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必修五2.6+逍遥游2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五:第2单元 第6课《逍遥游》 第2课时教案
反对。“适莽苍者……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作者通过比喻说明无论到野外的人还是到远方的人都需要准备足够食物;无论是鹏还是蜩,都需要借助外力,万物皆有所待。
(3)斥鴳为何笑鲲鹏?
斥鴳认为,鲲鹏高飞需依赖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3、艺术特色
1、借用寓言说理。
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3、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课堂检测内容
《新新学案》51-52
4、何为逍遥?有何现实意义?
无己:忘怀自我,融于自然。解脱痛苦,获得自由。
无功:勿利于世,有所不为。不受伤害,享尽天年。
无名:远离仕途,不求名声。免于刑戮,保全生命。
鲲鹏:才能无双向往逍遥而无法逍遥
庄子:在沉重黑暗的社会现实中追求绝对自由,有着欲飞的理想却无法飞走的悲哀。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受到客观法则的限制,这会带来很多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时处顺,则穷通自乐;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我们敝屣富贵、淡泊名利,则能悠游自得。如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
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3、如何看待逍遥游
“逍遥游”的“游”并不是肉体的飞升,而是心灵之游、精神之游,是心灵的逍遥、精神的逍遥,是彻底忘却了物、我、利、欲的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是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逍遥游》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逍遥游》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初步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1.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
2.摈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
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捷明快。
3.讨论法。
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对“逍遥游”的理解),必须广泛地谈论。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及课文朗读带、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庄子及《庄子》。
2.在诵读基础上,疏通、研习第一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诗仙”李白《上李邕》诗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逍遥游》(节选)。
(板书课题)2、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3、大家可能知道李白有一句诗:“大鹏一日腾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毛泽东主席有两句诗词:“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都是化用了古代一位名人的文句。
这位名人是谁,能有这样大的魅力,竟使诗仙李白、一代伟大领袖毛泽东都借鉴他?使历代文人如陶渊明、苏轼模仿他,连鲁迅都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这人是谁?他就是庄子!前几句诗词就是化用了他《逍遥游》中的文句。
《逍遥游》教学设计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梳理,希望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部分学生对逍遥游的理解仍不够深入。因此,我计划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这部分学生更好地掌握逍遥游的哲学思想。
五、教学反思
在《逍遥游》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古诗文教学的特点和挑战。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几点反思:
首先,我觉得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是成功的。这个问题与庄子《逍遥游》的主题紧密相关,使学生们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导入的设计,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审美情趣的培养:庄子散文的审美情趣独特,学生可能难以把握。
突破方法:通过对比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庄子散文的审美价值,培养审美情趣。
(4)文化背景的拓展:学生对古代道家哲学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对《逍遥游》的理解。
突破方法:补充讲解道家哲学背景知识,推荐阅读相关资料,增强学生文化底蕴。
《逍遥游》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逍遥游》教学设计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单元。《逍遥游》为庄子名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篇章整体感知:了解《逍遥游》的背景,把握文章主旨,感受庄子独特的哲学思想。
2.词语积累:学习并积累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如“逍遥”、“游刃有余”等。
3.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等,理解句子含义及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逍遥游》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逍遥游》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逍遥游》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逍遥游》教案(第二课时)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一、教学目标:1.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掌握《逍遥游》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逍遥游》背景、内容和意义的讲解和学生理解。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逍遥游》中道家哲学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设计:1.导入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逍遥游》课文的了解和感受,让学生阐述自己对于“万物皆内含天地,观其外者,皆见其形,因此失之;观其内者,皆见其神,故归之。
”等重要语句的理解和解读。
2.阅读分析教师通过对于《逍遥游》文本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逍遥游》这篇文章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特别着重讲解道家哲学中“无为而治”、“乾坤无偏,而人有偏”、“志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让学生对于《逍遥游》中的这些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3.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逍遥游》中的哪些思想和观点有所感悟和领悟,也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在《逍遥游》中的角色和立场,讨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促进学生交流和思考,提高他们的思辨和言语表达能力。
4.写作练习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逍遥游》背景、内容和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于《逍遥游》的理解和感悟,也可以让学生以《逍遥游》为启示,创作自己的诗歌或故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学生阅读分析、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逍遥游》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也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
六、教学总结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逍遥游》的背景、内容和思想,还发扬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也让学生对于自己的梦想和人生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总之,适当地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
高中语文 第6课 逍遥游(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5
(授课人: 级 授课题目 ) 拟 3 课时 《逍遥游》 第 2 课时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维目标 2、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鉴赏其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总结本文重点字词、特殊句式等。 重 难 课 点 点 型 欣赏本文浑融开阔的意境和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 欣赏本文浑融开阔的意境和恰当评价庄子 的思想。 □讲授 教 □习题 学 内 容 与 □复习 □讨论 □ 其它 因材施教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班
教 师 活 动 设 计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⑴、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副词,只 ⑵、未有知其修 者:长 . ⑶、众人匹 之,不亦悲乎:配,比 . ⑷、 绝 云气,负青天:穿过 .. . 3、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特殊句式类型: ⑴、奚以知其然也? (宾语前置) 明确: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明确: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水浅而舟 大也。 举世非表并列关系。 连词,表转折关系。 连词,表因果关系。
教学后记:
⑵、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明确:而它打算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二、回答下列问题,探究《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1、“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小智不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了解寿命长的。 2、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对 比
朝菌、蟪蛄(小年) 冥灵、大椿(大 年) 说明小年不及大年 小年早夭,大年长寿。但是,无论寿命长短,即使是所谓的“大年”, 仍然逃脱不了“年”的限制而“永寿”,所以也还是“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 3、小结: 由上段引发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观点,进一步以“小年”的“朝 菌”、 “蟪蛄”、“众人”和“大 年”的“冥灵”、“大椿”、“彭祖”来喻证“小年 不如大年”的观点。以斥鴳讥笑大鹏之志来喻证“小知不及大知”的观点。 总之,第二段,进一步阐明世间万物均有所待,只是“待”的有小大之别,也不是逍 遥游。 三课堂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文言虚词的用法 其: 其 翼若垂天之云。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彼其于世。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而: 化而为鸟。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连词,表承接关系。 连词,表承接关系。 连词,表选择。 代词,鲲。 代词,水。 代词,宋荣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第6课逍遥游第二课时2
逍遥游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教学难点: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总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在诸子散文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
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便是庄子。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
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
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
由于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
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这是怎样的“自由”呢?希望我们能够在《逍遥游》中能够窥见其中的点滴。
二、理解文章内容。
1、听读全文前,提醒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读毕,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2、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
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
第三个“之” 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辽宁省大连渤海高级中学高中语文必修5教案:6逍遥游2
难点
1、说出重点文言词语含义。
2、说出文早中涉及到的典故及作者 用意
依据:学生文言基础比较溥弱,文言 翻译是考试得分弱项。
学习
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准确翻译1段课文。
2、说出重点文言字词含义。
3、背诵第二段
二、思维能力
形成初步的文言语感,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理由:
本课的 教学重 占
做
1、第1段重点文
3、板书典故。
词语和句子。
学习、
议
言词语和句子
4、补充提问。
3、借助书下注释
小组
讲
学习。
(举一反
或查工具书写出
合作
评
2、涉及到的典故
三)
在古文本上词语
学习
3、背诵第1段
含义。
的积
3、小组互相提
极性。
问、补充。
4、找出典故
5、总结运用典故
的用意。
1、总结本课知识。
1、总结语段重
1、回忆当堂所
做答。Βιβλιοθήκη 答。对本课所标选择)
2、公布答案。
2、同桌互批。
学的掌握
检
3、展示优等
3、订正答案。
情况
测
生考试本。
4、评价学生
作答结果。
6布
1、朗读第2,3段课文三次,(同桌检查并签字)结合书下注释疏通
3分钟
置下
大意,在文中标注理解上有难度的字词(要求有痕迹)。
节课
2、在古文本上与出一段的翻译。(课代表检查)
示,课代表协助
老师检查完成情
验收学生 自主学习 的结果并
5分钟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五 逍遥游(第二课时) 教案
逍遥游 1、 准确翻译 1 段课文。 2、 说出重点文言字词含义。 3、 背诵第二段。
教学 难点
学习 目标
课时 2 课型 新授 依据: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 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 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 法。 (课标) 1、 说出重点文言词语含义。 依据:学生文言基础比较薄弱,文言翻译 2、说出文章中涉及到的典故及作者用意 是考试得分弱项。 一、 知识目标 理由: 1、 准确翻译 1 段课文。 本 课 的 2、 说出重点文言字词含义。 教 学 重 3、背诵第二段 点 二、思维能力 形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时间
教学 教学内容 环节 1. 课 《逍遥游》默写第一 前 3 段(部分) 分钟
2.承 接 结 果
3. 做 议 讲 评
检查默写情况, 默写,交换批改, 强 化 记 忆 评价总结小考结 订正错误 考纲规定 果 的背诵篇 目 1 巡视检查学生 1、 各 组 上 台 展 验 收 学 生 1、 第一段大意 完成情况,进行 示,课代表协助老 自 主 学 习 2、 重点字词 及时评价。 师检查完成情况。 的 结 果 并 2 补充相应知识。 2、 在古文本上记 加强记忆 3、大屏展示相应 录重点句子翻译。 语段的翻译。 3、 小组或同桌检查 4、抽签提问 记录情况。 1、 提问。 1、朗读课文。 1、 激发学 2、 展示幻灯片。 2、 小组合作在书上 生自主 3、 板书典故。 画出文中重点词语 学习、 1、 第 1 段重点文言 4、 补 充 提 问 。 和句子。 小组合 词语和句子学 (举一反三) 3、 借助书下注释或 作学习 习。 查工具书写出在古 的积极 2、 涉及到的典故 文本上词语含义。 性。 3、背诵第 1 段 3、小组互相提问、 补充。 4、找出典故 5、 总结运用典故的 用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逍遥游》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逍遥游》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逍遥游》中的基本文言文词汇和语法规则,了解古代思想的基本内涵。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准确理解《逍遥游》表达的思想和意境。
3.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会《逍遥游》所传递的人生哲理,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难懂词汇和文言文语法规则,理解作者的思想表达。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现代文入手,引导进入《逍遥游》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详细阐述文言文的语法规则和常用词汇,并结合作品具体例子进行解释。
3.阅读分析:带领学生朗读《逍遥游》,并进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逍遥游》中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5.总结反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反馈,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古代思想。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练习来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室、幻灯片、教学课件等工具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针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随堂练习,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作业:布置难度适中的作业,及时批改并给出反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课外拓展。
3.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来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多媒体教室:提供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设备,方便展示教学课件和相关资料,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2.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庄子注疏》等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逍遥游》中的词汇和古代思想。
七、结论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逍遥游》中的基本文言文语法规则和词汇应用,而且能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生活中。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二单元第6课《逍遥游》教案
《逍遥游》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5、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教学重点与难点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2、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3、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4、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
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
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
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逍遥游》全文分两大部分。
高中语文 6 逍遥游(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极其形象化说理风格
能力目标
3、训练理清思路、把握主旨的能力
4、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5、培养展开想象,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能欣赏作品的情节、形象和语言
6、能辩证地评价庄子的思想,学习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3、了解庄子世间万物假设“有所待〞那么不自由的思想。
4、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法、学法
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个人修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文章探究、字词句积累
教学过程:
本节课以问答、讨论为主,着重培养学生对课堂提问迅速反应、深入思考、准确回答的能力。
课后反思
逍遥游
有所待
大小之辩
无所待
至此,《逍遥游》的主旨已经很明确了,那就是——追求绝对的自由。
概括第二段大意〔学生发言〕: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旨。
〔在对文段分析的同时,注意对文言字词句的积累,参考基础训练分类练习〕
三、小结
四、作业:
1、熟读文章,体会庄子的精神内涵
2、基础训练基础知识部分练习
板书设计
〔此问题着重培养学生了解文章在内容上补充、形式上照应的特点〕
1、前者出自《齐谐》,恐人怀疑,因用汤棘问答来证明。2、内容详略不同, Nhomakorabea相印证。
----不是简单的重复。理由:同中有异,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第一段内容呼应。
【教案】高中语文6逍遥游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蜩学鸠是怎样嘲笑大鹏的?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至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区之二虫又何知!”
7、提问: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8、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总结
通过对本节课内容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逍遥游
课题
逍遥游
课型新
集体备课
主备人
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
谐美,人情美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教学难点
感悟庄子的思想情感
疑难预设
在欣赏中理解,在朗读这记忆,在感悟中体会
模式与方法
运用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教
学
流
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及时间分配
2、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飨鹏之大?
明确:鲲之大,。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教师 导入Fra bibliotek介绍点拨
逍遥游-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
逍遥游-人教版必修5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以下技能:1.理解《逍遥游》的主旨和意义;2.掌握流畅的朗读技巧,并能够体会诗歌的意境;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力。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逍遥游》的主旨和意义;2.掌握流畅的朗读技巧;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2.通过语音语调,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 教学内容和步骤教学内容:1.《逍遥游》的主旨和意义;2. 逍遥游诗歌的朗读技巧;3. 学生诵读和欣赏《逍遥游》。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打开教师课件,展示《逍遥游》诗歌;2.引导学生猜测《逍遥游》的内容和主题;3.通过渐进式的展开讲解,介绍《逍遥游》的主旨和意义。
第二步:朗读技巧1.就诗句的音乐性、韵律等方面,讲解《逍遥游》的朗读技巧;2.引导学生跟读、投影、声音的范围和节奏等,模仿声音和节奏并掌握诗歌的表达方式。
第三步:学生诵读和欣赏1.学生独立或小组诵读《逍遥游》;2.全班集体欣赏学生诵读的诗歌;3.阐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开展诗意解释和思考。
4. 教学评估1.学生掌握了《逍遥游》的主旨和意义;2.学生自然流畅地朗读了《逍遥游》;3.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能够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
5. 教学反思1.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适量加入学生互动问答,定期进行温故知新;2.通过离线资源链接及相关课件资料的分享,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元化的支持;3.及时回顾和整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反馈,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案和措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2.6《逍遥游》教学设计 (2)
《逍遥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庄子及庄子的思想,学会读老庄的书;2、在现代社会乐观地生活;3、适当掌握一些文言的虚词实词句式等。
【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
2、分小组学习。
【教学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采用填空的方式)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
为了摆脱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摒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二、题解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没有什么约束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三、齐读全文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共有三处:第一段“蜩与学鸠笑之”,第二段“斥鴳笑之”,第三段“宋荣子犹然笑之”。
)四、小组学习第一段(一)提问:1、蜩与学鸠笑谁?(鲲鹏)2、为何笑?(鲲鹏高飞要依靠大风)3、作者认为笑得对吗?(不对,因为不论是鲲鹏还是蜩与学鸠都需要依靠风力才能飞翔。
)(二)归纳第一段1、万物都有所待:(1)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2)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3)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4)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5)蜩鸠笑鹏:不知自己“所待”。
(6)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2、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首段段意如下: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3、第一段的知识点:(1)冥:“溟”,海。
(2)怒:鼓起翅膀。
(3)是鸟也:是,这。
(4)海运:海动。
(5)抟:乘着。
(6)扶摇:旋风。
(7)去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
以,凭借。
息,风。
(8)野马:雾气。
(9)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是……还是……。
(10)亦若是则已矣:是,这样。
则已,罢了。
(11)且夫:再说。
(12)芥:小草。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6 逍遥游2-人教版
1.学生参看课文题注。
2.背景知识及风格印象。
庄子散文文笔汪洋恣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且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幽默讽刺的的意味。《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风格。
作品有深度,“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庄子其人及思想介绍
1.庄子其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散文家。
他曾作过只一段时间的漆园吏,因此长期生活在贫困中,靠打草鞋营生,饿得面黄肌瘦;身穿补丁衣服;曾向监河侯借粮。
但是物质生活的困窘并没有使他低下高傲的头颅:他蔑视权贵,不愿为富贵利禄而苟且营求,曾拒绝楚王的千金聘相。他热爱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庄子思想:庄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主宰。庄子思想极为复杂,与儒、墨两家思想针锋相对。庄子建构的人生哲学体系有三个方面:
3)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设计的途径:安命(庄子把现实中无法解释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看作“命”);齐物(否定和抹煞事物间以及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判断)。
四、自读课文《逍遥游》
1.观看朗诵视频,学生标注字音。
2.教师示范朗读重点段落。
3.教师展示相关漫画
(1)“巨大的怪鸟”、“巨大的鱼”(鹏与鲲)
(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所谓自然,就是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
(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我们必须清楚他的“以无用为用”观点,即去除各种功利追求,既不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人功名宝贵。
2.进行尊师爱生的文化教育。
态度与
价值观
教学重点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风格。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逍遥游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5
《逍遥游》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
2、把握《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及文章的结构。
3、文言词句积累。
过程与方法分层次朗读与品味,学习本文说理的基本方法,进而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和绝对自由思想,树立合乎规范的自由理念。
2、进行尊师爱生的文化教育。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2、对庄子的“逍遥游”主旨的理解教学难点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高一时,我们曾经学过庄子的一篇散文《秋水》,领略了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今天,我们来看庄子的另一篇散文,再次体会他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我国战国中期思想家。
名周,字子休,宋国人。
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
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三、《庄子》简介《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 ,杂篇11。
一般认定内篇为庄子自撰,其余则出自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四、课文诵读指导1、正音正字北冥( míng)鲲鹏( kūn)抟(tuán)迁徙(xǐ)坳堂(ào)草芥(jiè)夭阏(è)蜩蝉(tiáo)决(xuè)抢(qiāng)舂粮(chōng)蟪蛄(huìgū)大椿(chūn)斥鴳(chì yàn)泠然(líng)万仞(rèn )蓬蒿(hāo)2、诵读指导《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
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逍遥游教案(人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教学难点】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总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落实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大约在公元前369年,“天崩地坼”(李泽厚语)血雨腥风的战国,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当时叫“蒙”的小国,一位思想家带着他的第一声啼哭诞生了,他,就是我国历史上与老子并称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周。
对于庄子我们并不陌生,高一时就拜读过庄老先生的《秋水》,我想请教的是出于《秋水》的成语及其意义是否还有同学记得?(望洋兴叹:看到别人的伟大方知自己的渺小;后多比喻要做一件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被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人笑话了;现表示被内行人笑话。
)既然并不陌生,我们是否能够遥想一下庄子的形象呢?(答案具有开放性,大致要点:曾垂钓于濮水,曾向监河侯贷粟,曾以卖草鞋为生,著《庄子》“十余万言”[《史记》语],是一位被褐怀王的隐士高人。
)可以让学生多介绍相关的故事。
明确知识:1、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3、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
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
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4、《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鲁迅: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再一次接触庄子,我们要通过《逍遥游》了解庄子的哲学世界,走进庄子内心的深处。
二、初步感知课文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断句:北冥( míng)鲲鹏( kūn)抟(tuán)迁徙(xǐ)坳堂(āo)草芥(jiè)夭阏(è)蜩蝉(tiáo)舂粮(chōng)蟪蛄(huìgū)大椿(chūn)斥鴳(chì yàn)泠然(l íng)万仞(rèn)蓬蒿(gǎo)三、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相关存在的疑难问题(字词)。
四、选三个学生读,随时正音,纠正错误,学生初步理解内容即学生谈本段讲了什么。
五、学生再读课文,看图说话。
(等于翻译课文)明确:1、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如?明确: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彭祖——众人;鹏鸟——斥鴳。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明确: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六、附录,以下内容最好在课文梳通中加以落实。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是说这只鸟在海翻腾激荡的时候,就乘风迁徙到南海。
2、《齐谐》是书名,齐国的志怪之书。
文章是引此为证,说明鹏之高翔奋飞是有根据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巳矣。
”意思是说:天色苍苍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际的缘故呢?大鹏朝下看也不过这样的罢。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知,通“智”。
年,寿命。
本句意思是说:小智不能理解大智,小寿命不能理解大寿命。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凭什么知道是如此呢?6、“而彭祖乃公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特,独。
匹,比。
彭祖,名铿,尧臣,封于彭城,历虞、夏到商,年八百岁,故以久寿见闻。
全句大意:然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现在却独以长寿闻名。
众人还都希望同他齐寿,不是太可悲了吗?7、“汤问棘也是巳。
”汤,商朝的建立者,亦称成汤。
棘,汤时的大夫。
汤曾向棘询问有关宇宙的道理。
原文是: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
穷发之北……”汤王有“物各有极,任之则条畅”的话,与《逍遥游》所持的思想一致。
庄子肯定性重述其问,也是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运用鹏举万里而图南与斥的“彼且奚适”之问对照,进一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8、“此亦飞之至也”––—这样也就达到了飞翔中最得意的境界。
9、“此小大之辩也”––—这就是小智与大智的区别。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在诸子散文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
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便是庄子。
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
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
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
由于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
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这是怎样的“自由”呢?希望我们能够在《逍遥游》中能够窥见其中的点滴。
二、理解文章内容。
1、听读全文前,提醒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读毕,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2、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
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
第三个“之”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
三、先看第一板块。
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明确: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反对?明确: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
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
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
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
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
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消遥。
3、本段中其实有一句话可以证明以上的内容,而且这句话是作者写鹏如何大,如何飞至九万里的目的,是哪一句?明确:“天之苍苍,……亦若是而已矣。
”就是说,人们仰而观天,苍苍而无所至极;殊不知九万里高空的鹏俯而下视,也如人们仰视苍天一样。
在九万里高空的鹏把地面的人、物看得很渺小,但地面的人或其他小生物看远在至极的高空的大鹏不是一样的渺小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完全泯除了事物的大小。
在他看来,世间的万物都是一律平等的。
鲲鹏之大,尘埃之小,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遥。
4、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
板书:蜩与学鸠否定以突出大鹏四、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