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视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合集下载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教学方式探讨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教学方式探讨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教学方式探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教学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

本文将就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教学方式进行探讨,分析其优势和不足,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

一、校企合作教学的优势1. 实践性强校企合作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快速地掌握实用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2. 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运作模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接触和了解到企业文化和运营方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

3. 促进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教学能够促进产学研结合,使学校和企业的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企业也能够通过校企合作教学了解到学校的最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机遇。

1. 资源匮乏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教学的资源还比较匮乏,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工作环境。

这样一来,学生可能无法及时掌握企业最新相关知识和技能,影响就业能力。

2. 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学校与企业合作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安排不当、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 企业需求与学校教学不匹配一些实际企业需求与学校的教学内容不完全匹配,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到的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去甚远。

这样一来,学生就业后可能需要重新学习相关知识,延长了就业时间。

1. 加强师资力量学校应该加强对校企合作教学的重视,加大对相关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引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以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2. 加强资源整合学校和企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整合双方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思考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社会各行业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重要教育阶段,一直以来都备受瞩目。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已成为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联系,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如何构建有效的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校管理者与企业领导者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加强校企交流,增进了解和沟通要想构建一个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首先需要加强双方的交流,增进对对方的了解和沟通。

学校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市场需求、技术需求等信息,以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期望;而企业也需要了解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学生素质等情况。

只有通过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双方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期望,才能找到更好的合作路径。

学校可以积极组织教师、学生参观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模式,并开展企业讲座、座谈会等活动,加强双方的交流;而企业也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师资培训、课程设计等活动,增进对学校的了解。

二、确立合作领域,明确合作目标在加强校企交流的基础上,双方需要明确合作的领域和目标。

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优势和需求,确定合作的具体领域,如联合开展双元制培养计划、共建实训基地、开发合作项目等。

双方还需要明确合作的目标,即要实现什么样的合作效果,如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产学研合作等。

只有明确了合作的领域和目标,双方才能在合作中形成共识,推动合作的深入开展。

三、创新合作模式,促进双方共赢在确定了合作领域和目标之后,双方还需要不断创新合作模式,促进双方的共赢。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企业定制课程、邀请企业专家进行授课、接收企业实习生等方式,与企业深度合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开发合作项目等方式,获得更多的技术人才和科研成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双方才能在合作中实现更多的共赢效果。

谈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已发表)

谈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已发表)

谈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已发表)第一篇:谈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已发表)谈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问题戈国梁[1]摘要:高职教育与企业发展密不可分,二者应该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行业协会应该对高职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为“校企合作”搭建桥梁。

“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多元化”。

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需要在行业协会的指导下进行。

在高职教育方面,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和学校应该各司其职。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行业协会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教育部及国家相关部委印发了一系列关于推进职业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文件、通知;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同时出台了《全国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遴选标准》;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工作,出台了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所有这些文件及具体措施,引领着我国高职教育良性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仍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许多模式有待改进,许多理念有待更新。

所有问题中,首当其冲的是“校企合作”问题。

“校企合作”问题解决得好,其他问题会迎刃而解。

一、“校企合作”困难所在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而,最理想的办学模式应该是“校企合作”。

但是,在目前的高职教育实践中,“校企合作”是最难解决的问题,许多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项目上付出不少,但收效却甚微,虽有少数成功案例,但“校企合作”整体情况并不尽如人意[2],绝大多数“校企合作”处于浅层次合作阶段[3],有些甚至流于形式。

“校企合作”问题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校企合作”难度之大,主要有以下4方面的原因。

(一)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对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知之甚少,因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处于被动地位。

许多“校企合作”项目是因为“评估”的需要,学校或作为专业带头人的教师不得已,通过各种“关系”、“渠道”,主动、临时与企业撮合而成,显得有点“单相思”。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思考校企合作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促进行业的发展和相关企业的经济效益。

如何开展有效的校企合作,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热点问题。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一、校企双方的互惠共赢校企合作必须符合互惠共赢的原则。

在该原则下,学校和企业都要得到明显的收益。

学校方面可以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并促进校企合作的长期稳定发展。

企业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建立起稳定可靠的人才输送渠道,并将其应用到自身的发展规划中。

二、制定合作计划与承诺校企合作必须有明确的计划和承诺。

合作计划要做到可量化,确保合作达到需要的目标。

同时需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保证校企的合作顺利进行。

所制定的计划和承诺也需要被机构化和体系化,保证各阶段工作的顺利推进。

三、专业特色化校企合作要以专业特色化为基础。

不同行业的企业有着不同的需求,学校需要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寻求合适的校企合作,营造出较优秀的学习与实践环境。

要确保合作项目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内涵相符合,保证学生获得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的教学。

四、注重高标准校企合作要注重高标准。

教育与企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教育因其长期性、连续性和复杂性而使教育机构可能难以在所有方面达到专业水准。

要注重质量的高标准,保证质量和预算的合理匹配。

五、实施核心竞争力校企合作要激发彼此的核心竞争力。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优势制定面向实际需求的专业课程,让学生接触到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和组织管理方面的知识。

企业方面,应该将实践中经验丰富的处理方案分享给学生,并支持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相关经验,有利于技能的提升。

六、加强交流和协作校企合作要在交流和协作方面进行加强。

学校和企业应该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分享经验和教训,并及时向彼此提出建设性的反馈和修改意见。

在校企合作中加强交流和协作,能够让双方获得更多的成长和发展机会。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思考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教育与产业融合的重要体现,意义深远。

合作的有效途径是保证合作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一、资源共享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最基本的途径是资源共享。

学院和企业之间在教学、科研、资金等方面进行资源共享,互相促进发展。

学院可以通过企业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企业可以借助学院的专业资源和科研力量,加速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资源共享不仅可以有效利用资源,而且有助于构建校企密切合作的良好氛围。

实施资源共享有以下几个具体步骤:首先,双方应该就资源共享目标和范围进行明确。

其次,双方应该要有清晰的资源管理机制,建立共享资源库,明确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方式。

最后,双方应该要制定期望达到的效果和目标,并对资源共享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二、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另一重要途径是人才培养。

高职学生是社会需要的人才,企业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用工方。

双方可以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运用能力。

具体而言,高职学生可以参加企业工作实践、科研合作和创业活动,通过实践掌握职业技能和企业文化,增强个人能力和竞争优势。

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培训和实习机会,通过个人成长和实践提升企业、行业和社会的竞争力。

同时,双方还可以共同研发课程、教材和课程管理技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三、技术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可以加速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高职学院可以聚焦企业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和项目研发和实施。

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科技支撑,开展合作研究和新产品研发,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应用能力。

同时,双方还可以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实验室和科技汇聚平台,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拓展利用。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思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日益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已经成为促进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对接产业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优质的人才资源。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如何建立起更加有效的校企合作关系,成为了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一、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需要建立起校企共建的机制,明确双方合作的目标和任务,并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

需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团队,明确合作的管理程序和流程,从而能够更好地推动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还需要建立起校企合作的考核评估机制,及时查漏补缺,确保合作的高效运转。

通过建立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可以使合作双方更加顺畅地开展各项合作活动,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搭建平台促进校企合作搭建平台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前,一些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已经开始建立起校企合作的平台,以促进双方的合作。

这些平台主要包括校企合作网站、校企合作交流会等。

通过这些平台,学校和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寻找合作伙伴,开展各项合作活动。

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推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从而达到优势互补,促进双方的合作共赢。

搭建平台可以有效地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三、加强双方互信与交流加强双方互信与交流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双方需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合作。

学校和企业之间需要加强双方的沟通交流,增进了解,消除隔阂。

还需要通过加强联谊活动、定期交流会等方式增进双方的友谊,促进双方关系的良性发展。

通过加强双方互信与交流,可以使校企合作双方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促进教育和产业的良性发展。

职业教育视角下校企合作的有效性研究

职业教育视角下校企合作的有效性研究

职业教育视角下校企合作的有效性研究职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和提高人才技能、技术和专业知识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在职业教育领域,校企合作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模式,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率。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校企合作可以表现为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教学、实习、科研等方面的合作。

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是指这种合作模式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以及在促进学生发展和就业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本文将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探讨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并对该领域进行一定的研究分析。

一、校企合作的有效性1.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校企合作通过将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技能。

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和实践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实际情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与此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从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2. 提高就业率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就业的机会。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师承等活动,这使得学生在毕业后更容易被企业所接受,从而提高了就业的机会。

企业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潜力,为企业招聘提供更多的选择。

3. 促进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也能够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

学校和企业通过合作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可以在技术研发、产品研制等方面相互支持,为学校、企业和社会带来更多的成果。

1. 实地调研要研究校企合作的有效性,首先需要进行实地调研。

研究者可以选择一些校企合作案例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后的实际情况,比如就业率、薪资水平等数据。

同时也可以了解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获得的收益和实际效果。

2. 数据分析通过实地调研所得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的数据分析。

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就业率、薪资水平等进行对比分析,来评估校企合作是否对学生就业产生积极影响。

同时也可以对企业实施校企合作后的业绩、创新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评估校企合作是否对企业产生积极影响。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法规探析:基于比较的视角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法规探析:基于比较的视角

从 发 达 国家 职 业 教 育 的成 功 经 验 看 ,不 论 是 德 国的 “ 双 元 制 ”模 式 、英 国的 “ 三 明治 ”模 式 ,还
本上讲则是 因为制度供给不足难 以调动企业参 与的 积极性 …。可 以说 ,校企合作法制政策的缺失乃是
目前 制 约我 国校 企合作 深 入发 展 的关键 因素 。 2 0 1 0 年7 月2 9日,《 国家 中长期教 育 改革 和 发展
第 1 2卷 第 3期 2 0 1 4年 7 月
顺 德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S h u n d e P o l y t e c h n i c
Vo 1 . 1 2 NO . 3
J u l y 2 0 1 4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法规探析 :基于比较的视角
2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的组织协调机制方面作为一种跨界的教育职业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就紧紧扎根于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领域之中它在管理方面不仅跨越了学校和企业的界限仅就政府管理这块又跨越了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保障部门财税以及科技等管理部门因此建立权威的综合性组织协调部门来规划监督考核推进校企合作工作对于职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
制定我 国职 业教 育校 企合作 政 策 法规 提供 思路 ,推进校 企 合作 的制 度化 建设 。 关键 词 :职 业教 育 ;校 企合 作 ;政 策 ;法规
中 图分 类 号 :G 7 1 9 . 2 1 文 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2 — 6 1 3 8 ( 2 0 1 4 ) 0 3 — 0 0 3 7 — 0 5
不足 ,合作 易 “ 断链 ” ;在运行机 制上 ,模式创新
多 ,长效 机 制 不 足 。职 业教 育 领 域 校 企 合作 之 所 以 “ 难” ,从 表 面上 看 似 乎 是 企业 的积 极 性 不 高 ,从 根

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当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企合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市场的需求,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的意义、优势以及发展方向。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校企合作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意义重大。

首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能够了解实际行业的需求和趋势,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将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相结合。

其次,校企合作提供了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实训等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学生在实习期间还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职业环境,提前适应工作节奏和职场文化,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的优势校企合作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能够利用企业的实践基地、设备和技术,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更真实的职业环境。

其次,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就业率。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能够根据企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使毕业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提高就业率。

同时,学生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更具竞争力,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

另外,校企合作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学生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企业管理、团队协作、沟通技巧等与职场相关的技能,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三、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学校与企业应加强合作,形成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促进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有机融合,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加强教师与企业的交流合作。

学校教师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行业新动态,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实训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同时,企业鼓励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践平台,提供实践机会和实用技能培训,共同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最后,通过信息化手段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

而校企合作模式正是一种符合实际需求的方式。

校企合作可以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鸿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需要,提高就业率和质量。

首先,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将学生的实践经验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校园里,学生主要通过理论学习来掌握专业知识,然而,在工作岗位上,仅仅掌握理论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操作,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

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从而更好地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不同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所不同,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职业发展路径等信息,为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参考,并且能够学到更多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再次,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与企业长期合作,学校可以了解到企业对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同时,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代表来进行专题讲座,开展实习基地等活动,增强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和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校企合作模式还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研究、技术转移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技术实力,并且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创新项目、专利申请等活动,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

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进行合作,获取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的人才,提高自身竞争力。

总之,校企合作模式是职业教育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创新方式。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在未来的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模式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路径的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路径的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路径的探索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逐渐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由于各种原因,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探索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路径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政校企合作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合作形式单一。

当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以实习、实训和就业等为主,形式相对单一。

而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只是“应景式”的,缺乏深度和广度。

2.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在政策法规、资源分配和人员管理等方面,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尚未形成系统和完善的模式,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现象。

3.企业参与度有限。

很多企业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合作参与度不高,缺乏持续而深入的合作意愿。

这使得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处于表面化和短期化阶段。

二、政校企合作的重要性1.有利于学校资源整合。

通过政校企合作,高校可以整合各方资源,获得更多的资金、设备和人才支持,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2.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实际的岗位实践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以致用,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3.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政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

为了解决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出一条符合实际情况的合作路径。

下面是一些可行的合作路径探索:1.优化政策环境。

政府应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提出鼓励和政策支持,推动高校和企业的合作。

鼓励政策包括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项目资助等方面。

2.建立合作机制。

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的长效机制,包括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基金、设立合作机构等。

在机制建立的基础上,可以促使校企合作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

3.深化合作内容。

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内容,不仅限于实习、实训和就业,还应包括项目合作、科研合作、技术咨询等更深层次的合作内容,促进双方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思考高等职业教育是指以中等职业教育为基础,注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制定合理的校企合作模式合理的校企合作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前提和保障。

校企合作模式应充分考虑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学校可以采取“校企联合”的模式,即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设立技能人才培训中心;学校也可以采取“企业承担”的模式,即学校出具培训方案,企业承担实施培训的主体责任。

二、优化校企合作内部管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管理应该是优化的,因为它是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转型和创新所必须的。

为了实现合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和企业应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管理模式,建立自己的管理体系;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应明确责任和权利,规范管理和运营,避免纷争和不必要的损失,保证合作达到协同效应。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是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

校企合作应该重视培训规划,确定培训方向和培训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制定培训方案,适当调整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和时间表,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同时,还可以开展相关培训,包括技术培训、管理培训、职业素质培训等。

四、加强校企合作资金管理校企合作需要投入相应的资金,但资金管理必须注重效益。

在校企合作的资金管理方面,要建立公开、透明和规范的资金流程,制定合理的预算,精心安排物资采购和资金调配,加强资金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有效的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和企业生产技能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路径的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路径的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路径的探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高等职业教育的政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政校企合作可以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同时也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利共赢。

本文将对高等职业教育政校企合作路径进行探索,探讨如何更好地落实政校企合作,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政校企合作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实施政校企合作,需要探索合适的路径。

政府需要积极推动政校企合作。

政府在政策层面和资金支持上,可以为政校企合作提供支持。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减少合作中的风险,鼓励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就业等支持。

政府还可以设立相关资金,支持政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

高校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机制,推动政校企合作。

高校可以建立健全的教学体系,设立相应的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相关教师和企业代表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确保课程设置符合市场需求。

高校还可以建立健全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企业也需要积极参与政校企合作。

企业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

企业还可以参与高校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指导和培训。

企业可以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企业的重要性,积极与高校进行合作,为高校提供更多的支持。

虽然政校企合作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政府在政策制定和资金支持上需要更加积极。

政府在政策层面需要及时调整,鼓励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降低合作风险,提升合作的积极性。

政府还需要增加相应的资金支持,鼓励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促进人才培养。

高校需要提高自身发展水平,更好地与企业合作。

高校需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调整教学计划,满足市场需求。

高校还需要不断拓展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校企合作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探索在当今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正迎来一轮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

校企合作成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接轨的重要模式和途径。

在这一模式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有助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还能促进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然而,如何深化校企合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校企合作的核心在于资源的共享。

学校具备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能力,而企业拥有实践经验和市场需求。

通过合作,双方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教育教学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良性循环。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更贴近现实工作环境。

同时,企业也能够通过参与课程开发和实践教学,不断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源质量。

一种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是订单式培养。

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定向培养。

学生在学习期间就与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不仅能够获得满足岗位需求的专业知识,还能在实践中锻炼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

这种模式有助于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的时间,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与此同时,企业也能在早期介入人才培养过程,从而培养出更符合自身要求的人才。

另一种有效的模式是产教融合。

通过将教学环节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进行实践。

学校可以设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企业运作、掌握行业标准。

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还使其获得了更加深入的行业理解。

为了确保产教融合的质量,学校需要加大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投入,同时引进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行业专家进行指导。

师资队伍建设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一环。

企业中的专业人士可以被邀请到学校进行授课,分享行业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这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学校也应鼓励和支持教师走出校园参与企业实践,通过这样双向交流,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程设置能够得到提升,实现更为广泛的知识传播与技能传授。

基于法律视角看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规范管理——以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基于法律视角看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规范管理——以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基于法律视角看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规范管理①———以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杨文通,吴玫,谢钰石,孙泽富(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7)[摘要]随着我国步入新时代,职业教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绕不开的课题,校企合作必须深化、管理必须规范。

以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实践为范例,从法律视角提出职业院校规范管理校企合作的思路,确保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规范、有序推进。

[关键词]法律视角;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规范管理[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07-0120-02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形式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其重要特征在于职业性,从产生之日起,就与市场密不可分。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才能够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绕不开的课题,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必须深化、管理必须规范。

(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

这样就要求职业教育的育人机制是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要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衔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衔接的方式,让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二)校企合作应贯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2]。

职业院校应该建立从人才培养方向、专业设置、治理体系到招生改革、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确保企业在与职业院校合作过程中得到应有的保障。

(三)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中应规范管理职业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应当通过平等协商签订合作协议[3]。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探讨【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的定义与背景、重要性、模式、案例分析以及挑战与解决方案的探讨,深入分析了校企合作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到校企合作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本文也针对校企合作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最终,结论部分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进行全面总结,强调了其在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该文章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企业合作伙伴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探讨、定义、背景、重要性、模式、案例分析、挑战、解决方案、结论1. 引言1.1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探讨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旨在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与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的教育培训,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校企合作不仅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模式,更是对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路径。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实践需求,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而企业可以通过参与教学实践,培养和吸纳具备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加速,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只有通过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与合作,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和实效性。

校企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涵盖了实习实训、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等多种形式。

在本文中,将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行深入探讨,介绍校企合作的定义与背景、重要性、不同模式、案例分析以及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通过对校企合作实践的思考与总结,旨在帮助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校企合作的定义与背景校企合作是指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共同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法律视角探讨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法律视角探讨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法律视角探讨校企合作的广泛开展使学生、学校、企业等主体之间出现了大量纠纷。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应是教育培训主体、企业应为学生提供保障、政府应为合作提供资金补贴,并根据权利与义务原则尽快开展立法工作和配套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标签: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一、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意义与现状高等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适合行业要求的高端应用型人才。

这个总体目标决定职业院校输出的人才必须具备熟练的行业技术应用水平的。

基于上述总体目标,行业应用技术教学有三大要求:(1)行业应用技术本质上是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要求。

企业对于各岗位的要求是按照技术要求和规范执行相关的技术操作。

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以实际操作为落脚点。

(2)对企业来说,各岗位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环境必须能够使学生广泛接触到生产工作当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在理论的、虚拟的环境和场景学习。

(3)目前是处在创新驱动的发展时代,科技创新、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向。

这导致了企业的岗位设置和岗位技能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职业教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体系中,必须紧跟产业的快速发展变化,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创新。

高等职业学院要完成上述三大教学要求,仅靠自身资源和能力,难度很大。

首先,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长时间在校内从在教学工作,没有实际生产操作经验,虽然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但是无法获得关于技术实操细节要点、难点,无法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最佳实践。

其次,行业应用技术的实践依赖于行业中最新最广泛应用的设备装备,对于大部分高校和专业来说,投资建设成本过高,很难实现。

对高校来说,更困难的是无法建立实际操作所依赖的软环境。

这些软环境包括行业中遇到的实际的专业技术问题、企业各个专业技术岗位的分工合作以及各种管理流程和制度。

最后,技术发展、模式創新导致企业岗位要求不断变化,高校与企业的脱节,让高校很难紧跟企业的发展变化和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法视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作者:马云蕊来源:《学园》2013年第29期【摘要】职业教育逐渐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优势凸显,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并与美国、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律现状进行比较分析,由此对我国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中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问题提供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比较立法建议【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9-0017-02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制度现状及问题的分析《职业教育法》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行为依据。

这部法律颁行后,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适应新形势,又出台相关政策,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的保障方面还较弱,实践中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法律法规没有形成体系。

目前规范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仅有《职业教育法》,其余都是以“意见”、“通知”等政策性文件的形式存在,这种现状不能很好地保障职业教育及校企合作的开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法》的一些条文已明显滞后于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发展。

其次,相关法律关于校企合作的内容少。

《职业教育法》及政策性文件中涉及校企合作的条款和内容都非常少,校企合作在法律上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再次,实践指导意义不明确。

《职业教育法》只是原则性、概况性地规定了学校和企业在开展职业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如何解决校企合作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如权利义务、责任承担等没有明确规定。

其他部门法,如《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劳动法》中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问题也只是予以简单的规定。

二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制度的对比1.立法状况比较职业教育立法的指导思想与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背景、社会价值观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密切相关。

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得到依法、有序发展。

但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立法工作,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具体政策和制度保障较弱。

作为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早的国家,德国在二战后就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一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双元制”是德国立法支持的以企业为主、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制度。

政府在“双元制”中起立法和协调的作用。

德国职业教育领域制定的法律主要有《职业教育法》(1981年修订为《职业教育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手工业条例》、《企业基本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

此外,德国联邦政府各部门、各州、各行业还有许多相关配套条例或办法。

法律规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是德国企业的一项法定义务,违反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美国在职业教育立法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

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是由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从1906年实施以来,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862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职业教育法《莫雷尔法案》,后又通过了《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加强校企合作。

美国国会通过“1965高等教育法案”,确定了独立的资助和援助的法律条文,确保产学合作双方有法可依,通过法案形式确保并强化了政府与社会对产学合作教育的支持力度。

如财政拨款、各界资助以及设立产学合作教育基金等方面的具体实施。

后又相继完成了《卡尔·D·珀金斯职业教育法案》、《从学校到工作转换法案》,第三次修订了《卡尔·D·珀金斯法案》等立法工作。

20世纪末,美国又制定了《职业合作训练法》、《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等一系列用于推动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

2.法律责任比较我国《职业教育法》第6条规定:“行业组织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由此明确了企业应履行的职业教育义务。

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义务及企业不履行职业教育义务应采取的强制手段、所负的法律责任,法条没有明确指出。

没有责任的监督措施,导致实践中企业不履行职业教育义务的行为在校企合作中仍时有发生。

我国还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设计、考核、监督和推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工作缺乏政府部门、管理部门的协调与支持,对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义务缺少必要的监督和约束。

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劳动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和《手工业条例》等用来调整校企合作的参与者的关系。

法律法规对企业、学校、学生等明确规定了义务、责任,对教师的选拔、合同的签订、考核与监督等方面也有具体的规定。

德国于2005年对《职业教育法》修改后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目的、内容;学校、企业、培训机构和受教育者的责任、义务等。

各州颁布的《学校法》用以明确学校行为。

《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的培训须遵守联邦政府在该法中规定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培训规章条例。

而企业作为法定的职业教育主体始终对培训负全责,学徒与企业通过培训合同予以约束。

合同内容须与《职业培训条例》和《框架教学计划》中所规范的保持一致。

德国的联邦政府法规定企业的员工数达到20人,就必须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企业必须拿出一部分资源,为学生提供培训岗位。

美国的《职业教育法》同样也明确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各方参与者的权利义务及责任,并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保证校企合作的开展。

3.行政管理比较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并未具体、深入地涉及校企合作的相关细节。

我国还未形成健全、系统的关于校企合作的专门法律法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只有学校与企业双方签订的协议为依据,这无疑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利。

国外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落实管理监督工作主要为:第一,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管理机构。

如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在组织方面,建立了全国性的专门机构,加强产学合作教育的管理,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高校也设有专门教育部门和配备项目协调人。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培训由行业协会和各州的文化教育部相互协行监管,在政府宏观调控基础上给予企业、学校和行业协会独立发挥职能的空间,且这种方式通过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形式予以确立。

德国设立的“产业合作委员会”,用于满足产业人才需求及促进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合作,对校企双方进行监控,通过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实行财政补偿,对不参与合作的企业增加税金等方式促进校企合作。

第二,加强职业教育法规的实施监督工作。

通过建立教育审议制度监督完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

如德国的联邦及各州教育计划委员会、美国的联邦职业教育审议会等,这些组织对职业教育法规的执行及效果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查并实施协调,确保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教育与培训顺利进行。

4.激励机制比较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大力推广、倡导“校企合作”,但普遍停留在以“学校为主、企业配合”的传统模式上。

事实上,企业对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兴趣不大。

我国企业不像西方发达国家企业那样能够担负一定培训资金。

同时法律在促进校企合作,减轻企业负担,提供优惠政策方面却很少涉及。

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是院校的责任,不愿意在人力资源上进行基础性的投资,同时对校企合作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

这就造成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学校处于一厢情愿的状态较多。

德国职业教育培训经费由企业、工会和政府部门分别承担,从法律上规定了政府、企业最低投资比例,鼓励政府、企业、团体和私人投资职业培训,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可免交部分国税,这种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企业自愿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

美国的合作教育,表现为校企双方进行项目合作,互利互惠。

企业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同时承担社会责任,同企业未来发展、人才需求的计划与合作教育结合起来,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实用人才。

美国政府规定地方学区职教经费主要由地方资助,包括地方财政税、州政府拨款和其余款项。

美国通过法律法规指引和约束校企合作的具体环节,包括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及实习生的劳动报酬、劳动保障等。

在经济方面,政府采取多种多样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如设立专项基金、低息贷款、减免某些税收、创办科技园区等,为产学合作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

三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1.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现阶段,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对《职业教育法》及有关规定进行补充完善,建立完整、高效、有序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保障是改变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的重要条件。

合理的职业教育制度能调动各方利益相关者参与职业教育,促进各方顺利合作、协调,赋予他们各自相应的责任和利益,而这些能适应经济发展、带来积极效益的制度、方法急需通过法律的手段使之固定下来并发挥作用。

2.明确参与校企合作的责任主体及各自应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校企合作由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各个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义务和责任。

换言之,只有明确了责任主体,才能促使各方严格要求自己,校企合作才能不断健康发展。

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应明确参与校企合作的责任主体及各自应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并确立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关键作用。

3.设立专门的管理和监督机构建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专门管理机构,目的在于保障校企合作机制能顺利地运行。

许多发达国家为了更好地协调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都设立专门机构。

我国亦可以成立由政府牵头,行业专家、高职教育专家、用人单位等主体参与的专门机构,对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行为进行指导、监督、管理及考核,保证校企合作的正常进行。

4.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会考虑这种参与能否给其带来相应的利益以及不履行义务是否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我国现有规定对企业的利益驱动还不够,只强调企业的义务,却未明确企业应享有的权利。

因此,为提高我国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政府应加大专门的法律法规建设力度,如尽快出台《高等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使校企合作制度化。

同时更需要政府职能部门采取积极的具有吸引力的措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如落实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税收优惠政策,对那些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岗位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资助等。

参考文献[1]杨善江.国际视野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政府角色[J].教育与职业,2013(5):14[2]郎艳丽.关于对我国校企合作立法的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19[3]王树庆、刘琳.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初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31[4]林尔.美国合作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7[5]刘德强.加快推进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立法的系统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1)〔责任编辑:庞远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