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修改版)汇编

合集下载

小学心理学考试大纲

小学心理学考试大纲

小学心理学考试大纲一、考试目的与要求小学心理学考试旨在评估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和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考试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二、考试内容1. 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定义- 心理学的分支- 心理学研究方法2. 发展心理学- 儿童发展阶段- 认知发展理论(如皮亚杰理论)- 社会情感发展3. 学习心理学- 学习的定义与类型- 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 学习策略与技巧4. 情绪与动机- 情绪的定义与分类- 情绪理论- 动机的定义与类型- 动机理论5. 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 社会影响- 群体行为6. 个性与人格- 个性的定义与特点- 人格理论(如弗洛伊德、荣格、艾森克)- 个性发展与教育7. 心理健康与辅导- 心理健康的定义与标准- 常见心理问题与干预- 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与方法8.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应用- 教师角色与学生心理- 教育环境与学生发展三、考试形式与题型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题型包括:- 选择题:测试学生对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

- 简答题:评估学生对心理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案例分析题:考察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论述题:测试学生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论述的能力。

四、考试范围与深度考试内容覆盖小学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及其应用。

考试深度要求学生能够:- 准确理解心理学术语和概念。

- 掌握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并能够解释其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 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识别可能遇到的心理问题。

- 运用心理学原理,提出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五、考试准备建议- 系统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理解各个概念和理论的内涵。

- 通过阅读案例、参与讨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尝试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 定期进行模拟考试,熟悉考试题型和答题技巧。

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学》考试大纲

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学》考试大纲

小学教育专业《心理学》考试大纲为20XX年专升本的考生服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我们是大专生,但是我们通过努力一定能走向成功20XX年小学教育专业(专升本)考试大纲《心理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和基本要求(一)课程性质《心理学》是为教育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培养未来中学教师而开设的一门重要的教育专业基础课。

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学好这门课,不仅有助于学习其它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课程,而且有助于了解未来教育对象,按照其心理规律进行教育和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教育科学研究水平。

(二)基本要求1、掌握指定教材所列各章节的具体内容。

2、注意各部分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并结合有关内容进行教育教学相关案例的评析。

二、考试内容参考用书《新编心理学》,陈录生、马剑侠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8月版。

三、课程分值:150分。

四、课程考核内容:第一章心理学概论第一节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一、什么是心理学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三、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第二节心理学的发展一、心理学发展历史二、心理学的体系和结构第三节心理学的方法论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为20XX年专升本的考生服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我们是大专生,但是我们通过努力一定能走向成功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第一节两种心理观的论争一、唯心主义的心理观二、唯物主义的心理观第二节心理是脑的机能一、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二、人的神经系统及其功能三、脑的机能第三节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一、心理是一种反映二、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四、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第三章注意与组织教学第一节注意概述一、什么是注意二、注意的滑功能三、注意的生理机制与外部表现第二节注意的种类一、无意注意二、有意注意三、有意后注意第三节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范围二、注意的稳定性三、注意的分配四、注意的转移第四节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三、两种注意交替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第四章感觉、知觉与教学第一节感觉和知觉概述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为20XX年专升本的考生服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我们是大专生,但是我们通过努力一定能走向成功第二节感觉和知觉的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二、感受性变化的规律三、知觉的特性与规律第三节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二、运用感知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第五章记忆及知识巩固第一节记忆概述一、记忆及其基本过程二、记忆表象三、记忆种类与脑机制第二节记忆过程的规律一、识记二、保持与遗忘三、再认和回忆第三节记忆的品质与知识的巩固一、记忆的品质二、知识的巩固第六章思维与想象第一节思维概述一、什么是思维二、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三、思维的种类四、思维和语言第二节思维过程一、分析与综合二、比较与分类三、抽象与概括四、系统化与具体化第三节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分析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第四节想象一、什么是想象为20XX年专升本的考生服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我们是大专生,但是我们通过努力一定能走向成功二、想象的功能三、想象的种类第五节思维的品质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思维的品质二、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第七章情感第一节情感概述一、什么是情感二、情绪与情绪三、情感与认识四、情感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五、情感的功能第二节情感的分类一、按情绪状态分类二、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第三节情感的应用与调控一、情感与学校教育二、情感与心理健康三、情感的调控第八章意志第一节意志概述一、什么是意志二、意志行动的特征三、关于“意志自由”问题四、意志与认识、情感第二节意志行动过程分析一、采取决定阶段二、执行决定阶段第三节意志的品质与培养一、意志的品质二、意志的培养第九章个性与个性倾向性第一节个性概述一、什么是个性为20XX年专升本的考生服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我们是大专生,但是我们通过努力一定能走向成功二、个性的心理结构三、个性与因材施教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个性倾向性一、需要二、动机三、兴趣第十章能力第一节能力概述一、什么是能力二、能力的分类三、能力与知知、技能第二节能力的差异分析一、能力类型差异二、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三、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第三节能力的测量一、能力的测量二、智力测验应具备的条件第四节能力的形成和培养一、早期教育是能力早期发展的决定条件二、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三、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四、兴趣、爱好和勤奋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内容动力五、教师应坚持正确的观点,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第十一章气质与性格第一节气质一、什么是气质二、气质的类型三、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四、气质研究对实践活动的意义第二节性格一、什么是性格二、性格与能力、气质三、性格的类型四、性格的结构为20XX年专升本的考生服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我们是大专生,但是我们通过努力一定能走向成功五、学生性格的培养第三节人格测量一、什么是人格测量二、人格测量的主要方法三、人格测量应注意的问题(第十二章到第十七章不作为考试内容)五、其他说明:(一)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2、填空题3、选择题4、判断题5、简答题6、论述题7、案例(资料)分析(二)考试难易程度1、较容易30%2、中等程度40%3、较难30%《教育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和基本要求(一)课程性质教育学是师范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事关每位师范生的职业修养。

最新个人整理的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最新个人整理的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1 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

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

制度化教育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1.古代社会a。

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

礼、乐、射、御、书、数。

b。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1 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

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

制度化教育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1.古代社会a。

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

礼、乐、射、御、书、数。

b。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最新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要点

最新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要点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

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

制度化教育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1.古代社会a。

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1 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

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

制度化教育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1.古代社会a。

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

礼、乐、射、御、书、数。

b。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修改版)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修改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立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a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b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c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d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从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知道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e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三过程a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b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c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乌申斯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26年,心理学教陆志伟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三)、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要点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要点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要点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

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

制度化教育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1.古代社会a。

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 教育得发展一、教育得概念考点: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就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得与社会生活经验得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就是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得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教育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通过学校得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得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得发展:教育制度得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得过程。

a。

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得制度。

b。

制度化教育选择:近代学校系统得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得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得就是正规教育,也就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得按年龄分级得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得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得许多专业课程与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得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 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

中国近代系统得学制产生于1902年得《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得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得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得过程1、古代社会a。

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得政教合一得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得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

礼、乐、射、御、书、数。

b。

中国封建社会得教育内容就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范本模板】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范本模板】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1。

学生:主体因素。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2。

教师:关键。

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3。

教学内容: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

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5。

教学环境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社会环境: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1。

学习过程:核心内容。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2.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在实际应用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料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敦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奠定了基础.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后,西方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年代以后,学科心理学发展很快.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内容日趋集中,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版本)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及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及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及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及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及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及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及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教育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精心整理的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精心整理的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精心整理的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教一学过程的五要素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三种过程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是主体因素,有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教师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基本心理特性;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

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1903年。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廖世承在1924年编写的。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5.宏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四种主要的变量。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6.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1994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①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②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③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④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以及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1 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

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

制度化教育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1.古代社会a。

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

礼、乐、射、御、书、数。

b。

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立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五要素)a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b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c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d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从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知道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e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三过程a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b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c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乌申斯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二)、发展时期( 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1926年,心理学教陆志伟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三)、成熟时期(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

开始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我国在70年代后期起,教育心理学重新复苏繁荣。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四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表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心理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尽管发展的速度存在个体差异,但发展是不可逆的。

(3)不平衡性。

不同心理的发展速度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同,发展所需的最佳时期与条件不同,具有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各种心理机能所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速度、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的互粉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1、我国心理学家把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7);童年期(6,7~11,12);少年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

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少年期。

心理自我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为青年初期。

2、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一)学习准备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动态)(二)关键期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1、代表人物:皮亚杰2、内容: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㈡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③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于最近发展区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意义: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第三节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发展1、定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见书P20-21)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二)自我意识的发展1、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3、发展阶段: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一)认知方式差异:1、定义: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差异表现: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③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二)智力差异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4、差异表现:(见书P27)个体差异群体差异(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P27 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差异表现①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②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3、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一)学习的心理实质1、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这一定义说明: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1、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对人的学习的定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变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①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②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