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定语后置句学习
“定语后置”辨析
“定语后置”辨析摘要:本文用充足的论据论述了在文言文中没有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的问题,论点明确,观点独特,大胆创新,与传统观念大相径庭……关键词: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名词性词组“者”字结构“的”字短语在现行中专语文、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中,老师总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定语后置”句。
究竟有没有“定语后置”现象呢?不作定语后置句分析行不行呢?针对这个问题,本人总是不断的思索、探讨,在38年多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终于有了发现,想来想去,觉得不作定语后置句分析比较好,既简单、实用,又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要求。
于是写了这篇论文——《“定语后置”辨析》,后来经过多次补充、修改,充实了论说理由,又通过反复的对比和语法考证,论证自己的观点——没有“定语后置”句,其理由综述如下。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第一,从常见的例句的分析和翻译看,没有“定语后置”现象。
在高中语文和中专语文教学中,常把如下最典型的例句看作是“定语后置”句,而本人认为不是“定语后置”句。
其理由如下。
先看下列例句:例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例3、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雁荡山》)。
例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例5、荆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
例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例7、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聘取。
(《史记、滑稽列传补》)。
例8、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杂说》)。
ㄓ例9、其石之突怒偃蹇(jiǎn)、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柳宗元《钴鉧潭小丘记》)。
对于以上九例中加线的词语,传统观念把它们看作是“定语后置”成份,但就其实,却不然。
因为按现代汉语正常语序翻译是通顺的,又从语法的角度分析,也不必后置。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前面不用“者”停顿,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也”不用译,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5)“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7)用“是”做判断动词。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8)用“乃、即、则、皆、必、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c.臣本布衣。
(《出师表》)2.被动句(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高中语文知识点题库 110定语后置
1.翻译句子: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答案:村中一个多事的少个驯养了一只虫。
解析:此句的定语后置形式是:中心词+定语+者题干评注:定语前置问题评注: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要把它放到中心语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2.翻译句子: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答案: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随着歌声而相和伴奏。
解析:此句的定语后置形式是:中心词+定语+者题干评注:定语前置问题评注: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要把它放到中心语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3.翻译句子: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答案:能不改变自已志向的官员,全国这样大的地方,有几个人呢?解析:此句的定语后置形式是:中心词+而+定语+者题干评注:定语前置问题评注: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要把它放到中心语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4.翻译句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答案: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解析:此句的定语后置形式是:中心词+之+定语题干评注:定语前置问题评注: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要把它放到中心语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5.翻译句子: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铿然有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
解析:此句的定语后置形式是:中心词+之+定语+者题干评注:定语前置问题评注: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成分,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要把它放到中心语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
文言句式
省略句
省略句主要形式:
一、省略主语。 二、省略谓语。 三、省略宾语。
1、省略动词宾语; 2、省略介词宾语。 四、省略介词(“于”“以”)。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 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以兵戈之利。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D )
A、疆土之新辟者,移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戈之利。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主语 ── 谓语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主谓倒置即将谓语前置,大都 是为了突出谓语部分,适应表达 的需要。主谓倒置句以感叹句、 疑问句居多。
下列句子属于主谓倒置的一句是(D)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且焉置土石? C、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不仁哉!梁惠王也?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文言句式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 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有以下 几种形式:
翻译下面句子:
①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 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③城陷而虏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文文言句式
《劝学》特殊句式(固定格式)(一)判断句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二)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三)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被动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五)省略句①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②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六)固定用法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寡人之于国也》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非我也,兵也。
(……也,表判断)是亦走也(……也,表判断)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二)宾语前置句①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②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三)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①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介宾结构)②树之以桑(“以桑”为介宾结构)③顿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为介宾结构)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为介宾结构)⑤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为介宾结构)(四)省略句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不受饥饿之苦了)《鸿门宴》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此天子气也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此亡秦之续耳(二)被动句:1.若屑皆且为所虏2.晋属今为之虏矣(三)宾语前置句: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2.不然,籍何以至此3.客何为者4.大王来何操5.沛公安在6.今日之事何如?7. 何辞为?(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1. 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 沛公欲王于关中。
3. 具告之以事。
4. 良曰:“长于臣。
”5. 得复见将军于此。
《过秦论》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高中语文宾语后置句
高中语文宾语后置句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门宴》〈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命坐于灵虚之下。
高中语文定语后置句整理
高中语文定语后置句整理
定语后置,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通常位于名词之前,但在古汉语中,定语有时会出现在名词之后,形成定语后置的现象。
这种现象多出现在文言文和古诗词中,因此,对于学习高中语文的同学来说,掌握定语后置的规律和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定语后置的常见形式有以下几种:
1.“之”字结构:在名词后面用“之”字作为定语的后置标志。
例如:“马之千里者”中
的“之”字结构就表示“千里”是“马”的定语,翻译为“千里马”。
2.“者”字结构:在名词后面用“者”字作为定语的后置标志。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中的“者”字结构表示“可使报秦”是“人”的定语,翻译为“能去回复秦国的人”。
3.数量词作定语:当数量词作为定语时,有时也会出现在名词之后。
例如:“遂率子孙荷
担者三夫”中的“三夫”作为“子孙荷担者”的定语,翻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4.形容词作定语:在特定语境下,形容词也会作为定语出现在名词之后。
例如:“亦雁荡
具体而微者”中的“具体而微”作为“雁荡”的定语,翻译为“(与雁荡山相比)具体而又微小”。
定语后置的用法,不仅使句子的结构更加多样,也丰富了语言的表达。
在文言文和古诗词中,定语后置常常用于强调、突出或修饰名词,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和掌握定语后置的用法,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和古诗词,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多加注意和练习,熟练掌握定语后置的规律和用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定语后置句梳理(必修1-5)
定语后置句梳理(必修1-5)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必修2《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必修5《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必修1荆轲刺秦王1.定语后置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太子及知其事者宾客”)②群臣侍殿上者(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侍殿上者群臣”)鸿门宴1.定语后置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白璧”“玉斗”做中心语,“一双”做定语)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兵”做中心语,数词做定语。
)必修2兰亭集序1.定语后置句(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大、盛”后置,标志是“之”,按现代汉语语序为“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盛”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虽无盛之丝竹管弦”)赤壁赋1.定语后置句(1)凌万顷之茫然(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2)客有吹洞箫者(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客”)必修3劝学1.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为“爪牙”的定语,“强”为“筋骨”的定语。
“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过秦论1.定语后置句铸以为金人十二。
(金人做中心语,数词十二为定语。
)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1.定语后置句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现代汉语语序为“求可使报秦者”)苏武传1.定语后置句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现代汉语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中学教材中定语后置句的辨析
中学教材中定语后置句的辨析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节选了荀子的《劝学》,对于其中的一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理解,所有教学参考资料和网络资源,都作了同样的解释:定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应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笔者以为,本处完全可以理解为主谓短语之间加上“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充当整个句子的宾语成分,而非定语后置。
此处“蚓”为主语,“无”为谓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为宾语;此结构类型的还有“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涉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等。
定语后置现象定语后置这一特殊语法现象,最早见于杨伯峻的《文言语法》(1956年北京出版社出版)。
文言的特点是简洁流畅,较长的形容语加在中心词伤势不习惯的。
如果有较长的形容语,一般是移在中心词之下,用一个“者”字来联络。
到1979年,“定语后置”这一说法开始被中学教材采用,从而逐渐被语文教学参考书所采用。
总而言之,它不是古已有之,因此对于很多文言语句,能不采用此说法则不要采用。
比如: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楚人有涉江者。
郑人有欲买履者。
以上三句中,“有”是动词,其前面的成分可以充当状语,表示范围起限制作用,分别理解为:客中有个吹洞箫的,楚人中有个过江的,郑人中有个要买鞋子的,完全说得通。
笔者经过整理归类,把中学课本中常见的定语后置句作如下分类:1、中心语+定语+者如:求人可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可报秦者”修饰“人”。
这种类型的句子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有:⑴约与食客门人有勇力文武具备者二十人阶(《史记?平原君列传》)⑵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⑶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五人墓碑记》)⑷人马冻死者相望。
(《雪夜入蔡州》)⑸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史记?赤壁之战》)而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这样形式相似的句子,可根据语境理解为:然而天子读书的有几个?而不必说成定语后置。
高中语文 特殊句式
“为所”“为……所……” 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若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茅屋为秋风所破。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3、“见”“见……于”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受……于……”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 之众,受制于人。
5、“被” 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赵氏求救于齐。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 形。 2、用“如(若)……”这类修饰形容 词或动词的状语,常放于谓语后。 如:火烈风猛,船往如箭。 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 也。
2、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4、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5、时大风雪,旌旗裂,人马冻死者 相望。
曲罢曾都善才服,妆成每被 秋娘妒。
6、意念上的被动(不用被动词) 如:操军破,必北还。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 。
立足于具体语境,着眼 于具体运用。
主语、谓语、宾语(动宾、介 宾)、介词
1、省略主语 如:(蛇)触草木,(草木)尽
死。 (成名)喜而捕之,(虫)一 鸣辄跃去,行且速。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定)主─[状] 谓─ (定)“宾”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 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 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 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 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
3、“孰与”“孰若”,表比 较、选择。相当于“与……相 比,谁(哪一个) 更 ……”“ 怎 如 ” “ 怎 比 得 上”“不如”
高中语文定语后置全集.doc
高中语文定语后置全集.doc一、定语和中心语定语是一个语法名词,在名词前边的表示领属、性质、数量等等的修饰成分。
名词、代词、形容词、数量词等都可以做定语。
在句子中,定语用于修饰主语和宾语。
中心语是被修饰语所修饰、限制的中心成分。
中心语在现代汉语一般放在定语的后面。
构成“定语+中心语”偏正结构。
一言以蔽之,定语是修饰成分,中心语是被修饰的对象。
咱们看两个语句:(1)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2)今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
第一个句子,“淡黄的”和“蓬松的”都是形容词,作定语,分别修饰“长裙”和“头发”;第二个句子,也有两个定语+中心语结构,分别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和“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
什么获得者?诺贝尔文学奖起到了修饰作用;露易丝·格丽克的头衔是啥?美国诗人是也。
“美国诗人”起到了修饰作用。
二、“定语后置”及其四种结构搞定了现代汉语的“定语+中心语”结构,定语后置就好解释了。
所谓定语后置,就是通常作定语(修饰语)的成分,置于中心语(修饰对象)的后面,属于文言倒装句的一种。
“淡黄的长裙”如果要用古汉语说,可以变成“长裙之淡黄”。
加一个“之”,转换一下语序,文言感扑鼻而来,令人上头。
我们能够在初中学过的文章中,找到不少定语后置的例子:(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第一个例句,“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是两个定语后置结构,“高”和“远”都是后置的定语;第二个例句,“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结构,“千里”是后置定语,讲得花里胡哨的,其实就是千里马的意思。
当然,古汉语的“定语后置”不是乱来的,比如说“庙堂之高”不能变成“庙堂高”(否则好好的偏正结构就会变成主谓结构),得要满足一定结构,下面是满满干货:第一种:中心语+之+定语刚才讲到的《岳阳楼记》的句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是这一结构的典型。
高中语文(必修2-4)句式归纳
一、状语后置标志性词语:“于”“乎”“以”基本结构:“于”/“乎”/“以”+名词一般位置:句末,或动词之后课内出现的所有句子:“多于南亩之农夫”等六个带“多于”的句子。
(于:比)《阿房宫赋》游于赤壁之下《阿房宫赋》月出于东山之上《阿房宫赋》徘徊于斗牛之间《阿房宫赋》况吾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阿房宫赋》相与枕藉乎舟中《阿房宫赋》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项脊轩志》鸡栖于庭《项脊轩志》尝居于此《项脊轩志》其制稍异于前《项脊轩志》覆杯水于坳堂之上《逍遥游》翱翔(于)蓬蒿之间《逍遥游》众人匹(于)之《逍遥游》御六气只辩,以游(于)无穷者《逍遥游》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暂得于己《兰亭集序》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俟我于城隅《静女》谋动干戈于邦内《季氏将伐颛臾》虎兕出于柙《季氏将伐颛臾》龟玉毁于椟《季氏将伐颛臾》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谪戍之众,非亢(于)九国之师也《过秦论》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过秦论》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之君也《过秦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生乎吾前《师说》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而耻学于师《师说》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寡人将加大诛于子《晏子治东阿》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以下为论语部分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弟子问仁》舜有天下,选于众《弟子问仁》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立身处世》敏于事而慎于言《乐在其中》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言而有信》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于:向;交:交友之道)《交友之道》异乎吾所闻《交友之道》二、宾语前置(三种类型)1、提宾的两个标志“之”、“是”唯利是图何罪之有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论语》2、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文言知识点汇总(第六七单元,分课编排)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文言知识梳理一、第六单元《劝学》(1)通假字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再。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④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通“煣”,使弯曲。
(2)古今异义①金就砺则利金[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广博③用心一也用心[古义]因为心思[今义]集中注意力;使用心力;专心④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动物的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3)词类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④形容词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4)特殊句式①判断句冰,水为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②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③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而寒于水。
《师说》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5)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6)小学而大遗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三、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乎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③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6)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③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④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⑥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⑦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⑧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7)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⑧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⑾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⑿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⒀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⑤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9)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皆出于此乎(介词,从)⑤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10)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④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②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4)形容词作名词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5)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6)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7)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③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2)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3)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①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②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③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4)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5)省略句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②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③(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④(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6)固定格式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二、第七单元《赤壁赋》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3)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4)杯盘狼籍(籍通“藉”,凌乱)(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以”通“已,”,停止)2.古今异义(加点字有古今异义)(1)徘徊..之间..于斗牛A[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3.一词多义(1)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2)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词作动词,攻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3)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如.诉如泣(副词,像)(4)白.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亮,发白,(天亮了))(5)歌歌.窈窕之章(名词作动词,歌唱)歌.曰:“……”(歌词,名词)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名词)4.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
2025届高中语文统编版高考学案考点:牢记文言句式5类型
牢记文言句式5类型(答案在最后)——文必相辅,气不孤申高考对本考点的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在高考命题中,句式通常隐含在文言文翻译题中。
本考点将细致讲解各种句式以及翻译方法和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熟悉的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类型一判断句—— 分清类别,译成含有“是”的句子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
主要格式见下表: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
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原来是”“本来是”“就是”。
【即练即悟】1.下列句子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刘备,天下枭雄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汝是大家子2.翻译下列句子。
(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3)天下者,高祖天下。
(4)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3.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
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尧咨者,陈之子也。
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戒仆养之终老。
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1)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尧咨者,陈之子也。
(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4.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选择性必修下册(二) 整合迁移12 定语后置句-2025高中语文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教A版
整合迁移12定语后置句一、连点成线,基础整合1.在下列各组句子中,选出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
(1)()命巾车,或棹孤舟曰此鹳鹤也.子.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之“驼”.不自禁..答案B解析B项均为“像”。
A项有时/有人。
C项称呼/哭泣。
D项应和/响应。
(2)().而已.可乐也.也.笑而不信也.当.何名.访其遗踪答案C解析C项均为“本来”。
A项果实/事情的真相。
B项实在/相信。
D项当初,原来/才。
2.在下列各项中,选出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
(1)()A.于是怅然慷慨..B.空中..而多窍C.郦元之所见闻..D.尝从人事..答案C解析C项古今义都是“见到和听到的事”。
A项古义:感叹。
今义: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惜。
B项古义:中间是空的。
今义:天空中。
D项古义:指做官。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2)()A.悦亲戚之情话..B.虽曰爱之,其实..害之C.吾方心动..欲还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答案D解析D项古今义都是“认为”。
A项古义:知心话。
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B项古义:这实际上。
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C项古义:内心惊恐。
今义:内心有所触动;动心,产生做某事的欲望。
3.在下列各项中,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1)()A.遂见用于小邑B.乐夫天命复奚疑C.故不我若也D.古之人不余欺也答案A解析A项为被动句,其他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2)()A.或曰此鹳鹤也B.农人告余以春及C.理,非吾业也D.此世所以不传也答案B解析B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二、连点成线,微点突破重点句式——定语后置句(1)注意调整语序,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句式标志词。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标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高中语文定语后置 结构入手
定语后置结构入手【高频考点】(1)了解并掌握定语后置句的特点。
(2)能根据有关规律,准确判别定语后置句,并正确翻译相关文言语句。
(3)提高文言文整体阅读的能力。
【知识要点】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放在名词或代词的前面起修饰或限制作用的,所以出现的顺序是定语+中心词。
而在文言文中,我们发现定语常常位于中心语之后,因此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定语后置。
要弄懂定语后置句,首先要掌握定语后置句的一些规律。
我们如果灵活的把握了定语后置的特点、四种常见的形式,那么,就能快速辨识定语后置这种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句的常见结构形式:1.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① (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 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例如:3(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⑤(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⑤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 中心词+数量词。
如:⑥(古)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今) (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高中语文文言文综合解例——定语后置的用法
文言文综合解例——定语后置的用法【高频考点】熟悉定语后置的结构模式,利用定语后置的规律判别句式。
【知识要点】定语后置的特点。
1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
2标志词:中心词后有“之”,定语后有“者”。
标志词可能省略。
【方法例析】材论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①?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②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也。
故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④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⑤,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
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寡矣。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⑥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⑦,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与驽骀⑧别矣。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以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宋·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论》)注释:①形:外貌。
何以:以何,凭借什么。
②画策:出谋划策。
③上之人:在上位的人,这里指统治者。
④皋、夔、稷、契:皋,皋陶,姓偃,相传曾被舜帝任为管刑法的官。
夔,舜时期的乐宫。
稷,是厉山氏的儿子,名农,能种植百谷。
契,相传为舜帝的司徒官,主管教化,助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朝的祖先。
⑤“犹锥之在囊”二句:比喻有杰出才能的人是不会被埋没的。
囊,口袋。
末,尖端。
⑥顿:整顿,这里指拉。
⑦绝勒:断了马笼头。
绝,断。
勒,带嚼口的马笼头。
⑧骐骥与驽骀:好马和劣马。
⑨“试之之道”二句:意思是考查一个人的方法,在于让他们担任适合自己的工作。
例1. 研读短文,翻译下列句子,关注句式特点。
1且人之有材能者。
2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
【例题精讲】1. 结构分析:“人之有材能者”的结构:人+之+有材能+者=中心词+之+定语+者。
高二语文定语后置句加翻译
高二语文定语后置句加翻译(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记承天寺夜游》)——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清闲人罢了。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应为"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愚公移山》)——(愚公)于是带领能(挑担子)的三个子孙。
(3)其两膝(相比)者(应为"其相比两膝者")(《核舟记》)——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4)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登泰山记》)――现在所经过的中岭和山顶中那些像门坎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们为天门。
(限,名词作状语。
云,语气助词,不译)(6)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上白衣戴上白帽来送荆轲。
(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
其,代荆轲赴秦之事。
以,连词,表目的)(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堂上,就担忧那些平民百姓。
(8)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9)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兰亭集序》)――仰观(广阔无边)的宇宙,俯察(繁多)的万物。
(1)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
(《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粟一石,即"一石粟","一石"是"粟"的后置定语)(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被敲打而能够响亮地发出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
("所在皆是也",用副词"皆"表示判断。
是,指示代词,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