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学教材中定语后置句的辨析
初中后置定语知识点总结
初中后置定语知识点总结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定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项目。
在句子中,定语通常是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限定或说明它们的。
在英语中,定语通常放在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之前,这被称为前置定语。
但是也有一些情况,定语出现在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之后,这被称为后置定语。
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些初中后置定语的知识点。
一、后置定语的基本概念后置定语是指放在被修饰名词或代词之后的定语。
后置定语可以是限制性定语,也可以是非限制性定语。
限制性定语是不可省略的,非限制性定语是可以省略的。
1. 限制性定语:这种定语对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起限制性作用,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The man sitting over there is a teacher.那个坐在那儿的人是一名老师。
2. 非限制性定语:这种定语对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可以省略。
例如:My father, born in 1960, is a doctor.我的父亲,生于1960年,是一名医生。
二、后置定语的形式后置定语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还可以是一个从句。
在后置定语中,我们常见的形式有形容词、过去分词、现在分词、不定式、介词短语、副词短语和定语从句等。
下面我们逐一来看一下。
1. 形容词:由形容词构成的后置定语通常放在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之后,起限制性或非限制性作用。
例如:The girl wearing a red dress is my sister.(限制性)穿着红色礼服的女孩是我的妹妹。
My friend, rich and generous, often helps others.(非限制性)我的朋友,富有和慷慨,经常帮助别人。
2. 过去分词:由过去分词构成的后置定语通常放在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之后,表示被动或完成。
例如:The book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is very popular.(被动)被翻译成中文的书非常受欢迎。
(完整版)初中英语中的后置定语
初中英语中的后置定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定语的作用大致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汉语里的定语都是放在它所修饰词之前,而在英语里,定语的位置既有在被修饰的词之前,也有在被修饰的词之后,本课主要就初中英语教学中常见的后置定语作一探讨。
一、所有的短语作定语要后置(介短、形短、不短、分短)1.介词短语作后置定语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罗马帝国的灭亡children under ten 10岁以下的孩子a thirst for knowledge求知欲his experience in teaching phonetics他教授语音学的经验Then the man in the shop understood what the Frenchman meant.(介词短语)I see you’ve made some drawings of our defence works.2. 不定式短语作后置定语He had no time to think about rest.3.分词短语作后置定语,在意思上相当于一个定语从句China stretches across a vast area covering (=which covers ) the cold, temperate and tropical zones.中国幅员辽阔,包括寒带、温带和热带。
We are brothers sharing (=who share) weal and woe.我们是患难与共的兄弟。
They live in a room facing (=that faces) the sea.他们住在一间朝南的房子里。
They are problems left(=which have been left) over by history.这些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The problem (that was) discussed has been solved.The amount of work (that was) done can be measured in this way.The experience (that has been)gained will be of great value to us.There were very few people living here.(现在分词短语)Mr.Smith, the boss of a small factory, once hired a young worker called John Hill.(过去分词短语)4. 形容词短语作后置定语,相当于一个定语从句He cast it a second time and drew in an old basket full of sand.He saw a magazine on the table next to him.word suitable to the occasion适合这样场合的言辞a village remote from the madding crowd远离喧嚣尘世的村庄sentence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难于理解的句子a man ready to lend a hand at any time一个随时乐于帮助他人的人二、所有的定语从句一律自然后置Then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I can do.三、甚至许多单个单词也可作后置定语:1.形容词作后置定语①四one、四thing、四body、四where的修饰语(如something, somewhere, anyone, anybody),定语只能后置。
“定语后置”辨析
“定语后置”辨析摘要:本文用充足的论据论述了在文言文中没有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的问题,论点明确,观点独特,大胆创新,与传统观念大相径庭……关键词: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名词性词组“者”字结构“的”字短语在现行中专语文、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教学中,老师总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定语后置”句。
究竟有没有“定语后置”现象呢?不作定语后置句分析行不行呢?针对这个问题,本人总是不断的思索、探讨,在38年多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终于有了发现,想来想去,觉得不作定语后置句分析比较好,既简单、实用,又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要求。
于是写了这篇论文——《“定语后置”辨析》,后来经过多次补充、修改,充实了论说理由,又通过反复的对比和语法考证,论证自己的观点——没有“定语后置”句,其理由综述如下。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第一,从常见的例句的分析和翻译看,没有“定语后置”现象。
在高中语文和中专语文教学中,常把如下最典型的例句看作是“定语后置”句,而本人认为不是“定语后置”句。
其理由如下。
先看下列例句:例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例3、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雁荡山》)。
例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例5、荆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
例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例7、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聘取。
(《史记、滑稽列传补》)。
例8、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杂说》)。
ㄓ例9、其石之突怒偃蹇(jiǎn)、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柳宗元《钴鉧潭小丘记》)。
对于以上九例中加线的词语,传统观念把它们看作是“定语后置”成份,但就其实,却不然。
因为按现代汉语正常语序翻译是通顺的,又从语法的角度分析,也不必后置。
浅谈中学语文教材中定语后置现象
,
认为 中学语文 中的定语后置现 象存在 问题 , 实际上是只顾解释 古文的方便 而把不 同的句法结构分析成 了定语后置
[ 关键 词 ] 定语后置现象; 中学语文教材; 不同的句法结构
[ 中图分类号] H 1 9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8 6 1 0 { 2 0 1 5 ) 1 0 — 0 1 4 0 — 0 2
堂” 。“ 江湖之远 ” 的“ 远” 可提 前修饰 “ 江湖 ” , 句子变成 “ 处 远之江湖” , 以下两句亦 同。通 过对原 句和还 原后 的句子进 行对 比, 不难发现 , 句 子的意 思发生 了变 化 。《 劝 学》 中作者 原句的 目的是为了突出爪牙之利和筋 骨之强 , 而不仅仅是描
定语 , 如果没有就 自己成为 主语 。与此类 似 的还有 “ 儿女 大
者攀衣 , 小者怀乳” ( 苏教版 高中语文 《 先妣事 略》 ) , “ 大者 ”
前有可修饰名词“ 儿女 ” 就被认 为是后置定语 , 可以前置作 定 语起修饰作 用 , 而句 子后半 部分 “ 小者怀 乳” 显然 是主谓 结
“ 玉斗一双” 分析为 定语后置 结构 , “ 一双” 为后 置定语 可提
定为 “ 后 置 定语 ” 可 前 置 修 饰 中 心语 ,1 0 期
浅 谈 中学 语 文教 材 中定语 后置 现 象
。 周旭 光
( 陕西理工 学 院 文学院 , 陕 西 汉 中 7 2 3 0 0 1 ) [ 摘 要 ] 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直存在着定语后置现象。对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三类定语后置句进行分析
句。
( 2 )居 庙 堂 之 高 。 则 忧 其 民 。 处 江 湖之 远 则忧 其 君 ” ( 《 岳 阳楼 记》)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定语后置的文言文句型分析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以“……者”为标志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石之铿然有声者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2.用之.“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钴姆潭西小丘记》)3.用“者”又用“之”。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状语后置,是指文言文中处于谓语后面作补语的部分,在理解和翻译这类句子时要以状语来看待。
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记》)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古今定语后置现象深度解析
深度解析定语后置现象一、定语后置现象溯源定语后置作为句子成分移位的一种,是现代汉语的一个特殊现象,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古代汉语的遗留。
黎锦熙认为“中国汉语在过去,也许是跟某些少数兄弟民族语一样,形附都是后附于名词的,后来渐移向前。
到近代,凡复形附,习惯上总还爱后附于所附的名词。
”俞敏先生在《倒句探源》一文中也说:“原始汉语跟藏语都保留汉藏母语的特点:止词在前,动字在后;中心词在前,修饰词在后。
”如“中谷,谷中,倒其言者;古人之语皆然,诗文多此类也。
”毛传已看出“中谷”是倒置,孔颖达已指明是“古人之语”。
这样的例子在《诗经》中还有很多,如“中河”、“树桑”等等,越是早期的文献,这种特殊的词序就越为常见。
此语法现象在历代诗文,现代方言和历代文献中均大量保留。
例如:(1)历代诗文。
如:西周:《诗经国风·郑风·将仲子》有“无折我树杞”,“无折我树桑”,“无折我树檀”,中的“树杞”,“树桑”,“树檀”。
《诗经·大雅·桑柔》有“菀彼桑柔”中的“桑柔”(柔弱的桑)。
《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遂置姜氏于城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中的“城颍”,“城濮”。
北魏:张丘建《算经》有“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中的“鸡翁”,“鸡母”。
唐:杜甫《遣兴》诗有“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中的“人客”。
白居易《酬别周从事》诗有“腰痛拜迎人客倦,眼昏勾押簿书难”中的“人客”。
太上隐者《答人》诗有“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中的“历日”。
元:关汉卿《刘夫人庆赏五侯宴》第四折[双雁儿]有“我道鸡母为何叫唤……鸡母你如何叫唤”中的“鸡母”。
(2)古代人名,地名。
如帝尧, 后羿,后稷, 祖甲,祖乙,祖丁。
今日的河南省还有“鸡公山”一地名。
比如“葛之覃兮,施于中谷。
”(《周南·葛覃》)毛传:“中谷,谷中也。
”(3)方言遗留。
南语保留汉语和汉藏语系“大名冠小名”的语法特征,即名词位于修饰语前。
定语后置句规律
定语后置句规律定语后置句规律:在汉语中,通常定语是放在被修饰的中心语前面,但在某些情况下,定语会放在中心语之后,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定语后置。
嘿,同学们,想象一下,句子就像是一辆汽车,中心语是车子的主体,而定语呢,就是给车子进行各种装饰和功能加持的部件啦。
一般情况下,这些装饰部件都乖乖地在车子前面,让车子一下子就很吸引人。
但有时候啊,这些装饰部件会调皮地跑到车子后面去,这就是定语后置啦。
比如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这里的“利”和“强”就是定语,本来应该在“爪牙”和“筋骨”前面的,结果它们跑到后面去啦。
就好像一辆原本前面挂着漂亮饰品的车子,突然这些饰品跑到后面去了,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这就像是一群小朋友在玩捉迷藏,定语这个小朋友藏到了中心语的后面,等着我们去把它找出来呢。
再看看“马之千里者”,“千里”这个定语也偷偷跑到“马”的后面去啦。
我们可以把“马”想象成一位帅气的骑士,而“千里”就是骑士那闪闪发光的披风,平时披风都在前面飘呀飘的,现在却神奇地挂到了骑士的背后,是不是特别新奇呢。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哦。
比如我们说“那个穿红衣服的女孩”,这是正常的表达。
但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说“那个女孩,穿红衣服的”,这其实就是一种口语化的定语后置啦。
还有像“那边站着的高个子男生”和“那边男生,高个子的”,是不是很形象呢。
据统计,在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定语后置句的出现频率还挺高的呢。
比如在《阿房宫赋》中就有“鼎铛玉石,金块珠砾”这样的句子,“铛”“石”“块”“砾”都是定语后置啦。
这就像是一场华丽的古代盛宴,各种精美的装饰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文学的魅力。
总之,定语后置句是汉语语法中一个很有趣也很特别的存在。
它就像是句子世界里的一场奇妙冒险,让我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充满了惊喜和乐趣。
了解了定语后置句的规律,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也能让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如果你对汉语语法充满好奇,不妨多去阅读一些古代文学作品,或者查阅相关的语法书籍,说不定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语言现象呢!让我们一起在汉语的海洋里畅游,探索更多的奥秘吧!。
中学教材中定语后置句的辨析
中学教材中定语后置句的辨析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节选了荀子的《劝学》,对于其中的一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理解,所有教学参考资料和网络资源,都作了同样的解释:定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应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笔者以为,本处完全可以理解为主谓短语之间加上“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充当整个句子的宾语成分,而非定语后置。
此处“蚓”为主语,“无”为谓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为宾语;此结构类型的还有“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涉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等。
定语后置现象定语后置这一特殊语法现象,最早见于杨伯峻的《文言语法》(1956年北京出版社出版)。
文言的特点是简洁流畅,较长的形容语加在中心词伤势不习惯的。
如果有较长的形容语,一般是移在中心词之下,用一个“者”字来联络。
到1979年,“定语后置”这一说法开始被中学教材采用,从而逐渐被语文教学参考书所采用。
总而言之,它不是古已有之,因此对于很多文言语句,能不采用此说法则不要采用。
比如: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楚人有涉江者。
郑人有欲买履者。
以上三句中,“有”是动词,其前面的成分可以充当状语,表示范围起限制作用,分别理解为:客中有个吹洞箫的,楚人中有个过江的,郑人中有个要买鞋子的,完全说得通。
笔者经过整理归类,把中学课本中常见的定语后置句作如下分类:1、中心语+定语+者如:求人可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可报秦者”修饰“人”。
这种类型的句子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有:⑴约与食客门人有勇力文武具备者二十人阶(《史记?平原君列传》)⑵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⑶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五人墓碑记》)⑷人马冻死者相望。
(《雪夜入蔡州》)⑸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史记?赤壁之战》)而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这样形式相似的句子,可根据语境理解为:然而天子读书的有几个?而不必说成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知识点总结
定语后置知识点总结一、定语后置的基本情况1.定语后置的基本特点定语后置具体是指一些修饰成分(如形容词、介词短语、分词等)通常位于名词的后面,用以修饰其前面的名词或代词。
这种修辞手法的存在,可以使得修饰成分与被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增强修辞效果,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2.定语后置句子的结构定语后置句子的结构通常是:“主干句+定语”,即在主干句后面直接跟上定语。
定语后置可以是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从句等形式,它们紧跟在所修饰的名词后面,从而突显被修饰成分的特征,加深读者对被修饰成分的认识。
3.定语后置句子的修辞作用定语后置能够丰富句子的表现形式,使句子更加真实、丰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增加文章的魅力,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二、定语后置的文学表现1.定语后置的修辞手法定语后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使句子的修辞效果更加突出。
当定语后置时,修饰成分与被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突出被修饰成分的特点,增强修辞效果。
2.定语后置的文学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定语后置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
作家通过定语后置,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令人回味无穷。
此外,定语后置还可以增加句子的层次感,使作品更加有内涵和厚重感。
三、定语后置的应用技巧1.总结定语后置的应用技巧定语后置的应用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要选择合适的修饰成分,如形容词、动词短语等,使之能够准确地表达所要展现的特征和情感;其次是要注重修辞效果,让定语后置能够为句子增色不少,为文章增添一份鲜明的特色;最后要注意修辞位置,使定语后置既能突出被修饰成分的特点,又不影响句子的整体结构。
2.定语后置的运用技巧在实际写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要合理安排定语的顺序,使之能够充分地表达出被修饰成分的特点;其次是要注意定语的修辞效果,使之能够加强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后要注重句子的整体效果,要考虑定语后置是否能够使句子更加清晰、简练,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定语后置句的标志和判断方法
定语后置句的标志和判断方法定语后置句是指将定语放在谓语之后的句子,其标志主要包括:1. 介词短语后置:介词短语在句中通常用作定语,因此如果看到一个介词短语被放在谓语之后,那么它很可能是一个定语后置句。
例如:- The book (that) I read last night is amazing.(昨晚我读的这本书非常惊人。
)- The girl (who) I met yesterday is beautiful.(我昨天遇见的女孩非常漂亮。
)2. 形容词短语后置:形容词短语在句中通常用作定语,因此如果看到一个形容词短语被放在谓语之后,那么它很可能是一个定语后置句。
例如:- The happy moment (that) I experienced yesterday is unforgettable.(昨天经历的幸福时刻难以忘怀。
)- The beautiful city (which) I visited last month is famous for its historical sites.(我上个月参观的美丽城市以其历史景点而闻名。
)3. 定语从句后置:定语从句通常放在名词或代词之后,因此如果看到一个定语从句被放在谓语之后,那么它很可能是一个定语后置句。
例如:- The beautiful girl (whom) I met yesterday is my friend.(我昨天遇见的那个女孩是我朋友。
)- The famous author (who) writes excellent books is Tom Clancy.(那位著名的作家写了许多好书,他是汤姆·克兰西。
)判断定语后置句的方法主要包括:1. 观察句子结构:定语后置句通常由介词短语、形容词短语或定语从句构成,这些成分通常会被放在谓语之后。
2. 检查谓语动词:定语后置句的谓语动词通常紧跟在定语之后,因此如果看到一个谓语动词位于定语之前的句子,那么它很可能是一个定语前置句。
初中人教版文言文定语后置
初中人教版文言文定语后置
在中文中,文言文中常出现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是指形容词或修饰成分位于被修饰成分之后的语法结构。
在文言文中,定语后置的使用非常普遍,并且是文言文的典型特点之一。
定语后置的好处是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被修饰的事物,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风吹过的树",其中的"吹过的"是定语后置,修饰"风"。
2. "月亮上的光芒",其中的"上的"是定语后置,修饰"月亮"。
3. "唤醒沉睡的心灵",其中的"沉睡的"是定语后置,修饰"心灵"。
4. "雨后的清新空气",其中的"后的"是定语后置,修饰"雨"。
需要注意的是,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更常见于文言文或某些文学作品中。
因此,在平常的表达中,我们更常使用定语前置的方式,例如:"美丽的花朵"、"高大的建筑物"等。
总的来说,定语后置是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修饰和描述事物,并且在理解文言文时需要注意其特点和使用方法。
定语后置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的简明判断方法密山市程显兴定语后置是文言文中特有的一种语法现象,不仅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屡次出现,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卷中也多次出现,值得教师和学生关注。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是修饰和限制中心词的。
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我们来看一下教材中出现的定语后置句的例子:一、“中心词 + 之 + 定语 + 者”。
用“之”字作标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名词(中心词)+ 之 + 定语 + 者”式。
这种形式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粮食。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二、“中心词 + 定语 + 者”。
用“者”字煞尾,构成“名词(中心词)+ 定语 + 者”式。
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译: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王回复的人,没有找到。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译: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三、“中心词 + 之 + 定语”。
用“之”字作标志,构成“名词(中心词)+ 之 + 形容词(定语)”式。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译: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
四、“中心词 + 而 + 定语 + 者”。
用“而”字作标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名词(中心词) + 而 + 定语 + 者”式。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这么大的天下,有几个人呢?”五、“中心词 + 定语”。
考点13: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解析版)
第十三讲定语后置、主谓倒装一、概述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语之前,用来修饰中心语。
而在文言文中,有时会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形成定语后置句。
正常情况下,句子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但在主谓倒装句中,谓语被提到主语前面,目的通常是为了强调谓语或表达特定的语气。
二、知识点讲解(一)定语后置句1.“中心词+定语+者”(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例:楚人有涉江者。
《刻舟求剑》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马之千里者。
《马说》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4.数量词作定语,有时放在中心词后面例: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陈涉世家》(二)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这里“汝之不惠” 是主语,表示“你的不聪明”,“甚矣” 是谓语,表示“太过分了”。
为了强调“不惠” 的程度,把谓语“甚矣” 提到主语前面,突出了愚公对智叟的批评。
2.“贤哉,回也!”(《论语》)正常语序为“回也,贤哉!”,“回” 是主语,指颜回,“贤哉” 是谓语,意思是“贤德啊”。
将谓语前置,强调颜回的贤德,表达了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赞扬。
三、方法点拨(一)定语后置句1.判断句式类型例题:下列句子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是()。
A. 马之千里者。
B. 何陋之有?C. 吾谁与归?D.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解析:A选项“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千里之马”;B选项“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C选项“吾谁与归”是宾语前置句;D选项是一般陈述句。
2.翻译并指出定语后置部分例题:翻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并指出定语后置的部分。
解析:翻译为“处在高高的朝廷上就为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君主忧虑。
”定语后置部分为“高”修饰“庙堂”,“远”修饰“江湖”,正常语序为“居高之庙堂则忧其民,处远之江湖则忧其君”。
中学教材中定语后置句的辨析
中学教材中定语后置句的辨析作者:朱小蔓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0年第10期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节选了荀子的《劝学》,对于其中的一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理解,所有教学参考资料和网络资源,都作了同样的解释:定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应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笔者以为,本处完全可以理解为主谓短语之间加上“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充当整个句子的宾语成分,而非定语后置。
此处“蚓”为主语,“无”为谓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为宾语;此结构类型的还有“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涉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等。
定语后置现象定语后置这一特殊语法现象,最早见于杨伯峻的《文言语法》(1956年北京出版社出版)。
文言的特点是简洁流畅,较长的形容语加在中心词伤势不习惯的。
如果有较长的形容语,一般是移在中心词之下,用一个“者”字来联络。
到1979年,“定语后置”这一说法开始被中学教材采用,从而逐渐被语文教学参考书所采用。
总而言之,它不是古已有之,因此对于很多文言语句,能不采用此说法则不要采用。
比如: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楚人有涉江者。
郑人有欲买履者。
以上三句中,“有”是动词,其前面的成分可以充当状语,表示范围起限制作用,分别理解为:客中有个吹洞箫的,楚人中有个过江的,郑人中有个要买鞋子的,完全说得通。
笔者经过整理归类,把中学课本中常见的定语后置句作如下分类:1、中心语+定语+者如:求人可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可报秦者”修饰“人”。
这种类型的句子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有:⑴约与食客门人有勇力文武具备者二十人阶(《史记·平原君列传》)⑵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⑶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五人墓碑记》)⑷人马冻死者相望。
(《雪夜入蔡州》)⑸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文言定语后置句的识别
文言定语后置句的识别
伍先强
【期刊名称】《中学语数外:高中版》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定语后置句是文言文中较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即把修饰限制名词中心语的短语置于中心语的后面的一种倒装句式。
若不能正确识别。
会有碍于对句意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定语后置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得并不很多,把这些句子归集起来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总页数】2页(P7-8)
【作者】伍先强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龟蓍觅真知\r——以\"氓之蚩蚩\"句为例谈定语后置与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内质差异 [J], 袁海锋
2.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龟蓍觅真知——以“氓之蚩蚩”句为例谈定语后置与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内质差异 [J], 袁海锋;
3.对文言“定语后置”说的质疑与检讨 [J], 徐光烈
4.定语后置与文言句式教学 [J], 李观福
5.文言文定语后置与英语定语从句的比较 [J], 王志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完整word版)定语后置的几种形式
定语后置的几种形式王长来文言文的学习中,除了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用法外,还应该重点掌握文言句式的基本特点,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的特点,但教科书和一些参考资料对于定语后置句式的特点及规律的介绍过于简略,而这种句式出现的频率很高,学生的理解也较困难。
因此,本人对自己使用教材(发达地区版)课文中出现的定语后置形式的句子作一些疏通归类,列于下文,以供复习参考。
1、中心词+之+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
(《祭妹文》)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兰亭集序》)2、中心词+定语+者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人马烧溺死者(《赤壁之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史记》)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黄生借书说》)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荆轲刺秦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促织》)麾下壮士骑从者。
(《垓下之围》)其他鉴虽至薄者,皆莫能透。
(《梦溪笔谈?透光镜》)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荆轲刺秦王》)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战国策?燕策》)3、中心词+之+定语+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
(《马说》)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为学》)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冯婉贞》)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什一……(《送薛存义序》)人之救火死者比死敌之赏。
中考语文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
中考语文文言文中的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
2.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3. 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如何快速辨识定语后置句
如何快速辨识定语后置句对于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高考考试大纲上尽管没有把它作为考查内容,但是在文言文阅读题中,对文句的理解和翻译常常又需要运用到特殊句式的有关知识,而现行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科书上对这些内容的介绍很简单,尤其是对定语后置的情况只举了三个例句,学生肯定掌握不好。
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这些知识。
下面我就讲讲如何快速辨识定语后置句。
我们知道,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 (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 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 (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⑤(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⑤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教材中定语后置句的辨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节选了荀子的《劝学》,对于其中的一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理解,所有教学参
考资料和网络资源,都作了同样的解释:定语后置句,正常的语
序应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笔者以为,本处完全可以理解为主谓短语之间加上“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充当整个句子的宾语成分,而非定语后置。
此处“蚓”为主语,“无”为谓语,“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为
宾语;此结构类型的还有“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涉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等。
定语后置现象
定语后置这一特殊语法现象,最早见于杨伯峻的《文言语法》(1956年北京出版社出版)。
文言的特点是简洁流畅,较长的形容语加在中心词伤势不习惯的。
如果有较长的形容语,
一般是移在中心词之下,用一个“者”字来联络。
到1979年,“定语后置”这一说法开始被中学教材采用,从而逐渐被语文教学参考书所采用。
总而言之,它不是古已有之,因此对于很多文言语句,能不采用此说法则不要采用。
比如: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楚人有涉江者。
郑人有欲买履者。
以上三句中,“有”是动词,其前面的成分可以充当状语,表示范围起限制作用,分别理解为:客中有个吹洞箫的,楚人中有个过江的,郑人中有个要买鞋子的,完全说得通。
笔者经过整理归类,把中学课本中常见的定语后置句作如下分类:
1、中心语+定语+者
如:求人可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可报秦者”修饰“人”。
这种类型的句子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的有:
⑴约与食客门人有勇力文武具备者二十人阶(《史记?平原君列传》)
⑵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⑶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五人墓碑记》)
⑷人马冻死者相望。
(《雪夜入蔡州》)
⑸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史记?赤壁之战》)
而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这样形式相似的句子,可根据语境理解为:然而天子读书的有几个?
而不必说成定语后置。
再如:
⑴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⑵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⑶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
(《史记?刺客列传》)
⑷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⑸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怀。
(《先妣事略》)
同样不必将定语后置的说法强加于其上。
2、中心语+之/而+定语+者(定语是包括在中心语其中的)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此处的“千里”作“马”的定语,类似的句子还有:
⑴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⑵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⑶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a 潭西小丘记》)
⑷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为学》
⑸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J也。
(《勾践灭吴》)
⑸世之廉洁好礼者多归之。
(《陈丞相世家》)
⑺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⑻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3、此外,当定语是数量词时,中心语+数量词可视为定语
后置,这样例子很多,如:
⑴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⑵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使楚》)
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史记?陈涉世家》)
⑷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
⑸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当然,学术界对于定语后置这一说法至今仍未达成共识。
例如对于上述的模式中心语+之/而+定语+者,有学者认为它
并非是定语后置,比如“马之千里者”应当解释为“马中的那些千里马”,因为作者要强调的是千里马,而非所有的马,之所以用这样的句式,是要避免与前文“千里马”模式的雷同;也有学者认为还是解释为定语后置句更说得通,否则不符合古
人做文章的简洁流畅原则。
对于广大师生,在讲述和学习定语后置的过程中,如遇到有关定语后置说法,也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细致的分析,切不可有铅字崇拜或者尽信书的错误倾向。
朱小蔓,教师,现居江苏高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