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古诗两首》教学讲义2-文档资料
2018最新教案三年级下2、古诗两首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枝是“绿丝绦”?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2.出示插图,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句来对答。
拓展练习
1.学生自由讨论,谈感受。
2.根据提示,学生尝试朗诵全文。
1.组织学生交流:学了本诗,你有何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3.背诵古诗。
板书
设计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同桌合作解疑。
3.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1.将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老师指导书写“滨、紫”。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5.抽读生字词卡片,可采用齐读、开火车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读熟生字词。
合
作
交流
1.学生掌握这几个词的意思。
导学检测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古诗,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古诗读通顺。
2.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3.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同桌合作解疑。
4.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这首古诗主要写了初春二月的柳树的勃勃生机。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古诗两首 文档 (2)
望天门山
唐代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远处悠然驶来,好似来自天边。
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注释:回:回旋。
出:突出。
日边:天边。
《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代: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意: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奇:奇妙。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古诗两首讲义
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死不 回家。
《史记·李广列传》的故事
李广打猎时把草丛中一块石头误看 成老虎,一箭射去,箭头嵌进石头中, 塑了一个勇敢机智、武艺高强、具有神 力的边塞将军的威武形象。
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líng]〔穆~〕地名,在中国 黑龙江省。
从军行
是乐(yuè)府古题,用来描写军旅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歌大意
青海湖上空的乌云把祁连大雪山都遮暗 了。
驻守边疆孤城的战士,向西遥望远方的 玉门关。
27古诗两首
帮古诗找作者
《从军行》
卢纶
《塞下曲》
王昌龄
他们都是_唐___代的诗人。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 756),唐代著名诗 人,字少白,京兆长 安人 。中过进士,做 过官。安史之乱时被 杀害。擅长写七言绝 句,以边塞诗著名。
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 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他们的一 些诗称为边塞诗。
作者简介
卢纶(748-约799 ), 字允言,唐代诗人 , 河中蒲(今山西省永 济县)人,曾任幕府 中的元帅判官,对行 伍生活有体验,描写 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 实,风格雄劲,因此 他也是著名边塞诗人。
孤(gū )(孤独、孤单、孤儿)
遥(yáo )(遥远、遥望、遥控)
塞(sài )(塞外、边塞)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在昏暗的树林里,突然刮 起一阵狂风,野草受惊似 的摆动起来。下在这里夜 间射猎的将军以为是老虎 袭来,立即拉弓射箭。
【优质文档】二年级语文上册18课《古诗两首》教案
书 :百尺 危 )
诗人站在高山 上 寺庙 里 的高 楼 中 ( 教师给黑板画的庙加 层
楼), 眺望窗外 ,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 课件出示 6): 出示插图
高极了 ,真高啊 , 好像站到了天边 一样 ……
(2)指导朗读这 一行 。
第 一行先写 楼 高 , 这样写 ——
齐读 :“ 危 楼高百尺 ”。
要读出 楼的高 。
要求 : 按照老师下面告诉大家的方法 , 自学这首诗 。
(1) 反复朗读全诗每行诗句 ( 行行朗读 );
(2) 认真想想每个字的意思 ( 字字思考 );
(3) 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 ,想象出 一 幅图画 (处处想象 )。
1. 指名读古诗 , 检查读的效果 。( 教师点评 )
2. 领读 、 齐读 。
3.识记生字
诗人丰富奇特的想象 。一 齐来读好这两行诗句 。 体会 一下该怎样
朗读 。
学生读得很响亮 。
教师 : 好, 你读得 清 楚 ,读出了 “ 高” 的气势 。 【设计意图:尝
学生 : 高昂地读 。
试用两种不同
教师 : 你也读出了 “ 高” 的气势 。 再尝试用低沉的语 的语气读诗句,
气 ,( 出示 “ 恐” 字卡片 ) 要把 “ 恐怕惊动他人 ” 的心情读 感受朗读的乐
课题 : 18 古诗两首 【 教学要求 】
1. 认识 “ 宿、 寺 ” 等 12 个生字 , 会写 “ 危、 敢 ” 等 8 个生字 ,认读 生字组成的词语 。
2. 朗读古诗 , 背诵古诗 。 3. 通过图文对照 , 想象画面等 ,大致理解诗句意思 ,感受山寺的高耸如云
和草原高原辽阔 。 【 教学重点 】
2. 朗读和背诵古诗 。 图文结合 , 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 , 展开想象 , 探 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
2018年学习李白诗二首课件PPT
三、名句默写 奔流到海不复回 ! 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________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莫使金樽空对月 ②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 。 斗酒十千恣欢谑 ③陈王昔时宴平乐,___________________ 。 身登青云梯 。 ④脚著谢公屐,________________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⑤_________________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体诗,亦称“______ 古风 ”,是与“近体”相 对而言的诗体。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 柏梁体 句句押 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________ 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 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为四 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 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 随意变化,为__________ 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 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 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归入七古一类。
依据。 ⑫我欲因 之梦吴越:________ .
凄清。 ⑬渌水荡漾清 猿啼:________ .
日落,天黑。 ⑭迷花倚石忽已暝 :_______________ .
⑮栗 深林兮惊 层巅: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栗,使……战栗;惊,使……震惊。 ⑯虎鼓瑟兮鸾回 车:__________________ 旋转,运转。 . 暂且。 ⑰且 放白鹿青崖间: __________ .
③烹羊宰牛且 为乐,会须 一饮三百杯: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且,姑且;会须,应该。 ④将 进酒,杯莫停:_______ 请。 .
第三十一课《古诗两首》教案
第三十一课《古诗两首》教案导读: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小黑板,搜集唐代诗人王昌龄、南宋诗人陆游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过程(一)出塞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
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
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轴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请你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3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读一读。
(2)学一学。
我们刚才了解了读懂古诗的方法,这里的两行诗,你们有没有信心自学并初步读懂呢?(3)说一说。
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4)看一看。
《古诗两首》教案2.doc
《古诗两首》教案2教学H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木课生字新词,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音韵的和谐、情感的丰富。
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想象及交流意境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增加积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语言,读中悟情。
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诗的文字想象画面,读出诗歌展示的美景。
教学方法讲授法、指导法、练习法。
课前准备图片、视频素材、收集高适、李白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Z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 系统屮展示。
1.课前小游戏: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屮的瑰宝,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屮,你们一定会背诵很多古诗吧?今天,我们就来进行一场诗歌竞赛。
老师说上句,看哪个孩了能对出下句来,好吗?夜来风雨声,()。
小荷才霜尖尖角,()。
欲把西湖比西了,()。
儿童散学归来早,()0独在异乡为异客,()0飞流直下三千尺,()02・孩了们表现真棒,古诗一点都难不倒你们。
那写这些诗的大诗人你们又知道多少个呢?(生H由说)3.是呀,唐代大诗人“李白”是我们最熟悉的了。
李白一生留下了近千首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赠汪伦》。
解题4.跟师一起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5.解释“赠”。
6.汪伦是一个人的名字,是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7.孩子们,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最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忆,生性豪放的李白究竟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来赠送给汪伦呢?(板书:李白汪伦)二、新课学习1.自rh读-占诗,感受古诗意境。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背诵并默写古诗。
初读古诗,读通读懂。
出示白学指导(一):自由读古诗,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3分钟麻我來展示)。
2018届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3 唐诗两首(第2课时)教案 鄂教版
唐诗两首第二课时观刈麦【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3. 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教学过程】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
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见板书)明确目标。
(见课前教学目标)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 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刈荷箪童稚饷田灼秉穗吏禄2. 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①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②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③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三、学什探究,教师讲解。
1. 教师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
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 教师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
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
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教师明确: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
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
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四、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训练。
以“你看:”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
(一百字以内)五、总结扩展。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2 -。
【北师大版】2018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教学目的: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目的1、2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学过程:导入: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其中有吟诵边塞风光的(如王维的《使至塞上》),有叙述边关战事的(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有借以倾诉思乡之情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更有畅谈从军壮志抒发爱国之情的(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那么我们今天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又是从哪方面来反映战争的?一、交流资料1.乐府诗:乐府,原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规模较大。
后来将其演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二、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1.诵读:可教师范读、学生诵读、自由散读、全班齐读2.诗歌大意:《十五从军征》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
一位衣衫褴褛、鬓发全白、手拄拐杖的老人茫然地站在曾经是那么熟悉,而今却家破人亡的,绝望地望着东方……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三、讨论探究:1.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所喜欢的诗句,及喜欢的理由。
2.诗歌是怎样揭示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板书)3.你是怎样看待战争的?四、学生小结五、推荐阅读王昌龄——从军行(一、二)王翰——凉州词六、作业背诵默写板书:兵役的残酷无限的凄凉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不尽的悲哀第二课时:导入: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有战争在相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的诗词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便不可封盖地长成为一颗艺苑奇葩。
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像晶莹、细润的珍珠撒在诗海的托盘上,让人长吟,使人苦叹,让人流泪,使人感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出塞》。
第18课古诗两首-2精品教案
18 古诗两首——夜宿山寺[教学目标]1.会写“危、敢、惊”三个生字。
2.借助拼音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感受到山寺屹立山巅的非凡气势。
[教学重难点]1.学习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惊讶、赞叹的语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小朋友们,你们中间有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
出示课题:夜宿山寺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寺、危、辰、恐、惊。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宿”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二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2)学生试读;(3)指名读;(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
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2)指名配乐读;(3)教师配乐范读;(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教学讲义2
课前透视
本课是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
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诗句意境优美,语言清新明丽。
其中《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
《宿新市徐公店》动静结合,人与景辉映成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教学中要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充分感受古诗独特的音韵美和节奏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文化积淀。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对这两首古诗也不太陌生,教师要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优势,引导自读自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
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1)“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2)“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
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
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
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
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____,一岁一__________。
野火__________,春风____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
__________。
飞入__________无处寻
2、按要求分类。
未追店枯徐烧荣菜宿
独体字左右结构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
书写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
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背诵古诗《草》。
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
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
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
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
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共同进步。
】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在线: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