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实验诊断学教案
《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范文
《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前言实验诊断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与基础医学间的桥梁学科。
也是临床医学与实验医学研究都必须具备的一门独立学科。
近年来,医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飞速发展,实验诊断学也因此以每年40%左右的速度在更新。
故而,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上,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组织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大纲以王鸿利教授主编的《实验诊断学》英文版教材为依据,重点讲授临床血液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并通过对临床一般检验的实际训练,达到理解实验诊断对临床诊治的重要性,学会正确评价实验结果。
本课程教学时数为45,其中实验课15学时,理论授课30学时。
教学中,学生可以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专业五年制的《诊断学》和John Bernard Henry 主编的《Clin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by Laboratory Methods》中的相关内容。
一、临床血液学一般检验【目的要求】1.掌握:外周血细胞计数的方法和临床意义;Hb、Ret、Hct、RDW、红细胞三个平均指数、血沉、测定的方法和临床意义;贫血实验室诊断;溶血实验室检查。
2.熟悉:血细胞分类、血细胞形态异常的意义。
3.了解:血液分析仪全血细胞计数的内容和参考值。
【教学时数】理论课3学时【讲授内容】1.血液一般检验:(1)外周血细胞计数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2)血红蛋白测定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3)红细胞比容测定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4)红细胞沉降率测定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5)红细胞三个平均指数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方法、参考值、临床意义。
(7)血涂片检查方法、临床意义。
2.血液分析仪:检测项目和参考值。
3.贫血的检查:贫血的诊断和分型、溶血检查、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和分类。
【自学内容】1.红细胞的起源、主要生理功能。
2.五种白细胞的起源、主要生理功能。
实验诊断学教案
(撰稿人:钟宁王岩)概论: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映、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已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和病因等客观资料(一)临床检验的进展和现状随着近几十年来医学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学、免疫学、生物化学、核医学等,以及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等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临床检验之间的联系更为广泛密切,相互交叉渗透日益深人,实验手段和内容不断丰富,已使临床检验逐渐从临床医学领域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间现代医学中新兴的独立的学科。
配备微型电脑的各种自动化检测仪,逐步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普及应用,使临床医学检验的面貌日新月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己从手工操作发展到快速的高度自动化分析;从化学定性的筛选试验发展到高精密度的定量试验;从应用常量标本一次检测一个项目发展到应用微量或超微量标本一次检验多个项目;从必须采血标本检测发展到有些项目经皮肤就可检测的无创伤性检测方法等。
大型实验室还设置电子计算机终端,以完成检验资料的处理、贮存和检索。
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有关专业学科还建立起相匝的临床实验室,开展高难新尖实验项目的研究和推广,从而使检验内容更臻先进完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使临床医学检验成为发展最为迅速、应用高新精尖技术最为集中的学科之一。
这些变化推动临床检验在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虽然同属临床医学检验的范围但两者的研究和教学的目的各有所侧重。
实验诊断学是以检验的临床应用为目的,而检验医学则是以检验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为目的。
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各专业诊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程,是解释疾病规律以及诊断和防治疾病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临床思维,运用实验结果,综合为临床所用通过检验结果所反映的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客观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来判断健康状况以及指导临床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估等。
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
实验诊断学》课程简介( Laboratory diagnostics )一、总学时数40:理论学时数22 实验学时数18 学分数:2二、承担课程教学单位第一临床学院检验科三、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实验诊断学是涉及多学科的一门边缘学科,专门讲授用实验室手段对人体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等标本进行分析检验,其检验结果可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制定防治措施、判断预后等提供科学依据,属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性课程。
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正确采集、保存和送检标本的方法;掌握各项检验的适应症,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熟悉或掌握血、尿、粪、体液等常规检验的原理,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课程的基本要求㈠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⒈ 了解实验诊断学的性质、地位、主要内容。
⒉ 掌握常用实验诊断项目选用的适应症。
⒊ 熟悉和掌握:血、尿、粪常规检验及常用临床血液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和临床微生物学检查标本的正确采集和送检要求。
⒋ 掌握以下检验项目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了解检测原理:⑴ 血液一般检查和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⑵ 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正常人的血象和骨髓象检查。
⑶ 血栓与止血功能障碍检查。
⑷ 尿液一般检查。
⑸ 粪便一般检查。
⑹ 常用肝、肾功能检查。
⑺ 脑脊液检查。
⑻ 浆膜腔积液检查。
⑼ 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查。
⑽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⑾ 临床病原体检查.㈡基本技能⒈ 掌握血、尿、粪一般实验室检查的操作技能,记录并分析实验结果。
⒉ 熟悉骨髓细胞发育各阶段的形态学特征。
⒊ 了解其他常用检验技术的操作。
五、必须先修习的课程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六、所用教材和参考书籍⒈ 教材:陈文彬主编. 诊断学.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⒉ 参考书: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学,临床检验基础。
七、考试成绩的折算方法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或见习成绩占:20%理论成绩占:70%第一次课概论、目的和要求⒈ 了解实验诊断学的定义,主要任务,学习内容。
实验诊断学教案
练习法(习题或操作)
读书指导法
PBL(以问题
投影
幻灯
录像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时间 分配 了解 重点 熟悉 重点 了解 熟悉 重点 了解 熟悉 10’ 6’ 4’ 5’ 5’ 10’ 25’ 5’ 30’
了解 熟悉 重点 了解 熟悉 重点 重点
5’ 12’ 25’ 8’ 15’ 10’ 15’
专业(本科
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此出版时间
诊断学,陈文彬,潘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年 3 月底 7 版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掌握 RBC、WBC 及 DC、PLT 的临床意义、蛋白尿的意义、粪便隐血试验的意义、常见 CNS 疾病的鉴别、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2、熟悉:Ret 检查、RDW、三种直方图、血栓与止血检查、尿液一般性状检查、粪便一般性状检查。 3、了解:标本的采集、实验的原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RBC、WBC 及 DC、PLT 的临床意义、蛋白尿的意义、粪便隐血试验的意义、常见 CNS 疾病的鉴别、渗出液与 漏出液的鉴别。 难点:蛋白尿的分类、常见 CNS 疾病的鉴别、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血栓与止血实验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 讲授法 √ 讨论法 启发法 √ 自学辅导法 为中心的教学法) 其它 教学手段(请打√选择) : 板书 √ 实物 标本 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内容 血液学检查 概述(10’) 一、RBC、Hb、HCT 检查(5’) 二、红细胞平均指数 三、Ret 计数 四、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五 红细胞沉降率检验 六、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八、血液分析仪检测原理和三种细胞直方图 血栓与止血实验 尿液检查 一、概述 二、一般性状检查 重点讲一下多尿、少尿和无尿、血尿、脓尿的概念 三、化学检查 重点是蛋白尿、糖尿 四、显微镜检查 重点是均一性血尿和非均一性血尿 粪便检查 重点是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菌痢和阿米巴痢疾的区别 脑脊液检查 浆膜腔积液检查 挂图 模型
实验诊断学教案
实验诊断学教案教案标题:实验诊断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和原理。
2. 学习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和背景知识a. 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和作用b. 实验诊断学在教育中的应用2. 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步骤和方法a. 实验设计的要素和原则b. 实验操作和数据采集方法c. 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方法3. 实验诊断学的案例分析a. 选择一个相关的实验案例b. 分析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过程c. 讨论实验结果和结论4. 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实践a.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b.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采集c. 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d. 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介绍实验诊断学的概念、步骤和方法,解释案例分析的过程。
2.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分析案例,讨论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过程。
3. 实验实践: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采集,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
4. 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
教学资源:1. 实验诊断学教材2. 相关实验案例和数据3. 实验室设备和材料评估方法:1. 学生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2. 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报告评估3. 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采集的评估教学时间安排:本教案安排为5个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实验诊断学的概念和背景知识- 第二课时:讲解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第三课时:案例分析和讨论- 第四课时: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实践- 第五课时: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实践的报告评估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实验实践,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提供实际的实验案例和数据,让学生能够真实地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品文档】实验诊断学教案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2)临床意义 1)相对性增多:严重的呕吐、频繁的腹泻和大面积烧伤等。 2)绝对性增多:按病因分为继发性(与 EPO↑有关)和原 发性
a.继发性
生理性:胎儿、新生儿、高原区居民
病理性:COPD、肺源性心脏病、高原区居民、携 氧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肾癌、肝细胞癌、肾上腺 皮质腺瘤、肾盂积水等
(2)实验诊断学的内容:临床血液学检查、临床生物化学 检查、临床免疫学检查、临床病原学检查、体液及排泄物检查 及其他检查。
(3)实验诊断学的应用范围:1)为临床医疗工作服务;2) 为开展预防工作提供依据;3)进行社会普查;4)开展健康咨 询。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2、实验诊断的质量体系和影响因素。(5min)
3)染色异常: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嗜多色性。
4)结构异常:嗜碱性点彩、豪焦小体、卡波环 8、外周血出现 NRBC。(5min)
1) 各种 HA
1、多媒体讲 解
2)红白血病
3)髓外造血,如 MF
4)其他:骨髓转移癌、严重缺氧等
作业: 1、复习本节课所讲内容。
课后小结:
通过本次授课使同学们掌握了正确收集常用检验标本及处理的方法,使 其掌握了红细胞检测、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和参考值,熟悉参考范围、 医学决定水平和危急值的概念,了解实验诊断的质量体系和影响因素,为以 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及难点: 难点: 1、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的正常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重点: 1、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的正常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2、红细胞形态学改变的临床意义。
教学基本内容
方法及手段
1、实验诊断学的概念。(5min)
《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
《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实验诊断学英文名称:laboratory diagnosis课程类型:专业课必修考查总学时:42 学分:2.5 理论课学时:32 实验课学时:10适用对象:麻醉学专业本科学生一、课程性质和地位实验诊断是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室方法对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细胞取样和组织标本等进行检查,从而获得病原学、病理形态学或器官功能状态等资料,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的诊断方法。
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通过对实验诊断的学习,为临床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手段和方法实验诊断的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考试等。
其中课堂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CAI课件、电化、多媒体,对板书和各类鉴别要点的挂图进行启发式,以达到使学生融会贯通、快速理解的目的。
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室里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手段强化学生对理论的记忆,使之更好地配合好理论。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实验诊断学以临床诊断为中心,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正确选择,掌握各项检查的适应症,熟悉和了解原理和方法,重点掌握参考值和临床想结合正确解释检查结果,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第一章概论【掌握】掌握实验诊断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
【熟悉】正确的选择实验室检查项目。
【了解】如何进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测【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正常值及增减变化的临床意义。
【熟悉】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法、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测定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的方法、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了解】了解红、白细胞病理形态改变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思考题:1、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测定的参考值、临床意义?2、红细胞各种形态变化的临床意义?3、中性粒细胞增多、减低的临床意义?4、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如何,何为核左移、核右移?5、异型淋巴细胞包括几种,形态变化如何?6、三种红细胞指数结束变化的临床意义?第二节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熟悉】溶贫常用的实验室检查的临床应用。
实验室诊断学教学设计
汇报人:XX 2024-01-20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实验室诊断学基本原理 • 临床常见疾病实验室诊断方法 • 临床常见病原体实验室诊断方法 • 临床常见免疫学指标实验室诊断
方法
目录
• 临床常见生化指标实验室诊断方 法
• 临床常见遗传学指标实验室诊断 方法
• 总结与展望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关注实验室诊断领域的新技术、新方 法,如生物标志物检测、高通量测序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并预测其在 教学中的应用前景。
国际化视野拓展
分析实验室诊断学的国际发展趋势, 如国际标准的制定、跨国合作与交流 等,并探讨如何在教学设计中融入国 际化元素。
跨学科融合与创新
探讨实验室诊断学与医学、生物学、 化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在 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
呼吸系统疾病实验室诊断
肺功能检查
通过测量肺活量、呼气峰流速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和气 道通畅情况。
血气分析
检测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 和酸碱平衡状态。
呼吸系统影像学检查
如X线胸片、CT等,用于观察呼吸系统器官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辅助诊断肺炎、肺结核等疾病。
04
肾病诊断
通过肾功能指标的检测,可以对肾病进行诊断和 分期。同时,生化指标在疾病治疗中也具有重要 作用,如通过监测血糖、血脂等指标调整治疗方 案,实现个体化治疗。
07
临床常见遗传学指标实验 室诊断方法
遗传学指标概述及意义
遗传学指标定义
遗传学指标是指能够反映个体或群体遗传特征的一系列生物学参数,包括基因、基因组、蛋白质及其相互作用等 。
实验室诊断学教学设计案例
01
包括实验室诊断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原则等,使学生对
该学科有整体的认识。
实验室诊断技术
02
详细介绍各种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
,如临床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
实验室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0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验室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
性,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理论教学
通过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方式,传 授实验室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临床实习
安排学生进入临床实验室进行实习, 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验教学
设计合理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 中掌握实验室诊断学的基本技能和操 作方法。
03
教学内容与方法
教学内容
实验室诊断学基本理论
水平。
02
适应医学教育改革的需 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实验室诊断学作为医学 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培养ຫໍສະໝຸດ 素质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与目标
教学内容
包括实验室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实验技术、仪器使用、结果分析和临床应用等 方面的知识。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实验室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 备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了解实验室诊断学的 最新进展和前沿技术。
课堂讨论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记 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实 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课后辅导与答疑
课后作业
01
布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 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临床实验诊断学教学设计
ABCD
作业要求明确,难度适中 ,能够反映学生对所学知 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 作业,促进彼此之间的学 习和进步。
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包括笔试、实验操作、课堂 表现、小组讨论等。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其中笔试成绩占50%,实 验操作成绩占30%,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成绩占 20%。
培训内容与形式
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培训方案,包括教学方法、 课程设计、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培训。
培训实施与管理
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和管理制度,确保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有 效实施。
培训效果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教师互评、学生评价等方式,对培训效果进行定 期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优秀教学经验分享与交流
通过课堂讲授,传授临床实验 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 实验诊断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
案例分析法
引入典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实验诊断学的实际应用。
实践教学法
通过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实 践实验诊断方法和技术。
03 学生学习与考核方式
学生学习要求与指导
01
掌握临床实验诊断学的基本理论 和知识,包括实验原理、操作方 法、结果分析等。
临床实验诊断学教学设计
汇报人:XX 2024-01-21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学生学习与考核方式 • 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 • 教师团队建设与培训提高 • 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与实施 •绍与教学目标
临床实验诊断学概述
01
临床实验诊断学的定义
重点。
展望未来发展
展望未来临床实验诊断学的 发展趋势和前景,探讨新兴 技术和教学方法在课程中的 应用前景,为课程的未来发
实验室诊断学教案-实验室检验与诊断技术
05
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应用与评价
实验室诊断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
实验室诊断技 术在疾病诊断 中的应用
实验室诊断技 术在疾病治疗 中的应用
实验室诊断技 术在疾病预防 中的应用
实验室诊断技 术在疾病监测 中的应用
实验室诊断技 术在疾病康复 中的应用
实验室诊断技术的优缺点评价
优点:快速、 准确、客观、 可重复
04
实验室诊断技术
临床实验室诊断
01
临床实验室诊断的定义和目的
0 2 临床实验室诊断的种类和特点
03
临床实验室诊断的流程和步骤
0 4 临床实验室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5
临床实验室诊断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的定义:通过观察和分析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病变,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 别诊断 病理诊断的方法:组织病理学、细胞病理学、分子病理学等
社会学与心理学:实验室诊断学 与社会学、心理学密切相关,通 过实验手段分析疾病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医学与生物学:实验室诊断学与 医学、生物学密切相关,通过实 验手段诊断疾病
化学与物理学:实验室诊断学与 化学、物理学密切相关,通过实 验手段分析疾病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实验室诊 断学与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密切 相关,通过实验手段分析疾病
工程学与材料学:实验室诊断学 与工程学、材料学密切相关,通 过实验手段分析疾病
研究方向:分子诊断、细胞诊断、免疫诊断、微生物诊断等 发展趋势:自动化、智能化、快速化、精准化、个性化等 技术进步:基因测序、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单细胞测序等 应用领域:疾病诊断、药物研发、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 挑战与机遇: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等新技术的应用与挑战
诊断学实训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 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流程和方法。
- 了解诊断学实训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诊断学知识进行临床实践的能力。
-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增强学生与患者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诊断学学科的热爱和敬业精神。
-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二、教学内容1. 诊断学基本概念和原则2. 常见疾病的诊断流程和方法3. 诊断学实训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诊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 结合实际病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诊断学实训讲解- 讲解诊断学实训的基本要求和注意事项。
- 介绍常见疾病的诊断流程和方法。
3. 实训操作- 分组进行实训操作,每组选择一种常见疾病进行诊断。
-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诊断学知识进行病例分析、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等操作。
4. 案例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
-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与反馈- 教师对本次实训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 学生反馈实训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精神等。
- 实训报告:评估学生对实训内容的掌握程度。
- 案例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 评价标准:- 知识掌握程度:学生对诊断学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 操作技能: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操作熟练度和准确性。
- 沟通能力: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诊断学》2. 教学课件3. 案例资料4. 实训器材六、教学时间本次实训课程安排为2课时。
注:本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诊断学实训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诊断学实训授课对象:医学专业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 理解常见体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2. 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常见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
- 能够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 能够正确书写病历。
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临床思维和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
-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内容:1. 症状诊断- 发热- 咳嗽与咳痰- 呼吸困难- 胸痛- 腹痛- 恶心与呕吐2. 体征诊断- 生命体征的检查- 肺部听诊- 心脏听诊- 腹部触诊- 神经系统检查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结合临床案例,引入诊断学的概念和重要性。
二、理论讲解1. 症状诊断- 发热的诊断要点:了解发热的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 咳嗽与咳痰的诊断要点:区分干咳、湿咳,了解痰的性质和颜色。
- 呼吸困难、胸痛、腹痛、恶心与呕吐的诊断要点:了解症状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
2. 体征诊断- 生命体征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 肺部听诊的注意事项及常见异常体征。
- 心脏听诊的注意事项及常见异常体征。
- 腹部触诊的注意事项及常见异常体征。
- 神经系统检查的基本方法及常见异常体征。
三、案例分析- 通过实际病例,让学生分析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
四、实训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实训,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症状和体征的诊断要点。
二、实训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实训,教师巡回指导。
三、病例讨论- 学生针对病例进行讨论,分析诊断过程,总结经验教训。
四、总结与反馈-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反馈。
教学评价:- 学生对症状和体征的诊断要点掌握程度。
- 学生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操作技能。
- 学生分析病例、讨论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 诊断学教材- 病历模板- 临床病例备注:-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诊断学实训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诊断学实训二、课程目标:1. 理解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常用的诊断技能和操作规范。
3.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增强对临床病例的分析和诊断能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诊断学基本原理- 诊断学定义- 诊断原则- 诊断步骤2. 诊断技能- 望诊:观察患者的外貌、精神状态、体位等。
- 闻诊:听诊患者的呼吸、心跳、咳嗽等声音。
-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治疗史等。
- 切诊:触诊患者的脉搏、血压、腹部等部位。
3. 操作规范- 无菌操作原则- 患者沟通技巧第二课时:1. 诊断案例分析- 分析典型病例,讨论诊断思路和方法。
- 强调诊断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易错点。
2.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包括:a.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基本技能的练习。
b. 实际病例的诊断分析和讨论。
3. 课后作业- 撰写一份完整的诊断报告,包括病史、症状、体征、诊断结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介绍诊断学实训的目的和意义。
2. 讲解基本原理和技能- 讲解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能,结合图片和视频进行演示。
3. 案例分析- 提供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进行诊断分析和讨论。
4.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诊断报告。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 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问题、讨论情况。
2. 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熟练程度、操作规范。
3. 诊断报告质量- 学生撰写的诊断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
4.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和速度。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旨在提高学生对诊断学基本原理、技能和操作的掌握程度,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医学实验室诊断学教学设计
02
演示过程中,注重操作规范、步骤清晰、结果准确,同时强调实验室安全和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安排充足的实验课时,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练习,熟悉和掌握医学实验室常用诊断技术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在学生操作练习过程中,加强巡视和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和不规范行为。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胰腺炎的实验室诊断
通过血常规检查、C反应蛋白等指标结合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
肺炎的实验室诊断
通过肺功能检查、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等方法进行评估和诊断。
哮喘的实验室诊断
通过结核菌素试验、痰涂片镜检等方法进行确诊。
肺结核的实验室诊断
04
CHAPTER
免疫学及微生物学在实验室诊断中应用
利用免疫学技术检测特异性抗体,用于诊断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等。
阐述实验室诊断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性,包括其定义、目的和应用范围。
实验室诊断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分析实验室诊断学与临床医学的紧密联系,以及两者在疾病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互补作用。
Hale Waihona Puke 实验室诊断学的基本原理介绍实验室诊断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样本采集、处理、分析等环节的科学依据。
常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概述常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如生化分析、免疫学分析、血液分析等,以及各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采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特定基因位点的突变情况,用于遗传性疾病的预测和诊断。
基因突变筛查
研究基因序列中多态性位点的分布特征,为个体化医疗和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遗传多态性分析
结合家族史、遗传检测结果等信息,为患者提供遗传咨询和风险评估服务。
诊断学教案诊断学教案
诊断学教案第一篇问诊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二、教学重点:三、教学难点: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问诊的定义及在医疗过程中的意义2、问诊的常用重要技巧①从礼节性交谈开始②从主诉开始,逐步深入,有目的、有层次、有顺序的询问③避免暗示性提问和逼问④避免重复提问⑤避免使用特定意义的医学术语⑥注意及时核实不确切或有疑问的情况第二章问诊的内容一、教学目的:1、熟悉问诊的内容2、掌握现病史的询问及主诉的归纳二、教学重点:1、一般介绍问诊的一般项目、婚姻史、月经史、家族史2、仔细讲解既往史及个人史。
3、讲解现病史的问诊及主诉的归纳总结4、现病史的七项内容三、教学难点:1、主诉与现病史的归纳总结2、现病史与既往史的联系与区别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问诊的一般内容2、主诉3、现病史4、既往史5、系统回顾6、个人史7、婚姻史8、月经史9、家族史第三章问诊的方法与技巧一、教学目的:1、熟悉重点问诊和特殊情况的问诊方法与技巧。
2、掌握问诊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二、教学重点:1、问诊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特殊情况下的问诊三、教学难点:特殊情况下的问诊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问诊的基本技巧与方法2、特殊情况的问诊①缄默与忧伤②焦虑与抑郁③多话与唠叨④愤怒与敌意⑤多种症状并存⑥文化程度低下或语言障碍⑦重危、晚期患者⑧儿童⑨老年人⑩精神疾病患者第四章常见症状一、教学目的:1、掌握常见症状的概念2、熟悉常见症状的发病机制、伴随症状3、了解常见症状的病因二、教学重点:1、常见症状的概念2、常见症状的发病机制、伴随症状3、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问诊技巧4、相近症状间的鉴别诊断三、教学难点:1、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相近症状间的鉴别四、课的类型:理论课五、教授方法:讲授法与多媒体结合六、教具:电脑、磁盘、粉笔、多媒体播放设备七、授课内容和步骤:1、“症状”的定义2、“症状学”的内容及意义§1-4-1 发热1、“发热”的概念与正常体温和生理性变异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热型的定义及常见热型及其临床意义6、伴随症状§1-4-2 皮肤黏膜出血1、“皮肤黏膜出血”的定义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出血点、淤点、紫癜、淤斑的鉴别6、伴随症状§1-4-3 水肿1、“水肿”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4 咳嗽与咳痰1、“咳嗽与咳痰”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5 咯血1、“咯血”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6、咯血与呕血的鉴别§1-4-6 胸痛1、常见病因和分类2、临床表现、临床意义3、伴随症状§1-4-7 发绀1、“发绀”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8 呼吸困难1、“呼吸困难”的概念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9 心悸1、“心悸”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10 恶心与呕吐1、“恶心与呕吐”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11 呕血1、“呕血”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12 便血1、“便血”的概念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13 腹痛1、“腹痛”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6、肠绞痛、胆绞痛、肾绞痛的鉴别§1-4-14 腹泻1、“腹泻”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15 便秘1、“便秘”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16 黄疸1、“黄疸”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6、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滞性黄疸的鉴别要点§1-4-17 腰背痛1、发病机制2、常见病因和分类3、临床表现、临床意义4、伴随症状§1-4-18 关节痛1、“关节痛”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19 血尿1、“血尿”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20 尿频、尿急与尿痛1、“尿频、尿急与尿痛”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21 少尿与多尿1、“少尿、无尿、多尿”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22 头痛1、“头痛”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23 眩晕1、“眩晕”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1-4-24 晕厥1、“晕厥”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6、晕厥与眩晕的鉴别§1-4-25 抽搐与惊厥1、“抽搐、惊厥”的概念2、发病机制3、常见病因和分类4、临床表现、临床意义5、伴随症状抽搐与惊厥的鉴别§1-4-26 意识障碍1、“意识障碍”的概念2、意识障碍的分类3、发病机制4、常见病因和分类5、临床表现、临床意义6、伴随症状第二篇体格检查第一章基本方法一、教学目的:1、解体格检查基本检查方法的注意事项2、掌握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二、教学重点:触诊、叩诊、听诊的方法及其特点。
诊断学与实验诊断技术教学设计
掌握各种诊断方法和技术的操析诊断结果,做出正确的诊断结论
添加标题
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添加标题
熟悉诊断学与实验诊断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掌握诊断学与实验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了解诊断学与实验诊断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
培养运用诊断学与实验诊断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会运用诊断学与实验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了解诊断学与实验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从传统到现代,从简单到复杂
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
诊断技术的应用领域:医疗、科研、教育等多个领域
诊断技术的未来展望:更加精准、高效、便捷的诊断技术
诊断学与实验诊断技术的教学内容
诊断学基础知识
实验结果解读与分析
实验目的:掌握实验结果的解读与分析方法
实验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血液、尿液、粪便等样本的检测
01
02
实验步骤:样本采集、处理、检测、结果分析等
实验结果解读: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样本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和变化情况,判断疾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03
04
实验结果分析:结合临床症状和病史,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为诊断提供依据
实验室设备与实验器材
01
显微镜:用于观察细胞和组织结构
04
02
03
离心机:用于分离液体和固体混合物
恒温培养箱:用于培养微生物和细胞
电泳仪:用于蛋白质和核酸的分离和鉴定
05
实时荧光定量PCR仪:用于基因表达分析
06
生物安全柜:用于处理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
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
功能:提供教学资源、课程管理、学习支持等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撰稿人:钟宁王岩)概论: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映、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已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和病因等客观资料(一)临床检验的进展和现状随着近几十年来医学基础学科和边缘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学、免疫学、生物化学、核医学等,以及计算机、生物医学工程等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临床检验之间的联系更为广泛密切,相互交叉渗透日益深人,实验手段和内容不断丰富,已使临床检验逐渐从临床医学领域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间现代医学中新兴的独立的学科。
配备微型电脑的各种自动化检测仪,逐步在全国各级医疗机构普及应用,使临床医学检验的面貌日新月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己从手工操作发展到快速的高度自动化分析;从化学定性的筛选试验发展到高精密度的定量试验;从应用常量标本一次检测一个项目发展到应用微量或超微量标本一次检验多个项目;从必须采血标本检测发展到有些项目经皮肤就可检测的无创伤性检测方法等。
大型实验室还设置电子计算机终端,以完成检验资料的处理、贮存和检索。
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有关专业学科还建立起相匝的临床实验室,开展高难新尖实验项目的研究和推广,从而使检验内容更臻先进完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使临床医学检验成为发展最为迅速、应用高新精尖技术最为集中的学科之一。
这些变化推动临床检验在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虽然同属临床医学检验的范围但两者的研究和教学的目的各有所侧重。
实验诊断学是以检验的临床应用为目的,而检验医学则是以检验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为目的。
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各专业诊断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基础课与临床课之间的桥梁课程,是解释疾病规律以及诊断和防治疾病最基本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临床思维,运用实验结果,综合为临床所用通过检验结果所反映的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客观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来判断健康状况以及指导临床诊断、病情监测、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估等。
检验医学则是着重在检验的仪器、试剂、方法的研究和改进,为临床提供正确的检验结果以及检验项目的开发、检验技术的思维和选择,以及检验的质量控制等为主要内容。
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一)原理用等渗稀释液将全血稀释至一定倍数,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
(二)方法显微镜计数法。
(三)参考值成年男性 4.0~5.5×1012/L成年女性 3.5~5×1012/L初生儿6~7×1012/L(四)临床意义1.红细胞减少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低于参考值的下限。
(1)生理性减少①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和血容量的增加常导致造血原料的相对不足,如未能注意补充可致贫血。
②妊娠,特别是中、后期妊娠,为适应胎盘血循环的需要,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导致血液稀释及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均可导致贫血。
③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而出现贫血。
(2)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寻致的贫血,如造血原料缺乏、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破坏或丢失过多等。
2.红细胞增多指单位容积血液内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高于参考值的上限。
(1)相对性增多见于血浆中水份丢失过多血液浓缩而使其有形成分相对增多。
如大面积烧伤、连续多次的呕吐、腹泻、多汗、多尿以及消化道恶性肿瘤晚期长期不能进食等。
(2)绝对性增多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加。
①生理性增多多与机体缺氧、血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等有关.见于高原生活、胎儿和新生儿、剧烈的体力劳动等。
②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先天性法鲁四联症、严重的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肺动-静脉瘘等。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为干细胞疾病,其特点为血容量持续不断地增加,红细胞数可达(7~10)×1012/L,血红蛋白可高达170~250g/L之间。
血红蛋白测定(一)原理血红蛋白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后者与氰结合形成稳定的棕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HiCN在规定的波长和液层厚度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消光系数,据此可求出血红蛋白浓度。
(二)方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三)参考值成年男性120~165g/L成年女性110~150g/L初生儿170~200g/L(四)临床意义同红细胞计数。
但在各种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减低不一定呈平行关系。
染色血涂片成熟红细胞形态学检查各种贫血时,随着贫血程度的加重成熟红细胞常可出现大小、形态、染色等形态学方面的改变,这些变化对于推断贫血的原因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红细胞大小和血红蛋白含量方面1.红细胞大小方面正常红细胞(normocyte)平均直径7.5μm小红细胞(microcyte)直径<6μm大红细胞(macrocyte)直径>10μm巨红细胞(megalo cyte)和超巨红细胞(extra megalocyte)前者直径>15μm,后者>20μm。
红细胞大小不等(anisocytosis)指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悬殊(相差一倍以上)的情况,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
2.血红蛋白含量方面正常色素性(normochromic)红细胞经瑞-姬氏染色后呈淡琥珀色,中心1/3处着色较淡为生理性中心淡染区。
低色素性()在并不厚的血涂片上成熟红细胞之间平行叠连呈串状排列。
主要见于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百原血症等。
7.红细胞形态不整(poikilocytosis)指成熟红细胞形态发生各种明显变异而言,如三角形、泪滴形、帽盔形、新月形、梨形、棍棒型等。
畸形红细胞增多主要见于较严重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及DIC时。
(三)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1.嗜碱性点彩(basophilic stippling)指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胞质内存在的嗜碱性黑蓝色颗粒,实为残存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
常见于重金属中毒及较严重的增生性贫血等。
2.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 bodies)系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胞质中的紫红色圆形小体,直径多为1~2μm,可一个或数个,其本质为细胞核的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后。
3.卡博氏环(Cabot’s ring)为一紫红色细圈状结构多位于嗜多色性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可能为幼红细胞核膜的残余物也可能为胞质脂蛋白变性所致。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较严重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4.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erythrocyte)由于髓血屏障的存在,正常成人外周血不见有核红细胞。
在溶血牲贫血(包括急、慢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及造血系统恶性疾患(如各种类型的白血病及骨髓转移癌等)等常于外周血中见到数量不等的幼红细胞。
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White blood cell count and differential count)(一)原理将全血用稀酸溶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内,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内的白细胞数。
(二)方法显微镜计数法(三)参考值白细胞计数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白细胞分类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碱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四)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中所占百分率最高(50%~70%),因此它的数值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
(1)中性粒细胞增多①生理性增多见于胎儿、新生儿,妊娠5个月以上白细胞增多可达15×109/L,分娩时疼痛和产伤可使其进一步增高,如无合并10症于产后2周左右恢复正常;剧烈运动、严寒、暴热等刺激也可见白细胞增多。
以上一过性白细胞增多在去除影响因素后不久则可恢复正常,系边缘池内的白细胞过多地进入循环池所致,而持续时间较长的白细胞增多则与贮备池加快释放等有关。
②病理性增多A.反应性增多最常见于急性化脓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其白细胞总数的增高视感染范围、严重程度及机体反应性如何而有所不同.轻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正常,分类时可见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多>l0×109个/L并可伴轻度核象左移;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明显增高常>20×109个/L并出现明显的核象左移。
感染过于严重如感染中毒性休克或机体反应性较差时白细胞可不增高反而减低但伴有严重的核象左移。
严重的组织损伤如严重的烧伤、机械性损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塞等均可见白细胞增高,并可借此来区别心梗与心绞痛。
大量血细胞破坏内脏(如肝、脾)破裂或宫外孕破裂所致大出血,此时白细胞可迅速增高,达20×109/L,且可出现于血红蛋白降低之前。
急性中毒见于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安眠药、有机磷等中毒;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也常见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
以上反应性白细胞增多常与边缘池内细胞过多释放入血且机体动用贮备池、成熟池乃至分裂池内的白细胞有关。
B.肿瘤性或持续性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者白细胞一般<100×109/L,分类时以原、幼粒细胞为主,而慢性型者白细胞常>100×109/L,分类时以中幼、晚幼以下各阶段粒细胞为主,并伴有较多的嗜酸、嗜碱粒细胞,此时须与中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相鉴别。
(2)中性粒细胞减少①某些感染见于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如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及病毒感染时如无并发症均可见白细胞减少。
②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非白血性白血病,此时白细胞可<1×109/L,分类时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非白血性白血病只有经骨髓检查才能确诊。
③慢性理化损伤度长期接触电离幅射(如X射线等,或应用、接触某些化学药物、有毒物质(如氯霉素及含有机磷的农药等)。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因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减低。
⑤脾功能亢进肿大的脾脏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破坏过多的白细胞及分泌过多的脾素灭活了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素。
2.嗜酸粒细胞增多、减少的临床意义(1)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①反应性增多A.过敏性疾患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风疹、食物过敏、血清病等均可见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可>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