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孝德教育的缘起

合集下载

乡村孝道文化

乡村孝道文化

乡村孝道文化
乡村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的是尊敬和关心长辈,重视家庭和睦,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乡村社会中,孝道文化是通过一系列的习俗、仪式和规范来体现的,例如尊老爱幼、长幼有序、婚丧嫁娶的仪式等。

孝道文化在乡村治理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中,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孝道则是维系家族秩序和稳定的重要纽带。

通过践行孝道,人们能够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同时也能够促进社区的团结和互助。

此外,孝道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现代化的进程带来了许多变化,但孝道文化所蕴含的美德和价值观念仍然被广泛认同和传承。

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关爱长辈等传统美德仍然是现代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弘扬中华文化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乡村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美德和价值观念,对于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区团结、推动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浅议农村孝文化

浅议农村孝文化

让典型人物成为群众身边敬老爱老助老教 育的活教材 ,充分 发 挥示范带头和榜样力量 的作用。 从学校开始抓起 , 要求学校经常 进行尊敬 师长 , 敬 老爱 老教育 , 从小 就进行孝道孝德孝行 教育 , 在学 生的心灵 中播下孝文化知识 ” 种子 “ , 使得优 秀的孝文化 能
代代相传。 作为父母更要 言传身教 , 因为你孝敬父母 、 老人 , 你的 孩子将来也 会孝敬你 ; 你若 不孝敬父母 、 老人 , 你 的孩子也许 就
说 明 中国人 自古以来就注重“ 孝道” 。现在我们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构建和谐社会 , 更需要 弘扬孝文化 , 促进农村科
学、 文明、 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与和谐人 际关系的形成 。为此我们应 引导和教 育农 民热爱祖 国, 尊重长 辈, 与人 和谐 相
处, 赡养老人 , 孝敬父母 , 要 有仁 爱之心 , 感恩之心 。 关键 词: 农村 孝文化 ; 孝文化观念
念下 的孝文化的传播成为校园文化建设 的一个 亮点 。 目前许 多
学生存 在一 些道德上 的问题 , 比如只知受 惠, 不知感恩 ; 只知 索 的赡养责任 的确太大 , 这些老人如果都健健康康 的倒还好 , 若 有 取, 不知奉献 ; 只知攀 比 , 不知 回报 , 为此就需要采取一些 方式 , 生病的 , 则这对独生子女小夫妻就很难忙过来 。 这 当然也就影响 比如班 队活动 , 主题班会 , 读孝 文化知识教育读本 , 让他们学 会 尽“ 孝” 的质量 。 感恩 , 懂得 责任 , 回报社会 , 乐 于助人 , 与人 为善 , 尊敬师长 , 进 老 四、 评价缺失影响孝道文化进步 爱老助老 。 让他们从小就受到孝文化的熏陶。 让每个家庭成为行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落 实, 一家一户 “ 单干” , 使得农 民间相互 孝 的主要实践场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 也是 老年人生活的第一 接触 的机会 减少 , 相互 监督和 奖 、 惩、 褒、 贬 的道 德评价 活动少 场所 。要让每个家庭成员懂得敬老爱老的重要性 ,人人要有孝 了, 失去 了群众性 的评价 , 子女对老人是否孝道 别人无法得知 。 心, 要身体力行 , 为老人着想 , 为老人服务 , 为老人提供一个精神 另外 , 大量农民外出打工 , 就是某人不孝敬老人 , 他们也不知道 ; 舒 畅的家庭环境。 乡镇 、 村、 居委会要设立老年委 , 不断加强对农 他们 自己不孝敬老人 , 也 听不到别人对 他们 的指责 。 农村 中还存 民进行孝道教育与培养 , 节假 日 看望拜访 老人 , 关心 老人 ; 设 法 在着传统孝 敬文化 中的消极落后思想 的影响 ,比如老人活 的时 帮助那些生活有 困难 , 身体有疾病的老人 ; 进行各种孝文化评选 候不 怎么孝顺 , 死后则 相互 攀 比, 大操 大办 ; 多子多福 , 传 承“ 香 活动 , 挖掘孝文化典型 , 建立 良好 的敬老爱 老的社会风气 , 并能 火” , 非要生男孩 , 养儿防老, 传宗接代等等消极现象 , 比比皆是 。 把敬老 , 养老 , 爱老助老落到实处 , 切实提高老人 的生活质量 。 面对 以上农村孝道文化 的观点 、 思想 、 做法 等 , 我觉得政府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实践与探索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实践与探索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实践与探索农村中小学,作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优秀人才的社会责任,尤其需要注重孝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意义,而德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基石。

在现代社会,如何将孝德教育融入到农村中小学的日常教育实践中,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素质水平、健全人格发展以及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中小学在教育实践中应加强对孝德教育的渗透。

由于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相对保守,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孝顺父母、尊重师长等基本道德素养。

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弘扬孝道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组织开展“爱家爱国”等主题班会和活动,引导学生从小培养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关爱家园等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家长的参与和教育引导,帮助家长理解孝道的内涵和重要性,并营造出家庭和校园共同推进孝德教育的氛围。

其次,农村中小学在教育探索上应拓展孝德教育的载体。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学校可以通过网络、移动设备等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孝德教育内容和体验。

例如,学校可以开展“家风家训课堂”、“校园孝道文化展览”、“孝心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和方式创造孝德教育的氛围,丰富教育载体,提高教育质量。

最后,农村中小学在教育管理上应增强孝德教育的主题性。

学校作为教育管理者,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倡导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将孝德教育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体系,并作为学校发展和建设的主题之一,通过制定关于孝道教育的规章制度、加强教育监管和评估等方面来确保孝德教育的落地和质量。

综上所述,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不仅是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责任,更是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积极探索符合地方特色和学生特点的孝德教育模式,让孝道文化和德育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早日实现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的全面提升。

中国传统孝文化溯源刍议

中国传统孝文化溯源刍议

中国传统孝文化溯源刍议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华夏儿女孝亲敬老,代代相传,贯穿于整个历史长河,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浸染于中国人的心灵,并积淀和内化成最具民族特点和凝聚力的文化基因,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道德和恒久的人文精神。

纵观世界文化之林,孝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

华夏大地特殊的土壤和气候孕育、诞生和发展了孝道文化。

一、孝文化产生的情感基础由动物“反哺本能”发展进化而来的人类敬母爱母之情是孝产生的情感基础。

人类敬母爱母之情是孝观念的最初萌芽。

这种感情与动物“反哺本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前者包含感性和理性双重因素;后者只包含感性因素。

动物“反哺本能”行为,自古以来,史籍中记载了很多。

《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

” 这种“反哺本能”行为,纯粹受感性支配,不会也不可能包含理性因素,这是由动物的本身特征决定的。

对照而言,人类诞生以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

为了生存,早期人类与大自然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群居生活是他们取得生存权力的根本,群居生活构成原始群。

原始群是松散组织,没有婚姻和家庭,两性关系杂乱。

随着社会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血缘婚姻对人类体质产生的不良影响,限制血缘集团内部通婚成为当时的社会主题,血缘内婚向氏族外婚转变已成为必然。

血缘内婚和血缘外婚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母系血缘关系是社会主流,起着支撑作用,子女知母不知父。

《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

”这就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典型特征。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子女都随母亲生活,母亲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和义务。

母权制下的子女对母亲有强烈的依存感和感恩报德之情,这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子女对母亲的感恩与动物的“反哺本能”有着本质区别。

其一,动物没有理性情感,人类则相反,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孝道观之孝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孝道观之孝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孝道观之孝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观念贯穿于中国古代至今的社会生活,深刻影响了华夏子孙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一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核心,并且被视为传统美德的典范。

孝道的内涵丰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情感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将从孝道的起源、内涵和现代意义等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孝道观之孝做一番浅析,并希望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中国传统孝道观念的价值与意义。

一、孝道的起源孝道的起源要追溯到古代的周礼和孔子的思想。

《周礼》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礼制文献,其中对于孝道的观念有着详细的描述。

在《周礼》中,孝道被视为社会伦理的基础,是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根本,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孔子对孝道观念进行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阐述和强调,形成了中国古代以孝道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

孔子在《论语》中曾提出“孝悌忠信”为人之本,孝道被视为人伦之首,同时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中国古代社会,孝道观念深入人心,广泛传承,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风尚和社会习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孝道的内涵孝道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孝顺等方面。

孝道观念要求子女应当尊敬父母,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健康,照顾他们的晚年生活,这是孝道的一种具体表现。

孝道还要求子女能够以诚实、守信、忠诚的态度对待父母,不仅要遵守家庭伦理,还要在社会生活中树立起孝道的榜样,以身作则,传承和发扬孝道的优良传统。

孝道观念还强调家族的重要性,要求子女要维系好家庭关系,不仅要关心父母,还要尊敬长辈,关爱晚辈,关心家族的兴衰荣辱。

孝道观念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是一种由小及大的社会伦理观念,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三、孝道的现代意义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孝道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是其核心价值和思想内涵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孝德教育:从娃娃抓起

孝德教育:从娃娃抓起

孝德教育:从娃娃抓起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具体目标与要求,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以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作为“中国孝德文化之乡”的湖南省新田县,近年来一直在推进孝德文化建设,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路径,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并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上好人生“第一课”:孝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百善孝为先,孝德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民族认同的文化根基。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孝文化,孝德就已扎根在人们心灵深处。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在上面为孩子遮风挡雨;孩子长大了,父母老了,孩子在下面背着父母,走完剩下的人生道路。

这既是“孝”字的基本寓意,也是孝的深刻内涵。

只要家庭还存在,只要人类生存繁衍的规律不变,孝的意义就不会过时。

但是,有人曾断言,在市场经济时代,急功近利、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行为失范、人际关系冷漠等问题丛生,传统文化、孝德教育已经没有市场。

诚然,网络化、全球化时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变革日新月异,人们职业选择和观念日益多样化,封建式“愚忠”“愚孝”已经没有市场,运动式、灌输式的孝德教育也不再会有正面的效果。

一直以来,我们的德育缺乏实效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基本道德教育。

我们的德育工作过分地重视了政治教育而忽视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中又过分地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想的完美人格而忽视了基本道德教育。

我们总是教育学生要如何去爱祖国、爱人民、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却很少教育学生要去爱自己的父母。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实践与探索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实践与探索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实践与探索
孝德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中小学作为教育的基层单位,应当注重孝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农村中小学可通过课程设置,将孝德教育贯穿其中。

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和创新,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精神,并且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课堂上可以选用诗词、故事、传统节日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中孝道的重要性和价值,引导他们做出积极的行为。

农村中小学可以组织各类孝敬活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组织学生定期探望慰问孤寡老人、为老人送上慰问品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孝道的实际意义。

农村中小学还可以开展孝敬父母的比赛或者展览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增强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

农村中小学可以结合实际,开展师生互动的孝敬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安排家长来学校讲述孝道故事,与学生互动交流。

学校也可以邀请相关专家来开展孝教讲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实践孝道。

通过这些师生互动的方式,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力度,共同培养出优秀的孝顺子女。

农村中小学可以将孝德教育与品德评价相结合,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

通过设立孝德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积极传承孝道精神。

还可以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将家庭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中,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体系。

农村中小学的孝德教育实践与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课程设置、组织活动、师生互动以及评价机制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孝道意识和品德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孝道——家庭教育之源

孝道——家庭教育之源

孝道——家庭教育之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

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

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家庭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其中过去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遭到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造成的严重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导致目前家庭教育缺失或者失位。

使得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种种问题。

因此,重建传统美德成为了当务之急。

孝敬父母为传统美德之本,是家庭教育之源。

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

当代不少伦理学家把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品德形成的基础。

如果有一个打爹骂娘的人,在那里大声吹嘘,他对同志如何有礼貌,如何尊重朋友,会有人相信吗?一个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爱,动不动就对母亲牢骚满腹、怒气冲天的人,却在那里高呼自己热爱祖国,周围的人绝不会相信他,不管他说得多么冠冕堂皇。

他喊得越响,讲得越振振有词,论证得越符合逻辑,那他骗人就骗得越厉害,他就是越想从高呼口号中捞取个人的私利。

我们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决不单是骨肉亲情小事,而是为孩子负责,为了使孩子在同学中有朋友,有知己,有自己人格的尊严,同时也是为社会、为国家负责。

孝敬父母的意识,是一种价值观,但它一定是通过一些具体行为体现出来的。

有一些父母总觉得,孩子在一些小事上对父母不敬无所谓,只要在大事上孝敬父母就行了。

还有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小时候对父母无礼是小事,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

这种认识是很危险的。

据浙师大学生暑期社会活动调查统计,在父母给孩子买冰淇淋的队伍中,约有70%的孩子不礼让父母,只顾自己吃。

其实,这是大人们没有引导孩子的结果。

如果告诉孩子,有了好吃的东西,先让父母、长辈,每次都这样引导,养成了习惯,孩子就会懂得心中应有别人的道理了。

某小学在学生中调查发现,父母病了,50%的孩子不端水,不递药,不过问。

其实,这也是平时父母忽视引导的结果。

令孝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令孝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令孝是如何传承下来的?一、家庭教育是孝道传承的源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是孝道传承的重要环节。

尽管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但家庭教育在孝道传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首先,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孝顺、尊敬长辈等核心价值观灌输给孩子。

其次,家庭教育是孝道传承的场所,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爱与关怀,为后代树立了良好的行为榜样,激发孩子对家人的尊敬和关心之情。

再者,家族文化的传承也是通过家庭教育实现的,祖辈们对家庭观念、孝道传统的坚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一代。

二、社会环境是孝道传承的支持除了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也对孝道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首先,孝道在社会中被广泛传扬。

各种社会媒体平台、电视节目、电影等渠道重视孝道宣传,将孝的故事、典范人物进行展示,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孝道文化,从而产生共鸣。

其次,社会机构也积极参与孝道传承。

例如,社区组织孝敬活动、学校开设孝道课程等,为年轻人提供了学习孝道的机会和平台。

这种社会环境的营造为孝道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文化传统的延续促进了孝道的传承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孝道传承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从古代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孝道的褒奖和推崇。

诸如《孟子》中的“父母之年,不可废也”、“养亲固为孝,顺齐是仁”等句子,都将孝义视为崇高的美德。

这些经典的传承,使得孝道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同时,传统节日如重阳节、清明节等也弘扬了孝道文化。

人们通过祭祀祖先、扫墓等活动,加深了对孝道的认识和理解。

四、现代教育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教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孝道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校课程中的德育教育,将孝道价值融入到教学和校园生活中。

学校组织的讲座、讨论等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孝道的知识与启示。

同时,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孝道传承的基础。

通过教育的引导和激励,新一代年轻人将更加意识到孝道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浅谈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论文

浅谈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论文

浅谈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论文“孝道”,在中华历史文化中,处处凸显其本根性,“孝亲,事之本也”。

“本立而道生”,中华文化因之而永续不断。

今天店铺将与大家分享:浅谈孝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相关论文。

具体内容如下:摘要:孝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在中华文化中凸显本根性。

“本立而道生”;始于孝道的报恩精神;敬祖行孝,重视生命的价值,而求“久”的思想;“追孝于前”,滋生的“重史”意识,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永续不断、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振兴中华”,应把“孝道”这一优良文化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华文化永续不断孝道大因缘作者简介:骆为荣,宜宾学院唐君毅研究所、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论文正文:唐君毅先生在1958年同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先生共同署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宣言强调:“中国文化问题,有其世界的重要性。

我们姑不论中国为数千年文化历史,迄今未断绝之世界上之极少的国家之一,及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称美,与中国文化对于人类文化已有的贡献。

但无论如何,中国现有的近于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摆在眼前。

……中国问题早已化为世界的问题。

……而此问题之解决,实系于我们对中国文化之过去现在与将来有真实的认识”。

中国,是数千年来文化历史未中断的,世界上极少的国家之一。

悠悠中华文化,是世界上独特而灿烂的文化,在中国五千年文明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亘古亘今”,一以贯之,连绵不断,始终在传承和发展,既不同于早已中断的古埃及、古波斯及小亚细亚文明,又因凸显“重德求善”之特征,而与“重智求真”的希腊文化和近代西方“科学文化”,形成鲜明对照,实为“世界奇观”。

中华文化能延续五千多年,仍生机勃勃的大因缘即最直接的原因和原动力,当属“孝道”。

“孝道”是中华文化数千年,没有中断而永续发展之源头活水。

一、“孝道”,事之本“敬祖”与“尊天”,在中华文化体系中,是显具本根性的理念。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实践与探索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实践与探索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实践与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而在教育中,孝德教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孝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品质教育的体现。

在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农村教育的背景与环境更多的呈现出了传统文化的特点,而孝德教育正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与情操,形成健康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的现状在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由于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农村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中依然非常重视孝道,将孩子教育成为孝顺父母、行为端正的人一直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目标。

在课堂中,孝德教育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学校会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加强对孝德教育的宣传与实践,比如开展各种主题班会、举办课堂比赛、组织学生去看望老人等等。

在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孝德教育的内容单一、形式呆板,孩子们不太感兴趣,缺乏对孝德教育的理解,只是机械的接受。

一些家庭在实际生活中对孝道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参差不齐,有一些家庭忽视了对孩子的孝敬教育,导致孩子对孝敬行为的认知程度不够。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实践与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在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学校可以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切入,以培养学生的孝敬之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

学校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孝德教育。

通过对传统孝道故事、名人事迹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什么是孝,体味孝道的内涵。

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孝道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孝道精神是可以通用于生活的,无论在任何时候,孝道的影响都能使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加强孝德教育。

比如在校园中开设孝德文化角,展示一些孝道故事、文章、图片等,让学生在校园中随时接触到孝道文化,感受孝道的力量。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实践与探索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实践与探索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实践与探索近年来,随着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孝德教育逐渐被重视和引入课堂。

孝德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正迅速推进。

学校加强了对孝德教育的宣传和推广。

学校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思想,通过课堂教学、班会活动、家庭作业等多种形式传递孝道的重要价值。

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孝心。

学生们走进农村、社区,参观贫困家庭,了解他们的困境和生活状态,进而通过募捐款物、送温暖等方式关爱他们。

这种参与实际行动的方式,使学生深刻体验到孝道的力量。

学校还积极开展践行孝道的比赛和活动,激励学生发扬孝道,努力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和地理原因,一些农村学生无法参与到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中,他们很难亲身体验到孝道的实际意义。

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孝德教育方面的专业素养还有待提高。

由于农村教师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受限,对孝德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特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孝德意识。

组织学生在孝敬父母节和敬老爱老节等特定日期进行相关主题的课程和活动,加深他们对孝道的认识。

学校可以通过与社区、企业合作,提供实践机会给农村学生,让他们能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学校还可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提高他们对孝德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水平。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只有全社会加强对孝德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才能够使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实践与探索取得进一步的突破。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初探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初探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初探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被迫在农村寄宿亲戚或村庄,远离父母亲的情况下成长的儿童。

由于父母的缺席,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对于他们来说,除了常规的教育外,传统的孝德文化教育对他们的身心成长也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进行初步探讨。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他们对父母亲的尊敬与感恩之情。

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这些留守儿童容易感受到家庭的缺失和孤独感,通过传授孝道文化,教育他们尊敬和感恩父母的重要性,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增强家庭关系的连结。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应当注重实践与体验。

由于他们身处农村环境,接触到的孝道文化可能较少。

教育者应当通过讲故事、模拟实践和亲身体验等方式,将孝道文化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引导他们与爷爷奶奶一起种菜、照顾家庭等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孝敬和照顾亲人的重要性。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需要与现实情况相结合。

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方式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教育者可以通过视频、书籍、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向他们介绍孝道文化,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他们对孝道文化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还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支持,留守儿童常常对自身价值产生质疑。

在孝德文化教育中,教育者应当注重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并引导他们承担家庭责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许多困境和挑战,而孝德文化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这一特殊环境。

但需要注意的是,孝德文化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实践与体验,注重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以及与现实环境相结合的灵活教育方式,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初探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初探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初探1. 引言1.1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初探在中国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很多孩子被留守在家乡,这个群体被称为农村留守儿童。

他们面临着缺乏父母关爱和教育资源的困境,容易陷入心理、行为问题,甚至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孝德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孝德文化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之一,强调尊重父母、孝顺长辈,教育孩子懂得感恩和责任,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推广孝德文化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提高自我认知和责任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缺乏专业的教育机构和师资力量、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和家庭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教育效果。

地方政府、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合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孝德文化教育资源和环境,共同关注和引导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能够为这个群体的成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 正文2.1 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与子女同住的儿童。

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他们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存在着物质匮乏和心理空虚的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常常由于缺乏关爱和照顾而感到孤独和寂寞,缺乏家庭温暖。

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独立性较差,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

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受到限制。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常常较为贫乏,容易出现学习成绩下降、逃学、早婚早育等问题。

他们缺乏家庭教育的引导和支持,对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认知较为片面。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备受关注。

长期与父母分离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孤独、烦恼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自闭、犯罪等不良行为。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物质、心理、教育等多方面的问题,亟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获得更好的未来。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实践与探索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实践与探索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实践与探索孝德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农村中小学中,如何开展孝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农村中小学开展孝德教育的实践和探索,以期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要深入了解农村中小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国情。

农村中小学生多数生活在农村,他们的家庭环境和城市孩子有很大的区别。

他们的父母多数从事农业劳动,生活比较艰苦。

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孝德教育。

可以通过走进学生的家庭、与家长交流等方式,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并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多数与父母分离,他们在学校接受的教育相对有限。

在开展孝德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可以通过开展亲情活动、讲授孝道故事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家人的关怀和孝顺之心。

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行动和习惯养成。

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城市孩子有所不同。

在开展孝德教育时,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行动和习惯养成。

可以通过制定学校规范、开展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要结合职业教育和实践教育。

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在开展孝德教育时,要结合职业教育和实践教育,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实践孝德。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农村劳动、志愿者活动等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孝顺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要注重综合评价和教育反馈。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实践和探索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开展孝德教育时,要注重综合评价和教育反馈。

可以通过学生的日常表现、学生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孝德表现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教育反馈,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成长和发展。

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实践与探索是一项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事业。

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国情,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实际行动和习惯养成,结合职业教育和实践教育,注重综合评价和教育反馈,我们可以更好地开展农村中小学孝德教育,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 socialist builder 和 successor 努力。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初探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初探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初探引言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留在农村老家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看的儿童。

他们常常面临着缺乏父母关爱、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如何进行农村留守儿童的孝德文化教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孝道教育现状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长期外出工作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教育的指导,他们的孝道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不少留守儿童缺乏孝道教育的家庭环境,他们无法得到父母和家长的言传身教。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中缺乏家长的关怀和指导,缺乏家庭教育的温暖和关怀。

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贫乏,缺乏正确的孝道观念的引导。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他们的成长环境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教育是培养孩子品行的重要途径。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工作,他们的孝道教育相对滞后,而这一点正是农村留守儿童孝道教育亟待解决的地方。

孝道不仅能够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修养,更能够塑造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孝道教育还有助于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意识和集体意识,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孝德文化教育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学校教育: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学校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孝道教育的内容,举办各类讲座、主题班会等,让留守儿童加深对孝道的理解。

学校还应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

2. 社会组织: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扶助,建立各类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为他们提供各类兴趣培训、情感支持等服务,增强他们的孝道观念及社会责任感。

3. 家庭教育:爷爷奶奶等亲属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更全面的关爱,教导他们尊敬长辈,关心父母,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的开展,意义深远。

弘扬孝道文化,对增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及人格修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初探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初探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初探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留在家中由长辈或亲戚照顾的儿童。

他们的出现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包括孝道文化教育的缺失和成长环境的不良。

孝道文化一直是中国古老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人们更加注重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传统价值观。

然而,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这些孝道文化的教育和传承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首先,父母的缺席导致留守儿童失去了现实的教育和示范。

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学习他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然而,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中,留守儿童无法得到这样的教育和示范,导致他们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

其次,长辈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可能与现代社会的需要不相符。

长辈往往是留守儿童的主要照顾者和教育者,他们的教育方式和理念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能与现代社会的需要不相符。

例如,有些长辈强调孝敬和服从,但缺乏启发性的教育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长期单调的生活环境可能导致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经常在一个单调、孤独的环境中生活,缺乏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很容易导致孤独感、抑郁和压力等心理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孝道文化教育。

首先,父母应该通过各种渠道与孩子保持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需要和问题,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同时,应该加强对长辈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现代观念。

其次,需要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教育和娱乐活动,增加留守儿童的生活乐趣和参与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例如,可以开展各种文化课程、体育活动、手工制作等,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最后,社会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建立更加完善的保障体系,包括心理辅导、社会普惠保障等方面,保障留守儿童的基本权益和生活需求。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孝道文化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初探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初探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初探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员外出务工,尤其是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儿童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亲情关爱的缺失、物质条件的不足、成长环境的贫乏等问题,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不仅关乎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也关系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文化教育,特别是注重其孝德文化教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是维系家庭关系、社会秩序的重要道德规范。

在中国农村社会中,孝敬父母是普遍的传统美德,广为传颂。

孝道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

留守儿童生活中缺少家庭关爱,导致他们的性格容易孤僻、自卑,没有受过家庭教育的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心理压抑在内心深处,容易发展出消极的人生态度。

因此,加强留守儿童的孝德文化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留守儿童的孝德文化教育,有助于他们的自我修养。

孝敬父母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修养。

中华民族素以重孝闻名,孝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行为,是一种文化。

留守儿童需要通过思考、理解、学习,将敬老、爱亲、尊师重道融入自己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中,把孝敬父母作为自身行为的指导,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孝敬父母是从小学习和养成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建立的孝敬父母的心理观念,留守儿童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感受孝敬父母的幸福感、价值感,牢固树立与家人共同生活、成长和发展的意识。

其次,加强留守儿童的孝德文化教育,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面临着父母关爱的缺失,容易产生孤独感、自卑感和不安全感等消极情绪,而孝敬父母可以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正面感受。

孝心可以化解留守儿童内心的恐惧和压抑,增加他们的信心和自信,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心态。

同时,在对待生活和他人时,也能够培养留守儿童的同理心和善良心,有益于他们的个人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初探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初探

农村留守儿童孝德文化教育初探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一个以上亲属长期外出务工,由其他成年家庭成员照料或自行独立生活的孩子。

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们常常感到孤独、无助,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的孝德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孝德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孝顺和报答。

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要通过正确的孝道概念和行为示范来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孝顺之心。

留守儿童在家庭中并不缺乏爱,但由于父母长期离家,他们常常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怀。

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多地与留守儿童交流,用亲情填满他们的心灵空缺。

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员要积极主动地展示孝顺的行为,让留守儿童从中学会尊敬和关心他人。

留守儿童常常由父母的兄弟姐妹、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就需要这些照料者具备良好的教育观念和道德修养。

他们应当注重教育留守儿童的孝道理念,告诉他们父母的辛苦和牺牲,引导他们懂得尊敬和感恩父母。

教育者还应当主动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学校和社会也应当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孝德文化教育。

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课程或活动,培养学生的孝顺之心。

社会组织可以组织志愿者或社会工作者进入农村,为留守儿童提供适当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农村留守儿童的孝德文化教育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孝道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也是培养良好社会公民的关键。

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可以学会孝顺父母、尊敬他人,成长为有责任感、有爱心的社会成员,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稿 日期 : 2 0 ] 3—1 2 —0 1
二、 中华 民族“ 尊 老 养 老教 育" 的惯 习
尊 老养 老 是 中华 民族 的优 良传 统 , 尊 老 养 老
不 仅是 一种 义 务 与责 任 , 更 是 一种 道 德 传 统 和 道
德 规 范的体 现 。“ 尊 老养老 教育 ” 最早 可 以追溯 到
于神农 , 祭 祀教 民合 于一 室 。 ” 明 堂 的 建造 始 于神
农( 相 当于母 系 氏族 社 会 时 期 ) , 是 最 早 的祭 祀 场 所, 也 是最 早 的教 育场 所 。 _ 2 这 种远 古时 期 的教育
场所 , 虽然 是一种 自然形态 的 教育 , 但 其 中 的一些
第3 4卷 第 2期
2 0 1 4年 3月
湖 北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H UBEI ENGI NEERI NG UNI VERSI TY
V0I .3 4 N0. 2 M AR . 2 01 4
论 农 村 孝 德 教 育 的 缘起
叶 玉姝 , 覃 小林
( 中 南 民族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4 )

要: 孝 德 是 中华 民族 的 传 统 美 德 , 孝 德 教 育 同孝 德 一样 , 并非凭空产生 , 其 有 漫长 的发 展 过 程 。孝 德 教
育属 于道 德 教 育 的 一部 分 , 随 着 孝 德 内涵 与 基 本 内容 的 变化 , 不 同 时 期 的 孝 德 教 育 有 着 不 同 的 内容 和 侧 重 点 。 农 村 孝 德 教 育 的 缘起 主要 包 括 原始 社 会 “ 尊 祖 祭 祖 教 育” 的基 因 , 中华 民族“ 尊老 养 老 教 育 ” 的惯习, 儒 家“ 仁爱”
祭祀 活动 例如祭 祖 , 与孝德 密 切相 关 , 对 当时 氏族
成员具 有一 定 的教育 意义 。原 始社 会 祭祀 活 动 的 内容 十分 丰 富 , 其 中, 祭 祀 祖 先 是 原 始 社 会 最 经 常、 最 隆重 的祭 祀活 动 。在古代 , 许 多 民族 认 为祖 先 的灵魂 可 以保 佑 自己 。例 如 , 西 部 许 多 少 数 民 族 的民 间信仰 就 认 为 , 祖 先 的 灵 魂 能 够 保佑 其 后
作者简介 : 叶 玉姝 ( 1 9 8 9 一 ) , 女, 湖北孝感人 , 中南 民 族 大 学 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
覃小林 ( 1 9 6 5 一 ) , 男, 土 家族 , 湖南永顺人 , 中南 民族大 学马克 思主义 学院副教授 。

2 2 —
论 农 村 孝 德 教 育 的 缘 起
原 始社 会 时期 , 是原 始 社 会 的 一 种 美 德 。尊 老 养
其严 ” 。因此 , 儒 家“ 仁爱 ” 思想 教育 也 是农 村孝 德 教育 的主 要思想 渊 源 。
种 宗教情 感 和传 统 习俗 , 还 不 能 看 作 是 真 正 的 孝
祭 祀 活 动 包 含 着 尊 祖敬 遍、 最 主要 的民 间信 仰形 式 。人们 普遍 相 信 “ 万 物 德 教育 。直 到西 周 时 期 ,
皆有灵 ” , 在 这种 观 念 的支 配 下 , 逐 渐 形 成 了一 系
思 想教 育 的传 承 , 人 口老 龄 化 与 传 统 养 老 模 式 转 型 的 需 要 , 家 庭 结 构 及 代 际 关 系 嬗 变 的导 引 , 孝 德 教 育 边 缘 化
与形 式化 的矫 治 ,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对 传 统 文 化 观 念 的 冲 击 以及 完 善 现 有 的 法 律 法 规 制 度 的 诉 求 。
祖 和奉 养父母 双重 含 义 , 孝德 思 想才 真正形 成 。
列 的原始 祭 祀 活 动 。“ 礼” 起 源 于 祭祀 活 动 , 渗 透 着 宗教 意 识 的 风 俗 习惯 , 就 是 原 始 形 态 的礼 仪 。 原 始社会 人 们主要 通过 祭祀 活 动来 接受 风 俗 习惯 和 原始 礼仪 的 教 育 , 即祭 祀 与教 民二 者 合 一 。正 如黄绍 箕在 其所 著《 中 国教 育史 》 中所 言 : “ 明 堂始
教育 就是试 图将 具有 一定 封建 性 的孝 德 转化 为符
合社 会 主义核 心价值 体 系要求 的新 型孝 德 。


原始社会“ 尊祖 祭 祖 教 育 " 的基 因
原 始社 会 , 自然 崇 拜 和祖 先 崇 拜 是 当时 最 普
祭 祀仪式 。 [ 3 ] 然而 , 明堂 的祭祀 活 动虽然 有 一定 的 教 育作用 , 但并 非
关键词 : 农村 ; 孝德教 育; 缘 起
中图 分 类 号 : G4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4 8 2 4 ( 2 0 1 4 ) O 2 —0 0 2 2一 O 4
孝德是 中华 民族 的传 统 美 德 , 其 核 心 内涵 可 以概 括为“ 善 事 父母 ” 。孝 德 教 育 同孝 德 一 样 , 并 非凭 空产生 , 其有 漫 长 的发 展过 程 , 可 以说 孝 德教 育 与孝 德是 同时产生 的 。孝 德 教育 属 于道 德 教育 的一部 分 , 是指对 受 教育者 有 目的地施 以影 响 , 使 其 形 成 孝 德 的 实 践活 动 的 总 和 。 1 随 着 孝德 内涵 与基 本 内容 的变 化 , 不 同时 期 的 孝 德 教 育有 着 不
代 子孙繁 荣 昌盛 , 能 够 保 佑 家族 兴 旺发 达 。但 后 人要 想得 到祖 先 的 暗 中 庇 护 , 就 必 须 举 行 相应 的
同 的内容 和侧重 点 。 由于传 统 孝德 教 育本 身 不可
规避 的弊端 以及 人们 对它 的片 面 否定 与批 判 等 因 素, 致 使近 年 来 孝 德教 育 不受 人 重 视 。研 究 孝 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