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讲义 第2单元-四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2单元 第4课

人教版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2单元 第4课
⑤理直.气壮 正 确 的 道 理
①今之乐.由古之乐 yu è, 音 乐
(2)乐②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欣 赏 音 乐
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最后归纳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在与庄暴的
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
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上和思想感
先 秦
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从而进入自己的谈话主旨。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击 鼓

















④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吹 动
(4)王① ②今 则王 王. .与 矣百 姓称 同王 乐, 动 词大 王


诸 子
响政事。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
“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
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
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
力、得当。
“齐宣王见孟子”一节,孟子也是在回答了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的
问话后提出“与民同乐”的观点,然后借齐景公问晏子出游一事来阐明应“乐
先 秦
以天下,忧以天下”,借古讽今,很有说服力。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4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系列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4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系列一)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快乐为快乐。 以百姓的忧虑为忧虑的,百姓也会以君主的忧虑为忧虑。 点评:孟子明确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当 然,他并不是在说百姓的地位比国君的地位高,而是说国君在治国 时,如果不照顾到老百姓的利益,就很难维持自己的统治。因为孟 子认为,国家存在的根本不在于“天时”“地利”,而在于“人 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劝诫统治者要与民同忧同乐。 所谓的“同忧同乐”也不仅仅是指同百姓一道娱乐,一道忧苦,更 主要的是指统治者要推己及人,施恩于民,关心百姓疾苦,想百姓之 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只有达到此种境界,才能君民上下一心,实现 仁政理想。
在“孟子见梁惠王”一章中,孟子从梁惠王一句“贤者亦乐此乎” 的问话引申开去,说“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然后 引用古代故事来说服梁惠王,在强烈的对比中让梁惠王同意自己的 观点,做出正确的抉择。时机抓得准,论证有力。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一章,孟子也是在回答了齐宣王“贤者 亦有此乐乎”的问话后,紧接着提出了“与民同乐”的观点,然后 借齐景公问晏子出游一事,阐明了“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观点, 借古讽今,很有说服力。
结构板书
“庄暴见孟子”一章 音乐——乐乐——快乐 鼓乐、田猎:疾首蹙安页 怨——不与民同乐 欣欣然有喜色 爱——与民同乐 结论:与民同乐,则王矣 (借题发挥、正反对比——高明的论辩艺术)
鉴赏评价
一个完美的战例 ——“庄暴见孟子”一章赏析 “庄暴见孟子”一章主要记叙了孟子和齐宣王关于“乐”的一次 谈话。孟子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施行仁政,只有这样才能最 终“王天下”。在谈话过程中,孟子细致入微地把握了齐王的心理, 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在这之前,齐王的 大臣庄暴曾经被齐王召见,且被告之以“好乐”;庄暴当时“未有 以对”,因此特来向孟子请教。显然,“他日,(孟子)见于王”,并非 偶然、盲目前往,而是有备而往的:不但有明确的谈话内容、谈话 目标,而且设计了精密的谈话步骤。这生动体现了《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以下的战斗在孟子的操纵下 有条不紊、尽如人意地展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百家(课件PPT)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四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共4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百家(课件PPT)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四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共44张PPT)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基础自主初探 要点探究归纳 知能达标演练 经典智慧传承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电子版课文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电子版课文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一、王好战,请以战喻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2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

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孟子·离娄下》3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四节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讲义

(新人教版)2019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第四节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讲义

[基础·夯实]识记字音1.管籥.(yuè) 2.疾首蹙.(cù) 3.灵囿.(yòu) 4.濯.濯(zhuó) 5.省敛.(liǎn) 6.睊.睊(juàn)7.作慝.(tè) 8.徵招..(zhǐ sháo) 9.琅邪.(yá)通假字1.可得闻与.通欤,语气词,吗2.今之乐由.古之乐也通犹,如同、好像3.今王田.猎于此通畋,打猎4.时日害.丧通曷,何日、何时5.予及女.偕亡通汝,你6.方.命虐民通放,放弃7.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通返,返回8.从兽无厌.谓之荒通餍,满足9.景公说.通悦,高兴10.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通悦,娱乐、欢乐11.盖《徵招.》《角招》是也同韶12.畜.君何尤通慉,喜欢、喜爱古今异义1.兄弟妻子..离散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2.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古义:在那里今义:顺承连词3.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古义:到了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4.秋省敛而助不给..古义:不足今义:不给予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庶民子.来子:像儿子一样2.名词作动词(1)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娱乐(2)今王鼓.乐于此鼓:演奏(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患病(4)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称王(5)出舍.于郊舍:居住(6)师行而粮食..粮食:征集、运转粮食(7)遵海而南.南:南行(二)动词的使动用法庶民攻之,不日成.之成:使……建成(三)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与众.乐乐众:多数人2.形容词作动词不得而非.其上者非:责怪、非难3.形容词意动用法(1)贤者亦乐.此乎乐:以……为乐(2)而民欢乐..之欢乐:以……为欢乐(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乐:以……为乐(4)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忧:以……为忧愁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也”表判断)2.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者,……也”表判断) (二)被动句暴见于王(“于”表被动)(三)省略句不若与人(乐) (省略动词“乐”)(四)状语后置1.王语暴以好乐(“以好乐”作状语,后置)2.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于雪宫”作状语,后置)3.今王鼓乐于此(“于此”作状语,后置)(五)宾语前置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作“有”的宾语,前置) 2.吾何以休(“何”作“以”的宾语,前置)(六)定语后置见羽旄之美(“美”作“羽旄”的定语,后置)(七)主谓倒装善哉问也(“问”作主语,“善”为谓语)1.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2单元 4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2019-2020学年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2单元 4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答案】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 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 法。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 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采用 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 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 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
• 我以为,对待这个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网络正以其强大的力量,冲击、影响和改变 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家中缺乏 藏书会影响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网络的存 在,却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很 多人心智的启蒙,其实是从网上得来的。只 要追求心智成长的目标没有变,走哪一条路 都是好的。网络里潜伏了无限可能,有的很 光明,有的很阴暗。但既然存在已是不可避 免的,那就好好面对吧,别让自己成了时代 的弃儿。
• 答案已经明摆在那儿了,孟子就是想让齐宣 王自己说。治理不好国家,照顾不好百姓, 这样的国君就得下台!但是,齐宣王就是不 说,“顾左右而言他”。没关系,孟子还要 找机会再和他谈这个问题。机会来了。有一 次,齐宣王问孟子关于公卿的问题。孟子告 诉他有两种公卿,一种是王室宗族的公卿, 一种是异姓公卿。齐宣王很感兴趣地讨教王 室宗族的公卿该怎么做。孟子告诉他,国君 若有重大过错,王室宗族的公卿是要力谏的, 如果反复劝谏还不听,就另立国君。说得齐
• 任何一个政权,如果没有百姓的支持为基础, 这个政权是不会稳固的,也注定不会长久。 换句话说,只有与民同乐,才会真正快乐, 长久快乐。
• “与民同乐则王天下”,孟子跟这些诸侯王 反复讲这个道理,并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 可谓苦口婆心、情真意切。窃以为,统治阶 级应该感谢孟子才对。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四《乐民之乐2C忧民之忧》教学课件 (共30张PPT)

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四《乐民之乐2C忧民之忧》教学课件 (共30张PPT)

今之乐由古之乐 “由”通“犹”,如同。
直好世俗之乐耳 “直”通“只”,只是。
2017/11/16
21
今王鼓乐于此 名词作动词,弹奏、敲出 独乐乐,与人乐乐 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 形容词作名词,少数
人,多数人
则王矣 名词作动词,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2017/11/16 22
暴见于王 不若与人
2017/11/16 7
• 2、在孟子看来什么样的快乐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2017/11/16
8
• 3、孟子在这段文字里描绘了两幅怎么样的图景?
2017/11/16
9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 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 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 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 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 不与民同乐也。
2017/11/16
18
读一读,写一写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 (乐、忧: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欢乐, 以……为忧愁。)
2017/11/16
19
布置作业
• 预习第二则:读译,画出疑难点。
2017/11/16
20
可得闻与
与,通“欤”。
今王田猎于此
田,通“畋”,打猎。
2017/11/16 10
•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 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 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 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何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国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 乐,则王矣!

《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4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8-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译文:如果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就差不多了! 今天的音乐和古代的音乐是一样的。 点评: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 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情况 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 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 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另一 方面,在齐宣王听到孟子提及“好乐”而“变乎色”时,孟子及时肯定了 好乐有助于治国,以此语来消除齐王的羞惭之心,这样就抓住了对 话进行下去的关键,并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
待到合围之势形成,孟子便指挥前后两军,全线出击。“臣请为王 言乐”便是合围成功、全线出击的信号。出击便须势如破竹,不给 敌人以喘息还手之机。《孙子兵法·势篇》中说“势如扩弩(张满的 弓),节如发机(触发机弩)”,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孟子“前军”— —“妻离子散图”,“后军”——“黎庶齐安图”相继发出,前军为阴,后军 为阳,阴阳配合,一举将齐王拿于马下!
走进新课
阅读鉴赏
读音 zhuó zhǐ sháo liǎn
-2-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3.释词义 (1)王语.暴以好乐 告诉 (2)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测量,度量 (3)庶民攻.之 制造 (4)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非难,责怪 (5)乐以.天下 同,与 (6)遵.海而南 沿着 (7)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法度,标准 (8)景公说,大戒.于国 做准备
-15-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三民为贵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三民为贵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三、民为贵[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社稷.(jì)大.(dà)夫粢.(zī)盛.(chénɡ)桀.(jié)于传.(zhuàn)有之纣.(zhòu)所恶.(wù)勿施走圹.(kuànɡ)獭.(tǎ)为丛驱爵.(què)鹯.(zhān)虽欲无王.(wànɡ)苟为不畜.(xù)载胥.(xū)及溺.(nì)谆谆.(zhūn)然舜相.(xiànɡ)尧三年之丧.(sānɡ)朝觐.(jìn)讼.(sònɡ)狱讴.(ōu)歌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为丛驱爵者,鹯也(“爵”,通“雀”)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贼错误!(2)得错误!(3)置错误!(4)道错误!(5)而错误!(6)与错误!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牺牲..既成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2)夫然后....之中国①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②中国古义:古人称中原地区为中国,这里指国都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名词用作动词,成就王业)(2)其何能淑.(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结果)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

(判断句)译文:给深水赶鱼来的是獭,给丛林赶鸟雀来的是鹯。

(2)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

(状语后置)译文:舜到南河以南去躲避尧的儿子。

(3)此之谓也。

(宾语前置)译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整体·感知]本课所录五则选文均是围绕“民为贵"的思想来展开论述的。

第一则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第二则提出了诛暴君不是臣弑君的观点;第三则分析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原因;第四则以尧舜为例阐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第五则强调了“善教"的重要性.这五则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课件 第2单元 《孟子》选读 第2单元-四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课件 第2单元 《孟子》选读 第2单元-四

“无”是“没有”;“非”译为“不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意为只、不外乎
第 5 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贤者而后乐 此(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 (2)庶民子 来(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 (3)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 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 (4)述职者,述所职 也(名词作动词,履行职守) . (5)乐酒 无厌谓之亡(名词作动词,喝酒) .
提出观点——与民同乐 先王出游 (3)齐宣王见孟子引齐景公为百姓 正反对比 故事证明景公出游 为游乐
[文本· 层析] 1.结合“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惠王”“齐宣王见孟子”三则选文试分 析孟子是如何把握机会来宣传自己的主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2 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时日害丧(“害”,通“曷”,何日,何时) (2)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方”,通“放”) (3)景公说(“说”,通“悦”) (4)召大师曰(“大师”,同“太师”,乐官名) (5)盖《徵招》 《角招》是也(“招”,同“韶”) (6)畜君何尤(“畜”,通“慉”,喜欢,喜爱)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 之《孟子》选读 ppt课件

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       之《孟子》选读 ppt课件

词类
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为羞 活用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而相泣于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
判断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文言 句式
人物形象
齐人妻妾是明大理,知荣辱的形象。
齐人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人格沦丧、大言不惭、恬不知耻、为 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乞丐形象。
讽刺了现实生活中为了追求荣华富贵而不择手段的“齐人”们的 丑陋嘴脸。
齐人坟场“乞”与妻妾面前的“骄” 妻妾与齐人人生的准则
对比
孟子人物形象
爽快、耿直,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特别是善用寓言故事 或比喻来说理,坚持理想。
语言风格(善用寓言故事、比喻、类比来说理)


仁政思想。
突 破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发展
(1)孟子把孔子的仁爱学说继承和发展为“仁政”思想。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 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 宁。”《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谷梁传·桓 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 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 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最高的道德准 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 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创造了 “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文中1、3、4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 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2)富贵的择取要符合道义。 (3)对待错误要知错能改。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

语文导笔记人教《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二 含答案

语文导笔记人教《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二 含答案

二、王何必曰利释文题“王何必曰利”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面对梁惠王对“利”的热切期待和渴望,孟子旗帜鲜明而直截了当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这句反问是对梁惠王追逐利益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孟子对“利”的极端唾弃,反问过后的一句“亦有仁义而已矣",表明孟子对“仁义”的极力推崇和执著追求.“重义轻利”的思想是“王何必曰利”的真正内涵.本课共选取了三篇短文。

第一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劝说梁惠王要“后利而先义";第二篇选自《孟子·告子下》,讲的是宋国学者宋到楚国去调解楚国和秦国的纷争,途遇孟子,孟子向他阐述“利”与“义”的关系;第三篇选自《孟子·尽心上》,阐述“利”与“义”的区别.明主旨本课所选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法的。

孟子对“利”是极端厌恶的,他将因逐利而产生的危害阐述得具体而深刻。

在利与义上,孟子极力主张“先义而后利”,“重义轻利”,孟子的这种把仁义张扬在私利之上的价值观,背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但可以启发我们审查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1.词语理解(1)通假字愿闻其指.通“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旨意旨、意向(2)一词多义①接错误!②去错误!答案①交接、交往/接触/连接,连续/承接/接待②抛弃,丢弃/离开/距离(3)古今异义①以罢三军之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老师。

②何以利吾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家庭。

③然而..不亡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今义:转折连词。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先秦诸子散文 第二单元 《孟子》2.4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 先秦诸子散文 第二单元 《孟子》2.4 含答案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一、夯基训练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导学号50730021)A.召大师曰B.景公说,大戒于国C.王尝语庄子以好乐D.畜君何尤项,大师,同“太师”,乐官名;B项,说,通“悦”;D项,畜,通“慉”,喜欢、喜爱。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B.直好世俗..之乐耳C.兄弟妻子..离散D.无非..事者项,古今同义,流俗。

A项,古义:到。

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C项,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D 项,古义:没有不。

今义:只、不外乎。

3.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则齐国其庶几..乎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B.①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②惟君所行.也C.①暴未有以对.也②孟子对.曰D.①贤者亦乐.此乎②乐.酒无厌谓之亡项,①近似、差不多;②或许,表示希望或推测。

B项,①名词,行为;②动词,做。

C项,①②都是动词,回答。

D项,①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②动词,喜欢。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述职者,述所职.也A.乐酒.无厌谓之亡B.庶民子.来C.贤者而后乐.此D.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职,名词作动词,履行职守。

A项,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B项,子,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C项,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D项,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愁。

5.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A.吾王不游,吾何以休B.今王鼓乐于此C.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D.从兽无厌谓之荒B项均为状语后置;A项是宾语前置;C、D两项是判断句。

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7题。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各课原文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曰,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二、当仁,不让于师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

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讲义 第2单元-二 Word版含答案.doc

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 第二单元 《孟子》选读 讲义 第2单元-二 Word版含答案.doc

二、王何必曰利[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叟.(sǒu) 士庶.(shù)人 万乘.(shèn ɡ)之国不餍.(yàn) 遗.(yí)其亲 宋(kēnɡ)说.(shuì)而罢之 然而不王.(wàn ɡ)者孳孳.(zī)为善 蹠.(zhí)之徒 利与善之间.(jiàn)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遇⎩⎪⎨⎪⎧孟子遇.于石丘(相遇、遇到,动词)二王我将有所遇.焉(遇合,指得到君主的信任,动词)(2)罢⎩⎪⎨⎪⎧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以罢.三军之师(停止,动词)(3)以⎩⎪⎨⎪⎧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用、拿,介词)怀利以.相接(相当于“而”,表修饰)(4)而⎩⎪⎨⎪⎧不远千里而.来(表修饰,不译)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表转折,译为“却”)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表顺承,不译)(5)之⎩⎪⎨⎪⎧宋将之.楚(到、往,动词)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战争,代词)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这,代词)第3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义:两个词,这样,却今义:连词,用在句子的开头,表示转折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不远.千里而来(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2)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 (3)苟为后.义而先.利(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 第5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孟子遇于石丘。

(省略句,状语后置)译文: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到(宋)。

(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译文:这样却不亡国的,还从未有过。

(3)先生将何之?(宾语前置) 译文:先生您将到哪里去?(4)何以利吾国。

(宾语前置) 译文: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整体·感知]本课所选的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法。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五 人和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 五 人和讲义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021年最新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五人和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五人和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五人和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的全部内容。

五、人和[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横.(hènɡ)逆又何难.(nàn)焉一朝.(zhāo)之患商贾.(ɡǔ)惛.(hūn)放辟.(pì)邪侈.(chǐ)罔.(wǎnɡ)民不赡.(shàn)盍.(hé)鸡豚.(tún)狗彘.(zhì)庠.(xiánɡ)序孝悌.(tì)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其横逆由是也(“由”,同“犹”,尚且,还) (3)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亡",同“无”)(4)刑于寡妻(“刑”,通“型”,楷模)(5)则盍反其本矣(“反”,通“返”,返回、回归)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御错误!(2)治错误!(3)如错误!(4)于错误!(5)之错误!(6)以错误!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今义:指旁系亲属(2)君子所以..异于人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3)俯不足以畜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古义:推广到,达到今义:连词,另提一件事(5)然后从而..刑之古义:单音词,从,跟随;而,表承接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6)不能进于是..矣古义:单音词,于,介词,比;是,代词,这种程度今义:连词,指由一事而联想起另一紧密相连的事物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形容词用作动词,敬重)(3)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形容词用作动词,爱护)(4)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用作动词,穿)(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用作动词,树立威信)(7)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8)仰不足以事.父母(名词用作动词,侍奉)(9)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坚固)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舜,人也。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五人和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选读五人和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五、人和第 1 步读准字音——万语千言总关音横 (h ènɡ) 逆.一朝 (zh āo) 之患.惛 (h ūn).罔 (wǎnɡ) 民.盍 (h é).庠 (xi ánɡ) 序.第 2 步识记通假——奇妙无量方块字[ 知识·梳理 ]又何难 (n àn) 焉.商贾 ( ɡǔ).放辟 (p ì) 邪侈(ch ǐ)..不赡 (sh àn).鸡豚 (t ún) 狗彘(zh ì)..孝悌 (t ì).(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畔”,通“叛”,背叛)(2)其横逆由是也 ( “由”,同“犹”,尚且,还)(3)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 “亡”,同“无” )(4)刑于寡妻 ( “刑”,通“型”,模范 )(5)则盍反其本矣 ( “反”,通“返”,返回、回归) 第 3 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以御于家邦(治,动词)(1) 御.孰能御之(抵抗,动词).治人(治理,动词).(2)治不治(治理得好,形容词).奚暇治礼义哉(讲究、学习,动词).时节不如地利(比得上,动词).(3)如如舜而已矣(像,动词).若有一朝之患(若是,连词).君子所以异于.人者(和,介词)(4)于舜为法于天下(给,介词).可传于后代(到,介词).委而去之(城池,代).(5)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助,定后置志)多助之至(到,).故民之从之也(用于主之,可不).以其存心也(因,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相当于“而”,表)(6) 以.以御于家邦(来,).故推恩足以.保四海(用来,)第 4 步古今异——的昨天和今日(1)寡助之至,戚畔之..古:指父亲母亲兄弟,指家里人今:指旁系属(2)君子所以异于人者..古:⋯⋯的原由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3)俯不足以畜老婆..古:老婆子女今:男子的配偶(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古:推行到,达到今:,另提一件事(5)而后从而刑之..古:音,从,跟从;而,表承接今:,表目的或果(6)不可以于是矣..古:音,于,介,比;是,代,种程度今:,指由一事而想起另一密相的事物第 5 步活用——性异含迥(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用作,限制).(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形容用作,恭敬).(3)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形容用作,).(4) 之以桑 ( 名用作,栽种).(5) 五十者能够衣.帛矣 ( 名用作,穿)(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名用作,立威望 ).(7)及陷于罪,而后从而刑.之 ( 刑,名用作, )(8)仰不足以事.父亲母亲 ( 名用作,服侍 )(9)固国不以山溪之 ( 形容使用法,使⋯⋯固 ).第 6 步文言句式——特别句式多留神(1)舜,人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王语.(yù)暴以好乐.(yuè) 庶.(shù)几独乐.(yuè)乐.(lè) 管籥.(yuè)之音疾首蹙.(cù)(è) 羽旄.(máo)则王.(wàn ɡ)矣 立于沼.(zhǎo )上麋.(mí)鹿 经始勿亟.(jí)灵囿.(yòu) 麀.(yōu )鹿攸.(yōu )伏濯濯.(zhuó) 於.(wū)牣.(rèn)鱼跃朝儛.(wǔ) 放.(fǎnɡ)于琅邪.(yá)巡狩.(shòu) 春省.(xǐnɡ)耕夏谚.(yàn) 徵.(zhǐ)招角.(jué)招.(sháo) 畜.(xù)君何尤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时日害丧(“害”,通“曷”,何日,何时)(2)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方”,通“放”)(3)景公说(“说”,通“悦”)(4)召大师曰(“大师”,同“太师”,乐官名)(5)盖《徵招》《角招》是也(“招”,同“韶”)(6)畜君何尤(“畜”,通“慉”,喜欢,喜爱)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行⎩⎪⎨⎪⎧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行为,名词)惟君所行.也(做,动词)(2)乐⎩⎪⎨⎪⎧直好世俗之乐.耳(音乐,名词)孰乐.(快乐,形容词)贤者亦乐.此乎(以……为乐,形容词的意 动用法)乐.酒无厌谓之亡(喜欢,动词)(3)其⎩⎪⎨⎪⎧则齐国其.庶几乎(大概,副词)谓其.台曰灵台(那,代词)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他们的,代词) (4)非⎩⎪⎨⎪⎧人不得,则非.其上矣(非难、责怪,动词)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不对, 形容词)无非.事者(不是,动词) (5)为⎩⎪⎨⎪⎧臣请为.王言乐(给,介词)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建造,动词)一游一豫,为.诸侯度(做,动词)流连荒亡,为.诸侯忧(成为,动词) (6)与⎩⎪⎨⎪⎧独乐乐,与.人乐乐(和,介词)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相当于“欤”,句末 语气词)(7)也⎩⎪⎨⎪⎧今之乐由古之乐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今也.不然(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 引起下文)(8)庶几⎩⎪⎨⎪⎧则齐国其庶几..乎(近似、差不多,副词)吾王庶几..无疾病与(或许,表示希望或推 测,副词)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古义:到今义:①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2)兄弟妻子..离散 古义:指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3)无非..事者 古义:“无”是“没有”;“非”译为“不是”今义:意为只、不外乎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贤者而后乐.此(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2)庶民子.来(名词作状语,像儿子一样) (3)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4)述职者,述所职.也(名词作动词,履行职守) (5)乐酒.无厌谓之亡(名词作动词,喝酒)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暴见于王。

(被动句) 译文:庄暴被齐宣王召见。

(2)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宾语前置) 译文:我们的国王不巡游,我们如何能够休息?(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译文:这样然后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没有过。

(4)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状语后置) 译文:以天下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的忧愁为忧愁。

(5)今王鼓乐于此。

(状语后置) 译文:如果大王在这里奏乐。

[整体·感知]本课所录3则选文从不同方面共同阐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第1则选文,孟子与齐宣王论乐,乘机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施行“仁政”。

孟子认为,国君能“与民同乐”,便能施行“仁政”,最后形成“王天下”的局面。

第2则选文,孟子拿周文王和夏桀进行对比,说明与民同乐会得到百姓的拥戴;不与民同乐,老百姓就会恨之入骨,这样,国君即使拥有再多也不会感到快乐。

选文第3则,孟子通过陈述晏婴劝齐景公不要只图自己享乐,要施行仁政与民同忧乐的故事,说明了自己“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观点。

[文脉·梳理](1)庄暴见孟子⎩⎪⎨⎪⎧⎭⎪⎬⎪⎫提出观点——齐国其庶几乎对比论证⎩⎪⎨⎪⎧⎭⎪⎬⎪⎫与民同乐不与民同乐鼓乐、田猎得出结论——与民同乐,王天下与民同乐则王天下 (2)孟子见 梁惠王⎩⎪⎨⎪⎧提出观点——贤者后乐此,不贤者难乐此对比论证⎩⎪⎨⎪⎧⎭⎪⎬⎪⎫周文王夏桀观点自明(3)齐宣王见孟子⎩⎪⎨⎪⎧提出观点——与民同乐引齐景公故事证明⎩⎪⎨⎪⎧⎭⎪⎬⎪⎫先王出游为百姓景公出游为游乐正反对比 [文本·层析]1.结合“庄暴见孟子”“孟子见梁惠王”“齐宣王见孟子”三则选文试分析孟子是如何把握机会来宣传自己的主张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儒家一直很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但这音乐指的是古代君王创作的音乐,所谓“先王之乐”。

齐宣王“好乐”,但他喜欢的是当时的流行音乐,非儒家所赞扬的“先王之乐”。

面对这样的难题,孟子没有想方设法去劝说齐宣王改变他的喜好,而是先肯定他的这种喜好,然后进一步指出宣王不应当只是一个人欣赏音乐,而应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即所谓“与民同乐”。

应当说,孟子的话适时引导对于让齐宣王接受“与民同乐”的思想,是极其有利的。

能够与民同乐,实际上也是实行仁政的一种表现,孟子就是这样不失时机地宣传他的主张的。

在“孟子见梁惠王”一章中,孟子从惠王一句“贤者亦乐此乎”的问话引申出去,谈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并引用古代故事来说服梁惠王,让其在何去何从中同意孟子的观点,时机抓得准确,论证有力。

“齐宣王见孟子”一章,孟子也是在回答了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的问话后提出“与民同乐”的观点,然后借齐景公问晏子出游一事来阐明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借古讽今,很有说服力。

2.试具体分析所选三则文章中对比手法的使用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孟子善于使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本课第一则主旨是说君王应当与民同乐。

孟子举欣赏音乐和田猎的例子,先说国君不与民同乐就会遭百姓厌弃,再说国君与民同乐就会得到百姓爱戴。

相比之下,与民同乐的好处一目了然。

在第二则,孟子先说周文王贤明,深得百姓爱戴,在营建灵台的时候,他并不着急,可是百姓就像儿子为父母做事一样赶来劳动,不到一天就把灵台建好了。

接着说夏桀暴虐害民,百姓把他比作太阳,说:“这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一正一反,有力揭示了君主贤明,才能拥有池沼苑囿之乐的主旨。

在第三则,孟子引用晏子跟齐景公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齐景公想出去游山玩水,晏子劝谏,先说古时候,天子、诸侯或者巡狩或者述职,都是国家大事。

他们出游是为了百姓,急百姓之所急,因此百姓也殷切盼望他们出游。

接下来就说,眼下情形不同了,君王出游无非是“流连荒亡”,不体恤百姓的疾苦,兴师动众而靡费民财,为百姓添乱增忧。

一者如此,一者如彼,全看自己怎么选择。

景公欣然地接受了劝谏。

这同样是从正反两面,来启发宣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使主旨更加鲜明、有力。

3.孟子引用故事来说理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在节选的第二、三则中,孟子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记载和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则中引用了《诗经》中记载的周文王贤明而百姓拥戴的故事和《尚书》中《汤誓》一篇记载的百姓痛恨夏桀的事例。

第三则中引用了过去齐景公问晏子的故事,说明该如何出游。

这样,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面对这些前朝先例,统治者更应该幡然醒悟,否则,就会重蹈覆辙。

1.庄暴见孟子曰:“暴 见 于 王, 王语 暴庄暴拜见孟子,说:“我被君王接见,君王把他爱好以 好 乐, 暴未 有 以 对 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