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___第4课_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渗透法制教育教案doc

合集下载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

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6)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

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

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案一、导入与概述本课是必修二教材的第四课,题为《古代的经济政策》。

在本课中,我们将学习古代国家的经济政策,了解古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制度和政策,并从中探索对今天经济发展的启示。

本课将分为四个部分进行学习。

首先,我们将了解古代经济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其次,我们将学习古代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然后,我们将分析古代国家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创新和实践。

最后,我们将总结古代经济政策对今天经济发展的启示。

二、古代经济政策的背景与意义古代经济政策是指各个古代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安排。

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主要以农业为基础,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经济政策的出现和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古代社会经济制度相对稳定,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度较大,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同时,古代国家面临各种内外挑战和压力,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古代国家不断探索和实践经济政策。

古代经济政策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古代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今天的经济发展也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三、古代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古代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工商业、税收和外贸等方面。

其中,农业是古代经济的基础,政府对于农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非常重要。

古代国家通过土地制度、农田水利和耕作技术等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另外,古代国家还通过对工商业的管理和支持,推动经济产业的多元化和发展。

政府对工商业的税收、补贴和管理等政策措施,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外,古代经济政策还涉及到税收和外贸方面。

古代国家通过对税收政策的调整,调节经济收入与支出的平衡。

同时,古代国家通过对外贸易的管理和调控,促进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交流。

古代经济政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政府的干预和调控程度较大,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秩序。

古代国家在实施经济政策时会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调整。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材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经济政策》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材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经济政策》教案

古代中国史古代的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指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它具有导向性、目的性和强制性。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狭义是指耕地;广义指土地,除耕地外,还包括荒地、山地、沼泽和湖海。

土地制度涉及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梭)和产权。

井田制——西周的土地制度井田制为土地国有制,即周天子所有。

由于生产力低下,采用集体劳动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遭到破坏。

表现在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标志着土地私有法律化。

实行土地私有,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缴纳赋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容易导致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导致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即社会矛盾尖锐;汉代画像砖土地兼并·庄园经济导致国家政财收入减少(地主不缴税);工商业赚取资金用于购买土地,不利于工商业扩大再生产(扩大规模),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重农抑商三、海禁与闭关锁国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明朝维护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体制,禁止民间外贸。

清朝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

清朝乾隆22年以后,只准粤海关(广州十三行)一口贸易。

迁海令又名迁界令,是中国清朝政府为对付明朝遗臣郑成功在台湾的郑氏王朝,以断绝中国大陆沿海居民对其之接济的政策。

自宋明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的航海贸易相当发达,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

而清朝的迁海令却使得数百年来的航海成就毁于一旦,沿海地区千里无鸡鸣,航海贸易一落千丈,迟迟都不能恢复。

这一后果直接导致了近代以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航海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最终让西方的军舰横行于中国海上。

总结洋务运动例题:1.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考点同步解读1.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1)基本类型:分为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

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形式包括屯田制、均田制等。

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2)变动趋势:一方面,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地。

其结果是:地主阶级控制了大量土地;农民无以为生;封建统治力量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爆发,旧王朝往往迅速溃灭。

另一方面,新建立的封建政权中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利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统治。

但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这样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封建王朝的不断更迭就难以避免。

2.全面认识“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

古代中国封建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这种政策既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含义: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

从商鞅变法时首次正式提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推行,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执行这项政策。

原因: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课标实验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

课标实验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问题导向法。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同时,我也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见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经济政策。问题导向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法。将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观点。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经济政策,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此外,小组合作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情景:让学生们扮演古代的皇帝、官员、商人等角色,亲身体验并理解不同经济政策下的社会现象。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经济政策,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以多媒体课件为主要辅助工具,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古代经济政策的内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讲解过程中,我注重使用历史实例和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古代经济政策的实施情况。同时,我还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见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经济政策。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我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同时,我也在课堂上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见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经济政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古代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学生应了解这些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准确地识别和描述古代的经济政策,并能够分析这些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并形成正确的评价。

2.让学生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

2.“海禁”政策。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古代的经济政策整体把握土地制度演变历程,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学会正确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深刻理解“重农抑商”政策能长久得到实行的原因,正确区分明清两朝的“海禁”政策,知道“闭关锁国”并非禁绝对外贸易,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二、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1)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的私有土地。

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的土地。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居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3)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掌握的土地。

居被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三、关于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

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四、“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1、“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主要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案设计

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主备课人一、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了解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

“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严重后果。

(2)理解:“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

(3)运用:闭关锁国与中国现在对外开放的比较。

2、过程与方法:(1)教学方法应多种多样,阅读法、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历史比较。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能够运用正确历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到,正确处理农业与商业的关系对经济建设的作用。

了解坚持对外开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总结出“闭关锁国”政策必定造成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

2、难点: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四、教学方法:比较法、问题探究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1课时)一、土地制度的演变(一)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二)奴隶社会(夏、商、西周)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井田制的特点:1.一切土地属于国家;2.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3.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故称井田;4.庶民和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作(三)春秋时期1、井田制瓦解原因:A、生产力的发展;B、王室衰微,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C、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2、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

(四)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1)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2)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3)农民土地所有制:(五)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的措施:1、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

2、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案6页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优秀教案6页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重农抑商”、古代工商业管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及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解实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比较闭关锁国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政策。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自己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进行比较论证,主动探究有关的问题。

2.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与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3.查阅资料,了解西方国家的重商主义政策,比较清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西方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不同经济基础和社会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当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2.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其缓慢发展。

难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一)重农抑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问题:重农抑商的思想何时产生?结合教材第22页“资料卡片”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思想?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重农抑商的思想于战国时产生。

原因: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政治方面:端正民心民志,民众致力于农耕,则朴实守法,安土重迁;国家安全,政治稳定。

③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的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产生矛盾。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概括汉代采取了哪些抑商措施?结果如何?唐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如何?这一状况何时开始转变?生:措施:汉高祖时期,“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并严禁商人购置土地。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案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教案设计
问题情境3:井田制为什么到春秋时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呢?大家探讨一下。
师生互动:
思考1: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回答: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思考2:直接因素是什么?
回答:私田的开垦。
思考3: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回答: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公元前356年,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至此,井田制彻底瓦解。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回答此题。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回答此题。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回答此题。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回答此题
作业布置
1、学思之窗 2、 做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一、土地制度演变
二、重农抑商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教学反馈
教师总结:
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问题情境2:以上图片材料,你得到哪些信息?
从这一角度讲,井田制实际上是西周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过程评价:井田制开始于夏商时期,盛行于西周,到了春秋时期就逐渐瓦解了。
教学难点
土地制度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 学 过 程 设 计(内含学法指导内容)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复习回顾:提问上节课知识
导入新课:(图片导入)
一、土地制度演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必修二经济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第四课,学习这课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古代的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形成的影响,也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当今改革开放的正确性与重要性,以及国家“三农”政策的历史渊源。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理论水平还很有限,仍出于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些历史理论还不能透彻的理解。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尽量做到深入浅出。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及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理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重农抑商的评价的辩证方法;“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行的时代特征。

运用:联系我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富国强民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行体验式教学,角色扮演合作探究等形式,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

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得出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重要标准;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事务;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四、学习重点和难点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及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评价。

难点:土地制度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创设情境”、“体验式教学”、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的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们,竭尽全力地关注着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不遗余力地抑制工商业,一度自负而蛮横地闭关锁国,……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以农立国的古代中国采取的这些经济政策。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优秀教学案例
2.接下来,我会讲解盐铁官营政策的背景、实施原因以及对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样地,我会通过历史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盐铁官营政策在实际运作中的表现。
3.在讲授均田制与租庸调制时,我会重点介绍这两种制度的实施原因、影响以及评价。我会引导学生关注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些政策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五)作业小结
1.本节课的作业,我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古代经济政策的心得体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古代经济政策对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启示。
2.同时,我会布置一道思考题,如:“你认为古代经济政策对现代经济发展有何启示?”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在下一节课的上课前,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的作业成果,对他们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以巩固所学知识。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3.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代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4.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古代经济政策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历史真相的热情。
2.通过了解古代经济政策,使学生认识到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与调控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客观评价事物的能力。
4.引导学生从古代经济政策中汲取智慧,认识到了解和运用历史规律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5.通过对古代经济政策的探讨,培养学生珍视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态度,增强他们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意识。三 Nhomakorabea教学策略
(四)总结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1
2.主题探究:每组选择一个主题,深入探讨古代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形成小组观点。
3.汇报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实施过程等知识的掌握。
2.问答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经济政策对农业、商业、手工业等领域的影响。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代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吗?”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将围绕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1.古代土地制度:介绍封建土地制度的特点、演变过程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如封建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等,以及这些政策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分析古代经济政策形成的背景、原因和实施过程,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掌握并运用历史资料,学会查找、整理和分析有关古代经济政策的相关信息,提高历史学科的研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古代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2.通过了解古代经济政策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民生、关爱他人的品质。
3.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树立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必修二渗透法制教案
喻欢
必修二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导入新课:
据说在明朝中后期著名的丝织业城市苏州附近有一个水乡小镇叫盛泽镇,那时你一走进这镇子,听到的全是织绸机的响声,镇上一座石桥上还刻有这样一幅对联:“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

”晴天时本无浪,可织机声音之大就好象翻起千尺波浪似的,风把巨大的织机声送向远方。

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丝织业生产繁忙)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繁忙的景象?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极大发展,促进了对产品的需求。

于是许多手工业者门纷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这就出现了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先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则是“重农抑商”政策。

一、重农抑商
1、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2、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
结合教材以及“学习思考”,简单介绍即可。

3、历史影响
虽然开始时,一度促进农业发展,但是这一措施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二十七条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

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配合调查,并提供有关资料。

第二十九条国家建立土地统计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统计部门共同制定统计调查方案,依法进行土地统计,定期发布土地统计资料。

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提供有
关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

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共同发布的土地面积统计资料是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

最后补充一道历史材料题,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最为贵。

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

室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

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倾,或数百倾。

——李文治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请回答:
(1)从材料一看,雍正帝是怎样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1)材料一说明了雍正帝提倡重本抑末政策。

他认为,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安;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动。

(2)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课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

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对农业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区域经济政策的倾斜
可依据教材讲清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重点阐述秦朝和西汉的具体政策。

在讲述东汉六朝全国经济重心东南移时,注意补充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资料。

三、工商业的管理
首先使学生明白这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然后介绍从秦代开始的各朝具体措施,重点阐明秦汉时期措施。

在讲述明清“海禁”时,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对“海禁”政策的理解。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是允许外商来华贸易的惟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广州也百般限制中国人与外国人接触。

政府特许的“十三行”不仅垄断了与外商的经济往来,还代政府出面办理交涉事宜。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材料二清政府利用“十三行”行商,避开与外商直接发生关系,这是虚骄自大的“天朝上国”意识。

闭关锁国反映出统治集团极力防范域外新事物的传入,防范民众视野的开拓,实际上暴露出虚弱和无能,它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使学生明白这种“海禁”政策使得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挫,加速了中国落后与西方。

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四、禁奢侈
重点阐明两点:一、“禁奢侈”政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抑商政策的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体步骤。

二、古代中国禁奢之风无法抑制的原因是统治者“自上”的腐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