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的干涉衍射、 多普勒效应

合集下载

高中波的知识点

高中波的知识点

高中波的知识点波动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也是高中物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

波动理论的研究不仅对于物理学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波动理论的基础概念出发,介绍波动的种类、波的传播、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等内容,并列举波动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一、波动的基础概念波动是指物理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产生的周期性变化。

常见的波动有机械波、电磁波等。

其中,机械波需要介质的存在才能传播,电磁波则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波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振幅、周期、频率和波长等。

振幅是指波的最大偏离量;周期是指波动一个完整的循环所需要的时间;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波动循环的次数;波长是指波前进一个周期所需要的距离。

二、波的种类及其传播根据波的传播方向的不同,波可以分为横波和纵波。

横波的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如光波和横波绳波;纵波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如声波和纵波绳波。

波的传播可以通过波速来描述,波速等于波长与周期的乘积。

当波通过不同介质时,波速会发生变化,其变化率由介质的折射率或介电常数等决定。

三、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波的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在空间中相遇时,互相作用而产生的新的波动形态。

干涉分为同相干涉和异相干涉。

同相干涉时,两个波峰或两个波谷相遇,叠加后振幅增大,称为增强干涉;异相干涉时,波峰和波谷相遇,叠加后振幅减小,称为消弱干涉。

波的衍射是指波通过孔、缝隙或物体的边缘时,发生扩散和弯曲现象。

衍射现象的强弱取决于波长和物体尺寸的比值。

当波长与物体尺寸相当时,衍射现象最为显著。

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源波相对于观测者运动时,观测者所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和源波的频率之间的差异。

多普勒效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超声波诊断、雷达测速等。

四、波动的应用波动理论的研究不仅对于物理学本身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应用:1.声波在医学中的应用:超声波可以用于医学检查,如超声波心脏检查、妇科超声波检查等。

高三物理 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

高三物理 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

高三物理 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一、考点聚焦1、波的叠加,波的干涉、衍射现象 Ⅰ2、声波、超声波及其应用 Ⅰ3、多普勒效应 Ⅰ二、知识扫描1、波的衍射现象:波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孔、缝、障碍物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跟波长相差不多。

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衍射是拨特有的现象。

2、波的叠加: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在他们重叠的区域内,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3、波的干涉:两列相干波叠加,使得某些区域振动加强,某些区域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区域和振动减弱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形成的图样叫做波干涉图样。

产生干涉的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

一切波都可能发生干涉,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4、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当波源和观察者相对静止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波源的频率。

当波源和观察者相对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大于波源的频率。

当波源和观察者相对远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小于波源的频率。

一切波都能发生多普勒效应。

设波源S 振动的频率为f ,波源和观察者A 孝沿同一直线运动,相对于地面的速度分别为v S 和v A 。

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为v p ,且v S <v p ,v A <v p ,那么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为f v v v v f SP A P --='. 三、好题精析例1 两列相干波的振幅分别为A 1和A 2,某时刻介质中质点P 的位移大小为A 1+A 2,那么〔 〕A 、质点的振幅一直为A 1+A 2B 、质点的振幅再过半个周期为∣A 1—A 2∣C 、质点的位移大小一直为A 1+A 2D 、质点的位移大小再过半个周期为A 1+A 2〖解析〗相干波的叠加是稳定的,所以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此刻,P 正在波峰,半个周期后P 点将运动到波谷,所以D 选项正确,C 选项错误;〖点评〗振动的位移是随时间变化的,而振动的振幅是不变的〔无阻尼振动中〕。

光在不同介质中波长变化的原因

光在不同介质中波长变化的原因

光在不同介质中波长变化的原因光的波动性质是我们研究光学的基础之一,而波长则是光的一个重要特性。

在不同介质中,光的波长可能发生变化,这是由光传播过程中与介质相互作用的效应所致。

本文将探讨光在不同介质中波长变化的原因。

1. 折射现象引起的波长变化折射是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根据斯涅尔定律,光线在介质界面上折射时会发生改变,且其波长也会相应变化。

这是由于不同介质的光速不同,根据光的传播速度等于光的频率乘以波长的公式可知,当光线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速度发生改变,而波长与频率保持不变,所以波长发生变化。

2. 散射作用引起的波长变化散射是光在物质中传播过程中与物质中的微粒相互作用而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散射现象是造成大气中的蓝天现象的原因之一。

根据散射理论,光的波长与物质微粒的大小相当时,会发生明显的散射效应。

因此,在介质中,光的波长与物质中的微粒大小相互比较,光的波长可能发生变化。

3. 多普勒效应引起的波长变化多普勒效应是指当光源与观察者相对运动时,观察者会感觉到光的频率和波长发生变化的现象。

当光源与观察者接近时,光的波长会缩短,频率增加;当光源与观察者远离时,光的波长会延长,频率减小。

多普勒效应也可以用于解释恒星的光谱移动。

4. 光的干涉与衍射引起的波长变化干涉和衍射是光在传播过程中与自身相互作用的现象。

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源发出的波相互叠加而形成的明暗交替的条纹的现象。

在干涉过程中,波长决定了明暗间隔的大小。

衍射是指光通过狭缝或物体边缘时发生偏转的现象。

衍射现象也与波长有关,波长越长,衍射效应越明显。

总结起来,光在不同介质中波长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折射、散射、多普勒效应以及干涉与衍射等。

这些因素的作用使得光在传播过程中波长发生改变,进而对人们的视觉感知和光学实验产生重要的影响。

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波长变化的原因,对于光学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波的叠加原理、干涉、驻波、多普勒

波的叠加原理、干涉、驻波、多普勒
8
3.干涉加强、减弱条件 设有两个频率相同的波源
S 1和 S 2
y 10 A10 cos( t 1 )
y 20 A 20 cos( t 2 )
其振动表达式为: , P
r1 S2
r2
两列波传播到 P 点引起的振动分别为: 2 S1
y 1 A1 cos( t 1
反射波 y 2 A cos( t
2
x)
x 0
x
2
其合成波称为驻波其表达式:
y y 1 y 2 A cos( t
16
2

x ) A cos( t

x)
利用三角函数关系 cos cos 2 cos cos 2 求出驻波的表达式: 2 2 y y 1 y 2 A cos( t x ) A cos( t x) 2 2 A cos x cos t 简谐振动 简谐振动的振幅
2 r
u2
定理证明: 由惠更斯原理,A、B为同一波面上的两点,A、 B点会发射子波, B i 经t后, B点发射的子波到达 u1 t 界面处D点, A点的到达C点, i A
sin i
sin r
BD
AD
AC AD

u1 t AD
u2t
r
D

u2t AD
r
1
C
sin i sin r
y B A cos[ t 0
22
X
B
2 ( 30 x )

]
因为两波同频率,同振幅,同方向振动,所以相干为 静止的点满足:
2 x

高中物理复习之知识讲解 波的干涉和衍射(基础)

高中物理复习之知识讲解 波的干涉和衍射(基础)

物理总复习:波的干涉和衍射【考纲要求】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2、知道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3、了解多普勒现象。

【考点梳理】考点一、波的衍射要点诠释:1、衍射现象波绕过障碍物到障碍物后面继续传播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2、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多。

3、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能发生衍射只不过有些现象不明显,我们不容易观察到。

当孔的尺寸远小于波长时,尽管衍射现象十分明显,但由于衍射波的能量很弱,衍射现象不容易观察到。

考点二、波的干涉要点诠释:1、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和叠加原理(1)波的独立传播原理:几列波相遇时,能够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而并不相互干扰,这是波的一个基本性质。

(2)波的叠加原理:两列波相遇时,该处介质的质点将同时参与两列波引起的振动,此时质点的位移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这就是波的叠加原理。

2、波的干涉(1)波的干涉现象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相互间隔,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

(2)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的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等。

干涉条件的严格说法是:同一种类的两列波,频率(或波长)相同、相位差恒定,在同一平面内振动。

高中阶段我们不讨论相和相位差,且限于讨论一维振动的情况,所以只强调“频率相同”这一条件。

(3)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干涉是波的特有现象之一。

3、对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的理解波的干涉是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是波特有的现象,波的干涉中,应注重理解加强和减弱的条件。

其判断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两列波的波峰与波峰相遇(或波谷与波谷相遇)点为加强的点,波峰和波谷的相遇点是减弱的点。

二是根据某点到两波源的距离之差为波长的整数倍,则该点为加强点;某点到两波源的距离为半波长的奇数倍,则该点为减弱点。

同时注意加强的点只是振幅大了,并非任一时刻的位移都大;减弱的点只是振幅小了,也并非任一时刻的位移都最小。

波的特性知识点及练习(干涉、衍射等)

波的特性知识点及练习(干涉、衍射等)

波的特有现象——波的反射、波的折射、波的叠加原理〔独立传播原理〕、波的衍射、波的干预、多普勒效应一.波面和波线、波前波面:同一时刻,介质中处于波峰或波谷的质点所构成的面叫做波面.〔振动相位相同的各点组成的曲面。

〕波线:用来表示波的传播方向的跟各个波面垂直的线叫做波线.波前:某一时刻波动所到达最前方的各点所连成的曲面。

二.惠更斯原理荷兰物理学家 惠 更 斯1.惠更斯原理: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作发射子波的波源,而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在波前进方向的包络面便是新的波面。

2.三、波的特性:波的反射、波的折射、波的叠加原理〔独立传播原理〕、波的衍射、波的干预、多普勒效应〔一〕.波的反射1.波遇到障碍物会返回来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反射.•反射定律:入射线、法线、反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线与反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角〔i 〕和反射角〔i ’〕:入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 叫做入射角.反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i ’ 叫做反射角. · 平面波· · · ·u t 波传播方向•反射波的波长、频率、波速都跟入射波相同.•波遇到两种介质界面时,总存在反射〔二〕、波的折射1.波的折射: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波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的现象叫做波的折射.2.折射规律:(1).折射角〔r 〕:折射波的波线与两介质界面法线的夹角r 叫做折射角.2.折射定律:入射线、法线、折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线与折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波在第一种介质中的速度跟波在第二种介质中的速度之比:•当入射速度大于折射速度时,折射角折向法线.•当入射速度小于折射速度时,折射角折离法线.•当垂直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属折射中的特例.•在波的折射中,波的频率不改变,波速和波长都发生改变.•波发生折射的原因:是波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由惠更斯原理,A 、B 为同一波面上的两点,A 、B 点会发射子波,经⊿t 后, B 点发射的子波到达界面处D 点, A 点的到达C 点,21sin sin v v r i〔三〕波的叠加原理〔独立传播原理〕在两列波相遇的区域里,每个质点都将参与两列波引起的振动,其位移是两列波分别引起位移的矢量和.相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波在相遇区域里,互不干扰,有独立性.两列波叠加时,假设两列波振动方向相同,则振动加强,振幅增大;假设两列波振动方向相反,则振动减弱,振幅减小。

光的干涉与多普勒效应解析干涉条纹和频率变化的计算

光的干涉与多普勒效应解析干涉条纹和频率变化的计算

光的干涉与多普勒效应解析干涉条纹和频率变化的计算光的干涉是光波的相互作用现象,其中包括干涉现象和多普勒效应。

干涉现象是指光波在相遇的过程中发生干涉,形成干涉条纹。

而多普勒效应是指光波的源或接收器相对运动引起的频率变化。

本文将分析光的干涉条纹的计算和多普勒效应的频率变化计算。

一、光的干涉条纹的计算光的干涉条纹是由两个或多个相干光波相遇产生的波的干涉效应。

计算干涉条纹的主要参数包括波长、光程差和干涉级数。

1. 波长:波长是指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光的波长通常用λ表示,单位为米。

波长越短,光的能量越高。

2. 光程差:光程差是指光波从发射源到干涉点所经过的路程差。

光程差的计算公式如下:光程差 = d1 - d2其中,d1和d2分别代表两个光波到达干涉点的距离。

3. 干涉级数:干涉级数是指相干光波的相位差。

相位差的计算公式如下:相位差= 2π(光程差 / 波长)干涉级数越大,干涉条纹越密集。

根据以上参数计算得到的干涉条纹可以通过适当的仪器观测和记录。

二、多普勒效应的频率变化的计算多普勒效应是指光波的源或接收器相对运动引起的频率变化。

计算多普勒效应的主要参数包括源频率、观测频率、光速和运动速度。

1. 源频率:源频率是指光源发出的原始频率。

通常用f0表示,单位为赫兹。

2. 观测频率:观测频率是指光波在接收器处被观测到的频率。

通常用f表示,单位为赫兹。

3. 光速:光速是指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光速的常用数值为299792458米/秒。

4. 运动速度:运动速度是指光源或接收器相对于观测者的运动速度。

运动速度的正负值表示物体相对于观测者的运动方向。

根据以上参数,多普勒效应的频率变化计算公式如下:观测频率 = 源频率 * (光速 / (光速 ±运动速度))其中,光速取正号表示光源和观测者相向运动,光速取负号表示光源和观测者远离运动。

根据以上计算公式,可以得出光的频率变化,从而分析多普勒效应在光波中的影响。

波动现象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

波动现象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

波动现象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波动现象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波动现象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到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等现象。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现象的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干涉现象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相遇时产生的叠加现象。

它是典型的波动现象之一。

当波的振动形式相同时,它们可能会出现相长和相消两种结果。

干涉现象可以通过光的干涉、声波的干涉等来进行实验观察。

例如,我们常见的光干涉现象中,两束光线经过半透明薄膜或物体后产生干涉,形成明暗交替的干涉条纹。

这种现象的应用广泛,如在干涉仪、偏光片等光学器件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二、衍射现象衍射是波通过障碍物或波波相遇后发生偏折达到传播的现象。

它是波动现象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衍射现象具有波动的基本特性,它可以解释光线的弯曲、扩散等现象。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光通过狭缝衍射而形成的衍射花纹来观察和研究衍射现象。

例如,放射性衍射仪、天线和声波衍射等都是衍射现象的应用。

三、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波源和观察者相对运动时,由于波的传播速度不变而引起的频率变化现象。

它是波动现象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广泛应用于声学和光学领域。

多普勒效应在声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警笛声的变化、强调音调的超声探测器、飞机和汽车的运动声以及射电天文学中的红移和蓝移等。

在光学中,多普勒效应可以解释星体的红移和蓝移现象,对于测量天体的速度和距离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波动现象中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现象。

它们在现实中的应用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规律,还在物理学、天文学、声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对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波动现象,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思考和实验,以加深对这些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波的干涉和衍射多普勒效应

波的干涉和衍射多普勒效应

波的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在空间相 遇时,它们相互叠加产生振幅变化的 现象。
多普勒效应则是指波源和观察者相对 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频率与波 源发出的波频率不同的现象。
重要性及应用
波的干涉和衍射多普勒效应在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 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领域,超声成像和核磁共振等技术利用波动原理 进行人体内部结构的无损检测。
非相干干涉
两个或多个不同频率的波 源产生的波在空间相遇时, 由于频率不同而产生的干 涉现象。
多波源干涉
多个波源产生的波在空间 相遇时,由于各波源产生 的波具有不同的相位差而 产生的干涉现象。
03
波的衍射
衍射现象
衍射是波在遇到障碍物或孔洞时,绕过障碍物继 续传播的现象。
当波遇到障碍物时,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布到各 个方向上,形成衍射现象。
干涉现象不仅存在于机械波,如声波、水波等,也存在于电磁波,如光波等。
干涉条件
频率相同
只有频率相同的波才能产生干涉现象。
振动方向相同
只有振动方向相同的波才能产生干涉现象。
具有稳定的相位差
只有具有稳定的相位差的波才能产生干涉现 象。
干涉的分类
01
02
03
相干干涉
两个或多个同频率的波源 产生的波在空间相遇时, 由于具有稳定的相位差而 产生的干涉现象。Fra bibliotek6结论
本章内容的总结
波的干涉和衍射是多普勒效应 的重要表现,它们在物理学、 工程学和生物学等领域有着广
泛的应用。
干涉和衍射的产生与波的相干 性和波动性密切相关,通过理 解干涉和衍射的原理,我们可 以更好地解释多普勒效应的现
象和规律。
本章介绍了干涉和衍射的基本 原理,以及多普勒效应的概念 和产生机制,并通过实验和计 算分析了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 例。

2024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机械波专题(三)-- 波的干涉、衍射、多普勒效应

2024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机械波专题(三)-- 波的干涉、衍射、多普勒效应

波的干涉、衍射、多普勒效应一、波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多普勒效应1、波的干涉和衍射2、多普勒效应(1)条件:声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距离发生变化)。

(2)现象: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

(3)实质:声源频率不变,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

3、多普勒效应的成因分析(1)接收频率: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2)波源与观察者如果相互靠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3)波源与观察者如果相互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4)波源和观察者如果相对静止,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波源的频率.二、波的干涉现象中振动加强点、减弱点的两种判断方法1.公式法某质点的振动是加强还是减弱,取决于该点到两相干波源的距离之差Δr。

①当两波源振动步调一致时若Δr=nλ(n=0,1,2,…),则振动加强;若Δr=(2n+1)λ2(n=0,1,2,…),则振动减弱。

①当两波源振动步调相反时若Δr=(2n+1)λ2(n=0,1,2,…),则振动加强;若Δr=nλ(n=0,1,2,…),则振动减弱。

2.波形图法在某时刻波的干涉的波形图上,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的交点,一定是加强点,而波峰与波谷的交点一定是减弱点,各加强点或减弱点各自连接而成以两波源为中心向外辐射的连线,形成加强线和减弱线,两种线互相间隔,加强点与减弱点之间各质点的振幅介于加强点与减弱点的振幅之间。

三、针对练习1、(多选)在坐标原点的波源产生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波速v =200 m/s.已 知t =0时,波刚好传播到x =40 m 处,如图所示,在x =400 m 处有一接收器(图中未画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波源开始振动时方向沿y 轴正方向B .从t =0开始经过0.15 s ,x =40 m 处的质点运动路程为0.6 mC .接收器在t =1.8 s 时才能接收到此波D .若波源向x 轴负方向运动,根据多普勒效应,接收器接收到的波源频率可能为11 Hz 2、(多选)如图所示,两列简谐横波分别沿x 轴正方向和负方向传播,两波源分别位于x =-0.2 m 和x =1.2 m 处,两列波的速度均为v =0.4 m/s ,两列波的振幅均为A =2 cm.图示为t =0时刻两列波的图象(传播方向如图所示),此时刻平衡位置处于x =0.2 m 和x =0.8 m 的P 、Q 两质点刚开始振动,质点M 的平衡位置处于x =0.5 m 处,关于各质点运动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A .t =0.75 s 时刻,质点P 、Q 都运动到M 点B .x =0.4 m 处,质点的起振方向沿y 轴负方向C .t =2 s 时,质点M 的纵坐标为4 cmD .0到2 s 这段时间内,质点M 通过的路程为20 cm3、在匀质轻绳上有两个相距10m 的波源S 1、S 2,两波源上下振动产生两列绳波,可将其看作简谐波。

波的干涉、衍射、多普勒效应

波的干涉、衍射、多普勒效应
点的振动图像如图所示。则( AD )
A.质点 Q 开始振动的方向沿 y 轴正方向 B.该波从 P 传到 Q 的时间可能为 7s
C.该波的传播速度可能为 2m / s D.该波的波长可能为 6m
2 减弱 加强
14.如图所示为在同一绳上传播的两列简谐横波在t=0时刻的波 形图,已知甲波向左传,乙波向右传,请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以下 说法正确的B是CD( )
由于两波振幅不等,故两列波相遇时不会发生干涉现象 B.两列波同时传到坐标原点 C.x=0.2cm处的质点开始振动时的方向沿+y方向 D.两列波相遇时会发生干涉且x=0.5cm处为振动加强的点
3.多普勒效应 (1)现象: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 (2)条件:声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 (3)实质:声源频率不变,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 (4)成因分析 ①接收频率: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 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当波以速度v通过观察者时,时间t 内通过的完全波的个数为N=vt/。 ②当波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大; 当波源与观察者相互远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小。
16.针对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下面对实验误差的影响的 说法正确的是(AC) A.在摆长和时间的测量中,时间的测量对实验误差影响较大 B.在摆长和时间的测量中,长度的测量对实验误差影响较大 C.将振动次数n记为(n+1),测算出的g值比当地的公认值偏大 D.将摆线长当作摆长,未加摆球的半径测算出的g值比当地的公 认值偏大
2.(多选)如图所示,S是振源,M、N是挡板,其中N固定,M 可以上下移动,为了使原来不振动的A点振动起来,可采用的 办法是B( C ) A.增大S的振动频率 B.减小S的振动频率 C.M下移 D.M上移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波的干涉与衍射知识精讲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波的干涉与衍射知识精讲

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波的干预与衍射【本讲主要内容】波的干预与衍射波的叠加原理;干预;波的衍射与反射问题;多普勒效应问题。

【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一. 干预理论1. 叠加理论①在同一介质中,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质点的总位移量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一般来讲,对于同一种类型的机械波叠加,其振动都在一条线上,所以其位移的矢量和,具体表现在同向相加,反向相减上。

②几道波相遇时,每道波都各自保持原有的状态继续传播而互不干扰,这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如下面的两种情况:例1. AB为一条绳子,当我们分别拿起A端和B端,让其在竖直方向上各振动半个周期,就会在这条绳子中形成如图①所示的两列半个波长的波形,并相向传播。

试讨论它们相遇的情况和相遇以后的情况。

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列波的源头起振方向都是向上的。

〔1〕波的传播过程,实际上就是这两列波形平移的过程,当它们相遇时就会出现下面的情况。

在图〔3〕时,振动的质点的位移就是两列波单独传到此处时位移的和。

当它们相遇后,又各自“假设无其事〞地向前传去。

如图〔4〕所示:例2. 在上题中,如将A、B各自向相反方向振动半个周期就会出现下面的情况,用图形示意如下,2. 干预理论①稳定的叠加即为干预②干预条件:频率一样:在同一种介质中,v 1=v 2.由公式12v fλλλ=∴=,这样才能稳定叠加。

相差恒定〔现行教材中略掉〕。

③干预:频率一样的两道波叠加使某些区域振动加强,某些区域振动减弱;而且加强区和减弱区相互间隔出现的现象。

④加强区的位置:是两道波到该区域的波程差δ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

(21)2n λδ=+ 〔n=0、1、2、3、…〕 ⑤加强区的位置,是两道波到该区域的波程差δ等于半波长的偶数倍。

2n 2λ=δ 〔n=0、1、2、3、…〕3. 说明①加强区的每一个质点的振幅为两道波振幅之和。

加强区的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振动,它们的位移是周期性变化的,可以是零到振幅之间的任意值。

第二章 第5、6节 波的干涉、衍射 多普勒效应

第二章 第5、6节 波的干涉、衍射 多普勒效应

[思路点拨] (1)形成干涉图样的所有质点都在不停地振动着,其位移的大 小和方向都在不停地随时间变化。 (2)对稳定的干涉,振动加强和减弱的区域的空间位置是不变的。
解析:a 质点是波峰和波谷相遇的点,振动减弱。b 质点是波 峰与波峰的相遇点 ,c 质点是波谷与波谷的相遇点 ,振动都是加强 的。d 质点位于振动加强点的连线上,仍为振动加强的点,故 A 错,B 对。 某时刻振动加强或减弱的点位置是固定的,始终是加强或 T 减弱的,故 C 对。再过 后的时刻,a、b、c 三点虽然都处在平衡位 4 置,但 a 点振动仍减弱,b、c 两点振动仍加强,故 D 错。
(2)两个频率相同的同种波源,形成的干涉图样,以两波 源为中心向外呈辐射状延伸,形成振动加强线和减弱线,而 且加强线始终加强,加强线上各点都是加强点,加强点不是 位移大,而是振动加强,加强线与减弱线是以两波源为焦点 的一簇双曲线。 (3)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时,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振 动加强区域和振动减弱区域的空间位置是不变的。
(2)现象解释: ①加强区:在某一时刻,两列波的 波峰(或波谷)同时到达某 一点,该质点的振动最剧烈,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
振幅之和 。加强点形成的区域是加强区。 ___________
②减弱区: 某一时刻, 两列波的 波峰和波谷 同时到达某一点, 该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 振幅之差 , 减弱点形成的区域是 减弱区。若两列波振幅相同,质点振动的合振幅就等于零。 (3)波的干涉: ①定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介质中某些区域的质点振 动始终 加强 ,另一些区域的质点振动始终 减弱 ,并且这两种区域 相互间隔、 位置 保持不变,这种稳定的叠加现象叫做波的干涉。
②干涉图样 波的 干涉 中所形成的图样,如图所示。

电磁波的干涉与多普勒效应

电磁波的干涉与多普勒效应

电磁波的干涉与多普勒效应在物理学中,电磁波的干涉与多普勒效应是两个重要的现象。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两个现象并介绍它们的应用。

1. 电磁波的干涉电磁波的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电磁波从不同的源同时传播到同一位置时产生的相互作用现象。

干涉可以是构成或增强波的幅度,也可以是相消降低波的幅度。

干涉现象可以通过双缝干涉实验来观察。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一个单一的光源通过两个狭缝照射到屏幕上,形成一系列亮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这些条纹的分布模式与光波的波长和光源到屏幕的距离有关。

干涉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它被用于测量光的波长、材料的折射率以及薄膜的厚度等。

此外,光的干涉还被应用于激光干涉测量仪器、干涉光栅和干涉显微镜等领域。

2. 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是指当一个波源相对于观察者运动时,观察者所感知到的波的频率和波长发生变化的现象。

对于接近时,波的频率较高,波长较短;而对于远离时,波的频率较低,波长较长。

多普勒效应最常见的例子是警笛声的变化。

当一辆警车以较高的速度向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会感到声音的频率比实际频率高,声音会被压缩。

相反,当警车远离时,观察者会感到声音的频率比实际频率低,声音会被拉伸。

多普勒效应不仅存在于声波中,也存在于电磁波中。

例如,当天体运动着并向地球靠近或远离时,它们发出的光的频率也会发生变化。

这对于天体测量和天体物理学研究非常重要。

总结:电磁波的干涉和多普勒效应是电磁学中两个重要的现象。

干涉可以通过双缝实验来观察,它在光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多普勒效应用于声波和电磁波,当波源相对于观察者运动时,频率和波长会发生变化。

它对天体物理学和测量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上是对电磁波的干涉与多普勒效应的简要介绍。

希望本文能够使你对这两个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理解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

理解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

理解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理解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波动现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物理现象,波的干涉、衍射和多普勒效应是波动现象中的重要概念。

深入理解这些现象对于掌握波动理论以及应用于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波的干涉波的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同类波同时在空间中存在、相互叠加产生新的波动现象。

干涉现象不仅存在于光学中,也存在于其他领域,如声波、水波等。

波的干涉可以分为构造性干涉和破坏性干涉两种情况。

1. 构造性干涉构造性干涉发生在两个波峰或两个波谷相遇时,它们互相增强并形成干涉图案,使干涉现象可观察到。

构造性干涉是因为两个波的相位存在恒定的差值,导致波的叠加结果具有较大的振幅。

2. 破坏性干涉破坏性干涉发生在波的波峰和波谷相遇时,它们互相抵消并形成节点。

破坏性干涉是因为两个波的相位存在180°的差值,导致波的叠加结果几乎为零。

二、波的衍射波的衍射是指波在遇到障碍物或穿过狭缝时发生偏折和扩散的现象。

在波的衍射过程中,波传播的方向会改变,波的幅度也会发生变化。

1. 衍射的条件波的衍射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 波长与障碍物或狭缝尺寸的大小相当;(2) 障碍物或狭缝的尺寸与波长相比较小。

2. 衍射现象在波传播的过程中,波是从波源向各个方向辐射出去的。

当波遇到一个障碍物或穿过一个狭缝时,波将沿着不同的方向传播。

这种波的偏折现象称为衍射。

衍射造成波的能量分散,形成衍射图案,衍射的程度与波的波长和障碍物或狭缝的尺寸有关。

三、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波源或接收者相对于介质运动时,观察到的波的频率和波长发生改变的现象。

多普勒效应在光学、声学以及电磁学等领域中都有应用。

1. 静止观察者与运动波源当观察者静止不动时,波源相对于观察者运动,观察者在接收到波时会感知到一个频率和波长的改变。

当波源靠近观察者时,观察者会感受到较高的频率和短波长;当波源远离观察者时,观察者会感受到较低的频率和长波长。

2. 运动观察者与静止波源当观察者相对于介质运动时,观察者在接收到波时也会感知到一个频率和波长的改变。

波的干涉与衍射-多普勒效应

波的干涉与衍射-多普勒效应

波的干涉与衍射多普勒效应一、波的衍射1.衍射的含义波传播过程中,偏离直线传播的方向而绕过障碍物或小孔继续向前传播的现象,称为波的衍射.2.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1)产生明显衍射现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差不多.(2)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大小,并不是决定衍射能否发生的条件,仅是使衍射现象明显表现的条件.一般情况下,波长较大的波容易产生显著的衍射现象.(3)衍射是波所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会产生衍射现象。

有的衍射现象明显,有的衍射则不明显。

二、波的干涉1、波的叠加:(1)波的独立传播特性几列波相遇时能保持各自状态而并不相互干扰,这是波的一个基本性质。

(2)波的叠加原理两列波相遇时,该处介质的质点将同时参与两列波引起的振动,此时质点的位移等于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这就是波的叠加原理。

波的叠加原理是波具有独立传播特性的必然结果.由于总位移是两个位移的矢量和,所以叠加区域的质点的位移可以增大,也可以减小。

2、波的干涉:(1)干涉现象: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互相间隔,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

干涉形成的稳定的图形叫干涉图样。

(2)干涉条件:相干波源,即两列频率相同相差恒定的波。

同一种类的两列波,频率相同(满足干涉条件的两列波称为相干波)(3)应该注意:①波的干涉是波叠加的一个特例.任何两列波都可以叠加,而干涉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②在波的干涉中,加强区是指该区域内质点的振动总是加强,但加强的程度随时间也在变化,振动的振幅最大;减弱区是指该区域内质点的振动总是相消的,若振源的振幅相同则该区域的位移始终为零,若振源的振幅不同,则该区域内的某点的位移随时间发生变化,该区域内振幅最小。

即干涉时,振动加强的点始终加强(振幅增大),振动减弱的点始终减弱(振幅减小),但这些点在振动过程中的位移仍作着周期性的变化.(4)一切波都能发生干涉,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2019-2020年教科版物理选修3-4讲义:第2章+5.波的干涉、衍射+6.多普勒效应及答案

2019-2020年教科版物理选修3-4讲义:第2章+5.波的干涉、衍射+6.多普勒效应及答案

5.波的干涉、衍射6.多普勒效应[先填空]1.波的叠加原理(1)波的独立传播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仍然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继续传播.(2)波的叠加在几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这几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这几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2.波的干涉现象(1)定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的现象.(2)干涉图样波的干涉中形成的稳定图样.(3)干涉条件频率和振动方向相同的波.(4)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再判断]1.两列波相叠加就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2.在操场上不同位置听到学校同一喇叭的声音大小不同,是声波的干涉现象.(×) 3.两个人一起说话,不会发生干涉现象.(√)[后思考]1.敲击音叉使其发声,然后转动音叉,为什么听到声音忽强忽弱?【提示】这是声波的干涉现象.音叉的两股振动频率相同,这样,两列频率相同的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有的区域振动加强,有的区域振动减弱,于是听到声音忽强忽弱.2.有人说在波的干涉图样中,加强点就是位移始终最大的点,减弱点就是位移始终为零的点,这种说法对吗?【提示】这种说法不正确.在干涉图样中的加强点是以两列波的振幅之和为振幅做振动的点,某一瞬时振动位移可能是零.同理,减弱点是以两列波的振幅之差为振幅做振动的点,它的位移不一定始终为零.1.波的叠加是无条件的,任何频率的两列波在空间相遇都会叠加.2.稳定干涉图样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必须是两列同类的波,并且波的频率相同、振动方向相同、相差恒定.如果两列波的频率不相等,在同一种介质中传播时其波长就不相等,这样不能形成稳定的振动加强区和减弱区.因此我们就看不到稳定的干涉图样,只能是一般的振动叠加现象.3.明显的干涉图样和稳定的干涉图样意义是不同的,明显的干涉图样除了满足相干条件外,还必须满足两列波振幅差别不大.振幅越是接近,干涉图样越明显.4.振动加强的点和振动减弱的点始终在以振源的频率振动,其振幅不变(若是振动减弱点,振幅可能为0),但其位移随时间发生变化.5.干涉图样及其特征(1)干涉图样:如图所示.(2)特征①加强区和减弱区的位置固定不变.②加强区始终加强,减弱区始终减弱(加强区与减弱区不随时间变化).③加强区与减弱区互相间隔.6.振动“加强点”与“减弱点”的判断(1)理论判断法①设波源S1、S2振动情况完全相同,它们产生的两列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对介质中的任一点P,如图离两波源距离分别是S1P、S2P,P点到波源的距离差Δx =S1P-S2P.a.当Δx=nλ(n=0,1,2, …)即距离差为波长的整数倍时,P点为振动加强点;b.当Δx=(2n+1)λ2(n=0,1,2,…)即距离差为半个波长的奇数倍时,P点为振动减弱点;②若两列波波源振动步调相反,则上述结论反之即可.(2)现象判断法若某点总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该点为振动加强点;若总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则该点为振动减弱点.1.两列振动方向相同、振幅分别为A1和A2的相干简谐横波相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振幅为|A1-A2|B.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始终为A1+A2C.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位移总是小于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的位移D.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的振幅一定大于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振幅E.两列波的频率相同,能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解析】波峰与波峰相遇处的质点振动加强,振幅为A1+A2,而质点的位移大小在0~A1+A2之间变化;波峰和波谷相遇处的质点,振动减弱,振幅为|A1-A2|,其位移大小在0~|A1-A2|之间变化,故B、C错,A、D对.由于两列波是相干波,故频率相同,能产生稳定的干涉图样,E正确.【答案】ADE2.如图所示,两列简谐横波均沿x轴传播,传播速度的大小相等.其中一列沿x轴正方向传播(图中实线),另一列沿x轴负方向传播(图中虚线).这两列波的频率相等,振动方向均沿y轴方向.则图中x=1,2,3,4,5,6,7,8各点中振幅最大的是x=________处的点,振幅最小的是x=________处的点.【解析】由波的叠加原理x轴上任一点的位移都等于两列波单独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对x=4,8两点两列波引起的两个分振动相位差为0,这两点加强,对x=2,6两点两列波单独引起的分振动相位差为π,故这两点减弱.【答案】4,82,6确定振动加强点和减弱点的技巧1.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的点为振动加强点,波峰与波谷相遇的点为振动减弱点.2.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加强点的连线为加强区,减弱点的连线为减弱区.3.不管波如何叠加,介质中的各质点均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知识点二| 波的衍射现象[先填空]1.定义波绕过障碍物继续向前传播的现象.2.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缝、孔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大小与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再判断]1.孔的尺寸比波长大得多时就不会发生衍射现象.(×)2.孔的尺寸比波长小能观察到明显的衍射现象.(√)3.超声波比普通声波的波长小.(√)[后思考]1.只有当障碍物或狭缝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时,才能发生波的衍射现象吗?【提示】障碍物或狭缝的尺寸大小,并不是决定衍射能否发生的条件,仅是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会发生衍射现象.2.是否孔的尺寸越小,衍射现象越容易观察?【提示】不是.当孔的尺寸非常小时,衍射波的能量很弱,实际上很难观察到波的衍射.1.波的衍射是波在传播过程中所独具的特征之一,衍射是否明显,通常的衡量标准就是孔或缝的宽度d与波长λ的比值dλ,比值越小,衍射现象相对越明显.2.孔、缝的宽度或障碍物的尺寸与波长的关系仅是衍射能否明显发生的条件,波的衍射没有条件.3.明显衍射发生时,并不一定能清楚地感受到,如当孔远远小于水波波长时,衍射应当非常明显,但因孔很小,单位时间内通过孔的能量很小,又分布到很大的区域上,水波将非常弱,则看不清楚.3.图分别表示一列水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小孔(A、B、C图)或障碍物(D,E图),其中能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有()【解析】图B、C中小孔与波长相差不多,能发生明显衍射,图E中障碍物与波长相差不多,能发生明显衍射.【答案】BCE4.在水波槽的衍射实验中,若打击水面的振子振动频率是5 Hz,水波在水槽中的传播速度为0.05 m/s,为观察到显著的衍射现象,小孔直径d应为多少?【解析】在水槽中激发的水波波长为λ=vf=0.055m=0.01 m=1 cm.要求在小孔后产生显著的衍射现象,应取小孔的尺寸小于波长.【答案】小于1 cm衍射现象的两点提醒1.障碍物的尺寸的大小不是发生衍射的条件,而是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波长越大越易发生明显衍射现象.2.当孔的尺寸远小于波长时,尽管衍射十分突出,但衍射波的能量很弱,也很难观察到波的衍射.知识点三| 多普勒效应[先填空]1.概念当观测者和波源之间有相对运动时,观测者测得的频率与波源频率不同.后来这一现象就被命名为多普勒效应.2.多普勒效应的成因(1)波源S与观测者A相对于介质都静止时,观测者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整波的数目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相同,所以,观测者接收到的频率和波源的振动频率相同.(2)波源相对于介质静止不动,观测者相对波源运动.当观测者朝着波源运动时,它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整波数目增多,表明测得的频率大于波源振动的频率;当观测者远离波源运动时,它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整波数目减少,表明测得的频率小于波源振动的频率.(3)观测者相对介质静止,波源相对观测者运动.当观测者与波源两者相互接近时,接收到的频率将大于波源的频率;当二者远离时,接收到的频率将小于波源的频率.3.多普勒效应的应用(1)机械波、电磁波都会产生多普勒效应.根据频率的变化,我们可以测出波源相对于介质的速度.(2)医疗上,利用超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可以测量心脏血流速度,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3)多普勒效应在测定人造卫星位置的变化,测定流体的流速,检查车速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4)在天文学上,由地球上接收到遥远天体发出的光波的频率可以判断遥远的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运动速度.[再判断]1.声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时,声源的频率增大.(×)2.当波源和观察者向同一个方向运动时,一定会发生多普勒效应.(×)3.火车的音调越来越高,说明火车正从远处靠近观察者.(√)[后思考]1.多普勒效应能否产生与波源和观察者间的距离有关系吗?是不是距离越近,越容易发生多普勒效应?【提示】能否发生多普勒效应仅取决于波源和观察者间的距离是否变化,与距离的大小没有关系.2.火车进站和出站时,坐在火车上的乘客,能感受到汽笛的音调发生变化吗?【提示】不能.坐在火车上的乘客感到汽笛声未变,是因为声源相对听者是静止的,路旁的人感到汽笛音调发生变化,是因为声源相对听者是运动的.1.当波源与观察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f观察者变大,反之观察者变小.接收到的频率f观察者2.发生多普勒效应时,不论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波源的真实频率并不会发生任何变化.3.多普勒效应的应用测量车辆速度;测量天体运动情况;检查病变,跟踪目的物(如导弹、云层)等等.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波源的频率变化了B.发生多普勒效应时,观察者接收的频率发生了变化C.多普勒效应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D.多普勒效应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的E.当观察者向波源靠近时,观察到波的频率变小【解析】当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会发生多普勒效应,选项C 正确.发生多普勒效应时是接收到的频率发生了变化,而波源的频率没有变化.故A错,B对,而D也是正确的.当观察者向波源靠近时,会观察到波的频率变大,E错.【答案】BCD6.如图所示,在公路的十字路口东侧路边,甲以速度v1向东行走,在路口北侧,乙站在路边,一辆汽车以速度v2通过路口向东行驶并鸣笛,已知汽车笛声的频率为f0,车速v2>v1.甲听到的笛声的频率为f1,乙听到的笛声的频率为f2,司机自己听到的笛声的频率为f3,则此三人听到笛声的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________.【解析】由于v2>v1,所以汽车和甲的相对距离减小,甲听到的频率变大,即f1>f0.由于乙静止不动,汽车和乙的相对距离增大,乙听到的频率变小,即f2<f0.由于司机和声源相对静止,所以司机听到的频率不变,即f3=f0,综上所述,三人听到笛声的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f1、f3、f2.【答案】f1、f3、f27.公路巡警开车在高速公路上巡查,在同一车道上巡警车向前方的一辆轿车发出一个已知频率的超声波,结果该超声波被那辆轿车反射回来时,巡警车接收到的超声波频率比发出的低.(1)此现象属于()A.波的衍射B.波的干涉C.多普勒效应D.波的反射(2)若该路段限速为100 km/h,则该轿车是否超速?(3)若该轿车以20 m/s的速度行进,反射回的频率应怎样变化?【解析】(1)巡警车接收到的超声波频率比发出的低,此现象为多普勒效应,选项C正确.(2)因巡警车接收到的频率低,由多普勒效应知巡警车与轿车在相互远离,而巡警车车速恒定且在后面,可判断轿车车速比巡警车车速大,故该轿车超速.(3)若该轿车以20 m/s的速度行进,此时巡警车与轿车在相互靠近,由多普勒效应知反射回的频率应偏高.【答案】(1)C(2)见解析(3)见解析多普勒效应的判断方法1.确定研究对象.(波源与观察者)2.确定波源与观察者是否有相对运动.若有相对运动,能发生多普勒效应,否则不发生.3.判断:当两者远离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变小,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变大,但波源的频率不变.。

第七章第三节 波的干涉和衍射 多普勒效应

第七章第三节 波的干涉和衍射 多普勒效应

3.关于衍射的两点说明 (1)衍射始终存在,只是有的衍射明显, 有的衍射不明显. (2)衍射和干涉都是波的特有现象,一 切波都能发生___________. 干涉和衍射
三、声波、次声波和超声波 1.声波:声源的振动在_______的传 介质中 播.声波是纵波,是机械波的一种. 2.声速: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 介质 为_______.声速与______有关,与 340m/s 频率 _____无关.
项错误,B项正确;当波长一定时, 只有使缝的尺寸与波长差不多或者比
波长更小,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BD 只有孔的尺寸或障碍
【规律总结】
物大小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小, 衍射现象才明显,在实际中可以改变 孔的大小或波长来实现这一条件.
多普勒效应
例4
根据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中正
确的有(
C正确;设想如果人绕波源做圆
周运动,那么,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 和波源发出的频率相同,D不正确. 【答案】 BC
知能演练强化闯关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解析:选BD.图示时刻点A、B、D振 动加强,A、B间高度差hAB=4A= 4cm,A、D间高度差为零;图示时 刻点C在水面,根据上下坡法,点C由 水面向上运动;图示时刻E、F振动减 弱,位移为零,到两波源的路程差为半
波长的奇数倍;波长为0.4 m,周期
为0.4 s,经过时间Δt=0.1 s=0.25T, 两列波的平衡位置传到A点,则位移 为零.
波的叠加
例1
(2011· 高考上海卷)两列简谐波
沿x轴相向而行,波速均为v=0.4 m/s, 两波源分别位于A、B处,t=0时的波
形如图7-3-2所示.当t=2.5 s时, M点的位移为________cm,N点的位 移为________c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节 波的叠加、干涉、衍射、偏振、 多普勒效应
1.2013年全国卷大纲版
21.在学校运动场上50m 直跑道的两端,分别安装了由同一信号发生器带动的两个相同的扬声器。

两个扬声器连续发出波长为5m 的声波。

一同学从该跑道的中点出发,向某一端点缓慢行进10m 。

在此过程中,他听到的扬声器声音由强变弱的次数为( ) A .2 B .4 C .6 D .8 答:B
解析:波程差s ∆为半个波长时声音最弱,中点时s ∆=0,声音为强;向某端缓慢行进10m ,波程差由0增大到20m ,其中出现1()2
s n λ∆=+有4次,答案B 。

2.2011年理综浙江卷
18.关于波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各种波均会发生偏振现象
B .用白光做单缝衍射与双缝干涉实验,均可看到彩色条纹
C .声波传播过程中,介质中质点的运动速度等于声波的传播速度
D .已知地震波的纵波速度大于横波速度,此性质可用于横波的预警 答:BD
【解析】只有横波才能发生偏振现象,故A 错误;用白光做单缝衍射与双缝衍射,都可以观察到彩色条纹,故B 正确;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中质点的速度并不等于声波的传播速度,故C 错误;已知地震波的纵波波速大于横波波速,此性质可用于横波的预警,故D 正确。

3.2011年上海卷
10.两波源S 1、S 2在水槽中形成的波形如图所示,其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则 A .在两波相遇的区域中会产生干涉 B .在两波相遇的区域中不会产生干涉 C .a 点的振动始终加强 D .a 点的振动始终减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波的干涉图样,要求学生知道两列波产生干涉的条件。

从图中可看出,波源S 2的波长较大,对同一水介质来说,机械波的波速相同,根据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可知,两列波的频率一定不同,故两波相遇的区域不会产生干涉,A 错B 对。

不产生稳定的干涉,就不会出现振动的始终加强或减弱,C 、D 均错。

4. 2014年理综大纲卷
18.两列振动方向相同、振幅分别为A 1和A 2的相干简谐横波相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1
2
A .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振幅为|A 1-A 2|
B .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始终为A 1+A 2
C .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位移总是小于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的位移
D .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的振幅一定大于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振幅 【答案】AD
【解析】波峰与波谷相遇,振动方向相反,质点的振动减弱,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差,选项A 正确; 波峰与波峰相遇,振动方向相同,质点的振动加强,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和,但质点仍在振动,而不会停在最大位移处,B 错误;无论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还是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都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做简谐运动,因此位移不断变化,C 错误;波峰与波峰相遇处质点的振幅一定大于波峰与波谷相遇处质点的振幅, D 正确. 5.2011年上海卷
24.两列简谐波沿x 轴相向而行,波速均为v=0.4m/s ,两波源分别位于A 、B 处,t=0时的波形如图所示。

当t=2.5s 时,M 点的位移为 cm ,N 点的位移为 cm 。

答案:2,0。

解析:本题考查波的形成与传播、波的叠加。

由图可看出波源A 的波长为λA =0.2m ,波源B 的波长为λB
=0.4m ,在0~2.5s 时间内两列波分别向左和向右传播的距离均为△x =v △t =1m 。

如图所示,将两列波向左和向右分别平移△x =1m 的距离,得到t =2.5s 时刻的两列波形图,显然此时波A 使M 质点处于平衡位置向上振动,而波B 使M 质点处于波谷位置,故M 质点的位移叠加后为2cm 。

波A 使N 质点处于平衡位置向下振动,而波B 使N 质点处于平衡位置向下振动,故N 质点的位移叠加后为0cm 。

6.2015年上海卷2.如图,P 为桥墩,A 为靠近桥墩浮在水面的叶片,波源S 连续振动,形成水波,此时叶片A 静
止不动。

为使水波能带动叶片振动,可用的方法是 ( B ) (A )提高波源频率 (B )降低波源频率 (C )增加波源距桥墩的距离 (D )减小波源距桥墩的距离
P
解析: 叶片A 之所以不动,是因为水波不能绕过桥墩传过来,也就是说水波衍射不太明显,而发生明显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的尺寸也波长小或差不多,所以要让叶片A 动起来方法只能是减小桥墩的尺寸或增大水波的波长,水波的速度一定,减小频率会增长波长,增大频率会减小波长,故A 错误,B 正确;改变波源与桥墩的距离不会让衍射现象更明显,所以C 、D 错误。

7.2017年北京卷20.物理学原理在现代科技中有许多重要应用。

例如,利用波的干涉,可将无线电波的干涉信号用于飞机降落的导航。

如图所示,两个可发射无线电波的天线对称地固定于飞机跑道两侧,它们类似于杨氏干涉实验中的双缝。

两天线同时都...发出波长为1λ和2λ的无线电波。

飞机降落过程中,当接收到1λ和2λ的信号都保持最强时,表明飞机已对准跑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天线发出的两种无线电波必须一样强 B .导航利用了1λ与2λ两种无线电波之间的干涉 C .两种无线电波在空间的强弱分布稳定
D .两种无线电波各自在空间的强弱分布完全重合 答:C
解析:本题考查波的干涉。

干涉要求两波源频率相同,而强度不一定相同,所以A 错误;由于无线电波以光速传播,λ
c
v =
,所以λ1与λ2两种无线电波之间不会发生干涉,所以B 错误;由于空间
中某点加强与减弱取决于到两波源的距离差为半波长的奇、偶数倍。

所以两种电波的干涉强弱分布是固定的,而且λ1≠λ2,所以两种干涉分布不重合,不过中垂线都是加强点,所以C 正确,D 错误。

8.2018年浙江卷(4月选考)16.两列频率相同、振幅均为A 的简谐横波P 、Q 分别沿+x 和-x 轴方向在同一介质中传播,两列波的振动方向均沿y 轴。

某时刻两波的波面如图所示,实线表示P 波的波峰、Q 波的波谷;虚线表示P 波的波谷、Q 波的波峰。

a 、b 、c 为三个等间距的质点,d 为b 、c 中间的质点。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CD )
A .质点a 的振幅为2A
B .质点b 始终静止不动
C .图示时刻质点c 的位移为0
D .图示时刻质点d 的振动方向沿-y 轴
解析:质点a 和c 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振动减弱,振幅相等则两波振幅差即为零,故a 和c 此时位移为零,A 错,C 正确;
经过1/4周期,两列波各自向前传播四分之一波长,P 波a 处的波谷和Q 波在c 处的波谷刚好传播到b 点,所以b 点时波谷与波谷相遇,振幅为2A ,为振动加强点,故选项B 错误; 图示时刻,d 点在P 波的平衡位置与波峰之间,振动方向沿y 轴的负方向,同时,d 点在
Q
波的波谷与平衡位置之间,振动方向沿y轴的负方向,所以d的合振动方向沿-y轴,选项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