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合集下载

矿井岩移观测方案

矿井岩移观测方案

矿井岩移观测方案矿井岩移是指由于围岩应力作用及其与巷道交界面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岩体破裂、滑动或变形现象。

岩移是矿山开采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可能导致采掘安全事故和资源浪费。

为了监测矿井岩移情况,制定合理的观测方案至关重要。

观测方案应包括观测的目标、观测的方法、观测设备的选择、观测频率和观测时机等。

1.观测目标:观测目标是了解矿井岩移的发生、发展和演化特征,预测岩移危险性,指导矿山安全生产。

观测目标应明确,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观测方法:观测方法可采用定点观测法、连续观测法和间歇观测法。

-定点观测法:选取固定点位,通过测量点位的位移变化来判断岩移情况。

可以采用GPS定位技术、激光测距技术等。

-连续观测法:通过安装传感器设备,实现对岩体位移的实时连续监测。

传感器设备可以是应变计、位移传感器、倾角传感器等。

-间歇观测法:按照规定的频率进行岩体位移观测,可以利用全站仪进行岩壁测量、侧向位移测量等。

3.观测设备选择:观测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岩移类型和观测方法来确定。

例如,对于断裂岩体的观测,可以选用应变计观测设备,对于滑移岩体的观测,可以采用位移传感器等设备。

4.观测频率和观测时机:观测频率应根据岩移的发展情况和特点来确定。

对于稳定的岩体,观测频率可以适当降低;而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岩体,观测频率应增加。

观测时机可选择在矿山生产前、生产过程中和生产后等时期。

5.数据分析与报告:观测数据的分析是观测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测数据应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有意义的结果。

观测结果应及时编制观测报告,向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通报和解释。

总之,矿井岩移观测方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观测目标、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和设备、确定观测频率和观测时机,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报告。

这样可以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有效的监测和预警手段,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地表岩移观测制度

地表岩移观测制度

地表岩移观测制度(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地表岩移观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矿山在前期开采过程中形成大量的采空区,对地表构建筑物构成一定危险。

为搞好事前预防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矿山生产稳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定义第二条岩移是指岩石由于天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其失去原始的平衡状态,而产生新的移动。

第三条塌陷是指地表岩石或土层,由于地下矿物质被采空或溶洞的继续发展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地表的下陷或塌落。

第三章岩移观测站设置第四条观测线位置的确定:观测线设置在矿区的主断面上,且不受邻近采区开采的影响。

主断面的位置,用本矿区现有的角度参数和已知的地质采矿条件以做图的方法来确定。

主断面与地表的交线就是观测线的位置。

观测线位置的确定,是在观测站设计图上进行的。

1、倾向观测线的位置的确定倾向观测线的位置,在观测站的平面图和走向主断面图上来确定。

在观测站的平面图上,做采区走向的中分线,此中分线即是倾向观测线的位置。

在平面图上,按比例尺量取由中分线到采区的停采线和开切眼的水平距离D1和D2。

当最后确定的中分线的位置满足条件时,此中分线即是倾向观测线的位置。

2、确定走向观测线的位置走向观测线的位置,可以根据平面图和倾向主断面图来确定。

在倾向主断面图上,由采区中点作一水平线,并按最大下沉角θ作一斜线,交地表于0点,此0点即是走向观测线与倾向主断面的交点。

将此0点投影到平面图的倾向观测线上,并过此投影点作采区走向点平行线,此平行线即为走向观测线的位置。

第五条观测线长度及测点数目的确定:在观测线的位置确定之后,即可确定它们的长度。

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观测线的两端稍微超过地表移动盆地边缘一段距离,以便能较可靠地确定移动盆地边界及有关参数。

观测线的长度可以在观测站设计图上图解求得。

1、倾向观测线长度的确定在倾向主断面图上,由采区上,下边界点,分别按(γ-Δγ)和(β-Δβ)角向上作斜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界面相交,再由交点在松散层中按松散层移动角φ向上作斜线,分别交地表于b和a 二点,线段ab即为倾向观测线的长度。

[整理版]岩移观测设计

[整理版]岩移观测设计

建立岩移观测站2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研究是开采沉陷规律研究的最可靠手段。

本工作面已经进入了秦庄、前卓庙、后卓庙及金桥集团保护煤柱,属于建筑物下采煤范畴,另外工作面回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将会对济东公路、幸福河及河堤造成影响;根据有关规程也必须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

因此,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有:(1)由于本矿煤3上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设置观测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本地区因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并为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和矿井设计时,对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评价依据;(2)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3)为开展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的开采提供变形预计方法,以便在进行“三下”采煤时,为合理布设工作面和选定开采顺序、制订建(构)筑物及河堤加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4)由于综合机械化开采地表沉陷变形的特殊规律,为了寻求在观测站布设方法、观测手段、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

3观测站工作内容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基本工作内容可归纳如下:(1)地表变形观测站设计;(2)地表观测站实地布设;(3)地表移动观测(包括联测、首次全面观测、重复水准测量、最终全面测量等);(4)数据处理与分析;(5)各阶段参数求取;(6)地表移动观测总结报告编制。

4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局2005年五月颁布的《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5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5.1观测站的布设形式123上04工作面结构简单,[改为设计]形状规整,是十二采区首采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相对较易。

结合该工作面上方地表实际情况,初步设计布设两条观测线:一条倾向观测线和一条走向观测线。

1105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方案

1105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方案

3-3-2盘州市煤炭开发总公司盘县老沙田煤矿1105采煤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方案编制单位:地测科编制日期:2021年04月05日老沙田煤矿会审意见表老沙田煤矿1105采煤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方案对煤矿地下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陷进行观测站设计并进行地表移动观测与分析,对于保障煤矿安全生产、预测地表沉陷范围、降低开采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进行了地表移动站设计,采用实地观测法对采煤工作面进行地表移动观测,以获取本矿区特有条件下,因地下煤层开采后,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并计算获得各种移动角、边界角、最大下沉角、充分采动角等数据,提出适用于本矿的地表移动参数及预计方法,为矿区规划、环境评价、矿井设计、以及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

一、采煤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老沙田煤矿地面工业广场,有2020年8月2日由中介公司卫星定位坐标共4个GPS点,点位保存完好,成果可靠,可作为本项目连接测量工作的起算数据。

1105采煤工作面对应地表部分基本为坡地、山林,观测站埋设比较困难,地形陡峭,工作难度大,观测线尽可能布置成直线,根据实际地形条件,观测站、控制点距离可适当调整。

因此布设方案拟定为:沿走向每50m布设一个控制点,布设三条走向观测线(A、B、C),布置14个控制点,每条长度约200m,尽可能布置成直线,贯穿整个1105采煤工作面对应地表位置,受地形及工作面斜长影响,不布置倾向观测线。

(具体见1105采煤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布设图)二、观测内容、方法及精度要求(一)观测的主要内容地表移动观测的基本内容是在地下开采过程中,定期地、重复地测定观测线上各测点在不同时期内空间位置变化。

(二)观测的方法及精度要求地表移动观测工作可分为:观测站的连接测量、全面观测、控制点联测、地表破坏的测定和编录。

1、连接测量为了确定观测站与开采工作面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应在观测站的所有控制点与矿区控制网之间进行测量,以确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矿区沉陷参数和位移、沉陷观测方案

矿区沉陷参数和位移、沉陷观测方案

***煤业有限公司煤矿关于矿区沉陷参数和位移、沉陷观测方案编制:审核:矿长:编制单位:××煤矿地测科20XX年1月会审意见1、会审日期:2、会审意见会审单位及人员签字:矿区沉陷参数和位移、沉陷观测方案说明:为了获得工作面最煤矿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我矿建立了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进行工作面地表移动的观测和研究工作。

一、进行地表移动观测的意义和任务1.进行地表移动观测站的意义《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第一章第十二条中规定:煤炭开采必然伴随着发生围岩及地表移动和变形。

各矿区的围岩及地表移动规律及有关参数具有地区特征,获取和积累有关围岩及地表移动的科学数据,是煤矿企业工程技术和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职责。

每个矿区应有计划、有目的在开展上述科学试验与现场勘测,综合分析,求取参数,总结规律,用于解决本矿区的开采沉陷问题。

生产矿井必须解决好建筑物下、铁路下和水体下(简称“三下”)安全、合理地开采煤炭和留设保护煤柱,必须开展地表移动和岩层移动的观测工作,掌握地表和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

为此,拟在+1653m井口沿冲沟上方及65#、61#、60#、59#煤层在此段地表采空区。

进行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研究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化和破坏规律,以及地表移动与变形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2.进行地表移动观测的任务煤矿开采引起岩层和地表移动的过程非常复杂,是地质、水文、开采、地形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通过进行地表移动观测可以获取并确定以下数据,并获取相关关系:①分析特定采矿条件、地质条件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关系。

②地表在移动过程中的移动和变形特点及分布规律。

③地表移动和变形中的动态移动变化规律。

④用实测的移动变形参数确定矿区范围内建筑物的受破坏程度,有效地减少建筑物下压煤量,合理确定工作面的尺寸,提高煤炭采出率。

二、进行地表移动变形观测所依据的规程规定1.《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煤炭工业管理局制定,2000年。

矿山岩层与地表移动观测规程

矿山岩层与地表移动观测规程

矿山岩层与地表移动观测规程(一)为了便于矿山摸索岩石移动规律,掌握矿区地压动态,确定岩石移动角度,研究保护井巷及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必须开展岩层与地表移动观测工作,建立岩石移动观测站。

(二)根据我矿山矿体形态,地表要布置两条观测线,一条在沿走向的主断面上,另一条在倾斜方向上穿过采空区中央布置;如回采工作面走向长度大于1.6Ho+100米(Ho为平均开采深度)时,应布置三条或三条以上沿倾斜方向的观测线,其间距约50米。

且距起始与回采线均在0.8Ho以上。

(三)确定观测线长度的角值,尽可能采用本矿山已求得的各种角值。

各移动角的调整值取15°。

(四)每条观测线两端各设两个控制点,如因条件限制每条观测线不能少于3个点,控制点应设在整个观测段不受影响的稳定区。

控制点距极限移动边界30--50米;同一端控制点间的距离应不小于30米。

每条观测线上的其他观测点应尽可能位于控制点连线的方向上,偏离连线方向的距离应不超过5厘米。

(五)观测站与矿区控制网的联测工作应在所有测点埋完5-7天之后进行,按1:1000比例尺测图,图根控制要求测出观测线的一个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其余控制点则以该点为基础按5″导线的要求进行测量。

(六)水准观测须以三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测量。

(七)观测站的第一次全面观测应进行两次,两次观测的间隔时间不超过5天。

两次观测的较差高程应不大于10毫米,偏距应不大于20毫米,边长应不大于4毫米,取两次平均值作为各观测点的起始数据。

(八)回采工作开始后,每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水准测量的警戒观测,如发现一些测点有明显下沉时(大于50mm),可认为地表已开始移动,需进行全面观测。

全面观测应包括:1.由控制点测出该观测线各测点的高程;2.由控制点测出该观测线各测点间的距离;3.测量各测点偏离观测线的距离;4.测量地表和建筑物,因移动所造成的裂缝、断裂、塌陷,并绘制草图及拍片。

(九)进行全面观测或高程测量时,同一观测线的各测点高程,边长和偏距应尽量在一日内完成。

3131首采工作面地表移动沉陷观测方案

3131首采工作面地表移动沉陷观测方案

3131首采工作面地表移动沉降观测实施方案一、设计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建立龙门峡南煤矿首采面的地表移动观测站,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分析,获得该工作而地质采矿条件下准确可靠的地表移动变形参数和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为下一步的生产决策服务。

二、测区概况3131工作面地面位于邓家瓦厂、石朝门一带,地形为坡地,植被为灌木,地表有少量民房、交错小路和部分碎石公路,无高压铁塔、大的积水体。

相邻岩层有龙潭组、栖霞组。

3131工作面东与+478m北西翼回风大巷基本平行,西部为3133 工作面,中部为+400北西翼底板抽放巷。

3131工作面位于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im),该段岩层岩性主要为薄层状粉晶灰岩,显水平层理,岩层倾向北西298。

,倾角25°〜29° , f=8〜10,其上覆岩层为龙潭组一段岩层,下覆岩层为栖霞组岩层。

3131工作面沉降观测整个测区面积约,经度107° 00' 〃 ~107。

01,”,纬度 30。

36' " "30。

37'"。

三、沉降观测方案1、精度要求(1)观测点及基点的初始值采用GPS四等平面控制测量。

(2)沉降观测采用5秒导线测量精度观测。

(3)高程控制采用5秒导线测量精度观测三角高程。

2、基准点的布设(1)基准点须埋设在工作面的沉降范围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

基准点采用混凝土浇筑永久点,并且基准点必须要有检核条件。

基准点不能少于3个。

(2)基准点应定期复测,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而定,在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

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并对其稳定性、可靠性进行分析。

(3)基准点埋设后,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

稳定期应根据观测要求与地质条件确定,标准埋石稳定期不宜小于10天。

(4)工作基点应在变形区域外相对稳定且不受施工影响的地点选埋,这些点应形成闭合环、节点网或附合路线。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部门:地测科2016-1-1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编制:总工:矿长: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

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目录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1)一、前言 (1)二、工作面概况 (1)三、基本要求 (2)四、建立观测网 (3)1、建立观测基准点: (3)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3、设置观测点线: (4)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五、施工标准 (5)六、观测工作 (6)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八、成果的提交 (9)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一、前言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首采5201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米,工作面长度为250米。

煤矿开采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及地表移动分析

煤矿开采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及地表移动分析

4210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观测线布物探测绘有限公司,工程师,主要从事与测绘学院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专
(3)动盆地线之间
2,3。

结果表明:走向线方向最大下沉点位于B120,下沉值为1007mm;同时倾斜值趋近于0,符合沉降最大下沉点附近倾斜趋近于0,负曲率的规律;同时水平变形曲线和曲率曲线相似,符合一般般规律。

(下转第228页)图2走向线变形曲线图
图3倾向线变形曲线图
189
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
生雷雨。

图1K指数在不同阈值条件下的雷雨概率
3结论
(1)桂林机场春季午后雷雨发生时,K指数>20℃的占比极高,达到91.7%。

(2)桂林机场春季午后K指数>39℃时对应的雷雨日数最多。

(3)桂林机场春季午后K指数>39℃时雷雨发生概率为最高,达到50.0%;其次是K指数在37-39℃时雷雨发生概率为20.0%。

【参考文献】
[1]王艳兰,王军君,伍静,王娟,刘国忠,李向红.广西3次强对流天气对比分析[J].干旱气象,2015,33(4):635-643. [2]梁维亮,屈梅芳,赖珍权,翟丽萍.广西雷暴天气预报指标研究[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4,35(3):15-19.。

最新地表岩移观测制度

最新地表岩移观测制度

地表岩移观测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矿山在前期开采过程中形成大量的采空区,对地表构建筑物构成一定危险。

为搞好事前预防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矿山生产稳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定义第二条岩移是指岩石由于天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其失去原始的平衡状态,而产生新的移动。

第三条塌陷是指地表岩石或土层,由于地下矿物质被采空或溶洞的继续发展或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引起地表的下陷或塌落。

第三章岩移观测站设置第四条观测线位置的确定:观测线设置在矿区的主断面上,且不受邻近采区开采的影响。

主断面的位置,用本矿区现有的角度参数和已知的地质采矿条件以做图的方法来确定。

主断面与地表的交线就是观测线的位置。

观测线位置的确定,是在观测站设计图上进行的。

1、倾向观测线的位置的确定倾向观测线的位置,在观测站的平面图和走向主断面图上来确定。

在观测站的平面图上,做采区走向的中分线,此中分线即是倾向观测线的位置。

在平面图上,按比例尺量取由中分线到采区的停采线和开切眼的水平距离D1和D2。

当最后确定的中分线的位置满足条件时,此中分线即是倾向观测线的位置。

2、确定走向观测线的位置走向观测线的位置,可以根据平面图和倾向主断面图来确定。

在倾向主断面图上,由采区中点作一水平线,并按最大下沉角θ作一斜线,交地表于0点,此0点即是走向观测线与倾向主断面的交点。

将此0点投影到平面图的倾向观测线上,并过此投影点作采区走向点平行线,此平行线即为走向观测线的位置。

第五条观测线长度及测点数目的确定:在观测线的位置确定之后,即可确定它们的长度。

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观测线的两端稍微超过地表移动盆地边缘一段距离,以便能较可靠地确定移动盆地边界及有关参数。

观测线的长度可以在观测站设计图上图解求得。

1、倾向观测线长度的确定在倾向主断面图上,由采区上,下边界点,分别按(γ-Δγ)和(β-Δβ)角向上作斜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界面相交,再由交点在松散层中按松散层移动角φ向上作斜线,分别交地表于b和a二点,线段ab即为倾向观测线的长度。

工作面岩移观测方案设计

工作面岩移观测方案设计

收稿日期:2021-03-10作者简介:路 鑫(1990-),男,山西长治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doi:10.3969/j.issn.1005-2798.2021.07.020工作面岩移观测方案设计路 鑫,宋旭斌,张晓岩,范鹏凯(潞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古城煤矿,山西长治 046000)摘 要:为研究古城煤矿地表沉陷规律,文章以古城煤矿N1305工作面为研究背景,在工作面上方地表建立观测站,定期观测工作面沉降情况,并对观测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得出该矿区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及本地质条件下地表岩移参数,为矿区后续工作面保护煤柱的留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关键词:地表沉陷;岩移规律;岩移观测;保护煤柱中图分类号:TD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798(2021)07-0057-02随着采煤工作面不断回采,“三下”压煤,尤其是井田范围内村庄压煤问题日益突出[1-2],不仅对地表建筑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也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为保证工作面的合理布置和矿井的可持续发展,地表沉陷观测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本文以古城煤矿N1305工作面为观测工作面,进行地表岩移观测方案设计,分析观测数据,为后续工作面回采地表建筑物保护、煤柱留设提供数据支撑。

1 工程概况N1305工作面西接N1303工作面,东接N1306工作面。

北面为实体煤,南面接东翼辅运大巷。

工作面沿3号煤层底板进行回采,煤层平均厚度为6.32m,煤层倾角平均为5°,工作面平均埋深542m,采高为3.2m,采用综采放顶煤方式回采,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工作面顶底板情况见表1。

表1 煤层顶底板情况顶底板名称岩性厚度/m 老顶中-细粒砂岩0~13.37直接顶泥岩、砂质泥岩,局部为粉砂岩0~12.25伪顶泥岩0~0.503号煤层煤6.15~7.20直接底砂质泥岩、泥岩,局部为细砂岩0~3.85老底细砂岩5.24~10.22 地表岩移观测方案设计2.1 地表岩移观测站设计2.1.1 设计参数的选取五阳煤矿位于古城煤矿北侧约30km 处,同属于潞安集团,生产地质条件相似,将五阳煤矿七五采区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实测地表移动参数,作为本次观测站的设计参数。

采煤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方法设计

采煤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方法设计
Abstract:Thegrounddeformationcausedbyminingofcoalresourcesinminingareashasalwayscausedgeologicaldisasters tovaryingdegrees.Howtopreventenvironmentaldamageandgeologicaldisasterscausedbyminingsubsidencehasbecome anurgenttaskforallcoalminesinminingareas.TakingthesurfacemovementmeasurementoftheNo.23208workingface inXiayukouCoalMineasanexample,thesurfacemovementobservationstationandobservationmethodweredesigned. Throughcollecting,processingandanalyzingtheobservationdata,theparametersofsurfacemovementanddeformationun derthegeologicalminingconditionsoftheworkingfacewereobtained,andthelawofsurfacemovementanddeformationwas analyzed.Theresearchcanprovideempiricaldatafortheotherworkingfacesincoalmines,andgiveforwardlookingcoun termeasuresandguidanceforthepreventionandcontrolofgeologicaldisastersinminingareas,soastoreducetheecological andenvironmentalcostsofmining. Keywords:surfacerockmovement;coalminingface;observationmethod;settlement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部门:地测科2016-1-1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编制:总工:矿长: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

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目录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1)一、前言 (1)二、工作面概况 (1)三、基本要求 (2)四、建立观测网 (3)1、建立观测基准点: (3)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3、设置观测点线: (4)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五、施工标准 (5)六、观测工作 (6)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八、成果的提交 (9)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一、前言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首采5201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米,工作面长度为250米。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讲解

煤矿地表沉陷岩移观测设计讲解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部门:地测科2016-1-1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编制:总工:矿长: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

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目录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1)一、前言 (1)二、工作面概况 (1)三、基本要求 (2)四、建立观测网 (3)1、建立观测基准点: (3)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3、设置观测点线: (4)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五、施工标准 (5)六、观测工作 (6)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8)八、成果的提交 (9)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一、前言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首采5201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米,工作面长度为250米。

3131首采工作面地表移动沉陷观测方案

3131首采工作面地表移动沉陷观测方案

3131首采工作面地表移动沉陷观测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3131首采工作面地表移动沉降观测实施方案一、设计地表移动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建立龙门峡南煤矿首采面的地表移动观测站,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分析,获得该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下准确可靠的地表移动变形参数和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为下一步的生产决策服务。

二、测区概况3131工作面地面位于邓家瓦厂、石朝门一带,地形为坡地,植被为灌木,地表有少量民房、交错小路和部分碎石公路,无高压铁塔、大的积水体。

相邻岩层有龙潭组、栖霞组。

3131工作面东与+478m北西翼回风大巷基本平行,西部为3133工作面,中部为+400北西翼底板抽放巷。

3131工作面位于二叠系下统茅口组(P1m),该段岩层岩性主要为薄层状粉晶灰岩,显水平层理,岩层倾向北西298°,倾角25°~29°,f=8~10,其上覆岩层为龙潭组一段岩层,下覆岩层为栖霞组岩层。

3131工作面沉降观测整个测区面积约,经度107°00′″~107°01′″, 纬度30°36′″~30°37′″。

三、沉降观测方案1、精度要求(1)观测点及基点的初始值采用GPS四等平面控制测量。

(2)沉降观测采用5秒导线测量精度观测。

(3)高程控制采用5秒导线测量精度观测三角高程。

2、基准点的布设(1)基准点须埋设在工作面的沉降范围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

基准点采用混凝土浇筑永久点,并且基准点必须要有检核条件。

基准点不能少于3个。

(2)基准点应定期复测,复测周期应视基准点所在位置的稳定情况而定,在点位稳定后宜每季度或每半年复测一次。

当观测点变形测量成果出现异常或外界因素影响时,应及时进行复测,并对其稳定性、可靠性进行分析。

(3)基准点埋设后,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

稳定期应根据观测要求与地质条件确定,标准埋石稳定期不宜小于10天。

宏鑫煤矿关于要里区域地表岩移沉降的监测设计方案

宏鑫煤矿关于要里区域地表岩移沉降的监测设计方案

关于朱家沟区域地表岩移沉降的监测设计方案郑州嵘昌集团宏鑫煤业有限公司2015年6月宏鑫煤矿关于朱家沟区域地表岩移沉降的监测设计方案随着宏鑫煤矿21091悬移工作面的推进,,有可能对朱家沟地表产生影响。

因此,必须加强对朱家沟附近区域进行地表岩移沉降进行实时观测。

本方案依据在朱家沟区域设置不同的沉降观测点,结合下沉活跃情况按周期进行沉降观测,采取了计算比较相对高差位移的方法。

一、21091工作面地质采矿条件21091工作面南临F7断层、东部临新星煤矿采空区、西部21轨道下山及北部21071计划工作面。

本煤田可采煤层为二1煤层,21091工作面上方表土层厚度平均为15米,工作面设计简单,形状规整,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但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相对较难。

夏季雨水相对较多,表遇水较黏,对外业观测有一定影响,冬季冻土层较薄。

二、岩移沉降观测线位置的确定1设计参数的选取.为准确反映地表岩移情况,测量线应设置在能够达到充分采动的地表移动盆地的主断面上,故根据临近矿区地表移动规律选用设计参数.各参数的选上山移动角γ=75°,上山移动角的修正值Δγ=20°,下山移动角β=78°-0.6α下山移动角的修正值Δβ=15°,走向移动角δ=75°,走向移动角的修正值Δδ=20°,最大下沉角θ=90°-0.5α,松散层移动角ψ=45°。

2倾斜观测线位置的确定。

用公式D1≥(H0-h)cot(δ-Δδ)+hcotψ=321.37m (1)公式(1)中,δ为走向移动角,Δδ为走向移动角的修正值,H0为回采工作面平均开采深度,H为松散层厚度,ψ为松散层移动角,参数根据临近矿区地表移动规律选用:D2≥0.7H0为保证观测线设在移动地段主断面上,D2取367m,即停采线向开切眼方向偏移367米为倾向观测线位置。

3 走向观测线位置的确定。

根据一般规律使走向观测线建立在主断面上,用经验公式:θ=90°-kα(2)公式(2)中,α为煤层平均倾角,θ为为最大下沉角,k为系数,k取0.4,α取15度,代入公式θ=84°由公式,OM=H0*cotθ=423*cot84°=44.213m,取OM=44m,OM为沿倾斜方向从工作面中心平移的距离,即为走向观测线位置。

地表沉陷岩移观测研究报告

地表沉陷岩移观测研究报告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之马矢奏春创作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研究陈说编制:审批:矿长:日期:第—章 5201工作面观测站概况第一节概况益民煤矿于12月正式投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1.2Mt/a,矿井采纳斜井单水平开拓,建有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3条井筒,主、副斜井、回风斜井安插在工业场地内.矿井开采标高为1195~1062m,42煤层已于全部回采完毕,现开采52煤层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位于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矿区的西北部,其行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矿井地舆坐标:东经:110°17′45″~110°23′38″北纬:39°20′10″~39°23′36″1、交通本矿井向西3km为包府公路213省道,该公路是区域的主要运输公路.经包府公路向北到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约68km,到包头市约170km,向南到神华矿区年夜柳塔约28km,本区交通条件较为便利.2、地形地貌本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南部,从准格尔召到新庙,沿束会川一带,侵蚀构造比力强烈,多形成高原丘陵地形,沟谷纵横交错,均沿地表水系的各自区域流向.本区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最高处位于矿区的西南部茆梁之上,海拔标高为1260.2m,最低处位于区内东部的勃牛川沟内,海拔标高为1117.0m.4、构造一、区域构造本区区域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平缓的单斜构造,岩层倾向南南西,倾角1~3°,一般在1°左右.区内无明显的褶皱和年夜的断层,仅有微波状起伏和断距较小的断层,对煤层无破坏作用.二、井田构造益民煤矿井田构造简单,基本构造形态为一宽缓的向斜,轴部走向为NE向,两翼地层倾角3°左右.区内无断层,无岩浆岩侵入.5、水文地质情况本地域属于干旱半沙漠温带年夜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昼热夜温凉,日温差较年夜,秋季凉爽,夏季严寒.全年降水量多集中在79月,降水次数虽少,但多为年夜雨或暴雨.据伊金霍洛旗气象站资料,全年平均气温 6.2℃,最高气温36.6℃,最低气温20.6℃,年平均降水量350mm,年平均蒸发量2492mm,蒸发量一般年夜于降水量的4~5倍.风季主要集中在45月和1011月,以西北风为主,最年夜风速24m/s.冻土期较长,冻土最年夜深度1.50m.本井田冲沟比力发育,勃牛川位于矿区的东部,其支流毕鲁图沟、母花沟是矿区内较年夜的沟谷,区内谷沟终年无水,仅在暴雨后形成长久洪流.6、开采技术条件设计生产能力 1.20Mt/a,矿井服务年限17a.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3层煤,分别是42、52、62号煤层.42号煤已于年底回采完毕,现主要开采52号煤层.矿井分为1个水平,水平安插在52煤层,52煤开采工艺为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首采工作面在一采区.第二节5201工作面情况5201工作面顺槽长1300米,工作面长250米,平面积325000平方米.开采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的52煤层,煤层倾角13°,平均1°、工作面圈定的煤层厚度1.21~1.478米,平均1.3米,设计采高1.3米.1、煤层、顶板、底板52煤层顶、底板,大都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构成直接顶底.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准格尔召—新庙矿区详查地质陈说》的功效,从抗压强度评价岩石软硬水平:泥岩的单向抗压强度小于30 MPa,属于软弱岩石,粉砂岩的单向抗压强度在40~60MPa 之间,大都为50MPa,属于半坚硬岩石,胶结欠好的砂岩抗压强度小于30 MPa,属软弱岩层.胶结好的砂岩抗压强度介于40~60 MPa,属半坚硬岩石.从泥岩、粉砂岩、砂岩软硬水平看,该矿区煤层顶底均为软弱—半坚硬岩石.2、地质构造情况根据实揭地质资料及52煤层底板等高线形态分析,该工作面地质条件简单,煤层底板起伏变动小,不存在断层等地质构造.3、开采煤层覆岩岩性根据地表出露和钻孔资料,在本区范围内分布有三迭系上统延长组,中、下侏罗统延安组(J12y)和第四系地层.由于地质作用的影响中、下侏罗统延安组的五个岩性段,仅残留一、二、三和四岩性段的一部份,残留厚度平均为110.2m.现由老到新分别叙述.1、三叠系上统延长组(T3y)该组为煤系地层的堆积基底.其岩性主要为一套灰绿色中~粗粒砂岩,局部含砾,夹绿色薄层状砂质泥岩和粉砂岩.砂岩中黑云母含量较高且普遍绿泥石化.厚度51.59m~177.74m, 平均137.90m.2、侏罗系中下统延安组(J12y)该组为核实区主要含煤地层,出露于沟谷两侧.遭受风化剥蚀等地质因素影响,残缺不全,仅残留一、二、三、四岩性段的一部份.岩性主要由灰、深灰色粉砂质泥岩、泥岩、灰白色砂岩、灰色细砂岩、深灰色粉砂岩,灰绿色、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煤组成.厚度33.25m~130.55m, 平均110.20m.与下伏地层延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⑴第一岩段(J12y1):该岩段从延安组底界到Ⅵl煤层顶界,厚度10.59m~38.44m, 平均32.70m,岩性主要为灰色或深灰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夹灰白色砂岩.含Ⅵ煤组3层,煤层编号分别为VI1、VI2、VI3,其中VI1、VI2煤层可采.⑵第二岩段(J12y2):该岩段从Ⅵ煤组顶界至V煤组顶界,厚度8.69m~34.34m, 平均27.20m.岩性主要为灰黑色泥质粉砂岩、泥岩、灰色粉砂岩,夹中、细粒砂岩,含V煤组3层,煤层编号分别为Vl、V2、V3,其中Vl、V2煤层可采.⑶第三岩段(J12y3):该岩段从V煤组顶界至Ⅳ煤组顶界,厚度9.49m~32.14m, 平均27.80.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砂岩夹深灰色粉砂质泥岩,含Ⅳ煤组2层,煤层编号分别为Ⅳ2、Ⅳ3,其中Ⅳ2煤层可采.⑷第四岩段(J12y4):该岩段从Ⅳ煤组顶界到Ⅲ煤组顶界,厚度4.48m~25.63m, 平均22.50m.下部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砂岩夹灰色粉砂岩、砂质泥岩,上部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含Ⅲ煤组,煤层编号一层,即Ⅲ2煤层,不成采.⑸第五岩段(J12y5):该岩段从Ⅲ煤组顶界至延安组顶界,由于后期剥蚀,零星分布于矿区周围,厚度0~28.71m,平均9.68m.其岩性中下部为灰色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互层,上部以灰白色砂岩为主,具年夜型交错层理.Ⅱ煤组在本区范围内已被剥蚀.3、第三系上新统(N2)该组地层广泛出露于井田,主要岩性上部为土红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含砾,下部为紫红色、黄绿色砂岩、砂砾岩,砾石成份为石英、长石,胶结差.厚度0~18.01 m,平均11.55m.与下覆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4、第四系全新统(Q4)第三节 5201工作面空中观测站的设置和观测1、观测线的设计变形观测线设制为2条横线和1条纵线,两条横线应在全煤区,且距离至少相距50米;一条纵线位于工作面中部全煤区.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而且应设置成直线.在每条观测线上工作面以内,布设两个岩移观测点.观测点结构图1.2 观测点结构观测点采纳木桩上钉钢钉制作而成,埋深400mm.露出空中100mm..3、观测站联测方法和日常观测工作包括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和精度要求观测站在设置1015天后,进行观测.(1)连接丈量根据矿区空中控制网和观测站位置及地形情况,依照【规程】对近井点的丈量要求,用敷设导线的方法,测定观测线一个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其余控制点用5秒导线丈量.(2)全面丈量地表移动前和稳定后的全面丈量必需自力进行两次,其时间间隔不超越57天,在整个活跃期内,其间隔时间按T=H/6c(c为回采工作面的推进速度)计算.(3)巡视丈量在走向观测线上采空区上方选择几个观测点进行按期的水准丈量,当某一点的累计下沉量年夜于10mm时,即可认为地表已开始移动,进行第一次全面观测.在进行上述各项丈量工作的同时,必需记录地表、地质、采矿、及水文地质等变动情况,主要是地表裂缝位置及要素,工作面的推进位置,采出煤层厚度、倾角和顶板跨落情况.对控制点的高程必需按期检查其间隔时间为一月.地表移动过程中的丈量工作尽可能在一日内完成,最多不超越两天.(4)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采纳全站仪观测.仪器型号为索佳STK220,全站仪丈量精度:水平角的观测限差应不超越下表的规定:三角高程丈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经由路线仪器级别测回数倾斜角互差(″)指标差互差(″)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中丝法三丝法三、四等点DJ1DJ2421015100S50一、二级导线DJ2211515第二章 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功效分析第一节工作面回采过程中一般规律和有关参数简直定一、下沉静态曲线的特征随着工作面不竭向前推进,地表移动变形处于不竭变动之中.根据走向主断面观测线观测功效,绘制成静态曲线图.从静态曲线变动中,可以看出有如下规律.1.随着工作面不竭向前推进,下沉盆地范围不竭扩年夜,下沉值不竭增加.2.静态曲线为非对称型.固定开采边(开切眼)一侧较陡,工作面推进的一侧较缓和.3.各点下沉均经历了突发性阶段和稳定性阶段.前进中各次观测下沉曲线的间距与工作面验收的间距也基秘闻等,这证明覆岩能很快垮落而转到达地表.二、地表沉陷起动距(d0)为了正确确定空中建筑物加固、维修和观测时间等,需要知道地表开始移动时工作面推进的距离(简称起动距).起动距主要决定于顶板的岩性(包括节理)和采空面积.一般是工作面推进(1/4~1/3)H,或采空面积到达(25~33)Hm2时,地表开始下沉,但坚硬顶板时例外.由于5201工作面地表地形总体为南北高中部低,在此基础上暗示为中部低而南北侧渐低之变动趋势.故地表开始下沉以观测的下沉值到达或年夜于10mm为标准.5201工作面的走向观测线的移动变形图可知,当回采到20m时,开切眼附近上方地表的A5点发生29mm的下沉.故确定5201工作面的起动距为20m,此时的采掘深度为108m,故确定本观测站地表沉陷的起动距为0.2H.三、超前影响角为了掌握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地表开始下沉的位置,需要知道开采的超前影响.一般要求工作面到开切眼的距离不小于0.4H时,按下沉10mm超前于工作面推进位置的距离L超,称为超前影响距.超前影响距也经常使用超前影响角暗示:由5201工作面的走向观测线的静态曲线图,可绘制计算超前影响角如表21.表21 5201工作面实测的超前影响角超前距L超(m)采深H(m)超前角ω(°)备注A75点30tanω= H/ L超平均301085201工作面平均超前影响角=74.5°,即以0.28H超前影响.超前影响和上复岩层性质,工作面推进速度以及是否重复采动有关.四、最年夜下沉速度及最年夜下沉速度滞后角φ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为了掌握地表下沉最剧烈的位置,需要知道地表最年夜下沉速度点的滞后距.最年夜速度点滞后于工作面的距离称为最年夜下沉速度滞后距L滞.最年夜下沉滞后角用φ暗示:1. 从每次观测的下沉值可得出如下图暗示的最年夜下沉速度变动图.从图中我们看出每次丈量的最年夜下沉值所在测点在变动,说明空中沉陷是一个静态的过程.总体上这种变动方向与随掘进方向一致,但中间过程也有反复.这说明地表沉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单有向下的沉降,还有水平方向的移动,总体分析见后.2.由南北向观测线的静态曲线图,求得5201工作面φ角,列表22.表225201工作面最年夜下沉速度滞后角点位滞后距开采深H(m)滞后角φ(°)备注L滞(m)A11tanφ=H/L滞A26A50A63平均求得5201工作面滞后角φ=74.7°.即以向后0.3H距离为最年夜下沉速度位置.3.为更好地说明最年夜下沉速度的关系与移动量之间的关系,选择南北向主断面接近充沛采动区的A31点及A32点求得最年夜下沉速度分别为:vwmax51=162.25mm/d和vwmax52=159.5mm/d,而A31点和A32点的最年夜水平位移速度和最小水平位移速度分别为:vUmax31=68.95mm/d和vUmax32=61.39mm/d、vUmin31=65.93mm/d和vUmin32=40.28mm/d.图21 A31、A32点的下沉和水平位移曲线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表23A31、A32点计算结果创作时间:二零二一年六月三十日第二节地表移动变形和角量参数简直定一、地表变形最年夜值根据5201工作面首次和最后一次观测功效,对两条观测线进行各种移动变形计算,并绘制观测功效图,详见附图22、附图23.将各观测线的移动变形最年夜值列于表24.表245201工作面移动变形最年夜值统计表表中各种移动变形都比力小,这是本区特有的地质采矿等条件所决定的.图22工具向线地表移动变形图图23南北向线地表移动变形图二、地表移动变形分布规律因工作面推进距离原因,走向线未到达充沛采动,接近于临界充沛采动位置,今后根据推采进度继续进行观测分析.2.倾向线主剖面变形特征从倾向线的移动变形曲线上看,两者变形基本上为对称型,在两端空中下沉变动都比力平缓,但在拐点附近变动陡急.最年夜变形值相差也较小.从图形分布看年夜体符合惯例.三、地表移动稳定后的角量参数1.移动角利用主剖面上实测到的倾斜曲线、曲率曲线、水平变形曲线,分别求出移动盆地外鸿沟i=3mm/m、K=0.2×103/m、ε=2mm/m的点,取其中最外边一个点,将松散层移动φ方向投引到松散层与基岩的接触面上,再与采空区鸿沟连线,则该线与水平线在煤柱一侧的夹角,即为新求移动角.如矿区无松散层移动角时,一般取松散层移动角45°.在5201工作面具体条件下,如用φ=45°来求基岩移动角.所求基岩移动角均年夜于90°.故只能不分松散层和基岩层求综合移动角.2.鸿沟角与裂缝角以地表下沉为10mm的位置为鸿沟点,与采空鸿沟连线在煤柱一侧和水平线所成夹角即是综合鸿沟角:而裂缝角仍指在充沛采动或接近充沛采动的情况下,采空区上方地表最外侧的裂缝位置和采空区鸿沟的连线与水平线之间在煤柱一侧的夹角.3.充沛采动角与最年夜下沉角充沛釆动角指在充沛采动情况下,移动盆田主断面上盆地平底边缘和工作面鸿沟的连线与煤层之间在采空区内侧的夹角(ψ).最年夜下沉角(θ)指在移动盆地的倾斜主断面上,采空区中点与地表最年夜下沉点的连线与水平线之间在下山方向的夹角.5201工作面煤层倾角α=5.5°,缓倾斜煤层.按《三下规程》中硬覆岩公式θ=90(0.6~0.7) α计算,θ值在86°42/86009/ 之间,故取θ≈86025/.按上述方法求得各主断面综合移动角、综合鸿沟角、裂缝角、充沛采动角,列于表25.表255201工作面地表移动参数功效表四、松散层和基岩层移动角简直定5201工作面煤层倾角很小,局部地域很难区分走向和倾斜方向,为此将所求得的综合移动角按走向移动角取平均值,将求得的平均值和平均值误差列于表27.表27 按走向求移动角平均值统计表除裂缝角误差较年夜外,其它平均值误差都在±20左右.故具备用解析法求松散层移动角φ的条件.益民矿区开采过程的地表测结果,给出松散层移动角,在此依此为基础依照关系求取基岩鸿沟移动角.如图24, 以为松散层移动线,按下式求基岩移动角δ则(1)式中Li—为地表i=3mm/m、K=0.2×103/m、ε=2mm/m最外点到采空区鸿沟水平距离(m).式中:h—采空区鸿沟上方松散层垂厚(m);H—为采空区鸿沟基岩面到采空区底的高度(m).对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观测条件,开切眼附近埋藏深度为105m,松散冲积层厚度取均值25.0m,则基岩厚度为80m, 实测的Li=60m, 因此基岩移动角为由此,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基岩移动角为84.70.如按地表无冲积层考虑,则基岩移动角为770.将5201工作面按水平煤层求的各种移动角汇总并与《三下规程》和其它矿比力,列于表212.5201工作面所求移动角在《三下规程》坚硬岩石范围之内.与其他矿区比较,因地质开采条件很难类同,角值有所不同,可作参考.松散层移动角介于530~64042//之间.与一般比力偏年夜一些.这与松散层特性有关,裂缝在一定水平阻隔了地表移动变形的传递,致使盆地边缘部份变形缓和.第三章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岩移观测研究总结通过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现外业观测资料和内业的整理分析,除掌握了一般移动变形规律还取得了地表移动变形的定量参数.1.回采过程中有关参数求得起动距L=0.1H或回采面积到达30H㎡时空中开始移动;超前影响角ω=74.50或L2=0.28H;最年夜下沉速度滞后角φ=74.7或L3=0.3H.2.地表移动的角量参数因煤层倾角小于一度,故按水平煤层并取其平均值,综合鸿沟角β0=γ0=δ0=690;综合移动角β=γ=δ=660;充沛采动角ψ1=ψ2=ψ3=ψ4=690;最年夜下沉影响角θ=86025/,K=tgφ/2=0.59.松散层移动角φ=54053/;基岩移动角β=γ=δ=84.70.根据生产上的实际需要可利用上述资料预计地表移动变形情况和破坏水平,以及时空关系等,及时采用防范办法.用所求得移动角合理地留设井上下各种保安煤柱,确保平安生产,也为矿山压力”边三带”的研究提供了有关资料.无疑对矿区的开采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功效,也进一步为开展地表移动和岩移观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测站达了预期的目的.研究功效是在5201工作面具体地质开采条件及开采进度下取得的,在相似的条件下有实际意义,在重复采动时或开采其他煤层时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岩移观测工作过程说明介绍

岩移观测工作过程说明介绍

第一节 煤矿地表岩移观测点及观测线设计一、参数取值由于煤矿过去未开展过岩移工作,没有地表移动各项参数,因此采用类比的方法取用各参数。

该煤系地层上覆岩性可定为中硬,参照《煤矿测量手册》取定各参数如下:走向移动角:δ=550 上山移动角:γ=550 下山移动角:β=550最大下沉角:θ=90-0.6α 松散层移动角:Φ=450煤层移动角的修正值:Δγ=Δδ=Δβ=200α――为煤层倾角 二、平面位置设计 1、走向观测线的设计根据最大下沉值,在倾向主断面上确定出地表最大下沉点,通过该点沿矿体走向做剖面线,即得到走向观测线平面位置,并且依据移动角值确定开采影响范围的边界点。

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站沿走向布设一条观测线。

2、倾向观测线的设计倾向观测线位于主断面内,和走向观测线垂直,在走向主断面图上自开切眼用(δ-Δδ)角和Φ角向工作面推进方向划线交地表于E 点,倾向线必须在工作面推进方向上超过E 点的位置。

观测站布设两条倾向观测线。

3、观测线的长度设计观测线的长度应保证两端(半条观测线时为一端)超出采动影响范围,以便建立观测线控制点和测定采动影响边界。

设站时移动盆地边界是根据地质采矿条件类似的其它矿区的沉陷参数类比确定的。

设置走向观测线的具体做法:自开切眼向工作面推进方向,以角值(δ-Δδ)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Φ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H 点。

H 点便是不受邻区开采影响的点。

在工作面停采线处,向工作面外侧用(δ-Δδ)角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交接面相交于一点,再从此交点用Φ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F 点。

在HF 方向上设走向观测线。

要求走向观测线和倾斜观测线垂直、相交,并稍微超过交点一段距离得G 点(G 点不得超过E 点),HF 便是走向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如图(2)。

走向观测线长度HF 按下式计算: l ctg h H ctg HF +∆-⨯-+=)()(220δδϕ 式中: h —表土层厚度 H 0—采深l —工作面走向长度工作面观测站沿走向布设一条观测线长约1000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友恒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益民煤矿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设计部门:地测科2016-1-1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5-2煤层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具体的观测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观测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解决本采区的安全开采问题,并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为此我们对5201工作面地表沉陷此设计。

呈上审批:编制:总工:矿长:本要求以《煤矿测量规程》和《工程测量规范》为标准制定,仪器以全站仪为主。

如使用其它仪器,如RTK 但必须精度达到相应的要求。

目录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 (1)一、.................................................. 前言1二、............................................ 工作面概况 1三、.............................................. 基本要求 2四、............................................ 建立观测网 31、建立观测基准点: (3)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 (3)3、设置观测点线: (4)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4)五、.............................................. 施工标准 5六、.............................................. 观测工作 6七、.................................. 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8八、............................................ 成果的提交9 附录1:《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10)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10)5201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技术要求一、前言由于5201工作面是益民煤矿首采工作面,同时我矿对5-2煤开采对地表的影响没有可靠完整的资料数据,因此对该工作面应布设地表岩移工作站,详细了解5201工作面的采动对上方地表影响情况,以便为以后的开采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

通过此次观测得到一系列技术资料和数据,为以后5-2煤的合理、安全开采提供可靠依据,为留设村庄、建筑物保护煤柱提供技术资料数据,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地表生态环境。

二、工作面概况首采5201工作面的大概情况:顺槽长度1300米,工作面长度为250米。

煤层倾角平均为1°。

采动区域的四角坐标为:工作面采动面积为0.325km,采深在105—130米范围内。

详情请参阅附录《井上下对图》以及地质说明书。

三、基本要求1、通过此次观测掌握由于开采引起的地表与岩层移动的基本规律,确定以下内容:①.米矿、地质条件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关系②.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分布及其主要参数。

③.通过观测总结出5-2煤层的移动角B、丫(或入)、S;边缘角B 0、Y 0(或入o)、S 0 ;裂缝角B'、Y’(或入’)、s';最大下沉角e ;充分采动角书i、书2、书3;超前影响角宀;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的值等。

④.地表、岩层在开采过程中的移动和移动时间的关系⑤.地表建筑物破坏形式及破坏规律。

⑥.地表裂缝、台阶与开采关系⑦.米煤结束后地表岩层的稳定期2、为了获得全面的客观的可靠资料,在设置观测站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设置。

因此就5201工作面而言应在全煤区段设置两条东西向观测线(横向);南北向观测线设置一条线(纵向),位于以采煤横断面全煤区中点的连线。

通过对各观测站资料的综合分析,为制定留设保护煤柱技术规定提供资料。

3、地表观测站必须按要求进行定期观测。

每次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并提供资料。

4、设置观测站前必须编写观测站设计,并报请矿方相关部门主管单位审批。

观测站设计由文字说明和图纸两部分组成。

文字部分包括观测站设计书。

图纸包括井上、下对照图(包括观测线和观测点的位置)观测线剖面图(包括观测线长度的确定)。

5、本技术要求的依据为:《煤矿测量规程》,《工程测量规范》四、建立观测网1、建立观测基准点:本工程必须布设至少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并且基准点的数据必须从国家四等网以上的点位以四等导线标准联测取得。

2、建立工作控制点网:本工程的工作控制点网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并且控制点尽可能地在观测线上。

并且工作控制点网必须以基准点为起始边组成闭合导线网。

施测标准为一级导线。

3、设置观测点线:① 、变形观测线设制为2条横线和1条纵线,两条横线应在全煤区,且距离至少相距50米;一条纵线位于工作面中部全煤区。

变 形观测点应设立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并且应设置成 直线。

在每条观测线上工作面以内,布设两个岩移观测点。

② 、横向观测线和纵向观测线的长度,由于没有相当的数据可 供参考,由施工方根据相应的资料进行设计确定。

③ 、观测线上点的距离为 15—20米。

④ 、每条观测线用二级导线进行施测。

对于不设测站的观测 点以DJ 2级仪器一次对中两个测回。

4、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① .埋设的控制点和观测点必须用全站仪按设计标定,并应 尽可能使观测点中心位于控制点连线的方向上;② 在非冻土地区,测点的埋设深度应不小于 0. 6m 在冻土地 区,测点的底面一般应在冻结线 0. 5m 以下。

测点采用浇注式或混 凝土预制件;④.埋设的测点应便于观测和保存。

如预计地表下沉后测点可能被水淹没,则点的结构应便于加高;⑤ .在一般情况下,倾斜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自下山向上 山方向顺序增加,走向观测线上观测点编号应按工作面推进方向顺 序增加。

③.当地表至冻结线下管式测点;0. 5m 内有含水层时,一般应采用钢五、施工标准基准点、工作控制网和地表岩移观测分别用四等导线、一级导线和二级导线。

其成果资料要达到下表值: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水平角的观测限差应不超过下表的规定: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六、观测工作1、观测所用仪器必须具有国家有相关资质的机构单位所出据的检验合格证。

2、观测的基本要求:①、每次观测前应采用相同的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

②、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

③、固定主测人员。

④、尽可能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3、在观测站各点埋设10〜15天后,即可进行观测c4、基准点与工作控制网连测后,应对观测站的各测点进行开采前的最初两次全面观测。

工作网按闭合导线平差后的资料为成果,观测线以附合导线的平差后的资料为成果。

5、当地表下沉达到50~l00mm时,应开始进行采动后的第一次全面观测。

为了获得地表移动过程的全部资料,在一般情况下除应进行米动后第一次和地表移动稳定后的最后一次全面观测外,还须在活跃期(即缓倾斜地表每月下沉值大于50mm采动线经过观测线一月内), 进行不少于四次全面观测,并适当加密高程测量。

为了求得较精确的下沉速度,还应在活跃期对最大下沉点附近的数个点,增加高程测量次数。

6、在地表移动的初始期和衰退期,一般可根据开采深度、回采工作面推进速度和顶板岩性等具体条件,每隔1〜3个月测量一次各观测点的高程。

当地表下沉值达到l0m m时,即进入地表移动的初始期以后,应按时进行高程测量。

衰退期的水准测量直到六个月内的下沉值不超过30mni时为止。

7、进行采动后全面观测时,对一条观测线上所有点的导线测量应尽可能在一日内完成。

每条观测线观测前必须对控制点进行检查角检查。

对控制点的发生疑问时,应及时与矿区基准点进行连测检查。

最后一次全面观测,必须从矿区基准点开始。

此外,还应测量地表受采动影响后产生的裂缝位置和塌陷要素,并注明发现日期。

8每次观测时,还必须实测回采工作面位置、煤层厚度,采高,并记录采矿、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等。

七、观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1每次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完成下列计算工作:①.检查外业手簿;②.计算所有观测点的高程;③.计算相邻点间的水平距离在观测线方向上的投影长度;④.按观测线计算各种移动与变形,包括各观测点的下沉值W 及水平移动值U;相邻各点间的垂直变形(倾斜i与曲率K )与水平变形£ (拉伸与压缩);测点的下沉速度V,(可只计算个别观测点)。

2、采动后每次观测求得的各观测点高程附合差和边长附合差,应进行近似平差,并按平差结果计算各种移动和变形值。

3、观测计算完成后,应按设计要求绘制移动与变形曲线及其它图标,各种移动与变形曲线的垂直比例尺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以在地质断面图上能清楚地表示为宜。

4、地表移动和变形的主要参数和各种移动值的求得,应根据最后一次全面观测的结果进行。

5、一个观测站结束后,应及时编写技术总结。

多个观测站结束后,应进行综合分析,以总结矿区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基本规律。

6、内业计算的取位应符合下表规定。

八、成果的提交1、每次观测结束后应及时提交外业观测记录和数据成果2、整个工程结束后,施工方必须提交以下资料:①. 所有外业观测的原始记录手薄,不得有涂写和篡改。

保证观测结果是真实可靠的。

②. 每一次观测的数据都有内业计算平差结果和精度评定,以及每次观测线剖面图和点位坐标变化的曲线图、表。

为技术总结报告提供数据依据。

③. 技术总结报告。

其主要内容应包括:本工作面的地质、地形概况。

观测线变动前后的剖面图。

观测工作的基本情况。

包括日期、天气、精度、工作面的推进度、观测所用仪器等情况。

应总结出移动角B、Y (或入)、S ;边缘角B 0、Y o(或入o)、8 o;裂缝角B'、Y’(或入’)、S';最大下沉角e ;充分采动角书1、巾2、巾3;超前影响角3;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的规律值等。

④. 技术总结报告必须一式6份提交。

3、资料成果必须经过验收合格,工程才能完成。

验收必须经过内业检查和外业核实。

内业检查必须经过原始计录是否清晰完整无改动、导线计算平差无差错、精度评定附合限差、成果参数齐全;外业核实必须在实地用相应的仪器,选择任意的角和边进行检查实测,附合限差后方认为合格。

附录1 :《5201工作面地质说明书》附录2:观测站设计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