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人教版20.1.1平均数(1)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案)
4.举例说明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通过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步骤,能熟练进行相关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通过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的学习,提高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鼓励学生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课堂练习,使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培养团队精神。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异常值对平均数的影响,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小组内成员的平均年龄。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测量物体长度的实验,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得还不错。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他们能够较好地理解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平均数的性质时,部分学生对此感到困惑,特别是如何理解平均数与数据中的极端值之间的关系。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尽力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平均数的概念,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看到平均数是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数据的。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这种互动式学习让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也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6000×1+5500×1+4000×2+1000×14+500×2
=1725 < 3400
你认为该公司的广告行为属于一种什么行为?
练习
1、若4、x、5的平均数是7,则3、4、5、x、6 6 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___ 2 、有一组数据,各个数据之和为505,如果它们的平 5 均数为101,那么这组数据的个数为_____. 3 、如果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20,那么5x1, 100 5x2,5x3,5x4,5x5的平均数是_____. 4、5个数据的和为405,其中一个数据为85,那么另4个 80. 数据的平均数是_
技工 普工 杂工
总经理
总工程师
6000元
5500元
4000元
1000元
500元
(6000+5500+4000+1000+500)÷5=3400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
该公司的实际情况如下表:
职务 月工资/元 员工人数 平均工资= 总经理 总工程师 技工 6000 1 5500 1 4000 2 20 普工 1000 14 杂工 500 2
理解新知
——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问题:某校初二年级共有4个班,在一次数学考试
中各班参考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
班级 参考人数 平均成绩
1班 51 80
2班 49 81
3班 45 82
4班 55 79
• 该校初二年级的这次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 是多少?
班级 参考人数 平均成绩
1班 51 80
2班 49 81
3班 45 82
4班 55 79
讨论:
小明求得该校初二年级的这次数学考试 的平均成绩为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 数据的分析《20.1.1 平均数》教学PPT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 数据的分析《20.1.1 平均数》教学PPT
灯泡只数
600≤x <1 000
5
1 000≤x <1 400
10
1 400≤x <1 800
12
1 800≤x <2 200
17
2 200≤x <2 600
6
解:即样本平均数为1 672. 因此,可以估计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大约是 1 672 h.
样本估计总体
练一练
问题2 某校为了解八年级男生的身高,从八年级
各班随机抽查了共40 名男同学,测量身高情况(单位:
cm)如下图.试估计该 人数
校八年级全部男生的平 20
20
均身高.
15
10
10
6
5
4
0 145 155 165 175 185 身高/cm
课堂小结
(1)在抽样调查得到样本数据后,你如何处理样本 数据并估计总体数据的集中趋势? 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解:他们的平均身高为: 156+158+160+162+170 =161.2 5
所以,他们的平均身高为161.2 cm.
做一做
问题2 某班级为了解同学年龄情况,作了一次年 龄调查,结果如下:13岁8人,14岁16人,15岁24人, 16岁2人.求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结果取整数).
解: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年龄为:
课堂小结
(1)当一组数据中有多个数据重复出现时,如何简便 地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利用加权平均数.
(2)据频数分布求加权平均数时,你如何确定数据与 相应的权?试举例说明.
数据
频数

组中值
课后作业
作业: 必做题:教科书第121页复习巩固第1题; 选做题:教科书第122页综合应用第6题.

20.1.1平均数

20.1.1平均数

20.1.1 平均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理解权的作用与意义;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加权平均数对数据处理的过程,体验对统计基本思想的理解过程,能运用数据信息的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中,第一节内容。

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学情分析小学已学过平均数且生活接触过平均数,因此在小学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本节课的目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

教法与学法教学方法: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探究思考”“小组讨论”“相互学习”的学习方式而进行。

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学习方法:我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

在课堂结构上,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6个成次的学法,①创设情境——引入概念②对比讨论——形成概念③例题讲解——深化概念④即时训练—巩固新知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⑥任务后延——自主探究,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课型:新授课时间分配:一、章头学习(2分钟)二、练习回顾,习旧孕新(5分钟)三、创设情境,引入新知(3分钟)四、探究新知,形成概念(6分钟)五、指导应用,强化新知(4分钟)六、合作交流,加深理解(4分钟)七、课堂练习(8分钟)八、小结(2分钟)九、设计大比拼(4分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言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的时代,数据无处不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1平均数(第1课时)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1.1平均数(第1课时)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1) 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2.内容解析统计活动的几个环节中,数据的分析是在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基础之上进行的,是统计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平均数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与中位数、众数相结合,通过对数据集中趋势的描述,体现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因此平均数(尤其是加权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节着重研究加权平均数,“权”的重要性在于它反映的是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尽管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并会计算权数相等情况下的算术平均数,但对加权平均数的意义以及“权”的作用理解仍将非常困难,教学中应尽量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加深对“权”的理解和体会,渗透平均数和“权”的统计思想,为更好地进行数据的描述与分析,为实现后继统计知识的学习目标──建立统计观念、突出统计思想奠定基础.基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教学重点是:以具体问题为载体,在实际问题情景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1.教师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1)就本论本,不能很恰当地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例子,以具体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揭示概念;(2)不能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有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的理解;(3)过分强调知识的获得,忽略了统计思想的揭示和统计观念的建立;(4)对前两个学段中学生已经具有的相关平均数的知识经验了解不足,致使引入的问题太过简单或难度要求过高,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2.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1)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对抽象的“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所困难;(2)尽管在第一、第二学段已经学习了统计的简单知识,但对统计的意义和统计思想的理解尚处在最粗浅的认识层面,加之对“权”理解的困难,所以可能会感到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比较抽象,缺少学习的激情.鉴于上述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是:列举典型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活例子,通过设计有效的、有思维含量的数学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入理解数据的权的意义和作用.三、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四、学过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案(1)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案(1)

20.1.1 平均数(1)【课题】:平均数(1)【设计与执教者】:【教学时间】:40分钟【学情分析】:(适用于特色班)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知道算术平均数的特征与适用范围。

在初一时进一步学习了用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用统计图表整理数据,并且知道统计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统计学习常常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

但是,加权平均数属于新学内容,学生可能在权的理解与运用方面存在问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教学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教学难点】:对“权”的理解.【教学突破点】:先复习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交流,并将加权平均数的公式和平均数相对比,体会“权”的意义【教法、学法设计】:采取师生互动、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通过小组合作,认识“加权平均数”的准确含义,理解“权”的意义,归纳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引领学生经历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过程。

【课前准备】:课件72.6,二班42个学生的平均分数为80,三班43个学生的平均分数为75.2。

求全年级这次英语测验的平均分。

4.小青在初一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成绩 分别为:测验一得89分,测验二得78分, 测验三得 85 分,期中考试得90分, 期末考试得87分.如果按照图所显示的 平时、期中、期末成绩的权重,那么小青该学期的总评成绩应该为多少分?5.老王家的鱼塘中放养了某种鱼1500条,若干年后,准备打捞出售,为了估计鱼塘中这种鱼的总质量,现从鱼塘中捕捞三次,得到数据如下表:鱼的条数 平均每条鱼的质量/千克第1次 15 2.8 第2次 20 3.0 第3次 102.5(1)鱼塘中这种鱼平均每条重约多少千克?(2)若这种鱼放养的成活率是82%,鱼塘中这种鱼约有多少千克?(3)如果把这种鱼全部卖掉,价格为每千克6.2元,那么这种鱼的总收入是多少元?若投资成本为14000元,这种鱼的纯收入是多少元?6.某单位欲从内部招聘管理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两项测试,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 甲 乙 丙 笔试 75 80 90 面试9370 68根据录用程序组织200名职工对三人利用投票推荐的方式进行民主评议,三人得票(没有弃权票,每位职工只能推荐1人)如下图所示,每得一票记作1分.(1)请算出三人的民主评议得分;(2)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精确到0.01)?(3)根据实际需要,单位将笔试、面试、民主评议三项测试得分按4:3:3•的比例确定个人的成绩,那么谁将被录用?7.某风景区对5个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进行了调整,据统计,调价前后各景点的游客人数基本不变,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答案:1.165cm 2.3.7 •3.7 3.75.98 4.87.6分5.•解:(1)2.815 3.020 2.510152010⨯+⨯+⨯++≈2.821(kg)(2)2.82×1500×82%≈3468(kg)(3)总收入为3468×6.2≈21500(元)纯收入为21500-14000=7500(元)6.(1)甲、乙、•丙的民主评议得分分别为:50分,80分,70分.(2)甲的平均成绩为:75935021833++=≈72.67(分),乙的平均成绩为:80708023033++=≈76.67(分),丙的平均成绩为:90689022833++=≈76.00(分).由于76.67>76>72.67,所以候选人乙将被录用.(3)如果将理论考试、面试、民主评议三项测试得分按4:3:3的比例确定个人成绩,那么甲的个人成绩为:475393350433⨯+⨯+⨯++=72.9(分),乙的个人成绩为:480370380433⨯+⨯+⨯++=77(分).丙的个人成绩为:490368370433⨯+⨯+⨯++=77.4(分).由于丙的个人成绩最高,所以候选人丙将被录用7.(1)风景区的算法是:调整前的平均价格为:15×(10+10+15+20+25)=16(元);调整后的平均价格为:15×(5+•5+15+25+30)=16(元),而日平均人数没有变化,因此风景区的总收入没有变化;(2)•游客的计算方法:调整前风景区日平均收入为:10×1+10×1+15×2+20×3+25×2=•160(千元);调整后风景区日平均收入为:5×1+5×1+15×2+25×3+30×2=175(千元),所以风景区的日平均收入增加了175160160-×100%≈9.4%;(3)游客的说法较能反映整体实际.。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十章20.1.1平均数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二十章20.1.1平均数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节课之后,我深感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升。通过实际案例和小组讨论,他们不仅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还对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平均数这个概念虽然简单,但学生对它的性质和适用场景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课堂上,我尝试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感觉效果并不理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贴近生活的例子,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平均数的意义。
-举例:在数据分布不均时,为什么中位数可能比平均数更能反映数据的一般水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均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平均值的情况?”比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均数的奥秘。
还有一点我觉得很重要,那就是在课堂总结环节,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这不仅能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还能让我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值,能反映数据的中心趋势。它是统计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计算某商品在过去一周内的平均销售额,分析其销售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5.培养学生准确、严谨的数学表达习惯,在解答问题过程中,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平均数的定义:理解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的值,能反映数据的中心趋势。

新人教版八下课件20.1.1平均数1 吕

新人教版八下课件20.1.1平均数1   吕

活动3
例2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 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 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再按演讲内容占50%, 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 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 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 选手 A B 演讲内容 演讲能力 演讲效果 85 95 95 95 85 95
33 2 2
显然甲的成绩比乙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甲.
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 85 83 78 75 甲 73 80 85 82 乙 (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 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 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 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解: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2:3:3的比确定, 则甲的成绩为 85 2 83 2 78 3 75 3 79.5 2 233 73 2 80 2 85 3 82 3 乙的成绩为 80.7 2 233 显然乙的成绩比甲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乙.
33 (1)该市7月下旬10天的最高气温的平均数是_____, 加权 这个平均数是_______平均数. 3 2 (2)在这十个数据中,34的权是_____,32的权是___.
你能说说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 的区别和联系吗?
1、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 况(它特殊在各项的权相等) 2、在实际问题中,各项权不相等时,计算平 均数时就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当各项权相等 时,计算平均数就要采用算术平均数。
对手 勇士 太阳 76人 开拓者 森林狼 步行者 网 小牛 黄蜂 骑士
篮板/个 21 18 13 13 13 10 10 13 10 7
得分/分 22 27 22 32 36 38 36 36 22 27

20.1.1《平均数》教案

20.1.1《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使用总数除以数量得到平均数的计算步骤,包括对数据总体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一计算方法。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何将平均数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平均成绩、平均价格等。
2.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抽象理解:学生往往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图表、实例来帮助他们形成对平均数的认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平均数与异常值的关系,我会通过举例和图表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家庭成员的平均收入。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通过实际数据计算平均数,并观察不同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得相对顺利。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他们能够较快地理解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不过,我也注意到在讲解平均数的性质时,部分学生对于异常值对平均数的影响还不够敏感,这是未来教学中需要加强的地方。
课堂上,我尝试使用了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平均数的作用。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互动式的教学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可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此外,我发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这说明他们已经在思考平均数与其他统计量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在引导讨论时,我意识到自己在某些问题的设置上还可以更加精准,以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

20.1.1平均数(1)

20.1.1平均数(1)
显然甲的成绩比乙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甲. 我们常用平均数 表示一组数据的“平 均水平”.
应试者 甲 乙 听 85 73 说 78 80 读 85 82 写 73 83
重要程度 不一样! 问题2 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 用算术平均数来衡量他们的成绩合理吗? 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
应试者 甲 乙 听 85 73 说 78 80
3 : 4
读 85 82 写 73 83
探究新知
思考 吗?
85 2+78 1+85 3+73 4 =79.5 2+1+3+ 4 能把这种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推广到一般
一般地,若n个数x1,x2,„,xn的权分别 是w1,w2,„,wn,则
创新能力
72 85 67
计算机能力
50 74 72
公关能力
88 45 67
(2)请你设计合理的权重,为公司招聘一名职员: ① 网络维护员;② 客户经理;③ 创作总监.
20章
数据的分析
20.1.1 平均数
复习引入
1、重庆7月中旬一周的最高气温如下:
星期 气温/ 0c 一 38 二 36 三 38 四 36 五 38 六 36 日 36
(1)你能快速计算这一周的平均最高吗? (2)你还能回忆、归纳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吗?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 平”.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 x2, …, xn,我们把
选手 A B
演讲内容 85 95
演讲能力 95 85
演讲效果 95 95
小结反思
知识点:
(1)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第1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探究平均数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但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对其性质和求法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提高他们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究平均数的性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2.难点: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以及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数学软件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平均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观察、分析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性质,总结出平均数的定义。

3.讲解平均数的性质:通过实例和数学推理,讲解平均数的性质,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4.学习平均数的求法:引导学生运用公式法和列举法求解平均数,巩固所学知识。

5.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进行。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 平均数第1课时 平均数(1)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1 平均数第1课时 平均数(1)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实用资料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20.1.1 平均数第1课时 平均数(1)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难点对“权”的理解.一、复习导入某校八年级共有班级 1班 2班 3班 4班参考人数 40 42 45 32平均成绩 80 81 82 79x =14×(79+80+81+82)=80.5 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一般地,如果有n 个数x 1,x 2,x 3,…,x n ,则有x =x 1+x 2+x 3+…+x n n,其中x 叫做这n 个数的平均数,读作“x 拔”.二、讲授新课问题: 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应试者 听 说 读 写甲 85 78 85 73乙 73 80 82 83(1)(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对于问题(1),根据平均数公式,甲的平均成绩为:85+78+85+734=80.25, 乙的平均成绩为73+80+82+834=79.5. 因为甲的平均成绩比乙高,所以应该录取甲.对于问题(2),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这说明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读、写的成绩比听、说的成绩更加“重要”.因此,甲的平均成绩为85×2+78×1+85×3+73×42+1+3+4=79.5, 乙的平均成绩为73×2+80×1+82×3+83×42+1+3+4=80.4. 因为乙的平均成绩比甲高,所以应该录取乙.上述问题(1)是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平均成绩,其中的每个数据被认为同等重要.而问题(2)是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赋予与其重要程度相应的比重,其中的2,1,3,4分别称为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权,相应的平均数79.5,80.4分别称为甲和乙的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一般地,若n 个数x 1,x 2,…,x n 的权分别是w 1,w 2,…,w n ,则x 1w 1+x 2w 2+…+x n w n w 1+w 2+…+w n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三、例题讲解【例1】教材第112页例1【例2】为了鉴定某种灯泡的质量,对其中1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表:(单位:小时寿命 450 550 600 650 700只数 20 10 30 15 25解:这些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为:x =450×20+550×10+600×30+650×15+700×2520+10+30+15+25=597.5(小时) 四、巩固练习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 1次,3出现了x 2次,4出现了x 3次,5出现了x 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________.【答案】2x 1+3x 2+4x 3+5x 4x 1+x 2+x 3+x 42.某人打靶,有a 次打中x 环,b 次打中y 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________环.【答案】ax +by a +b五、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生1: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生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第2课时 平均数(2)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一、复习导入采用教材原有的引入问题,设计的几个问题如下:(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探究问题,依据统计表可以读出哪些信息?(2)这里的组中值指什么,它是怎样确定的?(3)第二组数据的频数5指什么呢?(4)如果每组数据在本组中分布较为均匀,每组数据的平均值和组中值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2)加深了对“权”的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二、例题精讲【例2】某跳水队为了解运动员的年龄情况,作了一次年龄调查,结果如下:13岁8人,14岁16人,15岁24人,16岁2人.求这个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结果取整数).解:这个跳水队运动员的平均年龄为x =13×8+14×16+15×24+16×28+16+24+2≈14(岁). 【例3】某灯泡厂为测量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随机抽查了50只灯泡.它们的使用使用寿命/x/h 600≤x<1000 1000≤x<1400 1400≤x<1800 1800≤x<2200 2200≤x<2600灯泡只数 5 10 12 17 6分析:估计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解:根据表格,可以得出各小组的组中值,于是x =800×5+1200×10+1600×12+2000×17+2400×650=1672, 即样本平均数为1672.因此,可以估计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大约是1672 h .三、巩固练习某校为了了解学生做课外作业所用时间的情况,对学生做课外作业所用时间进行调查,下表是该校八年级某班.所用时间t(分钟) 人 数0<t≤10 410<t≤20 620<t≤30 1430<t≤40 1340<t≤50 950<t≤60 4求:(1)(2)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的时间.【答案】解:(1)15(2)该班学生平均每天做数学作业所用时间为x =5×4+15×6+25×14+35×13+45×9+55×44+6+14+13+9+4=30.8(分钟) 四、课堂小结1.加权平均数的应用.2.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3.学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基于这一认识,这节课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平均数的算法.20.1.2 中位数和众数第1课时 中位数和众数(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重点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难点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一、复习导入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了平均数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二、讲授新课 月收 入/元 45000 18000 10000 5500 5000 3400 3000 1000 人数 1 1 1 3 6 1 11 1(2)若用(1)算得的平均数反映公司全体员工月收入水平,你认为合适吗?师:同学们知道如何计算这个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吗?生:根据加权平均数,可以求出这个公司员工月收入的平均数为:45000+18000+10000+5500×3+5000×6+3400+3000×11+10001+1+1+3+6+1+11+1=6276.师:很好!那么用第(1)问中算得的平均数来反映该公司全体员工的月收入水平,你认为合理吗?生:不合理.因为在这25名员工中,仅有3名员工的收入在6276元以上,而另外22名员工的收入都在6276元以下.因此,用月收入的平均数反映所有员工的月收入水平不合理.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那么应该选择什么数据来反映该公司员工月收入的水平呢?这就要用到本节课要学习的中位数,利用中位数可以更好地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称位于中间位置的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称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利用中位数分析数据可以获得一些信息.例如,上述问题中将公司25名员工月收入数据由小到大排列,得到的中位数为3400,这说明除去月收入为3400元的员工,一半员工收入高于3400元,另一半员工收入低于3400元.【例1】教材第117页例4师:刚才我们学习中位数,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另一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当一组数据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能更好地反映该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例2】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各种尺码鞋的销售量如表所示.你尺码/cm22 22.5 23 23.5 24 24.5 25销售量/双 1 2 5 11 7 3 1码组成的一组数据的众数.一段时间内卖出的300双女鞋的尺码组成一个样本数据,通过分析样本数据可以找出样本数据的众数,进而估计这家鞋店销售哪种尺码的鞋最多.解:由表可以看出,在鞋的尺码组成的数据中,23.5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即23.5 cm的鞋销售量最大,因此可以建议鞋店多进23.5 cm的鞋.三、巩固练习1.数据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数是________,众数是________.【答案】9 92.一组各不相同的数据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数是21,则x的值是________.【答案】223.数据92,96,98,100,x的众数是96,则其中位数和平均数分别是( )A.97,96 B.96,96.4C.96,97 D.98,97【答案】B4.如果在一组数据中,23,25,28,22出现的次数依次为3,5,3,1,并且没有其他的数据,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A.24,25 B.23,24C.25,25 D.23,25【答案】C四、课堂小结1.认识了中位数和众数.2.理解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并能利用它们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本次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利用中位数和众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沟通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会到中位数与众数知识的实用性.第2课时中位数和众数(2)1.进一步认识到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2.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重点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难点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一、复习导入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信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分析具体问题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量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另外要注意:(1)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2)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3)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地引起平均数的变动;(4)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5)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二、例题讲解【例1得分5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人数 2 3 6 14 15 5 4 1解:众数90分中位数85分平均数84.6分【例2】公园里有甲、乙两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两群游客的年龄如下:(单位:岁) 甲群:13,13,14,15,15,15,16,17,17.乙群:3,4,5,5,6,6,36,55.(1)甲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________岁,中位数是________岁,众数是________岁,其中能较好地反映甲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________;(2)乙群游客的平均年龄是________岁,中位数是________岁,众数是________岁,其中能较好地反映乙群游客年龄特征的是________.解:(1)15 15 15 众数(2)15 5.5 5,6 中位数【例3】教材第119页例6三、巩固练习职员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总经理经理管理员职员人数 1 1 2 1 5 3 20工资5500 5000 3500 3000 2500 2000 1500(2)假设副董事长的工资从5000元提升到20000元,董事长的工资从5500元提升到30000元,那么新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又是多少?(精确到元)(3)你认为应该使用平均数和中位数中的哪一个来描述该公司职工的工资水平?【答案】(1)2091 1500 1500 (2)3288 1500 1500 (3)中位数或众数均能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公司中少数人的工资额与大多数人的工资额差别较大,这样导致平均数与中位数偏差较大,所以平均数不能反映这个公司员工的工资水平.四、课堂小结1.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2.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本节课首先从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开始,接着列出这三种统计量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条件,为避免太过抽象,在后面设计的例题中都有这些统计量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过程.3.会用方差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理解方差的概念并会运用方差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一、情境导入1.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幻灯片出示)农科院计划为某地选择合适的甜玉米种子.选择种子时,甜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是农科院所关心的问题.为了解甲、乙两种甜玉米种子的相关情况,农科院各用10块自然条甲 7.65 7.50 7.62 7.59 7.65 7.64 7.50 7.40 7.41 7.41 乙 7.55 7.56 7.53 7.44 7.49 7.52 7.58 7.46 7.53 7.49 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分别是x 甲≈7.54,x 乙≈7.52,说明在试验田中,甲、乙两种甜玉米的平均产量相差不大.由此可以估计出这个地区种植这两种甜玉米,它们的平均产量相差不大.为了直观地看出甲、乙两种甜玉米产量的分布情况,我们把这两组数据画成下面的图1和图2.师:比较上面的两幅图可以看出,甲种甜玉米在各试验田的产量波动较大,乙种甜玉米在各试验田的产量较集中地分布在平均量附近,从图中看出的结果能否用一个量来刻画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方差.教师说明:从上面看到,对于一组数据,除需要了解它们的平均水平外,还常常需要了解它们的波动大小(即偏离平均数的大小).2.方差的概念教师讲解:为了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可以采用不止一种办法,例如,可以先求得各个数据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再取其平均数,用这个平均数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通常,采用的是下面的做法:设在一组数据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和的平均数是s 2,那么我们用s 2=1n[(x 1-x)2+(x 2-x)2+…+(x n -x)2]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的波动越大;数据的方差越小,说明这组数据的波动越小,教师要剖析公式中每一个元素的意义,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学生理解了方差的概念之后,再回到了引例中,通过计算甲、乙两种甜玉米的方差,根据理论说明哪种甜玉米的产量更好.教师示范:两组数据的方差分别是s 甲2=(7.65-7.54)2+(7.50-7.54)2+…+(7.41-7.54)210≈0.01, s 乙2=(7.55-7.52)2+(7.56-7.52)2+…+(7.49-7.52)210≈0.002. 显然s 甲2>s 乙2,即甲种甜玉米的波动较大,这与我们从图1和图2看到的结果一致.由此可知,在试验田中,乙种甜玉米的产量比较稳定.正如用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一样,也可以用样本的方差来估计总体的方差.因此可以推测,在这个地区种植乙种甜玉米的产量比甲种的稳定.综合考虑甲、乙两个品种的平均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可以推测这个地区比较适合种植乙种甜玉米.这样做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不仅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二、例题讲解【例1】教材第125页例1【例2】教材第127页例2【例3】(幻灯片出示)已知两组数据:甲:9.9 10.3 9.8 10.1 10.4 10 9.8 9.7乙:10.2 10 9.5 10.3 10.5 9.6 9.8 10.1分别计算这两组数据的方差.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求平均数时激发学生用简化公式计算,找一名学生到黑板计算. 解:根据公式可得x 甲=10+18(-0.1+0.3-0.2+0.1+0.4+0-0.2-0.3) =10+18×0=10 x 乙=10+18(0.2+0-0.5+0.3+0.5-0.4-0.2+0.1) =10+18×0=10 s 甲2=18[(9.9-10)2+(10.3-10)2+…+(9.7-10)2] =18(0.01+0.09+…+0.09) =18×0.44=0.055 s 乙2=18[(10.2-10)2+(10-10)2+…+(10.1-10)2] =18(0.04+0+…+0.01) =18×0.84=0.105 从s 甲2<s 乙2知道,乙组数据比甲组数据波动大.三、巩固练习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________.【答案】62.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甲:7,8,6,8,6,5,9,10,7,4乙:9,5,7,8,7,6,8,6,7,7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相同,但s甲2________s乙2,所以确定________去参加比赛.【答案】>乙四、课堂小结1.知识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于一组数据,有时只知道它的平均数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它的波动大小,而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量不止一种,最常用的是方差.2.方法小结:求一组数据方差的方法:先求平均数,再利用平均数求方差.本次教学在解决引例问题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以前学过的统计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引出矛盾,这里设计了小组讨论的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进而使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真正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案)
举例:讲解平均数的定义时,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如某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来展示如何计算平均身高,强调平均数是所有数据加总后平均分配到每个数据点的结果。
2.教学难点
-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意义,以及它并不代表所有数据点的实际值。
-计算过程中的细节处理:在计算平均数时,学生可能会忽视数据的准确性,如数据个数的计算错误,或者计算过程中的四舍五入问题。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平均数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如如何利用平均数来判断一组数据的集中程度。
举例:针对平均数概念理解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图形表示(如直方图)来直观展示平均数在数据集中的位置,解释它为什么可以代表整体水平。在处理计算细节时,可以通过具体的计算练习,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正确的四舍五入。在应用方面,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分析某商品的销售情况,让学生通过计算平均销售额来预测市场趋势,从而突破应用难点。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均数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尝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希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上并没有太大困难,他们能够迅速掌握基本的计算步骤。然而,我也注意到,一些学生在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时,还显得有些吃力。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1.1平均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1.1平均数。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然甲的成绩比乙的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甲. 对比一下,你写的解题过程合理吗?
(2)如果公司认为,作为公关人员面试的成绩应该比笔试的 成绩更重要,并分别赋予它们6和4的权,计算甲、乙两人各 自的平均成绩,看看谁将被录取? 测试成绩 解:面试和笔试分别赋予它们6和4的权, 候 (百分制) 选 则甲的平均成绩为 人 面试 笔 86×6+90×4 试 =51.6+36 =87.6. 6+4 86 90 甲 乙的平均成绩为 92×6+83×4 =55.2+33.2 =88.4. 6+4 乙 92 83
Hale Waihona Puke 解: x = 85 20%+78 10%+85 30%+73 40% =79.5 甲
20%+10%+30%+ 40% 73 20%+80 10%+82 30%+83 40% x乙 = =80.4 . 20%+10%+30%+ 40%
应试者 甲 乙 听 85 73 说 78 80 读 85 82 写 73 83
x y A、 2
x y B、 mn
mx ny C、 x y
mx ny D、 mn
3、已知x1,x2,x3,… ,x10的平均数是a; x11,x12,x13 ,…, x30的平均数是b. 则x1,x2,x3, … ,x30的平均数是( D )
1 (A) (B) (a+b) 30 1 1 (C) (10a+30b) (D) (10a+20b) 40 30
当堂练习
1、某公司欲招聘一名公关人员,对甲、乙两位候选 人进行了面试和笔试,他们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候选人 甲 乙
测试成绩(百分制) 面试 笔试
86 92 90 83
(1)如果公司认为面试和笔试成绩同等 重要,从他们的成绩看,谁将被录取? (2)如果公司认为,作为公关人员面试的成绩应该比笔试的 成绩更重要,并分别赋予它们6和4的权,计算甲、乙两人各 自的平均成绩,看看谁将被录取? 比比看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特别提示
这很重要,好好理解哟
“权”的英文是 Weight,有表示数据重 要程度的意思.即数据的权能反映数据的相对 “重要程度”.
理解新知
问题3 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则 应该录取谁? 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
85 3+78 3+85 2+73 2 解: x甲 = =80.5 3+3+2+2 问题4 与问题( 1)、( )、( 73 3+80 3+822 2+83 3 )比较,你能体 2 x乙 = =78.9 会到权的作用吗? 3+3+2+2
听 85 73
说 78 80
读 85 82
写 73 83
身边的数学
问题1 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请计算两 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应该录用谁?
85+78+85+73 解: 甲的平均成绩为 =80.25 , 4 73+80+82+83 =79.5 . 乙的平均成绩为 4 显然甲的平均成绩比乙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甲.
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
上面的平均数29.2称为5个数26、28、29、30、31的加权平均 数,1、3、1、4、2分别为5个数据的权 概念2 若n个数
x1, x 2 , ,xn
则:
的权分别是
w1, w2 , ,wn
x1w1 x2 w2 xn wn x w1 w2 w3 wn
再比试 一次, 怎么样?
=19+27+42.5
=88.5.
延伸与提高
1、某次考试,5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2,除甲外,其 余4名学生的平均分是80,那么甲的得分是( D ) (A)84 (B) 86 (C) 88 (D) 90
2、若m个数的平均数为x,n个数的平均数为y,则 这(m+n)个数的平均数是( D )
选 手 A 演讲 内容 85 演讲 能力 95 演讲 效果 95
B
95
85
95
请决出两人的名次.
选手 A B
演讲内容 85 95
演讲能力 95 85
演讲效果
(50%) (40%)
(10%)
95 95
思考(1)你认为在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时侧重于 哪个方面的成绩?三项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 思考(2)利用加权平均数公式你能求出甲、乙 的综合成绩,决出两人的名次吗?
显然乙的成绩比甲的高,所以从成绩看,应该录取乙.
这次你的书写过程怎么样呢?
2、晨光中学规定学生的学期体育 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早锻炼及 体育课外活动占20%,期中考试 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小桐的三项成绩(百分制) 依次为95分、90分、85分,小桐 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解:小桐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 95×20%+90×30%+85×50% 20%+30%+50%
因为乙的平均成绩比甲高,所以应该录取乙.

2 : 1 : 说 78 80
3 : 4 读 85 82 写 73 83
应试者 甲 乙
听 85 73
上述问题(1)是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计算平均成 绩,其中的每个数据被认为同等重要。而问题(2) 是根据实际需要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赋予与其重要程度 相应的比重,其中的2,1,3,4分别称为听、说、读、写 四项成绩的 权(weight),相应的平均数79.5,80.4分 别称为甲和乙的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 加权平均 数(weighted average)
听 85 73
说 78 80
读 85 82
写 73 83
探究新知
问题2 如果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用 算术平均数来衡量他们的成绩合理吗?
听、说、读、写的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 85 2+78 1+85 3+73 4
解: x甲 =
2+1+3+ 4
=79.5
73 2+80 1+82 3+83 4 x乙 = =80.4 2+1+3+ 4
=90.
=91.
由上可知选手B获得第一名,选手A获得第二名.
选手 A B
演讲内容 85 95
演讲能力 95 85
演讲效果 95 95
思考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95分与 一个85分,为什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 从中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
你 真 正 理 解 了 吗 ? 选手A的95分是演讲能力,B的95分是演讲 内容,而根据题意可知,演讲内容所占的权重 比演讲能力所占的权重大,所以A的95分就不 如B的95分在综合成绩中占的分值大.在此更 能显示出“权”的重要性.
因为甲的平均成绩比甲高,所以应该录取甲.
应试者 甲 乙
听 85 73
说 78 80
读 85 82
写 73 83
想一想
若将题(2)中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 改为另一种表达方式:听、说、读、写成绩按听占20%,说 占10%,读占30%,写占40% 的比例,其它条件都不变,请同 学们想一想,两人的平均成绩有没有变?请写出算式。
1 (a+b) 2
思考题:
一组6个数1,2,3,x, y, z 的平均数是 4. 求x, y, z 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解:由题意可得 (1+2+3+x+y+z) ÷6=4 即 1+2+3+x+y+z=24 所以 x+y+z=18 所以 (x+y+z) ÷ 3=18 ÷ 3=6
练习
1、若4、x、5的平均数是7,则3、4、5、x、6 6 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___ 2 、有一组数据,各个数据之和为505,如果它们的平 5 均数为101,那么这组数据的个数为_____. 3 、如果x1,x2,x3,x4,x5的平均数是20,那么5x1, 100 5x2,5x3,5x4,5x5的平均数是_____. 4、5个数据的和为405,其中一个数据为85,那么另4个 80. 数据的平均数是_
2. 加权平均数中“权”的几种表现形式:
(1)整数的形式; (2)比的形式; (3)百分比的形式;
应用新知
例1 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 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项成绩均按百分制,然后 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 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 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
课堂小结
(1)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 当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重要程度不同时,加权平 均数能更好地反映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2)权的作用是什么? 权反映数据的重要程度,数据权的改变一般会影 响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1)如果公司认为面试和笔试成绩同等重要,从他们的成绩 看,谁将被录取?
解:面试和笔试同等重要时, 甲的平均成绩为 候 选 人
测试成绩 (百分制)
面试 笔试
86×5+90×5 =43+45 =88. 5+5
乙的平均成绩为

86
92
90
83
92×5+83×5 =46+41.5 =87.5. 乙 5+5
认真思考,一定能回答正确的。
选手 A B
演讲内容 85 95
演讲能力 95 85
演讲效果
(50%) (40%)
(10%)
95 95
解:选手A的最后得分是
选手B的最后得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