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教案(重点资料).doc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三课 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教案 人教版
《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能认识到自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这段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通过对条约内容的分析领会帝国主义国家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巨大危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阅读、讨论过程中,能主动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做出自己的解释、判断和概括,从而学会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体会到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也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看清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及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理解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增强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条约内容分析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感受屈辱的历史。
难点:分析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辅助功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自主探究地学习。
四、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播放音乐《万里长城永不倒》并出示课题)师:18世纪60年代开始,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之后,它们以其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实力控制和奴役世界绝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真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
[多方互动学习新课](课件展示:乾隆皇帝与英国使臣马戛尔尼的内心独白)师:根据画面内容,当时中国能摆脱这场厄运吗?生:(猜测)由于中国闭关自守,没有认清当时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因此难逃厄运。
师:(肯定学生的大胆猜测)我们也不能责怪当时的大清皇帝没有忧患意识,因为他看到了当时与国外包括最强大的国家——英国经济贸易的报表。
(课件展示:中英经贸报表与白银流入中国的变化表)生:观看(对乾隆的观点有一定的认同感,不是无中生有的空想)师:在中英经贸关系中,英国处于长期入超,而中国长期出超的地位。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8.3.1维新变法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公车上书、维新变法的展开、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客观的认识戊戌变法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案和课件;学生搜集变法的相关历史任务的信息,和甲午战争中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的表现。
教材分析:本课在第二单元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发展。他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课讲授:
一、维新变法拉开序幕
设计思路:在讲第一部分维新变法拉开序幕时,先打出康有为、梁启超的照片,让学生介绍康有为、梁启超的资料,我认为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并为下一步讲授开展变法的原因做好铺垫。关于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很容易找出答案,即“公车上书”。随后教师设问:康、梁等人为什么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外,还要求变法?学生展开讨论,并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康、梁等人的思想主张两方面得出结论。接着教师再启发学生思考,公车上书虽然失败了,但我们能通过这件史实学习到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种什么样的精神?这时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我认为第一部分这样设计,可以达到既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4、课堂板书:
维新变法运动
兴起:“公车上书“
发展:严复《天演论》
高潮:百日维新
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戊戌变法
5、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19世界末,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改革,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虽然失败了但是他承上启下,是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强国之梦的又一次实践。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2课时)word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2课时)word教案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二课时悲壮的抗争教学要求和:本目旨在学习和宏扬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搜集资料,并以多种形式展现中国人民抵抗入侵抵抗封建统治的斗争。
重点难点:课程标准6-4 要求综合多种因素,讲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步落伍的缘故,因此把教学难点放在分析什么缘故中国人民的抗争却不能赢来战争的胜利。
教学建议:导入案例1:入侵者的暴行。
读漫画、资料,讲明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它发生在哪次侵华战争中?入侵者的暴行,书本并未直截了当提及,能够讲与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达成无直截了当关系,但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通过漫画和入侵国的知名人士对本国入侵行为的声讨,更能激起学生抵抗外来入侵的爱国情感,并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
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
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战胜者平分赃物。
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
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
这确实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雨果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声讨案例2:中国人民抵抗外来入侵的斗争。
如果我们身处那个年代,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我们期望我们扮演如何样的角色?战地记者、军官、战士、一般百姓、文弱书生……这一设咨询看起来与本课内容无直截了当关系,但身临其境考虑民族危亡,并用如此一种自然实在地表述形式,确信要比咨询“你身处那个年代,你如何样挽救民族危亡”更贴近初中学生,更能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参考网址:中国历史博物馆、中青网史海泛舟、中国文物信息网、陕西历史博物馆),并以各种形式展现,如时事报道(查找当时有哪些报纸)、诗词朗诵(可英雄诗词、可自已创作)、影视片断、漫画、故事杰出片断对白等。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四课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第一课时:工业化和城市化课程标准4-1 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4-3 列举近代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会理性、科学地看待工业革命的成果。
2、领会文明生活的含义,感受文明生活的内涵,理解工业革命与我们现今所享受的文明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分化,了解工人阶级的生产生活状况,感悟工人阶级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所进行的不懈斗争。
2、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内涵的比较理解,掌握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与主要思想,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原因、过程、人物及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全面了解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客观分析其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思想成果。
培养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心。
难点:“工业化、城市化”等抽象、专业内容的理解;感受、理解现实工业革命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
教学重点了解城市化和工业化密不可分,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很多问题。
教学方法学生活动和教师启发相结合,信息资源整合法。
教学设计:一、问题导入工业革命有哪些主要的发明?它对人类的生活有影响吗?你能举哪些例子来说明?二、教学探究案例1:工业化和三大产业。
1、社会小调查:家庭成员的职业及工作情况。
(对家庭成员职业的调查简便易行,注意调查对象应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从曾祖父辈到父辈。
可将学生的调查进行大致统计,从中可看到中国百姓在工业化前后职业变化,从而说明工业革命带来的产业变化。
对家庭成员工作情况的了解可以进一步说明其它一些问题,如工厂规模越来越大,工人越来越多;工业发展也促进农业的巨大变革,农业生产机械化等。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七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一课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工业革命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内容逻辑关系
① 工业革命的定义与背景
- 重点知识点: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中期以来,以英国为中心,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手工生产被机器生产所取代的一场社会变革。
- 关键词:机器制造业、手工生产、社会变革
-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写出“工业革命”一词,旁边标注“18世纪中期以来”和“英国为中心”,突出时间背景和地点重要性。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工业革命是什么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工业革命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工业革命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工业革命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工业革命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概念、原因和过程。
过程:
讲解工业革命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特点和影响。
(二)存在主要问题
1. 教学组织:课堂组织不够紧凑,有时会浪费时间,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完全覆盖。
2. 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方式过于单一,缺乏互动和启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评价: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改进措施
1. 优化教学组织: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确保教学内容能够全面覆盖。
5. 网络资源:提前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链接,如历史博物馆、在线学术资源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查找资料。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六单元 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一课时教学要求:依据课标准4-3 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教学中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看清殖民主义的侵略本质,揭露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重点及难点是根据条约内容分析,比较鸦片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建议:导入案例1:鸦片的危害。
读读,说说鸦片的危害民谣的阅读,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毒品问题又是现实问题,学生能联系实际,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民谣《炮子谣》“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
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
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熬煎,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案例2:禁烟运动。
辩论:要不要严禁鸦片。
辩论双方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也可以是学生与老师。
一方为严禁派,一方为弛禁派。
学生由于不了解当时社会情况,从生活经验出发,一般主张严禁鸦片,与老师的对阵,更挑起学生的战斗热情,增加知识,又培养能力。
严禁派主要从鸦片的危害阐明立场,弛禁派则提出“变通办理”的主张,针对走私,提出“准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即让鸦片贸易合法化,使贿赂变成国家税收;针对身体伤害,提出嗜烟者都是“游惰无志、不足轻重之辈”,除“文武员弁士子兵丁”以外,可听任民间吸食;针对银元外流,提出“只准以货易货,不得用银购买”。
案例3:中英双方关于战争名称的不同提法。
读漫画《英国用武力强迫中国购买鸦片》及材料,说明中英双方为什么对战争名称有不同提法。
课文中只介绍中英双方关于战争名称的不同说法,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通过漫画和材料,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分析中感受英国列强的强盗逻辑,并理解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
1840年2月,英国下议院以9票之差通过了对华开战议案。
内务大臣罗素如此表明开战目的:“为商务监督及女王陛下的臣民所忍受的暴行与虐待要求赔偿,为英国商人们在恐吓与暴力之下所受到的损失要求赔偿,为英国商人们的人身和财产获得保证,使今后免受暴虐与残忍的待遇,并能够在正常的情况之下经商”。
第六单元 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教案
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在工业革命时期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背景和过程;2.掌握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3.培养学生对于工业革命、工业化进程和国家现代化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工业化进程中中国面临的困境;2.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3.1 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内容回顾–工业革命是指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中心的机器工业的发展和推广,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的生产和技术变革;–工业革命的特点:机器生产的广泛应用、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城市化的加剧和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
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传入与中国社会经济的脱节:中国门户的关闭导致国内无法及时接收外来的工业技术和新的生产模式;–清政府对工业化的态度:积极推动新式工艺和新产业的发展,但对工业化的态度保持保守和抵触;–工业革命对中国农民经济的侵蚀:传统农业经济受到冲击,农民纷纷涌向城市寻找新的生存方式;–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冲击:资本主义的引入使得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形成了新的社会结构。
3.2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1.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发展–1840年以后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引起了对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迫切需求;–近代中国开始探索工业化道路,提倡自强求富和强国富民;–中国工业的起步:以纺织业和轻工业为主,逐渐发展到重工业和现代化产业。
2.中国工业化的困境与挑战–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融合: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面临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相应的上层建筑和制度之间不匹配;–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的冲突;3.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工业化进程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影响;–城市和农村的变化;–工业化进程对中国社会关系的影响。
3.3 总结与拓展1.总结–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19 第三课 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
19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3 课时)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第三课19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3 课时)班级姓名学号课型:新授课时:1 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侵略战争中中国军民抗战的史实;分析导致战争结果的原因。
了解地主阶级中“开眼看世界”的开明人士的思想,掌握“自强求富”的洋务派的政治主张;在感受地主阶级的爱国情感的同时,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和地主阶级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机。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作为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落后就要挨打的危机情感。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洋务运动的内容。
难点:洋务运动的影响。
【课前预习导学】 1.列举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
(写出英雄人物)鸦片战争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后领导台湾人民起义的是 2.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他于年率众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其纲领性文件是《》意义?3.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是。
4.魏源写的《》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其意思是 5.洋务运动的时间口号、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洋务运动的性质:目的: 6.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民用企业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中国最早的正式外交机构是。
【课堂教学及拓展】一、导入:有人说:“其实中国的近代历史是一部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史,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为什么?二、新课教学(一)“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中国军民的抗争史”。
请你史料证明他的观点 1.中国政府军队抗击侵略者的斗争 2.人导群众的抗击侵略者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规模最大的抗击斗争太平军用缴获的英军舰和清军交战太平军用缴获的英军舰和清军交战太平天国军队在南京向英舰开火太平天国军队在南京向英舰开火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第三课(1)从上图中可以了解什么信息?(2)你了解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原因吗?(二)结合所学知识,你能总结出清政府屡战屡败的原因有哪些?(三)中国人民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四)“中国近代历史更是一部近代中国各阶层的探索史” 你知道在救国救亡运动中,中国进行了哪些探索?第一步:师夷长技以制夷 1.新思想的产生(1)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开眼看世界”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他是第一人,与前人有何不同?从闭关自守时期的自大无知.轻视西方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人教历史与社会八下《7.0第七单元 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word教案 (1)
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第一课时)课程标准1、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3、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认识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了解整体世界的形成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表现,通过归纳概括,理解整体世界的含义。
3.认识整体世界的形成对落后国家造成的不同影响:工业文明推动社会进步,野蛮掠夺造成贫困落后。
通过学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4.通过日本明治维新的例子,认识面对整体世界的形成,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动顺应工业革命的发展潮流,实现民族振兴,从而培养国际意识和竞争意识。
新型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发展本课在上一节基础上,主要叙述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核心是“整体世界的形成”。
“地球变小了”“文明与野蛮相交织”和“挑战与回应”,分别讲述了整体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整体世界的形成有什么影响?面对整体世界的形成我们该怎么办?三个问题。
三部分之间的内容前后衔接,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地球变小了”分为三个层次:整体世界形成的原因、整体世界的表现和整体世界何时形成的。
教材图文并茂,通过大量具体事例着重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整体世界。
世界不仅在经济上成为一个整体,而且在交通、人员往来、文化、体育活动等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都是一个整体。
[地球变小了]1.整体世界最终形成原因○教师可首先提问学生:“我们说地球变小了,是指地球的大小真的发生了变化吗?”○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要求学生认真看阅读卡“新型通讯工具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并非地球真的变小了,而是由于铁路、远洋巨轮、电话、电报等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来往和联系变得越来越方便和密切,世界最终形成了一个整体,从而在感觉上觉得地球变小了。
第三课 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
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屈辱的岁月【课程标准】1、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危机,关注中国社会的转型2、知道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后果,认识中国面临的内外危机。
(列表说明列强发动的主要侵略战争、逼签的不平等条约)【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屈辱的岁月》一目。
本目通过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些历史大事件勾勒近代资本主义列强侵华的历史,让学生真正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鸦片战争是这一屈辱历程的起点,被视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该目为后面内容的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分析有了一定提高,但也不能高估他们的能力,其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采取直观的方法突破重点难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和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激发他们思考的热情,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等史实,分析它们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看清殖民主义的侵略本质,揭露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理解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分析归纳、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屈辱历史的体验,使学生真正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条约内容分析、比较《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看清殖民主义的侵略本质,揭露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理解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法:合作探究与情景教学相结合学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学时数】1课时【课堂类型】新授课【教学过程】1.直接导入新课教师:在世界工业文明的浪潮下,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古老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的新对象,中国不可避免地汇入世界工业文明的大潮。
6.3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 学案1(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
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目标】:1、分析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2、了解洋务运动前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的大致情况3、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口号、代表人物、措施等4、通过学习,学会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学习重点】:洋务运动的时间、口号、代表人物、措施【学习难点】: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正确评价洋务运动【课前自学】1、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是2、魏源在 一书中提出 ,主张3、阅读教材P69正文4、5段及小字P70第一段及小字,回答:(1)洋务运动的时间是(2)洋务运动的目的是(3)洋务运动的口号是(4)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有 、 、 、(5)洋务运动的结果是 的惨败,标志洋务运动失败【课中交流】一、据史料记载,当时清军的总兵力大约在80万左右(包括八旗 、绿营兵),在鸦片战争中调集并先后投入战争的大约在10万左右,而英军仅用50艘舰船、3000名船员和4000名陆军,只以500人伤亡的代价,就击败了清王朝的这十万大军。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清王朝大军会败给远道而来的英军? (提示:结合书本P68从军事、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组名: 姓名: 乐学( )善学( )勤学( )三、洋务运动三十余载是非成败一言难尽……下面是两位同学学完本课后的对话:甲同学:“我认为洋务运动是成功的,它使中国成功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
”乙同学:“不对,我认为洋务运动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最后也是以破产告终。
”你觉得他们说的对吗?你是怎么看待这段历史的?说说你的理由。
【课堂小结】洋务运动使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使人们对这场运动大失所望,也印证了地主阶级是无法救中国的,一场新的救国运动正在酝酿。
【当堂训练】1、我国近代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的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是()A、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太平天国运动2、鸦片战争后出现了一批比较开明的知识分子,其“新思想”的核心内容是()A、引进外国生产技术,发展资本主义B、了解世界,寻求强国御辱之道C、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D、与各国保持友好往来,维护封建统治3、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A、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B、兴办了一批军事民用工业C、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D、最终失败说明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4、下列选项中,不是由洋务派筹划、兴办的是()A、设立翻译馆B、建立总理衙门C、创办京师大学堂D、筹建海军5、下列各项关于洋务运动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B、客观上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C、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D、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与技术人员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问题一:这则材料指的是哪场运动?它的主要代表人有哪些?问题二:“师其法而不必用其人”指的是什么?问题三: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次运动?【师生课后反思】。
八年级历史教案-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 最新
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帝国主义掀起划分中国的狂潮,分析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看清殖民主义的侵略本质,揭露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理解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
2.列举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了解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学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3.通过学习,了解地主阶级中“开眼看世界”的开明人士的思想和希望“自强求富”的洋务派的政治主张,认识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和地主阶级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机。
4.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不同政治立场,理解资产阶级不能完成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明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然抉择的道理。
5.以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为线索,梳理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主要脉络,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初步树立科学的唯物主义史观。
课时安排: 3~4课时。
[新课导入]问题情境导入选择对比图片,分别反映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成果及其发动的全球殖民扩张,及中国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专制腐败、落后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
让学生思考西欧和中国的巨大反差,明白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已经落后于世界进步的潮流。
通过对比,让学生预感到在工业文明大潮到来时中国即将面临的艰难屈辱的局面。
[屈辱的岁月]1.鸦片战争(1).鸦片危害指导学生观察图6-32和文字说明,教师可补充列举英国通过走私到中国的鸦片数量、中国因为鸦片而流失白银的数量的统计数据,让学生说出鸦片的大量输入对中国的严重危害。
(2).虎门销烟指导学生观察图6-33,并阅读教材,提问:“从图中你能否看出林则徐在虎门采取的是什么方法销烟?”(把鸦片倒入海水和石灰中浸泡销毁)补充说明:虎门销烟的雕像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第一幅巨型浮雕,它揭开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波澜壮阔的篇章。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4课时)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4课时)教案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第四课时从维新到革命教学要求和重点难点:依据课程标准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学中要求学生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不同政治立场,理解资产阶级不能完成革命的历史使命的原因,明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的必然抉择的道理。
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政治立场及运动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建议:案例1:导课。
看康有为和孙中山的图片,观察他们的不同。
一个留辫子,着长袍;一个剃短发,着中山装。
从着装革命引出在工业文明浪潮冲击下,两种观点立场的对立,从而引出由图中两位领袖领导的两次运动,即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案例2: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谈谈康有为为救亡所作的努力。
阅读课文并结合课外知识谈历史人物,了解其主要贡献,感受其为救亡而奔走呼号的爱国心。
阅读课文,组织辩论:我们怎样救?辩论双方为维新派和洋务派。
学生对洋务派主张已有所了解,应指导学生在阅读基础上,比较双方思想观点的异同,并以辩论形式提高学习积极性。
案例3: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影响。
讨论:维新派的主张在变法诏令中都提到了吗?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它的失败给我们哪些启示?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影响是本课的难点,教材没有明确,通过讨论,培养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案例4: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
读材料,用事实说明诞生于武昌起义前一周的国歌必将很快变挽歌。
1911年10月4日,清廷谕令内阁,典礼院会同礼部各衙创作“国乐”,声称声词壮美,定为“国乐”(国歌)。
其歌曰: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臬,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今译曰:保牢疆土,靠老天庇佑,百姓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象天不会坍下,象海不会枯干。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教案
提问:什么是文艺复兴运动?(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叙述: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涌现出一大批歌颂人性的文艺作品和一大批优秀的代表人物,接着,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文P10的图5-9、5-10及相关文字内容,然后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画家把她放在怎样的背景前?她是怎样的神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4-16世纪的欧洲进步思想家为了冲破思想牢笼,通过文艺创作来宣扬他们的思想与文化。由此引导学生探讨思想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难点:如何理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背景、影响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设问为导向,学生解答、讨论为主线,把学习、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达·芬奇刻意描绘一个普通女子,他在歌颂什么?
◆你觉得上面两幅画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归纳:图5-9反映的是中世纪人们的精神状态,画面中的人物神情木然,说明了他们的精神在神权的束缚下,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画中人物头部低垂,显示了他们在神面前的卑微,此图是中世纪人们精神世界的写照。而图5-10蒙娜丽莎的微笑,则冲破了那个时代妇女肖像画中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限制,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努力冲破中世纪教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
二.课程标准
4-3列举近代历史上上午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三.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比较图文资料,了解手工工场的生产情况,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促使西欧工商业的兴起。
2.通过观察、思考,知道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人类社会从此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过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第三课《汇入工业文明大潮的中国》第三课时师夷长技以制夷
教学要求: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地主阶级中“开眼看世界”的开明人士的思想和希望“自强求富”的洋务派的政治主张,在感受地主阶级的爱国情感的同时,认识到封建君主专制的腐朽和地主阶级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机。
重点是洋务运动的内容,难点是洋务运动的影响。
教学建议:导入
案例1:林则徐和魏源的主张。
讲林则徐故事,阅读材料,比较林则徐和魏源对待西方的态度同前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林则徐是很多学生都有所了解的,可让学生来讲述林则徐的故事,一可增添课堂气氛;二可作为分析问题的背景材料。
教学中应侧重分析变化的原因,从中感受到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请于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
行取法兰西、美利坚二国各来夷目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如钦天监夷官之例。
而选闽、粤巧匠精兵以习之,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驭、攻击。
计每艘中号者,不过二万金以内,……计百艘不过二百万金。
再以十万金造火轮舟
十艘,以四十万金造配炮械,所费不过二百五十万,而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魏源《海国图志》卷二)
案例2:洋务运动。
你认为,外国列强有哪些是比我们先进的?如果你是地主阶级的开明一员,又会选择哪些来学习呢?
从标题“师夷长技以制夷”入手来探讨“夷之长技”,并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作出选择。
将学生的选择与魏源的《海国图志》作比较,这比单纯看材料比不同更有趣味,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学生可能会从包括政治制度在内的先进的科技及政治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在选择中引导学生理解地主阶级的局限性,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阅读课文,找出关键词:洋务运动兴起的时间、主要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并回答问题;洋务派是否实现了他们的目标?洋务运动发挥了什么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新课程的目标。
教材关于洋务运动从兴起的时间、主要代表人物、口号、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创办、新学堂的设立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对这一历史事件形成较完整的概念;通过问题解答,学会从内容分析历史影响。
阅读课文,说说图片《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煤矿厂》、《留美儿童》、《同文馆》等。
学生在阅读课文并应用相关信息解读丰富的图片信息,能发挥多媒体优势,增添学习趣味,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轮船招商局: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轮船凭借不平等条约给予的特权进入我国沿海沿江口岸,并垄断了中国江海的运输业。
1872年(同治十一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轮船招商局,这是晚清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
﹐也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1873年,招商局轮船“伊敦”号由上海首航香港,开辟了中国第一条近海商业航线。
同年,招商局开辟了至日本的中国第一条远洋商业航线,承担洋务军事工业运输,承揽漕粮﹐兼揽商货。
随后,收购了财力雄厚的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打破了外资洋行垄断中国航运的格局,开中国企业收购外商企业之先河,成为中国民族航运业的象征。
1885年(光绪十一年)经盛宣怀改为官督商办﹐1909年(宣统元年)归邮传部管理。
1930年由国民政府改为国营后﹐1932年归交通部﹐从此成为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中国航运的机构。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130多年来,招商局从未间断过在港口、码头、仓储、运输等领域的投资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独特优势,现代物流业已被确立为招商局的四大核心产业之一。
今天的招商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已成长为一个实力雄厚的多元化综合性企业集团,在交通基建及物流、金融、地产及相关产业领域内有着成熟的业务网络和市场经验,拥有总资产逾500亿港元。
招商局总部位于香港,业务分布于香港、中国内地、东南亚等极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市场,被列为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在国际工商界有着广泛影响。
但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铁路、公路和民航的发展,使航运业也呈现萎缩状态。
小结:有事之际,军情瞬息变更,倘如西国办法有电线通报,径达各处海边,可以一刻千里,有内地火车铁路,屯兵于旁,闻警驰援,可以一日千数百里,则统帅尚不至于误事,而中国固急切办不到者也。
今年台湾之役,臣与沈葆桢函商调兵月余而始定,及调轮船分起装送,又三月而始竣,而倭事业经定议矣。
设有紧急,诚恐缓不及事。
故臣尝谓办洋务、制洋兵,
若不变法而徒鹜空文,绝无实济,臣不敢明知而不言也。
(张之洞要求架设电报的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