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14防治原则

合集下载

行测 常识讲义笔记整理(中医)

行测 常识讲义笔记整理(中医)

中医常识(笔记)【说在课前】今天晚上主要讲解中医常识,“悬壶济世医考生,妙手回春解杂症”横批“包治不上岸”。

今天晚上的主讲老师为粉笔老中医李卜,字时珍,号仲景。

中医相对来说是非常专业的学科,常识中考查的较为简单,课上有些知识点是初中高中历史中学习过的内容,因此不会讲解过于专业的中医知识,本节课只针对常识考试。

【思维导图】【梳理】中国古代医学:基础理论:理论特点(同其他体系有何不同)、脏象学说(脏象指器官,研究人体器官的基本组织)、病因学说(研究正常的人为什么会生病)、疾病防治原理(了解生病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药性理论、针灸。

中医史:名医名著(历代名医、著名的医学著作)、常考典故(同中医相关的典故)。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一)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解析】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把人看成统一的整体。

如甲头晕、腰痛、腰膝酸软,中医看病可能不会调理甲的头和腰,会调理甲的肾,原因:中医把人看成统一的整体,腰痛有可能是肾虚。

辨证论治:证指原因、机理,弄清楚病的原因和机理,同一种病可能是不同的原因和机理造成的。

如每个人的感冒不同,有可能是风寒,也有可能是风热,因此在治疗中可以辨别清楚、对症下药,会更快的治愈。

中医被誉为我国的“国粹”,我国一共有三大“国粹”,另外两个为京剧、国画。

注意针灸、昆曲不是“国粹”。

(二)脏象学说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解析】脏象学说,中医把器官分为: 1.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考点:记住五脏六腑分别是什么。

三焦是中医中特有的功能性器官,实际是不存在的,指人所有的器官一起代谢水液的功能。

帮助记忆:肠、胃、胆、三、胱。

主要器官的功能: 1.心: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形成血压【解析】心的功能: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心脏的跳动即为心肌的收缩和舒张,一收一舒产生动力,把血液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ppt课件
候类型。
治则的确立
根据证候类型,确定治疗原则和 方法,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

治疗方案的设计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
效果。
三因制宜
因人制宜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个体差异,制定 不同的治疗方案。
因时制宜
根据季节、气候等时间因素,选择适宜的治疗方 法和药物。
因地制宜
感冒时正气虚弱,邪气入侵,治疗时应扶 助正气,祛除邪气,如用黄芪、党参等补 益药,同时用麻黄、桂枝等祛邪药。
三因制宜
预防为主
根据感冒的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因人 制宜,如春夏感冒多用清凉解表药,秋冬 感冒多用温热解表药。
通过加强锻炼、饮食调理等措施,提高身 体免疫力,预防感冒的发生。
高血压的中医防治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 防治原则的理论基础 • 防治原则的具体应用 • 防治原则的实践案例 • 总结与展望
01 中医基础理论概述
中医的基本概念
01
02
03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 整体,各个器官、组织相 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防治原则的未来发展方向
1 2
现代医学融合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防治原则应积极 与现代医学融合,取长补短,提高疾病的防治效 果。
科学研究
加强中医防治原则的科学研究,深入挖掘其科学 内涵,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3
国际化发展
推动中医防治原则的国际化发展,加强国际交流 与合作,让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中医防治原则。
调理气血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防治原则)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防治原则)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防治原则)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总分:168.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33,分数:66.00)1.《临证指南医案》所谓“阳气之变动”指的是( )(2011年第13题)A.风气内动√B.气机逆乱C.火热内生D.暑热扰神此题考查风气内动的定义,属于识记型考题。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

内风的病机,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等。

2.阴损及阳的病机主要是指( )(2004年第7题)A.阴虚不足,虚阳上越B.外感阴寒之邪,伤及阳气C.阴液亏损,虚热内生D.阴寒雍盛,阳气浮越于外E.阴液亏损,累及阳气化生不足√此题考查阴阳的病机内容,属于理解型考题。

阴损及阳是指由于阴液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而耗散,从而在阴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阳虚,形成了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A选项和C选项为阴虚阳亢表现;B选项外感引起而非阴虚引起;D选项为阴盛格阳。

故选E。

3.急躁易怒主要与下列哪项功能失调有关( ) (2004年第6题)A.魂不守舍B.髓海空虚C.肝血不足D.肝升太过√E.心神失养此题考查肝气失调的病理表现,属于理解型考题。

急躁易怒为肝火上炎,为肝之阳气升发太过的病理表现。

神不守舍是心神失养的病理表现,髓海空虚则肾精亏虚的病理表现;肝血不足多见头晕目眩,肢体麻木等症状;心神失养多见失眠多梦甚则怔忡等表现。

4.气逆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不确切( )(2002年第13题)A.嗳气,呃逆B.头胀痛,甚则昏厥C.咳逆气喘D.眩晕耳鸣如蝉√E.面红目赤易怒此题考查气逆的病机表现,属于理解型考题。

气逆,为气机升降失常,脏腑之气上逆的病理状态。

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

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而易怒,甚则昏厥猝倒。

D选项属于肝阴虚的症状。

5.阳损及阴的病机,主要指( )(2001年第11题)A.阳气虚损,气化不利,水湿积聚B.外感温热阳邪,伤及阴液C.阳虚不能制阴,阴寒内盛D.阳气虚损,阴液化生不足√E.阳热遏伏.拒阴于外此题考查阴阳病机的内容,属于理解型考题。

9防治原则

9防治原则

1 指导思想:治病求本 2 治则:治标治本,正治反治,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三因制宜 3 治法: 八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具体治法: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等 治疗措施:内服,外用,针灸推拿等
治病求本: 是中医学治病的主导思想。 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辨析出疾病的 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 的本质进行治疗。 病因病机是对疾病本质的抽象认识,故 求本,实际上就是辨清病因病机,确立证 候。 例如头痛病
3.体质 因先天禀赋与后天生活环境的不同,个体体质存 在着差异。 一方面不同体质有着不同的病邪易感性,另一方 面,患病之后,由于机体的体质差异与反应性不同, 病证就有寒热虚实之别或“从化”的倾向。 体质不同治法各异: 偏阳盛或阴虚之体,当慎用温热之剂; 偏阴盛或阳虚之体,则当慎用寒凉之品; 体质壮实者,攻伐之药量可稍重; 体质偏弱者,。
(二)防止病邪侵害
1. 避其邪气
2. 药物预防
二、既病防变
(一)早期诊治 意在把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防止其传变或 危变。其一要求医者掌握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规 律,善于发现病变苗头,早期诊断,早期进行有 效彻底的治疗。 (二)防止传变 1.阻截疾病传变的途径 2.先安未受邪之地
第二节 治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 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 对临床立法、处方、用药、针灸等具有 普遍的指导意义。
(一)养生以增强正气 养生,古称“摄生”。中医养生学的主要特点
是整体调摄,它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扶正避邪;②形神共养; ③预防、治疗与养生相结合。
养生的意义: 一是预防疾病; 二是延缓衰老。 常见的养生方法: 1.顺应自然 2. 养性调神 3. 护肾保精 4. 体魄锻炼 5. 调摄饮食:注意饮食宜忌;药膳保健 6.针灸、推拿、药物调养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

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是对人的整体观念,二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1.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2.论治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与论治的关系二、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2.阴阳学说的内容3.五行的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4.五行生克乘侮五行之间并不是静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学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和相克联系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相乘和相侮,来探索和阐释事物之间的协调平衡被破坏后的相互影响。

5.相生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作用。

规律:6.相克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规律:7.相乘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规律:8.相侮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规律:相克与相乘、相侮的异同:相克——正常、生理相乘、相侮——异常、病理相乘与相侮的不同: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相侮与相克次序相反(二)藏象 1.五脏肝、心、脾、肺、肾。

2.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3.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4.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胆:贮存与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体外。

膀胱:贮尿和排尿。

三焦:有总司人体的气化作用,为水液代谢的通路。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中医基础理论》要点主讲人:邓先立时间:2013年1月20日14:00 地点:会议室参加人员:全体医护人员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学科;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变化、运动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学科。

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体系。

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想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①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百家争鸣);②医药知识的积累(扁鹊利用情绪变化治病的精神疗法。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③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直接观察法(解剖方法)和间接观察法(是把活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通过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类比推理);“心主身之血脉”。

);④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精气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地中医学的唯物主义生命观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建立。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建立。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试卷2(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急则治其标D.标本兼治疾病预防包括:(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2.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属于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急则治其标D.标本兼治外邪侵袭人体,如果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

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

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临床上治疗肝病,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既病防变法则的具体应用。

3.正治是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A.逆其证候性质,逆治√B.顺其证候性质,顺治C.逆其证候性质,顺治D.逆其证候性质,逆治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4.下列哪项不属于“正治”A.“寒者热之”B.“通因通用”√C.“虚则补之”D.“热者寒之”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5.“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A.阳盛而阴相对未虚B.阴盛而阳相对未虚√C.阴阳俱盛D.阴阳俱虚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答案: B
2. 某男, 10 岁。反复发作咳喘 3 年。现病情稳定,偶有咳嗽,舌淡红苔白,脉 滑。上述病证应采取
A.治本 B.治标 C.先治标后治本 D.先治本后治标 E.因人治宜
答案: A
3. 某女, 71 岁。 2 月前因恼怒而昏仆倒地,不省人事,经救治神志清醒。现半 身不遂,痰涎较多,神疲乏力,舌苔白腻,脉弦滑。上述病证应采取 A.扶正 B.祛邪 C.扶正与祛邪兼用 D.治本 E.治标
答案: C
B1 型题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 C.早期诊治 D.治病求本 E.缓则治本 1. 正治属于
答案: D
2. 反治属于
答案: D
A.正治法 B.反治法 C.治本法 D.治标法 E.祛邪法 3. 寒“因寒用 ”属于
答案: B 4. 寒“者热之 ”属于
答案: A
A.未病先防 B.既病防变 C.早期诊治 D.治病求本 E.缓则治本 5.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属于
答案: A
9. 通“因通用 ”的治疗方法属于 A.正治法 B.反治法 C.治本法 D.治标法 E.祛邪法
答案: B
10. 热“因热用 ”的治疗方法属于 A.正治法 B.反治法
C.治本法 D.治标法 E.祛邪法
答案: B
11. 下列属于反治的是 A.寒则热之 B.热则寒之 C.虚则补之 D.实则泻之 E.塞因塞用
B.涌吐 C.补气 D.祛痰 E.清热利湿
答案: C
24. 因体质、年龄不同而用药各异属于 A.因人制宜 B.因时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病求本 E.扶正祛邪
答案: A
A2 型题 1. 某女, 28 岁。足月产后 4 个月,阴道一直出血,血量时多时少,色暗红,有 血块,腹痛,血块流出后腹痛缓解。舌质暗淡,脉弦涩。上述病证应采取 A.寒因寒用 B.通因通用 C.虚则补之 D.实则泻之 E.寒则热之

防治原则-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配图很多)

防治原则-中医基础理论课件(配图很多)

(1)损其有余
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①泻其阳盛:“阳胜则热”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物以泻其偏盛之阳热,此
即“热者寒之”之意。 ②损其阴盛:“阴胜则寒”的实寒证,宜用温热药物以消解其偏盛之阴寒,
此即“寒者热之”之意。
(2)补其不足
即“虚则补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中任何一方虚损不足的虚证。 ①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当阴虚不足以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的虚热证时,
1.增强人体正气
(1)顺应自然 是使各种生理活动与自然界的节律相应而协调有序,保持 健康,增强正气,避免邪气的侵害,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2)养性调神 七情太过,不仅可直接伤及脏腑,引起气机紊乱而发病, 也可损伤人体正气,使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减退。心的生理功能是喜宁静, 心静则神安,神安则体内真气和顺,就不会生病。
精可致精亏,治宜补气填精并用。
(4)调理精血津液的关系
“精血同源”,故血虚者在补血的同时,也可填精补髓;精亏者在填精补髓 的同时,也可补血。“津血同源”,病理上常有津血同病而见津血亏少或津 枯血燥,治当补血养津或养血润燥。

三因制宜
①因时制宜
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时”,一是指自然界 的时令气候特点;二是指年、月、日的时间变化规律。
(2)急则治标 病证急重时的标本取舍原则是标病急重,则当先治、急治 其标。另外,在先病为本而后病为标的关系中,有时标病虽不危急,但若不 先治将影响本病整个治疗方案的实施时,也当先治其标病。
(3)标本兼治 当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治。
举例:肿瘤、哮喘

扶正与祛邪
(一)扶正祛邪的概念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及康复能力。适用于各种虚 证,即所谓“虚则补之”。

中医基础理论预防与治则

中医基础理论预防与治则

概念: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治则。
采 用的方药 性 质与病 症 中假 象 的 性 质 相同 , 故又称 为“从治”。 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适用范围: 疾病的 征象 与 其 本质不 完全相 符 的病证。 如热证见 寒象 、 寒 证见热 象等 。 这类情况 较少
(2) 反 治 的应用
( 2 )血病治则
治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 宜补肝不宜伐 肝。 宜降气不宜降火。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 吐血》:“吐血三要法: 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逆上壅也,行血 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血凝,血凝则发热恶 食,病日痼矣。 宜补肝不宜伐 肝。经曰: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者也。 肝为将军之官,主藏血。吐血者,肝失其职也。养肝 则肝气平而血有所归,伐之肝虚不能藏血,血愈不止 矣。 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即火降,火降 则气不上升,血随气行,无溢出上窍之虞矣。降火必 用寒凉之剂,反伤胃气,胃气伤则脾不能统血,血愈 不能归经矣。”
光” 扶阳以制阴
阳中求阴——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 中适当佐用扶阳药 。
( 2 )补其不足 (偏虚)
阴阳并补 适用于阴阳两虚证。须分清 主次来治疗。
回阳救 阴
亡阳——益 气 回阳固 脱 亡阴——益 气
都是一身之 气的突然大 量脱失,故 治脱均要兼 峻剂补气如 人参
调整阴阳的分析与总结
1 、损其有余 适用于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实热:清热 - 热者寒之。 阴盛则寒——实寒:祛寒 - 寒者热之。 2 、补其不足 适用于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补阴(以抑阳):阳病治阴。 “ 壮水之主,以制阳 光。” 阳虚则寒—补阳(以抑阴):阴病治阳。 “ 益火之源,以消阴 翳。” 阴中求阳:适用于阳虚。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阳中求阴:适用于阴虚。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指A.未病先防B.既病防变C.急则治其标D.标本兼治正确答案:B解析:疾病预防包括:(1)未病先防——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

(2)既病防变:早期诊治,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知识模块:防治原则2.下列哪项不属于“正治”A.“寒者热之”B.“通因通用”C.“虚则补之”D.“热者寒之”正确答案:B解析: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知识模块:防治原则3.滋阴以制阳适用于A.实热证B.实寒证C.虚热证D.虚寒证正确答案:C解析:阴阳互制之调补阴阳:(1)滋阴以制阳——适用于阴虚阳亢的虚热证——阳病治阴。

(2)扶阳以制阴——适用于阳虚阴盛的虚寒证——阴病治阳。

知识模块:防治原则4.阳中求阴适用于A.阳偏衰B.阴偏衰C.阴阳两虚D.阴阳亡失正确答案:B解析: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1)阴中求阳——治疗阳偏衰时,在扶阳剂中适当佐用滋阴药。

(2)阳中求阴——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

(3)阴阳并补——适用于阴阳两虚证。

须分清主次来治疗。

(4)回阳救阴——适用于阴阳亡失者,其中亡阳者宜益气回阳固脱,亡阴者宜益气救阴固脱。

知识模块:防治原则5.“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依据是A.阴阳互根互用B.阴阳对立制约C.阴阳相互转化D.阴阳消长平衡正确答案:A解析:阴阳是互根互用的,故阴阳偏衰亦可互损,因此在治疗阴阳偏衰的病证时,还应注意“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中医(专长)-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

第十三单元防治原则第一节预防预防,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1.未病先防(1)养生以增强正气。

主要是在未病时采用自身预防保健措施,从预防的角度看,可增强自身的体质,提高人体的正气,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2)防止病邪侵害。

其措施主要有:①避其邪气,《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②药物预防以防止病邪伤害。

2.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后,力求做到:(1)早期诊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2)防止疾病的传变:①阻截病传途径;②先安未受邪之地。

既病防变属于A.治病求本B.治未病C.因人制宜D.因地制宜E.因地制宜『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预防,即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第二节治则治则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的总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治疗方法是治则的具体化,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从属于一定的治疗法则。

一、正治与反治1.正治(逆治)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适用于疾病征象与疾病本质一致的病证。

具体方法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反治(从治)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的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

具体方法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1)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

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指用补益方药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

如血虚的经闭、肾阳虚的尿少癃闭、脾虚的脘腹胀满、精血津液不足的便秘等,均应以补益药进行治疗。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模拟试卷5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模拟试卷5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防治原则)模拟试卷5(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1,分数:22.00)1.正治是医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A.逆其证候性质,逆治√B.顺其证候性质,顺治C.逆其证候性质,顺治D.逆其证候性质,逆治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逆,是指采用方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即通过分析疾病的临床证候,辨明疾病性质的寒热虚实,然后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不同方法去治疗。

正治法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证。

由于临床上大多数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性质是相符的,如寒病即见寒象,热病即见热象,虚病即见虚象,实病即见实象等等,所以,正治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2.“泻其阳盛。

治热以寒”适用于A.实热证√B.实寒证C.虚热证D.虚寒证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适用于人体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有余的实证。

泻其阳盛,治热以寒:适用于阳盛而阴相对未虚的实热证,兼阴虚佐以滋阴。

损其阴盛,治寒以热:适用于阴盛而阳相对未虚的实寒证,兼阳虚佐以扶阳。

3.阴中求阳适用于A.阳偏衰√B.阴偏衰C.阴阳两虚D.阴阳亡失阴阳:互济之调补阴阳: (1)阴中求阳——治疗阳偏衰时,在扶阳剂中适当佐用滋阴药。

(2)阳中求阴——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

(3)阴阳并补——适用于阴阳两虚证。

须分清主次来治疗。

(4)回阳救阴——适用于阴阳亡失者,其中亡阳者宜益气回阳固脱,亡阴者宜益气救阴固脱。

4.下列对“阴病治阳”的叙述正确的是A.王冰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B.这里的“阴病”指的是阴虚C.“治阳”即治疗阳盛D.以上都不正确√阴病治阳:因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寒偏盛者,应补阳以制阴,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素问·至真要大论》注语。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称之为“阴病治阳”。

这里的“阴病”指的是阳虚则阴气相对偏盛,治阳即补阳之意。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防治原则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防治原则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及答案:防治原则一、A11、下列疾病中应采用“急则治其标”的是A、二便不通B、脾虚泄泻C、阳虚外寒D、阴虚内热E、气血两亏2、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A、扶正祛邪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因时制宜E、未病先防3、虚人感受外邪,应采用的是A、治标B、治本C、标本兼治D、先治本后治标E、反治4、塞因塞用适用于A、食滞腹泻B、肠热便结C、瘀血闭经D、脾虚腹胀E、热结旁流5、属于正治的是A、热因热用B、以通治通C、热者寒之D、用热远热E、以补开塞6、属于反治的是A、寒者热之B、以寒治寒C、以寒治热D、以热治寒E、热者寒之7、属于从治的是A、治热以寒B、寒者热之C、阳病治阴D、用热远热8、热者寒之属于A、正治、逆治B、反治、从治C、正治、从治D、反治、逆治E、标本同治9、塞因塞用属于A、治本B、逆治C、反治D、治标E、正治10、用补益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其治则是A、塞因塞用B、攻补兼施C、实者泻之D、虚者补之E、通因通用11、补阳时适当配伍补阴药的方法称为A、阴中求阳B、阳中求阴D、阳病治阴E、以上均非12、属于既病防变的是A、调摄精神B、锻炼身体C、起居有节D、药物预防E、早期诊治二、B1、A.治未病B.扶助正气C.因人制宜D.因时制宜E.因地制宜<1> 、用寒远寒,用热远热,属于A B C D E<2> 、治病时考虑年龄属于A B C D E2、A.热因热用B.寒因寒用C.塞因塞用D.通因通用E.热者寒之<3> 、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属于A B C D E<4> 、用补益药治疗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属于A B C D E3、A.热因热用B.寒因寒用C.塞因塞用D.通因通用E.虚则补之<5> 、对热结旁流应采用的治疗方法是A B C D E<6> 、对真寒假热应采用的治疗方法是A B C D E4、A.塞因塞用B.寒者热之C.热因热用D.寒因寒用E.通因通用<7> 、适用于脾虚腹胀的治则治法是A B C D E<8> 、适用于真热假寒证的治则治法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急则治标,适于病情严重,在疾病过程中又出现某些急重症状的情况。

中医基础理论理论防治原则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理论防治原则ppt课件

”养生家当以脾胃为先” ——《景岳全书》。
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对脾胃的调养,常用 的方法有
①饮食调节(勿使过饥或过饱)
②药物调节(白术 山药 薏苡仁等)
③精神调节(防止思虑伤脾)
④针灸按摩等(摩腹 灸足三里)
精选ppt课件最新
18
养生的基本原则
(四)保精护肾
指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来调养肾精,使精 气充足,体健神旺,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 的。
养生的基本原则
(二)形神共养 形指形体,神即精神活动。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形与神俱“ 形神共养 :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也 要注意精神的调摄。
精选ppt课件最新
14
养生的基本原则
静以养神:清静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 神等,以保持神气的清静,达到强身的 目的。
精选ppt课件最新
15
养生的基本原则
精选ppt课件最新
4
养生的意义
禀受于父母,先天而生
(一)增强体质 决定体质的因素
先天因素 后天因素
出生后受到饮食、起居、 劳动、锻炼等因素的影响
体质——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
“先天不足精选pp,t课件最后新 天可补”
5
养生的意义
(二)减少疾病 与发病有关的两个方面
发病的内在依据
发病的重要条件
正气
邪气
中医基础理论精品课程
第九章:防治原则
学习目标
❖ 掌握养生的含义及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 掌握预防、治则、治法的概念 ❖ 了解中医主要治则及其运用
精选ppt课件最新
1
第一节 预 防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 的发生与发展。
精选ppt课件最新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血虚经闭、气虚便秘、 脾气虚腹胀等。 宜用补益的治法。
通因通用
前一个通,指具有通利功用的方药; 后一个通,指实性通泄下利的现象。 通因通用,是 用具有通利功用的方
药治疗通泄下利症状的实证,即 以通治通。适用于真实假虚证。
如:食积性腹泻、热结旁流、 瘀血性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 频等。 宜用通利泻下的治法。
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应用: 西北地区—病多风寒,治宜辛温
东南地区—病多湿热,治宜苦寒
因人制宜,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
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 年龄—老人多虚,宜补;实邪,攻补兼施。 —小儿多伤食或寒温不调,慎用补法, 勿投峻剂,药量宜轻,疗程宜短。 • 性别— 妇女宜注意经孕产乳等特殊时期 • 体质— 阳盛阴虚之体—慎用温热药 阳虚阴寒之体—慎用寒凉药
调血
血虚则补 调理血液的运行 血瘀—活血化瘀 脉流疾迫—清热凉血 出血—止血
调理气血关系
气滞血瘀 — 行气为主,佐以活血 气虚血虚 — 补气为主,佐以补血 气不摄血 — 补气为主,佐以止血 气随血脱 — 益气固脱止血 气血两虚 — 益气养血
调津液
滋养津液 —适用于津液不足证 祛除痰饮水湿 —适用于痰饮水湿证
重时,应标本同治。 如:益气解表。
正 治 与 反 治
正治 ,是指逆其病证候性质而治,
又称“逆治”。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 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逆者正治” 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寒者热之
寒,指证候的属性; 热,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寒证表现为寒象,用温热性质的 方药治疗,称为寒者热之。
如: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药 里寒证用辛热温里方药
热者寒之
热,指证候的属性; 寒,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热证表现为热象,用寒凉性质的 方药治疗,称为热者寒之。
如:表热证用辛凉解表方药 里热证用苦寒清热方药
虚则补之
虚,指证候的属性; 补,指治法和方药的功用。
虚证表现为虚象,用具有补益功 用的方药来治疗,称为虚则补之。
中医基础理论
防治原则
治 则 治 法
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法则。 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 导下而制定的,对临床各科病证的 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指导 意义。
治则与治法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 具有原则性和普遍性意义; 治法是从属于一定治则的具体治疗大法、 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针对性较强,较为 具体而灵活。
寒因寒用
前一个寒,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后一个寒,指病证出现的的假寒征象。 寒因寒用,是 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
疗具有假寒征象的阳盛病证,即 以寒治寒。适用于真热假寒证。
如:患者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 同时见四肢厥冷、脉沉。 宜用寒凉的方药。
热因热用
前一个热,指治法和方药的性质; 后一个热,指病证出现的的假热征象。 热因热用,是 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
调整阴阳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虚不能制阳,导
致阳亢而出现的虚热证,采用滋阴的方法治疗。
②阴中求阳:治疗阳偏衰时,在扶阳中佐以滋阴。使“阳
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阳中求阴: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中佐以助阳,
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③阴阳双补
调 理 气 血
调气
气虚则补—调补脏腑功能(尤重脾胃) 调理气机—调理气机紊乱的病理状态 —顺应脏腑气机的 升降规律
急则治其标,指在标病紧急,可能
危及生命,或后发之标病影响到先发 之本病治疗时,要先急治其标病,后 缓图其本病。 如:大小便不利 大出血 慢性病患者,复感外邪
缓则治其本,指在标病不急时,要
针对病证的本质而治疗本病。 如:痨病肺肾阴虚之咳嗽,应滋养肺 肾以治本; 气虚自汗,应补气以治其本。
标本兼治 ,即标病与本病俱急并
如:扶正祛邪是治则 扶正:益气、养血、滋阴、补阳 祛邪:发汗、清热、活血、吐下
治则、治法的层次结构
主导思想
治病求本
正治反治,治标治本 扶正祛邪,调整阴阳 调理气血,调整脏腑 调摄精神,三因制宜




治疗 汗、吐、下、和 八法 温、清、补、消 具体 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治法 治疗 内服、外用 措施 针灸、推拿
正治与反治
相同之处: 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 故同属于治病求本的范畴。 不同之处: 正治适用于病变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 病证;反治则适用于病变本质与临床征 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
调 整 阴 阳
• 1.损其有余 • 2.补其不足 ①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虚不能制阴,导
致阴盛而出现的虚寒证,采用补阳的方法治疗。
治标治本 调整阴阳 调理气血 调整脏腑 三因制宜
扶 正 与 祛 邪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 高机体的抗邪能力。
祛邪,即祛除病邪,使邪去而正安。
扶正祛邪相兼
扶正兼祛邪:即扶正为主,辅以祛邪。 适用于以正虚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如: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
祛邪兼扶正:即祛邪为主,辅以扶正。 适用于以邪实为主的虚实夹杂证。
调 整 脏 腑
三 因 制 宜
三因制宜,是因时制宜、因地 制宜、因人制宜的统称,指治疗疾
病时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 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相宜的 治疗方法。
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时间节律变化和
季节气候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 应用:
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 用热远热。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区的地
疗具有假热征象的寒盛病证,即 以热治热。适用于真寒假热证。
如:患者四肢厥冷、下利稀薄、小 便清长、精神萎靡、舌淡苔白;同时 见身热、口渴、面赤、脉大。 宜用温热的方药。
塞因塞用 前一个塞,指具有补益功用的方药; 后一个塞,指因虚而闭塞不通的现象。 塞因塞用,是用补益功用的方药治疗 闭塞不通的虚证,即以补开塞。适用 于真虚假实证。
如:气虚:补气; 阳虚:补阳; 血虚:补血 阴虚:补阴
实则泻之
实,指证候的属性; 泻,指治法和方药的功用。
实证表现为实象,用具有祛邪功用 的方药来治疗,称为实则泻之。
如:瘀血用活血化瘀法 湿盛用祛湿的方法 食滞用消食导滞的方法。
反治,是指顺从病证性质表现的假
象而治,又称为“从治”。适用于疾病 本质和现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 “从者反治” 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如:暑热病,耗气伤津。
治病求本 ,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
须寻求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 本原因进行治疗。 是治病的主导思想、根本原则。 本,三种理解: 阴阳规律 疾病本质 病变的主要矛盾
治 标 与 治 本
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在中医学中常 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
邪正:正气为本,邪气为标; 病机与症状:病机为本,症状是标; 疾病先后: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 继发病是标; 病位:脏腑病为本,体表病为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