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方案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方案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导言: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不仅是了解过去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学历史教学方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第一部分: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所需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和过程,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和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中学历史教学方案应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1.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后果,培养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
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2. 提供不同的历史观点和解释,鼓励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评价。
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分析,学生可以培养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质疑和探索,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第三部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中学历史教学方案应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1.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分析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和资料,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细节,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后果,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
3. 鼓励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比较和对比分析。
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比较和对比,学生可以发现历史事件的共性和差异,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四部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不同的历史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考历史总结历史学科的思维与方法
中考历史总结历史学科的思维与方法历史学科是中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科目,通过学习历史,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过去的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总结中考历史学科的思维与方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历史考试。
一、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1. 追溯思维历史学科强调的是对过去事件的追溯与还原。
学生应该善于通过考古学、文献学等方法,寻找历史事件的根源和发展过程,以便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追溯思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事件的背后原因、动机和结果,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
2. 反思思维历史学科不仅仅是纯粹的事实描述,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事件的反思来获取深层次的启示。
学生需要从历史事件中提取经验和教训,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
反思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挑战。
3. 比较思维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事件的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思维,学生能够发现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了解事件的特点和规律。
比较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对历史事件进行分类和梳理,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历史学科的方法1. 文献分析历史学科以文献为基础,通过研究和分析各种历史文献,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背后的意义。
学生在备考中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查找历史资料等方式,提高文献分析的能力,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2. 事件观察历史学科注重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研究。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历史事件中的人物、社会背景、环境变化等因素,深入了解事件的本质和影响。
事件观察可以帮助我们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3. 地图解读地图是历史学科中重要的工具之一。
通过地图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中的地理背景和地理变化。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地图知识,掌握地图解读方法,提高对历史事件中地理因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统计分析在历史学科中,统计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通过统计各种历史数据,学生可以了解历史事件的数量、规模和趋势,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高中历史学科是一个要求学生具备较高思维能力的科目,必须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能够分析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和相互联系。
下面给出一些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方法:1. 提倡多角度思考:历史事件往往有不同的解释和观点,学生应该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人物等角度,了解不同的历史事件有不同的解释和影响。
2. 增强历史事件的关联性:历史事件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学生需要能够理解这种联系。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用时间线的方式将相关的历史事件串起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
3. 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分析:学生需要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来进行历史事件的分析,如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事件的背景是什么?事件的影响是什么?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
4. 进行历史事件的讨论和辩论:通过组织讨论和辩论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可以设立不同的立场,让学生分别进行辩论,以培养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历史事件。
5. 关注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社会环境:历史事件往往是在特定的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发生的,学生需要了解这些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发生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信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
6. 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对于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细节非常重要。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
7.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历史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思维能力,即对于历史事件和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8.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学生需要具备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历史事件的主要特点和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历史学科是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对于他们的学业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至关重要。
下面是几种培养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方法:1. 深入了解历史背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应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
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才能真正理解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从而培养出批判性思维。
2. 进行历史资料的分析:历史学科是建立在历史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的,学生应该学会分析历史文献和资料。
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历史书籍、研究历史文献,或者参观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历史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深入研究,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3. 学会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应该主动提出问题,并努力寻找答案。
他们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进行小组讨论、参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来进行思考和研究。
通过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学生可以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学会进行历史比较:历史学科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比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和发展。
学生应该学会进行历史比较,例如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等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历史比较,学生可以加深对历史事件和发展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出辩证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5. 拓宽视野,了解多元文化:学生应该拓宽历史视野,了解多元文化。
他们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参观历史遗址等方式,了解不同文化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通过了解多元文化,学生可以培养出开放性思维和文化宽容性。
6. 进行历史项目研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项目进行研究。
他们可以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化等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历史项目研究,学生可以培养出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
7. 反思历史经验和教训: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历史发展进行反思。
他们可以探讨历史事件的原因、发展过程和结果,并从中总结出历史经验和教训。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思维能力提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重要的目标。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核心素养不仅涵盖了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更强调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全面而深入地理解历史,并能够将历史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唯物史观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它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时空观念让我们能够将历史事件和人物放置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中,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其背景和影响。
史料实证则要求我们依据可靠的史料来论证历史观点,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进行理性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家国情怀则是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那么,如何通过培养这些核心素养来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呢?首先,唯物史观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
例如,在学习封建社会的兴衰时,通过唯物史观的指导,学生能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他们会明白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是封建社会矛盾的根源,从而导致了封建社会的必然衰落。
这种思维方式让学生不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表面描述,而是能够深入探究其内在的因果关系。
时空观念的建立有助于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脉络。
当学习世界近现代史时,将各个国家的工业革命、政治变革等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和地理空间进行梳理,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看到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的发展差异,以及同一地区在不同时期的演变。
这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出全局的历史视野。
史料实证则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面对众多的历史资料时,学生需要学会辨别其真伪、可靠性和价值。
例如,对于某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史料记载。
学生通过对这些史料进行比较、分析和考证,能够形成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盲目接受既定的观点。
这种批判性思维在解决现实问题时也同样重要,能够帮助学生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做出理性的决策。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随着教学理念和教育手段的不断变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成为了历史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更能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并通过对历史的深入思考,更好地认识当下。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要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可以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相声、魔术等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历史世界,强化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同时,在教学中,需要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开口交流,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亲切贴切,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效果。
二、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其次,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述历史事件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展开讨论和分析。
同时,在教学中,可以大量运用讨论、辩论、研讨和阅读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进而培养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可以给予学生许多初探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历史学习新知识,理清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拓宽学生的眼界和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注重历史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历史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在教学中,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将其应用于生活之中。
比如教授明清的禁烟令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思考现代社会的吸烟问题,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一禁令的重要性;也可以结合学生所在的时代特征,让学生从自身生活中观察历史,体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和感悟。
四、注重历史学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历史学科知识系统庞大,时间跨度较长,很容易让学生感到迷茫。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历史学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和逻辑关系。
比如,可以将知识点按照时间轴线索贯穿起来,让学生认清学习知识的发展轨迹;还可以将不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让学生把握学习的大局,体现学科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历史学科是一门广阔而深厚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同时还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探究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才能真正领悟历史的内涵和意义。
因此,针对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我们需要采取一些针对性的培养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评估和观察的能力。
在历史学科中,学生需要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审视历史资料和事件,对其进行评估、比较和分析,从中找出相似性、差异性和联系性。
1. 培养观察力观察力是批判性思维的前提。
学生需要具有观察历史资料和事件的能力,能够全面地了解历史事实和现象。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多种历史资料和事件,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整理,然后让学生对不同资料进行对比。
2. 培养比较分析能力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了解历史事件和资料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来进行比较分析,例如演讲、讨论、小组活动等等。
3. 培养评价能力学生需要具备评价的能力,对历史事件和资料进行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探究性思维是指在探究过程中,能够问问题、构建假设、调查数据、归纳结论等一系列思考过程。
在历史学科中,学生需要具备探究性思维能力,能够在探究中提出问题、研究资料、探究事件等。
1. 培养提问技能提问技能是探究性思维的基础。
学生需要能够询问、质疑和探究事物的性质和特征。
在教学中,可以使用提出问题和课题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学生在进行历史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应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例如收集资料、分析文本、考证历史事实等研究技能。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实践探究、别具匠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研究技能。
创新性思维是指在面对新问题和挑战时,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指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它对于个人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以及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理解至关重要。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历史,还可以培养人的批判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方法,帮助读者提升历史思维能力。
一、多读历史书籍阅读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
通过不同作者、不同时期的历史书籍,可以帮助读者获得不同的历史视角和思维方式。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历史著作,如《资治通鉴》、《史记》等,也可以关注一些新近出版的历史研究成果。
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积累大量的历史知识,扩展自己的历史思维边界。
二、学会提问提问是激发历史思维的有效方式。
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者听取历史演讲时,要学会对所看到的或者听到的事实、事件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以是关于历史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历史人物的动机和思想等方面。
通过提问,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三、进行对比分析历史思维需要善于进行对比分析。
可以选择不同历史时期或者不同地区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提升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例如,可以对比研究中世纪欧洲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探究它们的异同之处,从而加深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
四、拓展跨学科知识历史思维能力需要建立在广泛的知识基础之上。
历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文学、哲学、艺术、经济等多个学科密切相关。
拓展跨学科知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参加学术讲座等方式,了解不同学科对于历史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以及它们与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参与相关讨论参与相关讨论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可以参加历史学术活动、加入历史研究团队或者参与线上历史论坛。
通过与其他历史爱好者的交流和讨论,可以分享自己的见解,了解不同观点,扩展自己的历史思维。
六、学习历史研究方法学习历史研究方法有助于培养系统性的历史思维。
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一、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需要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历史是一门纷繁复杂的学科,内容广泛,而学生的精力有限,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历史,就需要引起他们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鲜活的历史人物、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只有学生对历史感兴趣,才能主动去了解历史,才能激发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注重历史教学的启发式和探究式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需要注重历史教学的启发式和探究式。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启迪学生灵感、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教学方式。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学习,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建立对历史的认识。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活动的教学方式。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研究历史文献、了解历史事件、分析历史资料等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际探究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需要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方式进行历史思考的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分析能力、历史辨析能力、历史比较能力、历史判断能力、历史推理能力等。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分析、历史练习题、历史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注重历史课外拓展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需要注重历史课外拓展。
学生在课内学习历史知识的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参观博物馆、参加历史讲座等方式进行历史知识的拓展。
历史课外拓展可以让学生在实际中了解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需要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作业、历史测验、历史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行评价,从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怎么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课题组成员进行积极地探索研究论证,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
概括起来主要是:1、指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只有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最终有效地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因此,在平时历史课上,尤其是开学时的历史导言课上,一定要讲解一下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教师指出,正确的学习方法,是贯穿于预习、上课、复习和课外活动的全过程之中。
学历史首先要做好预习,预习是主动的学习,能提高自学能力和上课质量。
预习的基本要求,一是自知梗概,二是提出问题;上课是很重要的学习活动。
它是帮助你理解知识、识记教材的过程,也是感受思想教育的过程,直接关系学习质量的高低。
在历史课上学生要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等“五到”,同时要做到“史实清楚”、“概念清楚”和“联系清楚”;历史课是一门记忆量很大的学科,所以必须重视复习。
历史复习的有效方法,可概括为:趁热打铁,纠偏补漏;循序渐进,集腋成裘。
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课堂为主渠道,但不应该忽视课外活动这条辅助渠道。
有益的课外活动,能增长见闻,开阔眼界。
这些活动包括课外阅读历史读物,收集资料,参观游览历史古迹,文化名城等,访问历史名人专家等。
2、运用恰当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教学方法,应根据思维的内容,特点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1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一个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质。
因此,教学中应尽可能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指导阅读。
重视指导学生阅读书,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
2.3巧设疑难。
“思源于疑”,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问而产生的。
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窦时,才能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建议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建议1.培养学科思维能力:历史学科强调研究、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去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历史问题讨论中,教师可以提出不同观点,鼓励学生就这些观点进行辩证思考和探究。
2.强调历史知识的批判性运用:历史学科的核心不仅包括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历史文献、历史事件以及历史材料中寻找证据,展开历史推理和论证。
例如,提问学生在一些历史事件中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要求学生给出理由和依据。
3.促进多元文化视角:历史学科应该关注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历史,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多元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例如,在授课中引入多个历史案例,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4.强调历史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历史学科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技巧。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小组讨论、辩论和演讲等活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历史写作能力,让学生不仅能够描述历史事件,还能够进行历史解读和评价。
5.重视历史思维方法和工具的培养:历史学科具有自己的思维方法和工具,例如历史研究方法、解读史料的方法和历史地图的应用等。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和活动引导学生使用这些方法和工具去理解历史事件。
例如,在学习一些历史事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时间线和地图等工具去分析事件的因果关系和时空背景。
7.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和反馈: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例如开展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等,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教师应该提供及时和具体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总而言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培养学科思维能力、批判性运用知识、多元文化视角、历史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历史思维方法与工具、跨学科学习与研究以及适宜学生发展的评价与反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核心能力。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思维能力提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历史思维能力提升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过去,还能为我们的未来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成为了历史教育的关键目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
唯物史观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它让我们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能够更科学地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
时空观念则要求我们将历史事件和人物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中去理解,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演变。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来验证和解释历史,培养我们的实证精神和研究能力。
历史解释则是在掌握充分史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和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读,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家国情怀则是让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那么,这些核心素养与历史思维能力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历史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涵盖了分析、综合、比较、评价等多个方面。
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无疑为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唯物史观的掌握有助于我们形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
当我们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去看待历史时,就不会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原因。
例如,对于工业革命的研究,如果仅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去理解,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通过唯物史观的指导,我们会发现工业革命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其次,时空观念的建立能够让我们的历史思维更加清晰和准确。
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意义和影响可能会有所不同。
比如,同样是一场改革,在不同的国家和时代,其原因、过程和结果都可能大相径庭。
只有将其放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考察,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本质和价值。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逻辑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逻辑能力历史是一门重要且有趣的学科,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然而,许多学生往往对历史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历史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逻辑能力呢?一、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逻辑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和案例,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此外,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倡导批判性思维历史学习不仅要掌握历史事实,更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讨论和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客观地评估历史事件,并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注重历史思维的训练历史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地图、历史图片等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训练。
例如,让学生根据历史文献进行推理和分析,解答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历史思维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提高他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四、强化逻辑思维的培养逻辑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所运用的逻辑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让学生参与历史辩论赛,要求他们根据事实和论据,提出合理的观点和论证,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辩证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项目研究或案例分析,让他们运用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解决历史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五、提供多样化的评估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逻辑能力,评估方式也需要考虑多样性。
传统的历史考试往往偏重记忆和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有效评估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逻辑能力。
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研究报告、辩论赛等形式来评估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逻辑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所需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还能提升他们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并提供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学生理解和接受历史事实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与学生生活和经验相联系的历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
例如,组织考古学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挖掘文物的过程;利用历史照片和实物展示,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想象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存在和重要性,从而培养起他们的历史意识。
二、引导学生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应当具备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与研究。
例如,通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古代文明会有诞生和衰败的过程?”等问题,激发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思考和思维激活。
同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历史研究方法,例如阅读原始资料、开展历史调查等,培养学生掌握历史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能。
三、促进学生的历史推理能力历史推理能力是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时所需要的一种推理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历史案例或者事件,要求学生进行推理分析和论证。
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份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证据,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学科方法进行推理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辩论讨论和辩论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模拟辩论,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和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理解。
通过这样的讨论和辩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现象,并锻炼自己的表达和论证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历史观点和学术争议,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独立的历史思考和见解。
五、扩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也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指能够独立思考、理性思辨、勇于冒险尝试的能力。
而高中历史学习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了教育界和学生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探讨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
一、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注重对过去事件和人物的重构和解读,通过分析、比较和推理得出结论。
这种特点使得历史学科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思考问题的多个角度,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思维的实践。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1. 提供多样化的资料: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包括文献、图片、视频和实物等多种形式的历史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读这些资料,培养他们的见识和思考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或有争议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内在原因和影响,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种案例分析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促进他们形成独立的思考方式。
3. 开展讨论和辩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或辩论活动,让学生在积极互动中思考问题、交流见解。
这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4. 进行实践探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历史实践活动,例如实地考察、历史文物鉴赏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的真实和魅力。
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历史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学生自主学习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指导。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撰写研究报告、参与学术竞赛等方式,自主探究和学习。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独立的学习习惯。
高中阶段如何提高历史学科能力
高中阶段如何提高历史学科能力历史学科在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历史眼界和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科目。
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以下是我提出的建议和实际执行方案。
1.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是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实施方案:组织学校历史社团,定期举办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展览等活动,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并激发兴趣。
2. 多维学习:历史学科需要综合各个学科知识进行学习。
鼓励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积极了解相关学科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实施方案:在教学中引入地理、政治、艺术等学科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多维度,并且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全面的历史观。
3. 深入研究:历史学科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而非单纯记忆知识点。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实施方案:进行小组讨论、辩论赛等互动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思考,激发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独立见解。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历史研究项目,提供指导和支持。
4. 多样化评估:评估方式应多样化,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考察,还要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运用。
实施方案: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可以采用开放式问题、研究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估,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提供资源支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历史学科。
实施方案:建设一个多媒体教学平台,提供历史教学视频、电子图书、网络课程等资源,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总之,提高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能力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
通过激发兴趣、多维学习、深入研究、多样化评估和提供资源支持等实施方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提高历史学科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阵地,学生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历史知识,更需要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文化素养、历史方法能力和历史情感态度。
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探讨一下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培养历史思维能力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历史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的历史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
通过研究历史事件,让学生思考事件的成因、影响以及对今天的启示,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激发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历史学科是一个充满未知和谜团的学科,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历史上的一些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历史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历史学科不仅仅是记住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历史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培养历史文化素养1.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悟历史学科是一门注重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学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悟。
通过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名人事迹等,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文化传承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加强历史文化传统的教育历史文化传统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老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历史事件的文化内涵等,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传统的了解和认同,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3.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历史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历史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历史研究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内容,老师可以通过对历史研究方法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历史教学中的思维品质培养举隅
历史教学中的思维品质培养举隅
在历史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历史学科
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分析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等多种思维品质,以便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取得优异成绩。
其一,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历史学科中,学生需要具有对历史
事件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而批判性思维就是这种深入分析的重要
手段。
学生需要从各种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比如针对
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精细推敲,从而扩展学生的认识
能力,并激励他们寻求问题的真相。
其二,分析性思维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学生需要具备从历史
事实中提炼出信息和意义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分析性思维。
学生需要通过将教授的历史故事与相关的历史学科理论进行比较,
从中找到联系和建构个人的理论框架。
与此同时,学生需要进行思
维拓展,比如在分析过程中添加新的维度,进行多重思考等等。
其三,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历史学科需要学生在相互矛盾的文
化和思想中做出合适的选择。
因此,历史学科中需要培养学生独立
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研究历史事实,获得实践经验,并利用这些知识去解决问题。
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在历史学科中创造新的见解。
历史教学的思维品质培养是多方面综合的。
批判性思维、分析
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关键特质。
历史教学中要注
重培养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技巧,以使学生在历史学科中获得更好的
成长水平。
1。
运用问题链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品质
运用问题链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品质问题链是一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培养历史学科思维品质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连续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索历史事件、时代背景和人物思想,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判断等历史思维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如何运用问题链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品质,并从问题链的设计、操作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
问题链的设计要体现问题的连贯性和渐进性。
问题链中的每个问题都应与前一个问题相关联,并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以“黄河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初始问题,可以依次引导学生思考“黄河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是什么?”、“黄河对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有哪些?”、“黄河的治理和保护有哪些问题和挑战?”等问题,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历史认知。
问题链的操作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和互动。
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展示个人观点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如利用互联网搜索、使用多媒体教具等,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提高问题链的深度和广度。
问题链的评价要注重考察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问题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品质,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比较、判断等历史思维能力。
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针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比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要求学生给出充分的理由和论证。
还可以借助课堂演讲、写作等形式,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问题链的运用要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问题链是一种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互动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深入思考历史问题的掌握历史知识和方法。
英语教学中问题链与其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思维品质的培养。
通过问题链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素养作为一种核心素养,对学生的综合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是当前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和培养批判思维等方面,介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以提高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与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有趣的历史案例和故事,让学生通过参与其中,感受历史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二、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分析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历史人物的角色,通过模拟对话、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结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三、培养批判思维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是提高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
在历史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中的多个因素和动因,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文献和史料进行批判性阅读和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四、注重实践应用将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实地考察,如博物馆、纪念馆等,使他们亲身感受历史遗迹和文物的魅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型历史调查、分享历史研究成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结起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培养批判思维和注重实践应用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5-04-01作者简介:赵利剑(1969—),男,北京市人,北京四中,中学高级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所谓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
它是一种历史的认识活动。
在这种历史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科学的历史观,……并用它来考察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
这是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
”[1]学科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学段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历史学科自不能例外。
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应“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学科要求学生应具备哪些基本的学科能力?这是一个在当今的中学历史教学界颇显混乱的问题。
笔者认为,只有对高中历史学科的基本思维能力有较为清晰的界定与判断,才能去挖掘这些能力背后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历史学科思想方法,教师才能据此采取针对性、有效性较强的方法来培养学生形成这些能力。
否则,教学的盲目性难以避免。
笔者以为,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该学科独有的学科思想方法,而这些思想方法则又决定着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能力目标。
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一)再认、再现史实历史学科具有强烈的知识性,学生需通晓“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的纷繁史事,负担着实不轻。
加之试题变幻莫测,学生遂常有“不背肯定不行,背了也不一定行”之感叹。
历史学科为什么必须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史实呢?“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
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2]这段史学定义表达得很清晰:历史研究的结论必须建立在历史事实的基高中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赵利剑(北京四中,北京100034)摘要: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教师要从再认、再现历史史实,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并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论点,比较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异同,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基本的分析和评价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渐进、持久的过程,能力目标的制定应考虑学情,历史教师本身应具备基本的史学理论和历史教学论素养,应持续关注学术研究动态,才能更好地达成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学科思维;学科能力培养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28X(2015)04-0070-05DOI :10.16398/ki.jbjieissn1008-228x.2015.04.015北京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第29卷第4期2015年8月Vol.29No.4Aug.201570础上,不可“放空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认识和历史阐释的基本原则。
这一原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更大大有助于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言之有据的原则待人接物、为人处世。
欲使学生形成并强化这一意识,教师的授课应符合两个基本要求:真实、全面。
“历史叙事,贵在求真,故是否真实,兹事体大。
”[3]170个中缘由何在?当代史家沈志华先生认为:“历史就是你走过的道路,给你记录下来。
如果你连自己走过的是条什么道路都不清楚,你往后怎么走?真实的历史才能真正给你教育、教训,给你经验,让你去判断未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
……人们都说,历史是面镜子,……你来照镜子,我给你做一面哈哈镜,照出来就变形了,那还怎么正衣冠,知兴衰。
镜子越接近于真实,取得的经验教训也就越接近于真实。
”①固然,去伪存真主要是史学研究者的本职工作,但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教师也应恪守求真、求实这一原则。
教师在课上所讲述的史实、引用的材料、阐释的观点,都需事先甄别鉴定,以确保其相对真实性。
这就需要教师持续关注史学动态和研究成果。
例如,“袁世凯告密”曾被视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关键性因素。
而经黄彰健、茅海建等史家考证,已证实袁之告密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之后。
教师如沿用旧说,固属抱残守缺,更不利于学生对戊戌变法失败之真正原因的理解,难以形成符合实际的历史认识。
历史是复杂、多样、多角度、多维度的。
学生历史观念形成的基础,除真实外,还有全面,即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尽量还原历史的全貌,不可论其一点,不及其余。
例如,义和团运动固然有其反抗外侮的合理性,也有其愚昧、迷信的落后性,还曾经被清廷中的顽固势力所利用。
这些因素在授课中不可偏废。
(二)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论点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或从中选取某些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论点,简言之,即为“处理史料”的能力。
史料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对史料(文字)进行阅读、理解、信息提取、提炼观点,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历史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例如:2012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第20题: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答案:D本题的三个错误选项中,A 项将“债主”等同于“高利贷者”,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而B 项则从伯明翰一个城市人口变化情况中得出“英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的结论,属“以偏概全”之误;C 项同理。
类似题型在2012-2014年高考北京文综卷中连续出现,不应视为偶然现象。
笔者认为,这类题型背后有一重要史学思想方法支撑,即“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九分证据不能说十分话”。
换言之,对史料不可做过度引申,应建立起史料和史论之间的恰当的对应关系。
以教材内容而论,史实、结论二者兼而有之。
史实需记忆,结论需理解,教师应结合史实对结论、观点进行解读,不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否则便有“贴标签”之嫌。
学生掌握的史实和史论分离,“论从史出”便成为空话。
例如,“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这一结论,需结合儒学发展进程进行诠释,否则学生容易简单地把“官方哲学”等同于“官学”,从而把儒学成为“官方哲学”的时间提前至汉代,与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混淆。
其关键在于:理学之前的儒学基本不具备哲学的特点,因此,汉代儒学固然①据沈志华接受山东电台经济频道“小凤直播室”栏目记者采访录音整理。
史实结论A 罗马法规定,债务人无力还债时,债主有权将他卖为奴隶古罗马的高利贷者政治地位很高B 1801-1844年,英国的伯明翰市人口从7.3万增加到20万19世纪初,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C1860年,俄国的工厂中雇佣工人占61.4%当时资本主义的雇佣生产方式已经在俄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D 1910年,德国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的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8%当时德国已经出现了居于垄断地位的大企业组织赵利剑:高中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71北京教育学院学报位居“官学”地位,但仅是“主流意识形态”之意,而只有经宋儒发展,儒学才可称为“官方哲学”;再如,“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这一观点,需要教师补充相关法学知识予以具体说明。
又如,“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这一观点,更需“瞻前顾后”,即结合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的对比及宗教改革后的史实予以解释。
文艺复兴是欧洲近代人文主义思潮兴起的开端,但其影响范围仅限于知识分子和文艺领域,而宗教改革则是欧洲几乎每个人都需参与的事情,因此其影响范围大大超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伟大意义在于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如学者所言:“宗教平等的兴起正是否定宗教的划一性;复以强迫划一信仰的废案,此一运动终于发扬光大,蔚为壮观。
它不是意味着所有的人都须信仰同一上帝,也不是说所有的人都须在同一方式下信仰上帝。
相反的,它意味着人人都应有同样的自由,根据他们自己良知所指示的方式来信仰上帝———如果良知不让他们这样做的话,他们还根本有不信神的自由……”[4]这便是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作出的最重大的贡献———确立了信仰自由的原则。
(三)能比较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异同历史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现象的总和,它的发展是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辩证结合,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结合。
历史发展这种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的情况,构成了历史现象之间不会完全相同,但在某些各有特点的现象之间仍然存在着本质上的共同性。
通过历史事件间的相互比较,可以从共同性中寻求规律性,从差异性中探索矛盾的特殊性。
对比需要素材,笔者以为,这素材,也就是教师在授课中需要注意把握的重要环节之一:概括历史现象的特点。
人们认识现象总是从识别某一现象的固有特点开始的,然后从与它相似的现象中加以比较和概括,得出一个类化了的概念,这些类化了的因素就是各个现象间的共性,即一般规律。
而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又各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就是个性。
揭示个性可避免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中的抽象化、概念化倾向。
可见,无论概括共性还是揭示个性,基础都是对历史阶段、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基本特点的把握。
而对于学生而言,掌握历史现象的特点,也可以避免与其他历史现象的混淆,防止迷失在历史的海洋中。
例如,史学家许倬云这样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
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
”[5]在这里,许先生提到了该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民族、文化的重整。
而该特点及其表现则与现行教材内容基本吻合,学生完全可以根据所学———魏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和佛教兴盛———解释这一历史特征。
这既强化了学生“史论结合”意识,同时又加深了对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征的理解。
再如,“近(现)代化”是所有国家与民族在近现代不可逃脱的命运。
但殊途同归,一元多线,面对这一历史潮流,不同的国家、民族,因其文化、环境、机遇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出现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与模式。
如英国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实行社会变革,在传统政治制度的框架内实现国家权力重心的变化;法国的变革过程则曲折反复,暴力色彩强烈,下层民众的参与度高;德国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统一,在西方国家中后来居上,但政体带有专制色彩;俄国则属近代化进程中的后进者,始终未完成向近代民主政体的过渡;而日本的近代化运动则是受外来威胁引发,是近代亚洲唯一保持民族独立和最早进入近代国家行列的国家,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和军事扩张性……教师如能结合史实对这些特点一一详解,学生不仅可避免张冠李戴的错误,更可进一步领悟历史发展的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