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随感 论美德的品质——《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之一,作者为清代思想家王夫之。

该书是王夫之对于道德伦理的思量和探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观念的重要代表之一。

读完《道德情操论》后,我深受启示,对于道德情操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道德情操论》强调了道德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石,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规范和约束。

惟独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才干使个人在社会中获得尊重和认可。

通过阅读本书,我认识到道德情操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其次,《道德情操论》强调了道德与人性的关系。

作者认为,人性本善,但在社会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道德情操的缺失。

惟独通过修养和教育,才干使人性得到发扬,培养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体味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可塑性,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做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

再次,《道德情操论》强调了道德与行为的关系。

作者认为,道德情操不仅仅是一种内心的追求,更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

惟独将道德观念付诸实践,才干真正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情操。

通过阅读本书,我明白了道德情操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贯彻执行的。

最后,《道德情操论》强调了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作者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惟独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才干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通过阅读本书,我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该积极参预社会事务,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综上所述,读完《道德情操论》后,我对于道德情操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道德情操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我们应该通过修养和教育,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将道德观念付诸实践,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惟独这样,我们才干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的人。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精选8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精选8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精选8篇)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精选8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精选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道德情操论》全书分为七卷,前六卷分别从不同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了人类的情感和伦理道德产生的原因和基础,第七卷"论道德哲学的体系"是在前六卷基础上对此前的各种伦理学体系所作的述评。

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保持和谐的奥秘。

在他看来,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他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从日常琐事和人情世故之中引发出深刻的哲理,如同一位深明事理的老人在絮叨家常,不知不觉之间令人深受感染。

这种贴近凡人生活的智慧,跨越了时代和国界的局限,打破了学术的高墙,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受益匪浅。

《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社会。

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

构建和谐社会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的和谐社会。

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

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通用5篇)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整理的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之后知道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著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

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职责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

此书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但是,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向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

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

能够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有句名言,即: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可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却深刻地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正因,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亚当斯密这一席话,对于处在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来说,的确有十分重要的思考与借鉴好处。

老师读书随笔 谨言慎行是美德——《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原创

老师读书随笔 谨言慎行是美德——《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原创

老师读书随笔谨言慎行是美德——《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原创《道德情操论》书中分七部分,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原理来阐述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美国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评论: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在研读这本书时特别是对于第六卷论有关美德的品质感触颇深,第六卷分为三篇内容:第一篇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对自己幸福的影响而言;或论谨慎;第二篇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可能对别人的幸福发生影响而言;第三篇论自我控制从三个大的方面简述了美德的品质。

在第一篇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对自己幸福的影响而言;或论谨慎中他说道:谨慎的人,虽然并不总是以最敏锐的感受能力著称,但总是非常会交朋友。

然而,他的友情并不炽热和强烈,而常常是短暂的慈爱,这对于大度的年青人和无人生阅历的人来说,显得很投合。

同时又提出:对少数几个经过多次考验和精选的伙伴来说,它是一种冷静而又牢固和真诚的友爱;在对他们的选择中,他并不被对他们杰出才能的轻率赞扬所左右,而是为自己对他们的谦虚、谨慎和高尚行为的审慎的尊重所支配。

他虽然很会交友,但并不经常喜欢一般的交际。

表达了他谨慎这种美德的看法,认为谨慎仅仅用来指导关心个人的健康、财富、地位和名声时,虽然被视为最值得尊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可爱的和受欢迎的一种品质,但是,它从来不被认为是最令人喜爱或者最高贵的美德。

它受到某种轻微的尊敬,而似乎没有资格得到任何非常热烈的爱戴或赞美。

我国古代《礼记·缁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谨言慎行是历代先贤告诫后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也要谨言慎行,现在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老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向师性。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是中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所著的一本关于道德教育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

首先,书中强调了道德的普遍性和根本性。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石,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基础。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道德都贯通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通过道德的引导和规范,我们能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其次,书中提到了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提升。

道德情操是指一个人在道德方面的修养和素质。

徐特立先生认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需要从小抓起,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惟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干够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在书中,徐特立先生还提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培养人们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家庭教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该成为孩子道德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赋予他们正确的道德引导和教育。

此外,社会教育也应该加强,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和推广道德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除了道德情操的培养和提升,书中还提到了道德行为的具体要求。

徐特立先生认为,道德行为应该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无论是对待他人还是对待自己,我们都应该保持良好的道德行为。

例如,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不欺负弱小,不歧视他人。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保持诚实守信、勤奋努力的品质。

惟独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干够真正体现出我们的道德情操。

通过阅读《道德情操论》,我深深感受到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和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关于道德哲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是康德。

在这本书中,康德探讨了道德情操的本质和重要性,引导读者思考人类行为背后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通过深入分析和逻辑推理,康德呈现了一种关于道德的理性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在阅读《道德情操论》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康德对于道德的严谨和深刻思考。

他认为道德并不是基于感性的情感,而是基于理性的原则和规范。

这种理性的道德观念不仅要求我们遵守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道德情操,使我们的行为真正符合道德规范。

康德在书中提出了道德情操的概念,他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自愿和内在的道德动机,而不是出于外在的奖励或惩罚。

这种道德情操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声音,指引我们在道德困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只有拥有真正的道德情操,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通过阅读《道德情操论》,我对道德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更注重外在的道德标准和规则,而忽略了内在的道德情操。

康德的观点提醒我们,道德并不只是一种表面的行为,更应该是一种内心的信念和动力。

只有建立起内在的道德情操,我们才能真正做到道德自律,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

在我看来,《道德情操论》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思考和启示。

通过康德的深刻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道德原则和动机,引导我们在道德选择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本书不仅对于哲学爱好者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更对于每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道德情操论》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发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了道德的重要性和内在的力量,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在道德选择中的责任和使命。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反思,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颗纯净的道德心灵,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情操的人。

愿我们都能在康德的指引下,走上道德修养之路,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情操的人。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优秀范文五篇)[修改版]

第一篇:《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亚当·斯密问题与“看不见的手”——《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深远影响,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书中,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而阅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时,不能不与他的另一本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联系起来思考。

因此,著名的“亚当•斯密问题”由此产生,即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调节经济行为的是由人们从利己心理出发的竞争行为,也称作“看不见的手”,与此相反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以人们的同情心为基础作研究。

“亚当•斯密问题”的核心就在于他对于人的行为动机认识的矛盾,是利己心理与利他心理的矛盾,而且体现在《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中不同的“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对利己心的论述,十分强调“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一著名短语,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各出现一次。

在《道德情操论》中,他写到富人为了满足自己贪得无厌的欲望,雇用千百人来为自己劳动,“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起分享他们所作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作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作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

”这只“看不见的手”被描述为对财富的追求或获取欲。

这种获取欲是从荣辱之心一类的私利出发的,是受人们的个人感情和爱好驱使的,但是,人们在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追求狭小的私人目的时,却始料未及地实现着增进人类福利的更大的社会目的。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000字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000字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000字第一篇:《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这本书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最后,在第一卷第三、四、五章引出关于情感适宜性的原理: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

因为相互同情的愉快,为了产生一致的情感,如同天性教导旁观者去设想当事人的各种情况一样,天性也教导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去设想旁观者的各种情况。

正是在这两种努力,即旁观者的努力、当事人的努力,确立了两种类型的美德;旁观者的努力中建立起和蔼、公正、宽容等美德类型,当事人的努力中则建立起崇高、庄重、自制等美德类型。

当然,与美德相对负性的冷漠、鄙俗、下流品行等则确立于对上述“适宜性”努力的失败、甚至反动。

“同情”概念的界定(两层含义):1、我们看到或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产生的感情(第5页)。

2、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也未尝不可(第7页)。

“品德”与“美德”1、品德(当事人)--- 普通程度的情感或自我控制(当事人)--- 赞同(旁观者)2、美德(当事人)--- 卓越、不寻常(当事人)--------------------- 钦佩、赞颂(旁观者)第一卷关于激情的“适宜性”——从内心情感同激起它的原因(或对象)之间的关系来研究——适宜(庄重有理)与不适宜(粗野鄙俗)1、每一种激情的适宜性,即旁观者能够赞同的强度,必定存在于某种适中程度之内。

2、激情的类别及各自的适宜度(1)从肉体产生的激情对于因肉体的某种处境或意向而产生的各种激情,作任何强烈的表示,都是不适当的,因为同伴们(旁观者)并不具有相同的意向,不能指望他们对这些激情表示同情(第29页)。

肉体的激情(当事人)----- 激起的同情为零或剧烈程度不成比例(旁观者)控制欲望(当事人)--------- 节制、坚韧等美德(旁观者的评价)(2)由于想象的某种特殊倾向或习惯而产生的那些激情从想象产生的各种激情,即产生于某种特殊倾向或习惯的激情,虽然可以被认为是完全自然的,但几乎得不到同情,人类的想象,不具备特殊的倾向,是不可能体谅它们的;这种激情,虽然在一部分生活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总有几分是可笑的(第34页)。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是一本由英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所著的重要哲学著作。

该书于1785年首次出版,被视为康德道德哲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深地被康德对道德的深刻思考所感动,并对人类道德情操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道德情操论》中,康德提出了他的道德理论,即“德行行为的绝对命令”。

他认为道德行为不应该基于个人的欲望和感受,而应该基于理性和理性的普遍性原则。

康德的道德理论强调了人类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他认为人们应该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这种道德准则被康德称为“道德律令”。

康德在书中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目的论”和“义务论”。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应该基于目的而不是结果。

康德认为,人们的行为应该是出于对道德律令的遵守和对道德价值的追求,而不是出于对任何外在奖励或内心满足感的追求。

他强调了义务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根据道德律令的要求,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是追求个人的利益。

康德还探讨了道德判断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他认为,道德判断应该是普遍适用的,不受个人感受和欲望的影响。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康德的道德理论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客观性,他认为,道德判断应该基于普遍适用的原则,而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见。

通过阅读《道德情操论》,我对道德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康德的道德理论使我认识到,道德不仅仅是个人行为的问题,而是关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共同利益。

康德的道德理论强调了每个人都有责任遵守道德律令,并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做出贡献。

此外,康德的道德理论还使我意识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加关注个人的利益和欲望,而忽视了道德的价值。

然而,康德的道德理论提醒我们,道德行为不仅仅是一种个人选择,而是一种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态度。

只有通过遵守道德律令,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公正、和谐和有序的社会。

道德情操论 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 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简介第一篇论行为的合宜性第一章论同情同情是存在于人的本性、不会完全丧失的东西,我们总是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去感受别人的感受,通过我们的感受来推测别人的情绪。

同情表达适用于很多场合,不只是怜悯,可怜。

然而并不是每一种激情都会引发我们的同情,我们的同情更多是由于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

人们由看到的情景生发出的同情并不一定是与当事者是一致的,人们会带着现有的理智与判断力进入假想的同当事人一致情景中,假想自己的感受,比如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其本身就来源于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假想的同情。

第二章论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被看做是一种认同或赞赏,是可以使人愉快的情感。

与他人感情的相一致或者是相背离并不是产生愉快和痛苦的唯一原因,但在某种场合下经过暗示,几乎可以成为当时唯一可以接受的合意感情来减轻痛苦。

倾诉不愉快的渴望远高于倾诉愉快的渴望,倾诉不幸,并不能使痛苦被分担,但被同情的愉悦弥补了这种悲痛,不被感兴趣才是真正的残忍。

我们可以允许同伴不认同我们的朋友,但绝对要求同伴反对我们的敌人,相比于爱和欢乐,令人痛心的情绪更需要同情来安慰。

我们在同情别人的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愉快,但如果对方的情绪超出了我们设身处地的想象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我们会认为他们失去分寸第三章论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意的方式及第四章续前章在所有场合,我们对客观对象研究中注意到我是如何受到影响,会参照自己的情感标准和尺度来判定当事人的行为是否合宜赞同别人意味着他们同自己的意见一致在一些我们没有产生同情这种情感的场合,我们通过在以前的经验中得到的一般规则,纠正我们的不合宜的情绪我们来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合宜的时候,主要从它产生的原因和它意欲产生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两方面分析,我们的唯一的判断尺度依然是我们的价值标准,我们自己的各种官能是判断他人相同官能的尺度通过自己的情感判断别人的情感主要在以下两种场合:第一种,意识及其情感的客观对象对产生情感判断的人没有任何特殊关系时,我们和同伴会从相同角度观察它们,如若某人由于一些天赋或分析能力或知识水平等在形成情感时注意到了更多,我们会产生钦佩之感,他们往往会对我们产生引导作用;二是对我们中的某人有特殊影响时,我们很难站在同一立场上来看待客观对象,并且我们不能宽容在这种情况下的对立。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1国贸三班1150220045 王竹君亚当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温总理推荐过的《沉思录》、《道德情操论》两本著作皆是出亚当自斯密之手。

斯密的国富论对现代社会影响深远,然而《道德情操论》却是堪称是比国富论更伟大的作品。

书中,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阐释了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了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道德情操论》中,斯密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利和名声的追求,气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结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

”对此,结合实际,我想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这是一个不停发展的时代,每个人每天都在为了或财富,或权利,或名声而不停奔波。

就连即将步入大四的我们也每天匆匆奔波于图书馆与教学楼之间,乐此不疲。

这个社会发展之快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只要停下来,随时都可能被被淘汰。

商人从商我们说他贪恋钱财,官员从政我们说其某权求利。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角度来说,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五个阶段。

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属于需求的初级阶段,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属于需求的中级阶段,自我实现属于需求的高级阶段。

而财富,权利,名声则分别属于安全需求和尊重需求。

我不否认从商之人,从政之人和名人雅士一开始是或多或少为了钱,权,名而奔波劳作,也不否认这种追逐之间多多少少充斥着贪婪与欲望。

然而随着财富的累积,名声和权利的升级,其追逐目的也就开始逐渐偏向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认知度和他人的尊重,爱,与认同。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5则范文[修改版]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5则范文[修改版]

第一篇:《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这本书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最后,在第一卷第三、四、五章引出关于情感适宜性的原理: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

因为相互同情的愉快,为了产生一致的情感,如同天性教导旁观者去设想当事人的各种情况一样,天性也教导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去设想旁观者的各种情况。

正是在这两种努力,即旁观者的努力、当事人的努力,确立了两种类型的美德;旁观者的努力中建立起和蔼、公正、宽容等美德类型,当事人的努力中则建立起崇高、庄重、自制等美德类型。

当然,与美德相对负性的冷漠、鄙俗、下流品行等则确立于对上述“适宜性”努力的失败、甚至反动。

“同情”概念的界定(两层含义):1、我们看到或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产生的感情(第5页)。

2、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也未尝不可(第7页)。

“品德”与“美德”1、品德(当事人)--- 普通程度的情感或自我控制(当事人)--- 赞同(旁观者)2、美德(当事人)--- 卓越、不寻常(当事人)--------------------- 钦佩、赞颂(旁观者)第一卷关于激情的“适宜性”——从内心情感同激起它的原因(或对象)之间的关系来研究——适宜(庄重有理)与不适宜(粗野鄙俗)1、每一种激情的适宜性,即旁观者能够赞同的强度,必定存在于某种适中程度之内。

2、激情的类别及各自的适宜度(1)从肉体产生的激情对于因肉体的某种处境或意向而产生的各种激情,作任何强烈的表示,都是不适当的,因为同伴们(旁观者)并不具有相同的意向,不能指望他们对这些激情表示同情(第29页)。

肉体的激情(当事人)----- 激起的同情为零或剧烈程度不成比例(旁观者)控制欲望(当事人)--------- 节制、坚韧等美德(旁观者的评价)(2)由于想象的某种特殊倾向或习惯而产生的那些激情从想象产生的各种激情,即产生于某种特殊倾向或习惯的激情,虽然可以被认为是完全自然的,但几乎得不到同情,人类的想象,不具备特殊的倾向,是不可能体谅它们的;这种激情,虽然在一部分生活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总有几分是可笑的(第34页)。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在读书之初,我先是仔细的看了老师的要求:“准确的提炼原著”,所以我本着小心谨慎的心态开始了阅读。

没有急急躁躁的直接翻开就读,而是先看了看书后的一些评论。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斯密自己比起重视《国富论》来似乎也更重视自己的《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不仅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主要着作,也是他在逝世前的最后几年里竭尽全力进行修订的一本书。

他在身患重病、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的情况下,对这本书进行了最重要的一次修订,这说明了伦理学在斯密心目中的地位。

对于道德真理的探讨在斯密那里是贯穿始终的。

”包括我敬爱的温总理也先后五次提到并推荐这本书。

这让我更是感觉到了要以一种谨慎的心态面对。

于是,我翻开了书页。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摘录于提炼的,其中以提炼为主,摘录只有很少一部分。

第一卷第一章◆眼神是最不易伪装的地方。

◆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

◆人会产生同情,但是有当他亲身体验过当事人所身处的情景之后,才会真正的了解当事人所处的状态与情绪。

◆人在理解他人时会将自己代入到他人的身体中,但是依然以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这也就直接的导致了某些或许并不存在的事情的发生。

有点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味道。

◆当人与人交流、交往时,如果他人对事物所表达出来的情感与自己心中所预期的一样,那么人便会愈加兴奋;反之,则索然无味。

◆对死亡的恐惧,成为人性中最根本的一项原则。

他一方面破坏着人的幸福,另一方面还人类以公平;它一方面让个人痛苦不堪,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捍卫了社会。

◆有时,我们在理智上赞同一件事,但是感情上的反应却不完全合拍,很多时候我们表示赞成的同时内心没有一丝同情。

◆人们的行动是由内心的情感引起的,并且决定了行为结果的善恶是非。

◆判别自己对一件事物的判断是否与他人一致时,可以从观察自己与他人针对这件事物所流露出的情感是否一致来确定。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篇1《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它与《国富论》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道德情感,这是斯密伦理学中的核心概念。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其深入浅出、严谨而富有逻辑的论述所吸引。

斯密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而重要的情感,它源于我们对彼此福利的关心和尊重。

这种情感使得人们能够建立起一种普遍的道德准则,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斯密对于道德情感的分类非常细致,他将其分为同情、正义、仁慈、互助等几个方面。

同情是我们对他人遭遇感同身受的能力,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正义则是我们对公平和规则的尊重,它保障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仁慈和互助则是我们对他人的爱和关心,它们构成了社会的基础。

《道德情操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理论贡献,还在于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斯密的观点让我们重新审视了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于关注物质利益,而忽视了道德的约束。

但是,一个缺乏道德的社会必然会陷入混乱和矛盾之中。

我们需要更多的同情、正义、仁慈和互助,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道德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意识到,我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到物质利益的驱动,更受到我们对于他人福利的关心和尊重。

这种情感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权利,从而建立起一种普遍的道德准则。

总的来说,《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人类行为的视角,还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坚持道德原则,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篇2《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背景介绍:《道德情操论》是英国伦理学家亚当·斯密的著作,于1759年首次出版。

该书讨论了人类行为的道德评价,以及这种评价如何通过社会相互作用来影响行为。

对比与参照: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同情心和羞耻心。

同情心是我们对他人的生活和情感的共鸣,使我们对他人的不幸感到痛苦,对他人幸福感到快乐。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情操论》是中国古代文化名著之一,作者为明代思想家王阳明。

这本书以道德情操的培养为主题,探讨了人的道德修养和内心世界的重要性。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和触动,对于道德情操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道德情操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

王阳明在书中强调了人的内心世界对于道德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内心充满了善良、正直和真诚的情感,那么他的行为也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出这些品质。

相反,如果一个人内心充满了邪恶、虚伪和自私的情感,那么他的行为也会偏离道德准则。

这使我意识到,要想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首先要从内心开始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其次,道德情操对于社会和谐的建设至关重要。

王阳明在书中提到,一个人的道德情操不仅影响着自己的行为,也会影响到他周围的人。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因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和尊重他人,才能够建立起互相信任和合作的关系。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的道德情操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道德情操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幸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王阳明在书中提到,培养道德情操可以使人摆脱欲望的束缚,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境界。

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情操,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的内心平静和精神的富足。

这让我明白到,追求物质的满足只是一种表面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提升。

在读完《道德情操论》后,我对于道德情操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道德情操不仅是一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更是个人成长和幸福的关键。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道德情操,通过不断修养和提高,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也才能够真正实现个人的内心平静和幸福。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读后感

第一卷适当感1.同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

同情,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感情,而不只限制于同情心,这个抽象的概念2.眼睛是人身上最脆弱的器官,无论强者还是弱者的,都一样脆弱眼神是最不易伪装的地方3.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旁观者产生于当事人一致的情感,这些情感,包括了震撼人类心灵的没意见激情。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激情往往在瞬间从一个人身上传染到另一个人身上。

明显流露的大喜大悲的情绪很容易在旁观者心中激起共鸣。

4.有时候一些情绪,如果我们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就不会接受它。

也许舆论上对于陈光标的行善行为的批判,正是因为对于陈的做慈善的感情出发点的未理解或是不接受,也许这就是慈善在人心中的缺失的表现似乎人们天生就对愤怒这种感情抱有反感,因而如果不知道发怒的原因,大概都会持反对态度。

与其说我们对别人产生同情是受到对方激情的感染,不如说是由产生这种激情的环境引起的。

在人类可能面对的种种不幸中,丧失理智可能是最为可怕的一种。

对于那些敏感又善良的人来说,他们比别人更害怕这种灾难的降临。

人们产生的对别人的同情,出于对对方所处的情境的想象,并将自己身临其中5.对死亡的恐惧,成为人性中最根本的一项原则。

他一方面破坏着人的幸福,另一方面还人类以公平;它一方面让个人痛苦不堪,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捍卫了社会。

6.对不幸的人的最大侮辱莫过于轻视他们的不幸,对他们的不幸充耳不闻如果你们不与朋友一起分享快乐也就仅仅被看作缺乏礼貌,但是倘若你们不能神情庄重地倾听他们的苦恼,那就真的是不近人情了最能让人感到宽慰的事情莫过于找到一个愿意倾听他们不幸的对象7.爱给人带来喜悦,恨则让人产生不快,独享快乐应该得到理解,独自承受不快却显得艰难。

因此,虽然我们希望朋友分享我们的快乐,但更渴望他们理解自己的不幸假如我不能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他安慰,分担他的痛苦,那么相较于与他同甘共苦来说,我会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朋友。

然而千万不可因此就在朋友面前肆意表达自己不恰当的情绪。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是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创作的伦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59 年。

以下是《道德情操论》的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主要阐述了人的行为动机以及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并指出了人的行为如何受到道德的约束。

读完这本书,我对道德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道德的重要性。

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但道德可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更加关注他人的利益。

这让我明白,道德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的力量。

这本书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亚当·斯密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是复杂的,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道德的一面。

这让我明白,人并不是完全自私的动物,我们有能力关心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亚当·斯密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培养人们正确的道德观念。

这让我认识到,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它让我对道德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多的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000字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000字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1000字温家宝总理多次推荐《道德情操论》,其用心之良苦,应能够促使人们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反思,从对亚当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来,科学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亚当?斯密,进而深入全面地从理论发源处理解市场经济理念。

《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

没有诚信、同情心这些最基本的道德观念,市场经济就会引发灾难。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应当按照《道德情操论》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市场经济。

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把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在道义上赢得人心,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和谐地发展。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

本书指出,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

人的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有直接影响。

个人的品质,我们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一是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在我们国家土地督察部门,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

国家土地督察办公室推荐这本书给我们看自然有其作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让我们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天工作,面对每天的生活。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

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

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

”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怎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三国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五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五篇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五篇【篇1】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近日,写了一篇单位要求的习作,纯粹系练习之用,极尽抄写之能力。

然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种境界仿佛得之。

不嫌浅陋,搬至网上。

有观点认为,生意场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地方,我不在乎别人是否会欺骗或欺诈我。

正因为我愿意别人对我进行欺诈或欺骗,如果我也打算欺骗或欺诈别人,这在道德上也说得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认为这是基本道德的黄金规则。

这条黄金规则的问题是,“如果你愿意让别人用不道德的方法对待你,那么你就似乎也可以用不道德的方法对待他们”。

所有人相互之间的不道德行为产生最为严重的情况莫过于“中国人的一天!”所揭示的程度:“早起,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吃个苏丹红咸蛋,杯三聚氰氨牛奶,吃完开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

中午,吃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

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和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房家,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硫磺馒头。

饭后,抽根高汞烟,去地摊买本盗版小说,回去上一会盗版操作系统的电脑,晚上钻进黑心棉被窝。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说明了把生意场看作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地方是多么的有害!市场参与竭尽所能的破坏市场竞争的规则是多么的有害!我们需要一个建设在道德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而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则可以为我们建设基于道德之上的市场经济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人究竟是利己,还是利他?亚当?斯密,一个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世人皆知他是经济学之父,《国富论》作者名声享誉世界。

但是同时他也是一位伦理学家,是一位道德哲学的教授,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是一部影响深远的道德哲学著作。

但是,非常不幸的是,《道德情操论》的理论光芒却被《国富论》所覆盖,因此人们往往只知《国富论》,竟不知还有《道德情操论》的存在。

如何理解亚当?斯密这两部著作的关系,这形成所谓“亚当?斯密”问题,也即《国富论》中建立的“富国裕民”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和《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关系问题。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作文字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作文字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引言在个人成长道路中,阅读是一个巨大的学习方式。

读书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还可以洞察人性、提升情感境界。

我最近在阅读《道德情操论》这本书,本文旨在进行一些记录和总结,同时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正文关于作者伯克利(George Berkeley,1685年生于爱尔兰)是英国启蒙运动时期出现的著名哲学家,他的思想被称为“意义主义”或“主张认知的主观性和区别认知和经验之间的不可分割性。

”他是一位具有极高声望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很多著名的思想者,如David Hume和Immanuel Kant。

书籍简介《道德情操论》一书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理性和道德的本质,探讨了理性和道德是如何作用于人的行为和意愿中。

伯克利认为,伦理学是理论的和伦理的。

他强调了人类理性和道德的联系,认为道德情操和道德原则的起源满足人类道德的规律和目的实现。

本书还包括了在此基础上的自由意志、机会性以及职业道德等相关话题。

整本书通过伯克利对道德问题的探讨,逐渐展现出了人与自我的对话。

书籍亮点通俗易懂,易于读懂首先,我认为《道德情操论》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它十分通俗易懂。

尽管它是一本哲学书籍,但是它的语言却非常简单明了,字句措辞很干练。

伯克利的表述极为清晰,和其他哲学家相比,他抛弃了一些繁琐的哲学手法,使得读者很容易理解。

强调描述和实践其次,伯克利的论述十分注重实践,他强调了哲学思想,尤其是伦理思想,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书中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概念。

伯克利不仅阐述了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还提供了一些具有引导作用的实际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实践道德与情操。

全面探讨伦理问题最后,全书涉及到了人类的伦理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伯克利从多个角度探讨人类行为的多面性,涉及到自由意志,期望和职业道德等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人性。

我的体会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感到这本书带给我的体会是非常丰富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读书随感论美德的品质——《道德
情操论》读书笔记
研读了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AdamSmith),一生奉献了两部经典传世之作: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和1776年的《国富论》。

前者为一部伦理学著作;后者为经济学著作,它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也成就了亚当·斯密作为“经济学之父”的不朽名声。

《道德情操论》书中分七部分,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原理来阐述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美国1976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这样评论:不读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在研读这本书时特别是对于第六卷论有关美德的品质感触颇深,第六卷分为三篇内容:第一篇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对自己幸福的影响而言;或论谨慎;第二篇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可能对别人的幸福发生影响而言;第三篇论自我控制从三个大的方面简述了美德的品质。

一、谨言慎行是美德
在第一篇论个人的品质,就它对自己幸福的影响而言;或论谨慎中他说道:谨慎的人,虽然并不总是以最敏锐的感受能力著称,但总是非常会交朋友。

然而,他的友情并不炽热和强烈,而常常是短暂的慈爱,这对于大度的年青人和无人生阅历的人来说,显得很投合。

同时又提出:对少数几个经过多次考验和精选的伙伴来说,它是一种冷静而又牢固和真诚的友爱;在对他们的选择中,他并不被对他们杰出才能的轻率赞扬所左右,而是为自己对他们的谦虚、谨慎和高尚行为的审慎的尊重所支配。

他虽然很会交友,但并不经常喜欢一般的交际。

表达了他谨慎这种美德的看法,认为谨慎仅仅用来指导关心个人的健康、财富、地位和名声时,虽然被视为最值得尊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可爱的和受欢迎的一种品质,但是,它从来不被认为是最令人喜爱或者最高贵的美德。

它受到某种轻微的尊敬,而似乎没有资格得到任何非常热烈的爱戴或赞美。

我国古代《礼记·缁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谨言慎行是历代先贤告诫后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也要谨言慎行,现在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对老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和向师性。

老师的言行都有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甚至会被他们直接模仿。

教师
必须谨言慎行。

如果出言不逊,不仅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和威信,也会深深刺伤学生的自尊心。

老师在教学中切忌口不择言,要三思而后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对待学生不仅要谨言,还要慎行。

谨慎同其它美德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所有品质中最高尚的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