案:A3.中国有修史的传统,“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
继承这一传统,有利于中华文化( ) A.薪火相传,绵延不绝B.统领世界文化C.传承文明,开拓创新D.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解析: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和原因,所以中国修史的传统成就了中华文化的绵延不绝,故选A项。
B项说法错误。
D项与修史无直接联系。
C项中“传承文明”符合题意,但“开拓创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A4.(xx年北京西城模拟)一个小儿醒目的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
“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
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汉字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大众传媒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③④项夸大了汉字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应排除。
①②是正确的,应选C项。
答案:C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活动,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在诵读中亲近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化,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明。
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A.孔子的“仁政”思想为后世所传播B.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多C.新文化运动中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D.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被本土化解析:B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
C、D两项体现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答案:A6.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得益于( )①汉字的发明与延续②中华文化的传承③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④社会发展的连续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在于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辉煌,是文化源远流长的基础。
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具有传承文化的作用,故选B项。
答案:B7.《论语》记载了孔子的主要言行,该书是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收集整理而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
这说明(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未衰落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C.中华文化的发展得益于对传统文化的全盘继承D.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缩影解析:《论语》成为传承文化的经典,见证了史书典籍在文化传统中的作用,故选B项。
答案:B二、非选择题8.毛泽东一生酷爱读史,尤其钟爱《二十四史》。
他在二十年间通读了约四千万字的《二十四史》,有些部分还精读数遍,甚至用不同颜色的笔浓圈密点,做批写注。
他如此悉心研读,除了丰富自己的史学知识,更主要的是以史为镜,从历史中寻找社会发展、国家兴亡的规律、鉴戒、经验和教训,总结治国方略和为政之道。
可见《二十四史》对于毛泽东深厚史学素养的积累和他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毛泽东的做法对我们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