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摘要:通过对中学数学教学分析,提出需要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施创新教育,以期达到素质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创新教育;教学课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以及新课程的实施,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创新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它能启发诱导,激励人们去探索开拓,发现创造。
教育家林崇德先生曾经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
如何在数学教育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浅谈一下: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
中学生好奇心理强,怀疑心理浓,求知心理高,表现心理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刻意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动机,增强创新意识,好奇心理是促进创新性设想的强大动力,可以说科学是从好奇心发展起来的,教学中要注意爱护和激发好奇心,让他们善于从平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发现不平常的因素。
怀疑心理是诱发创新的开端,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引导他们动用已掌握的知识创新性地获取新知识,表扬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激发他们迎难而上,他们的创新思维,就一定会得到发展。
学生的自我表现心理蕴藏着挑战、自强、好胜,若能好好运用,不失为一种优良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催化剂,催化他们积极地思考,认真地探索。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思维境界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的境界,让数学知识以情境为载体,赋予生命力,为思维活动提供较好的切入口,使学生在情境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题材有关的情境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创造这种“不协调”是为了制造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积极地进入思维境界。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而小学高年级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教师应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创造性。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鼓励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散思维。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解决方法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有趣的题目,让学生自己思考找到解决方法,然后与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路。
通过这样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培养创新思维。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创新思维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个人的思维能力,也需要他们具备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讨论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依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对原有知识与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设想、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通俗地讲就是指不依赖、不盲从,喜欢质疑,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和“最佳”。
笔者在小学数学课堂训练中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作了一些探索。
一、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一切科学发现始于问题,始于问题激发出来的探索活动。
问题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产生问题的源头,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一)根据课题,提出问题例如,教师出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后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提出自己想得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有学生说:“什么是分数?”也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分数是谁发明的。
”有的学生说:“最小的分数是几?最大的分数是几?”……教师从中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带着强烈的需求进入数学学习过程。
(二)根据数学情景提出问题例如,我在教百分比时,先出示条件,让学生根据应用题的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校园里有松树25棵,杨树20棵”,同学们充分思考后一般可以提出如下一些问题:①松树是杨树的百分之几?②杨树是松树的百分之几?③松树占总数的百分之几?④杨树占总数的百分之几?⑤松树比杨树多百分之几?⑥杨树比松树少百分之几?⑦松树比杨树多总数的百分之几?通过提问并解决问题,可以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实践探索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基础上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重视引导学生实验操作我在教学“体积”的概念时,在一个盛满水的水桶里放入一块砖,使学生观察到水溢出来了,这样学生就直观地理解了物体具有占据空间这一特征。
学生通过重复上述实验过程,悟出了砖的大小与流出水的体积有关系。
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认识了“体积”这一概念,而且还能主动地借助于固体的体积去研究液体体积,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的愿望及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奇思妙想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奇思妙想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思维小学数学奇思妙想:认识数学中的创新思维在小学阶段,数学是一个重要且基础的学科。
然而,有些学生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科目,缺乏创造性和趣味性。
然而,事实上,数学是一门富有创新思维的学科。
本文将探讨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思维,并提供一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一、问题拓展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拓展是指在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更加深入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例如,老师可以提出一个简单的几何问题,例如计算一个正方形的面积。
然后,老师可以考虑更复杂的情况,例如计算一个不规则形状的面积。
通过这样的问题拓展,学生将被鼓励思考更多创新的解决方法。
二、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另一种方法。
数学游戏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数学概念,同时提供有趣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例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数独游戏,要求学生用数字填充空白,同时满足每行、每列和每个九宫格内数字之和为固定值的条件。
通过解决这些数学游戏,学生将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
实践探究是指将数学概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数学现象。
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不同地块的面积,让他们亲自感受到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将培养创新思维和实际应用数学的能力。
四、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指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
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学生将被激发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老师可以提问:“有限的资源如何分配才能使尽可能多的人受益?”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学生可以通过思考不同的方法,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
这样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五、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通过与同学合作,学生可以交流和分享想法,合作解决问题。
例如,在数学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共同研究一个问题,并找到多种解决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一、教学方法1.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
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求解某一物体的表面积或体积,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计算公式。
这样的做法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 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游戏、实验、绘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 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彼此学习,共同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引入数学应用将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能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的实际用途,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2. 引入跨学科知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引入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如自然科学、艺术等,使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互贯通,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3. 引入数学史与数学名人数学的发展历程、数学名人的故事往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通过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环境2. 创设自由探究的学习环境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创设自由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方面下功夫。
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在未来社会中能够胜任各种复杂的任务。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数学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它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
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出了一些见解:借助数学故事,激发创新欲望;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动手操作,探索创新的有效途径;开放性尝试,强化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欲望创新意识有效途径“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现代教育是教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去创造的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
数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借助数学故事,激发创新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研究方法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例如,教学“圆周率”这个概念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有一位数学家祖冲之,通过大量的计算,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这个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是我国古代数学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
通过祖冲之以其顽强的毅力在数学方面作出卓越的贡献,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无疑将起着极大的激励作用。
二、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意识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宽松、生动、活泼的气氛,可以使情绪具有动机和知觉作用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并指导行为。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控求的心理取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需要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亲其师而信其道”,情感融洽,学生才敢想敢说。
教师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学生就对教师有感情,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
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微笑面对学生,良言激励学生,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风解,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在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创新的基础。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敢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在长期的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情境,设疑启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浓厚兴趣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
这种“怀疑感”是对真理积极探求的一种潜意识,是未来人才不可缺少的可贵心理品质,而引疑的关键是教师的设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因此,成功的情境创设,应该是不断地给学生思维的契机,处处设疑、激疑、释疑,不断触动学生强烈的需求和动机,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积极独立思考,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学习的欲望,激起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热情。
二、渲染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用填灌式教法,单纯以灌输为目的,而应通过创造各种较贴近生活实际、自然愉快又令学生感兴趣的情景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消除他们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使他们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课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欣赏与本节知识相关的一些图片,开展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授“打折销售”这课时,教师可以扮演不同职业角色或让学生自己扮演,为学生创设情境,给学生想象空间,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其投入到数学教学中。
学生天性好奇、好动、好玩、好胜,情感易变,教师就要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情感更加深刻、更加稳定。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 ) 诱 发 学 生 思 维 灵 感 四
首先 要 使 学 生 学 好 有 关 的 基 础 知 识 次 ,新 知 识 、其
的 产 生 除 去 推 理 外 , 常 常 包 含 前 人 的想 象 素 , 因
题 ” 时 ,有 这 么一 道 习 题 :“ 路 队 修 一 条 3 0 修 60米 的公 路 ,前 4天 修 了全 长 的 1 ,照 这 样 的速 度 ,修 / 9 完 余 下的工 程 还 要 多 少 天 ? ”笔 者 引 导 学 生 从 不 同 角
度 去 思 考 ,用 不 同方 法 去 解答 。
( ) 鼓励 学 生求异 思 维 三
体 表 现 。这 种 思 维 能 力 是 正 常 人经 过 培 养 可 以具 备
的 、那 么 如 何 堵 养 学 生 的 创 造 思 维 能 力 呢 ?在 教 学
求 异 思 维 是 创 造 思 维 发 展 的基 础 。它 具 有 流 畅 性 、变 通 性 和 创 造 性 的 特 征 。求 异 思 维 是 指 从 不 同 角 度 、不 同方 向 ,去 想 别 人 没 想 到 、去 找 别 人 没 有 找 到 的方 法 和窍 门 。要求 异必 须 富 有 联 想 ,好 假 设 、 怀 疑 、幻 想 ,追 求 尽 可 能 新 、尽 可 能 独 特 ,即 与 众
用 上具 体 量 :
解 一 :3 0 + (6 O l + 1— 6 0 3 0 x/ 4 4 9 解 二 : (6 0 3 O x1 )÷ (6 0 l9 4 30 — 6 O / 9 3 0 × /÷ )
解 三 :4 【30 ~ 60 l )÷ ( 0 x /) × (60 30 x / 9 3 0l ] 6 9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领悟到一个新道理,产生新思维,从而大胆实践,去探索新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如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把生活实际的需要作为问题的来源。
例如,“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内容,我们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两相邻墙面与地面的位置关系,然后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验证两个平面垂直?进而指出建筑工人在砌墙过程中,常用一端系有铅锤的线来检查所砌的墙面是否和水平面垂直。
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惊讶、困惑”,并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以问促思,以问促变。
教师在课堂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是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数学交流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将触发思维的因素显现:即问题是怎样想到的?是什么使我这样想?为什么这样想?再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趣,乃是唤起青少年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因此,参与和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重要一环。
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口,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操作、观察、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促进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任。
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乐于创造的课堂氛围,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一、加大课堂内容和学习思维的开放性首先是加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社会生活相联系。
小学学科教学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实践性都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的事物引进课堂,如新的科学技术、新的建设成就、新的生活发现等;还要把学生的眼光由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激发学生关心生活,注意生活中的小事,在生活中学习知识,把知识用于生活,加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
课堂开放最重要的是思维的开放。
对课堂问题和解决方案,不要求一统,不搞一言堂,不设标准答案,允许各种不同的观点存在。
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
求异思维是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不依常规地思考问题,标新立异地大胆设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采取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寻求多样性答案。
如在教学求长方体体积一章时,求如下图所示模型的体积。
让学生讨论如何求得右图模型的体积。
部分学生把右图看成一个长5厘米,宽10厘米,高3厘米的大长方体,然后减去一个长(5-2)厘米,宽10厘米,高(3-1.5)厘米的小长方体;部分学生把这个模型分成长5厘米,宽10厘米,高1.5厘米和长2厘米,宽10厘米,高(3-1.5)厘米的两部分;还有的学生把这个模型分成长(5-2)厘米,宽10厘米,高1.5厘米和长2厘米,宽10厘米,高(3-1.5)厘米的两个小长方体。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让大家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做为以培养学生精确的运算能力、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数学教学,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然成为我们数学教师研究的热门课题。
其中改革课堂教学又是教师必经之路。
1、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
要想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切实转变观念,转换角色,要恰当处理“教”与“导”的关系,变“教”为“导”。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教”,而是“导”,是指导学生“学”,引导学生“学会”到“会学”。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导”其开窍,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的氛围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
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
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3、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当前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开放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下的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教授小学数学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
下面是一些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提供开放性问题和挑战:给学生提供具有多种解决方法的开放性问题和挑战,鼓励他们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案。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不仅限于课本上的内容。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思考的能力。
鼓励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分享思路。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创新思维的交流。
提供多种解决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多种解决途径,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思维。
注重思维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他们解释自己的想法和思考方式。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提供实践机会:除了课堂上的练习,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实践机会,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尝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方法和想法,即使可能会犯错误。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气和创新意识。
提供反馈和评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估,帮助学生改进和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以上是一些方法和策略,可以帮助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创新思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从而敢于思考、敢于提问、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不轻易批评和否定学生的回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创新。
例如,在课堂上,当学生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时,教师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即使这个思路可能存在一些错误,也要先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然后再引导学生一起探讨,找出其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比如,在教授“乘法运算”时,可以创设一个购物的情境:“小明去商店买铅笔,每支铅笔 2 元,他买了 5 支,一共需要多少钱?”通过这样的情境,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乘法的意义,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创新。
三、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质疑和提问是创新思维的起点。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教材、质疑教师、质疑权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错误或者悬念,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解数学定理时,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个错误的证明过程,让学生去找出其中的错误,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正确的证明方法。
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共同完成一个学习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创新思维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还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一、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能够让学生感到自由和安全,从而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当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时,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而不是简单地否定或批评。
例如,在讲解一道数学题时,不要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让学生先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解法。
即使学生的解法有误,也要引导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从中吸取教训。
同时,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思维也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巧妙设置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比如,在教学“面积”这一概念时,可以通过展示两个大小不同但形状相似的图形,问学生:“哪个图形的面积更大?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来?”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他们可能会想出用重叠、分割、测量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
此外,问题情境还可以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超市里正在进行促销活动,一种商品打八折出售,另一种商品买三送一,哪种促销方式更划算?”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对于同一道数学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解题。
在小学数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中怎样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培养:1. 提倡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机会进行探索和发现。
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或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
让学生观察一种数学模式或规律,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和解释。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
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给学生一个数学游戏,让他们自己发现规律,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3. 创设情境,激发创意: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意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故事、游戏、实物等多种方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中获得启示和灵感。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讲述数学家的故事,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4. 鼓励多样性思维:培养学生多样性的思维方式,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提供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策略,让学生意识到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5. 提供合作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合作学习,通过合作交流和融合不同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并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6. 鼓励独立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的能力,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和解决方案。
可以通过给学生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
7. 提供机会展示成果: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创新思维展示出来。
可以在班级内举办一些数学展览或演示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想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信心。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给予他们自主探究的机会,引导思考和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鼓励多样性思维,提供合作学习机会,鼓励独立思考和表达,并提供展示成果的机会。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数学是一门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提倡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而不是机械地记忆公式和定理。
给学生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探索解决的方法。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会逐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学会思考问题的本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通过做题、解题和探索问题,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实际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同时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4.鼓励团队合作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探讨和解题,通过合作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
团队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
5.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帮助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6.鼓励学生探索数学的美数学是一门充满美感的学科,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数学之美,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和兴趣。
通过欣赏数学的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精髓,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以上方法,帮助学生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
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
”可见,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而人的创新素质培养应从小做起。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最主要的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
一、提倡动脑思考,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1.学生自己愿意动脑是创新思维存在的基础我们应提倡教学民主,即教师和学生就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教师应该如何评价学生的进步等问题,共同作出决定。
教师对学生不是下命令,而是提出建议。
在学习形式上,应以个体学习为主,强调独立思考,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和帮助,在此基础上适当地进行小组互助学习和班级交流。
在学习方法上,应采取先尝试后指导的方法,多让学生直接感受、吸收课本内容,领悟规律,以至举一反三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动起来,为学生创新提供可能。
同时,要注意解除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对启动思维、自主学习的畏难情绪,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能和大多数学生一起进步。
2.善于发现问题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教学中,教师应把问题的发现权交给学生,帮助他们经历由敢问到善问的过程。
老师要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对于善于提问的学生应予以表扬。
同时,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对哪怕一些异想天开甚至偏离本教学内容的提问,老师也不要急于否定,而应通过引导让他们回到主体上来。
教学中,学生能否做到善问,这点关健在教师的引导。
怕学生“乱问”耽误教学时间是当前许多老师不敢放手让学生提问的主要原因,殊不知学生只有从提问中才能学会提问。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育学生创新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质量好坏都要及时表扬、保护他们的创新思维,为他们走向创新铺路搭桥。
教学要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比如在概念教学时,可让学生这样想: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能否增加或删改一些字词,或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拓展上质疑。
如何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
如何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高中数学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
数学是一门既注重逻辑推理又具有创造性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可以提高数学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如何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
一、培养问题意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
数学是探究规律和解决问题的学科,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真实情境和复杂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思维。
二、强调数学思维的多样性数学思维的多样性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数学思维不仅仅是解题思维,还包括观察、类比、归纳、推理、创造等多种思维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不同数学思维方式。
例如,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思维,将问题与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
通过培养数学思维的多样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注重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际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建模、实验探究、课外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实践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让他们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通过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问题的敏锐性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总之,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培养问题意识,注重数学思维的多样性以及注重数学学习的实践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也能激发他们探索与解决问题的兴趣。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旨在帮助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激发好奇心方法:引入生活中的数学:通过与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使用购物、运动等实际案例。
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比如“如果你只有五个金币,怎样才能买到这三样东西?”2. 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方法:游戏化教学:运用数学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数独、扑克牌等数学逻辑游戏。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分享各自的思路和发现。
3. 鼓励探索与实验方法:动手实践:让学生进行数学实验,例如使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几何图形的构建,观察和总结规律。
项目式学习:设计与数学相关的实际项目,例如制作预算、规划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运用数学知识。
4. 培养思维方式方法:引导类比和类推: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通过艺术中的对称性来学习几何。
反思与总结: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后进行自我反思,让他们总结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现新的应用场景。
5. 提供反馈与鼓励方法:积极鼓励: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给予及时的表扬与认可,激励他们大胆尝试。
反馈机制: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创新思维上的进步和不足,促进他们不断改进。
结语通过以上方法,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好奇心、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鼓励探索、培养思维方式以及提供积极反馈等,都是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树立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在这种环境中,学生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更能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
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而作为基础课程的小学数学则是一门极具科学个性,能激发学生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课程。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不仅要掌握科学知识,还必须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要从小培养。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非常重要。
现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谈看法。
1.在课堂训练中发展创新思维在基础的训练中要防止死记硬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熟记口诀,运用“对子数”熟记了20以内进位加法表,如有个低年级学生做了一道8+9=?的题,先想8+8=16,因为8+9比8+8多1,所以8+9=17。
这样在熟记加法口诀表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记忆和思维创新能力,缩短了记忆口诀的时间,增强了练习的效果。
2.在新授知识中发展创新思维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一环是新授知识,新授知识过程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讲解要生动有趣,善于提出问题,运用直观教具,注重边讲边练,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这是小学数学所要培养的基础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逐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假设等能力。
创造条件和机会给他们交流和思考,达到让学生会估、会量、会比画的效果。
这样的学习才能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从而给学生提供了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自我表现、自我实现和实践的机会。
情境的创设,目标明确,给思维创新动力。
随意的三根小棒都能拼成三角形,建立了积极健康的数学情感,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在课堂练习中发展创新思维一堂课应该留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
当前数学课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课堂教师讲得多而学生练得少,课堂练习变成了课后练习或课外练习,从而占用了学生的休息和游戏玩耍时间;而且课外作业多,影响了健康,又影响了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的动力。
”在学校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养成创新的习惯,是必要而且可能的。
一、注重转化学会迁移
迁移是已有知识和技能对新知学习的影响。
教学中充分发挥已有知识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类似、解题技能类似的知识进行对照,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诱导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于同中见异,刻意求新。
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良好行为。
探索平形四边形面积公式时,学生用切割平移的方法推导出平形四边形面积公式,在此学习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得知这一知识过程,使学生对平形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撑握更牢固,也让学生明白了有些知识是可以转化、迁移的。
因此,在教学探求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我这样启发学生:我们用什么方法,怎样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能用以前学过的转化的方法把三角形变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吗?可能变成什么平面图形?怎样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然后我给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拼剪、切割、转化,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这样学生就能用前面所学过的,把末知的图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再来进行计算。
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平形四边形。
如下图:
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如下图:
还有学生用两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如下图:
少数学生将三角形进行切割,再进行拼接,也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各种各样的做法都是将三角形变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是平行四边行的特殊形式)从而促进学生用已有知识的进行迁移、转化,在迁移、转化中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清楚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要“除以2”这就使公式更灵活了。
二、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每个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从而保持心理自由,以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分析理解问题,充分地表现和发展自己的发散思维,而无须压抑,不必担心别人的笑话和讽刺,进而迸发出创新的潜能。
如解答:少先小队6人参加植树,按计划平均每人要栽10棵。
实际栽树时,5人就完成了小队的植树任务。
这样实际平均每人多栽几棵?
有位同学提出一种独特的解法:10÷5=2(棵)。
其他同学看到这种方法,马上给予否决,并说这位同学“瞎想”。
此时,我抓住机会及时引导:这位同学求出的2棵是不是本题答案?这样解有没有道理?为什么?学生们经过认真的检验思考,渐渐有所认同,但仍疑惑。
这时,我让该同学说出这样解的理由:因为实际比计划少1人参加植树而完成任务,所以可以把第6个同学的任务10棵,
平均分给实际植树的5人去完成,由此可知实际平均每人多栽10÷5=2(棵)。
之后,我当堂表扬该同学思维创新,敢于冲破常规解法,想别人不敢想,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逻辑思维
托尔斯泰曾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而数学更应当让学生有缜密的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如在教学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养成缜密思考问题的习惯,我出到了下面这道题:
小明和小丽的家相距189千米,小明和小丽同时从家相向骑车而行, 3.5
小时后在距中点245千米的的地方相遇,小丽每小时步行的速度是多少千米?
一看道题许多学生拿笔就开始写了有的学生是:解设小丽的速度是×千米。
列式为:(189÷2-24.5) ÷3.5=20(千米)最后求得小丽的速度是20千米每小时。
看完学生的解题过程,我说你们做的这道题啊,即对,但又不完全对,能再仔细考虑一下吗?用我平时教你们画线段图的方法画一画,看有没有不全面的地方。
看到我这样一问同学们先是呆了一下,然后就开始动手画起线段图来,不一会儿纷纷有学生举手说知道为什么不全面了。
继而同学们又写出了另一种解题思路:(189÷2+24.5) ÷3.5=34(千米)现在求得小丽的速度是34千米每小时。
然后我让学生自己上来说说为什么两次算的不一样?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因为题目中说的是距离中点24.5千米的地方相遇,但没有说是过了中点离小丽远,还是离小明远,题目有两种解释所以就有两种答案了。
还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小华家、小红家、学校在一条直线上,小华家离学样5千米,小红家离学校3千米,小华家离小红家相距多少千米?
一开始学生们都说这很简单就是:5+3=8(千米)但接着又问你们再想想这样做完全对吗?还有没有其它的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他们又拿起笔画了起来,画出了简单的示意图他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这道题原来还有一种解答呢,刚才同学们理解的是学校在两家的中间,小华和小红家在相对的方向上,而现在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小华小红家在同一方向上,而学校在与他们相对的方向上。
那么就应该是:5+3=8(千米)或5-3=2(千米)。
这样一道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才算完整地解答完了。
在数学问题中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地培养是很有必要的,这让学生们在数学问题中能够全面地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思索,也使创新思维有了坚实的基础。
四、倡导求异
求异是创新的基础,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求异开始的。
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新观点、新见解。
如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教材提示仿照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办法,由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组合成一个大的平行四边形,在课堂上我问:你们能想出自己认为更好的办法吗?这样一来,同小组的学生就来了兴趣,他们在一起讨论、交流、合作。
有的学生将梯形的下底的一端延长与上底相等的长度,然后把上底的一端和下底延长的一端连接起来,线相联接就组成了一大三角形,再计算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如下图:
下底上底
梯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 三角形的底×三角形的高÷2
=(上底+ 下底)×高÷2
有的同学联接梯形的对角线,使梯形变成两个大三角形,然后再把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加起来就是梯形的面积如下图: 梯形的面积=三角形1的面积+ 三角形2的面积
=三角形1的底×高÷2+ 三角形2的底×高÷2
=(三角形1的底+
三角形2的底)×高÷2
=(梯形的上底+ 梯形的上底)×高÷2
12
还有的同学联接梯形的两腰的中点,使这个梯形变成两个小梯形,然后把两个梯形组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如下图:
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上底+ 下底)×(高÷2)
= (上底+ 下底)×高÷2
下底上底
对此,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激励质疑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
”疑是思维的启发剂,有疑才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阅读自学中、交流评价中质疑,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同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释疑,从而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教学“一辆汽车6.2小时拉矿74.4吨。
照这样计算,1153.2吨矿,需要几小时?”
不少学生列出1153.2÷(74.4÷6.2)=961(小时)。
交流评议时,有个学生大胆质疑:“为什么要先求每小时磨拉矿多少吨?不先求它,行吗?”我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认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竟相绽放。
有的提出可以先求1153.2位吨里有几个74.4吨,再求需要几小时,即6.2×(1 153.2÷74.4)=961(小时);
也有的提出可以先求拉每吨矿需要几小时,再求拉1153.2吨需要几小时,即6.2÷74.4×1153.2=961(小时)。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机会,创造课堂氛围让学生科学地对待数学问题中的逻辑思维问题,给孩子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放飞思想的火花,让每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展现。
从而也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更有活力和充满神秘的创造性,这样孩子们也会更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