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9课时复习(二)公开课教学设计
数学一年级第十九课教学方案
数学一年级第十九课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用图片、文字、数字表示数目的方法。
2. 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比大小的概念。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具:数字卡片,图片卡片,图表卡片。
2. 学生个人小黑板和白板笔。
3. 教学实例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卡片,让学生用卡片组成一个两位数,然后请学生用小黑板写下这个数。
教师可以展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字的组成。
二、呈现(10分钟)1. 教师使用课件和教具出示一些物品的图片卡片,例如红色苹果、绿色鸭子等,让学生估计并写下每个物品的数量。
2. 教师出示一组图表卡片,让学生观察图表上的数字和图片数量,并尝试回答相关问题,例如在某个图表中,苹果比鸭子多几个?鸭子比小猫多几个?三、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用图片和文字表示数的方法,例如用“1只鸟”、“2颗星星”等。
2. 教师讲解两位数的比大小概念,并演示如何用数字大小比较不同的两位数。
四、练习(20分钟)1. 学生在个人小黑板上写下以下数字组合:a) 34和43,比较大小并写下比较符号。
b) 52和25,比较大小并写下比较符号。
c) 77和77,比较大小并写下比较符号。
2. 教师提问学生:a) 12和30哪个数更大?为什么?b) 45和63哪个数更小?为什么?c) 如果有两个数的个位数相同,你觉得这时该如何判断哪个数更大?3. 学生配对,通过练习题互相检查答案,并共同探讨出现错误的原因。
五、巩固(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字卡片,让学生根据提示将数字正确排序。
2. 学生使用小黑板写下以下两个两位数:a) 十位数是4,个位数比十位数大3的数是多少?b) 十位数是6,个位数比十位数小4的数是多少?3. 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答案,并互相给出评价。
六、总结(5分钟)教师带领全班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并强调比大小概念的重要性。
2016年秋季学期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九课时 复习(2)教案
做题时注意交流列式的想法,对照着看这一组算式,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注意让学生根据一道算式,说出其余相应的3道算式。
2.算式火车:师出示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答。
运用:根据加法表以及减法表的排列规律,说出得数相同的其余算式等等。
3.将两张口算卡片拼在一起,变成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让学生打手势计算。
第十九课时复习(2)
主备人
教学设计
我的修改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8页的练习5--8题,79页的9—11题。。
教学目标
复习、整理10以内的加法和法,并进行有效地计算和运用。
教学重点
复习、整理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运用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用具
光盘、小黑板。
教过程
一、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2.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运用折叠卡片练一练(自备)
完成书上第8题,可适当指导学生根据算式编应用题。
3.课堂作业:第9题
三、综合练习:
1.出示第10题
从图上,你能说说与数学有关的信息吗?
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了哪些问题?自己能解决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集体交流:把你的发现和想法和大家说一说。
生说师板书。
3.完成书上第6题:
在学生能正确计算的基础上,可根据班级情况适当提出速度的要求。完成后核对得数,并把这些算式按照一定的要求分分类。同桌互相出题考对方。
2、运用练习:
1.求未知加数:
独立完成第7题,完成后知名说说怎样想的?尤其是最后一题可以拓展:想猜一猜能写多少道?可以怎么去思考?再一个不漏地说一说。
2.第11题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算式,并说出理由。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复习(二)》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复习(二)》数学教案一、知识目标1.复习点:数的认识、数的读法、数的大小比较。
2.复习方式:课前自学+课上互动。
二、教学重点1.数的大小比较。
2.数的读法。
三、教学难点1.数的大小比较中出现相等的情况。
2.读取较大的数。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课件、卡片、金币等奖励物品。
2.学生准备:课本。
五、课前预习自学《数与数的大小比较》、《余数》以及相关练习。
六、课堂教学1. 导入新知•询问同学最近有哪些买东西的经历,通过对购物过程中数字的运用、对数的认知,进一步了解数的基本概念。
2. 复习(1)数的大小比较1.利用小学奥数中常见的游戏,如多多口算、欢乐接力等,在小组内互动推算,比较大小相对应的得分,并将本组排在前台课堂上,逐组进行加速互动。
2.以实物比较大小,引导出大小的概念。
3.通过芝麻、糖豆等小物品进行比较大小的游戏,引导出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并形成一个数轴。
4.利用生活事物进行大小的比较,如身高、体重等,引导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数大小比较中可能遇到的相等情况。
(2)数的读法1.通过课堂识别和朗读数字,帮助同学们掌握数字的正确读法。
2.采用与奖励的联动,利用卡片口算的方式进行数字识别和读法的练习,以巩固数字的读法。
3. 总结课堂互动总结两个复习点,巩固、回顾数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认识数的大小比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七、作业1.课后自行完成复习内容的相关习题。
2.发送实物比较大小图片,回答其中的大小关系等问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复习(2)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复习(2)苏教版教学目标1. 巩固和深化学生对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包括数字的认识、加减法、排序、分类等。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内容1. 数字的认识和加减法: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读写数字,掌握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
2. 排序和分类: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根据事物的特征进行排序和分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 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字的认识和加减法,排序和分类。
2. 教学难点:数字的读写和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排序和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加减法运算卡片、排序和分类的图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自备的数字卡片、加减法运算卡片、排序和分类的图片、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掌握数字的认识和加减法,排序和分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 练习:教师通过设计各种练习题,使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总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板书设计1. 数字的认识和加减法2. 排序和分类3. 解决实际问题作业设计1. 请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数学题目,巩固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2. 请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数字的认识和加减法方面掌握较好,但在排序和分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排序和分类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复习2-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复习2-苏教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复习,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第二章中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包括但不限于数的认识、加减法运算、简单的几何图形等。
2. 能力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态度,增强合作意识,提升自信心。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中的以下知识点:1. 数的认识:复习10以内的数字及其书写,理解数字的含义。
2. 加减法运算: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理解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3. 几何图形:识别和描述基本的几何图形,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4. 实际问题解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数量比较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和应用。
- 数的概念和数字书写的正确性。
- 基本几何图形的识别和描述。
教学难点:- 加减法运算中“进位”和“借位”的理解和应用。
- 解决实际问题时,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PPT课件、教学视频、数学教具(如计数器、几何模型等)。
-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数学趣味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过渡到复习内容。
2. 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通过问答、小测验等形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3.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加减法运算中“进位”和“借位”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
4. 合作学习:分组进行数学游戏或实践活动,如“数学接龙”、“几何图形拼图”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5. 巩固练习: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9课时 复习(二)教案与反思
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第19课时复习(二)教学内容:课本第78页。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未知加数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场景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写出相应的算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根据具体情境选择信息提问题并列算式。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情境选择信息提问题并列算式,体会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二、综合运用提升。
1、教科书第78页第7题学生独立做,做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教科书第78页第8题学生独立做,做后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通常是从左算到右。
3、教科书第78页第9题教师带着领读题目,问:这道题目首先要做什么?(计算出算式的得数,再进行比较)学生独立做,做后交流。
4、教科书第78页第10题场景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5、教科书第78页第11题你能根据小鸟、小狗和青蛙的活动情况,列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吗?你能说说你的式子是什么意思吗?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板书设计:7.10 7 5 58. > < <教学反思: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主动参与学习。
这样,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素材积累】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复习(二)》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复习(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复习本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点,巩固
已掌握的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
1.数的认识和应用
2.简单加减法的计算
3.十以内的数的比较和排序
4.一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5.已有数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教学重点
1.数的认识和应用
2.简单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十以内的数的比较和排序
2.一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并相
互纠正。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引导学生从例子中寻找事物的规律,并在
实际情境中进行应用。
3.课堂教师讲解,示范教学和互动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1. 总复习
回顾本学期所学过的数学知识点,例如: - 数的认识和应用 - 简单加减法的计算 - 十以内的数的比较和排序 - 一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 已有数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教师可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回顾所学的知识点并梳理框架结构。
2. 数的认识和应用
2.1 数的拆分和组合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数,例如: - 4, 5, 7, 9
教师让学生通过拆分和组合等方式得到新的数(不限制个数),例如: - 4=2+2 - 5=4+1 - 7=3+4 - 9=4+5
提问:拆分和组合有什么用?为什么?
2.2 数字的读法
教师写数字。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复习(二 )-苏教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复习(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复习,让一年级的学生进一步巩固自然数的认识及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使学生们能够在课后通过练习完成相关的数学题目,并在之后的学习中轻松掌握相关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内容1.基数和序数的认识;2.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重点:1.整数的概念及整数的加法;2.整数的减法。
难点:1.负数的概念及负数的加减法;2.加法和减法的区别及运用。
四、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语音讲解相关知识点;2.案例分析:通过例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3.练习:通过让学生在班内完成相关练习,实际操作并加强实践性。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数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导入:老师出示教室门口的“进”和“出”标识牌,分别问学生进教室应该选择哪个方向,离开教室时应该选择哪个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基数和序数的概念。
2. 讲授(1)基数和序数通过语音讲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及相关知识点,将重点讲解“第1, 第2, 第3…”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能够通过展示物品数量来表示其基数和序数的关系。
(2)整数加法通过语音讲解整数加法的概念及运算方法,并结合案例分析,具体讲解正整数和负整数之间的加法运算。
(3)整数减法通过语音讲解整数减法的概念及运算方法,并结合案例分析,具体讲解正整数和负整数之间的减法运算。
3. 练习分别在讲解完整数加减法之后进行相应的练习,在保证学生独立完成的前提下,鼓励学生之间讨论,提升合作能力和互助精神。
六、教学评估通过对学生的练习情况及对知识掌握的考核来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提供针对性较好的后续指导和策略。
七、课后作业留给学生相关的数学题目,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巩固练习,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
2018年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 第19课时 复习(2)|苏教版-文档资料
第19课时复习(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79页复习第6~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相关计算间的联系,提高10以内加减计算的能力;感受加、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能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说明自己的思考过程或想法,发展分析、推理等初步思维能力。
2.使学生逐步养成认真思考、互相交流的意识、习惯;体会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感受具体问题的多面性。
【教学重点】
相关口算和加、减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相关口算和加、减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PPT课件、口算卡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复习,进一步归纳填未知加数和连加、连减混合运算的计
算方法,以及式和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口算结果;归纳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能联系加、减法的含义正确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不足之处]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能力不强,有学生不会用语言表达出来。
[再教设计]再教学时,要注意在让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体现教师的引导。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探求算理和计算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八单元 第19课时 复习(二)(Word教案)2023-2024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苏教版
第八单元第19课时复习(二)Word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巩固和加深对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的理解,包括数字的认识、加减法、排序、分类等。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复习,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内容1. 数字的认识:复习0-10的数字,理解数字的意义。
2. 加减法: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加减法的基本运算。
3. 排序和分类:复习物体的排序和分类,理解排序和分类的基本方法。
4.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巩固和加深对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数字的认识和加减法的运算。
2. 排序和分类的方法。
3.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 老师出示PPT,展示数字0-10,引导学生复习数字的认识。
2. 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数字的理解。
第二环节:复习数字和加减法1. 老师出示PPT,展示10以内的加减法题目,引导学生复习加减法的运算。
2. 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加减法的掌握。
第三环节:复习排序和分类1. 老师出示PPT,展示排序和分类的题目,引导学生复习排序和分类的方法。
2. 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排序和分类的理解。
第四环节:解决实际问题1. 老师出示PPT,展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 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检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环节:总结1. 老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第八单元 第19课时 复习(二)-2022-2023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 《新征程》同步教学设计(苏教
第八单元第19课时复习(二)-2022-2023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新征程》同步教学设计(苏教版)一、知识回顾1.完整写出数字1-10的汉字读法。
答: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2.完整写出数字11-20的汉字读法。
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
3.如果有10个苹果,你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分到几个苹果?答:每个人分到5个苹果。
4.填空:3+5=。
答:8。
5.填空:8-2=。
答:6。
6.在左侧的数字中勾选出比右侧数字大的数字(多选)。
答:3、5、7、9。
注:右侧数字为1。
二、能力提升1.支棱柿子个鸟口棵● ● ●2 4 3请根据上面的图表,回答以下问题:(1)那个口要放几个棵树?答:放3棵树。
(2)两个口要放几只鸟?答:放4只鸟。
2.小猪数苹果小猪想要数数他家的苹果,他家有7个苹果。
请你帮忙将这7个苹果分为两组,使得两组苹果的数目相等。
(提示:2+2=4)答:可以将7个苹果分成两组,每组分别有3个苹果和4个苹果。
三、拓展思维1.请你根据下面的算式,填写相应的数字,使得等式成立。
□ + □ = 10□ - □ = 2答:可以填写4和6。
因为4+6=10,6-4=2。
2.如果你有10块钱,你可以用这10块钱买到几个苹果?答: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因为苹果价格是不同的。
如果每个苹果价格为1块钱,那么你可以买到10个苹果;如果每个苹果价格为2块钱,那么你可以买到5个苹果;如果每个苹果价格为0.5块钱,那么你可以买到20个苹果。
四、课后作业1.回顾本课内容,认真复习。
2.完成数学练习册第8单元第19课时的练习题。
注:文档中不包含题目,具体的练习题目请参考教材或者练习册。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十单元《复习(2)》教学设计
(3)独立看图思考图意,在小组中讨论怎样算“两个花坛一共有多少朵花”。
(4)集体交流。
4、第9题。
(1)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谁能连起来说说图中的意思?
(2)指名汇报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小红和小芳一共踢了多少个?
小红和小力一共踢了多少个?
小力和小芳一共踢了多少个?
三个人一共踢了多少个?
教师备课教案表
学年度
年级
一
学科
数学
授课时间
备课时间
星期
二
节次
授课教师
课程名称
复习(2)
课时
1
主备教师
参备教师
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复习看图写算式和简单的口述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2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加深学生对生活里数学问题的认识,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第7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看图说说图中的条件和问题。接着让学生在书上列式计算。
(2)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写的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8+6=14
(3)追问:加的6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看的?
这题你这什么要用加法算?
3、第8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看图理解题意。
(2)提问:“我们花坛的花和一班同样多。”你是怎样理解的?
8+4= 8+6= 8+5= 4+7= 8+3= 8+9=
8+7= 7+7= 6+6= 8+8= 5+9= 6+8=
二、综合运用提升
1、第6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看图说说图中的条件和问题。
追问:你是怎样知道这些信息的?
(2)在书上列式计算。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第19课时复习(2)|苏教版
第 19 课时复习(2)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 ,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 ,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 ,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 ,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 ,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 ,学生收效甚微 ,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 ,或细读、默读、跳读 ,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 ,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 ,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 ,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 ,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教学内容】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教材第 78~79 页复习第 6~11 题。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9:练习课-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9:练习课-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技巧。
3.学生能够在综合性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1.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加减法的运算技巧。
3.在综合性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1.在综合性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1.教师出示几道简单的算式。
5 + 3 =7 - 4 =2 + 6 =8 - 1 =2.让学生手算,并回答算式的结果及其解题思路。
3.引导学生总结加减法的运算规律,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
(二)讲解和练习1.教师通过示范、讲解,教给学生加减法的进位、退位方法。
2.教师出示若干组加减法练习题。
6 +7 =8 + 9 =11 - 5 =15 - 7 =3.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题,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
(三)拓展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综合性的加减法问题。
小明身上有 5 元钱和 3 元钱,他想买一本书需要 8 元钱,还缺多少钱?妈妈给小华 10 块钱,她花了 6 元钱买了一本故事书,还剩下多少钱?2.让学生思考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总结1.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2.教师强调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鼓励学生认真练习,提高运算水平。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通过示范、练习、拓展等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
同时,通过练习和拓展,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应有的难度,让学生在有思考的基础上有所领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 第19课时 复习(2)|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第19课时复习(2)|苏教版教学目标1. 巩固和深化学生对第8单元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1. 复习第8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减法、几何图形、时间等。
2. 通过练习和游戏,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减法、几何图形、时间等基本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卡片、练习册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的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第8单元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
2. 讲解:对第8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练习:通过练习册和教学卡片,让学生进行实际的练习和应用。
4. 游戏:通过数学游戏,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板书设计1.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第19课时复习(2)|苏教版2. 主要内容:加减法、几何图形、时间等。
3. 重点和难点:加减法、几何图形、时间等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作业设计1. 练习册: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2. 家庭作业:完成家庭作业,加深对第8单元的理解和应用。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第19课时复习(2)|苏教版的全部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第8单元 第19课时_复习(2)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第8单元第19课时_复习(2)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单元的复习课,主要对第8单元中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
第8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人民币、数的组成、加减法运算等。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第8单元的知识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数的组成、加减法运算等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在复习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第8单元的基本知识点,包括认识人民币、数的组成、加减法运算等。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人民币的认识、数的组成、加减法运算。
2.针对重难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采用问答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课件、练习题等。
2.准备人民币实物,用于教学演示。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人民币实物,引导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第8单元的基本知识点,包括数的组成、加减法运算等,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回顾。
3.操练(10分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点。
例如,设计一些关于人民币的计算题,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运算解决问题。
4.巩固(10分钟)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5.拓展(10分钟)设计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2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数学上册复习教案2一、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数字0-20的认读和写法。
2.复习巩固数字0-20的大小比较。
3.复习巩固数字0-20的顺序排列。
4.复习巩固数字0-20的加法运算。
5.复习巩固数字0-20的减法运算。
6.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数字0-20的认读和写法的复习。
2.数字0-20的大小比较的复习。
3.数字0-20的顺序排列的复习。
4.数字0-20的加法运算的复习。
5.数字0-20的减法运算的复习。
三、教学内容1. 数字0-20的认读和写法的复习通过游戏、图片、卡片等多种形式,复习巩固数字0-20的认读和写法。
让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认读和写出数字0-20。
2. 数字0-20的大小比较的复习通过比较数字的大小,并运用大于、小于、等于等词语进行表达,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数字0-20的大小比较。
3. 数字0-20的顺序排列的复习通过游戏、排队、排序练习等活动,让学生掌握数字0-20的顺序排列规律,能够将数字0-20按照大小进行正确排列。
4. 数字0-20的加法运算的复习通过故事、游戏等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复习巩固数字0-20的加法运算。
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或图形表示加法运算,培养其对加法运算的理解能力。
5. 数字0-20的减法运算的复习通过故事、游戏等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复习巩固数字0-20的减法运算。
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或图形表示减法运算,培养其对减法运算的理解能力。
四、教学方法1.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合作学习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充分交流思考,相互合作,培养彼此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4.演示教学法:通过演示实际操作,让学生观察、模仿并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五、教学流程1.认读数字0-20–在黑板上写下数字0-20,并由学生逐个认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第19课时复习(二)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未知加数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场景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写出相应的算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根据具体情境选择信息提问题并列算式。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境选择信息提问题并列算式,体会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二、综合运用提升。
1、教科书第78页第7题
学生独立做,做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教科书第78页第8题
学生独立做,做后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结: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通常是从左算到右。
3、教科书第78页第9题
教师带着领读题目,问:这道题目首先要做什么?(计算出算式的得数,再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做,做后交流。
4、教科书第78页第10题
场景图中有些什么,各有多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5、教科书第78页第11题
你能根据小鸟、小狗和青蛙的活动情况,列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吗?
你能说说你的式子是什么意思吗?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板书设计:
7. 10 7 5 5
8. < = > > < <
教学反思: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学习。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主动参与学习。
这样,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