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内开花墙外香”——诸城茂腔生存状况探微

合集下载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潍坊地方剧种茂腔是山东省潍坊市的一种地方戏曲,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风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茂腔剧种主要流传于安丘和潍城两大地区,起源于清朝晚期,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演变发展中,茂腔剧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体现了山东省戏曲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茂腔剧种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唱腔独特茂腔唱腔独特,其音调清晰明快,旋律简洁生动,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茂腔剧种唱腔的特点是:声音嘹亮,节奏稳健,跌宕起伏,飘逸舒缓,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演唱时,歌唱家们不仅要掌握好音乐节奏,还要注重唱腔的情感表达和角色特点的展现,以使唱腔更加生动有力,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表演技巧高超茂腔剧种在表演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表演技巧高超,包括舞蹈、表情、动作、衣饰等方面的细节都表现出高度的艺术修养和演技水准。

演员们在演出时,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展现出角色的气质特点和精神内涵,极大地提升了剧目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三、曲艺表演丰富多彩茂腔剧种还具有丰富的曲艺表演形式,包括小品、相声、评书、快板等,这些表演形式使得剧目更具生动趣味,增强了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

一、注重传承创新二、提升演出水准茂腔剧种在演出中要不断的提升演出水准,力争在唱腔、形体、表演技巧等方面取得更高的成就,以提升整个剧种的艺术形象和观看效果。

三、加强市场营销茂腔剧种要加强市场营销,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文化,为剧种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通过宣传推广的方式,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喜爱茂腔剧种。

总之,茂腔剧种作为山东省的一种地方戏曲,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发展潜力,相信在传承发展中会继续发光发热,成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茂腔是山东潍坊地方戏曲中的一种剧种,其特点鲜明,受到当地观众的喜爱。

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茂腔在演出艺术、表演形式、音乐伴奏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茂腔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一、艺术特征茂腔是潍坊地方戏曲中的一种剧种,其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表演形式多样茂腔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双簧、大合唱等形式,也有对唱、耍嘴等形式。

这些表演形式不仅展示了演员的功底和技艺,同时也为剧情的展开和情感的表达提供了多样化的演绎方式。

2.音乐伴奏独特茂腔的音乐伴奏独特,以琵琶、板胡、唢呐等乐器为主要伴奏,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给观众带来了视听上的双重享受。

音乐伴奏也是茂腔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演员的表演相互配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美感。

3.剧情丰富多彩茂腔的剧情丰富多彩,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历史题材的戏曲剧目,也有现代题材的创新作品。

这些剧情不仅反映了潍坊地方的历史文化,也引领了时代的潮流,展现了当下社会的生活状态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4.舞台表现力强茂腔的舞台表现力很强,在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灯光效果等方面都有着精心的设计和布置,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艺术画面。

这种舞台表现力不仅丰富了演出的艺术效果,也增加了观众的观赏乐趣。

二、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茂腔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1.注重文化传承茂腔作为潍坊地方的戏曲剧种,其传承和保护成为了当地文化部门的重要工作。

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冲击和挑战的今天,茂腔的传承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

2.融合创新发展茂腔在传承的基础上,也积极进行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吸纳新的元素和内容,使剧目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创意。

这不仅能够激发演员和创作者的创作激情,也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使茂腔更具有现代审美价值。

3.加强演出交流茂腔的发展也需要加强演出交流,通过各种形式的演出、比赛和交流活动,让茂腔更多地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增强其影响力和感染力。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1. 引言1.1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是山东省潍坊地区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传统戏曲形式。

茂腔源于明代,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鲜明的风格。

茂腔以其婉转悠扬的唱腔、细腻动人的表演和精美细致的服饰道具而闻名于世。

茂腔的表演风格严谨细致,注重细节和内涵的表达,演员们动作优美、神情动人,用心唱、用心演,使得演出更加富有韵味和感染力。

音乐特色方面,茂腔注重旋律的优美和节奏的协调,具有独特的音韵美感。

服饰道具方面,茂腔的服饰色彩艳丽,样式繁多,道具精美细致,体现出山东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与现代融合是茂腔发展的趋势之一。

茂腔积极吸纳当代戏曲艺术的先进成果,不断创新表演形式,推出新剧目,以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时代的发展。

茂腔艺术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展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特征和独特魅力,其发展趋势是融合传统与现代,不断创新发展,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迎合时代需求,使之在当今社会仍然能够绽放光彩,展现出新的艺术魅力。

2. 正文2.1 历史渊源茂腔是山东省潍坊地方剧种中的一种,起源于当地民间戏曲传统。

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当时在潍坊地区的农村和市镇上流行一种由当地戏剧艺人所表演的民间戏曲形式,而这些戏曲形式逐渐演变发展成为茂腔这一剧种。

茂腔的成型过程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在民间戏曲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多种戏曲形式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特色。

茂腔的历史渊源也反映了当地戏曲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是潍坊地区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茂腔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有优秀的戏曲表演艺人涌现,他们传承和发展了茂腔这一传统剧种,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

茂腔的历史深厚而源远,是潍坊地方戏曲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当地文化传统的宝贵遗产。

在当今社会中,茂腔的传统魅力依然吸引着观众,也为当地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代茂腔发展之研究

当代茂腔发展之研究
茂 腔 要 想 得 到 广 大 青 少 年 的 喜 欢 , 先 要 放 下 首 架 子 , 动走 近他 们 。 如 今 各 个 学 校 的交 流活 动很 主

巩 固现 有 观 众 。 大 演 出市 场 扩
( ) 注 老年 观 众 市场 一 关
人 口老 龄化 对茂 腔 的 影 响 是 明显 的 , 然 两 者 虽 在 理 论 上 有 较好 的 结 合 点 , 是 在 现 实 中 两 者 能 否 但
作 者要抓住老年人 的审美心理 , 从选材 、 故事情节 、
唱腔及舞美上 创作 出适 合老年 人 口味的剧 目。其 次, 做好茂腔 的推广工作 , 培育新的老年戏迷 。我们 的茂 腔推广人 员可 以多深入公 园 、社 区等公众场 所, 合理利用 电视 、 广播 、 报纸 、 网络 等媒 介 , 开展别
生 , 可 以在 因循 守 旧 中走 向 消 亡 。 当 前 茂 腔 的现 也
作并 推广 更多适合农村 老年人的作 品 , 丰富他们 的
老年生活 , 培育更 多的农村戏曲观众 。
总 而 言之 ,茂 腔 市 场 的 老 龄 化倾 向并 不 可 怕 ,
可怕 的就是我们忽视 了广大 的老年戏迷观众 。
民 族
民 J虱 、
当代茂 腔 发展 之 研 究
●单 晓杰
【 摘 要] 茂腔作为山 东省胶 东半岛的一 个 小剧种深深地扎根 于民间, 有着深厚的 民族文化土壤 , 曲调 纯朴 其
自然、 委婉柔怨 , 唱腔通俗 易懂 , 娓娓动听 , 生活气息浓郁 , 深得人们 的喜 爱。 但是 , 随着影视 竞争的冲击 , 文化娱 乐的多元化 。 观众 审美爱好 的转移 , 社会资助与扶持 的减 少等 方面的影响 , 使得这一独 具特 色的 地方戏曲濒临灭绝。如何做好茂腔戏的保护和创新工作是值得我们 关注的一个 问题。 [ 关键词 ] 茂腔; 现状 ; 危机 ; 市场

从戏班组织形式的变迁窥视诸城茂腔的发展

从戏班组织形式的变迁窥视诸城茂腔的发展
形式。
粉 ,摸些胭脂 ,有 时系条毛 巾,就在集市 、庙会 中开唱 ,名 日 “ 踩薄土” “ 盘凳子” 。演出中无丝 竹伴奏 ,只有单皮鼓 、大锣 、小锣 、小钹 按节而
拍 ,演 唱为干 唱 ,在演 出间歇 时奏乐渲染 气氛 。
早期 的本肘鼓主要是为热闹群众 ,其粗俗 的内容
较多 ,即兴表演可 以随意发挥 。唱本肘鼓 的知名
粮食 或钱 财 以维持生计 ,这是一种 乞食 技术 ,因 此茂 腔艺 人在 口述 这 段历 史 时形 象地 将其 称 为
“ 摆地摊 ”或 “ " l  ̄ l ' - J 子” 。
《 打
《 豫 i 帘》
吵年》
五台》 等 ,这些
戏 亦被称为 “ -t ] , 戏” “ 三小戏 ” 。- -t , l  ̄ 就是 小
是在清初康熙年 间 ,由一位姓周 的尼姑把 当时农
村妇女在 劳动 时所 唱的 民歌加工 、发展 形成 的。
[ 项 目简介 ]本文 系 2 0 1 6 年 度 山东省 艺术 学重点课 题 项 目 “ 基层 非遗保护 工作研 究” ( 项 目号
1 6 0 7 6 4 5 ) 阶段 性 成 果 。
个剧种 的起源和 发展是一 种集体传 承 的结果 ,
周姓尼姑唱戏的说法缺乏实证 。还 有人认 为肘鼓 子和 “ 轴棍子”同音 ,早期 的说唱艺人携带一种 画轴 ,画上多为吉祥图案 ,艺人在为群众开锁还 愿 、驱邪招财时 ,一边展示画轴一边说唱 , “ 轴 棍子”也就演变成肘鼓子 。而 比较令人信服的说 法是 ,肘鼓子是一种肘悬小鼓 、击节而奏 的演 出
分 ,只有 音的高低和节 奏上的区别。这些小戏之
所 以能得 到群众的喜欢 ,是 因为本地土语演唱 的 形式使戏曲极富生活气息。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山东潍坊是中国剧种宝库,其中茂腔是潍坊的地方剧种之一。

茂腔是潍坊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明朝末年,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

茂腔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表演风格在潍坊地区久负盛名,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使得茂腔在当地乃至全国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茂腔的艺术特征1. 唱腔多样茂腔的唱腔多样化是其突出的艺术特征之一。

茂腔的唱腔有“二黄、快板、大鼓”等,每一种唱腔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二黄是茂腔的主要伴奏乐器,用以伴奏演员的唱念。

快板则是茂腔的一种常用唱腔,其特点是节奏明快、婉转悠扬,能够更好地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而大鼓则是茂腔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大鼓的节奏和音色既能激发演员的表演激情,又能够提升整个戏曲的氛围。

2. 剧本内容丰富茂腔的剧本内容丰富多样,题材广泛,既有历史传统戏曲剧目,又有现代戏曲作品,包括文艺、喜剧、悲剧等多种类型。

茂腔的剧本多取材于当地的历史传统故事和人物,塑造了一大批经典人物形象,塑造了一大批经典人物形象,这些剧目都深受观众的喜爱。

3. 表演技艺高超茂腔的表演技艺以嗓音的运用为主,在表演中融入了大量的动作、武打等元素,使得茂腔的表演更加生动和具有吸引力。

辅以细腻的表情和舞蹈,演员能够更好地诠释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得观众更容易被吸引和感染。

4. 舞台布景独特茂腔的舞台布景风格独特,多运用纸糊灯、灯盏、年华、庙座、门楼、黑幕戏法等装饰布置,使得舞台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貌,使得观众在观赏剧目时能够充分融入到戏曲的氛围之中,增加观赏的乐趣。

二、茂腔的发展趋势1.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茂腔剧种在发展中不断吸取新的元素,使得传统剧种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茂腔剧种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创编了不少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新剧目,使得剧种焕发出勃勃生机。

2. 宣传推广力度加大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兴盛,茂腔剧种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摘要】潍坊茂腔是山东潍坊地方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方式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经历多年的发展,潍坊茂腔在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演变轨迹,不断吸收借鉴他地之长处,并保持其传统特色。

在当今社会,潍坊茂腔通过创新发展,注入更多现代元素,拓展演出形式,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活力。

未来,潍坊茂腔有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平衡,继续发展壮大。

潍坊茂腔作为地方传统剧种,对于当地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加以重视与关注。

【关键词】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艺术特征,发展趋势,历史演变,重要性。

1. 引言1.1 概述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是山东传统地方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茂腔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技巧和剧目特色而闻名于江北。

茂腔的表演形式多变,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历史传统剧目,也有现代题材剧目,涵盖了各个方面的生活和社会现实,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

茂腔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唱腔、表演技巧和剧目内容上。

唱腔清亮婉转,情感真挚,能够深深打动观众的心灵。

表演技巧独具特色,演员们在舞台上身姿矫健,动作熟练,能够生动地展现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剧目内容丰富多样,从传统的古装戏到现代的都市剧,从历史史诗到家庭琐事,无一不展现了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魅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对艺术的需求不断增长,潍坊茂腔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通过引进新的演出技术和剧目创作,茂腔正在走向现代化。

茂腔也在积极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保留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

未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潍坊茂腔将会有更广阔的舞台和更丰富的内容,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

2. 正文2.1 艺术特征潍坊茂腔是山东潍坊地方戏曲剧种中的代表性剧种,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其艺术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音乐节奏明快:潍坊茂腔音乐节奏明快,富有激情和感染力。

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通过声音的高低变化和音调的转换,展现出剧情的起伏和人物情感的变化,使观众产生共鸣。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

山东潍坊地方剧种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茂腔,是山东省潍坊地方剧中的一种剧种,是地方戏曲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茂腔在潍坊地区流传甚广,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茂腔的艺术特征与发展趋势具有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了解。

一、艺术特征茂腔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剧本、表演、音乐和服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剧本茂腔的剧本以山东潍坊方言为基础,加入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表现出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

剧本内容通常以历史题材为主,反映潍坊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风民俗,富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

2.表演茂腔的表演以腔调优美、唱腔婉转、动作生动、表情夸张为特点。

演员们在舞台上运用自己独特的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使得整个表演富有感染力和艺术感染力。

茂腔的表演艺术非常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通过对角色性格特点的深刻把握和演绎,使得角色更加生动和立体。

3.音乐茂腔的音乐以潍坊地方音乐为基础,融合了潍坊地区的曲艺音乐和民间音乐元素,具有地域性和传统性。

音乐旋律优美、动人,能够为剧情和人物的情感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4.服饰茂腔的服饰以潍坊地方传统服饰为基础,结合戏曲表演的需求,通过色彩和款式的搭配,使得服饰更加符合角色形象和时代背景,能够更好地帮助演员塑造角色形象。

二、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茂腔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展现出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采。

1.内容创新茂腔剧本内容以潍坊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为题材,不断拓展剧本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人物形象刻画也更加立体,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2.表演形式创新在表演形式上,茂腔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更多的现代舞台表演元素,如灯光、音响、舞美等方面的创新,提升了整体舞台效果,并更能吸引观众的眼球。

3.文化传承与创新茂腔剧团积极开展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组织演员参加专业化的培训和学习,提升演员的专业水平和艺术素养,同时也积极挖掘和整理传统剧目,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寻根溯源,诸城茂腔研究

寻根溯源,诸城茂腔研究

寻根溯源:“诸城县茂腔剧团”老演员重聚首3月15日,诸城市艺术团来了一群特殊的老人。

他们都已年过古稀,最小的也超过了70岁,他们现在虽然各居他方,但他们都曾是五六十年代“诸城县茂腔剧团”中的一员。

随着历史变革,“诸城县茂腔剧团”衍变成了现在的“诸城市艺术团”,但这些人对诸城茂腔的热爱从未改变。

今天,他们重新聚首,握手、拥抱、相互问候,坐在一起回忆过往的经历。

诸城茂腔发展的历史和诸城茂腔剧团的变革有着很密切的关联。

现在家住胶州市里岔镇甘沟村的马文洲,是艺术团请来的重要客人,他是诸城县茂腔剧团的创始人之一。

他说“诸城县茂剧团的前身是在高密成立的群力茂腔剧团,1952年,以李玉堂为首,包括我、徐玉义、崔玉凤、石宗奇、尹翠云、刘衍奎等在内的十几个人成立这个茂腔剧团。

”1954年,为响应国家号召,群力茂腔剧团正式登记为国家专业茂腔表演团体,1955年9月,茂腔剧团划归诸城县。

1957年4月改称诸城县茂腔剧团,文革前夕,茂腔剧团解散。

文革之后,在诸城县京剧团内设立了茂腔演出队。

现为诸城市艺术团团长的韩鹏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对诸城茂腔有这一段历史非常自豪,他说“1978年11月,诸城京剧团改名为诸城县剧团,到1981年又恢复诸城县茂腔剧团的名字,直到1986年诸城县茂腔剧团又改名为艺术团,一直沿用至今。

”从潍坊专程赶来的徐艳芳出生于茂腔世家,她也是诸城茂县腔剧团创始人之一尹翠云的女儿,“最初,茂腔叫肘鼓子戏,方圆百里没有不知道我们家,我的父母、哥哥、嫂子都是茂腔演员,当时是他们在诸城、胶州、高密等地巡回演出,一天一个地方。

”参与座谈会的茂腔老演员都很认同,茂腔形成离不开一位外号“老满洲”的女性。

“老满洲姓丁,清光绪末年,唱“拉魂腔”老满洲带着四个女儿,三个儿子来诸城落户,她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诸城姓王的唱本肘鼓的艺人,使‘拉魂腔’和诸城地区‘本肘鼓’结合。

后来,老满洲的二女儿生了王福举,王福举就是茂腔名角王仙梅的父亲”,做为诸城茂腔的代表性传承人,七十多岁的李树梅查阅了很多资料,希望能够论证“茂腔的根在诸城”这一观点。

苏轼《蝶恋花·春景》全词翻译鉴赏

苏轼《蝶恋花·春景》全词翻译鉴赏

苏轼《蝶恋花·春景》全词翻译鉴赏蝶恋花·春景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释]①花褪残红:残花凋谢。

②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③笑渐不闻声渐悄:墙外行人已渐渐听不到墙里荡秋千的女子的笑语欢声了。

④多情:指墙外行人。

无情:指墙里的女子。

恼:引起烦恼。

译文:蝶恋花·春景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不久天涯到处又会再长满茂盛的芳草。

(春天还会到来的)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

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译文2: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

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围墙之内,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忍不住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译文3:杏花退红瓣已凋,枝头杏果青又小。

燕子飞来寻旧巢,绿水潺潺把人家环绕。

风吹柳枝絮花渐少,芳草长到天边能不伤春老?墙里秋千摇,墙外有行道。

行人墙外过,听见墙里美人笑。

欢声笑语渐不闻,但觉墙里静悄悄,可怜墙外多情人,枉被笑声撩拔声烦恼。

【简析】:《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

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对茂腔唱腔科学发声的思考

对茂腔唱腔科学发声的思考

对茂腔唱腔科学发声的思考作者:安丰霞来源:《艺术大观》2019年第01期摘要:茂腔—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深得山东半岛地区人们的喜爱。

据史料记载,茂腔发源于胶州南乡(今青岛西海岸新区),流行于西海岸新区、胶州、高密、诸诚、五莲、日照、莒南及青岛等地,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继承保护和创新弘扬是每一位从业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对茂腔从最初喜欢的表象开始,到今天对它的情感越发深厚,茂腔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使之更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

此文根据自己多年来的舞台经验和日常积累,对茂腔唱腔科学发声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希望能对喜爱茂腔的朋友多年来对自己演唱唱腔上遇到的困惑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茂腔唱腔科学发声法;继承保护;创新弘扬一、气息歌唱(文中提到的歌唱同时适应于茂腔演唱)中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是,要想唱好歌、必先调其气,这就说明了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它贯穿着歌唱的全过程,而呼吸的正确运用就是你歌唱的生命线,这条线把每个珠子(声音)串联起来,让它上下流通滚动,再加上良好的咬字行腔,把握好语言风格,那么,这个呼吸的支撑就算是找到了方向。

在平时练习中可以用惊讶的表情练习快吸快呼,最好呼气时用“渍”来均匀呼出,也可以快慢结合,再配合打嘟噜,每天坚持5分钟;特别要注意的是吸气时的状态要正确,千万记住是“吸气”而不是“抽气”,戏曲演员由百分之七八十吸气是抽气的状态,一吸气就耸肩、收腹部、马上气息往上提,应该是气息吸到哪里就从哪里开始唱,那么,如果你的气息总是吸到胸部,必定是从胸部开始发声,那么在演唱中就造成高不上去低不下来的后果。

所以,正确吸气時横膈膜往外撑开,犹如人大便时往下端坐使劲地感觉;另外也可以找好像球浮起水面时,我们的手往下压球不让它起来,于是找到一种与水产生浮力对抗的力量,最终的支点都要归到丹田位置。

二、声音的走向在良好的气息支撑下,你的知道声音往哪里走?这里有一半是我们观念的认识,只有认识正确了,依靠你的想象力想让声音打到哪里就到哪里。

墙内开花墙外香

墙内开花墙外香

古诗云:墙内开花墙外香,一杯醇酒香满堂。

人们常说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话的科学本意揭示分子的扩散现象.有人解释道:墙里种的花,在高墙之内平淡无奇,墙内人视其为普通品种,浸染香中不觉香,但幽香却飘到墙外,给人美好的感受,令人遐思向往。

也就是说,人才或技术发明等不为本土所重视而流誉它处。

人做出了成绩,内部还并不怎么知晓或不以为然,外面的人却耳闻而欣赏不已了。

比喻成绩不受本部门重视,却为其它部门赏识。

这种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晨练中某个人,工作是面对一些无味的收据,退休回家后,常常在公园里把在电脑中所学的广场舞教给大家,从一开始的几个人,发展到近百人,带给游客美的享爱,也给所学者带来许多益处,精神世界丰富了,身体健康了,她也堪称广场舞的专家,真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意味.还有费雷罗(网球选手)以忧郁著称,他是西班牙人,但西班牙女子都比较青睐莫亚等性感男运动员.可费在法国却很受欢迎,在法国的人气反而比在他祖国还要高.这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一个比较实际的解释.比如《孙子兵法》智慧,墙内开花墙外香!指导现代领导艺术也十分重要。

如《孙子兵法》中所提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这就要求领导不能随便发怒和指责,而应该多倾听员工们的意见心声,或许还能在其中找到很好的管理新思路。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一个项目总是老板在张罗,总是老板忙前忙后,就会出现君忙必乱的局面。

如果一个项目的负责人虽然有能力,但总是受到老板的过多制约和驾驭,而不能发挥其才能,那么老板势必变成孤家寡人。

还有日本企业家大桥武夫撰写了《兵法经营学》,讲述如何将兵法理论运用于商战,其中特别强调以孙子兵法管理企业。

《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末期大军事家孙武,为助吴王阖闾成就霸业所写的一部兵书。

全文十三篇,五千余言。

内容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哲理深邃。

千百年来,举世公认它是人类智慧瑰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谋略宝库。

比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谋略,计深远虑的先胜谋略,安国全军的慎战谋略,刚柔相济的战道谋略,五德兼备的将帅谋略,令文昌武的治军谋略,九地六形的地理谋略;奇正相生的阵法谋略;避实击虚的易胜谋略&&其内涵之深,运用之妙,神奇之极,举世瞩目。

山东地方戏茂腔的相关探究

山东地方戏茂腔的相关探究

山东地方戏茂腔的相关探究作者:刘玲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4期【摘要】茂腔是流传于山东的地方戏曲,于2006年被正式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艺术价值。

如今,茂腔也面临着诸多发展问题。

本文分析了茂腔的特征与影响,并结合茂腔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茂腔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关键词】茂腔;特征;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045-01茂腔是流传于山东青岛、潍坊、日照等地区的地方性戏曲,在流传与发展过程中,其不断吸收地方花鼓秧歌的形式与唱腔,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艺术。

随着文化艺术多元化发展,茂腔这一地方小剧种面临着文化市场的巨大冲击,该如何保留自己的一席之地?探究茂腔的发展现状与传承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山东地方戏茂腔的特征与影响茂腔有着二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于2006年被正式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出其深厚的艺术价值。

总体来看,茂腔属于地方小戏,其表演形式通俗易懂,演出形式由最初的一人演唱逐渐发展到多人演唱,非常贴近大众生活。

从唱腔风格来看,其特征非常鲜明,演员基本用真嗓,当地称为“满口嗓”,听起来非常朴实亲切。

其剧目与百姓的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深深扎根于民间。

从其价值来看,茂腔集音乐、文学于一体,承载着深厚的地方文化与历史,同时有着极强的艺术价值,是地方民间戏剧发展的直接体现。

另外,茂腔也是地方乡村文化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对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宣扬本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茂腔的生存现状当前山东青岛的胶州、高密以及黄岛等地区,茂腔戏获得了良好发展,各专业剧团近年来都排演了不少大型茂腔剧,使茂腔焕发着勃勃生机。

诸如2016年青岛胶州市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编排演出的茂腔戏《秧歌乡的故事》被列入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2014年高密艺术剧院茂腔剧团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红高粱》搬上茂腔舞台;黄岛区茂腔艺术传承中心2014年创作的大型茂腔纪实现代戏《支书张玉刚》荣获第九届全国戏剧文化奖13个奖项。

春宫怨(杜荀鹤)原文及赏析

春宫怨(杜荀鹤)原文及赏析

春宫怨(杜荀鹤)原文及赏析春宫怨(杜荀鹤)原文及赏析
春宫怨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可怜今夕月,向何方?被驱替,强装笑,自释其狂妄。

画堂匝地荷花开,未曾入画楼先老。

尘缨不动旧宫筵,内人无奈奏羞颜。

可怜今夕月,向何人?被来拭面流莺恼,不道宫中今夜长。

赏析:
这首词是杜荀鹤的《春宫怨》。

整首词采用七言绝句,以墙中、墙外的对比描写了宫女墙内秋千之旁,行人墙外借秋千的情景,用以抒发了词人的爱情怨愤之感。

墙内墙外画龙点睛,凭空使得读者有意猜测究竟女子与行人如何相会之意。

而读者的想象能力变为词意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

而词的最后以“不道宫中今夜长”作为结句。

真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此句表露了词人因爱情的不顺,而不能得到自由的苦闷之心态。

山东诸城茂腔生存现状调查

山东诸城茂腔生存现状调查

山东诸城茂腔生存现状调查王增鑫(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摘 要:诸城茂腔曾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繁荣,深受人们欢迎,演出交流曾一度扩大到周边县市。

但此后处于不断下滑趋势,2009年6月,诸城艺术团作为山东省试点,率先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由事业单位整体转企改制,解散了茂腔剧团,造成茂腔人才的大量流失,自此诸城茂腔便一蹶不振。

关键词:茂腔;团体;传承人;现状;危机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838(2015)03-053-07收稿日期:2015-06-06作者简介:王增鑫(1986-),男,山东省潍坊市诸城市人,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2013级艺术学硕士研究生。

茂腔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东地方剧种,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其起源于民间,流行于山东胶州、高密、诸城等东部地区。

其发展过程经历了“本肘鼓”、“冒肘鼓”和“茂腔”三个阶段,[1](138)诸城作为茂腔的流行地区之一,对茂腔形成及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早期的诸城茂腔简单易学,后经自身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京剧、梆子等其它剧种同台演出中,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在伴奏乐器、行当、曲牌、板式、唱腔、程式等方面逐渐发展完备;并形成了自己的看家戏——“四大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记” (《罗衫记》《绣鞋记》《玉杯记》《金簪记》《风筝记》《钥匙记》《丝兰记》《火龙记》)。

著名的茂腔表演艺术家有王仙梅(青衣)、陈艳琴(小旦)、李树梅(青衣)、祁艳君(小生)等。

诸城茂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历了繁荣鼎盛,但随着文化艺术形式多元化的到来,加之专业茂腔剧团的解散,老艺人又不断离世,其传承后继乏人等种种原因,茂腔在诸城的发展便一直处于下滑趋势;尽管于2007年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目前茂腔在诸城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通过深入剧团,以及采访诸城茂腔传承人,揭示出茂腔在诸城发展现状,为茂腔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蝶恋花·密州上元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蝶恋花·密州上元宋代:苏轼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译文: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

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

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注释: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shuāng),照见人如画。

帐底吹笙(shēng)香吐麝(shè),更无一点尘随马。

钱塘:此处代指杭州城。

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处指元宵节。

“照见”句:形容杭州城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景象。

帐:此处指富贵人家元宵节时在堂前悬挂的帏帐。

香吐麝:意谓富贵人家的帐底吹出一阵阵的麝香气。

麝:即麝香,名贵的香料。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山城:此处指密州。

社:农村节日祭祀活动。

垂,靠近。

赏析:此词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时苏轼在密州。

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

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

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

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

“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

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墙内开花墙外香”——诸城茂腔生存状况探微作者:王涛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8期摘要:茂腔是山东的地方戏曲,发源于山东南部的花鼓秧歌,最早形式是从民间艺人为了生计而形成的落地唱书,后来形成民间小戏,在其发展中曾经在北方很多城市红极一时,同京剧河北梆子等戏曲同台演出,并在演出中吸收了其他戏曲的优点,最终完善了自己后来更名为茂腔。

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当今的“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窘迫局面。

这种局面表现在茂腔戏班组织形式、演员的职业素养、演员的培养、戏班的社会影响力等方面。

关键词:茂腔现状;诸城茂腔;茂腔戏班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149-02诸城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潍坊市境东南端,潍河上游;东邻青岛,西接临沂,南连日照,北靠潍坊。

诸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诸城百尺河大鼓是风靡一时的曲艺剧种,京剧、吕剧等各类戏曲也具有广泛的影响,最著名的地方戏曲当属茂腔。

一、关于茂腔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之前山东各地流行的戏曲剧种有30余种。

既有传统四大声腔中的“东柳”、“西梆”,即山东柳子戏和山东梆子剧种。

也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吕剧、柳琴戏、茂腔、五音戏,两夹弦,四平调、柳腔、蓝关戏、渔鼓戏、八仙戏等剧种。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载,茂腔在其发展过程中,大体经历了“本肘鼓”“冒肘鼓”和“茂腔”三个阶段。

本肘鼓。

又称“肘鼓子”,由于其唱腔在每句的末尾总是有“噢嗬哻”的耍腔。

本肘鼓由民间花鼓秧歌发展起来,随时随地都可以演出,有简单的化妆;其音乐源于民歌,旋律较为简单,唱词多为七字句;伴奏乐器只有锣鼓打击乐,作用是表演前招徕观众,表演中烘托气氛和表演后欢送观众的作用;在开场后便不用大锣,只是在唱腔间歇处打【加官点】,常用的锣鼓点有【老河南】、【一封书】、【滴粒子】等。

其风格质朴自然,具有热情奔放,粗犷豪迈的风格。

冒肘鼓。

据记载大约在1895年到1900年之间,有一位丁氏还俗尼姑,从临沂携带儿女在诸城落户安家。

她的三个女儿擅长演唱“拉魂腔”(今天的柳琴戏)并在演出后引起了轰动。

后来,丁氏尼姑把自己的二女儿许配给诸城本肘鼓世家王玉林。

之后这两种艺术形式得以迅速的结合,并吸取了当地的民歌、小曲,形成了后来的“冒肘鼓”。

这一时期随着丁氏一家的“南岔子”和本肘鼓的“北岔子”相融合,产生了这一剧种的保留剧目“四大京”和“八大记”等数百个具有本剧种特点的戏。

由于家族戏班的发展壮大冒肘鼓的演出形式逐渐由“唱门子”、“盘凳子”过渡到以家族为主的戏班子,在这些戏班子四处表演,将这一剧种带到了大中型城市,如青岛、营口、天津、抚顺、沈阳、牡丹江等地。

后来由于和京剧、河北梆子一同演出,互相取长补使得冒肘鼓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茂腔。

20世纪40年代初期,“打冒”逐渐由弦乐过门代替,建国后,取冒肘鼓的“冒”字同音,更名为茂腔。

二、调查资料整理(一)调查过程1、2014年2月7日,上午八点随诸城市少年宫茂腔剧团,前往孔戈庄镇土墙社区,观看茂腔的下乡演出并采访;表演剧目《小姑不贤》、《张郎休妻》;受访人:刘团长。

采访内容:(1)诸城民间社团的现状。

(2)剧团的运行情况。

(3)在经营状况方面诸城茂腔剧团与专业剧团的对比。

(4)少年宫茂腔剧团的演员的培养。

(5)观众人数:5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是55岁以上的老人)。

2、2014年2月12日,观看少年宫茂腔剧团的剧场演出;演出地点:少年宫礼堂。

演出剧目:《张郎休妻》,《小姑不贤》。

观众人数:200人左右。

3、2014年2月13日,观看高密茂腔剧团的演出;演出地点:少年宫礼堂。

演出剧目:《墙头记》,《马前泼水》。

观众人数:300多人。

4、2014年2月14日,下午2:00受访人:颜炳智。

受访人身份:采访伴奏乐队头弦(从事戏曲工作几十年)。

采访内容:茂腔的伴奏音乐。

5、2014年2月15日,下午2:00受访人:王玉利。

受访人身份:采访乐队的司鼓,专业戏曲创作人员。

采访内容:茂腔的音乐构成与创作。

(二)调查内容梳理1、诸城茂腔音乐的发展及其现状。

茂腔发源于诸城,先后经历了“本肘鼓”、“冒肘鼓”、“茂腔”三个阶段,在上世纪曾经影响力一度遍及东北多个城市,天津,以及山东半岛地区等多个地区。

其发展也吸收了民间歌曲,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一些特点。

到上世纪1954年以前,诸城茂腔以民间家族性戏班的形式生存在民间;随着1954年国家对民间家族性的戏班进行统计和统一管理,自此诸城成立了诸城茂腔艺术团和诸城京剧艺术团,它们都属于国家的事业单位。

专业艺术团由于有政府的资金支持,使得茂腔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诸城艺术团先后解散了茂腔剧团和京剧团,并由政府机构转变为民营艺术团。

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民间艺人为了生计而放弃了茂腔的表演,从此诸城茂腔便一蹶不振。

进入本世纪,先后又有民间爱好者,自发的组成了十几个民间业余的班社,这些班社有:2001年成立的诸城夕阳红艺术团,2003年成立的玉山茂腔艺术团和职工艺术团;还有密州艺团,增光茂腔剧团,诸冯茂腔剧团,邱家庄子茂腔剧团,斜屋茂腔剧团,杨春艺术团,以及后来职工艺术团和杨春艺术团合并成的诸城市少年宫茂腔剧团。

从规模上说,这些民间业余剧团零零散散的小班社居多,少年宫茂腔团相对完整;从表演场所来看,各个民间社团大都在社区的广场上、公园进行一些演出;从演员构成看,大部分的演唱者都是戏曲业余爱好者;从剧目的学习看,大部分表演者都是对着录音学唱,有些唱腔因为难度大还不得不请教专业较强的人员;从表演戏曲的剧目数量看,由于演员的学习时间有限,且学习唱腔较慢,所以每次能表演的剧目往往只有两三部。

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了实际表演中的很多问题:首先,由于演员大多数为业余演员使得表演容易产生各种欠规范的现象,比如穿戴,表演动作等;第二,为了节约资金,伴奏乐队中出现了一个人兼任“三块铜”的演奏,严重影响了乐器性能的发挥,很多效果难以实现这就限制了音乐的表现力;第三,因为演员数量有限导致了有些人数稍微多一点的剧目无法编排演出。

与诸城茂腔发展窘境相比较,胶县、胶南、青岛、高密等诸城周围几个市县的专业茂腔剧团历经几十年,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如高密茂腔艺术团,胶州心连心艺术团等。

就拿高密茂腔艺术团来说:高密茂腔艺术团属于事业单位,每一个演员和工作人员都属于国家事业单位人员,不仅有工资,而且艺术团还有政府的资金支持,这就使很多演员可以不用担心生计问题,而一心一意的进行茂腔的创作和表演。

不仅如此,他们的艺术团有茂腔的专业老师,演员都是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演员。

还有一批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成名的优秀的专业演员。

另外,为了培训下一代的茂腔演员,高密茂腔剧团还成立了四十多人的青年团。

他们是潍坊艺术学校招收的茂腔专业的专科学生,一毕业便以事业单位人员的身份进入高密茂腔剧团。

经过几天的现场观看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专业的和业余的茂腔表演团体的观众人数虽然有差别,但是其观众的年龄构成往往是相似的,大都是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2、茂腔剧目的编排与演出。

茂腔的戏曲音乐结构分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传统的“跑亮子戏”茂腔;第二种是现代的茂腔,这种茂腔类似于“样板戏”的音乐结构,有别于传统戏曲的文武场形式的茂腔。

前者作为茂腔戏曲传统的音乐结构,起源于茂腔形成初期。

这种方式演出的时候整个剧目的音乐包涵:开场锣鼓,唱腔和说白,器乐间奏和伴奏,锣鼓结束这几部分。

这种戏曲在表演上面对演员的要求比较少,一般演员只要熟悉了唱腔和念白就可以上场表演,在说白的最后几个字用说白节奏叫板,告诉伴奏人员下面将要演唱的板式,之后便可进行演唱,而伴奏大都是即兴伴奏形式。

对于专业的戏曲演员来说,这种戏曲甚至可以不用排练可直接上场表演。

由于各方面的限制,诸城市少年宫茂腔剧团的表演还都属于这种形式。

后者这种结构在当代茂腔的创作表演中被广泛使用,是一种当今专业茂腔团所使用最多的音乐结构规则,这种结构的茂腔戏曲音乐往往会有一些乐谱用来标明戏曲音乐的特殊处理,包括开场曲,间奏,闭幕去等,演员也必须经过排练才能熟悉音乐和配合伴奏。

一般的新戏排练过程包括:(1)导演根据文学剧本构想并着人作曲。

(2)学唱腔背念白。

(3)“搭架子”即排动作。

(4)哑排:对唱腔,对白,布景,道具等象征性的排练。

(5)乐队合乐:排练乐队,乐队根据曲子从头到尾排练完全。

(6)响排:所有人员包括(ABC角)一起到场进行排列。

(7)彩排:灯光道具等排练到位,最后一次彩排均化妆。

这种排练出来的茂腔戏曲往往对唱腔和伴奏等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而且在很多地方都有特殊的处理,有些段落因为有个人自己的发挥往往会比较精彩,有些比较好的演员会自己设计唱腔来提高作品的戏剧性。

高密茂腔剧团所表演的多为这种形式结构的作品。

三、总结诸城是茂腔的产生地,但是如今却是到了这样艰难的境地。

笔者通过对比相邻各县市的茂腔剧团的发展发现,引起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第一,政府关注较少,这是导致诸城茂腔衰落的最主要的原因。

诸城戏曲团体最早是有两个一个是京剧团,一个是茂腔剧团。

后来由于历届政府主管人员的喜好不同,导致了茂腔剧团的逐渐淡出了事业单位;而最终京剧团也随着诸城艺术团的个人承包进入了民间自生自灭的道路。

由于缺少了政府财力和政策的支持,诸城茂腔不仅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衰落。

这与周边县市茂腔的发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本来是茂腔产生地的诸城现今已经难觅地方戏曲的影子。

第二,诸城茂腔的演员的业余化。

由于八九十年代大量专业戏曲工作者为了生计而不得不放弃戏曲这一事业。

导致了现在的茂腔表演在传承上产生了很大的断层。

整个少年宫茂腔剧团只有个一头弦和一个司鼓是退休的专业戏曲工作者,其他人都是业余人员。

导致了诸城茂腔表演形式呆板,水平低劣,因而无法吸引更多的爱好者的关注和参与。

第三,当今流行文化的冲击。

综上所述,诸城茂腔的现状是:民间剧团多很多,大都处于自生自灭的无统一管理状态;群众关注少;没有专业的演员,专业水平低。

诸城各个剧团都发现,依靠自己发展壮大是不可能的,纷纷借鉴高密,胶州,青岛等地的发展模式和研究成果。

不过政府的资金支持与政策如果不介入可能诸城茂腔的发展还会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前途堪忧。

参考文献:[1]安啸梅.山东戏曲生态现状研究[M].戏剧丛刊,2012年1月.[2]参见:《中国戏曲集成》(山东卷).[3]古全敏.山东茂腔的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大众文艺,201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