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加强教育立法
开始正式实施的时 间 《学位条例》 1981年 《义务教育法》 1986年 《教师法》 1994年 《教育法》 1995年 《职业教育法》 1996年 《高等教育法》 1999年 这些法律的制定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 《民办教育促进法》 2003年 教育法律法规
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使教育纳入“依法 治教”的轨道。
67.4万人 1432万人
1947年的3.3倍 1946年的6.9倍
11626.9万人
1946年的3.9倍
——《千秋基业 壮丽诗篇——共和国教育50年 》 (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 1999年)
动乱对教育事业的冲 击和破坏
所谓的“教育革命” 文革时期教育破坏带 来的影响
“北大”红卫兵批判校长陆平等
“有一流的教育,
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 ——温家宝
“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 子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 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世界教育报告》
• 一位父亲带小孩去学校报名。当他 一听老师介绍学费要多少多少的时 候,忍不住大声嚷嚷起来:“这么 贵!我都可以买到一头猪了!” • 老师纠正他说:“不!那样你就有 两头猪了。”
60%以上 38.1%
1949年
1964年
年均扫盲604.3万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
2提出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 背景 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 教育性质:为人民大众服务
教育方针:德、智、体全面发展
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
实施 学
化的劳动者 “两种教育制度”、多种形式办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发展情况一览表
趋势
蓬勃发展 奠基
挫折
1949年 1966年 1976年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
面对人口众多、文化底蕴不足的现实情况,中国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方针,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全面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重要举措是全面普及教育。
1951年,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确立了教育为国家的基本事业,人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的原则。
从此,全民教育的大门向每个人敞开,废除了封建主义下的教育不公和贫困群众无法接受教育的现象。
随着全民教育的推进,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52年,中国政府启动了“三反五反”运动,其中之一就是反对教育界的腐败现象。
通过这一运动,中国教育界的风气得到了明显改善,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
在全面普及教育的基础上,中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958年,中国政府发起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提出了“以工代学、以农代学、以军代学”的口号,鼓励农民、工人和士兵参与到学习中来。
这一运动推动了农村和基层教育的普及,提高了农民和工人的文化素质。
然而,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破坏,学校关闭,教育活动停止。
这给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教育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198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明确了发展教育的方向和重点。
随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和政策出台,包括恢复高考制度、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等,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中国教育事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教师待遇和教育设施的建设水平。
同时,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中,推动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
总的来说,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普及教育到提高教育质量,再到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
关于教育事业的总结
关于教育事业的总结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关系着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众多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现状进行总结,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教育事业的成就1. 提高教育普及率: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力推进教育普及工作,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显著提高。
2.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学校和教育设施的建设得到了大力支持。
3. 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的教育质量也有所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逐渐显现。
二、教育事业面临的挑战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我国教育资源在地区间、城乡间的分配不均衡,导致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质量差距较大。
2. 教育育人功能不足:过多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的应对能力较差。
3. 教育体制机制不合理:当前的考试制度过于注重分数,导致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1. 推进教育公平: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使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2. 促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的人才。
3. 改革教育体制:减轻学生的过度负担,改革考试制度,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降低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结语: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面对当前的挑战,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教育体制,为每个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育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国周年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建国周年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随着国家的建立,中国的教育事业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本文将从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建设和教育资源优化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展示建国周年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教育体制改革建国初期,中国教育体制改革成为了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
新中国通过实行学校体制改革,将旧制度中的私立学校纳入国家管理范围,并免除了一部分学生的学费。
此举旨在保证广大劳动人民接受教育的机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逐渐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确保了农村孩子接受基础教育的权利。
此外,中国还逐步推行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政策,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二、学校建设建国初期,中国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学校建设。
新建了大量的小学和中学,并提高了农村和贫困地区学校的建设标准。
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增加,学校设施逐渐改善,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此外,中国还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建立了大量的高校和研究院所。
这些学校不仅提供了广阔的知识和专业培训,还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实践和交流的机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三、教育资源优化近年来,中国致力于优化教育资源分配,确保公平公正。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了这些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平台。
各种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得以传播和共享,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和学习资源。
总结建国周年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
教育体制改革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学校建设和教育资源优化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条件。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相信中国的未来将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建国周年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
建国周年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迅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中国从此迈入新的历史时期。
在建国的几十年间,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从国家教育政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方面,探讨中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一、国家教育政策的变革建国初期,中国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教育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国家开始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推行义务教育法律制度,完善教育公平机制,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使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二、基础教育的普及与提质中国的基础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义务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普及了全国范围内的九年义务教育。
此外,教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得到了重视。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缓解了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
同时,教师培训和评价体系的改革也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
高等教育机会不断扩大,大学院校数量迅速增加。
此外,政府鼓励学生深造的政策措施,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到高等教育。
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一些高水平大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这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职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近年来,中国的职业教育备受重视,发展迅猛。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政策,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的职业教育道路。
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成为学生备受青睐的选择。
此外,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密切对接,使得学生更加容易就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和技能人才。
在建国周年的今天,回顾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不难看出中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情景问题切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如图一(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和图二(希望工程宣传画)。
中国教育由小到大,逐步发展。
1983年国庆前夕,在北京景山学校,邓小平同志挥笔写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现在,它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
教育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国运兴衰,系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我们该如何看待“国运兴衰,系与教育”呢?学习目标引领整体结构感知本课第一目“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兴办的史实概况。
本课第二目“‘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着重讲述了“文革”期间教育的发展。
本课第三目“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主要讲述了“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重视教育以及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
三目关系,图示如下:自主预习梳理【答案】①社会主义新型②工农子女③为人民大众服务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⑤两种教育制度⑥国民教育体系⑦大中小学⑧成人教育⑨业余教育⑩坚实基础○11骨干力量○12上山下乡○13文化断层○14人才断层○15文盲○16半文盲○17全民族文化素质○18现代化事业○19恢复高考○20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21面向现代化○22面向世界○23面向未来○24科教兴国○25义务教育法○26教师法○27多种层次○28多种形式○29学科门类基本齐全重难疑点探究1. 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3)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4)党和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现代化建设。
2.新中国初期,我国的教育兴办具有哪些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中心发言人
李
兴
万
难点
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法
自主探究法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
教材、多媒体等
学法
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法
个人主页
教
学
过
程
【检查学案完成情况,导入新课】
以教育的对象做引子导入新课。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邓小平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两大战略措施。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资料或是从报刊新闻介绍中了解到的信息,启发思维,引起求知的兴趣。
【小结】
共和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任重道远。无论国家还是世界,教育都是值得我们付出努力和忧患的事业。
【板书设计】
富县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高二科目:历史授课人:
课题
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1课时
三维
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17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新中国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 人民教育事业的历史发展中国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800年左右的商朝。
在古代,尤其是封建社会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统治,培养统治阶级的子弟。
直到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仍然处于落后状态,许多人没有受过教育。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为了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得中国教育事业水平逐渐提高。
2. 人民教育事业的现状目前,中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全国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积极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如今,中国的教育事业仍在不断地发展,继续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2.1 教育覆盖率近年来,中国的教育覆盖率持续提升。
目前,中国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是实现普及的。
2019年,中国的9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达93%,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育覆盖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县区和乡镇都设有中小学,为大多数的学生提供了方便的学习条件。
2.2 教育质量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国的教育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
在2009年至2012年间,中国连续四次参加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的考试,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018年,中国的基础教育排名位列第一,展现出了中国教育事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绩。
2.3 教育公平目前,教育公平已经成为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国政府不断地完善相关政策,推进教育公平,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育公平受到了特别的关注。
根据统计数据,近年来,国家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加强和改进,保证了辍学儿童的学业继续完成,促进教育公平。
3. 中国教育事业的未来展望教育事业是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教育事业是中国建设未来的关键。
未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有以下几点:3.1 创新教育继续进行教育创新,建立更加灵活、全面、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
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文化教育到现在的综合性教育,不断地推动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
中国古代的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道德、礼仪、文学等方面的培养。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开始注重科学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20世纪初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相继建立,成为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始实行“义务教育”政策,并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1985年开始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99年开始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三年计划”,2006年开始实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0年开始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这些政策不仅推动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率和质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开始注重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
2000年开始实施“211工程”,旨在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的高水平大学。
2006年开始实施“985工程”,旨在培养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这些政策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并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除了政策层面,中国教育事业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许多企业和个人都积极参与到教育事业中来,为学校捐赠图书、资金等物资,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
这些举措不仅帮助贫困地区改善教育条件,也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尽管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教育差距;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正在推进教育改革,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评估机制等。
总之,中国的教育事业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中。
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为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将会更加繁荣、更加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基础,它不仅能够培养人才,提升人民素质,还有助于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
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艰巨但又必要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致力于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机会,不断改进教育体制和方法。
首先,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投入。
政府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它应该投入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建设学校、培养教师、改善教育设施和教育环境,以确保教育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和改善。
同时,政府还应该通过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来引导教育的发展方向,促进教育的公平性和效益。
其次,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
优秀的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他们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
因此,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该制定政策,提高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地位,加大对教师培训和教育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注重教育体制和方法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教育体制和方法的改革力度,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等,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另外,教育事业的发展还需要加强与产业界和社会的合作。
教育应该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引导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政府和企业应该增加合作,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和企业实习基地,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以促进学生良好的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最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教育的地方,父母应该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社会应该加大对教育的宣传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教育的良好氛围。
总之,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教师、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才能够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发展,为国家的未来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历史(必修三专题五)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必修三专题五: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2012年1月台州市期末14题)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种“传统制度”是指A.高考制度 B.九年义务教育制度C.高级职称评定制度 D.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2.(2011年9月汕头市四校联考21题)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
“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D.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性和国际性3.(2012年1月佛山一模16题)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重视中学历史教育。
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
其中1912年的是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4.(2012年1月杭州市一模15题)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
1977年恢复高考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②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④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5.(2012年1月惠州调研18题)右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
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6.(2011年12月济南月考34题)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
第一轮第三册专题五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B
A
B
10.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建国初期 B.“文革”期间 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 11.毛泽东提出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在 A.1 949年 B.1 954年 C.1 957年 D.1 965年 12.刘少奇提出“两种教育制度”是在 A、建国后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C.“文革"初期 D、“文革"后期 13.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 再教育"的直接原因是 A、知识青年缺乏劳动知识 B.“文化大革命”的需要 C.面临中学毕业生就业压力 D.劳动人民要求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三、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 教育界经过拨乱反正,平反大批冤假错 案,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 生。十三大后,教育成为国家优先发展 的战略目标 。
2、恢复发展教育的措施
⑴恢复高考(1977年);建立起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 职称等制度。 ⑵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新时期教育 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1983年邓小平) ⑶加强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颁行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 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 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到20世纪90年代,初 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中国 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4)1995年《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 “科教兴国”战略。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教育法律法规 《学位条例》 《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 《教育法》 《职业教育法》 《高等教育法》 《民办教育促进法》 开始正式实施的时间 1981年 1986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9年 2003年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教育制度的确立: (1)背景:新中国建立,教育事业拉开了序幕。 (2)过程: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 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 化教育。为此,人民政府彻底改造旧教育,加 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改革学制,对各级学校 进行调整;推行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 教育。
普及义务教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 综合国力、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 普及义务教育是“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
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对策
1.经验教训: (1)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 施“科教兴国”战略。 (2)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国民经济 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3)从基本国情出发。
1.当今世界,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 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只有提高劳动者 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而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2.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 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科 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 我国的基本国策。
(5)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 国”战略。 (6)1980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 法规体系。
2.成就: (1)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 青壮年文盲。 (2)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中阶段职业 教育得到发展,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3)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 育成绩显著。 (4)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 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2.对策: (1)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 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 素质和培养大量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才能赢得国际竞争的挑战。 (2)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加大对西部地区 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
1、文革后教育界拨乱反正,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 获得了新生。 (1)平反冤假错案;
(2)恢复高考制度(1977年); 重要标志:恢复高考(1977) (3)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 遇,使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气。
2、1983年,邓小平提出 “三个面向” ------新时期 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3、科教兴国战略: (1995) 原因: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 力; ②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 培养人才; ③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2、教育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掘劳动力的巨大智力资 源; 3、教育致力于培养民族的创新意识,增强以科技创新为 核心的综合国力;
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含量;
4、教育依赖社会各方面整体水平的提高,反过来,教育 也可以促进科学技术形成规模,从而改善社会经济结构, 促进经济效益的良性发展。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起
1、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
《共同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⑴措源自:①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②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⑵意义:使数千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 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3、新中国教育的性质: 54《宪法》为人民服务
4、1957年人民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 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5、两种教育和两种劳动制度 ⑴两种教育制度: ①全日制学校 ⑵两种劳动制度 ①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 ②半工半读工作 ②半工半读学校
⑶作用: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 教育,提供可贵的指导。
谈谈你对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你对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不断变化的过程,涉及到许多方面。
以下是我对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
1. 教育必须与国家发展相适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和国家发展相适应,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多元化、个性化、全面性教育的需求。
2. 教育必须服务于人民:教育是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必须服务于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应该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水平和素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好的教育,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 教育必须与科技创新相适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也需要与科技创新相适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动教育从传统的灌输式转向启发式、探究式、综合式的发展方式。
4. 教育必须注重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新时代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多元化能力和素质,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5. 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教育事业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应该更加注重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具有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是一个复杂而不断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注重提高教育的质量和社会的发展。
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逻辑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逻辑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公平公正为基础,以科技支撑为手段。
首先,将人民放在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心地位。
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服务人民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人民群众的心愿和期盼,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教育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不断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
其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以创新驱动为动力。
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把创新放在首位,推动教育改革创新。
教育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育也应该鼓励教师的创新,提供教育教学的创新环境和机制,不断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四,以公平公正为基础。
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实现教育的普及和公平。
教育应该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机会,不论其出身背景、经济状况、地域差异。
要建立起公平的教育资源分配机制,减少教育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之间的差距。
最后,以科技支撑为手段。
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发展的机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推动教育事业的创新发展。
科技能够改变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效率和普及程度。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逻辑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公平公正为基础,以科技支撑为手段。
这些基本逻辑的贯彻落实,将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助力中国教育迈上新的发展阶段。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接班人。
K12课件
8
2.“三个面向”是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 (1)“三个面向”的提出,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针,
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中国教育改革与发 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在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发展教育理论等方面, 都起到了历史性和战略性的指导作用。 (2)“三个面向”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 旗帜和灵魂。
K12课件
2
(2)实施措施: ①刘少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倡导全日制的学校、半工半读的 学校“ 两种教育制度 ”与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两种 劳动制度”,以推动教育方针的实施。 ②在办学体制上,国家采取 多种形式办学 的方针,新建一批多
科性工业大学和多种专门学院。 (3)成果: ①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 国民教育体系 。 ②奠定了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
K12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5
(3)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方针和中共中央 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 发展。
2.经验教训:认识教育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遵 循教育发展的规律,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K12课件
4
3.主要成就 (1)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 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2)中等 职业教育 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普通教 育结构进一步优化。 (3)成人教育成绩显著。 (4)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 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计“三代人的教育”访谈活动中的访谈问题,了解设计访谈
活动的初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丰富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设计访谈活动方案。
教学点评
本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准确理解与把握《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制定的“高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正确解读人民版教材。
据此,在教学设计中,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定为本课的主题与灵魂;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从宏观角度看,能够紧扣主题,把人民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重点,较充分地展示了共和国在教育上的辉煌成就;从微观角度看也能化繁为简,突出主干知识,如在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奠基阶段,是以扫盲教育为突破点。
本课也很好地凸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即坚持以史实为基石,通过对史料(实)的精心选择与有效呈现,较好地体现出“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一基本的学科特色。
第二,形成了较理想的基于三维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课从知识结构看,将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处理为“奠基”“挫折”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既忠于教材,又优化了教材。
从教学流程看,是从请学习小组围绕“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这一主题、设计访谈活动方案开始,到学生交流访谈方案结束,把对共和国教育史的了解与掌握作为帮助学生设计访谈方案过程中的一个知识背景环节。
这样的设计是极为巧妙的。
从三维目标的达成效果看,由于是从“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开始,到“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况呈现结束,这一维度的达成度是显而易见的;至于“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由于知识结构清晰,主干知识突出,学生应当能较好地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则通过“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这一访谈设计、通过扫盲教育、食指的诗、高考试卷用纸的决定、教师资格证书(实物)等细节的呈现,通过“中日教育情况的比较”“为什么要考大学”等设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代中国的热点实现了无障碍沟通,不但使学生不断地形成较高品位的情感体验,更是从深层次上打动了学生的心。
总之,经过朱能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出色执教,三维目标得以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达成,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
特别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处理尤为突出,成为本课的一大亮点。
第三,成功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参与,不但从形式上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之所以在这方面能够成功,主要是通过了以下三个途径:民主与平等基础上的师生对话;问题引导下的对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的研读;教师有效指导下的学习小组的探究与讨论。
实际上,这些方法是老师们常用的,本节课之所以奏效,关键有二,一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师生平等意识;二是对细节的处理与把握。
细节决定成败。
无论是新情景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呈现方式还是学生答问后的处理,都会对效果产生可特续影响。
第四,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只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同样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生活中的现象与乡土史均是可以充分运用的教学资源。
朱能老师在处理本课时,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卡片”等资料。
其次是充分利用了自身的资源,如“一家三代人都是教师”、
教师资格证和自己所在学校的教师年龄构成数据。
第三是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如访谈的对象就是学生所熟悉的人;访谈的问题也来源于学生心中的困惑。
第五,充分展示了一位优秀高中历史教师的风采。
实际上,上述四个特点都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朱能老师是2000年全国高中历史录像课一等奖获得者,2003年又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
多年来,他一方面是手不释卷地汲取着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教育与历史领域的最前沿学术成果,另一方面始终坚持为实现历史学科的神圣使命而在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中探索与开垦,为此而不惜付出与舍弃,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教学风格,教学艺术也在这一背景下逐步走向炉火纯青。
这节课,正是他这么多年来执着于历史教学事业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