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合集下载

(完整版)中国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

(完整版)中国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

中国古代建筑“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虽然天人合一”四字成语出现较晚,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却由来已久。

在影响建筑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根本性的。

天是一个历史范畴,起源于远古人类对无法预测的苍茫太空的敬畏,夏商以后,“天”被认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

对这种主宰的崇拜就构架起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就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

中国古代的先哲以朴素的系统观念观察整个宇宙, 《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是庄子“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

《乐记》提出“乐者天地之和,礼者天地之序。

”即认为整个宇宙天地处于“流而不息,含同而化”的状态之中。

意思是宇宙之气永远处于整齐、和谐、有序的运化之中,这与庄子所谓“通天下之气”是一个意思。

《周易大传?文言传》有云“夫天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而奉天时。

”这种承天命、顺天意的心理更是被统治者利用,他们将作为统治人民的合法基础。

《周易》又有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原则。

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

《老子章句》曰:“天道与人道间,天人相通,精气相贯”。

老子《道德经》又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指明了人与自然的共同根源。

古代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就是说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可以互相交流,和谐共生。

这也反映在古代的建筑中。

比如北京城的建设就是按照天上的星相来建造的,紫禁城正对这紫薇星,建筑与环境得到融合和渗透。

中国古建筑的点也是体现在它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上,它所展现的是“自然与精神的统一”,本文所探讨的“天人合一”建筑观,也正是基于这一基本涵义作为出发点。

“干阑文化”是古代中国南方建筑文化的主体,是南方干阑式建筑与源于北方穴居的高台式建筑融合时期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代表。

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尊重自然,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精神基本内涵。

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精神基本内涵。

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观念,它源自于古代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和人类自身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它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统一。

首先,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被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对自然进行破坏或者盲目剥夺资源。

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平衡。

其次,天人合一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关爱,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整体。

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伦理观念,强调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己的和谐统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人应该追求自我完善和内心的和谐。

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体伦理观念,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自我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精神基本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及人与自己的和谐统一。

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的“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的“天人合一”

Vol 42/No 04/Westleather-121㊀-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的 天人合一齐彦之作者简介:齐彦之(1991-)ꎬ女ꎬ汉族ꎬ湖南永州人ꎬ在读研究生ꎬ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ꎬ研究方向:包装设计ꎮ(湖南工业大学ꎬ湖南株洲412000)摘㊀要:任何艺术作品的诞生都能体现出艺术创作者对作品投入的人文精神与思想内涵ꎮ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ꎬ即哲学观ꎮ本文从造型㊁纹饰㊁陶器㊁家具和园林这几个方面浅析中国古代的造物设计思想在 天人合一 的哲学观中的体现ꎮ关键词:设计思想ꎻ造物观念ꎻ天人合一中图分类号:J5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1602(2020)04-0121-01㊀㊀中国古代造物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历史内涵ꎬ从先秦到明清的各类著作ꎬ以及文人的笔记史料㊁工匠的口述和各种图说绘本ꎬ这些著作的主题思想阐述了我国传统设计的发展ꎬ总结了各类设计成就ꎬ展示了造物思想和设计认知ꎬ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设计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ꎮ古代造物者的设计思想从整体来看ꎬ造物设计始终围绕着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ꎬ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㊀造型艺术㊁纹饰与 天人合一在中国一直有这样的说法 曲生吉ꎬ直生煞 ꎬ所以造物者在创作之初就已经懂得造型要遵循的规律了ꎮ曲线给人流动和优美的感觉ꎬ充满了生气ꎬ容易在大环境之下很好的融合ꎮ而以直线构成的图形ꎬ往往给人带来坚硬和尖锐的感觉ꎬ不能自然地融入环境之中ꎮ在中国艺术史上ꎬ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器皿造型设计遵循简洁形象的艺术表达方式ꎮ例如:原始社会的彩陶ꎬ流畅的曲线贯穿在整个器型上ꎬ匀称又富有艺术感美感ꎻ青铜器时代的鼎ꎬ造型独特ꎬ在原有曲线的造型上融入直线元素ꎬ带来坚实凝重的感觉ꎮ正是这种方圆互佐的造型变化ꎬ让其成为权势和财产的象征ꎻ宋代的瓷器中的官窑贯耳瓶ꎬ整个瓶身造型在方圆中不断寻求变化ꎬ整体造型庄重而优美ꎻ明清的家具中的坐凳ꎬ整体造型圆润流畅ꎬ作为家具能完美地融合于室内ꎮ造物者正是以曲线为主的设计观念ꎬ使得器物十分自然地融入生活中ꎬ为人民生活所用ꎮ中国传统纹饰种类繁多ꎬ大多都取之于自然之物ꎬ如:彩陶上的人面纹㊁卷草纹和漩涡纹等纹饰ꎻ青铜器时代ꎬ鼎的四周刻有兽纹ꎻ明式家具上刻有精致的云纹和花卉等ꎮ由此可见ꎬ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器物装饰上很少使用纯几何图案ꎬ而采用自然中的花卉㊁禽兽㊁山水㊁树木ꎬ提取它们的突出特征就形成了器物上的装饰ꎮ曲线纹饰带来流动的视错觉ꎬ游走之气充满在宇宙大地之间ꎬ有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ꎮ2㊀陶器㊁家具与 天人合一自然界中的陶土或者黏土便是彩陶的原材料ꎬ经手工制作成型后经高温烧制ꎬ便成为一种生活用品ꎮ最初原始人在陶器的表面进行绘画ꎬ随着原始人对彩陶泥料的认识提高ꎬ对烧制技术的改进ꎬ便产生了黑陶ꎮ黑陶不注重外表装饰ꎬ而注重造型的奇特多变和设计合理ꎮ陶器与原始人的 天人合一 就表现在自然泥料的开发利用ꎬ随着对自然泥料的物性慢慢熟悉ꎬ结合人工手艺和技术方法ꎬ从而达到土与火的完美交融ꎮ在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历程中ꎬ所有材质家具中为木质家具最常见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ꎬ工匠们对木料和制作技术的认识提高ꎬ使得漆木家具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提高ꎮ唐代以后 垂足而坐 的起居方式使家具的设计观念有了改变ꎬ垂足式的坐具慢慢兴起ꎬ随后就完全取代原来的席地而坐ꎮ到了宋代ꎬ其艺术设计风格低调脱俗ꎬ清新淡雅ꎬ漆木家具渐渐被纯木家具替代ꎮ在明代的家具制作中高品质的原材料有着优美的木纹肌理ꎬ后期稍加雕琢便是一件极具美感的作品ꎮ制作明式家具除了考虑木材ꎬ还注重了家具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ꎮ能工巧匠根据不同木料的不同肌理进行加工塑造ꎬ从而变得像藤条般流动富有韧性ꎮ明式家具设计和制作充分体现了材料与技术的完美融合ꎮ自然之美的审美标准和美学观点已经被人们接受ꎮ 大象无形 大匠不雕 的天然之境ꎬ早已把古代器物设计带入最高境界ꎮ3㊀园林与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园林根据拥有者分为两类: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ꎮ皇家园林多见于北方ꎬ有着气魄雄伟的特点ꎮ私家园林多见于南方ꎬ其细腻精致ꎬ能在园景中体会出园林主人特有的品质ꎮ中国园林擅长于用景ꎬ把美景融入设计的园林中ꎬ如北京的颐和园就是把昆明湖和万寿山作为基础景物的ꎮ中国园林也善于造景ꎬ根据不同的环境ꎬ巧妙的设置一些人为景观ꎬ例如ꎻ园林中可造假山㊁亭台㊁瀑布和溪流等景象ꎮ古代园林的设计来自于大自然给的灵感ꎬ进行人为刻意堆叠改造ꎬ最终呈现出另一番园中美景ꎬ同时与大自然毫无违和感ꎮ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私家园林一向注重园林自然天成的境界ꎬ所谓 虽由人作ꎬ宛如天开ꎮ在中国园林的设计艺术上ꎬ再一次体现了古人 天人合一 的审美观ꎮ结语古代造物设计除了要考虑造物的使用功能ꎬ还要明确使用者的人文精神和自我意识ꎬ在人㊁物㊁自然以及人的社会生活之间建立一种情感联系ꎮ天时㊁地气㊁材美㊁工巧是造物过程所需要配合的要素ꎬ天时指的是季节气候ꎬ地气指的是地理环境的特性ꎬ材美指的是造物材料上的选择ꎬ工巧指的是造物者自身的设计理念和专业技术ꎮ造物设计的客观条件与造物者的主观能动性即造物者的主观设计思想和技艺的结合ꎬ才能达到物美质优ꎮ材美工巧的设计思想其实就是顺物应然㊁合乎天道的思想观念ꎬ综合考虑材美工巧深刻能体现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ꎮ参考文献:[1]㊀杨先艺.论中国先秦哲学的造物思想[J].江汉论坛ꎬ2003ꎬ(06):22-24.[2]㊀何佳.中国古代造物的人文观[D].苏州:苏州大学ꎬ2013.。

感知与对话——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神

感知与对话——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神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审美观,通过剖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天人合一”思想的关系,说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无论造型、艺术表现形式及处理手段等都和“天人合一”的审美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内在精神,同样也是现代建筑艺术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建筑艺术;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一、中国人“天”的概念与“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中最古老、最广泛的概念。

它不但是中国儒家的基本概念,而且是一切其他的思想体系,如道家、中国化了的佛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医家,以至风水、气功、武术、房中术……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1] “天人合一”学说起源应在巫术时代或万物有灵论的时代。

根据史学与考古学,中国在周以前,天的概念并不发达。

发达的倒是“帝”或“天帝”的概念,大体上就是祖先神或其扩大。

部落酋长或者巫师可以直接与之对话。

人间一切事情都要通过占卜,得到能“降人福祉,决人休咎”的“帝”的旨意以后,才能决定。

后来到了周朝,“帝”的概念为“天”所替代。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一方面民间流行十分迷信的经纬学说,一方面大儒董仲舒又提出一个完备的“天人感应论”,把天的一切都与人的一切相比附,比如说“人有三百六十节,象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2]由此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确认皇帝应当“法天而治”的理论。

这个理论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朝以及对后世都有长远的影响,比如皇宫的建筑就是一个例子,今天北京的故宫就是“象天设都”的最后代表。

地上的紫禁城完全是与天上的紫微垣相对应的。

道家“天”的概念是对宇宙及其运行规律最彻底的抽象。

老子的著名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中间的天就是这么个宇宙万物最高抽象的天。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三教合一”的文化。

中国哲学成熟于宋理学,宋理学集诸家之大成并融会贯通,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浅析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形与意的表现

浅析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形与意的表现

浅析天人合一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形与意的表现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的建筑也同文化一样古老。

任何社会的产物都无法摆脱文化的影响,建筑作为社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更无法独立于文化之外,中华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可谓是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含有深沉的文化哲理,表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心理构成。

关键字:天人合一大象无形意境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征包括:一个高起的台基,作为木构梁柱为骨架的建筑物的基座,再支承一个外檐伸出的坡形屋顶。

这种骨架式的构造使人们可以完全不受约束地筑墙和开窗。

正是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它能够适应中华文明的任何延伸地。

”[梁思成,清式营造法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1年.]1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人文思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的建筑也同文化一样古老。

任何社会的产物都无法摆脱文化的影响,建筑作为社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更无法独立于文化之外,中华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可谓是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含有深沉的文化哲理,表现了中国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和心理构成。

中国建筑中最高地位的是礼制建筑, 比如故宫、天坛、宗庙、明堂、辟雍,它是中国建筑博大精深的最集中体现,中国受封建制度统治了两千多年,而封建制度中最重要的便是礼制和宗法制,礼制建筑突出王族的至高无上和封建思想的宗教礼法、意识形态和哲理观念。

2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观念,同样也是道家和儒家这两大中国传统文化流派的精髓所在,中华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可谓是影响深远,“天人合一”观念的基本内涵是:从“天人一物, 初无间隔”的基本点出发, 探究天地自然界发展变化特点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共济的一般规律。

一般认为,“天”指大自然,而“人”即指人类。

“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一、和谐。

在远古时代,人类生产力低下,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对于人类来说是无比强大,因为认知的局限,人类对于大自然抱有一种敬畏之心。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探讨.doc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探讨.doc

:传统文化对于孙宙的认识持有机自然观,这种孙宙观的核心思想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来源和基础。

儒学的“天人合一”偏重于天道与人道精神层面的一致性,道家则倾向于天与人在自然性上保持一致。

中国古典建筑深受儒道文化的影响,无论是民居房屋建造,还是园林营造,都承继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建筑;天人合一;儒家;道家对于整个孙宙而言,人类同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等自然物一样,是其中的一分子,可以说人的生命仍属于自然物的一种。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这样一种见解:“自然界称为天,人文界称为人,中国人一面用人文对抗天然,高抬人文来和天然并立;但一面却主张天人合一,仍要双方调和融通,既不让自然吞灭人文, 也不想用人文来战胜自然。

” [1 ]这就是“天人不相胜”的道理。

于是“,天人合一”的观念成为中国人的孙宙意识和伦理道德的核心,中国人愿意把天地万物与人以及同人有关的一切物质与精神世界和类比,主张它们有类似的结构、性情和属性,并且在生活中处处实践着这一理念,传统建筑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理念的渗透和影响。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孙宙”二字皆从“宀”,是描风遮雨的屋顶形象, 应该与宫室建筑有关。

最早关于“孙宙”二字的解释通常也关涉到房屋建筑《,说文解字》云“:孙,屋边也。

”汉人高诱说,“孙,屋檐也;宙,栋梁也”,即“孙” 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大屋顶“,宙”是支撑屋顶的栋梁。

在其他一些著述中“,孙宙”被引申为另一种说法,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孙”,在这一解释中“,孙”是小至屋孙大至天地的空间概念“,宙”则是在此空间中出入往来的时间变迁“,孙宙”一词成了时空的代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人工而具体的房屋建筑与孙宙天地及古往今来早已有了互通之处,二者的这种密切关系在《淮南子》所记载的女蝎补天故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描述:“往古之时,四极废, 九州裂,地不周载,女蝎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螯足以立四极。

” [2 ]在这里,补天的行为同修葺支撑屋孙的过程是如此的类似,偌大孙宙无形屮具有了一座大屋子的形彖和性质。

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造物设计

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造物设计

PURPLE CLAY紫砂专题天人合一与中国传统造物设计“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与“天人分”说相对应。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一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是中国人处理精神界与自然界关系所特的基本思想,在中国统统造物设计中,处处体现出“天人合一”的传统观点和文化精神。

传统造物设计是“天人合一”文化精神的物化载体。

传统造物设计典型代表是器皿设计和家具设计,它们本身就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造物是人类自觉意识启蒙的结果。

自然界有不少动物,特别是类人猿和猴子,常常使用自然界偶然得到的物体。

据说人类早期对工具的使用也开始于同样阶段,而且只有在无立即找到一件合适的自然物时,才对一件不甚合适的物体进行粗略加工,以应对紧急情况,只是当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转入一个有目的制造工具时期,但那时几乎没有所谓的标准可言,原始时期人们根据现实要求选择硬度不同的石块,并设计打造出形态各异的器形、石斧、石锛。

由于它的工作性质,选择的石料必须硬度很高,器物形态必须设计成扁平刃利,而石镞的硬度可以较低,镞头必须犀利尖锐。

为了方便打造,要考虑韧性和脆性要求,还需依据器型选取合适形状和纹理的石料以便成型,石斧宜选择长形石料,石刃宜选用片石岩石等石材,中国“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其来自由,大概自漫长的新石器农耕时代以来,它与人因顺应自然四季气候,地形水利而生存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同时这一时期尚未建立真正的奴隶制统治,人们屈从于绝对神权和绝对王权的现象尚不严重,原始氏族体制下的经济结构和血亲宗法制度使氏族部落内部维持着某种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两个方面大概是产生“天人合一”观点的现实历史基础,“天人合一”的观念成熟在先秦。

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终极精神

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终极精神

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终极精神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奇葩。

在上千年的发展变化之中,中国园林经历了数阶段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终极精神——天人合一,并在其主体建筑和山水花木上充分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

关键词:古典园林天人合一主体建筑山水花木正文:园林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因为它既是对自然的模仿,力图于方寸之间显露出自然的意趣,又是对自然的加工,一草一木均能显出造园者的匠心独运,是以古今中外均不乏良园美景。

而终极精神则是指精神所能抵达的超越物质、超越现实的彼岸。

中国古典园林历经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源远流长,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独特艺术风格,而中国园林的终极精神正是在这独特艺术风格之中深深蕴藏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之道——天人合一。

在中国,园林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的历史阶段:首先是上古至殷周时期,这是中国园林艺术的起始时期。

据古文献记载,远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就有了放养繁殖野兽以供帝王狩猎为乐的“囿”。

商代(约公元16世纪—约前11世纪)的君主都在“囿”内筑高台以观天敬神,名为灵台。

由此可见,狩猎与通神是这“上古园林”的最主要功能。

在初民眼中,自然是神秘而伟大的,举凡山水、野兽、植物都充满神灵且其神秘力量无处不在,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让人们俯身于自然之下,建园狩猎,筑台通神,希望能够得到各方神灵的庇护,这是原始意味上的天人融合。

此时期的园林艺术还处于幼儿阶段。

第二个时期是园林艺术的发展时期,即从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随着国家形态的逐渐成熟,原始宗教的迷雾渐渐散去,山水终于在曾经敬畏它们的人们眼中呈现出美的本来面目。

人不再臣服于自然,而是站在了全新的角度。

秦汉时期,初成的封建集权王朝雄心勃勃,国家的强大使得人们有了征服自然的能力和信心:秦始皇在咸阳大建宫室,仅其遗留至今的宫殿遗址主体部分东西就长达1100米,南北宽400米,而且将南山、渭水等自然山体和水体纳入宫苑范围之内;西汉初兴建的长乐、未央和附近的桂宫、北宫、明光宫所占地几乎是明清紫禁城面积的20余倍。

设计中的“天人合一

设计中的“天人合一

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摘要:当代一系列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带来了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危机,还有整个地球的危机。

人们越来越关注自然,”设计跟随自然”这一概念引起了设计师们的共鸣设计师们在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开始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生态和谐环境前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特征并且是基本特征之一,这个理论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在现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被直接吸取,可以说“天人合一” 已成为对当下绿色设计和可持续设计等先进理念的重要启示。

人与自然应是一个融洽无间的有机整体,人要遵从自然界的秩序,与自然界的变化相协调。

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外在表现,设计在实现功能性与艺术性统一的同时,更要关注生态、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在自然中生成,与自然构成了不可分割的世界整体。

自然因人的存在而具有了价值与意义,人因自然的存在而得到生存与表现的可能。

设计是人类智慧的表现,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探讨设计与自然的关系其实质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设计的关系。

纵观古今,自然在设计中所发挥着的巨大作用。

其中最本质的一个作用无疑就是自然一直都是人类从事设计活动的源泉与基础,它影响着设计的发展和演变。

一、历史图景的变化不同的文化历史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思考不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也不相同。

与人与自然这种不同的关系相应,人类文化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图景。

1.原始文明中的环境原始文明时期是自然控制人类力量最强大的时期。

相对自然的威力而言,人类的物质生产能力非常脆弱,对自然的开发和支配能力极其有限。

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河土地、凶禽猛兽等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的迷惑不解甚至恐惧,使人类不可避免地对自然产生崇拜的心理,将自然视为威力无穷的主宰,是某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的化身,并通过各种原始宗教仪式对自然表示顺从、敬畏,祈求他们的恩赐和庇佑。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基本上被自然统治的关系。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相通”是其重要方面,天赋物德、物与人通,体现了天、物、人三者相通,附物以人、以物喻人,给物以鲜活生命力,达到人、物的统一、沟通。

赋予这些含义的同时,追求自然和谐、天、物、人的共存,做到了三者的和谐统一道法自然。

正是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设计遵循了系统设计、人本主义、文贵质用、重视象征性和道德性、师法自然、产品为社会礼教功能服务等六个主要设计特征和理念。

注重研究人与物、物与天、人造物的过程与天的关系,进而解决人---产品---环境---社会---时空等问题。

在实际设计中,追求实用主义,讲求功能、装饰设计的统一,并在作品上赋予其象征性和道德性,将“象”和“德”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整体设计中巧妙运用天地因素进行精巧设计,达到师法自然,并做到整体符合社会需要,迎合众人消费的要求。

例子:台湾茶类广告茶饮料现今已是随处可得的便利商品,街边商店无论大小总会有茶饮料醒目地摆放在柜台上,古人精工细作的泡茶方式已被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所遗忘,现代人总是嫌洗茶倒茶渣太浪费时间,于是,如速溶咖啡一般便捷、高效的喝茶方式也随之出现。

台湾茶的两大巨头“康师傅”和“统一”无疑占据了半壁江山,再加上一些其他品牌如“古道茶”、“御茶园”等,台湾本土品牌已牢牢统治了本地市场。

在它们的广告中,运用传统文化进行诉求是一种很重要的方式,无论是从传统艺术美学的角度还是从中医养生的观念,诉求于中国人心中对传统文化或景仰或尊崇的心理,营造传统文化中注重人格修养的氛围,是台湾茶饮料广告诉求一个不可忽视的手段,这使得很多的茶饮料广告都带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

台湾茶广告中体现传统艺术美学。

台湾的茶饮料广告中经常表现以礼待客、尊师重教、孝敬长辈等场景,在优美的意境中体现道德仁爱、友情信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传统艺术美学思想在台湾茶广告中的体现。

台湾明星林心如代言的“古道茶”系列广告中的“古道梅子绿茶”,展现的是以茶会友的场景,“古道葡萄红茶”追求的是亲近自然、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徐若瑄代言的“御茶园”广告中的“奉茶篇”讲述的是向老师奉茶以表敬意的故事,“会面篇”同样表现对长辈的尊重。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始万物”,阴阳。

地:“生万物”,柔刚。

人:“成万物”,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二、几种主要的“天人合一”观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的涵义并不是固定的。

“天”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既可以指人格化的至上神,也可指自然规律、命运、机遇等。

有关它的具体含义学术界中说法也比较多,比如冯友兰认为天有五义,即物质之天、主宰之天、运命之天、自然之天、义理之天。

张岱年认为“所谓天有三种涵义:一指最高主宰,二指广大自然,三指最高原理。

”“人”的涵义相对来说比较明确,它一般就指人类,但有时也有侧重,或者有更为具体的指称,如可以指统治阶级、圣人,也可以指社会现象、人为努力、人为造作等。

总之,天和人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涵义,而“天人合一”作为天人之间统一性的一个高度概括,也就具有了丰富而复杂的内涵。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的影响分析

“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的影响分析

通过对于“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的影响分析,可以进一步加强对于中国古代艺术的研究力度,从而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天人合一”思想概述“天人合一”是中国的独特思想产物,其最初诞生于政治理论当中,逐渐影响到了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与生产,并成为基本的审美标准。

“天人合一”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向,“天”泛指自然、世界以及社会,“合”字表达了“天”与“人”之间的结合,即二者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或共同性可以互相结合,互相影响。

这一观点不仅反映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表达了二者之间的密切性。

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角度可以看出,在“天人合一”思想诞生之前,中国古代并不具备完善的文化体系,而“天人合一”思想则因为体现出了中国古代人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人生追求的方向而深受古代人的信赖。

与其他国家的古代文化相比,“天人合一”即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与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传承不同,“天人合一”思想的诞生初期阶段尚且处于社会发达程度较低的时代,一种思想的流传需要借助一种特殊的途径,而器物这一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则成为了最佳的依托,这一观点在《周易》中得到了体现。

随着时间转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独特的治国理念、人文风情造成了“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不同的学说流派对这一思想观点进行了分别阐述,且认识程度和观点角度也不尽相同。

这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成为了诠释“天人合一”思想的主导者。

儒家对于这一思想观点的认识程度较深,并充分认证了“人”存在的价值,并推动其从“人”过渡到了“仁”,一字之差提高了整个思想观点的高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礼”,从追求外在美,转变为了追求精神美、追求内在美。

从荀子时代开始,儒家学派对于“人”的价值肯定达到了高峰期,其甚至将“美”也规划成了人的功劳。

此外,从道家学派的角度来看,“老庄”二人从“道”的角度对“天人合一”思想进行了注解,“道法自然”则是思想境界的最高代表。

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天人合一理念

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天人合一理念

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天人合一理念摘要:“天人合一”支配能工巧匠头脑并主导古中国建筑史。

“天人合一”应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共识和核心理念,环境艺术设计关注建筑与环境和自然的融合协调,达到人类共同体验——大美。

关键词:环境;建筑;天人合一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指出,自然是人的无机躯体。

换言之,人与自然是高度同一的。

建筑是以使人与自然相对分离和隔绝来保护人,避免人“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但是人造环境和建筑,都存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破坏。

环境艺术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属应该是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因此,笔者认为,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追求应该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共识和核心理念。

一、环境艺术设计内涵以天人合一为皈依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RichardP.Dober)对环境艺术有著名的定义: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设:施陈也,从言役;役,使人也。

计:会算也;从言十。

所谓“设计”,便是人为的筹划,有“人为设定,先行计算,预估达成”的含义[1]。

“设计”在古代与军事有很深渊源。

据《汉典》记载,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运筹设计,让之张良;点将出师,属之韩信”。

曹操注《孙子兵法•计篇》记载:“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计于庙堂也”。

从字源看,现代意义上环境艺术之“设计”与中国古语设计的意义不谋而合。

环境艺术设计是大范畴,综合性强,范围广泛、历史悠久,不仅具有视觉艺术特征,还具科学、技术、工程特征,包括环境艺术工程空间规划,艺术构想方案综合计划,环境与设施计划、空间与装饰计划、造型与构造计划、材料与色彩计划、采光与布光计划、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计划等。

鉴于此,笔者将环境艺术设计定义为: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类不知不觉在“天人合一”理念指导下,人与周围居住环境相互作用的“建筑美”之设计。

中国古建筑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建筑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建筑设计中的“天⼈合⼀”思想 我国风⽔发展源远流长,⾄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我们从历代古建筑中不难看到风⽔学发展应⽤的痕迹。

中国⽂化传统讲究“天地⼈合⼀”,主张⼈与⾃然相辅相成、协调统⼀,这与风⽔学的主张是⼀致的。

风⽔学的科学性⼀直以来都是⼈们争论的焦点,虽然现代环境、空间、⽣态、⼼理等科学在⼀定程度上与⼀些风⽔理论不谋⽽合,但风⽔学中的很多⽞学理论仍然充满神秘的⾊彩。

对待风⽔学的态度应当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象有不少建筑师也在研究风⽔,但他们是因建筑设计所需去研究,并⾮认真地将“风⽔学”当作⼀门独⽴学术。

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的风⽔观念实际受到中国传统的儒、道、释诸家哲学以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综合了中国⽂化的产物。

在建筑思想上,中国古建筑体现了明确的礼制思想,注重等级体现:形制、⾊彩、规模、结构、部件等都有严格规定,在⼀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态,但是也同时限制了建筑的发展。

同时“天⼈合⼀”思想同样体现在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建筑与⾃然的互相协调与融合。

注重建筑,城市选址;建造时因地制宜,依⼭就势,园林体现尤其明显,强调风⽔。

古代建筑,雕梁画栋,墙壁亦往往作图画。

战国时期画事颇盛;汉时宫室,亦多有画⼈物故事,善恶毕背,以昭鉴戒;后世所画则多⼭⽔。

相对于西⽅古建筑的砖⽯结构体系来说,中国古建筑是独⽴的机构体系,以⽊结构体系为主。

⽊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取材⽅便,施⼯速度快等等。

同时⽊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灾,⽩蚁侵蚀,⾬⽔腐蚀,相⽐砖⽯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料由于施⼯量的增加⽽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等。

不过,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砖⽯建筑和⾦属建筑,如《史记索隐》中称:“⽯室⾦匮,皆为国家藏书之处。

”;如《⽔经注》中有多处记载,《渭⽔篇》:“磻溪旁有⼀⽯室,盖太公所居也”。

砖⽯结构多⽤于塔式建筑。

⾦属建筑以铜为主,著名的铜建筑实例有北京颐和园宝云阁、湖北武当⼭⾦殿和昆明太和宫⾦殿。

天人合一思想室内设计论文

天人合一思想室内设计论文

天人合一思想室内设计论文天人合一思想室内设计论文1“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传统室内设计的影响在时代背景的影响下,我国传统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几乎都讲究“天人合一”,将其作为建筑设计和室内布局的不二法则,并形成了具体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

一方面,“天人合一”对于传统审美观的影响非常巨大,形成了以中为尊的审美要求、自由灵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以及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的审美理想;另一方面,“天人合一”对于传统室内设计文化影响巨大,主要体现在寓于伦理的严整布局、虚实相生的空间组合以及师法自然的创造意境等方面。

可以看出,“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传统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从儒家方面看,“天人合一”的应用,成就出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伦理关系,体现出人对于自然的畏惧心理,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形成了以中为尊的审美要求以及寓于伦理的严整布局;从道家方面看,“天人合一”的应用,主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以及师法自然的创作意境。

而从本质分析,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追求的都是人与自然的相容和谐,这种思想体现并且融入到了建筑设计领域,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2“天人合一”思想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2.1注重生态美从当前的技术发展形势看,建材市场可谓精彩纷呈,各种各样的装饰材料充斥其间,而有相当一部分人工合成材料都包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果在室内设计中大量使用,不仅会造成室内空气的污染问题,还可能直接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因此,在室内设计中,应该注重生态美,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的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进行改造和加工。

例如,可以通过对采光窗的.合理设计,对自然光进行充分利用,减少人工照明,在强调人与自然联系的同时,也可以有效节约能源。

而在通风设计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建筑所处区域的主导风向,尽可能实现设计与自然的有机结合,避免人工通风系统对于人与自然联系的隔绝,在设计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室内环境。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特色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特色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特色钟海连“天人合一”在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又悠久的话题, 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映射出先哲们的致思特征, 谈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不涉及源远流长的“天人合一”思想。

据现有史料记载, “天人合一”观念最早起源于西周时代。

周宣王时尹吉甫作《蒸民》诗云! “天生蒸民, 有物有则,民之秉彝, 好是豁德”。

诗中含有人民善良德性来自天赋的意义。

孟子更进一步地推出“尽心、知性、知天”的性天相通思想。

此后, “天人合一”的思想不断得因为它发现了“人”而完全肯定它, 也不能因为它后来失落了“人”而全盘否定它。

应当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 批判地继承它, 并从中吸取理论教训。

这对于发展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实现“人的现代化”来说具有深刻的意义。

到历代思想家的继承和发展。

宋代哲学家张载, 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

他说:“儒者因明致诚, 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

致学一可以成圣, 得天而始未遗人”。

& 可以说“天人合一”不仅仅在我国古代哲学、伦理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形成古代思的一大特色, 而且它还辐射到传统文化各方面, 以至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 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浸染了“天人合一”的特色。

本文拟从概览史上的天人关系论入手, 揭示“天人合一”在人生境界、古代的宗教观等诸方面的影响, 并希望籍此达窥一斑而见全豹之目的。

一、历史上天人关系论略览唐君毅先生曾认为! 所有中国哲人都以这种或那种形式承认“天人合一”, 天的思想之发展, 仅仅是“天人合一”观不同形式的变化。

唐先生此说的确一语中的。

在古代中国的思想长河中, 与“天人合一”并行不悖的, 虽然还有“天人相分”论, 其思想固然是传统文化中的闪光珍珠, 但毋庸置疑的事实是% “天人合一”论一直占据古代天人关系论的主流。

只要我们鸟瞰式地回顾一下天人关系论的历史进程, 就会发现这个结佑无疑是可靠的。

殷以前的历史还属于传说时代。

而殷代奴隶制是神权统治时代, 尊天神重鬼神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点, 因此人在殷代是没有地位的, 天和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最高神“ 2 匕帝”与其奴仆的关系, 周代汲取商封灭亡的经验教训, 人的地位大有提高, 出现“以德配天”, % 敬德保民”的言论, 这无疑是天人关系的一大进步、春秋战国之际, 人本主义思潮兴起, 典型的代表是濡家创始人孔子及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浅析中国传统室内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浅析中国传统室内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作者: 宋翠萍 樊孟唯
作者机构: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出版物刊名: 现代交际:学术版
页码: 66-6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天人合一 传统空间设计 传统家具
摘要:作为儒家重要思想之一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形成中国传统设计观念的重要支柱,它促成了中国传统设计观念的形成,而且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室内设计中也得到了具体的体现。

本文就是通过研究"天人合一"思想的提出与发展,分析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内涵理解,并分析了在中国传统设计中受到"天人合一"思想影响的具体体现。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人文意蕴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人文意蕴

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人文意蕴华夏文化是神传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传统文化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各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天人合一”是以天与人的关系为中心思考宇宙和人生的问题,它是一种世界观和宇宙观,是人追求的崇高境界,是传统理念的思想源泉和归宿。

“天人合一”的内涵博大精深,让我们来看看史书中都是如何记载的: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在古人的眼里,宇宙是生命的宇宙,“道”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

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唯有天道永恒不变。

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精辟的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要遵从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运行规律。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则概括了为人处事的原则,意思是人们的行为应该效法天道,使自己全部身心与天道自然相统一,才能包容一切,天下就会归从,也才能够长久。

《中庸》上说:“盖天之生人,既与之气以成形,即赋之理以成性。

故在天则为元亨利贞,而四时五行庶类万化莫不由是而出。

在人则为仁义礼智,而四端五典万事万物之理无不统于其间”。

这里是说道无处不在,在天为天道,在地则为地道,在人则为人道。

人在其后天的行为中,只有专执其先天人性之善,才能顺应天道而昌,只有顺应自然法则,爱人爱物,才能达到“天地人”和谐一体,才能得以生生不息。

《礼记》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汉代的董仲舒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这些都是古代善为道者的准则。

这里首先提出了以人合天,而绝非以天合人。

在严格遵循“天之道”、“辅万物之自然”的原则下,达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以德配天”、与天地“合德”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明确表达。

因此,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从开始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学森先生认为,西方未来学家所讲的“后 工业社会”,可能是介于今日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
;.
【参考文献】
j[1] 熊伟.存在主义哲学[H].上海:商务印书馆.
1963.
i[2]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H].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3.
之间的“过渡性社会形态”。从技术上看,这种理
;[3][德】海铸榕尔.海德格尔选集[C].孙周兴译.
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但又与陶器有本 质的不同。我国产瓷的地区很多,宋代出现了“钧 汝官哥定”五大名窑。宋代是我国文学艺术继续 走向辉煌的时期,崇尚自然、抒情山水、率真人 性、天人合一的处世思想,直接影响着瓷器的发 展。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北宋后期的官钧瓷更是 颇负盛名。钧瓷的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体现 出清新练达的民族含蓄之美。钧瓷烧造工艺独 特,在色彩斑斓的釉面上,形成千姿百态的纹路, 其自然效果远非刻意追求和人工修饰所能及。典 型的如冰裂纹、蚯蚓纹、鱼子纹、兔丝纹、蟹爪痕、 雨丝纹等。其中特别具有审美价值的是冰裂纹, 俗称“开片”。冰裂纹是烧制完成以后由于胎质和 釉面的冷热收缩率不同而自然形成的开裂效果, 纵横交错,如网状分布。钧瓷的造型设计、烧造工 艺、品种、釉色、艺术风格,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 地步,以其“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其 艺术效果是人工技艺所无法企及的。“天人合一” 的文化思想在钧瓷上得到了极为显著的体现。
质朴是明清家具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既 雕既琢,复归于朴”,强调家具的返璞归真。质朴, 即天然性,主要体现在材料的选取方面。在主体 材料选择上,常用具有再生性的木材,这与中国 传统造物观念以自给自足的农业自然经济为基 础、强调人与自然融为~体的和谐思想有关。中 国古人有尚木的情结,金、木、水、火、土是一个生 生不息的再生系统,家具选料应与这一传统文化 观念有关。漫长的耕作实践,使得人们对木的品 质有了深刻的认识,逐渐形成了对木质材料独特 的审美评价。因此,明式家具对木材的选用非常 严格,一般采用桐木、楸木、楠木等。这些材料色 泽柔和,文理细密,木质坚实而有弹性,制成家具 后无需髹漆和镶嵌金玉螺钿,呈现出细腻动人的 质地美,由此形成了轻巧、挺拔、简洁又具木质肌 理之美的特点。E3]人们将诸如木质的肌理、密度、 韧性、色泽、气味这些在自然中形成的特殊质地 品性作为审美的价值取向,使人之天性与物之天 性自然融合,从而建立起对事物普遍性的审美认 识,这便成为一种特有的、蕴涵着“天人合一”价 值取向的审美趣味。在木材的造物结构中,传统 造物技术不用一钉一铁,而是运用“榫卯”结构固 定与连接。中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在木质选料中
明清家具是科学与艺术的极好结合体,以其 经久耐用的实用性、质朴协调的审美趣味以及出 类拔萃的艺术风貌,展现了“天人合一”的设计理 念,达到了外在事物与主体情感互相渗透、完美 合一的境界。
中国传统造物设计在自己的发展和演变中, 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展现出独特并富有魅
力的“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精神。随着时间的推 移和历史的发展,中国传统造物设计的技法与精 神经过不断的沉淀、延伸、衍变,形成了中国特有 的传统艺术体系,它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 慧精华,也体现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天人合一” 的文化精神。
(蔓亟亘亘)
万方数据

艺·术·设·计·与·文·化
ART HORlZOIM Sum No 7
艺设计方面。 史前时期,由于陶器器表绘有精美的纹饰,
即以黑色、白色及红色画在器物体表,考古学家 把这些陶器叫作彩陶。彩陶纹有两大类,一类是 抽象的图案,一类是具象的人、动物或昆虫的形 象。图案类常见的有水波纹、旋转纹、圈纹、锯齿 纹、网纹等,线条规整流畅,图案的组织讲究对 称、均衡、变化,疏密得体,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规 则。具象的彩陶纹饰简练生动,如游动的鱼、蛙、 鹿、鸟、叶、四瓣花纹等,都是当时人们在采集、渔 猎、农耕等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青海大通县 上孙家寨出土的一个陶盆上,画着5个跳舞的人, 手牵手连成一排,既是一幅描绘舞蹈的图画,又是 一个适合纹样的图案。彩陶纹饰植根于当时人们 的劳动实践与生活之中,是先民对自然物的节奏、 形体、色彩之美等综合概括的结果,优美而又实 用,它渗透了制作者的匠心,将天然属性与人工 创造融为一体。这种融合思想在先民那里完全是 一种自发行为,其原始思维意识中透着“天人合 一”的直观与朴素,也暗含了中国造物设计的发 展路径。
(=。董趔:=) 兆示着对现代主义建筑学的颠覆。问题在于,新
10
万方数据
论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郑凌, ZHENG Ling 周口师范学院,美术系,河南,周口,466001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7,8(6) 2次
自古以来,设计与自然之间都是紧密关联的, 先民们在进行造物设计活动中,非常强调人与自 然的和谐。远古人类创造活动的第一步是从模仿 自然开始的:先民们从自然形态中选取最为优美、 最为生动的形态,经过高度提炼与概括,通过形 象夸张和抽象简化,使造型与纹饰完美结合,从而
达到由形似到神似这一艺术境界。这无疑是先 民们将设计与自然形态相结合的智慧结晶[2],它 记载下了先民对自然的情感,成为人类最早的图 形艺术。同时,中国传统造型设计注重以物表情, 从生产原料的选取到物体的造型及装饰,处处体 现着“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和文化精神。传统造 物设计的典型代表是器皿设计和家具设计,其本 身就是“天人合一”的产物,是“天人合一”文化精 神的物化载体。
协调是明清家具注重的另一审美标准。在造 型上,既追求适合人体的舒适需要,方便人的起 居生活:又强调美感,把“家具造型的挺直、秀、 刚、动、力、沉美学元素”…与人的品质联系起来, 注重物的性能特质与自然界保持融洽的亲和力, 体现出“物”与“人”契合为一的造物追求。此外, 明清时期还注重家具设计自身比例结构的协调 性,体现出力度之美。
技术革命对现代主义建筑学的超越,是否必然表 现为成长于美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学?是否必然 表现为后现代主义建筑学对现代主义建筑学的 那种决裂,而不是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学精神的一 种渐变?如对此不能给予肯定性回答,那么,我们 对于现代主义建筑学就不能一概否定。
脉,实际与意大利后现代主义建筑学大师罗西按
照其建筑类型学用简单几何形体以表达威尼斯 文脉的思路完全一致。这表明,现代主义建筑学 已经把“建筑类型学”消化吸收了。
解也有道理。在这个意义上,自称适应“后工业社 会”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学,是否便可以被认定为 超越了现代主义建筑学的新型建筑学呢?这是可 以讨论的。
的确,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当代智能建筑,也
}[4j C5]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德]海德掺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H】.孙周兴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6.
京:中■青年出■壮.2005:348. H 1J 王囊棚.邛●■.中田民闸荧木全集·起居■·睬
设●【C].蛴膏:山东教1Ir出■社.山东走t出I 壮.1995:5.
【作者■介】邦羹(1970一).女.河膏t北丘姜人.月口 ■芄丰奠诉■,华中■芄大学硬士研先生.主要研兜方 】iII:覆盘传达。
(卜接第7页) 性、浪漫性、娱乐性、戏谑性等特点,也将被新形态 的现代主义建筑学批判吸收。其中最典型的事件 是,作为现代主义建筑学正宗传人的美籍华裔建 筑大师贝聿铭先生在近年创作建成的苏州博物 馆,其立面采用简单几何形体以表达苏州文
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H].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0.
给建筑学提出了挑战;中国青年建筑师马岩松先 生用“非线性技术”在电脑上设计的“梦露大厦”, 顺应当代“非线性建筑”及其设计的思潮,似乎也
i【作者筒介】胡义成(1945一),男,陕西省凤翔县人.陕! l西省社会科学院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 i要研究方向:西方哲学。

万方数据
~一……。郑 。“州矗轻 罩i工 箪蕊业…学 200院 7j 学 6 报
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榫卯”的结构就是阴 阳相抱,使得造物在阴阳互动的关系中完成。同 时,制作上采用攒边等技法,在跨度较大的局部 之间,镶以牙板、牙条、圈口、券口等,既美观,又 加强了牢固性。人的技巧及其思维方式与物的天 然属性在这种“天作之合”的造物设计中完美结 合,既具实用性,又具审美性,取得了极佳的艺术 效果。
三、传统家具设计与“天人合一”獭㈡淤
家具通常是指由木匠所制造的“桌椅板凳”之 类。古人是席地而坐,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 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 具,在此基础上又有榻、凳、桌的出现;到了唐代, 高的桌、椅、凳等已被不少人使用,但席地而坐仍 然是很多人的日常习惯。真正的垂足高坐是从宋 代开始的,各种配合高坐的家具也应运而生。元、 明、清各代,对家具的生产、设计要求精益求精, 由于明代及清代前期家具制造业空前繁荣,明清 两代成为传统家具的全盛时期。

【参膏文t】
n 王暂謦j中■传麓文化■论[H].龙京:中一林生 出夏壮.1997:243.
呼 —1J,J 伍t.仿生掌在现代毫具设计中的运用[EB/OL J.
http://wnww.d01 cn.COfll/data/cns_l/ar—
ti.c1 e_3UesSayjl2e1 rid_312坭006加1/ 1136708904ht巾1.2006●0HL 呤 1J 中央茭木●兜羹木史曩.中■羹未筲史[M].龙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 6
论中国传统造物设计中 “天人合一" 的文化精神
On the“human-nature unity"cultural spiri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rtifact desig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