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3.9《赤壁赋》(第5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课题赤壁赋设计教师授课教师时间课型新授课课时5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关于“赋”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3.熟读成诵,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4.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旷达风貌之下满腔的悲愤。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重点难点重点: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难点: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教法教具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目标定向:1、了解关于“赋”的文学常识;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并能够正确识别出四六骈句;2、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做到知人论世。

3、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学案导学:教师导入(2分钟)确定目标(1分钟)教学过程设计教材处理师生活动三、自学指导(一)、背景材料关于“赋”: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它以以楚辞为源头,至荀况始有定名,到了汉代才形成确定的体制。

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各个阶段。

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铺采摛文,指赋的形貌。

赋在艺术表现上必然注重铺陈、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内理。

在语言上使用新奇美丽的辞藻。

另外赋也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

借助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高中语文 9 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9 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教学目标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3、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本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文体“赋”的相关知识。

2、熟读本文,掌握节奏。

教学过程一、导入散文家余秋雨曾说过:“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

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

“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二、知人论世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

他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

”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书法风格跌宕。

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加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在狱中一百多天,受审十余次,惨遭折磨。

语文:3.9《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语文:3.9《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6 赤壁赋名师导航内容感知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累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诗、文、书、画,均称大家。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全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借景物描写与主客问答的手法,紧扣赤壁的风月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全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将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从形式上看,既自由疏放,灵动有致,又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它融诗、赋、文于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或议论。

可以说,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学习时要注意多加朗读、背诵,细细体味。

咬文嚼字1.字音属.客(zhǔ) 窈窕..(yǎo tiǎo) 扣舷.(xi án ) 冯.虚御风(p íng ) 桂棹.(zh ào ) 倚.歌(yǐ) 和.之(h è) 余音袅袅..(niǎo niǎo) 幽壑.(h è) 嫠.妇(l í) 愀.然(qiǎo) 正襟.危坐(j īn ) 壬戌..(r én x ū) 舳舻..(zh ú l ú) 酾.酒(sh ī) 横槊.(shu ò) 江渚.(zhǔ) 麋.鹿(m í) 匏樽..(p áo z ūn ) 蜉蝣..(f ú y óu ) 扁.舟(pi ān ) 肴.(y áo ) 酌.(zhu ó) 藉.(ji è) 2.多音字3.形近字⎩⎨⎧琴弦弦船舷舷 ⎩⎨⎧椅子椅倚靠倚 ⎩⎨⎧枭雄枭袅袅袅 ⎩⎨⎧航行航舳舻舻 ⎩⎨⎧书籍籍狼藉藉 4.通假字举酒属.客(“属”通“嘱”,劝人饮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缪”通“缭”,盘绕)5.古今异义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9赤壁赋2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9赤壁赋2新

《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

2、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4、体会本文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的特点。

5、学习作者历经磨难后开朗乐观的豁达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悟作者的情感变化,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情、理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方法:诵读和提问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造酒试验家(自酿养生酒),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苏东坡传·序》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的人。

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

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二、解题及了解背景介绍赋的有关知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介绍写作背景: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 1082 )作者被贬黄州之后。

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禀、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名,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

高中语文 3.10《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3.10《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教学目的: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3、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1、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2、语言运用的妙处。

教学程序及设计:一、引入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

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两方面一起提升,谁也离不开谁。

”一起走近苏东坡。

二、题解1.关于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

《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共3篇《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1《赤壁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赤壁赋》的诗歌史背景、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分析文中的意象、意境、意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技能目标:通过诗歌解读训练,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独立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爱好文学,理解历史文物的传承与价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品质。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赤壁赋》的诗歌史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分析《赤壁赋》的意象、意境、意义,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结合历史时代、社会现象、文学形式,深度解读《赤壁赋》的意蕴和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读解+互动交流。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询问学生:对于《赤壁赋》有何了解?了解书名、作者、体裁、历史背景等基础知识。

2. 小组互动:学生分组交流,思考诗歌解读的目的和方法,并分享个人的文学鉴赏体验和感悟。

【Step 2】解读文本1. 讲授文本的诗歌史背景和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介绍《赤壁赋》的基本情节和特点。

2. 讲解文本的主题、意象、意境、意义,引导学生全面把握诗歌的含义与内涵。

3. 细读文本,逐行分析,强化对古汉语音韵的理解和体味。

【Step 3】鉴赏诗歌1. 用对比、题意分析、意象引申等方法,阐述诗歌的含义和表现方式,展开探究互动交流。

2. 练习口头表达,训练学生独立撰写诗歌解读、创作评论和鉴赏理解的能力。

3. 借助多媒体和图片,展示赤壁风景和诗歌名句,凸显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Step 4】课堂练习1. 运用《赤壁赋》的诗句,在课堂上进行词汇搭配训练和语法应用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在文中寻找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表现气氛,并提出提问以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Step 5】课堂总结1. 对《赤壁赋》的阅读点滴和体会,各小组进行总结分享,交流学习心得和感受体会。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赤壁赋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主客问答的行文结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2、能力目标:(1)、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2)、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二预习方案(一)基本任务:1、生字注音壬戌(rén xū)酾酒(shī)桂棹(zhào)横槊(shuò)余音袅袅(niǎo)渔樵(qiáo)幽壑(hè)扁舟(piān)嫠妇(lí)匏樽(páo)愀然(qiǎo)蜉蝣(fúyóu)山川相缪(liáo)无尽藏(zàng)狼籍(jí)旌旗(jīng)舳舻千里(zhúlú)枕藉(jiè)属客(zhǔ) 斗牛(dǒu)窈窕之章(yǎo tiǎo)相与(yǔ)扣舷而歌(xián)溯流光(sù)倚歌而和之(hè)少焉(shǎo)江渚(zhǔ)洗盏更酌(gèng)冯虚御风(píng)曾不能(zēng)肴核(yáo hé)2、通假字【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人饮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3、字词活用【舞】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词的使动用法。

【西】西望夏口:向西,名词用作状语。

【东】东望武昌:向东,名词用作状语。

【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名词的意动用法。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3.9《赤壁赋》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3.9《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多次诵读,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整体把握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通思路,把握结构。

3、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4、精读课文,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5、从本文汲取思想的精髓,学习作者如何面对人生困境。

【学习重难点】1、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1、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

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9课《赤壁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赤壁赋》【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了解苏东坡其人其事、复习巩固“赋”的文体知识。

3.积累文中有生命力的成语,极富哲理的语言。

能力目标:1.体会文中的感情变化和情、景、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揣摩体味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3.学习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学习苏轼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2.苏轼的人生感悟和思想体系。

三、教学难点苏轼的思想体系。

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

2.问答法。

3.启发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咱们以前学习过苏轼的《题西林壁》:(学生齐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诗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诗情、画意、理趣三者兼备。

头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是写景,次句“远近高低各不同”对景评论,末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抒发自己的哲学感悟。

谁能用八个字把这首诗反映的哲理给表达出来呢?(学生回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他的一篇融诗情、画意、理趣于一体的精美散文,感受他豁达的情怀,领略他散文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介绍(学生回顾)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教师补充,激发学生兴趣)古时候车前的横木叫“轼”,登轼而望,可以高瞻远瞩,所以字子瞻。

但轼这东西又暴露于车前,是极易受到损伤的,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当初苏洵给儿子取名为轼,就有警示儿子做人不可锋芒太露之意,谁料东坡一生,恰因露才而屡屡遭嫉。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奇才。

各方面成就斐然。

三、文体介绍赋者,铺也。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即以铺张渲染为手法来写景叙事或抒情说理的一种文体。

赋在形式上讲究文采,注重声韵,兼具诗的韵律、节奏和散文的章法句式。

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赤壁赋(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章表达的意义和价值。

2. 能够分析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能够理解文章刻画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4. 能够感受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的底蕴。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程教学重点将放在《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和语言特点上,理解宋代史实和小说创作的区别,了解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背景以及著名的赤壁之战的起因和过程。

三、课程设计:1. 导入(5分钟):学生们通过PPT或电子屏幕上展示的图片与赤壁赋相关的图片,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进入课程主题。

2. 放映段视频材料(15分钟):通过电影或文艺作品对赤壁赋的创作背景、人物形象、文化传承等方面让学生表现出来。

3. 阅读赤壁赋(60分钟):由授课老师于语文教育网络等在线平台上或课本周边的相关网页或文献进行视频播放,引导学生逐段阅读和分析赤壁赋文本,并指导学生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思想内涵。

重点分析慷慨激昂的语言和工笔实写的文体,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画面,使学生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到赤壁之役的英勇壮举,金戈铁马的场景,情景再现激情四溢。

4. 学习活动(40分钟):学生借鉴作文,表述对文学作品的思维感悟,学生可自由发挥,写一个五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5. 课堂反思(5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分享本节课程的收获和成果,完成讨论,通过作文结合阅读赤壁赋感悟,对本节课程整体评估。

四、教学方式: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将学生的角色打开,将多媒体视频和书本课文进行有效结合,形成学习情境。

教师只是起到疏导和引导作用,在阅读与分析时,可以组织学生成小组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意义与价值。

五、教学资源:1. 呈现赤壁赋相关图片的PPT或电子屏幕。

2. 放映某部电影或文艺作品(如《赤壁之战》、《蜀山战纪》中的“赤诚”等)。

高一语文必修二人教版第9课赤壁赋第五课时教案

高一语文必修二人教版第9课赤壁赋第五课时教案
学情分析
现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重点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另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文章中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能对他们起到良好的教育和启发作用。
课堂检测内容
检查背诵
课后作业布置
完成新新学案对应的练习
预习内容布置
预习《游褒禅山记》的文意理解
再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二、情境式默写
1、《赤壁赋》中赤壁的景象却是:“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写信给孙权说: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水军南下的情形是“______,______”。
7、《赤壁赋》中描写曹操吟其《短歌行》一诗的情形是:“_____,_____。”
8、赤壁赋》中慨叹自身渺小,人生短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 感叹人生短暂、 ” 羡慕自然无穷的语句是: “________, ________。 ”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阐述哲理。因此《赤壁赋》是本单元的重点讲读课文之一,它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2019-2020年高一语文3.9《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一语文3.9《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3•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

4•理解作者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12 把菲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1把握作者的情感。

2【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二、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导入1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

《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

”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

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故称乌台诗案。

而这些御史台官员诬陷苏轼的理由是他写的一些诗文。

最可笑的例子是王圭指着苏轼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

”这两句诗被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幸亏神宗皇帝英明,说:“彼自咏桧,干卿何事?”这个罪名才不成立。

乌台诗案在苏轼的生命历程中只是一个开始,以后这种文字冤案一直伴随着他。

苏轼先后被贬至黄州、颍州惠州海南。

在惠州他曾写过一首《纵笔》诗,有“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诗句,描写自己在春风中酣美的睡眠。

当朝宰辅章敦看到那两句诗说:“原来苏东坡过得这么舒服!”于是颁发了新的贬谪令,把他贬谪到海南。

中国古代有诗文“穷而后工”的说法,作家现实生活中的不幸经历往往成就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9 赤壁赋5-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9 赤壁赋5-人教版

《前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体会苏轼由乐转悲再转喜的情感历程。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本文的情感线索。

2、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手段:课前印发相关写作背景资料及余秋雨散文《东坡突围》。

五、教学过程
六、课堂小结
没有人可以承诺我们一生永远是晴天,也没有人可以保证我们一生永远波澜不惊,当我们在人生的急转弯处突遭风霜刀剑,急遇毒蛇猛兽,乃至走进山穷水尽的绝地时,我们又当如何寻得柳暗花明呢?请同学们齐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里的一段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后才回到这里,他来 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他只想快快回到这里,再好 好看看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见她凭栏倚窗,乌黑的长发倾 泻而下。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他的呼唤,他的 手轻轻抚过坟头,将清酒缓缓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转身。这是怎样的 悲痛!曾经伉俪情深,如今只剩下自己形单影只,但他没有沉沦,他用他坚 实的肩膀撑起这份悲痛,撑起他残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撑起对亡妻深深的思 念,化作一首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 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起对亡妻的思念。 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策马奔腾,锦衣华服,骑匹高头大马,浩浩荡荡 踏过平岗,他挽弓射箭,呼啸声间射透天边云朵,霞光万丈,那是他对豪迈 忠义的褒奖和勇敢无畏的勋章。他在军帐中端起一碗酒,二话不说干脆饮 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满酒。他的裣衽微张,全然忘了鬓角的银丝,他口出 豪言——誓将大宋一统于吾王!他再一次用肩膀撑起报效祖国的铁胆丹 心,用肩膀承担统一大宋的豪情壮志,一杯酒,映着发红的双颊,将忠心与 道义用肩挑!他泼墨写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持节 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祖国的忠心。 他满腔的报效祖国的热血被群小破坏殆尽,他被一贬再贬,从京城到黄 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荒凉的海南,他却执著地挂念天下 苍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杭州有苏堤,惠州有苏公祠,朝廷待他不好, 但他从来却待百姓不薄,他把民生扛在肩膀上,兴修水利,解缓灾役,他如 此坦荡的胸怀,没有装下半分勾心斗角的邪气,却将社稷与百姓放在比得失 宠辱还重要的位置。他用他的肩膀,撑起热爱生命,关怀百姓的爱民之心, 用他的肩膀担起“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豪言壮志。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民计民生的大任。 古代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很多,但拥有如此厚实肩膀的人只有苏轼一个。 陶渊明只愿躲进精神的桃花源,却把一片污浊留给世间,自己独享清闲;杜 甫,那忧国忧民的慨叹的确沉重,但却放弃了用肩膀承担为民造福的重任; 陆游和辛弃疾却把挫折放在第一位,不免惆怅满怀,壮志未酬鬓发先白,给 人的感觉是肩膀弱不禁风„„只有苏轼有如此厚实的肩膀,上关百姓国家, 下系骨肉情怀。 仰望苏轼的肩膀,那是一座山„„ 名师点拨: 文化作文是一座山,文化作文是一条河。山可以横看成林侧成峰,河则 奔流到海不停息。文化名人就好像是这座大山,文化文人就好像这条奔流不 息的长河。文章侧重引用苏轼的三首诗,表现苏轼的三个不同时期肩负的不 同使命,同时文章又能将苏轼与众多的历史名人进行横向对比,突出苏轼的 肩膀厚实,宽大,能够承担个人和历史的大任。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定风波 一 雨来得是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意外,刚刚还是晴朗的天,霎时间暗了下 来,雨水噼里啪啦的打在树木上,岩石上,天地立刻陷入一片迷蒙„„ 方才还在树丛中跳跃的松鼠不见了,方才还在树林里聒噪的鸟儿不叫 了,剩下的是一片人声喧哗„„他们走在雨中,有的撩起衣襟,擦拭不断打
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片断作文展示 1.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 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 一个 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 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 在遭受小人泼来 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 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 的淡泊从容。 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 铭记着世间之美丽。 不然, 何来“亲煮东坡肉”, 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 豪迈? 2. 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 松岗”, 一排短松, 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 片沙洲, 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一只小舟, 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 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3.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 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4.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 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 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 美壮烈的是苏轼。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 生活上的清 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 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 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 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 奋勇向前的心„„ 6.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 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 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 他看见风在山顶呼 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 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高考作文素材之苏轼 四、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 课 堂 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 检测 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 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 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 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肩膀》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 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在这个有着惨白月色的夜晚,他独坐短松岗,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他
后人评价: 二 、 1.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 质 疑 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 提问 2.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 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 一 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 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 汇成了湖。” 3.自己评价: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成语归纳 三、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问题 2、正襟危坐: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研究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 。
《赤壁赋》
课题 教学 目标 《赤壁赋》 1. 梳理全文结构。 2. 补充诗人诗歌及后人评价。 3. 苏东坡在高考考场中的写作运用过程

学 内 容
备注
第五课时 一、 自主 学习 一、整理结构导入: 结构 一层:夜游之乐 1.泛舟赤壁,襟怀开朗 二层:乐极悲来 2.饮酒放歌,箫音怨慕 3.慨叹人生,苦短失意 三层:因悲生悟 4.苏子作答,妙语解颐 5.主客尽欢,忘情尘世 (转喜) (乐) (转悲) (悲) (乐) 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