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奉有着怎样的治病故事?关于他的评价是怎样的
董奉杏林春暖的故事
董奉杏林春暖的故事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
为大家整理了董奉杏林春暖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董奉杏林春暖的故事董奉是三国时东吴的一位少年。
这年,他春游来到了庐山。
正待领略庐山风光的当儿,忽觉头昏目眩、浑身颤抖——原来,他发病了。
他晕倒在一棵杏树下。
很快,迷迷糊糊睡着了。
朦朦胧胧,他觉得有人在喂他喝汤。
他缓缓睁开双眼,只见一群十多个素衣少女。
正在上上下下为他忙碌着。
“你们是谁?“卿卿,嘎嘎,嘻嘻,嗯嗯……回答他的是银铃般的笑声。
董奉喝了她们喂的汤。
只觉病去神来,精神渐渐好转。
这时候,他才意识到眼前的一群素衣少女准是仙女,他站起来与仙女们施了礼,说:“仙子救命之恩,董奉定然回报!“嘿嘿……仙女们仍然笑着回答,“不要回报。
少年若回报,就请在庐山上植些杏树就是了。
说完,一群素衣少女哪哪喳喳地说笑着,飘飘然飞升到杏树上,藏匿着稠密的杏花中不见了。
董奉是个心底诚实、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人。
他病好后,当即在乡民们中间找了些杏核,埋到了土中。
不久,他种的杏核长出了一棵棵小杏苗。
可是,过了些时,他发现长出的小杏苗,有的被牲口吃了,有些被小孩拔了。
这使他感到沮丧,脸上罩满愁云。
“小伙子,不用发愁……一阵清风送来一位老翁的声音。
董奉一扭身,发现一位鹤发银髯的老人出现在面前。
老人仿佛知晓董奉的心事,当即给他授了个给人看病的神方。
并告诫他,给人行医。
分文不取,若看好一个轻病者,让他在庐山栽植一棵杏树;若看好一个重病者,让他在庐山上栽植五棵杏树。
数年之后,岂不杏树成林?董奉由老翁指引迷津,并授以神方以后,就在庐山一个山洞中居住下来。
一次,他给一位生命垂危的人治愈了病疾。
一传十,十传百,当地人都知道董奉会看病的消息了。
病人们凡是被董奉看好的,都按董奉的吩咐,在庐山上栽上杏树。
不出三年载,庐山上遍植杏树十余万株。
这一年春天,当和煦的春风把大地点染成一片绿色,庐山的山山岭岭上,杏花盛开,那艳态娇姿,那绰约美容,如雪似玉。
一簇簇,一片片,宛若雪海推涛,一层层,一重重,好似银纱叠岭。
《语文园地七》董奉
《语文园地七》董奉董奉(220~280),字君异,侯官(今福建长乐)人。
少时治医学,医术高明,与南阳张机、谯郡华佗齐名,并称“建安三神区”。
如当时交州刺史吴士燮病危,延董奉诊治,以三丸药纳之口中,以水灌之,并使人捧、摇其头,经抢救而愈。
董氏医德高尚,对所治愈病人轻只要求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以示报答。
日久郁然成林,董氏每于杏熟时于树下作一草仓,如欲得杏者,可用谷易之。
重奉以所得之谷赈济贫穷,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学家,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
董奉出生于长乐古槐镇董厝村,与华佗、张仲景都是后汉三国时代的名医,史称“建安三神医”。
董奉从小钻研很多古代有关医药方面的知识,采集各种树木花草加以研究实验,根据药物的颜色、气味和产生的季节、地方等,分别种类、性质,再参考古书记载和经验,通过对家禽、牲畜的试验中获得丰富的医药知识,也发明了很多古代所没有的病源、医理。
董奉不但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他给人看病不收诊费,病家在医好后送他的礼物都被谢绝,对所治愈病人只求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以示报答,重病者种五棵,轻病者种一棵。
于是,几年后杏林满山,故人们便以“杏林春暖”来赞誉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名医。
至今,在长乐有一座山就被称为董奉山,而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则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
董奉年轻时经常到处云旅,行医施赈,特别是在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和越南等处往来。
他所到地方除了治病赈济以外,还遍访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药给人治病。
董奉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
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学家,唤中医为“杏林”。
这些名垂千古的名医史迹,铸就了中华医药。
与华佗齐名于世的董奉,是三国时代福州长乐人。
他一生行医济世,救死扶伤,不收钱财,仅要求重病治愈者,在山上种五株杏树;轻病治愈者,种一株杏树。
于是,几年后杏林满山,故人们便以“杏林春暖”来赞誉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名医。
中医经典故事——“杏林春暖”
中医经典故事——“杏林春暖”东汉三国时期名医董奉(约公元221~264年),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人,与当时南阳医圣张仲景、谯郡神医华佗齐名,并称为东汉末年“建安三神医”。
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传有仙术,曾隐居庐山。
据传其居山不种田,治病亦不收钱,但要求被其治愈的重病患者栽杏树五棵,轻者栽杏树一棵,如此数年,十万余棵杏树已漫山遍野,成为杏林。
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杏子成熟后,董奉于林中修一草仓,并出一告示:买杏不须告知董奉本人,只需将一器谷子倒入仓中,自取同一器杏。
遇到有人贪占便宜,拿的谷少而取的杏多,林中老虎便会怒吼追逐,吓得其狼狈而逃,杏子便会撒落,奇怪的是,等这人逃回家称量杏子,往往和应取的杏子一样多。
遇人偷杏,老虎便会追到偷杏者家中将其咬死。
家人发现后将杏子送还,并向董奉叩头认错,董奉又将偷杏者救活。
董奉每年以杏换谷,救济贫困及行旅不逮者多达二万余人……”。
受董奉救治、接济的人视其为“活神仙”。
董奉和他的杏林故事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其事迹在民间被广泛传颂,董奉的杏林精神被业界奉为楷模,人们每以“杏林春暖”称道医家医德,医家亦常常以杏林中人自居。
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重病被名医严子成治愈后,赵画一幅《杏林图》赠严。
明代名医郭东模仿董奉居山下,种杏千余株。
苏州郑钦谕庭院亦设杏圃,并用病人馈赠物接济贫民。
可见,“杏林”的故事已为时人广泛认可。
后来,“杏林春暖”、“杏林满园”、“誉满杏林”、“杏林高手”也逐渐成了赞誉一些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医者的专用语。
“杏林”自然成了医界专称,杏林文化也逐渐成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特色。
董奉去世后,人们在江西庐山建有董奉馆,其家乡福州长乐的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福州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保存有纪念董奉的遗址。
董奉在庐山修道行医、济世救人,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如“虎口取骾”、“杏林春暖”、“草堂求雨”、“虎溪三啸”、“浔东斩蛟”等,在老百姓口口相授的故事里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董奉对后世有着什么影响?他的医术到底怎么样
董奉对后世有着什么影响?他的医术到底怎么样本文导读:交州刺史士燮得了暴病死去,已经停尸三天,正好董奉在交州,听说后就前去看望,把三个药丸放在死者嘴里,又给灌了些水,让人把死者的头捧起来摇动着让药丸溶化,不一会儿,士燮的手脚就像能动,脸上有了活人的颜色,半日就能坐起来,四天后就能说话了。
士燮说:“我刚死的时候就像在梦中,看见来了十几个穿黑衣的人把我抓上车去,进了一个大红门把我塞进了监狱。
监狱里都是小单间,一间里只能住一个人。
他们把我塞进一个小单间里,用土把门封上,就看不见一点光亮了。
我忽然听见门外有人说太乙真人派人来召我,又听见有人挖开门上封的泥土,半天才把我弄出来。
这时我看见有一辆支着红伞盖的马车,车上坐着三个人,有一个人拿着符节,招呼我上车。
车把我送到家门口我醒了,就复活了。
”士燮向董奉跪拜说:“承蒙您救死复生的大恩,我该怎样报效呢?”于是他就给董奉在院里盖了一座楼侍奉他。
董奉不吃别的东西,只吃干肉和枣,还能喝一点酒,士燮就一天三次供奉肉、枣和酒。
董奉每次进食都像鸟一样腾空来到座位,吃完了就飞走,别人常常无所察觉。
这样过了一年多,董奉辞别离去。
士燮哭着挽留也留不住,就问董奉要去什么地方,要不要租买一条大船。
董奉说:“我不要船,只要一具棺木就行了。
”杜燮就准备了一具棺木。
第二天中午董奉就死了,士燮把他装殓后埋葬了。
七天后,有个从容昌来的人捎话给士燮,说董奉感谢他,望他多多珍重。
士燮知道董奉未死,就到墓地打开棺材,见里面只有一块绸子。
绸子的一面画着个人形,另一面用朱砂画了道符。
后来董奉回到豫章庐山下住,有一个人得了热病,快死了,用车拉着来见董奉,叩头哀求董奉救命。
董奉让病人坐在一间屋子里,用五层布单子蒙上他,让他别动。
病人说起初觉得一个什么动物舔他身子的每一个地方,使他疼痛难忍。
这个东西的舌头好像有一尺多长,喘气像牛一样粗,不知是个什么玩艺儿。
过了很久那东西走了。
董奉就把病人身上的布单揭下来给他洗澡,然后就让他回家。
庐山深处 追寻董奉的传说
72《中医健康养生》 2018年7月刊生态旅游古往今来,世人皆被神奇的庐山所吸引:山体,云雾缭绕、奇秀苍润;飞瀑,湍流直泻、气势磅礴。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仙境般的庐山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锦绣篇章,正是他们的足迹造就庐山非同凡响的风云岁月。
治病不取分文只需患者种植杏树云雾弥漫的庐山不仅环境幽美,景色宜人,而且植被茂盛,树木葱茏,仅庐山植物园里就有植物3000多种,这里拥有龙胆草、百合、黄精、丹参、百部等高山药用植物300多种,其中不少是我国特有和濒临灭绝的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古往今来素有“寸步必有药”的庐山,山地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吸引了不少中医世家来此采药,有的甚至定居于此。
一代名医董奉就是其中的一位。
东汉末年,出生于福建长乐的董奉离开家乡,云游四方,修道行医,足迹遍布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等地。
后因救活一病“亡”三日的交州刺史,而得到供养。
后因该刺史意图谋反,董奉恐遭鱼池之殃,诈死脱生,来到江西庐山隐居。
据《浔阳志·董奉太乙观》记载,董奉到庐山后,“居庐山美景文\桂孝树 江西省九江市作家协会庐山深处追寻董奉的传说东汉末年名医董奉73TCM HEALTHY LIFE -NURTURING 生态旅游庐山大中祥符观”, 在风景秀丽、道、佛两教修行圣地的庐山,董奉一边修道,一边行医济世。
当时,庐山周边许多村民患哮喘、便秘之疾,董奉以祛风、解毒、降肺气具显著功效的“杏仁”为主要成分的方剂施治,治愈许多村民。
杏树一身皆可入药。
杏叶能治目疾、水肿;杏花能治女子伤中、寒热痹症;杏枝可治跌打损伤引起的瘀血,但临床上用得最多的还是杏仁。
中医认为,杏仁苦、温,有毒,能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杏仁随配伍不同,可用于多种咳喘;与麻黄、甘草同用,组成三拗汤,能治疗风寒咳嗽、喘满痰多;与桑叶、菊花配伍,如桑菊饮,能治疗风热咳嗽;与桑叶、贝母、沙参同用,组成桑杏汤,可治疗燥热咳嗽;由杏仁等组成的麻杏石甘汤,则能治疗肺热咳嗽。
董奉治病读后感
董奉治病读后感读了董奉治病的故事,那可真挺有意思的。
董奉这人啊,简直就是个医学界的奇人。
他治病的法子就很特别,不像现在咱们去医院又是各种仪器检查,又是开一堆药啥的。
他呢,治病不收钱,只要求重病患者病好后在山上种五棵杏树,轻病患者种一棵。
这想法太酷了,就像他在玩一场和大自然合作的游戏。
从他这个做法里,我首先感受到他是个超级善良的人。
他肯定是想着那些生病的人本来就因为生病花了不少钱,或者遭受了很多痛苦,他就不想再给他们增加经济负担了。
而且他这么做,那些病人也会觉得很温暖吧,毕竟碰到一个只想着把自己病治好,不惦记着从自己兜里掏钱的医生,就像在黑暗里看到一束光。
然后呢,他这个种杏树的要求,那可真是一举多得。
一方面,山上的杏树越来越多,环境肯定就变得越来越好啦。
想象一下,漫山遍野的杏树,开花的时候肯定美得不像话,就像一片白色或者粉色的海洋。
另一方面,那些杏树结了果子,他还能把杏子拿去救济穷人呢。
这就像一个良性循环,他的善良就像一颗种子,种出了一大片爱心森林。
再看看咱们现在,虽然医疗技术很发达了,但有时候医患关系好像有点紧张。
医生们忙着看病,患者呢又担心这担心那的。
要是能多一些像董奉这样充满爱心又有创意的医生就好了。
董奉就像是一股清流,告诉我们治病救人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事情,还可以和很多美好的东西联系起来。
这个故事也让我想到,其实咱们在生活里也可以像董奉一样,做事情的时候多考虑考虑怎么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不一定是治病,做任何事都可以找到一种方式,既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又能给周围的人和环境带来好处。
就像董奉,他治好了病,种了杏树,帮了穷人,还美化了环境,简直就是个全能的大好人。
我觉得董奉的故事就像一颗小种子,种在我心里,让我想要变得更善良、更有创意地去生活。
龙山书院晚课——中华德育故事:《董奉治病(一)》
龙山书院晚课——中华德育故事:《董奉治病(一)》
我们今天看到第150集德育故事《董奉治病(一)》。
三国建安时期有建安三神医:张仲景、华佗还有董奉。
董奉他创了一个医林美谈,叫杏林春暖。
他治病不收人家钱财,义诊,是历史上出名的义工医生。
乡民们感恩戴德,又觉得不知道如何报答,于是在董奉居住的草庐周围种下杏树,治好一个病,病人就种一颗。
没有多少年,周围蔚为壮观。
董奉用这些杏子换了米粮去救贫困之人。
董奉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原来他小时候,师父教他,行医济世要放下名利,广行善举,莫计得失,有得失就会有障碍,没得失就不会有阻塞。
师父要去云游,他一直不放心,病人来了怎么办。
小董奉慈救白虎出兽夹,悲悯百姓引狼群。
师父看了后很放心地去云游。
董奉说,我这么小哪有本事去救治病人,我水平不够啊!
师父笑笑说,你已经拥有医者一颗必备的心,那就是慈悲之心。
一个人他连物命都爱惜,不是自家的东西都保护,那么他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庸医。
所以看一个医者有没有学医的资质,看哪里?看他有没有慈悲之心。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上面讲,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所以师父看到董奉有这颗心才放心。
所以孩子跟学生让人不放心,为什么?因为没有慈悲之心,人只要没有慈悲之心,还不算真正成才。
大家看这杏林春暖其实是人自己的心怀先暖了,才能暖病人。
近处未能感动,未有能及远者。
董奉自己慈悲了,才能用精深的医道施救病人。
读三国名医董奉心得体会
读三国名医董奉心得体会董奉,字子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医药学家,他在三国时期所处的动荡时代里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期我有幸阅读了关于董奉的一些文献资料,深深地被他的医学智慧和品德所感动。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董奉作为一位名医,他的博学多才令我佩服不已。
根据资料显示,他通晓《黄帝内经》、《难经》等古代医学经典,同时还熟悉草木植物、矿物石、动物等各种自然资源的性质与功效,能够凭借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经验来治疗疑难杂症。
他对中医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为当时的医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医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只有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够真正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医学家。
其次,董奉以其医术高超和为人民着想的品德赢得了众人的尊敬与信任。
在文献中,有许多关于他医治病患的事迹和杰出的成就。
据说他曾经治愈了很多医师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使得患者重获新生,这无疑让人对他的医术敬佩不已。
此外,董奉长期从事医疗工作,用心和尽力为病人提供最好的治疗服务。
他不仅不图名利,而且从来不增加患者的负担,以患者的健康为首要目标。
这令我深思,一个卓越的医学家不仅需要有过硬的医术,更需要有一颗为人民健康付出的心。
此外,董奉对于治疗艰难疾病的勇气和决心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在那个时代,医疗资源匮乏,许多疾病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但是董奉并没有退缩。
他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新的治疗方法,并且坚信医道是对人民负责任的,所以无论多艰难都不会放弃。
他的医疗实践使许多患者受益,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让我明白,一个医学家的责任远不止于个人的成就,更需要对社会和人民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最后,董奉在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致力于将中草药应用于临床实践,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通过他的努力,许多草药的功效被发现和解释,从而有效地应用于治疗实践。
同时,他还积极推广中医药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医药学。
关于董奉的作文
关于董奉的作文董奉,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他的事迹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董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神医,与华佗、张仲景齐名。
不过,他的特别之处可不仅仅在于医术高超。
话说有一次,董奉居住的地方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瘟疫。
那场景,真是让人揪心。
村里的人们一个接一个地病倒,身体虚弱得连下床的力气都没有。
董奉看着这一切,心急如焚。
他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刻投入到了救治病人的工作中。
董奉家里的小院儿瞬间变成了临时的医馆。
他从早到晚,一刻不停地忙碌着。
他仔细地为每一个病人诊断病情,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世界上只剩下了他和病人。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关切和坚定,让人看了心里就觉得踏实。
给病人抓药的时候,董奉也是一丝不苟。
他亲自挑选每一味药材,确保药材的质量上乘。
那些药材在他手中,就像是宝贝一样被珍视着。
他还会耐心地告诉病人如何熬药,要注意哪些细节。
“这药啊,得小火慢熬,可别着急,火候不到,药效可就出不来啦!”他一边叮嘱,一边还不忘给病人打气,“别怕,吃了我的药,保管你很快就好起来!”有的病人家里穷,付不起药钱。
董奉就大手一挥,“没关系,先把病治好了再说!”他不仅不收钱,还会给病人送去一些粮食和生活用品,让他们能安心养病。
经过董奉的不懈努力,这场瘟疫终于被控制住了。
村里的人们渐渐恢复了健康,又能开始正常的生活。
大家对董奉那是感激涕零,纷纷拿着家里的土特产来感谢他。
可董奉呢,只是笑着摆摆手,“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大家健健康康的比啥都强!”董奉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行医规矩。
他治病不收取钱财,而是让被治愈的病人在他的山上栽杏树。
病轻的治好后栽一棵,病重的治好后栽五棵。
一开始,大家都觉得很新奇,但也都按照他的要求做了。
几年过去了,那座山上的杏树越来越多,到最后竟然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杏林。
春天的时候,杏花绽放,粉的白的,连成一片花海,那景色美极了!微风拂过,花瓣飘落,就像下了一场杏花雨。
到了杏子成熟的季节,董奉就把杏子摘下来。
医德故事doc
杏林春暖杏与中医有不解之缘。
晋代葛洪《神仙传》记载,三国时期,吴国侯官(今福建闽侯县)有一位名医叫董奉。
他“居山不种田,为人治病不收钱财。
只需要重病治愈者裁杏树五株,轻者栽杏树一株。
经过数年,所种的杏树竟有十万余株,这一大片杏林郁郁葱葱。
使得山中百禽群兽游戏其下。
后来杏子都成熟了,董奉又在林子里写下告示,告知当时的人说:‘欲买杏不须报奉(不用告诉董奉本人),但将一器(容器)谷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
’常常有人拿来的谷子少但是拿走杏子多,这种情况下林中群虎出吼逐之,非常恐怖,那些人赶快走到路旁,把所有的杏子放下,回家取来和杏子相等的粮食。
有时有人偷杏,老虎一直追赶到偷杏者的家中,家里的人得知他偷了杏子,把杏子如数奉还,并且叩头谢过,董奉因为杏子而得到粮食,并且用这些粮食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便的人,每年布施两万余担,还能省下很多。
后来,人们将医药界的善事美谈称为杏林佳话,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来赞誉医者的仁心仁术。
神医扁鹊扁鹊是被我国史家专门立传的第一位医学家。
他约生活于春秋战国之交,姓秦,又名越人,是北方渤海人氏。
据说他曾家居卢国,也名卢医。
据史传记载,扁鹊擅长各科,他行医几遍当时的中原大地,在赵国主做带下医,在秦国主治儿科。
传说中他首先在虢国行医,正巧遇上虢国国君的太子猝死。
扁鹊听说后来到宫门口问宫人:“太子得的是什么病。
”宫人回答:“太子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救治无效,暴病而去。
”扁鹊在得知太子还未入殓后急忙面见国君说:“我可以治好太子的病”。
原来,他认为太子只不过是患了热气病,只要看看下身是否温暖,听听他的耳朵是否有声响,看看他的鼻子是否有扩张,就可以知道太子是否还能生还。
扁鹊来到太子身边,以针刺之,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然后用药物煮热熨暖太子两肋下,太子随即做起来,继而又调理阴阳,服汤药,几个月后,太子痊愈了。
由此,当时的天下人都说扁鹊能治死人复活,他高超的医术也不胫而走。
当扁鹊行医路过齐国时,他去朝见齐桓侯田午。
人数董奉的故事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人数董奉的故事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中医又被称作“杏林”,赞誉医生的医德、医术,就可以说他“誉满杏林”。
“杏林”这个词起始于东汉建安时期的董奉。
董奉医术高超,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收费,治好后只要求病人在他的住宅周围种杏树。
轻症愈后种一棵,重症愈后种五棵,不几年,竟种了十万棵。
等杏树挂果,董奉并不卖,而用来换粮食,一斗换一斗。
他在杏林中建草房置竹囤,兑换者自将粮食倒入竹囤,摘一斗杏而去。
换的粮食则用来赈济穷人,穷人们盛赞董奉仁义。
董奉居杏林,犹如后来唐玄宗在梨园排戏。
“梨园”成为戏剧界代名词,“杏林”则是中医界代名词。
现在,在董奉的老家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龙田村,还植有成片杏林,建有董奉草堂。
除了“杏林”的典故很外,董奉还有其他神奇的故事流传下来。
据传说董奉所在县的县长为官一任,调任他乡,50年后途经故地再见董奉时,发现董奉容颜一如往日。
更神奇的是,董奉南游交州(今广东广西),交州刺史垂死,就是快要死了,三日不醒。
董奉喂药三丸,灌水,摇其头,将药丸冲下。
一会儿,手脚似动;再一会儿,脸上有了颜色;半日,能坐起;四日,能说话。
这在古代就叫起死回生。
在今天看来,董奉喂的应是当时的“速效救心丸”或“丹参滴丸”。
董奉在庐山住下来,一如在老家,看病不收钱,只让种杏树。
后来董奉得道升仙,妻子儿女靠杏林为生,却有老虎守护杏林。
此虎亦为董奉所救,护杏林以报恩。
传说此虎猎食未吐骨头,鲠在喉咙,向董奉求救。
董奉胳膊套上竹筒伸进虎口取出骨头。
据说后世游走乡间的郎中套在手掌上的环铃就是由董奉胳膊套竹筒演变而来,这环铃不叫“环铃”,医界称之为“虎掌”。
董奉高医术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也成为我们后世的典范。
仙人董奉的故事
仙⼈董奉的故事董奉,字君异,福州候官县⼈⼠。
吴先祖时期,有⼀位年轻⼈担任候官县的县令,董奉当时有三⼗多岁,县令见到他和普通⼈⼀样,没有感到他的奇特之处。
后来县令罢官离开,五⼗年后,⼜担任另外的职务,上任之时,路过候官县,以前的下属都来拜见这位往⽇的县令,董奉也来了。
县令见到故⼈都已⽼去,只有董奉的容貌和五⼗年前⼀样。
他感到很奇异,就在县⾥留宿,结识董奉,并问他:“你是不是得道⾼⼈呢?和你同龄的⼈,如今头发都已经花⽩,但是你的容貌依然年轻。
”董奉含糊地回答了⼀句:“这只是偶然罢了。
”交州刺史杜燮得暴病死去,已经停⼫三天。
正好董奉当时在南⽅,便前去看望,往⼫体嘴⾥塞了三粒药丸,命⼈把⼫体头部举起来,来回晃动,以便药丸融化。
过了⼀会⼉,杜燮睁开双眼,⼿脚能够挪动,脸上逐渐有了活⼈的⽓⾊。
半天之后,就能坐起来了,就这样活了过来。
⼜过了四天,杜燮能开⼝说话了。
杜燮说:“我刚刚死的时候,就好像在做梦⼀样,看到有⼏⼗个⿊⾐⼈把我抓到⼀辆车上,进了⼀个红⾊⼤门,就把我塞进了监狱。
监狱⾥⾯都是单间,⼀个单间只能住⼀⼈。
⿊⾐⼈将杜燮的房间的门窗⽤⼟封上,⼀丝光线都透不进来。
我忽然听到有⼈说话:‘太⼄真⼈派我来召杜燮,还不赶紧开门放⼈。
’随后就听到铁具挖⼟的声⾳,半天才把我弄出来。
从监狱出来,我看到外⾯停着⼀辆马车,车顶是红⾊的,车上坐了三个⼈。
有⼀个⼈⼿持符节,喊杜燮上车。
马车把我送到了家门⼝,我就活了过来。
”复活的杜燮为了报答董奉,便在庭院中修建了⼀座⾼楼侍奉他。
董奉不吃别的东西,只吃⼲⾁和枣,还喜欢喝酒。
杜燮就⼀⽇三餐都为他提供⾁⼲、枣和酒。
董奉平时都待在楼上⾃⼰的房间,只有吃饭时会下楼到杜燮房间吃饭。
他下楼时想鸟⼀样腾空来到座位,吃完后就腾空飞到楼上,别⼈都⽆所察觉。
就这样过了三年,董奉向杜燮告别,想要离去。
杜燮哭着挽留,也没能留住他。
杜燮问:“您要去哪⾥?需要准备⼀艘⼤船吗?”董奉回答:“不⽤船,只要准备⼀副棺⽊就好。
杏林春满:漫谈道医神仙董奉
杏林春满:漫谈道医神仙董奉中医药历史悠久,相传华夏族首领黄帝和医家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的形式写成了《黄帝内经》,所以我们也称中医为“岐黄之术”。
在随后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不断传承创新,理论体系日趋完善,技术方法更加丰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江西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江西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之地、昌盛之地。
江西中医药萌芽于先秦,兴起于秦汉,发展于隋唐,繁盛于宋元,稳定于明清,在临床诊疗、中药炮制、养生保健等方面均卓有创造,在宋元时期一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开创了诸多历史第一,在中国医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之笔。
江西有赓续千年的杏林文化,是中医文化的精神根脉。
据传,三国时期的董奉在庐山修道行医,医好了的病人有钱给钱,没钱就种一棵杏树,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一片杏林,杏子成熟时,董奉让来买杏的人只要留下一斗谷,就可自行摘去一斗杏,之后他再把用杏换来的谷救济贫民。
从此,“杏林”名扬天下,成了“医林”的代名词。
杏林文化蕴含的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德术并重的济世情怀,成为了中医界的重要精神传承。
『杏林文化』"杏林"一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
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根据董奉的传说,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
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后世遂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来称颂医家的高尚品质和精良医术。
【典故出处】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热忱为山民诊病疗疾。
他在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只须栽一颗杏树。
中医药文化故事30字
中医药文化故事30字
三国时期,江西庐山有一位名医叫董奉,他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品行高尚,不收取任何酬金。
若治好一个重病患者,他会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棵杏树;若治好一个轻病患者,病家需栽一棵杏树。
没过几年,庐山的杏林里树木茂密,多达十万株。
杏子成熟后,董奉在林中建立了一个谷仓,他告诉百姓,只需携带一筐稻谷,就可以兑换一筐杏子,不用付任何费用,也不用向他索要许可,百姓们对董奉更加尊敬了,纷纷自觉不多取杏子,并且遵守约定送来同等份稻谷作为回报。
一次,有个人贪心的拿了比稻谷多的杏子,结果杏林中的老虎大吼着冲出来,他急忙逃跑,杏子落的满地都是。
回家一看,他惊奇的发现剩余的杏子数量恰好和他送去的稻谷同样多。
而换来的稻谷,则被董奉用来救济了贫困地区的居民,这种精神深深打动了人们,董奉也成为了中医界的榜样。
由此可见,董奉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医生,更是一位赤诚可靠、慷慨大方的人。
中医文化:历代名医都是志存救济,不贪财利的
中医文化:历代名医都是志存救济,不贪财利的东汉名医董奉代名医都是志存救济,不贪财利的。
据《神仙传》记载,三国时期有个医生叫董奉,他住在庐山,给人看病不要钱,被救活的人无数。
“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
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
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后杏子大熟,于林中作一草仓,乐时人曰,欲买杏者,不须报奉,但将谷一器置仓中,即自往取一器杏去。
”“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二万余人。
”董奉给人看病,唯一所希的报酬,就是让痊愈后的病人给栽一到五棵杏树。
几年之间,杏树蓊郁成林,待到杏子黄熟,又让人们自动持粮换杏,并把卖杏所换粮食,用来赈济贫苦人民,资助那些旅行在外而发生了经济困难的人。
这就是有名的“杏林佳话”,至今读来还非常令人感动,无怪人们常以“杏林春暖”之类的话来感谢医生的治疗呢!北宋名医唐慎微北宋医药学家唐慎微,为人疗疾“不取一钱,但以名方秘录为请。
以此士人尤喜之,每于经史诸书中,得一药名,一方论,必录以告。
”(宇文虚中:《书证类本草后》)他给人治愈疾病之后,只需病人告诉一两个民间单方验方,或代为在经史子集诸书中,抄录一二条有关方药的内容。
因此,士人们都乐意满足他的要求。
-就这样,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既治愈了大批病人,也积累了大量医药素材。
后来他编撰了一部《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共三十卷,计六十余万字,共收药物一千七百四十六种,列附方近三千首。
其中许多附方,就是当年的患病群众作为报酬抄录给他的。
北宋医家庞安常,“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
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
活人无数。
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宋史·庞安时传》)庞氏医术高超,治愈率达百分之八九十。
对于远道来求诊的患者,还专门腾出房间,作为临时病房,并且亲自为病人熬粥煎药,躬身进行护理。
必定让病人完全痊愈之后才打发回去。
实在无法医治的病,也诚恳地将真实病情告知患者家属或亲友,让他们早有精神准备。
写小神医董奉读后感
小神医董奉读后感英文:
After reading "Little God Physician Dong Feng," I felt enlightened and moved. The story highlighted the protagonist's noble qualities, including integrity, benevolence, and compassion. His exceptional medical skills were also commendable, as he was able to cure even the most severe cases with ease. The author's writing style was captivating, making the story both enjoyable and educational. Overall, this book taught me valuable life lessons about honesty, com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小神医董奉读后感中文:
读完《小神医董奉》后,我感到启发很大,也很感动。
故事突出了主角高尚的品质,包括诚实、仁慈和同情。
他的非凡医术也值得称赞,他能够轻松治愈最严重的病例。
作者的写作风格引人入胜,使故事既有趣又具有教育意义。
总的来说,这本书教会了我关于面对逆境时的诚实、同情和毅力等重要的生活教训。
中医名人董奉传
董奉传董奉(200-280,一说220-280)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侯官县董墘村(今福建省长乐市古槐镇青山村)人。
东汉末年及三国时代著名医师,与华佗、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医术记载较少。
董奉家乡长乐市有董奉山;山上有“汉董奉炼丹处”古迹,山下建有“杏林始祖董奉草堂”。
少年学医,信奉道教。
年青时,曾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归隐,在其家村后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
董奉医术高明,治病不取钱物,只要重病愈者在山中栽杏5株,轻病愈者栽杏1株。
数年之后,有杏万株,郁然成林。
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
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
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供给行旅。
后世称颂医家“杏林春暖”之语,盖源于此。
董奉也出行在南方一带行医。
他所到地方除了治病赈济以外,还遍访名山大川,采集野生植物制成丹药给人治病。
有一次到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北部一带),恰遇交州太守杜燮(一说交州刺史吴士燮)病危,垂死已3日。
董奉把3粒药丸放入病人口中,用水灌下。
稍后,病人手足能动,肤色逐渐转活,半日后即能坐起,4日后能说话,不久病愈。
董奉住燮府中,后燮阴谋反叛朝廷,担心董奉泄漏其密谋,欲害之。
董奉利用气功装死,骗过燮后逃走。
董奉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
[1]《浔阳志·董奉太乙观》记载:“董奉居庐山大中祥符观”。
《真仙通鉴》记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
”张景诗云:“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
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
”说的是董奉在庐山成仙的传说故事。
也有人说,董奉年青时就离开福建前往江西庐山学道,并为民除害。
当时由于江西江河溪涧里多出现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设法杀之。
据《庐山志》卷七记载:“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见一蛟死浮出。
”《庐山志》还记载董奉在江西行医期间,有一县官女儿得了怪病,医疗无效,请董奉医治即愈,于是县令便把女儿嫁给董奉为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奉有着怎样的治病故事?关于他的评价是怎样的
本文导读:董奉晚年到豫章(今江西)庐山下隐居,继续行医。
《浔阳志·董奉太乙观》记载:“董奉居庐山大中祥符观”。
《真仙通鉴》记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
”张景诗云:“桃花漫说武陵源,误杀刘郎不得仙。
争似莲花峰下客,栽成红杏上青天。
”说的是董奉在庐山成仙的传说故事。
也有人说,董奉年青时就离开福建前往江西庐山学道,并为民除害。
当时由于江西江河溪涧里多出现巨蟒,常危害人畜,董奉设法杀之。
据《庐山志》卷七记载:“浔阳城东门通大桥,常有蛟,为百姓害,董奉治之,少日见一蛟死浮出。
”
《庐山志》还记载董奉在江西行医期间,有一县官女儿得了怪病,医疗无效,请董奉医治即愈,于是县令便把女儿嫁给董奉为妻。
因董奉长年累月要外出为人治病,怕妻子孤单,便收养一女为她侍候。
董奉医术的高明和不求名利、乐善好施的高尚医德被人
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
人们把他同当时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后世以“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称誉医术高尚的医家,唤中医为“杏林”。
据载今江西九江董氏原行医处仍有杏林。
董奉死后,人们在庐山上建有董奉馆;在长乐有一座山被称为董奉山;在福州的茶亭街河上村有一座明代的救生堂,均为纪念董奉。
《真仙通鉴》载:“奉在人间百年,其颜色常如三十许人。
”可见董奉有一套养生之道。
今古槐镇龙田村境内有董奉山,就是后人为纪念董奉改名的。
董奉山原名福山,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福州是“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
清乾隆《福州府志》按语说:“福山,今名董峰山,属长乐县”,董峰可能是董奉的谐音。
有的说,福州得名的福山,就是董奉山。
今在董奉的老家,古槐镇龙田村与雁堂村交界处,建起了颇具规模的董奉草堂。
草堂占地20亩,仿后汉三国时代风格而建,四周遍植杏树,使我们能感受“杏林春暖”千古佳
话的意韵。
董奉草堂中的景观有中国长乐中医馆、“杏林望重”大屏风、清代名医陈修园专馆南雅堂、“百草园”以及各种石刻等景点。
正厅内立董奉“悬壶济世”半身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