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教育资源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合教育资源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者:严志海王富新张艳霞史忠泮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3期
摘要:本文以河北省吴桥县为例,分析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现象及原因,提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通过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中心学校,理顺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统筹安排、优化配置教师资源,推进学区建设,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健全和完善教研网络,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的公平、公正。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区建设教育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义务教育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党的十七大把把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列为改善民生六大任务之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城乡均衡发展,作为今后十年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提出来。
近年来,河北省吴桥县以教育资源科学有效整合为目标,积极推进学区建设,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有效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公平、公正。
一、城乡义务教育不均衡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吴桥县辖5镇5乡,473个行政村,总人口28.2万人。
学区建立前,全县共有初中 19 所,小学66 所,10个乡镇全部设有教育办公室,主管本乡镇的教育工作,人事教育经费由乡镇统管。
农村中小学点多人少,规模偏小,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再加上管理体制不顺,诸多原因造成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差强人意,与城镇学校差距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差距,城镇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均高于农村。
二是师资力量的差距,主要反映在数量、质量、稳定性三个方面。
农村地区教师缺编严重,尤其是短线学科的结构性缺编的情况更加严重,如专职音乐美体教师,计算机、英语等学科专任教师,各地普遍较缺。
优质教师资源城乡分布极不均衡,表现在义务教育学校的中级及以上职称教师比例,城乡差距较大。
另外,代课教师主要在农村。
相对于城市教师,农村教师工作变动频繁,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据调查,高达42.36%的农村教师打算调动工作。
三是办学条件的差距。
有人说,城市的学校像欧洲,农村的学校像非洲,城市中小学的一间教室相当于农村的一所学校。
甚至农村中小学校舍中还有大量危房。
另外,农村义务教育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过低,学校的理科实验、音体美、计算机等教学设备的配置水平,会直接影响到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这已成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突出问题。
形成城乡义务教育差别过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现行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是实施“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义务教育经费基本上是城市负责城市,农村负责农村,农村义务教育的
经费投入以最困难的县乡两级财政为主体,这样,城乡财政收入的差距必然造成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
二是传统办学模式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质量的低下。
长期以来,农村的办学格局是村村办小学、乡乡有初中,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再加上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农村中小学生源状况急剧变化,“微型学校”、“袖珍班”越来越多,一个教师教几个、十几个孩子,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对这些学校,政府加大经费投入似乎不值得,没有经费投入,它就只能落后,不少学校教师一人教几科,不能做到专任化,由此导致农村学校质量低下。
二、推进学区建设,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为破解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难题,吴桥县从2007年开始,着手进行农村学区建设试点工作,并把农村学区建设作为优化义务教育总体布局、实现农村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治本之策,探索出一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办学模式的新路子。
1.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充分考虑人口增长和人口密度、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教育资源布局及交通、环境、地形地貌等因素,打破乡镇界限,按照规模适度的要求合理布局学校,达到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为此制定了《吴桥县2007-2010年农村学区建设规划》,用三年的时间,分三次(07年试点、08年大面积推进、09年解决疑难问题)撤销10个乡镇教办室,撤并12所初中,撤并42所小学,在全县建立起6个学区中心校,形成7所初中,24所标准化小学的格局。
2.整合资源、协调发展。
一是将学区建设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紧密结合。
按照由高到低、自上而下,先初中、后小学的顺序依次调整学校布局。
充分考虑学区内原有办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把布局调整后闲置的初中校舍优先用于小学、闲置的小学校舍优先用于幼儿园建设;二是将学区建设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
建设标准化学校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优质化的突破口和支撑点。
以学区为单位,按照人口分布、学龄儿童少年分布,建设规模适度的标准化中小学。
杜绝“撒芝麻盐”的投资方法,经费投资集中用于标准化中小学建设;三是将学区建设与城镇建设规划紧密结合。
学校布点坚持“三个集中”,即:初中学校向中心乡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学校布局向交通便利地带集中,满足适龄人口的入学需要。
3.理顺体制、规范管理。
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解脱乡镇的“捆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县为主”,建立完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区中心校和学校三级管理的县域教育新体制。
在原乡镇教办室成员内,通过“考核、评定、择优”的方法,组成学区领导班子,同时把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中小学领导同志调整到保留的中小学校任职,从学区管理制度建设入手,建立健全学区各项管理制度,全县统一制定各类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为做好学区各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4.统筹安排、优化配置。
各学区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对教师进行统筹安排、重新配置,实现教师专科专任,解决相对偏僻学校师资力量缺乏问题和某些学校学科教师不足问题,保证开足、开齐、开全课程,实现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
三、学区建设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学区建设的实施,从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保障教师待遇、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有力地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面貌,达到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
1.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
通过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形成规模办学,努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2005年以来,全县共投入项目校资金5553万元,建设了18所项目学校,形成了楼宇式格局,学校的实验室和仪器室达到了省一类标准,图书室、语音室、计算机室、多媒体室等专业教室一应俱全。
07年以来已有20所小学通过了市局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09年又有2所中小学申报了市级验收,预计到2011年规划保留的31所中小学能全部通过市局评估验收。
2.健全和完善了教研网络。
过去,各乡镇的教办室只有1名教研员,在乡镇政府的管辖下,各行其是,无法履行教研员的职责,教办室撤掉后,学区中心校下设研训室,有 6 名专职研训员,在县教研室的直接领导下,独立开展研训工作,研训室负责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承担整个学区的教师培训和教研工作,形成了以县教研室为主体、学区研训室为平台、校本教研为基础的研训网络。
这样既实现了松绑放权,使研训工作重心下移;又在没有增加人员的基础上理顺了关系,增强教研和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促使研训工作有效开展,出台了《学区研训室工作评价办法(试行)》,开展了“研训员业务培训”、“新课标新教材知识考核”、“同题说课、上课、评课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组织了由学区研训员参加的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品、音美等学科的系列教研活动。
3.提升了义务教育质量。
从09年1月1日起,吴桥县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县政府统一筹集、统一管理、教育局统一打卡发放,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得到了保障,激发了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制订了统一的《教师岗位能力等级评价制度》,教师考核由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师德等一系列指标综合评定,避免了只注重升学率的单一评价,还加进了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
教师队伍的专任化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使义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4.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目前,全县义务教育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校际均衡,全县学校之间、学区之间教育趋于平衡,每个学生都能就近进入到优质学校,享受优质教育,择校现象得以有效遏制;城乡均衡,农村教育“城市化”,给了农村孩子一个平等的就学机会;群体教育均衡,确保了低保家庭子弟、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弟等弱势群体的平等受教育权利。
吴桥县整合教育资源,建设农村学区的实践经过事实证明是正确的,而且其成功经验也为探索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提供了借鉴作用,2007年下半年,吴桥县的学区建设试点工作已接近尾声,这时,河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做好我省农村学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其基本精神正与吴桥县的实践相一致。
2009年11月份,沧州市学区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吴桥县组织召开,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领导对吴桥经验做了高度评价,吴桥在学区建设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值得学习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