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不胜,为何英明如唐太宗也拿不下它

合集下载

唐太宗的三征高句丽 李世民为报中原王朝之耻

唐太宗的三征高句丽 李世民为报中原王朝之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太宗的三征高句丽李世民为报中原王朝之耻导语:一、背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得隋国力锐减,民心丧失,这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就努力与高句一、背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得隋国力锐减,民心丧失,这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就努力与高句丽荣留王修好,双方于622年交换战俘。

624年,荣留王接受了唐的年号。

唐高祖册封荣留王为辽东郡王、高丽王。

与此同时,唐册封百济武王为带方郡王,新罗真平王为乐浪郡王。

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迫使唐高祖交出皇权并立他为新任皇太子。

李世民随后继承皇位成为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

在唐太宗在位的大多数时间里,唐与高句丽大致维持着友好的关系。

唐太宗试图在朝鲜三国之中扮演老大哥的角色。

626年,唐太宗登基不久就派朱子奢到朝鲜谴责朝鲜三国之间的相互争斗。

雄才大略、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为什么要攻打高句丽呢?主要是高句丽人对中原王朝的极端羞辱和公然挑衅。

原来,经过“四次隋高大战”隋军大败撤退之后,高句丽人把隋军阵亡将士的尸骸堆积起来,构成了一道毛骨悚然的“景观”,供其国人观赏。

此举,足以看出高句丽人的残忍和丧失人道。

唐太宗知道后,义愤填膺,于贞观五年(631年)派人去高句丽收葬了阵亡将士的骸骨,并予以祭奠。

收葬、祭奠壮士的骸骨和亡灵,本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不料却引起了高句丽人的万分恐惧。

高句丽花费了巨大人工物力,在沿唐边境修筑了高丽长城,自夫余城(今吉林四平市以西)至渤海,修筑了长达一千余里的“长生活常识分享。

唐灭高句丽之战

唐灭高句丽之战

唐灭高句丽之战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 发生在高句丽和唐与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历经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位君主。

由于唐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战,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击败。

一.背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得隋国力锐减,民心丧失,这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就努力与高句丽荣留王修好,双方于622年交换战俘。

624年,荣留王接受了唐的年号。

唐高祖册封荣留王为辽东郡王、高丽王。

与此同时,唐册封百济武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新罗真平王为乐浪郡王、新罗王。

626年,李世民随后继承皇位成为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

在唐太宗在位的大多数时间里,唐与高句丽大致维持着友好的关系。

唐太宗试图在朝鲜半岛的三个政权之中保持主导地位。

626年,唐太宗登基不久就派朱子奢到朝鲜谴责朝鲜三国之间的相互争斗。

631年,在得到高句丽荣留王的同意后,唐太宗派特使到高句丽重新安葬阵亡的隋兵。

但唐太宗对于高句丽还是没有放弃征服策略。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4] 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

641年,唐太宗派陈大德出访高句丽。

陈大德在高句丽访问期间,遇到了许多在高句丽安顿了下来原隋朝兵将。

回到长安后,陈大德将这一情况禀告了唐太宗。

唐太宗于是萌生攻打高句丽的想法,但又很快打消了这一念头,说是为免使山东人劳累。

642年,高句丽荣留王打算处死暴力而凶残的渊盖苏文。

渊盖苏文闻讯后,设下陷阱邀请荣留王和他的大臣视察他的军队并设宴款待。

在宴席上渊盖苏文杀死了荣留王的大臣,继而弑杀荣留王,并立其侄子高宝藏为王。

渊盖苏文自封自己为“大莫离支”,控制高句丽军政大权进行摄政。

唐朝得知这一消息后,亳州刺史裴庄曾建议攻打高句丽。

但唐太宗却说他对荣留王的去世表示悲哀,但以乘国丧攻打高句丽并不合适。

如何评价隋炀帝

如何评价隋炀帝

如何评价隋炀帝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皇帝。

他在位期间修建了大运河、营建了东都洛阳、开创了科举制度,并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

然而,这些功绩也伴随着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的指责。

以下是对隋炀帝的评价:
功绩:
1. 隋炀帝修建了大运河,这是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程,它连接了南北方的水路交通,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 隋炀帝营建了东都洛阳,这是一个繁荣的城市,成为当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3. 隋炀帝开创了科举制度,这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百年,为选拔人才、促进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 隋炀帝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这些战争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地位,并对中国的疆域进行了拓展。

过失:
1. 隋炀帝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工程和频繁征战,导致天下大乱,百姓生活困苦。

2. 隋炀帝的统治被普遍认为存在着暴虐和残酷的行为,例如杀害兄弟、逼迫父亲退位等。

3. 隋炀帝的挥霍无度也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困难,导致官员贪污腐败,社会风气败坏。

综上所述,隋炀帝既有功绩也有过失。

虽然他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创新,但他的统治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因此,对他的评价应该是客观、全面的,正所谓其罪也彰,其功也卓,罪在当代,利在千秋!。

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

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

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

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隋炀帝(公元569年-618年在位),原名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

隋炀帝的陵墓被建在扬州西北的雷塘。

隋炀帝和隋朝的迅速衰亡有以下几个原因:1.极端奢华的统治:隋炀帝统治时期,他以巨大的财力和人力投入修建宏伟的工程,如大运河、大同皇宫、宇文泰陵等。

这些工程都是以巨额征役和税收压迫人民,导致了人民的疲惫和不满。

同时,隋炀帝个人也过分奢华,挥霍无度,加重了国家和人民的负担。

2.内外战乱的连续:隋炀帝时期,隋朝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如高句丽、百济战争以及对西部的征战等,导致国家财力和资源的极端消耗。

同时,统治区内部各地的人民也发生了多次起义和反抗,如王世充、窦建德、薛仁杲等割据势力的崛起。

这些战乱和冲突削弱了隋朝的统治和国力。

3.统治政策的失误:隋炀帝对外战争和统治政策的失误也加速了隋朝的衰落。

他在对外战争中采取了过分侵略的策略,导致了国力的严重流失。

在内政方面,他推行了过度的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官员的权力和能力,破坏了地方的稳定和治理效能。

4.强制的政治改革:隋炀帝在统治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继位改元、独断专行等,这些改革不仅导致朝廷内部的纷争和不满,也使得统治政权的稳定性和合法性受到质疑。

此外,隋朝还采取了严苛的屯田政策和征兵制度,对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和人力负担,引起了社会不满。

综上所述,隋炀帝个人的奢侈挥霍、过度的战争扩张、失误的统治政策和过于强制的政治改革等因素,都加速了隋朝的崩溃和速亡。

这些问题的累积最终导致了国家内外的动荡和人民的不满,最终导致了隋炀帝及其朝廷的覆灭。

隋炀帝杨广读书笔记

隋炀帝杨广读书笔记

隋炀帝杨广读书笔记看了两本《隋炀帝杨广》的书。

心里感慨万分。

在这里就谈下我的感想。

说到隋炀帝,大家并不陌生。

并且一听到这个名字马上会给他来两个定义:昏君、暴君。

是他让一个强大的隋朝迅速灭亡了。

关于他的骂声,从隋末农民起义一直骂到现在。

有些人甚至怎么骂都不觉得过瘾。

是的,隋炀帝的确有罪,但我们不能因一罪而废百功啊他做得对的地方还是需要肯定的。

首先我认为他有理想,有追求,更有抱负。

他有超过汉武雄风的雄心壮志。

他要建立比汉武帝更大的功业。

他要做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皇帝。

在他即位之初,就定年号为大业,意在表明自己雄心壮志。

但繁体字的业拆开来就是苦和末,大业就是大苦末,很不吉利。

有人劝隋炀帝换一个年号,隋炀帝偏偏不信邪,一直不肯换。

可见在他心里,成就一番大业就是他的理想、抱负。

再者,他有自己理想奋斗的精神和精力。

有学者统计,隋炀帝在为十四年中,待在大兴城的时间累积不足一年,在东都洛阳时间累积也不超过四年,其余时间都在各地巡游,视察各地情况。

一个皇帝,为了成就一番大业,他放弃了在宫中贪图享乐的机会,用自己的精力跑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其中,他为了加强对西部地区的控制,亲自西巡行河西走廊,一路上爬山越岭,最窄的路只容许一个人过去。

有时从清晨到夜晚都没走完。

好多士兵因此死在路上。

而隋炀帝本人也是狼狈不堪,吃尽苦头。

最后走到了玉门关,在这里设置了四个郡,从此青海和新疆部分地区,纳入了大隋版块。

为了成就一番大业,为了开疆扩土,他吃尽了苦头。

最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做到了至少在疆域上,他超过了汉武帝。

不仅如此隋炀帝也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

他亲征吐谷浑,将其版图纳入隋朝。

他北巡草原,东突厥启民可汗跪在地上请求隋炀帝赐他改穿汉服。

他三次亲征高句丽,梦想着像汉武帝一样将其纳入中原王朝中。

他营建东都洛阳,并以此为中心修建“人”字型京杭大运河,只为了让东西南北地区平衡发展。

此外,他建了很多大粮仓,唐太宗曾称赞他留下了50年都吃不完的粮食。

揭秘:隋炀帝《征高丽诏》兼谈高句丽历史问题

揭秘:隋炀帝《征高丽诏》兼谈高句丽历史问题

揭秘:隋炀帝《征高丽诏》兼谈高句丽历史问题本文导读: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杨广发布《征高丽诏》,这是征讨高丽前的战争动员令和讨伐檄文,同时也是军事部署,从中可了解和分析隋朝、隋炀帝以及征讨高丽军事行动的前因后果和宏观安排。

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是隋文帝的次子,初封晋王。

通过阴谋手段设计废掉兄长太子勇,后弑父登基,成为隋朝的第二位皇帝。

在位仅13年,就将隋文帝艰难创建的强大的统一帝国玩儿丢了,也将自己送入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亡国之君的行列。

公平而论,隋炀帝虽然是暴君和亡国之君,但也算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决非混吃等死的昏庸之辈。

杨广精明、干练,并且具有较高的才气和魄力。

在贪图享乐、施行暴政的同时,杨广也确实想做成一些大事,象开凿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征伐高丽,这些都是影响千古的重大事件。

在短短十几年,就进行这么多的轰轰烈烈的事情,决非一个庸俗之主所能为。

然而不幸的是,隋炀帝一味贪图享乐,好大喜功,狂妄自大,不体恤民情,对国力和百姓的使用和压榨远远超过了极限,最终导致天怒人怨、内外交困,走上了亡国、亡己的道路。

隋炀帝喜好文学,天慧聪颖。

《征高丽诏》从文笔和论事来说,可以说得上是一篇力作,如果不是最后结果的惨败和隋王朝的灭亡,甚至可以将《征高丽诏》称为名篇了。

仅从文学角度说,《征高丽诏》是颇见功底的。

隋炀帝的诏书论点、论据清楚严谨,对比唐太宗的《征高丽诏》,不仅在文学上毫不逊色,甚至感觉有些地方处理得更合理些。

按《征高丽诏》的说法,“高丽小丑”完全是个十恶不赦的侵略者,人口不到隋朝的一郡,竞敢与大隋作对,“此而可忍,孰不可容?”于是大举出兵,先后三伐高丽。

联系到后来唐太宗等也大力征伐看,炀帝征伐高丽本身是有一定道理的,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况且高丽这个小丑何止是酣睡那么简单。

可能换了其他皇帝,只要不是苟且偷安之君,都会出兵讨伐的。

从后世的角度看,隋唐等对高丽的征讨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至于具体策划上的失误,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不仅没胜,还被射瞎一只眼,这是咋回事?

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不仅没胜,还被射瞎一只眼,这是咋回事?

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不仅没胜,还被射瞎一只眼,这是咋回事?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几乎举大唐全国之力,为什么却没有打赢?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这位才华横溢、骁勇善战的统帅型皇帝,却在高句丽的安市城下折戟沉沙。

虽说李世民在极力维持唐军的威严,但安市城终究没有攻下,唐军粮草供应不济,只能就此打道回府。

遍观李世民打过的所有战役,唯一的一次失败便是在浅水原败给了陇西薛举,幸亏薛举病逝,不然大唐基础不稳。

除此之外,李世民再无败绩,那么为什么举大唐全国之力进攻高句丽,却没有取胜呢?首先,李世民并未使出全力:李世民出兵高句丽的原因,是高句丽发生政变,盖苏文杀掉了原国王高建武。

其实这种政变很常见,只是这位盖苏文从掌权之后,就开始不听唐朝号令,这是李世民所不能容许的。

起初,李世民还是很克制的,一方面由于考虑到战争劳民伤财,另一方面李世民也想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唐朝多次派使者去高句丽,但结果不尽如人意。

史料记载:“上曰:‘盖苏文弑其君,贼其大臣,残虐其民,今又违我诏命,侵暴邻国,不可以不讨。

’”假如高句丽的新领导能审时度势,继续听从唐朝号令,那么李世民也不会大动干戈。

只是独裁者盖苏文不仅杀掉了国王和百余名朝臣,还虐待百姓,并开始频繁发兵侵扰邻国。

李世民作为“联合国”的天可汗,那就自然不能撒手不管,毕竟当时给大家承诺的便是有困难找唐朝。

新罗使者也来到长安,表说百济已经和高句丽联兵,企图切断新罗入贡的道路,所以迫不得已,李世民亲自抄刀上马。

此战和开国之战不同,李世民保持着情形的头脑,换言之,能治一服不治一死。

如果能用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效,那自然更好,但如果此战令唐军陷入泥潭,李世民会及时抽身而退。

唐军在进攻白岩城之时,城内守将出尔反尔,本来说投降,却有后悔了,一怒之下李世民下令:“如果攻克城池,城中财物全部分给将士们!”城府极深的李世民,很清楚这道命令的结果,那就是屠城,城破之时,将是城中所有人的末日。

隋炀帝杨广五大功绩概述诗才也十分了得图

隋炀帝杨广五大功绩概述诗才也十分了得图

隋炀帝杨广五大功绩概述诗才也了得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0日)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坚的次子,是个很有才华、头脑精明,大体上是位积极、有进取心的人。

对于国政,他也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

主政后,他巡视边塞拓、开通西域、推动大建设。

然而最终因人民负荷不了他一而再,再而三的穷兵黩武,遂以残暴留名于世。

有人拿商纣王、秦始皇等与他相比,并称暴君。

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在人民大起义的打击下,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将他缢死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杨广在位14年(604年——618年)“统一江山”、“修通运河”、“西巡张掖”、“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

炀帝的功业:一、亲自指挥完成祖国统一(一统江山)公元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富裕、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

当时人们认为“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为南北......”当年符坚百万大军都没有突破长江天堑。

可见这是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

可隋军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长江天堑。

所到之处,所向披靡。

而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

博得了人民广泛的赞扬。

“天下皆称广以为贤”。

20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

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

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

这要比李世民指挥部队平定各路农民起义与割据的小军阀要战功卓著。

隋炀帝杨广功劳盖世!!!二、下令修建完成大运河(修通运河)隋炀帝下令开挖修建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

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万代。

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

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

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

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

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

在顺境中失败的例子

在顺境中失败的例子

顺境中失败的名人例子:1、隋炀帝隋炀帝杨广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穷奢极欲。

在江都却越发荒淫昏乱,命王世充挑选江淮民间美女充实后宫,每日酒色取乐;又引镜自照,预感末日将到,锐意尽失的杨广晚年常引镜自照,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隋朝崩溃覆亡。

2、唐玄宗安史之乱是由着唐玄宗专宠杨贵妃而不理朝政而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

这才使得安禄山和史思明会胆大的去发动这一次的叛乱。

如果唐玄宗有了杨贵妃这一个大美人后并不是一味沉溺在温柔乡中,而是分出一点精力给朝政,这样就不会被因为疏于朝政而被人诟病。

3、商纣王商纣王好战,其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

继位后,重视扩张领土,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获得大批俘虏,并把商朝势力扩展到长江流域。

然而他特别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

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

逆境中失败的名人例子:1、杜甫杜甫年幼丧母,由姑母抚养长大,后来两次应试,都未及第,父亲又去世了,使他断绝了经济来源,加上战乱不断,他多次怀才不遇,四处漂泊,贫困交加,受尽人间苦难,最后在破船里结束了这漂泊的一生。

他一生写了3000 多首诗,却无人欣赏,但是流传下来的1400 多首诗,无不广泛流传,家喻户晓,使得后人称他为“诗圣”,对他所写的诗给予高度评价。

2、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开普勒从童年开始便多灾多难,在母腹中只呆了七个月就早早来到了人间。

后来,天花又把他变成了麻子,猩红热又弄坏了他的眼睛。

但他凭着顽强、坚毅的品德发愤读书,学习成绩遥遥领先于他的同伴。

后来因父亲欠债使他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他就边自学边研究天文学。

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又经历了多病、良师去世、妻子去世等一连串的打击,但他仍未停下天文学研究,终于在59 岁时发现了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

他把一切不幸都化作了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以惊人的毅力,摘取了科学的桂冠,成为“天空的立者”。

历史趣谈:杨广的无奈谁人懂 千古明帝和暴君只在一念之间

历史趣谈:杨广的无奈谁人懂 千古明帝和暴君只在一念之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杨广的无奈谁人懂千古明帝和暴君只在一念之间导语:杨广真的是一位暴君么?从种种史料来看,杨广以上为就急功冒进,无论做什么事都很急。

他为什么这么急呢?众所周知,隋朝末年,门阀横行。

杨广真的是一位暴君么?从种种史料来看,杨广以上为就急功冒进,无论做什么事都很急。

他为什么这么急呢?众所周知,隋朝末年,门阀横行。

这些世家明面上是杨广的助力,但他们给杨广的压力更大,他需要证明自己是个好皇帝,所以他选择了开运河征高丽。

这样的目的是将全国的力量都集中在这些地方,以有利于大量消耗这些门阀的有生力量,如果当时东征成功,他一定会挟大胜之余威处理掉那些世家门阀。

然而事与愿违,历史是留给胜利者书写的。

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看看关系到隋朝命脉的杨广东征是如何失败的吧。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

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

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

一般而言,皇帝御驾亲征,理应具有攻则必胜、战则必克的战斗力。

吊诡的是,应该发生的事情从未发生。

隋炀帝三征高丽,不仅损兵折将,而且终因穷兵黩武引发内乱,以至于江山易主。

唐太宗以盛世雄兵东征高丽,却坐困于“东瀛小夷”,不得已班师而还。

讽刺的是,庸碌生活常识分享。

你不了解的历史之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你不了解的历史之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你不了解的历史之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是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征伐耗尽了隋朝强大的国力并使之如强秦一般迅速灭亡。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均以惨败告终,而隋征高句丽失败的原因,也成为千百年来的热点问题。

隋炀帝征伐高句丽失败原因主要三点:一无天时隋炀帝时期,数百年大分裂大混战的局面终于结束,中国几乎恢复到了汉代的光辉,国力大大提升,同时又消除了周边少数民族的边患,此时面对意欲摆脱中国控制并日益强大的高句丽势力,似乎是一个极好的征服时机。

但是实际上,此时的隋朝已经面临初现矛头的外祸与内乱,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内部方面,由于隋炀帝接连开凿大运河及下扬州“巡视”并且长期大力赏赐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国力耗费甚巨。

(2)外部方面,隋朝经过初期的积累虽然国力较为强盛,但毕竟立国时间不长,而周围的政权往往都存在数百年之久,面对隋朝这一强大政权,他们只是表面臣服,在边境地区的挑衅和侵扰行为仍时有发生。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表面上对一国,实际上要面临十余个大小政权的威胁。

内部不和,外部不稳,立国不久的隋朝在自身根基不稳,尚未完全消化胜利果实的情况下未能吸取前秦教训,发动如此大规模对外征战,实属不智,此乃第一败二地不利(1)军队给养辎重的严重困难隋炀帝三征高丽,每次集结的军队都在百万以上,史书记载,隋炀帝每日发一军,军队四十余日才出发完毕,前后相接900多里,如此庞大的军队和后勤队伍,已远远超过隋代军事管理水平。

进入辽东后,后勤保障长期受到高句丽和游牧民族伏击洗劫,供给十分困难;海军由于缺乏海战经验,辎重补给运输更加困难,中国海运技术有限,单靠小船和临时赶造的海船难以保障数十万海路军队的攻击。

(2)军队对气候的极度不适应。

辽东地区属于关外,气候寒冷阴湿,而高句丽本土又兼具海洋地区和游牧地区双重气候特点,中国本土作战部队十分不适应,对气候的不适应大大削弱了隋军战斗力,在军队中还形成严重的负面情绪。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原因解释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原因解释

隋炀帝三征⾼句丽的原因解释我们知道隋炀帝杨⼴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糟糕的,当然,更多带有后世主观⾊彩。

其实,隋炀帝杨⼴⼀⽣在位15年,做了很多⼤事,其中两项功绩尤为耀眼,那就是科举考试和京杭⼤运河,⼀直影响到今天。

事实上,隋炀帝杨⼴之所以那么快亡国,⾃⼰命丧江南,很⼤原因在于他做了⼀件事,那就是三征⾼句丽。

为了消灭⾼句丽,隋炀帝不惜倾国之⼒,以⾄于亡了国。

问题是,何以如此? ⾸要原因⾃然是⾼句丽不知好⽍,不断侵犯⼤隋王朝。

⾼句丽这个⼩⼈,⼀边勾结东突厥,⼀边讨好⼤隋帝国,⽽且还出尔反尔、趁机侵占辽河⼀带。

所以,对付这种阳奉阴违、两⾯派的⼩⼈,从来就⽆须客⽓。

可惜结果是隋炀帝征⾼丽接⼆连三地惨遭失败。

与此同时,隋王朝国内的反隋⽃争在隋炀帝三征⾼句丽中⼤规模爆发。

换⾔之,隋炀帝是栽在⾼句丽上的,是以亡国的代价来进攻⾼句丽的。

据说公元612年,隋⼤业⼋年正⽉,隋炀帝第⼀次远征⾼句丽时。

聚集了总数⼀百万,号称两百万的⼤军,结果安全回家只剩下两千七百⼈。

⽽次年,隋炀帝第⼆次远征⾼句丽时。

杨⽞感还造反了。

杨⽞感是杨素的⼉⼦,杨⽞感的造反标志着关陇集团开始不相信隋炀帝。

可惜隋炀帝还是不⽢⼼,于是第三次远征⾼句丽。

由于隋炀帝的⼀意孤⾏终于让⼤隋帝国跌⼊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隋炀帝的三次远征,已经彻底败光了⼀切,国内已是烽烟四起。

等待隋炀帝的也只有⼀个结局,那就是他的这个头颅有谁来砍。

问题是隋炀帝为什么不惜亡国的代价也要消灭⾼句丽? 远征⾼句丽的⽬的只有⼀个,那就是变更政治路线,脱离关中本位政策。

京杭⼤运河和三征⾼丽都是为此⽬的⽽做的事。

隋⽂帝杨坚之所以轻⽽易举的取得江⼭,很⼤程度上是依靠关陇集团的⽀持。

同时,也产⽣⼀些弊端,那就是关中本位政策。

关陇集团从北魏开始形成,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北⽅边境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怀荒等六⼤军事基地。

这些军事基地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演化成⼀个政治军事集团。

评价隋炀帝

评价隋炀帝

评价隋炀帝内容提要: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但也是亡国之君,对于他,世人从来没有什么好的评价,因为他残暴,而且使隋朝灭亡。

但我们还是应该客观评价他,不能否定他的历史功绩,如开凿大运河,而且隋朝的灭亡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原因。

关键词: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三征高丽;对外政策;隋亡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28年),又名杨英,小字阿摩,是隋王朝的第二代皇帝,公元604年至618年在位,年号“大业”,在位14年。

杨广是亡国之君,炀帝是他死后唐朝给他的谥号。

《谥法》:“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逸周书·谥法解》谥曰“炀”,乃荒淫昏暴之意。

隋炀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凡的影响力,但自隋朝灭亡以来,对于隋炀帝的评价,都不怎么客观。

其实,隋炀帝虽然是隋朝的末代皇帝,却不能忽视他的历史作用。

(一)争夺皇位的斗争隋炀帝,“讳广,一名英,小字阿糜(摐),高祖第二子也。

谥法云:好内远礼曰炀,逆天虐民曰炀。

”[1]因其“美姿仪,少敏慧,”故“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

”[2]隋建立之前即被封为雁门郡公,隋朝建立之后,被立为晋王,拜柱国、并州总管,当时只有十三岁。

很快又被授予武卫大将军,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隋文帝还令项城公杨韶、安道公李彻对他辅佐引导。

杨广“好学,善属文,深沉严重,朝野属望,”[3]加之隋文帝及独孤皇后的钟爱,而且南下平陈有功,致使太子杨勇失宠,也就使他自己有机会夺得太子之位。

在杨广谋夺帝位的过程中,杨素、杨约、宇文述等人起了很大的作用。

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因杨广调戏文帝后妃宣华夫人和私信被错误的送到文帝手中,使文帝决意废掉杨广的太子之位。

杨广急忙采取措施,派杨素、张横入宫弑帝,尔后又假诏杀故太子杨勇。

杨广通过弑杀父兄登极为帝。

杨广即位后,矫称高祖玺书召汉王谅入京,因谅与高祖有约:“若玺书召汝,敕字旁别加一点,又与玉麟符合者,当就征。

”[4]不合而反,“于是从谅反者凡十九州。

对隋炀帝的评价

对隋炀帝的评价

又看了一遍隋唐历史,感觉隋炀帝一生功绩累累,20岁就率领58万大军南渡长江天堑灭掉强大富裕的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四五百年的分裂,之后又灭吐谷浑,破契丹,三征高丽,把中国领土扩大了几千里,开凿历史影响仅此于长城的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正式实施科举制度广泛选拔人才,扩建东都洛阳,又使西安、北京、扬州成为世界最繁华的城市,重开连接西域的丝绸之路。

.。

他的一生做了很多利国利民影响历史的壮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他们功劳比隋炀帝能大多少?可是他们却被人们誉为千古一帝,而且隋炀帝却留下千古骂名!或许就是胜者为王败者寇,如果当年隋朝不灭,那他也会是受万代敬仰的一代明君!隋炀帝这个谥号是唐朝人起的,是诋毁他的,真正的谥号应该是本朝(隋朝)上的隋明帝,而隋朝并没有二世而亡,是隋恭帝三世而亡.好多人以为隋朝只有两个皇帝,其实如果把所有皇帝算上有7个,被历史承认的有三个。

隋朝皇帝在未退位前还是隋朝,就像汉献帝退位前仍是大汉,所以二世而亡的说法是错的。

“明”意光明,字中含有日月,寓意与日月同辉.这是最陪杨广的,可惜现今都称呼他为隋炀帝,这李渊也太狠了。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一代圣君背负千年骂名.隋炀帝其实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在隋朝的时候国富力强,其实唐朝的繁盛也有隋朝的一份功劳啊,在唐开国二十年后,隋朝留下来的东西还没用完。

所谓的贞观之治,如果不是因为国库殷实,他们会做到吗? 在杨广作为扬州总管的时候他依靠自己的才华拉拢了一大批的江南士人,为南北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隋朝的统一也得到了江南士大夫的支持,消除了南北的界限。

至于开凿大运河,当时的文化经济的中心已经南移,大运河的开凿是用于南北的经济物资的运输的,如果它没有用的话元朝为什么要进一步开凿呢?有人说杨广开凿运河是为了到江南看美女,想他富有四海,只要一声令下,天下的美女还不是都是他的?何必这么大费周章呢?对于鲁迅的那句话我还是觉得很有道理的(虽然我不喜欢鲁迅),他说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长了,那这个朝代就圣人辈出,因为写史的都是本朝的史官,多是歌功颂德。

隋朝:隋炀帝三征高丽

隋朝:隋炀帝三征高丽

隋朝:隋炀帝三征高丽隋炀帝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让他变得更加任性,他不顾国内老百姓的死活,在大兴土木的同时,对地处东北地区的高丽王国发动三次大规模的战争。

此时的朝鲜半岛上是三国鼎立的时代,即高丽、新罗与百济三国并立。

在这三国中,高丽是曹魏,势力最强,而南方的新罗、百济可比吴蜀,势力较弱,因此这两国知道自己的处境,对隋朝始终奉行的是友好政策。

但是高丽(也叫高句丽)与隋朝的关系,则比较微妙复杂,因为高丽地处半岛最北,与隋境毗邻,总怀疑隋朝有吞并之心,所以高丽一直对隋朝保持戒心。

同时,随着高丽王国国力的增长,已经不满足在朝鲜半岛上称王称霸了,开始打起了大隋的主意,想要向北拓展领土。

早在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丽王高元就发兵进攻辽西,被隋军打的落荒而逃。

高丽犯边,隋文帝大怒,他决意讨伐高丽,派汉王杨谅、大臣王世积等率领大军讨伐,终于因为隋军军中瘟疫流行和后勤补给吃紧,加上水军又受大风侵袭,不得已而罢兵。

此时高丽王国国王高元也比较识相,他也不愿意跟隋朝发生大规模的战争,趁老天爷帮忙,送来谢罪表,给了隋文帝一个台阶下,隋文帝也就见坡下驴,同意赦免高丽国王的罪行,从此两国才相安无事了。

但是隋炀帝与他父亲不同,他是个好大喜功的帝王,他上台后,雄心勃勃,一刻也不消停,在军事上斩获颇丰,在外交上捷报频传,他就有些飘飘然了,自居为周边的国家的宗主国。

周边其他国家摄于大隋强大的国力不敢不给隋朝面子,只有高丽国王高元,不来朝见隋炀帝,这令隋炀帝大为震怒,并以此为借口,决定发兵攻打高丽,以惩其不来朝见之罪。

于是隋炀帝动员三军,并且慷慨激昂,发表了演说,他说这次讨伐高丽,是为了吊民伐罪。

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隋炀帝集中百万兵力,正式下诏征伐高丽。

隋军声势浩大,而高丽无论是国力还是兵力,较之于大隋都是处于绝对的劣势。

隋军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领江、淮水军,跨过鸭绿江,登陆朝鲜半岛,很快就打到了离平壤六十里地。

三征高句丽的简介

三征高句丽的简介

三征高句丽的简介三征高句丽是指隋炀帝时,三次对高句丽的军事行动。

由于高句丽的顽强抵抗,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征战,隋朝的国力空耗,百姓民不聊生,激起了阶级矛盾。

最终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三征高句丽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三征高句丽的分析中文名称:三征高句丽参战部队:隋朝、高句丽(高氏高丽)战争结果:隋朝战略性失败,国际地位显著下降。

高句丽国力消耗严重。

时间:612—614年地点: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人物:隋炀帝婴阳王宇文述三征高句丽的详情第一次辽东之战大业八年的三月底,隋朝近百万的军队(根据其它军事行动进行的估算)抵达了辽河。

隋炀帝命令宇文恺修筑浮桥,浮桥修成后,隋军从西岸进攻。

在浮桥延伸到距离对岸还差数米的位置时,高句丽趁机攻击,打退了隋朝的第一次进攻,隋多名将领奋勇杀敌战死,于是隋军改变策略,多路军队层次并进,这才成功度过辽河,包围了辽东城。

最开始隋炀帝在辽水会师的时候,考虑到有些将领会因为个人英雄主义的毛病孤军深入,所以命令他们但凡有进退方面的军事行动必须要与附近的军队相互通报,并向自己汇报之后才能行动。

但这条命令使得军队将领顾虑重重,每次战斗在高句丽军队中打开了一个缺口或者有高句丽军队投降,将领们都要汇报隋炀帝知晓才能进军。

但等隋炀帝命令下来之后,高句丽已经重新组织起了有效的防御。

像这样重复了好多次,隋军都没有成功地打下辽东城。

即使之后炀帝亲自到前线指挥,但士气已经衰落的隋军在辽东守军的顽抗下又僵持了一个月也没能拿下这个城池。

于是中军近百万主战兵力就这样被挡在辽东城三个月,直到另外几路大军兵败为止。

平壤之战在中路军受挫的情况下,另外几路大军在完成了转战任务之后,开始攻击高句丽腹地(按照《通鉴》记载有九路军记30余万人,加上来护儿的水军约20万人)。

(笔者认为:这个是出兵前的既定作战规划,并不是目前许多人认为的炀帝在辽东城被挡住之后才更改的作战方略。

因为按照《通鉴》记载的时间来看,炀帝被挡在辽东城后,并没有时间另外组织军队进击平壤。

唐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唐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唐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时期。

“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隋炀帝暴戾无道,再加上三征高句丽耗尽国力却无功而返,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军队叛变和农民起义。

唐初统治者亲眼看到了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广大农民对封建统治稳定的重要性,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

第二、因为上述因素,唐太宗确定了“安百姓”、“重人才”、“强政治”的治国思想,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政策、措施和不懈的实践去实现。

首先,唐太宗认识到了统治者与人民是“舟与水”的关系,通过土地赋税制度的调整以“安百姓”。

二是认识到了重用人才,虚怀纳谏的意义,得人善任,从谏如流,营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围,保证了较为开明正确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上的政策得以制定和实施。

三是加强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以巩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扩大统治基础。

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

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

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

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君臣和谐,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

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

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

唐灭高句丽之战

唐灭高句丽之战
● 贞观十九年(645),李世勣率军到达幽州。 三月,唐太宗的车驾至定州。唐太宗亲自慰问生病的士兵,把他们托 付给州县治疗。有很多人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都说“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唐太宗不允许。
● 夏,四月,李世勣(李勣)率军自通定渡过辽水,到达玄菟。高句丽非常害怕,城邑都闭门自守。李道宗率数千士 兵到新城。张俭率军渡过辽水,向建安城(今营口盖州青石岭)进军,击败高句丽兵,斩首数千级。 [17] 李世勣 攻占高句丽的盖牟城(今辽宁抚顺市),俘获两万多人,粮食十余万石。 张亮率军从东莱渡海,进攻卑沙城。程 名振率军在夜里到达,王大度为先锋。五月,唐军攻占卑沙城(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大黑山),俘获男女八千人。 分遣总管丘孝忠等曜兵于鸭绿水。
● 唐太宗因为没有攻灭高句丽而认为没有成功,而后悔,但是唐朝的战果、收获远大于损失、消耗。其实这次 出征是唐太宗与唐军取得了胜利。此次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 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到中国,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消灭大量 高句丽军队,斩获高句丽军首级四万余级(通常杀敌数远多于斩首数,例如平壤之战明军斩首就八百、但是 小西第一军损失却超过1万),唐军士兵死了接近两千人,马匹死了八千匹。(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唐军 取得多次大胜,单是其中消灭高句丽的高延寿高惠真15万军队的那次,唐军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 甲万领,以及大量其他装备。)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唐朝的战果远大于损失。
● 九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未能攻克。时近深秋,唐太宗因为当地 变冷早、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班师还朝。
● 唐太宗是从容班师。班师时唐太宗还耀兵于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迹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 辞,唐太宗赞赏安市城主的坚守与忠诚,赐给安市城主缣百匹。之后的返回路上,唐太宗听说太 子来了,为了尽快见到太子,唐太宗还骑马奔驰,这种情况下骑马奔驰,由此可见,在征高句丽 以及班师过程中,唐太宗显然没有受伤。

【隋朝历史】揭秘:隋唐两代为何非要征服高句丽不可

【隋朝历史】揭秘:隋唐两代为何非要征服高句丽不可

【隋朝历史】揭秘:隋唐两代为何非要征服高句丽不可?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说“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我国不同朝代都有异族侵略之患,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那么在他们强大之前是否有必要把它掐死在萌芽状态呢?强盛隋唐时代的伟大君王,具备高强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斗志。

1、稍懂中国史的人都知道,在公元七世纪以前,中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北部,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高句丽。

这个神秘王国,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

可自隋之后,中国中央政权几个英名垂史的皇帝连续进攻这个王国,历经四代,终于将这个王国最后消灭。

征高句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甚至被骂为“侵略行径”,是隋唐贵族对弱小国家赤裸裸的侵犯!更多人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征讨”。

果真如此吗?翻开隋唐史,征高句丽之战占据着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开始,中国就将征讨高句丽做为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执行,尽管多次面临失败,尽管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征服高句丽。

让我们先看看隋唐时代让全体中国人付出高昂代价的征高句丽之战吧!公元589年,隋文帝在灭陈统一全国后,就将征高句丽做为一项战略任务提了出来,他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公元598年,高句丽王率骑兵万余进扰辽西,隋文帝即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

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已无力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

于是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

隋炀帝杨广继位后,更是念念不忘高句丽之患,一直在寻找借口讨伐高句丽。

公元611年,隋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到涿郡集中。

【隋朝历史】真实的隋炀帝:骄奢淫逸 远征高句丽大肆炫耀

【隋朝历史】真实的隋炀帝:骄奢淫逸 远征高句丽大肆炫耀

【隋朝历史】真实的隋炀帝:骄奢淫逸远征高句丽大肆炫耀公元618年,一个叫宇文化及的禁军头领冷冷地命人将一条白绫绕上隋炀帝的脖颈,左右用力拉紧。

隋炀帝转瞬毙命。

这个仅存两代的隋王朝随着隋炀帝的离世分崩离析,隋炀帝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之一。

唐代编撰的史书上记载他滥用民力,几乎年年征发繁重的徭役;他骄奢淫逸,好向西域各国炫耀夸富;他酷爱游玩,在位14年,到处巡游占去了11年;他好大喜功,三征高句丽,牺牲惨重,却无功而返。

暴政激起全国范围的农民大起义。

最终,一群心怀不满的御林军用白绫将他缢死。

然而,历史中的隋炀帝究竟怎样?少年显英才公元581年,北周小皇帝的外祖父杨坚篡周建隋,仅12天之后,年仅13岁的次子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就被封为晋王。

这是一个异常出众的皇子,不仅外表俊秀,上天还赐予他超乎常人的能力。

20岁时,他统军50万南下,平灭陈朝,自三国至南北朝长达4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在他手中轻松结束了。

第二年,旧陈全境爆发叛乱,他广泛收纳江南人士,拉拢江南佛教界的头面人物,不流血地将南方民众反隋的情绪化为乌有。

种种优异表现终于令父亲作出决定,废掉他的哥哥,立他这个次子为皇储。

3年后,隋文帝杨坚驾崩,杨广继位。

在挑选新年号时,新皇帝圈定了古往今来年号中最大气磅礴的两个字:大业。

心高气盛的杨广对父亲留下的帝国并不满意。

他废掉了父亲严苛的法律,新修的《大隋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宽大的法律之一。

他取消了连坐法,开创了中国法律史上一个独一无二的先河。

他大赦天下,普免天下全年租税,在位14年间,还一再降低税率。

杨广即位不久便扩容最高教育机构国子监,还兴办了十几类专门学校,培养法律、算学、医药、天文历法等各种人才,全国在校人数近20万,平均每6户中就有1名子弟上学。

大业三年,他更是下诏建进士科,在中国古代史上正式创立了科举制度,成为以后1300多年历代王朝的选官制度。

到大业五年(公元609年),由于杨广的善政,大隋帝国内财富迅速增加,人口不断高速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不胜,为何英明如唐太宗也拿不下它
——隋唐两代为何都对高句丽念念不忘,屡次起兵攻伐
盛极一时的隋朝仅仅经历隋文帝、隋炀帝两代就灭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隋炀帝杨广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对高句丽连续3次发动的御驾亲征、导致隋朝国力大损、民怨沸腾,确实是其中不容忽视的元素。

即便后来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造反,也是散布隋朝要再征高句丽的假消息,才激起了民愤,数天之内就征募了精壮新兵上万人,有足够实力一举拿下了都城长安。

尽管隋炀帝穷兵黩武,3次出兵高句丽都倾全国之力攻打,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以隋炀帝杨广的不得人心和刚愎自用,其征伐行动的失败还勉强能够让人接受。

但后来天纵奇才的唐太宗李世民连东、西突厥都攻灭了,最后也没能彻底攻灭高句丽,一直到其子唐高宗李治时代才将其彻底拿下,这就让人感觉有些不可思议了。

高句丽的疆域和人口都不容小觑
其实,高句丽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小国。

实际上,它从西汉末年建立开始,就不断兼并周围边疆政权,并凭借着东北及朝鲜半岛北部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地缘优势,从一个小部落逐渐发展为一个地区性的强大政权;到了隋末唐初更
是已经成了东亚地区的第二大地缘实体,已经对中原王朝构成了直接的威胁。

从领土和人口看,高句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但隋朝末年已经有了“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的广阔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尤其是高句丽利用中原战乱侵占辽东等4郡,不仅扩展了疆土,也使其迅速学习了先进的农业文明,国力蒸蒸日上,人口也从西汉末年的20万发展至隋末的350万人。

高句丽的军事实力和防御建设都堪称一流
从军事实力看,高句丽与拖垮了东汉的西北羌族颇为相似,属于亦农亦牧的人群,以农耕为主,但又依山筑城,打鱼射猎,并带有很强的游牧民族特点,这就使其既能继承游牧民族能骑善射的本领,又能吸收农耕民族筑城攻防的长处。

当时,高句丽疆域内多山地,人们依山建城,不但修筑了储粮的石窖,还人工开凿了许多与自然水源相连的蓄水池,使得这些山城成了能够长期坚守的军事堡垒和要塞。

此外,高句丽还习惯在辽东等大城周围,再设置众多小城以作拱卫,从而使得攻城的隋唐军队被逐步消耗力量。

公元612年,隋炀帝第一次征伐高句丽时,就顿兵于辽东等坚城之下:“上营于辽东城,分道出师,各顿兵于其城下。

高句丽率兵出拒,战多不利,于是皆婴城固守。

”也正是由于
在长期的攻城战中磨光了锐气,加上隋炀帝要求将领们的所有行动必须向其奏报方可施行,每每贻误军机,最终遭遇惨败,损兵数十万,数以万计的兵器军械被缴获,大大提升了高句丽的军备水平。

高句丽还有缴获隋炀帝的大批装备和日本等国支持
此后,隋炀帝的两次亲征先后赶上了杨玄感造反和各地农民起义,全部无果而终,又给高句丽留下了大批物资和装备,使其扩张的野心进一步膨胀,在随后的日子里再未停止扩张和侵扰,唐朝建立后,其在朝鲜南部的藩属新罗就几乎被高句丽灭国。

同时,高句丽还迅速与日本、百济等国建立了联系,三者联合、相互支援以抵御日渐兴盛的唐朝,以至于后来,唐高宗出兵扫平高句丽时,干脆连百济也顺手灭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