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农”的无解、难解、必解与破解

合集下载

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案

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案

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案“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总称,它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瓶颈之一。

要解决“三农问题”,就需要找到新的思路和方案,下面将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想法和策略。

一、挖掘农业创新潜力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为解决“三农问题”,首先要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能和农产品质量。

可以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种植和养殖,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还可以鼓励农民从事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提升农村的发展水平,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包括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电力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以提高交通便利性和生产条件。

同时,也要注重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保障水平。

三、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除了传统的城市就业外,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业企业、特色产业等方式,创造更多的农村就业机会。

同时,还可以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四、加强农民权益保护为了维护农民权益,可以加强农民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自我组织能力和协商能力。

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五、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可以通过发展乡村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村经济多元化等方式,激发农村活力,实现农村的持续发展。

六、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是影响农民收入和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

可以通过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加强土地流转和租赁市场的建设,促进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护,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以上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持续地创新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实现全面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全面小康。

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中国“三农”问题的起源和演变与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是紧密相关的,要想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针对其特殊性质,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扩展视野,从更长远的历史时段进行溯源,联系中国现代化的独特历程,对中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困境及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国“三农”问题现状.(一)农产品供给缺口大,粮食需求过于依赖进口.虽然近年来中国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但粮食生产供不应求的现状并未改变,粮食缺口有几千万吨。

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较2012年增加1235.6万吨,同比增长2.1%。

从2004年算起,粮食产量实现了“十连增”。

但在过去的十年中,“丰年缺粮”的现实也不可否认,只有2008年与2009年两年时间产稍大于需,剩下年份均是产不足需,且粮食供需缺口日益增大。

2012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为491.9亿美元,同比扩大44.2%,进口粮食占粮食总产量的14%。

对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完全依赖国际市场来满足农产品与食物的需求是不现实的。

(二)农村基础设施差,教育落后.由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就业机会匮乏,造成农村失业人口向大城市聚集。

集中的速度大大超过了城市就业的增长速度,导致城乡发展失衡,农村落后凋敝,出现过度城市化和平民窟问题。

此外,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乡、镇文盲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为7.26%和3.87%。

在我国8.5亿6岁及以上乡、镇人口中,未上过学的占6.3% ,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4.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2%,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1%,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1%。

按照这种教育状况来看,完全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建设需求,更加无法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

(三)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民收入增速变缓.据《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显示,2003~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472元增长到24565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622元增长到7917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由5850元增加到16648元。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及解决对策作者:万书波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5期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近几年十分关心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但根据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以后,由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国家所采取的提取农业积累以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具有一定的惯性作用,并且工业化水平本身还不够高,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还不强,因而这一阶段往往是农业发展最为困难的时期,“三农”问题也最为突出。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中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占了8亿左右。

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其它先进国家相比,中国不是一个农业国家,中国是一个小农国家,这是由于我国的小生产无规模的特点决定的。

中国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农业问题,而是我们常说的“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近期,清华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的胡鞍刚教授提出,由于农民工的问题,中国应该是“四农”,但不管是“三农”还是“四农”,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也就是全局性问题。

有人说,中国的“三农”问题无解。

但现实的问题是中国的“三农”问题必解。

因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一)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1.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中国人民常说“民以食为天”,但在1994年美国战略研究所所长布朗先生提出一个观点,“谁来养活中国人”,给中国人的天捅了个窟窿。

虽然我们国内从官员到专家都强烈反驳,但必须承认他对我们的警示作用。

因为国际上粮食是战略物资,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谁也养活不了,只有靠我们自己。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农产品从长期短缺实现了向供求基本平衡和相对过剩的转变。

l996年我国粮食突破了5000亿公斤,虽然一个时期略有减少,但长期困扰我们的吃饭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迈过了农业问题的第一道坎。

中国“三农”的无解、难解、必解与破解

中国“三农”的无解、难解、必解与破解

关键词:三农无解项三农难解项三农必解项三农问题破解办法“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在现有认识水平上,有的问题无法解决,有的问题受条件限制难以解决,但这些问题又必须解决。

因此,我们不可低估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只有不唯上、不唯书,甚至不唯法,通过制度创新,先缓解后破解,才能逐步解决。

一、“农民大国”矛盾——无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一个无组织(产业组织、非指行政组织)、无协作的2、3亿农户的“集合体”,其实是一个“农民大国”。

13亿人口,9亿农民(指身份),5亿劳动力,有4亿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

这一基本农情,决定中国“三农”有四个问题暂时无法解决。

据测算,中国人口最高峰是16亿,一半住城市,一半住农村,相当于国家要增加一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30多个,且不论城市是否能容下这3亿多人口,农村仍然有8亿,与现在的农村人口相当,仍然是个“农民大国”,考虑城市扩张占用农地,农村“一亩地经济”的现状,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是“人才矛盾”解决不了。

中国农村没有现代技术人才,农民平均文化程度,是各行业中最低的。

只要农村劳动所得低于城市,城市高技术人才不可能自然流向农村,农民培养的大学生,也不愿意回到农村。

农民需要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他们做梦都想发财,但不打破现有生产经营上的“一盘散沙”,没有内生和吸引科技人才的土壤,形成不了科技人才流入的机制。

三是“资金矛盾”解决不了。

农民需要大量的资金发展生产和消费,但农民贷款无门。

即无资产抵押,又没有商业信誉史可供参考,没一条适合农民的筹资渠道。

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农村金融风险大、业务零星、无利可求。

即使是名为“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本质上不是专为农民服务的银行。

目前农村金融是“亲融”,靠亲戚、朋友之间融通资金,许多地区若不是邮政储蓄,农民连存取款的地方都没有。

目前,农村的现实是:土地多不了,农民少不了,人才去不了,资金来不了,体制动不了。

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矛盾相互缠绕,动不得,解不了,剪不断,理还乱。

三农经济建设的瓶颈与突破

三农经济建设的瓶颈与突破

三农经济建设的瓶颈与突破近年来,我国三农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改善,农民的收入也有了明显提升。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影响着三农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问题,并探讨可能的突破之策。

一、农业生产结构单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以粮食为主,粮食种植占据绝大部分农田面积,而其他农产品种植规模相对较小。

这种单一的生产结构不利于农民增加收入,也容易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可以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种植,推动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二、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我国农村地区,科技水平相对滞后,农民缺乏科学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因此,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科技人员的培训和指导,让更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惠及广大农民。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一直是困扰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

近年来,农药残留、瘦肉精等问题屡见不鲜,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形象。

应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生产过程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

四、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不足是制约三农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

目前,大多数农民无法获得便捷的金融服务,无法获得贷款支持。

应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推动金融服务下沉到农村,为农民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五、农产品营销渠道狭窄农产品营销渠道狭窄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又一瓶颈。

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单一,导致农产品滞销、价格波动等问题。

应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农产品走向市场。

六、土地流转困难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土地流转困难是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之一。

农村土地分散、规模小,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应加速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完善流转规则,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七、农村人才流失农村人才流失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我国“三农问题”破解三策

我国“三农问题”破解三策

试论我国“三农问题”的破解三策【摘要】我国农村改革已有30多年,在回顾这些年的宝贵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三农”问题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文在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本质基础上,进而概括出了三条破解良策。

【关键词】“三农”问题;本质;破解一、“三农问题”的本质(一)认识误区人们日益认识到了“三农”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在“三农”问题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几个误区:1.以为提高农业效率可以解决“三农”问题在许多文献中经常见到这样的说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就业过多和产值比重偏低都是因为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低下,因而必须通过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和农民收入。

但这种分析却可能是不对的。

假定经济中只存在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且农村存在着剩余劳动力,同时假设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没有收入弹性。

现给定粮食的初始价格,则农民的收入只取决于城市人口的数量或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如果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各为50%,农民的收入将是粮食初始价格的2倍。

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1倍,只要农村劳动力数量不变,则农民的收入水平不变,只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1倍。

而且,如果粮食的产量超过需求将使价格下降,农民的收入反而会减少。

这样,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完全取决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数量,而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无关。

由此可见,一味地强调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不能解决“三农”问题,还会由于产生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而加剧它。

2.以为发展乡镇企业可以解决“三农”问题上世纪80 年代以来快速发展的乡镇企业,极大地缓解了农村过剩劳动力对经济高速增长的压力。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就是我国城市化速度太慢,城市不能吸纳过剩的农村劳动力,而农民又可以接受极低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农村又有不需审批的极低土地成本,同时还与中国原有的计划管理体制有关。

然而乡镇企业只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因为城市里的各项条件都要比农村优越,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科教兴盛、资金充裕等都可以降低企业成本。

中国“三农”问题面临的矛盾及深层剖析

中国“三农”问题面临的矛盾及深层剖析

中国“三农”问题面临的矛盾及深层剖析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机制、深化改革,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小集镇建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社会主义民主_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在经济和社会方面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这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但是,我们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成就一直估价过高,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一直认识不够,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也没有给予足够的估价,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的确,改革开放解决了绝大多数农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他们衣食无忧的人生最基本的愿望。

但是,真正富裕起来的农村和农民却不是很多,尤其是在粮食主产区、西部地区、远离中心城市的边远地区和靠耕种土地吃饭、搞种植业甚至包括一部分搞养殖业中的农民很难说真正富起来了,而这些人恰恰代表着农业的主体、农村经济的主体、农民的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的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我们的农村经济越来越感受到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的冲击和影响,我们的农民在生产经营中承受着自然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而且市场风险给农民的影响又远远大于自然的风险。

农业的结构性矛盾和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从广大农村看来,影响其发展的有以下五个相关联的问题:第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

农民收入近些年增长缓慢甚至呈下降趋势。

LOCalhOst从9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这个趋势表现得更为突出,在一些地方农民收入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据中国社会学会会长陆学艺的统计:1979—198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提高15.1%;1985-1988年均增长幅度下降为5.1%;1989-1991只有1.7%;1992-____年因国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收入又有所提高;____-____年农产品的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但其市场价格却下降了30%以上,农民依靠纯农产业获得的收入日趋减少。

中国的三农问题之症结出路

中国的三农问题之症结出路

中国的“三农问题”之症结、出路作者:邹进泰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农民收入迅速增长,但是,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农民收入增长出现停滞现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农村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还会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会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

只有很好地解决了“三农问题”中国的全面小康才有可能实现。

一、近年来,“三农问题”不仅没有很好解决,而且越来越突出1、农村土地资源匮乏,人地关系高度紧张。

现在,我国人口已增加到13亿,人均耕地减少到约1.2亩。

而且,由于人口分布不平衡,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不足1亩,有666个县低于联合国确立的0.8亩的生存警界线,463个县低于人均0.5亩的危险线。

由于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耕地承担的对农民人口的福利保障功能远远大于耕地的生产功能。

2、二元结构使城乡市场分割,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据统计,城市居民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1985年为1.86:1,1990年为2.02:1, 2000年为2.4:1,2001年为2.89:1,而2002年则进一步上升为3.11:1,可以看出,近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3、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农村就业形势日趋紧张。

按照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现在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是5个亿。

加上农村的半劳动力,总数达6个多亿。

我们的农业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条件大概需要1.5亿的劳动力,也就是说,还有将近5个亿的剩余劳动力。

所以说21世纪中国的问题仍然是农民的问题,但农民的问题将主要表现为就业的问题。

二、“三农”问题不仅是农业、农村和农民自身的问题,还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问题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影响,农村地区市场消费的增长也相应低于城镇地区,农村地区在全国消费市场中的地位继续下降。

2002年,县及县以下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15013亿元,增长6.8%,远低于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0%的增长幅度。

破解“三农”难题要有全面配套措施

破解“三农”难题要有全面配套措施

破解“三农”难题要有全面配套措施当前很多的学者分析“三农”问题产生原因时都认为是“农民的收入过低”,“农民过多”,“土地产权不明”,“农民负担过重”,“农民权利缺乏”,“农村政府机构膨胀”等等,虽然从“三农”的种种现象来看,这些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深究起来,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和冲突,小农经济和政府职能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才是“三农”产生的主要根源,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有全面性的配套措施。

笔者分析认为,要破解“三农”难题,须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把建设新型工业体系与建设现代农业紧密结合起来。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从根本上讲,“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要依靠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但工业化的发展也需要农业的原料支撑和市场开拓。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城镇化不只是修房子,建街道,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是化不起来的;另一方面,无论是发展工业还是农业,必须考虑生态环境建设的可行性。

依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今后市场竞争的主体和司法的主体已不可能是政府。

除了政府外,谁是农民的代言人?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如日本农协,通过联合购买、联合销售、合作加工、合作保险、金融互助等方式,显著提高了日本农业特别是稻米的国际竞争能力,它的实质就是覆盖全社会的联系市场与农户之间的农民合作的中介组织。

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严重滞后为此建议:一是尽快制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二是整合农村各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服务组织的财政资源,把公益性与经营性分离,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府服务组织和以服务农民、解决就业、面向市场、官助民管的经营性合作组织;三是加强农村经营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

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是中国特色“三农”问题的突出表现。

在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农业税的同时,各级应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多予”,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重点围绕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科普文化、小城建设、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化等工程开展。

中国的三农 问题 回顾与反思

中国的三农 问题 回顾与反思

中国的三农问题回顾与反思
中国的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综合体。

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下、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方面的困境。

回顾中国的三农问题,可以看到一些成绩和进步。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通过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成功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大幅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有所改善,农村电网、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普及程度有所提高。

然而,中国的三农问题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滞后于城市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不完善,农村电网、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有待提高。

此外,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也相对较低,农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不足。

对于中国的三农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探索解决的路径。

首先,应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

其次,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电网、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

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提供,改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最后,还需要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权益的保护。

总之,中国的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才能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的全面小康。

2024年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案

2024年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案

2024年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案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发展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人们普遍关注的“三农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关注。

然而,传统的解决方法和政策已经显现出一定的困境,因此,我们需要新的思路和方案来破解这个问题。

新思路一: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进展,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和利用这些科技创新成果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首先,我们可以推广使用智能农业技术,通过传感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我们可以加强农业科研投入,研发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我们还需要鼓励农民学习和应用这些农业科技,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

新思路二: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传统农业产业链过长,附加值较低,不能满足农民增收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推动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产业链的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根据地方资源和优势,培育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例如,发展特色农产品、农村旅游等产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其次,我们可以加强农村电商和物流配送的建设,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我们还应该为农民提供创业和就业的机会,鼓励他们参与农村产业的发展,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和竞争力。

新方案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土地集中经营难、土地承包期限不统一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民的产业发展和增收。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扩大农地的规模经营。

例如,建立农业产业化公园,引导农民通过流转方式合作发展农业经济。

其次,我们可以延长土地承包期限,提供更长期的土地使用权,给予农民更多的安全感和激励。

新方案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困扰他们的一个难题,因此,我们需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建立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三农”问题的破解之道探索

“三农”问题的破解之道探索
村居民同国不同权,深刻体现了城市与农村、农民和非农、农业与非农产业、贫困
和富裕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人类有史以来,按照生存手段不同,经历了采集狩猎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工
业生产方式和后工业化生产方式几个时期。中国在1840年以前是典型的农业社会,
之后才逐渐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工业,150年后的今天处于工业化中期,一部分先
条件,此策费用高,潜在的风险是农民工未来大面积的失业。消极的办法,就如同
现在,依靠市场,自然选择,能者进城购房,弱者出卖青春苦力,一生做城市边缘
人,老而还乡。此策有放任自流,不公正之嫌。办法也许在两者之间。
*四、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世界难题、世纪难题,前途面临挑战***
历史的看,中国农民目前的生存状况好过任何时代,只是在农业社会,绝大多数人
业和居住生活两分离,夫妻父母儿女城乡各自一方,基本的家庭团聚就无法保证,
更不能说享受正常的城市居民生活。*农民工农忙还要返乡务农,身份经常在农民
和城市居民,单身汉和已婚者之间转换,在老家农村他是谁,在务工城市他又是
谁,找不到确切位置。*他们处于低人权状态,收入和社会保障、事业和生活都处
于社会最底层。*多数在青春期只可打工自保,中老年则在城市失去工作,不得不
“三农”问题的破解之道探索
*一、低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根源***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可以表述为高速发展的城市产业与落后的小农
方式的农业,城市居民的现代生活方式与农村居民的原始生存状态,国民中先富阶
层和庞大的相对贫困的农业人口之间的巨大不平衡;同样是在中国,城市居民和农
务业。我们能够在城市化运动后实现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型,使其达到总值的

三农问题的实质与解决之道

三农问题的实质与解决之道

三农问题的实质与解决之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那么,什么是三农问题呢?简而言之,三农问题指的就是农村地区的农民、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农村经济缺乏支持、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失业现象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往往导致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缓慢、农民收入低下、农村贫困率居高不下,成为制约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那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呢?下面,我们将探讨三农问题的实质以及解决之道。

一、三农问题的实质首先,我们需要认清三农问题的实质。

农村地区的问题,不仅仅是农民、农业、农村经济的问题,更是涉及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产业之间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村地区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由于农村地区缺乏就业机会、劳动力收入低等原因,大量农村劳动力不得不向城市转移。

这一现象导致了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劳动力短缺等问题。

2.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中国农业的生产力一直都比较低下,这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方式过于传统化,农民缺乏现代化农业技术和先进生产设备,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

同时,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也不高,导致了农产品价格难以得到保障。

3.农村经济缺乏发展支持相较于城市经济,农村经济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相对较弱。

农村经济缺乏投资,难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这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也较低,交通、通讯、能源等问题也存在较大缺陷。

4.产业结构不合理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业已经不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农村地区往往只能从事农业生产,难以转型升级。

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不够均衡。

二、三农问题的解决之道为了解决三农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下面我们就分别从经济、政策和文化等多个角度来探讨。

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案

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案

破解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案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农民收入低于城市居民
成为我国“三农”问题的突出表现。

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当前
中国社会主要的发展任务之一,破解“三农”问题需要新的思路和
新的方案。

首先,应该实现三农的现代化。

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三农的基础。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创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通过发展新型农业经济,建设农
业生产合作社和产业园区,大力推进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实现
三农的现代化,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其次,应该得益于科技发展。

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诸如农业科技、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技术都在不断提高。

因此,
新技术应该广泛运用到农业中来,数学、计算机、天文等领域正在
逐渐应用到农业中去。

未来,农种、肥料、化学药品等都会逐渐实
现智能化,因此通过科技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的生产效率和提高农产
品品质。

最后,应该改善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当前,“三农”问题的
根本性质是农民收入问题。

要实现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解决
农民的收入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持续发展。

要通过政策优惠、社会
保障、职业教育等措施,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和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也要注重激发农民自主创新的热情,鼓励他们投身于科
技创新和创业中。

总之,解决“三农”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加强现代农业建设、科技创新和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将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认识和破解中国“三农纠缠”难题

认识和破解中国“三农纠缠”难题

认识和破解中国“三农纠缠”难题作者:张玉杰来源:《求知》 2019年第1期如何看待中国的“三农”问题?一方面,吃饭是民生最重要的大事,粮食生产不可或缺,农业、农民、农村永远存在,“三农”无法分开;另一方面,自古以来农业不赚钱、农村破落、农民没有尊严,农业成了底层产业,农村成了偏远地区。

“三农”问题已经成了“三农贫困”即产业穷困、区域穷困和人群穷困的代名词。

一、“三农纠缠”:造成“三农贫困”的根由性难题“三农纠缠”是从产业、空间、要素三个方面相互叠加而表现出来的社会经济领域问题,其本身各有特点,属于不同技术性质的三大基础领域,彼此依赖构成了“乘积关系”,形成了“乘数效应”,既可以放大正面效应,也可以放大负面效应,事实上是负面效应叠加,将不同领域的难题搅在一起,彼此释放负向力,加剧了拆分的困难,形成了“三农纠缠”,酿成了“三农贫困”。

1.传统农业处于产业链最底端,很难赚钱。

农业处于产业链最底端,丰产未必丰收,丰收未必丰利。

一是传统农产品附加值很低,市场价格难以与其他商品比较,从事农业生产所付出的劳动比其他领域所付出的劳动多,其市场价值很低,劳动强度及辛苦程度与利益回报不成比例。

二是农产品有时限性,通常价格是时间的函数,鲜活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与时间负相关,时间越长价值或价格越低,若超过了保鲜期则报废。

三是农业生产受到自然生态等天然因素影响,人工赋予的劳动代价与取得的劳动成果未必成正比例,劳动了未必会有所得,遇到灾年农业劳动就成为白劳动。

四是农产品有地域性,不宜长距离运输,有些农产品只有在某些地区的自然条件下才能生长,若产地与销地距离远则很难运输,在当地又受到市场容量限制,很难有市场价格博弈力量。

五是单位人工所支配的土地数量有限,在单位面积土地获利受限的情况下,只有增加单位人工所支配的土地数量方可增加获利机会,然而事实上耕地是稀缺资源,中国13.4亿人口,可耕作土地极为有限,增加个人可支配土地的机会几乎是零。

中国三农的无解、难解、必解与破解

中国三农的无解、难解、必解与破解

中国三农的无解、难解、必解与破解
中国三农的无解、难解、必解与破解
"三农问题"中有些问题,按目前的认识水平,是无法解决的;有的问题,受条件限制,很难解决.但农村资源低效利用,县乡政权人员膨胀、机构臃肿,农村金融市场,社会保障,农民进城等问题,必须解决,而且又非解决不可.破解的方法只有从打破"小农经济基础"开始,进行一系列制度创新,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人口向城市转移,同时进行,农村的繁荣不是没有可能的.
作者:柴福洪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2 刊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 JOURNAL OF HUANGGANG POLYTECHNIC 年,卷(期):2004 6(1) 分类号:F323.6 关键词:三农无解项三农难解项三农必解项三农问题破解办法。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建设大美农村生活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建设大美农村生活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破解发展难题,建设大美农村生活
1.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短城乡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缩短城乡差距的重要体现。

2.我国政府是国家的全力机关,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应该切实履行其职能,坚持为民服务的宗旨,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3、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是保证人民群众直接形式民主全力的重要民主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之一,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解决三农为题更要加快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扩大村民自治范围。

保障农民享有更大更多的切实民主全力。

4、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社会注意新型农民的需要,是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5、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才能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6、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我国农村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各异,区域性特征明显,各地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论三农问题的症结与化解之道

论三农问题的症结与化解之道

论三农问题的症结与化解之道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问题日益凸显,三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尤其是当前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如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土地改革问题、农村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早已突破了经济领域的范畴,是一个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问题。

因此,如何化解三农问题,成为了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农问题的症结农业现代化进程不足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的规模偏小,农民使用的机械化农具少,低效耕作等对农业技术现代化程度有很大影响。

同时,农业生产缺乏科研技术支撑;很多农民还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惯于舒适地做低保成本、低回报的散户农业,导致农业现代化水平和产业化程度不断滞后。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很多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乡村经济发展。

如缺少现代化的道路和交通工具,使得农产品流通成本太高,农村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影响了信息传递和农产品的价格形成等问题。

农村土地和资源的集中化和流失土地是农村的血脉,是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计来源。

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还没有完全顺利,农民自主选择性种植和经营的土地受到限制,导致了土地和资源的集中化趋势,使得有些农民失去耕种土地的生产权和生计来源。

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尽管我国近年开展了一些“惠农政策”,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与城镇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农民收入低于城市居民;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流动受到阻碍,导致了农民收入能力的限制。

三农问题的化解之道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化解三农问题的基础步骤。

要推广和应用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技术,引导农民逐步转变传统的模式,开展高效率、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模式,如大田育种基地、农机合作社等;要加强农业中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健全农村基础设施要积极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开展道路建设、电力通讯设施等建设工程,解决农民和农业生产活动中使用的交通瓶颈问题,对于发展农村经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三农无解项三农难解项三农必解项三农问题破解办法“三农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在现有认识水平上,有的问题无法解决,有的问题受条件限制难以解决,但这些问题又必须解决。

因此,我们不可低估其艰巨性和长期性,只有不唯上、不唯书,甚至不唯法,通过制度创新,先缓解后破解,才能逐步解决。

一、“农民大国”矛盾——无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一个无组织(产业组织、非指行政组织)、无协作的2、3亿农户的“集合体”,其实是一个“农民大国”。

13亿人口,9亿农民(指身份),5亿劳动力,有4亿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

这一基本农情,决定中国“三农”有四个问题暂时无法解决。

据测算,中国人口最高峰是16亿,一半住城市,一半住农村,相当于国家要增加一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30多个,且不论城市是否能容下这3亿多人口,农村仍然有8亿,与现在的农村人口相当,仍然是个“农民大国”,考虑城市扩张占用农地,农村“一亩地经济”的现状,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

二是“人才矛盾”解决不了。

中国农村没有现代技术人才,农民平均文化程度,是各行业中最低的。

只要农村劳动所得低于城市,城市高技术人才不可能自然流向农村,农民培养的大学生,也不愿意回到农村。

农民需要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他们做梦都想发财,但不打破现有生产经营上的“一盘散沙”,没有内生和吸引科技人才的土壤,形成不了科技人才流入的机制。

三是“资金矛盾”解决不了。

农民需要大量的资金发展生产和消费,但农民贷款无门。

即无资产抵押,又没有商业信誉史可供参考,没一条适合农民的筹资渠道。

以利润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农村金融风险大、业务零星、无利可求。

即使是名为“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本质上不是专为农民服务的银行。

目前农村金融是“亲融”,靠亲戚、朋友之间融通资金,许多地区若不是邮政储蓄,农民连存取款的地方都没有。

目前,农村的现实是:土地多不了,农民少不了,人才去不了,资金来不了,体制动不了。

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矛盾相互缠绕,动不得,解不了,剪不断,理还乱。

“费改税”;一号文件免税、减税;粮价补贴到农民手中等“良政”,只能从经济一个方面缓解一下农民的暂时困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国民待遇”矛盾——难解有学者针对中国“二元”社会结构,呼吁给农民与城市居民同等“国民待遇”。

这是公平的和起码的人权诉求。

但细分析起来,中国的乡情、农情、民情与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区别太大,对接不上。

第一、政治待遇,农民没诉求,“没需求的供给”很难实现。

有人举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四个农民抵一个城市居民”。

你不说,农民根本不知道。

一个真正的农民请他到北京开10天半月的会,听不懂,坐不住,比他干10天重活还苦,农民没有亲自到北京参政议政的要求。

但农民要求有文化、知农民、懂农业,了解农村的人,代表他们向党和国家反映农村的真实情况,希望党政干部带领他们致富,帮助他们识市场、闯市场。

甚至,农民没有选举村长的迫切要求,但要求村长不要只听上级的,也要听听群众的,为群众利益着想,只要为村民干点好事、实事就行。

目前,农民的诉求很具体,过日子的事情。

第二、社会保障待遇,国家财力有限,很难实现。

农民目前不缺饭吃,就缺钱用。

最大的困难有三个,一是小病就医不方便,大病没钱治;二是失去劳动能力后,没有正常生活保障;三是孩子读书要钱太多,读不起,尤其是读大学。

农民上述三大困难,若国家买单,算一下看需多少钱:加上伤、残、障人口,按10%计算,9亿农民月人均200元也需2160亿;农民按7.7亿,月人均100元还需924亿。

3、农民孩子教育费,按2002年教育部统计报告,每10万人在校生比例测算,9亿人口,小学生8500万人年300元学费,初中生4716万人年600元,高中生2054.7万人年800元,大学生1031.4万人年8000元(含学费和生活费),合计为1530亿元。

按7.7亿农民同比测算为1310亿元。

上述三项合计,农民按9亿人口计算需资金5850亿,按7.7亿农民计算需资金4082亿。

分别占2003年国家财政收入2万亿的29.25%和20.41%。

按最低的也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比国家军费开支多一倍,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都不是国家包下来,实现的可能性极小。

第三,农村经济政策待遇,很难与城市接轨。

例如,农村长期实行的农业税制度,它既不是“流转税”,也不是“所得税”,是征收了几千年的“实物税”,其他的税种也是“人头税”、“定额税”。

这是因为小农户商品率低,其劳动的动机是为自己“吃”而生产,而不是为“他人”生产,追求卖个好价钱。

又从来不进行成本核算,农业仍然保留着封建社会“小农实物经济”的特征,现代商品经济基础,在农村尚未形成。

在一定意义上,农村没有“市场”,是“空间”;农产品不是“商品”是“物品”;农民不是“居民”是“土著人”。

国家所有的经济政策,都是按城市商品经济设计的,在不发达的农村不适用。

中央2004年一号文件规定:取消农业特产税,农业税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

北京市取消农业税,浙江实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深圳取消农业户口等等。

这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良策”,但也带来一个问题,富裕地区,财政可以拿钱,贫困地区怎么办?必然是减少农村公共产品量、公共服务质量下降。

第四、农村资源配制待遇,离良性循环还很远。

1、自然资源无效率配制。

城市的土地资源、实物资源、货币资源等等,都有相对的所有者或管理者,而农村的土地、山林、河泽、塘堰都是集体所有(地下矿藏国家所有)。

这个“集体”不知是谁,不明确的资源所有权现状,导致农民对稀缺的自然资源破坏性索取与使用。

2、人口资源生育控制,在农村仍然是多生多育。

根本原因是没有鼓励、引导,只有罚款一项措施。

富了的不怕罚;没富的也不怕罚,“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打工的不回家,找不着,罚不了。

“养儿防老”仍然是农民最明智的选择。

同时,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抑制了农村人口资源负担转变成人才资源优势。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依然是农村的真实写照。

4、农村公共产品提供机制,城乡差别巨大。

城市公共产品完全由政府提供,而农村的公共产品,政府只提供几个产品少得可怜的补贴,绝大多数由基层政府组织农民自供。

“费改税”取消乱收费,减少农民义务工制度后,农村的水利设施、公路、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等,基本处于停滞和退化状态。

没有现代化的公共基础设施,就没有农村的现代化。

实现农民零税负,对全国来说,政府尽了全力,有进步的一面;但对农村社会公共产品来说,也有消极的一面。

我们要重新设计农村公共品费用的征集与提供的新机制。

三、由“小农”向商品经济转轨——必解与破解农村贫困的总根源是“‘封建的’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

中国的“小农经济”维系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不变,其顽强的抗击商品经济的经济、文化功能得到特有的强化,阻碍了中国的变革与进步。

(一)小农经济基础——必解与破解新中国前30年经济建设,得益于农村土地集中和人口的高度组织化,改革开放25年之初,激活经济的是“小农”。

但“小岗村”的承包经验,在农村的辉煌是“小农经济”在工业经济时代的“回光反照”,从形式与内容(生产力的活动空间)看都是退步。

因此,其潜力的有限性,从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果。

“三农问题”的出现,与责任制的推行有着本质的联系,《农村土地承包法》和“30年不变”的政策是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逆调控。

不打破“小农经济”基础,“三农问题”无从谈起。

人地矛盾无解,县、乡干部和机构裁撤无解,“30年不变”的承包土地成为农民的福利和累赘,只有从土地所有制方向突破。

土地所有制是小农经济基础的核心,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耕地所有制(非耕地农村土地所有制暂且不论)。

耕地,从其自然功能上可分成“口粮田”和“商品田”两类。

“口粮田”是保证农村人口内部消费需要和无其他劳动技能人口的生存需要,实行公有制,随家庭人口变化而调整;“商品田”则可作为资源按市场规则配制,实行“股份公有制”或家庭、家族私营农业企业“法人所有制”。

“商品田”的买卖,以县为单位设立“土地交易所”,实行规范化竞价流通。

当土地成为商品后,其经营运作就有成本与效益概念,其产品生产就有规模效益与市场概念,其劳动就有所得概念。

随着农村居住人口减少,口粮田可逐步并入商品田,现代农业才可能培育形成。

(二)村民自治政治基础——必解与破解村民自治,是《宪法》的规定,应有一个《农村村民自治办法》与之配套。

所谓“村民自治”是指村级公共事务依法自治。

村民自治是政府减少和节约与千家万户农村居民交易费用的法宝,是解决农村居民千差万别的需求有效措施。

村民自治之前要落实四件事,一是土地资源所有制落实;二是村民人口数落实;三是村民自治组织的权利义务落实;四是自治组织与党和政府以及农业企业等经济组织的关系落实。

村民自治组织,由村民依法民主选举产生。

村级党组织由上级党组织任命。

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组织实行监督,保证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落实与正确执行,规定在几种特殊或紧急情况下,党组织可召开全体村民大会或党员大会,经2/3以上通过,可临时接管村级事务。

乡镇级,不设政府、人大、政协机构,只设乡镇党委,作为县级政府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的缓冲软组织,乡镇的集镇,设村级政权机构,集镇人口达2万人以上的,设镇政府,集镇视同城市管理。

县、乡镇下岗工作人员的善后办法是:所有下岗工作人员,按工龄和职务折算成一定农村商品土地面积,依市场价发给土地购买券,既可以在土地交易所兑现另谋他业,又可以在土地交易所购买土地,从事农业企业经营。

县乡干部中,有一大批能人,他们知农、懂农,其带动农民致富的能量不可小视。

乡、村两级债务化解,在解散乡级原有组织时,进行全面清理审计,落实债务,可实行“破产”清算。

用土地出售收入和固定资产变卖收入一次性补偿。

土地交易所可以长期存在,当农业企业资产需要扩大时,它可以充当农业企业股票交易场所,甚至农产品期货交易场所。

当农业企业逐步扩大、成熟后,股东逐渐集中,又可以由“上市”公司转为非上市公司,再进一步扩大规模,可以到省级,甚至国家正规资本市场交易所上市,县、省级“农业资本交易机构”最终成为农民证券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

农村资本市场的创立,是反向思维的结果,运用市场法则激活农村资源的有效办法,但不能照搬城市资本市场运作方式,改先规范后上市为先上市后规范,再上市再规范,反复几次培育;由资本市场带动货币市场的形成,促进(三)农民进城——必解与破解农民进城是解决农村人口压力的根本出路。

农业企业做大做强。

在农民转市民过程中要明确三点:一是“农民转市民”是市场行为,农民自愿行为,政府调控只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全国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调控,如华北与西北缺水,宜实行一定规模和数量控制。

另一方面,是对农民转为大中城市的市民必须经一定免费培训(这也是把“土著人”变成现代人,国家应尽的义务),有一定学历或一技之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