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闲情赋》创作对楚辞等作品的接受

合集下载

陶渊明《闲情赋》赏析

陶渊明《闲情赋》赏析

陶渊明《闲情赋》赏析陶渊明《闲情赋》赏析《闲情赋》初,张衡作《定情赋》,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

将以抑流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

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

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

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

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

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

悲晨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朱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

送纤指之余好,皓袖之缤纷。

瞬美目以流,含言笑而不分。

曲调将半,景落西轩。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仰睇天路,俯促鸣弦。

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

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

意惶惑而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

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

栖木兰之遗露,青松之余阴。

傥行行之有,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想以空寻。

敛轻以复路,夕阳而流叹。

步徙倚以忘趣,色凄惨而矜颜。

叶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

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

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

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譬缘崖而无攀。

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不寐,众念徘徊。

陶渊明的三篇辞赋

陶渊明的三篇辞赋

陶渊明的三篇辞赋
当提到陶渊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田园诗作。

然而,除了田园诗外,陶渊明还创作了三篇脍炙人口的辞赋,每一篇都充满了深情厚意,言辞优美。

第一篇是《归去来兮辞》。

在彭泽县令任上,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愤然弃官归隐。

远离官场后的他,重新回到了自己热爱的田园,满怀欣喜地抒发了自己重获自由的感受。

《归去来兮辞》全篇流露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语言流畅自然,读来倍感亲切。

第二篇是《感士不遇赋》。

此篇以士人不得志为主题,通过典故和抒发自身感慨,表达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尽管全文弥漫着深沉的忧郁和悲愤,但陶渊明的才情和胸襟却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篇赋作饱含哲理,让人在感慨世态炎凉的同时,也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第三篇是《闲情赋》。

在创作《闲情赋》时,陶渊明正值壮年,虽然生活清贫,但精神世界却极为丰富。

《闲情赋》以爱情为主题,大胆坦率地抒发了对爱情的渴望与向往。

这篇赋作言辞优美,意蕴深远,不仅让人感受到了陶渊明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也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这三篇辞赋不仅是陶渊明文学创作的精华所在,更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

它们以其流畅、通顺、措辞优美、富有吸引力的语言,向世人展现了陶渊明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陶渊明《闲情赋》译文(2)

陶渊明《闲情赋》译文(2)

首先,《闲情赋》对男女爱情大胆泼辣、生动细腻的描写,对后世写男女之情的作品有深刻影响,提供了丰富经验。

杨升庵说:“陶渊明《闲情赋》‘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曲尽丽情,深入冶态。

裴硎《传奇》、元氏《会真》,又瞠乎其后矣。

〞他只提到了裴硎和元稹,其实《闲情赋》在历代家中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真可谓衣被作家非一代也。

其次,《闲情赋》在语言风格上也很有它的特色,迥异于陶集中的其他诗文的风格。

众所周知,陶渊明在运用语言上朴实无华、清新自然,在描写农村景物与生活时甚至引用农民的口头语言。

而此赋的语言,适应其文体的特点和内容的需要,一改其语言风格的常态,变得缠绵悱恻、华丽华美、柔婉多姿。

如写佳人仪态、美貌只用廖廖数语“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神仪妩媚,举止详妍〞便把佳人楚楚动人的神态及内心世界,合盘托出了。

特别是写“余〞追求佳人失败后的复杂心绪时,“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令人叫绝;写思念而不得见时丧魂失魄的样子,“假设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再确切不过了。

再次,《闲情赋》构思奇特,抒情细密,丝丝缕缕充满张力,如水波层层相涌,高潮处汹涌奔腾,回落时仍有暗流回还,绵延起伏,终而不绝,纵然“憩遥情于八遐〞,留下的却是余波未平,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感慨万千。

最后,《闲情赋》中的景物描摹、声光细节,无不细腻工巧,配合近似影视分镜头般的心理刻绘,到达了情景交融高度和谐的程度。

“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

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于是悲从中来:“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

由此可见,陶渊明不愧为写景抒情的大手笔。

在陶渊明的全部创作中,唯独这篇《闲情赋》是吟咏爱情的,虽然陶渊明作此赋的主观动机是防闲爱情的流宕。

陶渊明以他“不狎世〞的率真和洋洋洒洒的“愿〞“悲〞,将人间俗世的儿女之情尽兴地倾吐出怀,展现了自己真率自然的美好人格,同时在客观上它成为了一篇虽非空前亦乃绝后的爱情赋。

陶渊明《闲情赋》主题纵论

陶渊明《闲情赋》主题纵论

陶渊明《闲情赋》主题纵论作者:董晔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10期内容摘要:自古至今,有关陶渊明《闲情赋》主题的争论不断,本文对其中方家之论做一纵向梳理,并提出一己之见:《闲情赋》作于陶渊明彭泽归隐时期,主题与爱情无涉,且与《感士不遇赋》互为生发,是两篇交相辉映的述怀之作。

关键词:《闲情赋》主题述怀自古以来,各家对陶渊明《闲情赋》主题的论争不断,大致产生了两类意见:一者以为《闲情赋》是写情之作;一者认为其别有寄托。

两派的论争源于梁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文里一段对《闲情赋》的评价:“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萧统此言一出即点燃了后世争论的导火索。

唐人对陶渊明的文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引用不多,但对其诗却比较推崇,杜甫、韩愈等人都有论及,杜甫有“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白居易说:“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

”(《题浔阳楼》)至宋,苏轼认为:“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

”①苏轼强烈反对萧统认为《闲情赋》“卒无讽谏”的观点。

萧统认为《闲情赋》是别有寄托的,或许也正是为此,他没有把《闲情赋》收入《文选》赋大类中的“情”小类下,而认为《闲情赋》是陶集中的“白璧微暇”则是他认为其“卒无讽谏”的缘故。

萧统否定《闲情赋》是由扬雄对赋的评价而来,扬雄认为赋是“壮夫不为”的“童子雕虫篆刻”,其作用实际上是“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

萧统仰慕陶渊明的人品,他在《陶渊明集序》中说:“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竟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贫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亦乃爵禄可辞。

不劳复旁游太华,远求桂史,此亦有助于风教尔。

”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他是不愿看到陶渊明有这样无助于风教的文章的,对陶渊明以赋的形式来述志寄怀深感遗憾:“惜哉!无是可也!”将萧统、苏轼二人对《闲情赋》的评价仔细比较,则可以看出其差异主要在于《闲情赋》有无讽谏作用上。

陶渊明与《闲情赋》

陶渊明与《闲情赋》

陶渊明与《闲情赋》陶渊明与《闲情赋》他最后说了,“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他说我就觉得,“尤”就是怨尤,我就怨恨这种《蔓草》的聚会是不应该的,那什么叫做《蔓草》的聚会呢?所以你要知道中国文学的传统。

《诗经》上有一首诗就是《野有蔓草》,《诗经》不是有十五国风吗?《野有蔓草》属于《郑风》。

《论语》上说“郑声淫”(《卫灵公》),因为《郑风》里边写了很多男女欢会的这种歌诗,所以《郑风》的《野有蔓草》是写的男女的欢会: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就说野地里有这么多野草,上面有很多的露珠,有一个很美丽的女子,她是如此的美妙,我跟她偶然之间相逢了,我们两个人就有一个美好的约会。

陶渊明所以说了,“尤《蔓草》之为会”,“尤”就是责备,说责备《蔓草》的这种幽会,就说随便一见面就欢好了,这是不对的。

“诵《召南》之余歌”,所以我们要歌诵的是十五国风里边《召南》的这种歌辞,《周南》、《召南》都是比较雅正的。

那《召南》说什么呢?《召南》里也有一首歌辞,叫做《行露》,说“厌浥行露。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厌浥”是这个露水的样子,地上有很多的露水,我不轻易地走到这个露水之上,是“谓行多露”,我不愿意走在这么多的露水之上,露水就沾湿了我的衣服。

就是说我不随便做一种行为举止而沾惹上任何的污秽,这是《召南》上说的,“厌浥行露。

岂不夙夜,谓行多露”,我不能够沾上这样的露水。

所以陶渊明说“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

坦万虑以存诚”,说现在我就把我所有的思念都放下来了,我只是表现我内心的一点忠诚,“憩遥情于八遐”,“憩”就是寄托,我把我的遥远的那种怀思想念,寄托在八荒的遥远的地方。

李太白有一首诗,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最后李白说什么?是“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四首》之一)。

浅谈对《闲情赋》的认识

浅谈对《闲情赋》的认识

浅谈对《闲情赋》的认识作者:魏金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8期摘要:过去学术界对于陶渊明的《闲情赋》评价不一,本文总结了几种对《闲情赋》的主要评价,通过对当时的社会背景、陶渊明的性格、《闲情赋》的创作三方面的分析,以期能够正确认识《闲情赋》的主题和创作缘起等。

关键词:《闲情赋》;陶渊明;艺术价值作者简介:魏金梅(1989.1-),女,河南省巩义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8-0-01陶渊明,作为东晋的一个大隐士,其田园诗的创作奠定了他在我国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人们对陶渊明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诗歌方面,对其辞赋的价值,没有充分的重视。

《闲情赋》作为特殊的一篇艳情赋,对其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一、对《闲情赋》的不同评价及解释陶渊明的《闲情赋》究竟表现什么主题呢?这个问题从这篇作品产生那天起,就一直争论不休。

主要可大致可总结如下:1.“劝百讽一,主客观背离”说,即认为陶渊明虽然主观抑爱情之流宕,但由于渲染过度,加上赋体本身的铺排特点,劝大于讽。

首先提出这个观点的就是上述的萧统,他说:“白壁微瑕,惟在《闲情》一赋。

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乎?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乎无是可也。

’”[1]钱钟书:“其谓‘卒无讽谏’,正对陶潜自称‘有助讽谏’而发;其引扬雄语,正谓题之意为‘闲情’,而赋之用不免于‘闲情’,旨欲‘讽’而效反‘劝’耳。

……事愿相违,志功相背,(陶)潜斯作有焉”。

[2]2.“香草美人,比兴寄志”说,即认为陶渊明对爱情的追求有着深刻的寄托,借“香草美人”喻君子,提倡这一观点的是苏东坡,他说:“陶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

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

”[3]清人邱嘉穗清:“其赋中‘愿在衣而为领’十段,正脱胎《同声歌》中‘莞蕈衾帱’等语意……昭明太子指为‘白壁微瑕’,固定不知公者;即东坡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亦不知其比托之深远也。

《闲情赋》“卒无讽谏”浅论

《闲情赋》“卒无讽谏”浅论

―85~第23卷第6期 2010年12月乂乂. 23 61360. 2010白璧微瑕,惟在《闲 卒无讽谏”,抑或是‘讽谏”思想。

收稿日期:2010-08-27作者简介:王廷国0978-),男,贵州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了01111131 0^\^0031101131 3110! 760^1111031 00116^6《闲情赋》“卒无讽谏”浅论王廷国(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指出:“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故加搜校,粗为区目。

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 ”《闲情赋》是否真如萧统所言‘ 有“讽谏”意味?本文试就其文本所提示的内容和陶渊明本人的作品风格两方面加以考察,浅析《闲情赋》之‘ 关键词:《闲情赋》;“卒无讽谏”;讽诛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入文章编号:1672 -9161(2010)06 -0085 -02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谓:“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 想其德,恨不同时。

故加搜校,粗为区目。

白璧微瑕,惟在《闲 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 哉!亡是可也! ”"11306”在萧统看来,陶渊明是一位“有高趣,博 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⑴(胃的人,其“文章不群, 词采精拔;跌荡昭彰,独起众类;抑杨爽朗,莫之与京”111^3067', 其人超凡脱俗,其文精拔跌宕,评价甚髙。

但《闲情》一赋,由 于“白璧微瑕”、“卒无讽谏”而被视为可惜,认为可以不作。

陶 渊明因萧统为之作传、编集而名显于世,然而《闲情赋》却因 萧统“白璧微瑕” 一语被历代学者争执不休,可谓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大学者苏轼对陶渊明最为服膺,在其《题跋‘题文 选》中力为《闲情赋》“白璧微瑕”辩白:“渊明《闲情赋》,正所 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 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

论陶渊明《闲情赋》的题材取向

论陶渊明《闲情赋》的题材取向
愿 在 ……而为 …… , 贴深 刻 , 古今 言情 的艳句 , 熨 恐 也很 少 比得上 。 因为 他心 苗 上 本来 有 极温 润 的 情绪 , 所 以要说便 说得 出” Ⅲ确 实 , 。 温润 多情也 是 陶渊 明 最 大 的情 感 特 征之 一 , 而此 “ 十事 ” 也 确 是“ 情 的艳 , 言
维普资讯
20 0 6年 1 月
上 海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学 版 ) 社
J u n l fS a g a Unv ri ( o ilS in e) o r a h n h i iest S ca ce cs o y
J n ,2 0 a. 06 Vo . 3 No I 11 .
收稿 日期 : 0 50 - 2 2 0 - 5 1
作者 简介 :张 宗原 ( 98 ) 男 , 江 慈璞 人 , 海 外 贸 学院 人 文 教研 室 , 教授 。 14 一 , 浙 上 副
维普资讯
笔者钦佩 梁启 超 的细心 , 他在所 著《 陶渊 明 》 书 中说 “ 一须 知他 是 一位 极 热烈 极 有浩 气 的人 ” “ 一 第 ,第 二 须知他是 一位 缠绵悱 侧最 多情 的人 ” 。在谈 到《 闲情赋 》 时他 又说 , ( 集 中写男 女情 爱的诗 , “ 陶) 一首 也没 有, 因为他 实在没 有这种 事实 。但 他却不 是不 能写 。《 闲情 赋 》 里头 ‘ 在 衣而 为 领 … … ’ 下一 连 迭 十句 愿 底


《 闲情赋》 材于 生活 取
陶渊明做诗 , 最显 现处是 将文学 创作 由题材 至细节 材料 , 皆贴近 了作 者 日常 生活 的事实 : 他抬 头 看云 , 悠然见 山 ; 一会 儿“ 豆南 山” 一会 儿“ 锄独归 ” 一会 儿 又读 书叙 志 , 会 儿 又借 酒抒 怀 ; 回望 飞 鸟倦 种 , 荷 ; 一 他 还 、 赏 日夕 山气 , 至青 松 、 菊 、 云 、 风 , 有鸡 犬 、 习 甚 秋 停 好 还 庭柯 和篱 笆 …… , 同 “ 未 劝 农 ” “ 谈 桑 连 秉 、相 蔗” [ 等等 , 都成 了他“ 以光风霁 月之 怀 , 冲淡 闲远 之致” 写 的材料 。人们 往往认 为 , 这只是 由于两晋 以还玄 学兴起 的缘故 ; 崇 尚 自然 ” “ 法 自然 ” 追求 身心 的 自由, 而“ ,效 , 正是 老庄 思想 的精 神 内核 。其 实 , 中 还有 其

陶渊明《闲情赋》原文翻译和赏析

陶渊明《闲情赋》原文翻译和赏析

陶渊明《闲情赋》原文翻译和赏析陶渊明《闲情赋》原文翻译和赏析《闲情赋》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

指斥世俗的邪恶,抨击现实的黑暗,是陶渊明辞赋创作的主要内容。

然而,《闲情赋》是陶渊明创作的辞赋中唯一的一篇无论风格还是思想内容都很独特的作品。

此文不仅在表现上一反陶渊明一向的风格,而且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也不同于陶集中的其他作品。

它填补了陶集中没有爱情描写的空白,表现了陶渊明丰富的内心世界,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男女爱情的不可多得的名篇佳作,在陶集中占有显赫的地位。

《闲情赋》在艺术上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序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

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

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

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正文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

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

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

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

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

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

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

曲调将半,景落西轩。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仰睇天路,俯促鸣弦。

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

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

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

陶渊明与《闲情赋》

陶渊明与《闲情赋》

陶渊明与《闲情赋》其实陶渊明在写这个《闲情赋》之前,他是为自己先站住一个道德的角度,一个伦理道德的角度。

他说我为什么写《闲情赋》呢?他说“初,”就是以前,“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东汉的张衡曾经写过《定情赋》,蔡邕,就是蔡文姬的父亲,他作了一篇《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我就检点前人写过的《定情赋》跟《静情赋》,而我的宗旨是澹泊,就是说你写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男女私情的感情,但是其实不然的,所以他说怎么样?“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他说开始的时候“荡”,“荡”就是动荡、动心了,我们说“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孟子》上说的,子都还不是美女,子都是美男子,他说不能够看到、不知道欣赏子都之美的人,除非是没有眼睛的人。

你看到了美好的东西,那大家就会欣赏,这是一种本能,就像我们看到美丽的花都会欣赏一样。

所以“始则荡以思虑”,那美好的东西就使你动心了,可是最终要归于闲正。

中国字很妙,这个“闲”字就有两种可能,它一方面是通这个“閒”,这个閒情就是不重要的、不正当的、随便的一种感情,不是正经的,是你閒暇时间的这种感情;可是另一方面,这个“闲”字又作“閑”,本来是个门,门中间是个木,这是表示门上面的门闩,把这个门关起来了,所以中国字就很妙了。

《孟子》上说了,“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美你都看见了,美你都欣赏了,可是你不能够放纵你的感情,你要有一个理智,所以中国所赞成的,是“发乎情,止乎礼”,你是“发乎情”,但是还要“止乎礼”。

所以这个“闲”是把那个情封闭起来,你不能任凭你的感情像一匹野马一样横冲直撞地乱跑,这样是不可以的,你还要把你那个感情约束起来,要关闭、约束起来,所以陶渊明说“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

“将以抑流宕之邪心”,他说我要用这样的赋做什么?“抑流宕之邪心”,压抑这种流宕的、不正当的心,把它压下去。

“谅有助于讽谏”,所以我写这样的赋,是劝告人,就是说虽然你是“发乎情”了,但是还要“止乎礼”。

从《闲情赋》看楚辞对陶渊明的影响

从《闲情赋》看楚辞对陶渊明的影响

从《闲情赋》看楚辞对陶渊明的影响摘要陶渊明的《闲情赋》自问世以来就备受争议,不同身份的人对这篇赋有着不同的理解。

本文采用言志说,认为这篇赋是受到了楚辞的影响。

特别是受到了屈原的影响。

本文试从艺术思想、整体结构、表现手法等不同的方面去探究楚辞对陶渊明赋的影响。

关键词《闲情赋》楚辞陶渊明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西南)。

是东晋末年著名的隐逸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

他的辞赋现存《感士不遇赋》、《闲情赋》和《归来去兮辞》三篇。

《闲情赋》是陶渊明别具一格之作,人们历来对它褒贬不一、观点不一。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

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乎?率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乎!无是可也。

”指责它丢弃了一贯的超脱风格,追求世俗。

苏轼则与萧统的意见相反。

他说:“陶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

”苏轼的观点认为,《闲情赋》是一种比兴说,有学人求道、忠臣恋主之说,有自悲身世以思圣君之意。

《闲情赋》之所以饱受争议,主要是陶渊明在其中塑造了一位美丽的女子,不但有倾城之艳色,还有“佩鸣玉以比法,齐幽兰以争芬”的高洁品质和“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的淡远胸襟。

并一口气为之陈述了“十愿”,希望成为十种能与女子接近的东西,永远陪伴着她。

但他每提出一种愿望,随即而来的便是因外物影响而不能实现的悲哀。

于是愿望——破灭——悲哀,十愿十悲,由缠绵热烈转而惆怅痛苦。

《闲情赋》的主题看似与其它作品相悖,但其实它是继承了楚辞的相关特征,尤其是受了楚辞中的美人意象及隐逸的影响。

以另一种方式体现出陶渊明的人生理想。

下面,本文就以《闲情赋》为例,谈谈楚辞对陶渊明的影响。

首先,从艺术思想看,楚辞对陶渊明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

陶渊明定《闲情赋》时,正是他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而辞官之后。

此时的陶渊明正是四十一岁,正值盛年。

论陶渊明《闲情赋》之赋史地位

论陶渊明《闲情赋》之赋史地位
情 赋 》的 成就 主 要还 在 于其 出色 的艺 术 表现 ,尤其 是 那著 名 的 “ 十愿 十 悲 ”之 写 。 当然 ,这 外 已无全 璧 ,因此 说 《 闲情赋 》确 立 了爱情 赋 在赋 史 上 的地 位 当不 为过 。陶 氏在 序 中 已明言 己作 是 “ 继作 ”,与 张 、蔡
体 ,始 于 战 国时 期 的宋 玉 ,宋 玉三 赋历 来被 论 者视 作 爱情 赋 真 正心生 遗憾 ,从而 便 使 《 情 赋》 成 为广 受欢 迎 的经 典 之 闲
表 的滥 觞 ,其 揭 示 的是 “ 发乎 情 止 乎 礼 义 ”的 道 德 准 则 。 而 作 。陶 氏从 两方 面 描 写美 人 品貌 , 开头 一段 正 面描 写 : “ 《 洛神 赋 》 同样 如此 , “ ”虽 被 洛神 美 貌所 吸 引 , “ 振 倾 城 之艳 色 , 期有 德 于传 闻 。 ”接下 来 ,从 作 者眼 里或 愿 望 余 心 荡 而 不怡 ”, “ 玉 佩 以邀之 ” ,主动 向美艳 绝伦 的洛神 示 解 爱 ,但 最 终还 是 “ 申礼 防 以 自持 ”。可 见 《 女赋 》 、 《 神 登 徒 子好 色 赋》 、 《 神赋 》 等尽 管 极尽 敷 陈 ,把 女性 写成 了 洛 绝 世佳 丽 ,但 在 作家 观念 中, 女性 不过 是 男性 附属 物 ,所 以 他 们 要 “ 乎礼 义 ” 。 止 陶 氏序 中 自谓 学 习的 是张 衡 、 蔡 邕之赋 ,二赋 均 为 《 艺 文 类聚 》 卷十 八所 收 ,专 写 人 人恋 ,被袁 行霈 先 生在 《 陶渊
系 统里 的 残章 零 句 ,描摹 现 实 社会 中 美人 时 ,又 有一 共 同特 质 : 如张 衡 《 情赋 》 谓其 “ 定 冠朋 匹 而无 双 ” ,应埸 《 正情

闲情赋原文赏析

闲情赋原文赏析

闲情赋原文赏析闲情赋原文赏析闲情赋原文赏析1原文:闲情赋原文: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

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

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因并触类,广其辞义。

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

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

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

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

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

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

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

曲调将半,景落西轩。

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仰睇天路,俯促鸣弦。

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

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

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

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

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

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

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

步徙倚以忘趣,色凄惨而矜颜。

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

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

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

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

论陶渊明《闲情赋》创作对楚辞等作品的接受

论陶渊明《闲情赋》创作对楚辞等作品的接受

论陶渊明《闲情赋》创作对楚辞等作品的接受发表时间:2019-05-07T16:16:35.03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3期作者:石佳玉[导读] 陶渊明的《闲情赋》远接楚辞,特别是屈原作品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创作传统,以及宋玉《神女赋》的艺术创造手法,近承张衡《定情赋》等情赋作品以及曹植《洛神赋》的艺术表现手法(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摘要:陶渊明的《闲情赋》远接楚辞,特别是屈原作品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创作传统,以及宋玉《神女赋》的艺术创造手法,近承张衡《定情赋》等情赋作品以及曹植《洛神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继承中又有所创新。

陶渊明借助意象之间的关联和隐喻来表白心迹,创造性地使用“十愿十悲”的抒情句式,通过“十愿十悲”大胆炽热的的“爱情宣言”侧面坦陈来塑造佳人形象,这些都是以往作品中所不具备的。

关键词:陶渊明;闲情赋;十愿十悲一、楚辞对《闲情赋》创作的影响首先,从创作目的上来看,《闲情赋》继承了楚辞特别是屈原作品中借香草美人意象寄情言志的传统。

赋作开端便描绘出一个倾城绝世的美人形象:“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

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

”屈原作品中的美人意象或用作自喻,或用以比喻君王,是作者心中高洁理想的化身,《闲情赋》中的美人形象同样也寄予了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赋中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美人正是作者理想追求的外化,其中蕴含了作者高洁的的情怀与志向。

《离骚》表面上写“蛾眉遭妒”,实际上是借此表达自己的被小人陷害的愤懑,抒发自己的美政理想和对明君的渴望。

而《闲情赋》表面上写追求美好爱情而不得的失落,其实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意蕴,其中既有对人生艰勤的感慨“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又有踽踽独行、犹豫彷徨的落寞“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既有感叹岁月流逝的迟暮之感“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又有无所依傍、怅然若失的忧惧“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

评赏陶渊明的《闲情赋》

评赏陶渊明的《闲情赋》

评赏陶渊明的《闲情赋》
闲情赋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赋作。

这是陶渊明作品中无论风格还是思想内容都很独特的一篇,不仅一反陶渊明一向的风格,而且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也不同于陶集中的其他作品。

第二节写诗人对美人欲亲近又顾虑重重的复杂心情。

节是全赋的高潮,一反作者朴素淡远的风格,炽热无比。

这篇赋结构新颖,想象丰富,辞句清丽,灵活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其中的十愿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荡除了汉赋那种着意铺排、堆砌辞藻、典故、用语生涩的积弊,清新自然,因此被人们久诵不衰。

论陶渊明的《闲情赋》

论陶渊明的《闲情赋》

论陶渊明的《闲情赋》
今场正美
【期刊名称】《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1(020)0z1
【摘要】@@ (一)rn昭明太子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指出:"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风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从这句话
可以看出,他对陶渊明的<闲情赋>给予相当低的评价.他的评价来源于讽谏的概念.
北宋的文学家苏东坡批评萧统的评价说:"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萧)统乃讥之.此乃小儿作解事者."他认为<闲情赋>有国风般的内容,和屈原、宋玉的辞赋一样有价值.从表面上来看,萧统和苏东坡
的评价颇有距离.但,苏轼也未抛弃讽谏的概念.
【总页数】4页(P51-54)
【作者】今场正美
【作者单位】立命馆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闲情赋》与汉大赋——对陶渊明《闲情赋》审美趣尚的再认识
2.陶渊明《闲
情赋》主题再探讨3.论陶渊明《闲情赋》创作的艺术源流4.试论陶渊明《闲情赋》中的美人形象5.空山灵雨与缀网劳蛛——陶渊明《闲情赋》"十愿"的渊源与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陶渊明《闲情赋》主题再探讨

陶渊明《闲情赋》主题再探讨

第35卷 第6期 天中学刊 Vol. 35 No. 62020年12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Dec. 2020收稿日期:2019-12-09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成果 作者简介:余霞(1979―),女,湖南常德人,讲师,博士。

· 58 ·陶渊明《闲情赋》主题再探讨余霞(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摘 要:陶渊明《闲情赋》是中国辞赋史上最令人费解的作品之一,关于其赋文主题,历来众说纷纭。

通过对文本五个层次的细致分析和溯源,我们发现《闲情赋》大体根源于楚辞中的《九章》与宋玉《神女赋》《九辩》等作品。

因此,《闲情赋》的主旨需要结合其繁复错综的‚拟作‛系统和自身进行综合考量。

《闲情赋》的主题肯定与爱情相关,但并不能坐实为陶渊明自身真实的爱情经历。

对《闲情赋》谱系和渊源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中国辞赋作品时,打开视野,从源流的角度探讨单篇赋作,从而得出更合理的结论。

关键词:陶渊明;《闲情赋》;爱情;辞赋;拟作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20)06–0058–08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堪称大家,而其《闲情赋》可谓中国辞赋史上最令人费解的创作之一。

《闲情赋》乃“奕代继作”的作品,在汉末魏晋“闲情”系列赋中风采妖娆,独具特色,但其意旨隐晦,归趣难求,引发了后世对该作品及作者本身评价的诸多差异。

本文拟从《闲情赋》文本溯源的角度,对该赋主题提出新的探讨。

一、《闲情赋》之主题纠葛陶渊明《闲情赋》,逯钦立认为作于“彭泽致仕以后”[1]153,而据袁行霈《陶渊明年谱简编》,此赋大致作于陶渊明“少壮闲居时”[2]849。

其后一百余年,此赋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南朝梁萧统的出现。

梁昭明太子萧统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个高度重视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为陶渊明编订全集,并深入阐发了陶渊明人品之高贵及诗文的深刻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陶渊明《闲情赋》创作对楚辞等作品的接受发表时间:2019-05-07T16:16:35.03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3期作者:石佳玉[导读] 陶渊明的《闲情赋》远接楚辞,特别是屈原作品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创作传统,以及宋玉《神女赋》的艺术创造手法,近承张衡《定情赋》等情赋作品以及曹植《洛神赋》的艺术表现手法(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摘要:陶渊明的《闲情赋》远接楚辞,特别是屈原作品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创作传统,以及宋玉《神女赋》的艺术创造手法,近承张衡《定情赋》等情赋作品以及曹植《洛神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继承中又有所创新。

陶渊明借助意象之间的关联和隐喻来表白心迹,创造性地使用“十愿十悲”的抒情句式,通过“十愿十悲”大胆炽热的的“爱情宣言”侧面坦陈来塑造佳人形象,这些都是以往作品中所不具备的。

关键词:陶渊明;闲情赋;十愿十悲一、楚辞对《闲情赋》创作的影响首先,从创作目的上来看,《闲情赋》继承了楚辞特别是屈原作品中借香草美人意象寄情言志的传统。

赋作开端便描绘出一个倾城绝世的美人形象:“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

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

”屈原作品中的美人意象或用作自喻,或用以比喻君王,是作者心中高洁理想的化身,《闲情赋》中的美人形象同样也寄予了陶渊明的人生追求。

赋中冰清玉洁、超凡脱俗的美人正是作者理想追求的外化,其中蕴含了作者高洁的的情怀与志向。

《离骚》表面上写“蛾眉遭妒”,实际上是借此表达自己的被小人陷害的愤懑,抒发自己的美政理想和对明君的渴望。

而《闲情赋》表面上写追求美好爱情而不得的失落,其实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意蕴,其中既有对人生艰勤的感慨“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又有踽踽独行、犹豫彷徨的落寞“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既有感叹岁月流逝的迟暮之感“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又有无所依傍、怅然若失的忧惧“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

其次,屈原的《离骚》中充满了奇花异草等缤纷多彩的意象,这些花草或者作为抒情主人公的配饰出现,或者作为单独的抒情之物出现,与屈原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相互融合,共同呈现出一个高洁而又神圣的理想世界,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览椒兰其若兹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陶渊明在《闲情赋》中也塑造了一个芬丽多姿的世界,而这一世界的建构是通过赋中“十愿十悲”的美好陈愿侧面衬托,“十愿十悲”也是多个意象的罗列,现举例如下:“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飚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 这几句中出现了竹、扇、白露、桐木、琴这些意象。

“团扇”这一文学意象自汉代以来就有其特殊的含义,西汉成帝的妃子班婕妤作《怨歌行》,这首诗托物寄情,诗人以团扇自比,借以表达自己失宠之后像团扇一样终究被弃的凄惨命运。

陶渊明虽然也以团扇自喻,但他却是“愿在竹而为扇”,同为纳凉之物,陶渊明想要变作竹子制成的扇子。

“竹”这一意象以其笔挺坚韧、素雅疏淡的高洁品格深受历代文人作家的喜爱,陶渊明以“团扇”自喻自己被官场弃置的不堪的同时,也用“竹”这一意象来表达自己依然坚韧有力的品格和精神。

再来看“桐木”这个意象,一方面,桐木因为质地通透是琴材的首选,另一方面,桐木也可使人联想到“梧桐”,而梧桐也是历代作品中的常见的文学意象,《庄子·秋水》中的鹓雏“非梧桐不止”,足以显示出其与其它鸟类不同的孤傲与清高。

而陶渊明想要变作桐木制成的琴,也能体会出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的孤高。

“竹”与“团扇”、“桐木”与“琴”,其中的关联和隐喻,正是陶渊明行文的独到之处,而这些也是《离骚》中的植物意象所不具备的。

再次,《闲情赋》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手法,“颇具风骚雅韵。

”赋中驰骋飞扬、瑰丽多姿的想象令人神往。

屈原在《离骚》中极尽想象之能事,他以望舒做前驱,驾起云车,寻访宓妃,境界开阔宏大,雄奇壮丽。

陶渊明《闲情赋》中著名的“十愿十悲”,也借用大胆的想象来表达自己对美人的渴慕之情,充满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他所用的多是一些柔美轻曼的意象,但表达的感情却是坦率而炽热的,诗人想化作衣领、发泽、眉黛、衣带、草席、素屡、影子、烛光、团扇、古琴等日常可见之物,以细腻温婉的笔触抒发最浓郁而强烈的感情。

从整体结构上来看,楚辞中很多篇章都充满炽热无比的追求和探索,也充满了艰难的等待和愿望落空的煎熬。

如《离骚》中诗人经历了被贬黜、反省自己、再追寻探索、犹豫徘徊几个阶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人遭遇小人诽谤之后又重新进行探索,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诗人的种种愿望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而《闲情赋》也蕴含了作者政治生涯中的满腹悔恨与委屈,“五官三休”的经历也让陶渊明有所反醒,他写《闲情赋》难免会有一些“自嘲自谏”的滋味,赋中十个美好发愿的全然落空就像《离骚》中诗人屡次探索未果的经历。

陶渊明在赋中感慨“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只得“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

最后,就《闲情赋》整篇的用词来看,陶渊明在创作中吸收借鉴了楚辞中的不少的语句和词汇。

《闲情赋》中“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就是对《九章·抽思》中“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兮而九逝”的化用。

“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諐。

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作者对佳人十分渴求,想要亲近而又彷徨犹豫的心情和《离骚》中的“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也十分一致。

此外,屈原《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一句,而《闲情赋》则是“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这里的木兰和青松不仅仅作为必要的抒情之物出现,它们与《离骚》中的香草花木一样,象征着人高洁的品质,就“青松”这一意象而言,它代表的是一种坚韧、挺拔、顽强的生命姿态,这一意象曾多次出现在陶渊明的诗文中。

如他的《饮酒二十首》其八中:“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复何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写出了松树卓尔不群的特质,陶渊明借松树形象来托喻自己对不媚世俗、正气凛然的品质的赞美与向往。

而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又“抚孤松而盘桓”,在《饮酒二十首》其四中也写到“因植孤生松,敛翮遥来归”,这里的“孤松”意象比“青松”更深了一层,它所体现的更多的是一种倔强、孤傲的特质,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独守着属于自己的一片心灵家园,这正像孤松一样,遗世独立、不媚流俗。

陶渊明喜爱松树,由衷地赞美松树,他把松树意象与自己的人生经历联系起来,进而融为一体。

他既崇拜松树形象,同样也把松树当成自己所能依傍的对象,那坚韧挺拔的古松是他盘桓无所依靠时的寄托和安慰。

二、宋玉《神女赋》等作品对《闲情赋》创作的影响纵观辞赋发展历史,宋玉的《神女赋》可以说算是美人赋作品的源头,而曹植的《洛神赋》更是艺术价值极高的美人赋作品。

首先,从作品结构上来看,宋玉的《神女赋》写自己向楚襄王陈述自己在梦中与巫山神女相遇之事,结尾处“情独思怀,谁者可语?惆怅垂涕,求之至曙”,作品以梦始,以梦终。

曹植的《洛神赋》是“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所作,作者是在“精移神骇,忽焉思散”的状态下偶遇宓妃女神,这也可以解释成作者进入了一种梦境。

再来看陶渊明的《闲情赋》“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赋作的后半部分写作者回想梦中的场景,想要再次跟随佳人入梦,神思恍惚不能平静,由此可见,《闲情赋》所写的也是梦中之事。

借梦境之事托喻身世,表白心迹,十分符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表达上含蓄蕴藉的传统。

其次,从作品所塑造的美人形象来看,《闲情赋》同《神女赋》与《洛神赋》一脉相承,赋中也塑造了一个绝世无双的美人形象。

宋玉的《神女赋》开端就先总体上描绘神女之令姿:“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

披华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奋翼。

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紧接着又描绘了佳人的体貌、眸子、娥眉、朱唇等细部之美,语言华美,令人神往。

而曹植的《洛神赋》中对洛水女神的描写更是极尽夸饰之能事,“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语言极其华美,句式错落有致,一个体态妖娆、明眸善睐的美人形象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宋玉的《神女赋》和曹植的《洛神赋》都对美人的容貌和体态了做了精工细刻的描写,陶渊明在继承中又有所创新,《闲情赋》开端仅用寥寥几字概括佳人之美:“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在此之后,陶渊明并没有直接写精心刻画佳人容貌的每一个细节,而是通过“十愿十悲”中的美好发愿,侧面衬托出佳人的绝世无双:陶渊明所看到的是一个身着罗缎做成的襟衫,有着“窈窕之纤身”,鬓发光泽明亮,粉面青黛,弱柳扶风的美人形象。

这种侧面描写,让赋中的美人形象多了几分神秘感。

再次,从作品所营造的抒情氛围来看,宋玉的《神女赋》让人体会到的是一种幽微隐约、恍惚迷离的氛围,曹植的《洛神赋》则营造出一种浪漫朦胧的氛围,而陶渊明的《闲情赋》也有意识地营造一种抒情氛围,这种氛围是悲凉凄苦的,在这种氛围下的情感流露相对于《神女赋》和《洛神赋》也是更加深刻而强烈的。

一方面,赋中悲凉凄苦的氛围通过“十愿十悲”中愿望的落空表现出来,陶渊明毫不掩饰自己心中的炽热的情感,赋中对佳人的深情告白,毫不亚于热烈中男女之间刻骨铭心的的山盟海誓,但愿望落空的怅惘也具有浓厚的悲剧意味。

另一方面,这种悲凉的氛围也通过赋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各种代表着离群孤单的意象表达衬托出来,如“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

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

作者“凭舟失棹”、“缘崖无攀”的担忧与恐惧在这种悲凉的艺术氛围下流露地更加自然而深切。

总之,陶渊明的《闲情赋》远接楚辞,特别是屈原作品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创作传统,以及宋玉《神女赋》的艺术创造手法,近承曹植《洛神赋》等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继承中又有所创新。

陶渊明借助意象之间的关联和隐喻来表白心迹,创造性地使用“十愿十悲”的抒情句式,通过“十愿十悲”大胆炽热的的“爱情宣言”侧面坦陈来塑造佳人形象,这些都是以往作品中所不具备的。

总之,《闲情赋》以其清丽柔美的语言、炽热的“爱情宣言”、巧妙而新颖的艺术构思在赋史上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1]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M].北京:三联书店,2007. 7[2]朱光潜.诗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7[3]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4[4]李世萍.《闲情赋》的情蕴和主旨探析[J].贵州社会科学,2006.03.作者简介:石佳玉(1995-),女,山东泰安人,文学硕士,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