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12课 师说(第1课时)名师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师说》【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师说》【精品课件】

无论是春寒料峭,还是大雪纷飞;无论是夏日炎炎, 还是秋风瑟瑟,他们总是为国之栋梁不知疲倦地忙碌 着。他们苦心采撷片片绿叶,铺出脚下叠翠的小道; 他们真心掇拾串串蓓蕾,变作眼前绚丽的彩霞;他们 精心摘取枚枚锦瓣,穿成青青旖旎的花环;他们悉心 收获累累硕果,化为人生路上哲思的佳篇。
唐 宋 八 大 家
【知识链接三】古文和骈文的区别:
1、句式上的区别: 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 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
2、于文章风格的追求的区别: 散文主气势旺盛,则言无不达,辞无不举。散文得之于阳刚之美,即今世所谓壮美者也;
骈文家之见解则以文章本身之美即为文章之价值,故其态度是淡泊的,超然的,盖以文章为 抒写性灵之工具也。
正音:
愚(yú) 句读(dò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一、通 假 字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授,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
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字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对比论证)
分析第三段
本段论证什么问题?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理清层次: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孔子从师—事例论证 孔子曰—引用论证
分析第四段
本段有何作用?可不可以删去? 明确:本段是交代写作原因——赠李蟠。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 “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赞扬李蟠倡导从师。“不 拘于时”“能行古道”照应以上论点。
“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高中语文《师说》6-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师说》6-新人教版必修3

8.“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作者轻视 人民的偏见。你认为如何?请简述理由。 答案 我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二自 然段, 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 褒扬“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 “君子不齿”句的主 语“君子”, 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 而 不是韩愈自己。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 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作对 比, 贬前者, 褒后者, 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 子”中, 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 讽刺, 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
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 第三人称代词, 译为“他的” 于其. 身也, 则耻师焉 第三人称代词, 用作介词“于”的 宾语, 可译为“他”
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代词, 代指“书”。表示 领属关系, 译为“书中的”或“其中的”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 用在谓语前, 表示 推测、估计或询问, 译为“大概” “可能”“或许”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④师吾 吾从 师.而 道师 也.之学名习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师”
或师.焉,或不焉 动词, 从师 惑而不从.师 跟随 ⑤从见 投渔 笔人 从., 戎乃 ,大 从惊 事,参问加所, 从从.来事 自、由, 介词 樊哙从.良坐 依傍, 紧挨着
4.词类活用
①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为动词, 表示意动, 意思是 “以……为师”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2.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古义:也作“句逗”。读, 指句中的停顿, 相当于“, ”, 古代用“、”表示。句, 指文章中意思完整的句子后面

新人教版必修三《师说》ppt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三《师说》ppt课件

(5)小学 而大遗 .. 古义: 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要学习 。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 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6)师不必 贤于弟子 .. 古义: 不一定 。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6.文言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译文: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
5.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 必有师 .. 古义: 求学的人 。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 .. 古义: 用来……的,……的凭借。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3)吾从而 师之 .. 古义:
两个词,动词“从”(跟从)和连词“而”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 等;因此就。 (4)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古义: 一般人 。 今义:大家;许多人。
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人家) 。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固定句式) 译文: 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
也(名词,疑难问题)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 (5)惑 矣(形容词,糊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 .
(指代人或事物,这里译为“他”, 择师而教之 . 指孩子) 徒(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 郯子之 . 相当于“这类,这些”) 学者(助词,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 . 古之 (6)之 当于“的”)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 . 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 不知(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放在动词、形容词后, . 凑足音节,无意义)

开心一颗,蚕丝吐尽,育出满园桃李;陋 室两间,蜡烛燃竭,照亮几代新人。我们 且不说老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 人;我们且不说老师是春蚕,用自己的生 命织出似锦的未来;我们也不说老师是园 丁,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满园花开;我们 更不说老师是人梯,用自己的肩膀把一个 个幼小的身躯托向九天。这些都不足以表 达老师们的伟大平凡,我们要说的是老师 是把浩瀚沙漠里骆驼的忍耐力和莽莽田野 中耕牛的执着合二为一的结合体,他们默 默无闻的消耗着、心甘情愿的奉献着;

高中语文 专题11 师说第1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专题11 师说第1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11 师说(第1课时)1.作家作品韩愈是唐代著名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倡导者。

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由韩愈提出来的。

他所谓“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的,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

唐初,承六朝之弊,文风浮靡,言之无物,虽有陈子昂、李华、独孤及、萧颖士、梁肃等人反对,但效果不大。

直到韩愈、柳宗元,由于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均有巨大成就,才掀起一个“古文运动”,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这种“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以复古为解放,目的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

只要看韩愈主张写文章要“唯陈言之务去”,学习古人文章要“师其意,不师其辞”,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就可见这实际上是一种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至于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近代学者多加诟病,但在当时却有着“攘斥佛老”,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全国统一的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

韩愈在文学上的主张和创作实践,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后世称韩、柳和宋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

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里。

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如是者数矣。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这一千古佳文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课《师说》(1)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课《师说》(1)导学案

《师说》【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掌握“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等文言实词、“之、其”两个文言虚词。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了解“说”的文体知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掌握有关。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思考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学习课时】2课时【知识链接】••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 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①明人将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②“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

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③“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

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一一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2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比“论”要自由一些。

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语文必修3人教版311《师说》精品课件(47张)

语文必修3人教版311《师说》精品课件(47张)

批判当时 的坏风气
2、自己与 孩子对比
(自比)
3、巫医、乐
师等与士大夫(横比)
、 对 比 论 证
对比

有 师
(三段)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正面、 事例论

(四段) 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
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语 文 必 修 3人 教版3 11《师 说》精 品课件 (47张 )
语 文 必 修 3人 教版3 11《师 说》精 品课件 (47张 )
以……为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
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
这类人
不一定
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如是而已。
介词,比 懂得道理
专门研究
代词,此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 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 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 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 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 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 (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
语 文 必 修 3人 教版3 11《师 说》精 品课件 (47张 )
语 文 必 修 3人 教版3 11《师 说》精 品课件 (47张 )
朗读并试背全文
背诵线索提示:
观 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 之 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

《师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公开课优质PPT课件

《师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公开课优质PPT课件
韩愈
导入新课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个人的成长、人类的发展和 进步都离不开教师。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 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 的恶劣风气,但偏偏有一个人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 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 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 —《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这个人是谁呢?
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 判断句 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判断句 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 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 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 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 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 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里用得 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 ,无论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
耻师之风
赠师说
孔 子 杏 坛 讲 学 图
杏坛讲学
杏 坛
——
中 国 最 早 的 讲 堂
杏坛讲学图
杏 坛 图
(
南 宋 版 画
)
文本学习
判断句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
名词动用,有迷惑 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 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 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 不必:古意是“不一定”,今意是“不需要”。 不 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被动句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 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 郯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 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 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 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 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 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11.《师说》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11.《师说》课件

耻:以……为耻。
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因此。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
乎?
所以为:所以(能)成为。
译: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
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
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写 下传世之作《师说》给他的学生李蟠。
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
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 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他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 官,累官监察御史。
术业:学问技艺。 专攻:专门研究。
译: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 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 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 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 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句读(dòu):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或……,或……”。 译为:“有的……, 有的……。”
不:通“否”。
译:(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 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 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一 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 (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

北京市房山区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第12课 师说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北京市房山区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第12课 师说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北京市房山区实验中学高中语文《第12课师说》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一、学习目标:1、掌握“师、传、道”等文言实词;学习“之、于、其”等文言虚词的用法;梳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受、不”、古今异义词“学者、所以、众人、小学、从而、不必、古文”等;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背诵全文。

二、走近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三、背景资料:关于“说”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四、预习自测:1、文学文化常识填空《师说》作者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人教版必修三《师说 》 课件 (经典实用)

人教版必修三《师说 》 课件 (经典实用)

解读第二段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师,动词,从师学 习;道:名词,风尚。 欲:动词,想要。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出:动词,超出。 远:多,形容词。 犹且:还,副词。 问:请教,动词。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下:低,动词。名作动 耻:意动, “以……为耻”。 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第2段:通过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之族”的 “耻于学师”。
第3段: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 师生关系。
第4段:说明写作缘起。
• 疏通文本
解读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 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 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 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 定比学生强,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 门研究,如此而已。
课文探究
联系第一段、第二段,分析第三段举出孔子的 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
课文探究
第三段:说明谁可为师。分论点:圣人 无常师。
写作背景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 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 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 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 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 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人教版必修三师说课件共22页

人教版必修三师说课件共22页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今18之.09众.20人19 :(古)一般人该、课普件通由【人语。文公(社今】y)uw许en5多20的人。
师 说
作者:韩愈
18.09.201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yuwen520 友情提供
文学常识
《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 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列唐宋八 大散文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
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代词,他,他们 代词,表远指,那 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18.09.201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yuwen520 友情提供
小作文
谈谈老师的作用
18.09.201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yuwen520 友情提供
18.09.2019
该课件由【语文公社】yuwen520 友情提供
内容深究
文章第二段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一句,按平直 顺序可改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上承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上承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
下连
小学
“惑之不解”,“或不焉。”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 名词,客舍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课题《师说》课型新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2、掌握、积累文言文常用实词和虚词,熟记文中通假字,进而疏通文意。

能力目标:1、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明确结构。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情意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1、掌握、积累文言文中常用实词和虚词;2、疏通文意;3、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难点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2、理解文章的语言特点。

课外作业1、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并熟读成诵。

2、整理课后习题。

3、完成《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

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二、出示学习目标一: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1、文学常识简介:(学生答,教师补充)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高中语文第12课师说(第2课时)名师精讲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第12课师说(第2课时)名师精讲新人教版必修3

【大成目标】1、学生通 过商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悟课文正反对照、 破立联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使用说明】1、自主学习、小组议论、合作研究。

2、建议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与默写状况。

( 8 分钟)基 础 案(8 分钟)自己默写第(22 分钟)一、二自然学习指导: 1、小组议论交升流华,并案书写于黑板上。

段,小构成 一、用课文中2、小组介绍代表论述看法。

员之间互换 的语句填空 。

( 71 、思虑解决问题。

批阅,再次分钟)①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责是: 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自查 。

2 、小组议论沟通,介绍代表论述看法②韩愈认为从师的必需性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不从,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③韩愈认为从师的原则是:是故无贵 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④韩愈认为老师不必定比学生强:是故弟子不用不如师,师不用贤于弟子。

2、说说“师者,因此传 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师” 、“道”的实质内涵及关系。

请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文中的“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破童子之师,而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这里的“道”从后文看,应是“六艺经传”即儒家思想。

由此可知“师”是掌握“道”的人,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3、探访背景,韩愈为何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道之不传 也久矣”?他有着如何的看法?哪些对我们今日又借鉴意义?教师提示: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 重要的议论文, 是他 35 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需性和原则, 批评了当时社会上 “耻学于师” 的恶习, 表现出 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散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

本来他听闻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发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 为人师而著称。

师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_1

师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_1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标: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4、掌握重要字词及古今异义词,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板书课题。

解题。

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初中学过的《爱莲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写作背景)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耻于从师的风气很盛行。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

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来抨击耻于从师的风气,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

师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_0

师说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_0

师说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文中的文言知识2.理解从师的必要3.赏析本文的对比证技巧4.背诵课文一教学内容:朗读正音,质疑答疑。

教学过程一、解题1.审题①定文体。

说,文体名称。

②明内容。

题目中“师”的含义是老师,还是“从师之道”?③作者简介读课文注释1。

二、朗读正音1.指名读。

注意字音、句读、语气。

2.齐读。

三、质疑,解疑老师指点方法、技巧。

二教学内容:翻译课文一、二段,知识归类;指导背诵课文一、二段。

教学过程一、翻译第一段,知识归类1.齐读。

2.归类解释如下知识点老师板书如下知识点,师生共同解释。

①实词终闻固庸是故孰②通假字受③虚词之乎其所所以④古今异义学者从而⑤词类活用师3.指名翻译一人翻译,一人点评。

每人翻译两句。

二、翻译第二段,知识归类1.齐读。

2.归类解释如下知识点老师板书如下知识点,师生共同解释。

①实词惑句读遗之族若谀复齿②通假字不③虚词之而乎其于则所以犹且④古今异义众人小学⑤词类活用师下习(使……学习)⑥文言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指名翻译一人翻译,一人点评。

每人翻译两句。

三、指导背诵1.讨论:第1段和第2段各自的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

老师板书第1段首先亮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明确老师的作用,接着一正一反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然后结合自己对择师的认识,指出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2段首先感叹当下师道不存;然后古将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众人耻学师对比,指出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接着以择师教子与己耻学于师对比,批评其未见明,然后将百工等不耻相师与士大夫群聚而笑对比,感叹师道不复。

2.背诵三教学内容:翻译课文三、四段,知识归类;指导背诵课文三、四段;理解文章主旨,对比论证。

教学过程一、翻译第三、四段,知识归类;指导背诵1.齐读。

2.归类解释如下知识点老师板书如下知识点,师生共同解释。

①实词常之徒攻如通嘉贻②虚词于③古今异义不必④文言句式师不必贤与弟子不拘于时3.指名翻译一人翻译,一人点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 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 教案
要求全班一起朗读第二段,朗读时注意语气。
PPT展示问题(《导学案》 P120当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师”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B、于其身也,则齿师焉
C、或师焉,或不焉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2、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段句式变化多,整句和散句相结合,基偶相见;字里行间饱含感情,读来感心动耳;
第一段:以教师的重要作用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段:论述“师道之不传”,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段,以孔子为例,进一步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四段,点明写作缘由。
【延伸讨论】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板书课题】《师说》
学生利用《导学案》P114勾画了解相关知识:
1.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关于“说”的文章:像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周敦颐的《爱莲说》还有韩愈的《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
2.老师点拨“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PPT展示)
一、情境导入
二、知识积累(解题)、作者简介(学生利用导学案P114勾画了解相关知识)
1、文体简介
2、作者简介
3、背景简介
4、基础检测
三、文本研讨
1、朗诵点拨
2、共同研习课文内容
(1)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第二段内容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研习第二段,从课文中找答案,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师说(第1课时)
【大成目标】
1、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使用说明】
1、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2、建议二课时。

一、预习:
1、关于“说”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教师补充: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爱莲说》、《马说》等。

2、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

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3、;了解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昌黎先生”。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4、探寻背景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

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听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

《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示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
里看出。

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

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

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

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

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二、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句读.(dóu )针砭.(biān)阿谀
..(ē yú)郯.子(tán)苌.弘 (cháng)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一、读懂课文,归纳文言文知识点。

1、通假字
受业——授或不焉——否
2、古今异义
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

师道之不存:古:风尚;今:常用义“道路、道德”。

吾从而师之:古:从,跟随,“而”顺承;今:“从而”连词。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今:许多人。

小学而大遗:古:指小的方面学习;今:与“中学”“大学”相对。

故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①用来……;②……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活用现象:
①吾师.道也(名作动,学习)
②君子不齿.(名作动,提及)
③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④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⑤圣.益圣,愚.益愚(形作名,圣明的人,愚蠢之人)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形作名,圣人)
⑦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大的方面,小的方面)
一、当堂检测。

1、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项( C )
A、襄.xiāng 句读.dòu 针砭.biàn
B、苌.zháng 聃.dàn 或不.fǒu焉
C、贻.yí谀.yú不拘.jū于时
D、蟠.fán 六艺经传.zhuàn 郯.tán
2、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B)
A、圣人无.常师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是故无.贵无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C )
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不拘于时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二、作业: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