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案 第15次课 教学工作评价的内容(备课评价部分)
教学过程设计
(2)对钻研教科书评价的内容。教科书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钻研教科 书是备课的中心工作。评价教师钻研教科书时,要考察其是否做到如下几点要求: ①对教科书的内容应达到懂、透、化的程度。钻研教科书,要弄清各篇、章、节 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章节教材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包括概念、原理、公式、结论、字、词、句、插图、表格、练习、引文、注释等 每一细节问题,都应钻研,逐步达到“懂” 、 “透” 、 “化”的程度。 “懂”就是对教 科书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每一个字,每一段话,每一 个公式,每一个图表都弄懂,弄清楚。 “透”就是在懂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理解很 透彻,不仅了解教材内在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同时也了解它们与外部知识(如 其他学科教材)的联系,对教材内容的背景、前后关系、来龙去脉了如指掌。 “化” 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化在一起,教师能高度自主地将 教材运用自如,达到深广娴熟、左右逢源的境界。 ②应恰当地处理和组织教材。任何教科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只能反映 出书以前的知识内容而不能反映出书以后的最新成果;由于篇幅所限,它对知识 的阐述比较抽象概括,不可能十分具体详细;由于它一般是全国或地区的统编教 材,不可能完全适合各地每一个具体教学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教师备课时, 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恰当地处理和组织教材。 教材中不同特点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将产生不同的认识过程和效 果。因此,处理教材时.应根据不同类型教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使 教学既能突出教材的特色,又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有的章节教材的理论知识比较系统、完整,但名词概念多且深奥,并且牵 涉到其他学生没有学过的学科,对这些内容,以及重点、难点内容,应作详备。 对于一些非重点、难点、关键内容,或比较通俗易懂,而且教材阐述得比较深入 详尽的,应作略备。此外,教师还应从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科 书的内容作必要的增补、简化或调整。 (3)对查阅教学参考资料评价的内容。教学参考资料是教科书的补充。评价教师备 课工作时,要考察教师是否具备如下教学参考资料:①教学指导性的参考资料。 这种参考资料,有的是教科书出版部门编辑的,随同教科书一起配套出版、发行; 有的是各地教育部门组织教师编写出版的。这些参考资料与教科书密切配合,在 内容结构上一般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的、讲授要点、教法建议、注释、参考 材料等项目。②教学经验性参考资料。多属一些专题性的教学经验总结或教学论 文。如《全国特级教师经验选》等。③资料性的教学参考资料。这种参考资料为 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事实材料和数据,有助于具体地说明、解释、论证教科书中的 某些问题。④综合性的教学参考资料。如各学科的《教学手册》或《教师手册》 等。还要评价教师查阅教学参考资料时,是否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应在深入钻研 教学大纲、教科书的基础上进行。在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后,确定哪些问 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尚需进一步解决或补充,然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查找有 关教学参考资料。二是应在认真分析和思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和恰当地引 用。对拟使用的参考资料,能进行慎密的分析、思考,确保事实材料的科学性、 准确性、适应性,并能灵活运用,没有误用、滥用或生搬硬套等情况。 2.了解学生的评价内容 了解学生情况是备课不可缺少的工作。许多教师的经验证明,了解学生的情 况,是克服教学上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贯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材施教和启 发教学原则,以及教书育人的前提和依据。
[整理版]国家精品课程《化学教学论》电子教案全集精选全文完整版
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1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2-1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2-2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3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4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5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6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7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8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9-1课时计划(教案)编号:09-2课时计划(教案)编号:10“化学教学论”是教育学、心理学和化学的交叉学科,隶属于教育学中的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化学本科专业一门特色的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微格教学实践三个部分。
本课程曾于1997年、2001年两度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旨在培养化学专业本科生的教师教育能力,为他们成为优秀的中学化学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内容体系和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我校“化学教学论”课程,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内容体系结构,并添加了新的元素。
课程内容主要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其中显性课程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微格教学实践三部分,随着时代变迁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本课程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字化探究实验”、“远程化学实验”研究实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引领基础教育进入数字化化学探究实验时代的新人才。
组织方式: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教学内容分为入门篇、理论篇、技能篇、实践篇,既保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和应用理论,更指导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提高综合素质,达到全面发展。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实验教学设计思想是围绕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进行实验内容设计,包括基础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内容,务求所设计的学生实验符合基础性、综合性、研究性及实用性的原则。
教学方法:本学科的教学对象是化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因此我们在教学时着重体现师范性﹑示范性。
在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方法改革。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一、前言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是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通过对化学课堂教学的评价,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本文将从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处理等方面探讨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二、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目标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学习:通过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到自己的学习难点和问题,为改进学习提供指导。
2、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通过评价,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依据。
3、推动学科发展:通过评价,发现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推动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三、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评价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是否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2、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师素质:评价教师是否具备必要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知识,是否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
4、学习环境:评价学习环境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应该多元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反馈。
2、教师自评: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总结,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3、同行评价:同行可以通过听课和观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和反馈。
4、考试评价:通过考试成绩的分析和处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5、综合评价:综合以上方法,对化学课堂教学进行全面评价和分析,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五、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应该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表现和反馈情况。
初中化学的教案评析
初中化学的教案评析
教案名称:化学实验:酸碱中性溶液的测试
教学目标:
1. 了解酸碱中性溶液的性质
2. 掌握酸碱中性溶液的测试方法
3. 运用实验方法验证溶液的性质
教学重点:
1. 酸碱中性溶液的性质
2. 酸碱中性溶液的测试方法
教学难点:
1. 区分酸碱中性溶液的测试方法
2. 判断未知溶液的性质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试管、滴管、酚酞指示剂、甲基橙指示剂、亚甲蓝溶液等
2. 实验物质:氢氧化钠、硫酸、盐酸、未知溶液等
3. 教学PPT或实验板书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或呈现图片等方式引出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实验演示:老师展示如何测试酸碱中性溶液的方法,并解释其原理。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溶液的性质。
4. 总结归纳:根据实验结果,整理酸碱中性溶液的特点,并总结测试方法。
5.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酸碱中性溶液的理解程度。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更多有关酸碱中性溶液的知识,拓展视野。
教学评价与反馈:
1. 实验操作规范性
2. 知识点掌握情况
3. 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教学反思与改进:
1.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 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3. 根据教学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
第九章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两端分组法"计算步骤: 两端分组法"计算步骤: 两端分组法
(高分组,低分组各占27%) 高分组,低分组各占 ) 求高,低分组的人数: 总 Ⅰ. 求高,低分组的人数:N总*27% 总分; Ⅱ. P高 = X高平均/总分; 总分 P低 = X低平均/总分 总分 Ⅲ. P = (P高+P低)/2 ; Ⅳ.D = P高 – P低; 用所得数据评价. 用所得数据评价.
3.平均数:所有数值的平均. 3.平均数:所有数值的平均. 平均数 中位数: 中位数: ①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即为中间两个数据之和除以2; 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即为中间两个数据之和除以2 ②若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间的那个数据就是中数. 若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间的那个数据就是中数. 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 若平均数= 中数=众数 则分数分布为正态分布. 众数, 若平均数 中数 众数,则分数分布为正态分布.
所以: 生的物理成绩较好; 所以:① A生的物理成绩较好; 的总成绩较好. ② A的总成绩较好.
�
2.依解释分数的方法分: 2.依解释分数的方法分 依解释分数的方法分: 目标参照考试(形成性考试); 目标参照考试(形成性考试); 常模参照评价. 常模参照评价.
判断:下列考试属于什么考试? 判断:下列考试属于什么考试? ①中考,②会考,③单元测验,④课堂考试, 中考, 会考, 单元测验, 课堂考试, ⑤段考,⑥毕业考,⑦高考 . 段考, 毕业考,
例4: :
下面是某校某次期终考试两位学生的成绩: 下面是某校某次期终考试两位学生的成绩: 语文 数学 英语 化学 物理 总分 学生A: 学生 :100 学生B: 学生 : 75 校平均分X: 校平均分 :95 校标准差S: 校标准差 : 5 95 125 65 15 90 60 80 10 95 120 75 15 95 110 70 10 475 490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化学教学设计及评价
设 3、给出药品和仪器,学生分组探究稀盐酸和稀 并解决问题,让学生真
计 硫酸的化学性质。
正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来。
学 1、学生通过教师展示的标签观察、阅读和交流,学生在观察思考、实验
习 获取关于两种重要的酸的物理性质的
操作、交流讨论等学习
任 务 和
信息。
过程中掌握研究物质性
2、通过教师演示的趣味小实验感受浓硫酸的腐 质的科学方法, 养成科
教 学 目
原因;掌握酸的主要化学性质;认识其它几种 常见的酸的化学式。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了解探究物质性质的 方法和途径;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对比、敢于质
这一知识目标得以实现, 更要重视学生在探究活动 中的参与性,使学生在学
标 疑、参与实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
习方法和技能方面得到提
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使用酸,进行物 升,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
二、教学资源与设备
仪器:试管、镊子、药匙、多媒体展示台 药品:浓硫酸、浓盐酸、稀盐酸、镁条、铜丝、木炭、生锈铁钉、
氧化铜、碳酸钙、氯化铜溶液、氯化钡溶液
三、教学设计方案
设计 内容
具体设计
设计意图
1、知识与技能:了解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 通过三维目标的设计,本
性质;了解酸的腐蚀性、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及 节课不但要使“酸的性质”
实验探究
1、第一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稀盐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2、第二组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稀硫酸的主要化学性质
练习使用化学用语
总结归纳
多识一点
介绍几种其它常见酸如碳酸、硝酸、醋酸、磷酸等的化学式; 试总结它们的化学性质。
五、教学实录
师: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很多头痛的问题,如:铁制品生锈、水壶底部 产生水垢等都 很难用常规的方法除去。你有什么好的做法吗?
【免费下载】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和评价标准
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与评价标准一、能力水平标准说明在9年级化学学习目标中,我们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这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要求与评价标准进行规划。
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分为三级水平:水平Ⅰ: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水平Ⅱ: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懂得水平Ⅲ: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简单计算二、《标准》制订过程说明《标准》的制订过程,我们采取集中-分散-集中的制订策略进行,几经讨论与协商制订而成。
即首先聘请柳州市一批数学教学骨干教师作为《标准》制订专家,组建成立《标准》制订专家组,对专家组进行集中学习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核心价值的内容,同时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研讨,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内容呈现形式及安排意图,然后形成了制订《标准》的具体策略与要求,这即为第一次“集中”;在第一次“集中”的基础上,由《标准》制订专家组各成员按照制订《标准》的具体策略与要求各自分别进行《标准》制订,这就是“分散”制订过程;在“分散”进行的《标准》制订工作完成后,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集中”研讨、交流、协商工作,通过研讨、交流,将各自完成的《标准》初稿进行交由会议审核、讨论、改进,同时各自说明自己观点和看法,说明各自的依据及标准的判定,在经历多次协商和完善后,最终形成了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符合教材特点和符合柳州市实际情况的《标准》使用版本。
三、《标准》使用说明《标准》中的内容呈现由于不是以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来设计的,而是以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内容编排顺序来呈现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教材的标题内容找到《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第一步:先确定五个一级主题;第二步:在确定了一级主题所属下确定二级主题所属;第三步:在确定了二级主题所属后,再确定三级内容所属或再进一步确定四级内容所属;第四步:在四级内容所属范围内,找到教学的知识点技能要求,至此,内容标准就已经确定。
对于能力水平标准的定位,我们可以从内容标准第四级内容规划其相应的能力水平的标准定位,能力水平标准共有三级,依次为水平Ⅰ(知道)、水平Ⅱ(了解)、水平Ⅲ(理解)、水平Ⅲ是最高级水平。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刘知新)
总序
序
前言
第一章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概述
第一节现代教育测量和评价的意义
一教育测量和评价的产生和发展简介
二对现代教育测量和评价概念的认识
三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基本功能、实施程序与主要原则一基本功能
二实施程序
三主要原则
第三节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研究
一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的特点
二我国化学教育测量和评价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现代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测评素质要求
第二章化学教育目标与化学教育测评的标准
第一节化学教育目标概述
一化学教育目标的概念
二化学教育目标与化学教育测评标准
三化学教育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化学教育目标的类别
一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
二到达目标和方向目标
三完成目标,提高目标和体验目标
四教授目标和学习目标
第三节认知领域化学教育目标的学习水平分类
一认知领域化学教育目标分类的意义
二国外两种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的特点
三中学化学教育目标的学习水平分类
第四节化学教育目标的制订
一化学教育目标的结构框架
二化学教育目标的具体制订
第三章化学教学测试题的编制
第一节教学测量的基本原理
一教学测量的一般特点
二教学测量的基本步骤及要求
三对测量工具的质量要求
第二节命题计划的设计
一命题计划的意义与作用
二设计命题计划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化学试题质量分析
第五章化学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第六章化学标准化考试
第七章情感领域化学教育目标及测评第八章化学实验教学目标及测评
第九章学生解题思维过程的测量与评价第十章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主要参考文献。
化学教育中的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
化学教育中的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引言:在现代教育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化学实验作为一门实践性强且需要操作技能的学科,其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化学教育中实验结果的有效分析与评价方法,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并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一、结果数据的准确性分析实验中的结果数据必须准确,只有准确的数据才能给出正确的结论。
因此,在分析实验结果时,首先要关注结果数据的准确性。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记录每次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现象和测量数据,确保数据记录的清晰、准确和完整。
在实验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检查,从中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错误和不准确之处。
二、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评价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是衡量实验结果可信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实验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多次重复实验,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
在结果分析时,学生需结合多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其相似性和差异性。
如果多组实验结果相似且接近,就可以得出结论结果可靠;相反,如果实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则需要重新检查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是否存在问题。
三、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的关联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的关联分析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学生应将实验结果与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和交叉验证。
他们可以回顾课堂上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的一致性或差异性。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并加深对化学现象的认识。
四、实验结果的错误来源分析与纠正在实验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错误,例如操作失误、仪器误差、试剂污染等。
正确地分析实验结果的错误来源对于提升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在结果分析和评价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来源,并提供解决方案。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实验的操作要求,改进实验技巧,并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五、实验结果的价值评价实验结果的价值评价是对学生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和反馈。
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业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教 青
测 量 与 评
价
高中化学新课程学业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王后 雄 王 胜
【 要】学业评价是 中学化 学评价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探 讨 了新课 改背景 下高中化 学学业评 价的指导思想以 摘 及 内容和方法, 对形成性评 价、 终结性测验 、 块成绩评 定、 模 毕业成绩评 定提 出了具体的构 想及 实施 方案 , 建立 了目
表1 化 档 袋 价 学 案 评 表
班级 模块名 称 评价时问
l
i 价 T
评价 同时包 括选 拔性 的升 学成 绩测 评 ;两种 不 同的 评价 方式是 指 在两个 不 同层 次的评 价 中共 同采取 两
种评 价方 式—— 形成 性评 价 和终结 性测 验 。
档案内 容 化学 模块 实验 探究 作品 试卷 结 总 进步或 作业 测验 评测 报告 展示 特色 订正 反思
课程 评价在 普通 高 中课程 改革 中起着 导 向与质 量监控 的作用 , 程 改革成 败 的关 键环节 。其 中 , 是课
评 价 改 革 最重 要 的 内容是 学 生 学 业 成 绩 评 价 的 改
过程与 方法 目标 的评价 , 情感 、 态度 与价值 观 目标 的
评价 。
() 2评价 形式 多元化 : 面测验法 、 书 观察 法 、 谈话
元 化 。再 者 ,突出评价 的发展 性功能 是化学 新课程
评 价改革 的核心 ;突 出评 价 的过程性 是开展 发展性
评 价 的基本 策略 。因此 ,学业 成绩评 价 的核 心 内涵 是 注重学生 发展状 况 的过 程性评 价 ,实现评 价 目标 多元化 、 价手段 多样化 , 评 强调 形成性 评价 与终结性 评 价相结合 、 定性评 价 与定量评 价相 结合 、 思性评 反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测量和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教学效果,并对未来的教学改进提供指导。
以下是一篇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性、方法和应用。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重要性: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
通过测量和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在化学知识掌握方面的水平以及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同时,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应该得到重视,对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进行诊断和矫正,对于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方法。
在定量方法中,主要采用测试、考试、问卷调查等方式,通过取得学生的分数、正确率或客观数据来评价学生的水平。
而在定性方法中,则主要采用观察、访谈、小组讨论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态度和反应。
两种方法可以相互补充,从不同角度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课程改革、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面。
在课程改革方面,可以通过测量和评价来了解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可以通过测量和评价来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及时进行教师教学薪酬的调整和奖惩。
在学生评价方面,可以通过测量和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教师评价方面,可以通过测量和评价来了解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并为教师进行继续培训和提高提供指导。
综上所述,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是化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测量和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水平和个性差异,并提供指导,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定量和定性方法可以相互补充,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情况。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涵盖了课程改革、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面,帮助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化学教学测量与评价
数字具有如下特征: 1、数字具有区分性:数字不同,事物的属性也不同。 2、数字具有顺序性,如1﹤2 ﹤ 3······ 3、数字具有等距性,如2-1=1 3-2=1······ 4、数字有0,使事物的测量具有参照点 但是,在不同的测量中,测量结果所使用的数字可能具有不同的属性。
要理解评价的本质,必须明确几点: 教育评价的对象、范围——评什么 教育评价从早期以学生学习结果为对象,逐渐扩大了应用的范围,现代教育评价则以教育的全领域为对象。从宏观到中观、微观,各种教育现象都可以作为评价对象,不仅评价教育结果,教育计划、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等都是教育评价的对象。
教育评价的目的和作用——为什么评 这里涉及评价的指导思想和教育观等基本理论问题。 教育评价是为了鉴定、考核,还是为了推动、改进;是为了选拔、淘汰,还是为了教育、发展,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和评价观。 传统的教育评价目的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 。而现代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即评价是为了诊断评价对象的现状,以便发现问题,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适合教育对象的需要,为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的——“为了学生的发展”。
共同特:(1)评价是一个过程;(2)价值判断是评价的本质特征;(3)以一定的教育价值观为依据;(4)采用一切可行的科学手段。 我国对教育评价的初步界定和理解(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的社会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教育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变化的诸种因素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本教材的观点:“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信息、分析解释,对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为不断优化教育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初中化学质量的测量教案
初中化学质量的测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物质的质量概念;
2. 掌握化学物质的质量单位;
3. 学会使用天平等工具进行化学质量的测量;
4. 进一步认识化学质量在实验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化学物质的质量单位;
2. 化学质量的测量方法及其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
1. 化学物质的质量定义;
2. 化学物质的质量单位;
3. 化学质量的测量方法;
4. 化学质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不同物质的重量来引出化学物质的质量概念;
2. 授课内容1:化学物质的质量定义及相关概念介绍;
3. 授课内容2:化学质量的单位介绍及换算方法;
4. 实验操作: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使用天平等工具测量不同化学物质的质量;
5. 实验结果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加深对化学质量测量的理解;
6. 总结:对化学质量的测量方法及其重要性进行总结,并展示实验中的应用。
五、教学资源准备:
1. 天平等实验工具;
2. 化学物质样品;
3. 教学实验操作指导书。
六、小结与作业:
1.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化学物质的质量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完成相关习题。
以上内容仅为初中化学质量的测量教案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愿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教学顺利!。
初中化学元素的测量教案
初中化学元素的测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化学元素的测量方法和技巧。
3. 能够正确使用化学元素的测量工具进行实验操作。
二、教学内容:
1. 化学元素的定义和性质。
2. 化学元素的测量单位。
3. 化学元素的测量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
1. 化学元素的测量单位。
2. 化学元素的测量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难点:
1. 化学元素测量时的误差处理。
2. 化学元素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五、教学准备:
1. 实验室用具:天平、滴定管、试管、烧杯等。
2. 化学元素样品:氧气、氢气、氮气等。
3. 实验操作步骤。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例介绍化学元素的重要性和测量意义。
2. 理论讲解:介绍化学元素的定义、性质和测量单位。
3. 实验操作:让学生自行使用天平等工具进行化学元素的测量。
4.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解释误差产生的原因。
5. 练习应用:让学生进行化学元素测量的练习,提高技能水平。
七、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化学元素的测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能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验操作,并了解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误差处理方法。
八、课后作业:
1. 完成测量实验报告。
2.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化学元素的测量方法。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实验操作丰富,但存在一些难点和不足之处,需要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验操作能力。
最新初中化学备课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11.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教案-绪言。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1. 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化学学业成就测量与评价1
选定内容、列出目标(5%) 制定双向细目表 (5%) 编制10不同水平的试题(10%) 测试、分析(5%)
期末测验(70%)
问题:
关于本课程的学习和评估有什 么问题?
注:如果学校有特别要求,成就评估将 做一定调整。
第一单元 关于化学学业成就评价
学生学业成就评价
收集学生表现的信息 提供学生反馈信息促进学习 应该清晰地描述学生在学习目标上的进步 和发展; 提供评价反馈以鼓励学生进步; 学业成就评价应该是形成性和经常性的。
测量的要素
单位 参照点 量距
教育测量的特点
间接测量 度量单位的相对性 测量对象的复杂性
第一单元:关于化学学业成就评价
教育测量的量表类型
类别量表 等级量表 等距量表 比率量表
第一单元:关于化学学业成就评价
教育测量的工具——测验
测验:是指编制试卷并施测于考生,以引 起其心理反应,并据此估计考生的学业、 智力等全过程。
真分数与相对误差(经典测量理论)
E = X – T (X观察分数, T真分数, E误差) 相对误差 = E/T x 100% 最大相对误差 = E/X x 100%
第一单元:关于化学学业成就评价
关于化学学业测验和评估:
评估内容:
化学知识 化学实验操作水平、实验能力 学习兴趣和态度 控制-量化:总结性评估——期末测验 观察-理解:形成性评估——平时成绩
物理测量:物质现象 心理测量:精神现象
教育测量:属心理测量范畴
第八章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第八章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1.12.23.3相对评价诊断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谈话法个案研究法,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以人和人类社会本身为认识对象以人的精神现象为认识对象。
第八章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2017-08-04 09:35:29 | #1楼第八章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一、单选:1.下列用来表示真实值与实测值相差程度的是()。
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2.下列用来表示测量结果正确反映所欲测量的特点和功能的程度的是()。
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3.下列反映项目难易程度的是()。
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4.下列反映测验试题或题目对学生实际水平区分能力的是()A.信度B.效度C.区分度D.难度5.对化学教学目标,用分数的绝对值来表示学习程度和质量的评价方式的是()。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个人差异评价D.诊断评价6.以个人发展情况进行评价的方式称()。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个人差异评价D.诊断评价7.以个人平均成绩和群体的平均成绩,或标准样组的成绩(即常模)进行比较,从而确定该个体在评价内容方面的程度或水平的评价方式,称()。
A.相对评价B.绝对评价C.个人差异评价D.诊断评价8.为确定学生学习水平,以便对学生学习起点鉴别力分班等提供依据的评价是()。
A.相对评价B.诊断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终结性评价9.用于获得学生学习质量和反馈信息,以便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所在,进行补充和矫正教学的方案,以期达到预期目的是()。
A.相对评价B.诊断评价C.形成性评价D.终结性评价二、多选:1.下列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子系统的是()。
A.目标系统B.行为系统C.控制系统D.评价系统E.反馈系统12.试题命题的原则有()。
A.科学性B.导向性C.整体性D.独立性E.明确性3.化学学科一般分为()几个水平。
A.感知B.记忆C.理解D.应用E.综合应用4.试题的质量指标有()。
初中化学讲评教学教案
初中化学讲评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以及它们的区别;2. 能够描述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实验现象;3. 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和原理;4. 掌握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和化学方程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1.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2. 化学变化的实验现象和特征;3.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原理;4. 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教学步骤:一、引入(5分钟)1. 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探讨;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它们有什么区别?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并举例说明;2. 讲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实验现象和特征;3. 介绍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原理和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进行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实验演示,让学生亲眼见到实验现象;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区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四、讨论交流(10分钟)1.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观察结果,并判断化学反应的特征;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2. 引导学生思考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和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通过实验演示,直观地感受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学生在实验中也培养了观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下节课将继续巩固和深化这些知识点,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和表示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第一节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意义一、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产生和发展简介1、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产生教育测量和评价的产生与对学生学力和学业成就的检测活动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我国的西周时期,就初步建立了学校教育制度,开始了教育测评。
到公元606 年(隋炀帝大业二年),创行开科取士(进士科),便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考试制度——科举制。
国外学者也认为,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教育测评的最初萌芽【提问并讨论关于科举制度你了解多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本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测量和评价的研究一直未能发展起来;而在西方,其中主要是在美国,自19 世纪后半叶以来,教育测量和评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教育测评和火药等相似,似乎中国古代文明有这样特点:最初的萌芽和产生皆出自我国,但其真正的发展、完善,直至发挥作用,却并不在我国,而是经由西方文明的改造再传至我国,就像我们现在提供了初产品、原料,经西方的加工、制作、设计,制成成品再转售于我们,不知这是不是我们的悲哀?引申:火药、指南针、钟表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科举制源于西汉察举,形成于隋唐,经宋元明时代的发展演化,至清代虽在方法上已经甚是完备,但从内容体制等方面看却严重阻碍了社会前进。
现今世界各国的文官考试度,盖出于中国科举。
【侯光文,教育评价概论,12页】【附:1)科举制的形成隋统一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开设了进士科为新的常科科目,开辟了庶民跻身政界的渠道,科举制始见雏形。
唐初因隋末连年战争,人才匮乏,于621年下诏回复明经、秀才、俊士、进士等科的考试,第二年又规定士人可以“自举”,国家社科公开招考。
由此形成了我国古代教育评价的基本形式——科举制度。
科举制可以自由报考,按照考试成绩高低定取舍,对世卿世禄、依门第举官进行了否定。
这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就是在千年后传入西方仍不乏先进性。
2)严格的考试管理唐代设有常科和特科考试,以常科为主。
主考官:吏部六品以上(考功员外郎),后来因为官品低,改为正四品上的礼部侍郎。
评价考试礼部负责,铨选任命归吏部负责。
常科考试分两步:一是预选性的考试,称为“解送试”。
通过后方可参加第二步的全国性正式考试,即“省试”。
“解送试”在地方和学校中进行,一般在秋季,士子称为“乡贡”。
“省试”由尚书省下设的吏部(后改为礼部主持),省试由此得名。
特科是常科试的补充,由皇帝特诏举行的,也称制举考试,制举及第,可不经吏部试直接叙任。
3)考试方法贴经——填空题;问义(口义、墨义)——简答题;策问——论述、详答发挥题;诗赋:推动了唐诗的发展创立糊名法4)考试科目进士科:杂文诗赋所占分量较重,该科备受重视。
因为升官发迹的机会高,唐七代皇帝中取进士197人,有98人任宰相,占50%;而这期间宰相一共为133人,进进士出身者高达74%。
加之曲江会及雁塔题名。
(其中有娄师德、张九龄、韩愈、白居易等,落第者称为反动力量,如黄巢)明经科——考试内容:儒家经学童子科——10岁以下,后改为11-12岁以下。
宋代在唐代两级考试的基础上,增加了省试后的殿试,科举演进为三级考试。
明朝时科举程序分为四级:学校考选、乡试、会试、殿试。
八股文取士产生于明代,有深刻的社会根源。
其与朱元璋的双重人格不无关系。
一方面效法古人求贤,另一方面又对士子千方百计禁锢其思想,极尽打击迫害。
于是明初出现了文字狱,设“厂卫”充当其耳目(硬)——此治标,又兴八股文(软)——此治本,实现其文化专政。
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和大结组成。
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部分为文章正文,每部分又分为对偶的两股,共八股,此为八股文之由来。
八股文的题目都是四书五经的原句。
文章的观点全部依据程朱学派的注解,且必须是以圣贤的口气写作,文章程式又完全固定,所以舒服了知识分子思想、消磨意志,扼杀其才华,是封建帝王最为得力的工具。
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被迫取消,历时1300年。
对美、英、日的公务员录用考试产生了很大影响。
5)科举制的优点:旅行家马可波罗把科举制重点介绍。
1570-1870用英文出版的有关明清政治制度的书籍有70多种,都详细介绍了科举考试。
伏尔泰、孟德斯鸠均对中国科举高度关注、赞赏。
孙中山《五权宪法·民权初步》中“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究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科举制在评价方法上有很多优点:如,考试的组织、管理、评分中的合理部分被保留,且沿用至今。
当传到欧美后,与其客家文化交融,对19世纪以来的西方教育与心理测量,对20世纪40年代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缺点:内容过于狭窄陈腐,唯奉儒家经义,所以儒学之外皆非学问,对国外科技嗤之以鼻,致使闭关锁国,妄自尊大,最终挡不住列强的火药。
】18世纪后,英、法、美等许多发达国家才开始学用中国的考试方法。
19 世纪上半叶以前,学校考试一般都缺乏标准和应有的客观性,其基本方法是对学生逐个口试。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这种考试很难继续实施了。
1845 年,美国波士顿文法学校首先引入了书面考试。
但这时学生成绩评定的客观标准问题仍然未能得到解决。
1864 年,英国教师费舍尔( GeorgeFisher)收集了许多学生的成绩样本,编制了第一本《量表集》,作为度量学生成绩的标准; 1897 年,美国的莱斯(J.M.Rice)博士发表了他对20 个学校的16000 名学生所作的拼字测验的结果;1905 年,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法国的《比纳-西蒙量表》发表。
1916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特曼(L.M.Terman)发表了对比纳量表进行修订后的更完善的智力测验量表——《斯坦福量表》,首次引入了智商的概念,使智力测量有了比较科学的计算方法,标志着心理测验已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1904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R.L.Thorndike)发表了《心理和社会测量学导论》,介绍了心理统计方法和编制测验的基本原理; 1909 年,桑代克又编写了用于书法、拼字、作文、图画测验的标准测量工具,使教育测量开始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
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测量学的鼻祖。
1918年以后,教育测量的使用范围逐渐从小学发展到中等以上学校,许多大学也开始设立了教育测量学课程。
至本世纪20 年代末,教育测量已发展到全盛期,教育测量在学力检测与教育成就的定量化、客观化、标准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教育评价的产生:随着教育测量运动的发展,其弱点也逐步暴露出来。
由于当时的测验都是围绕着教科书编制的,测验内容只要求学生记忆教材的知识内容,未能包括对学生的社会态度、兴趣、情感的检查,不能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需要,因而它很快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和批判。
1929 年,美国经历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教育的社会效果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这就直接推动了以教育的社会价值为依据的教育评价活动的发展。
从1934 年始到1942 年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泰勒(R.W.Tyler)受卡内基基金会的资助,进行了历时8 年的课程与评价研究,这就是教育评价发展史上著名的“八年研究”。
在对以往的课程和测验设计进行了尖锐批评的基础上,泰勒提出了一套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课程和测验编制原则,试图以此把社会的要求、学生的需要反映在课程与测验中。
为了把这一思想与早期的测量区别开来,泰勒和他的同事正式提出了教育评价的概念:“在本质上,评价过程乃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学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即认为教育评价就是衡量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一种活动,测量是它的手段。
根据泰勒的理论进行的评价活动能够获得关于目标完成情况的信息,有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改进教育工作。
所以,这一理论受到了较为广泛的欢迎。
附:桑代克简介【施良方,学习论】2.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泰勒等人的教育测量和评价观点以及相应的“目标评价模式”是教育测评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影响较大的理论。
自30 年代以来的几十年中,这一理论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为了发展泰勒评价模式的实施技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B.S. Bloom)等人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对完善教育评价理论起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测评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这一理论也逐渐暴露出一些根本性的缺陷。
泰勒理论的核心是目标,但由于教育目标概念与教育结果的概念紧密相关,这就容易使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对教育结果的评价上。
因此,泰勒评价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对结果的总结性评价;然而,形成性评价可能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此外,人们还认识到,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也需要评价,对那些预期目标以外的教育效果也不能排除在评价之外。
在泰勒的努力下,评价一词取代了考试和测验。
二、对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概念的认识从历史看,先是对学生学力和学业成就的评定需要,导致了教育测量的产生,初期的教育测量逐步发展为标准化测量,提高了测量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又随着社会对全面发展的学生的需要,教育测量开始走向了教育评价,并从只注重结果的总结性评价,逐步发展为同时注重改进教育过程的形成性评价。
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是在对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结果(现实的或潜在的)以及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做出量或质的记述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活动。
教育系统中的一切因素都是测评的对象;教育测量就是对评价对象的现状、属性与规律做出客观的、定性或定量的描述,这种描述的结果是对测评对象的某些属性分配数值;教育评价就是在教育测量的基础上,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
教育评估:在高教领域多提此,在督导部门也称作督导评估,而在普通教育领域多称为教育评价。
评估有估价的涵义,较模糊粗略,而评价相对是较准确的价值判断;评估多用于对群体或单位的状态及效果的估价,而评价则既有对群体和单位的价值判断,又有对个人的判断。
1、测量(measurement)【张敏强,教育测量学,17;黄光扬,教育测量与评价,2-5】1)测量的涵义用一定规则给事物属性指派数字或符号的过程,即为测量。
如,测物体的长度、重量等属性,先制成量具尺子、磅秤等,再利用量具将事物属性表示成数字。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元素:其一,事物及其属性:这是测量的对象或目标。
对教育和心理测量而言,所测的是个体的外显行为或外在表现特征,如数学和语文成绩。
但它们真正感兴趣的是隐含于所测得的外显行为之中的个体潜在特质水平,如数学思维能力。
所以教育与心理测量中的事物属性即指个体的心理特质,它是间接测量的结果。
其二,法则:法则是测量所依据的规则和方法,是测量的关键。
法则的好差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属性的规律以及是否易于制定和便于操作。
人类的心理特质抽象易变,法则不易制定。
其三,数字或符号:数字是代表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属性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