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论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以《马桥词典》为例

合集下载

浅析韩少功《马桥词典》的语言特征

浅析韩少功《马桥词典》的语言特征

浅析韩少功《马桥词典》的语言特征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代表了韩少功小说创作的一个巅峰,显示出他不同寻常的选择,这在读者中取得的巨大反响也能看出韩少功这个文体选择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從立足语言特色,探究小说在语言风格上采用方言土语,且诙谐幽默的写法。

这样的写法也为我们展现出了生动可感的“马桥世界”。

标签:韩少功散文化小说风格特点一、散文化小说——《马桥词典》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代表了韩少功小说创作的一个巅峰,显示出他不同寻常的选择,这在读者中取得的巨大反响也能看出韩少功这个文体选择的价值和意义。

韩少功曾在《马桥词典》的《枫鬼》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传统小说中,小说的人物、情节、情感和故事发展都作为主要表现的因素,这样的创作手法会让读者的视野受到了限制。

因此他希望小说的主线能从传统的束缚中打破,去关注一些看似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他的创作思路已经跳出传统小说创作的圈子和思维,开辟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小说创作。

散文化小说是指那些力求突破传统线性的叙述方式,通过一系列手法使故事的因果关系和冲突逐渐减弱,更加注重抒发内心情感情绪的小说形式。

韩少功在创作中将小说的散文化进行了运用,使得小说的叙事有了个人的独特性,也增加了新的审美旨趣。

尤其是语言上,变换多样且风趣幽默,值得我们关注。

二、语言风格多样化根本上说,文学艺术就是语言运用的技巧,没有文章能脱离语言而存在,因此,精妙的语言是对作品内容的升华。

韩少功的小说语言简洁凝炼,没有空泛无意义的描写和渲染,减少不必要的议论和漫无边际的重复到了后期创作阶段,这一特点更加明显,显示出自己的个性。

此外,他的语言在简练的基础上还能够精确的传达出人物的个性与特点,使每个人物都有他自己的风格。

这一时期的小说在风格上来看,向着更加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虽仍然有先前的思辨的特点,但是却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

我们看到作者后期创作的语言逐渐多样,文章常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幽默但不缺乏质朴简洁。

人文视角下的《马桥词典》

人文视角下的《马桥词典》

人文视角下的《马桥词典》摘要:纵观汉语词汇研究的著作,基本上都只是单纯地解释一个词的形、音、义和用法举例,无法为我们展示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世界。

《马桥词典》则不同,它立足于人与生存空间互动的角度去研究方言词汇,把方言词汇研究放到中华民族与其生存空间互动的进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在解释每一个词条时,努力地去挖掘词语背后的人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马桥词典》;人性;社会;文化《马桥词典》是韩少功在20世纪末创作的一篇长篇小说。

虽然本质上它是一篇长篇小说,但是与以往的小说不同,它在故事讲述时没有中心情节,在人物塑造上也没有中心人物,而是借用词典的形式,选取了马桥115个方言词条进行解释。

在形式上它是一本方言词典,但是又与典型的方言词典有明显的不同。

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1]。

人们通过一系列的语言符号去搭建属于自己的文化世界,从而在这个世界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感受世界的存在,感受自身的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只有通过语言,我们才能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脱离语言去谈世界只能是空谈而已,对我们来说,一个靠词语造就的世界几乎就是世界本身。

”[2]因此语言体现人与世界的存在。

《马桥词典》通过词条的堆积和语言的叙述,以人为出发点,讲述了一个个或是神奇或是幽默或是悲伤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揭示了人物内心深处复杂的人性,描述了马桥社会风貌,展现了马桥人固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同时揭示出马桥的封闭、落后、贫穷与自大。

《马桥词典》蕴含着深层的文化内涵。

一、对人性的揭示人之所以能够成其为人,人之所以能够造就人性,最主要的就在于他能创造并运用语词符号以认知世界、创造文化、筹划存在[3]。

《马桥词典》是一部关于人的词典,虽然涉及的人不多,只有十来个,但是个个形态各异、个性鲜明。

纵观整本书,几乎每一个词条的解释都离不开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嘴煞、结草箍、问书、白话”的讲述以复查为代表人物,“汉奸、冤头、红娘子、渠”则与盐早有关,“觉觉佬、哩咯啷、龙、龙(续)、下”以马疤子为人物中心展开叙述[4]。

《马桥词典》读后感

《马桥词典》读后感

《马桥词典》: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与文化的深度挖掘
《马桥词典》是韩少功的一部独特的小说,它以词典的形式,记录了湖南一个虚构的村庄马桥镇的生活百态和丰富的词汇。

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它独特的叙事方式,更因为它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和对文化的深度挖掘。

首先,小说以词典的形式展开,这种结构让人耳目一新。

每个词条都独立存在,但串联起来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村庄历史和文化。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琐碎和丰富,也体现了作者对乡村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每个词条都像是一块拼图,共同拼出了马桥镇的全貌。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都得到了深入的描绘。

通过这些人物,我们可以看到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包括它的艰辛、欢乐、希望和失望。

同时,小说也展示了乡村人民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乐观,这种精神让人深感敬佩。

此外,小说中对文化的挖掘也让我受益匪浅。

作者通过对马桥镇的语言、风俗、传统的描绘,展示了一个民族生存挣扎的真实情状,挖掘了民族苦难的历史根源。

这种对文化的深度挖掘让我对乡村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更加尊重和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马桥词典》是一部深刻反映乡村生活和文化的小说。

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深受启发和感动。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对乡村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畏和尊重。

它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学习的佳作。

浅析韩少功《马桥词典》的语言特征

浅析韩少功《马桥词典》的语言特征

浅析韩少功《马桥词典》的语言特征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是一部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小说,语言特征主
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语言与口语的融合:小说中既有文学语言的精细写作,又有大
量口语的运用。

作者通过各个角色的对话和思维表达,展示了不同社会阶层、性格特点的人物言谈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这种融合使得小说的语言更
加真实和生动。

2.俚语和谚语的使用:韩少功在小说中广泛运用了大量的俚语和谚语,这些俚语和谚语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和人们的生活智慧。

通过这些俚语和谚语的使用,小说的语言更富于趣味性和表现力,给读者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区域性方言的呈现:作为一部以中国农村为背景的小说,《马桥词典》中使用了大量的区域性方言,如河南话、四川话等等。

这样的使用使
得小说更加地真实地展示了农村生活的细节和特点,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
象的鲜明性。

总的来说,韩少功的《马桥词典》通过运用多种语言特征,使小说的
语言更加丰富多样,更加真实生动。

这些语言特征不仅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性,也深化了作品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示与反思。

语言文化视域中的《马桥词典》

语言文化视域中的《马桥词典》

语言文化视域中的《马桥词典》摘要:《马桥词典》微言大义,韩少功完全改变了传统方言小说的形式,巧妙精当地采用“词典”作为体例,以马桥人生活中的115个关键词作为显在叙述的经线,透视了马桥的语言村落,对语词个案进行了探源考据,将马桥语词置于高倍显微镜下仔细观测,以马桥人生活史上的典故作为例证分析阐释;以社会历史与人生样态作为思想文化之深隐纬线,进行了文化基因组的分析,深度剖析了民族、个人、存在,揭开了语言的神秘面纱,拭去了遮蔽,逐渐走向本真澄明的世界之境。

关键词:语言;思维;文化样态;民间一部《马桥词典》,一部当代之经典,韩少功完全改变了传统方言小说的形式,巧妙精当地采用“词典”作为体例,在目录之后列出词条首字笔画索引,按笔画数分为14个部分,115个条目,在词典正文中逐一对这115个词条进行了最为真切形象而又独特深刻的韩式解读,一个个词条之下,活跃着一个个灵动的人物,勾勒着鲜活的马桥社会,掩映着典型的马桥文化,演绎着人的生存世界,激荡着作者深邃的哲思。

一、马桥语言图景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西方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经历了三部曲,最重要的是语言学的转向。

语言和世界同构,语言是人类存在之家。

作为人类本质属性的语言是人的语言,语言学是人学。

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

正如韩少功在谈《我为什么还要写作》时所言:“当这个世界已经成为了一个语言的世界,当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主要靠语言来养育和呈现,语言的写作和解读就已经超越了一切职业。

只有苏醒的灵魂,才不会失去对语言的渴求和敏感,才总是力图去语言的大海里洁净自己的某一个雨夜或某一片星空。

”[1]51韩少功将小说建立在一部词典之上,可谓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一如他所说“文体的追求我觉得很有意义的,我很赞成。

因为语言是文学的最基本工具,进行语言实验,是为了使语言功能最大限度地释放。

从《马桥词典》分析韩少功小说的语言特点

从《马桥词典》分析韩少功小说的语言特点
然 段 落 的3 6 % ,这 样 的 比例 在 其 它 作品上还 是 比较 不常见 的。
2 . 同 构 连 用 的 繁 丰 美
感 的的体 现 与 其 本身 对语 言 的 追求 和态度 息息相关 。
此外 , 《 马桥 词 典》 在 文 体实
验 上 的成 功跟 以词典 的形 式融 人作 者 思想 的方 式 密 切相 关 ,传 承 了 中 国古 代 的笔记 小 说 的 笔法 ,并且 融
用 方式大概归 纳成 以下四种类 型 : ( 1 ) 并 列 短 语
的热 衷 ,小 说 中 的思 想表 达 和叙 事 二者 之 间产 生 一 定 的裂 痕 ,韩 少 功本 人也 表 示 ,这 对 当今 的文 学实 践 中产 生 了一 定 的负 面影 响。 从历 史 性 的思 考 和 当今 的 时代 性 来 看 , 韩 少功 的作 品 中并 不 缺 少思 想 的表 达 ,并 且 绝 大 多 数 读 者 对 这 些 “ 思 想 ”给予 了正面评 价 。 《 马桥 词典》 对 于 如何评 价 韩 少 功小 说 中 的 “ 思 想 ” 和探讨 这 些 “ 思 想 ” 和叙 事之 间 的 关 系 提供 了 研 究 环 境 和 例 证 。 因为 一方 面 , 《 马 桥词 典》 中体 现 了韩少功 对于人 文方 面的研 究结果 , 另一 方面 ,韩 少 功 在创 作 期 间有 一
睡 在 花 丛 里 可 做 风 流 梦 , 睡 在 流 沙
文体 的创新 精神并予 以实践 。 3 . 结束语 总 的来 说 ,语 言是 人 类 文 明发
展 的产物 ,是 人类 交 流 中必 不 可少
( 2 ) 在 局 势 上 大 量 运 用 直 陈 句
从作 品 中 ,我们 不 难 看 出 ,韩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以《马桥词典》为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以《马桥词典》为例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论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以《马桥词典》为例论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以《马桥词典》为例【摘要】:《马桥词典》是从展示方言的角度,以编辑词条的形式,以给马桥集体立传的形式描述一个虚构的乡村,在韩少功的笔下,乡村世界以碎片化的形式凸显了乡村的沉重,落后,愚昧,封闭。

在这个大集体中,人们用几乎用不受污染的观念活着,是狭隘的,同时也是自由活泼的,展现出自己生命的独特个性。

本文第一章首先从物质层面论述了在贫困生活条件下人们的人格裂变,第二章从精神角度论述了封建思想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第三章从巫术文化背景下讨论了其文化的神秘性色彩,第四章从性格层面讨论了马桥人的体性格,第五章从思想文化方面论述了马桥人面对新旧文化时的复杂心理状态。

【关键词】乡村世界人格裂变神秘性群体性格The rural world in the ShaogongHan novel【Abstract】The"Maqiao dictionary" is from the show dialect perspective, to edit the entry form, to give the Maqiao collective biography described in the form of a fictional country, under Han Shaogong's pen, the rural world in the form of fragmentation highlighted the country's heavy, backward, ignorant, closed. In this large group of people alive, almost without pollution concept, is narrow, but also free and lively, show the unique personality of his life. In the first chapter, from the material level in the poor living conditions of people's personality fission,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feudal thought on people's ideas and concepts from the spiritual perspective;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mysterious color of their culture from the witchcraft culture background,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Maqiao collective character from the character level,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mplex psychological state, who face new culture from the aspect of thought and culture.【Key Words】The rural world Personality fission mysterious Group character目录绪论 (4)第一章贫乏物质生存状态下的人格裂变 (4)第二章相对封闭生存空间下原生态道德观念 (5)第一节封建等级观念和男尊女卑 (6)第二节未被污染的原始淳朴道德观念 (7)第三章巫术文化背景下的神秘主义色彩 (8)第四章群居生活背景下形成的乡村强势的群体性格 (10)第五章新旧文化交融后导致的价值体系的碰撞 (11)总结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绪论韩少功,中国当代作家,195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

马桥词典赏析

马桥词典赏析

马桥词典赏析
《马桥词典》是韩少功创作的一部小说,以乡村马桥为背景,通过韩老师和罗老师对乡村语言的收集和解释,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变迁。

该小说语言幽默,运用了大量地方方言和民间文化元素,使整部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小说的主人公是韩老师,他是一位从城市来到乡村的知识分子。

在马桥这个地方,他与当地人罗老师一起编写了一本词典,记录了当地的语言和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融入了马桥的生活,开始关注当地人的生活和思想。

他发现,尽管马桥的生活条件艰苦,但当地人的生活态度却非常乐观和坚韧。

小说中收录了许多关键词条,如“嘎嘎”(肉)、“姆妈”(母亲)、“上灯”(祭祖神)、“牯牛下小牛”(象征重生的仪式)等,这些词汇的背后是丰富的乡村文化。

通过对这些词汇的解释,韩老师深入了解了当地人的信仰、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小说中,韩老师与当地人的交流和互动也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变迁。

小说中收录的一些词条,如“欧化”、“毒蛇”、“花生牛奶”等,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新事物和新观念。

小说中还描写了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而逐渐改变的过程,如“入世”(指当地人开始关注外部世界)和“赶时髦”(指当地人开始模仿城市人的生活方式)等词条。

总之,小说《马桥词典》以独特的方式反映了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农村的生活和文化,是一部充满乡土气息和深刻内涵的优秀作品。

从《马桥词典》分析韩少功小说的语言特点

从《马桥词典》分析韩少功小说的语言特点

从《马桥词典》分析韩少功小说的语言特点作者:姜思煜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7年第04期内容摘要:《马桥词典》是以韩少功下放的一个名为“马桥弓”的小山村为背景,结合他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所陈列的一百一十五个新的词条,用词典的形式与文化人类学、思想随笔和经典小说等形式相结合写成的一部小说,记录了许多生动地“马桥故事”。

《马桥词典》的出现,其独特的体裁和所表达的文化思想内容以及方言的考证都是语言学界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关键词:《马桥词典》韩少功小说语言特点1.朴实的“乡”气美朴实风格较于华丽风格来说减少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藻丽的词语的使用,文章整体风格比较平淡质朴。

在韩少功看来,为了模仿西方的风格而丧失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得不偿失的。

他早年的知青生活为他寻找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供了便利环境,使他更加关注语言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韩少功的语言特点初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在词语的运用上有浓厚的地方口语色彩口语化的语言是《马桥词典》非常鲜明的特点,不同于传统的用科学注解的词典,该词典中有许多只流行于马桥地区的区域性的特色方言,比如句子较短、重复多、结构简单等特点。

由于地方文化色彩比较浓重,如果没有情境环境或者词条注解的话,读者将很难读懂。

在《韩少功自选集·马桥词典》中,他精选了41个词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这些词条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说明。

(2)在局势上大量运用直陈句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韩少功特别喜欢使用省略句、短句、等同类结构的平行排比句式,例如,“江边的人也打鱼,下吊网,过着下线钩”,这样的句式凸显了整齐舒缓的特点。

(3)在修辞手法上使用排比和同构连用《马桥词典》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主要目的是寻求通顺清楚,属于消极修辞,当然,也有少量积极修辞。

其修辞格式中运用的最多的当属排比了,包括比拟、引用、对偶、夸张、反复、借代等等多种形式的排比句式。

(4)在篇章上作品结构较为松散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还使用了很多的独句段落,《自选集》里的独具段落大概就占到了整个自然段落的36%,这样的比例在其它作品上还是比较不常见的。

读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后感

读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后感

《马桥词典》是韩少功的一部非常独特的小说,读完之后我深感这是一次对于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探索之旅。

这部小说以马桥人的生活和语言为基础,通过对于一个个词汇的解读和描绘,让我深入了解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也让我对于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以词典的形式收录了一百多个关于马桥的词条,每个词条后面都跟着一段故事或者解释。

这些词条不仅仅是对于马桥语言的记录,更是对于马桥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通过这些词条的解读,我深入了解了马桥人的生活和思想,也感受到了马桥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于韩少功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深感钦佩。

他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的见证。

他通过对于马桥语言的描绘,展现出了马桥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性。

同时,他也通过对于这些词汇的解读和诠释,揭示了语言的奥秘和美丽。

此外,《马桥词典》还让我对于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对于马桥文化和历史的探索,更是一次对于生活的思考和启示。

它让我更加关注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更加认识到语言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同时,我也深深感受到了韩少功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他通过对于马桥语言的描绘和解读,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感悟。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

总之,《马桥词典》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让我深入了解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也让我对于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

韩少功小说的理性叙述探析——以《马桥词典》为例

韩少功小说的理性叙述探析——以《马桥词典》为例
2018. 6 第40 卷哲学社会科学版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韩少功小说的理性叙述探析
———以《马桥词典》为例
王海燕
(江苏警官学院基础课教研部,江苏南京210000)
摘 要:韩少功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和《暗示》在文体革新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淡化小说叙事必备的人物 塑造和情节安排,用大量的具有深刻内涵的理性分析文字构建文本,体现作家对文化独到的见解和理性的思考。 本文通过对小说《马桥词典》文本的梳理,发现其议论的规律和逻辑思路,以及其价值所在。 关键词:韩少功;马桥词典;理性;文化小说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 10078444 2018 06058704 收稿日期:20180723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当代小说乡土文化叙事研究”(2017SJB0473)。 作者简介:王海燕,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部长篇小说《马桥词典》以奇特的文体形式再 了理论储备,也直接影响他创作这两部小说的
次引发关注并引起争议。相比较《马桥词典》, 韩少功的另一部长篇《暗示》就冷清一些。评 论家认为它们构成互文性关系。其实,这两部 长篇都显示了韩少功的理论偏好,只不过前者 没有后者那样大张旗鼓。要研究前者的理论 性,后者也是不容绕过和忽视的。本文将通过 解读《马桥词典》中的理性文字表达,梳理其蕴 含思想的深度,并探讨如此书写的意义。
移居海南,创办《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经历 分不开。对社会现实与历史的了解和思考,让 韩少功借助散文来一浇心中的块垒。他后来的 小说创作也一改以往的路数,既不同于《西望 茅草地》《月兰》《飞过蓝天》等反思“文革”的 小说,又不同于《爸爸爸》《归去来》等“寻根文 学”。尽管作者还是以知青的身份创作《马桥 词典》和《暗示》,但形式上已经大不同了。

从《马桥词典》分析韩少功小说的语言特点

从《马桥词典》分析韩少功小说的语言特点

从《马桥词典》分析韩少功小说的语言特点韩少功是一位以散文和小说成就卓著的作家,其作品《马桥词典》描述了一个小镇人物马小跳的成长故事,小说中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语化:韩少功的语言写作风格非常通俗,语言简练,充满了生活中常用的口语表达。

他善于抓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细节,将其加以描写和分析,使用了大量的俚语、方言和乡土词汇,让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2.幽默风趣:韩少功的小说中常常运用幽默的笔调,通过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来展现人物和情节。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滑稽和荒诞,通过描写人物间的互动和对话,使故事充满了诙谐的氛围,增添了阅读的乐趣。

3.勾勒人物心理:韩少功的作品注重塑造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核,他通过对人物思想、情感和动机的描写,展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变化。

他的语言充满了情感色彩,能够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使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4.文化背景的渗透:韩少功的小说中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包括传统文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他以一种熟悉而亲切的方式将这些元素融入到故事中,使作品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和时代感。

总体而言,韩少功的小说语言朴实自然,生动有趣,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和情感共鸣,使读者能够深入人物内心,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思考和情感。

试论韩少功《马桥词典》的创作特色

试论韩少功《马桥词典》的创作特色
关 键 词 :韩少功;马桥词典;创作特色;叙事;语言 文章编号:978 - 7 -80736 - 771 - 0(2018)03 - 080 - 04
《马 桥 词 典 》以 其 独 特 的 文 体 形 式 和 语 言 受 到 人 们
的关注,本 文 试 从 语 言 和 叙 事这两个方面来分析《马桥 词典》这部作品的创作特色,意 在 通过分析《马 桥词 典 》 在 语 言 和 叙 事 方 面 的 特 色 ,发 掘 《马 桥 词 典 》的艺术美 感 ,学习作者在语言和叙事方面的独特技巧。本文在叙 事 模 式 方 面 主 要 从 词 典 体 小 说 ,宏 大 结 构 叙 事 向 零 散 的 转 化 ,非 单一的叙事角度三个方面来写;在语言创 作 方 面主要从方言化、口 语 化的语言,同构连用显示语言的 整 齐 美 ,古典诗书典籍的运用三个方面来写。
2 、宏大叙事向零散叙事的转化 韩 少 功 的 这 部 《马 桥 词 典 》,其 叙 事 模 式 的 创 新 不 仅 体 现 在 词 典 体 的 小 说 叙 事 模 式 上 ,还 表 现 在 它 的 零 散 化 的叙事上。之所以称《马 桥 词 典 》这种叙事为零散化的 叙 事 ,是因为与传统的宏大结构叙事相比而言的。作者 在 作 品 中 讲 述 的 人 物 故 事 是 平 行 的 关 系 ,从 作 品 中 看 不 出谁是主人公,作 品 中 的 人 物 就 像 一 个 个 方 言 词 汇 ,他 们都是马桥村落的符号。所 以 《马 桥 词 典 》这部作品运 用 了 零 散 化 的 叙 事 方 法 ,将 马 桥 村 落 的 生 活 画 卷 展 现 在 我们面前。 小 说 的 宏 大 叙 事 主 题 常 常 给 大 家 一 种 时 代 性 、政治 性 很 浓 厚 的 气 息 ,作 者 意 在 刻 画 那 个 时 代 人 们 的 生 存 状 况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例 如 陈 忠 实 的 《白鹿原》就采 用 了 一 种 宏 大 结 构 叙 事 。这 种 宏 大 的 叙 事 结 构 有 助 于 读 者 理解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复 杂 的 人 际 关 系 ,这是 一种紧密相连的故事情节叙述。而作者的目标是一种 特 别 的 形 式 来 创 作 小 说 ,所 以 采 用 了 一 种 零 碎 化 的 叙 事 方 式 。正 如作者所说,宏 大 叙 事 受 到 质 疑 ,然后就有了 一种零散化的叙事。作者从阐释每一个方言词条出 发 , 在 词 条 的 阐 释 中 塑 造 一 个 个 马 桥 人 的 形 象 ,给 大 家 讲 述 了 一 个 个 小 故 事 ,这 就 是 作 者 运 用 零 散 化 的 叙 事 方 式 写 成 的 作 品 《马 桥 词 典 》。韩 少 功 运 用 独 特 的 叙 事 方 式 即 零 散 化 的 叙 事 创 作 了 《马 桥 词 典 》,从 某 种 程 度 上 可 以 说 是 从 宏 大 叙 事 向 零 散 叙 事 的 转 化 。《马 桥 词 典 》的故事 不 是 紧 密 相 连 的 ,但 每 一 个 故 事 都 塑 造 了 一 个 典 型 的 人 物 ,这些 人 物 是 马 桥 各 类 人 物 的 代 表 。如 希 大 杆 子 、盐 早 、万玉 、马鸣 、铁 香 等 ,《马 桥词典》没有明确具体的主 人 公 ,不 是 那 种 由 一 个 或 几 个 具 体 的 人 物 贯 穿 全 文 ,不 是传统意义上的宏大叙事。《马 桥 词 典 》是由一个个具 有代表性的人物、一 个 个 具 有 影 响 力 的 词 条 构 成 ,它是 以一种零散化的叙事方式写成的。 韩少功在创作《马桥词典》时 ,“有一种很明确的动 机 ,那就是去关注被宏大叙事忽略的人,忽略的事物”:3'。 也 就 是 关 心 普 通 人 以及社会底层的人们。这种散点透

韩少功《马桥词典》中叙事视角的独特性

韩少功《马桥词典》中叙事视角的独特性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韩少功《马桥词典》中叙事视角的独特性吴海琪 西华师范大学摘 要: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所运用的叙事视角具有独特性,既是全知视角,在小说中作为一个叙述者,对于马桥的历史、人物、风俗、物产、传说都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与此同时,作者又借用了下乡知青的身份,用第一人称来叙写他所经历过的事情。

小说中叙述者身份的特殊性,正是决定了《马桥词典》中叙事视角的独特性。

关键词:韩少功;马桥词典;叙事视角;特殊身份作者简介:吴海琪(1998-),女,汉族,四川宜宾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5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39-01一、介于外乡人与马桥人之间的身份在《马桥词典》中,“我”是一个很特殊的身份,既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与马桥人融合到一起,也能随时脱离马桥这个大环境。

所以说,“下乡知青”是介于外乡人与本地人之间的中间人物。

《马桥词典》是以收录词条的方式来介绍湖南马桥这个地方,全书共有一百来个词条,看似是散乱无序,其实则不然,在小说中的每个词条也有详细的时间顺序、前后逻辑,记录了作者从下乡当知青一直到离开马桥的完整故事。

这种全知视角可以不向读者解释小说中的一切是如何得来的。

正如韦勒克、沃伦所提到:“他可以用第三人称写作,作一个'全知全能'的作家。

这无疑是传统的和'自然的'叙述模式。

作者出现在他的作品的旁边,就像一个演讲者伴随着幻灯片或纪录片进行讲解一样。

”[1]此外,作者在小说的自序中也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质问:“一个问题是:如果它们确实是‘韩少功’所写,那我现在就可能是另外一个人,如果我眼下坚持自己的姓名权,那么这一部分则似乎来自他人笔下。

”[2]他既对于自己的叙述者身份表示质疑,但又通过小说为我们制造了这样一个真实的马桥,所以从这种模糊又真实的视角之中去讲述一个村庄的故事,具有较大的还原价值。

乡土中国的一个缩影——论韩少功的“马桥世界”

乡土中国的一个缩影——论韩少功的“马桥世界”

An Epitome of Rural China: HAN Shao-gong's "
Maqiao World"
作者: 阎雪
作者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2
出版物刊名: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3-66页
主题词: “马桥世界” 民间社会 人生哲学 生存智慧 审美意义 “藏污纳垢”性
摘要:《马桥词典》用词典的形式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用生动、鲜活的方言口语营造出一个遗世独立、魅力十足的“马桥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乡村特有的生活规范和法则;有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朴素的乡土人情和神秘、奇特的民俗民风;有民间社会固有的保守、愚昧、落后、贫穷和等级观念;也有顽固的传统文化,心理和集体无意识,还有他们独立自信的民间精神。

这个具有原生态色彩的“马桥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乡土中国的缩影,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马桥”,看到了世界的中国。

《马桥词典》分析

《马桥词典》分析


“肯”是情态动词,表示意愿, 许可。马桥人用它不仅用来描述 人,描述动物,也可以用来描述 其他天下万物。认为“一切都是 有意志的”。
楚文化的神秘心理化为一股神奇的力量, 主宰着马桥人的情感、思维乃至生存和 命运。马桥人只能像牲畜一样被关在楚 文化造就的栅栏里。
迷信的文化心理
梦婆
1.死了儿子的精神病患者 2.能够预测未来 3.不被怀疑。即使未预测准只能怪自己没理解真意 在马桥人看来::那些远离知识和理智的人 (小孩、女人、精神病人等)虽是可怜的弱者, 但在一些紧要关头, 他们突然就会成为最接 近真理的人、最可信赖和依靠的人。

马桥人对味道的表达几乎酸甜苦辣咸香都 用一个“甜”字来表示。不是因为马桥人 味觉迟钝, 而是他们所吃食物少而单调, 很少能够品尝到美味。 “青黄不接的时候, 家家的锅里都是 水多而粮少”。

18岁之前是所谓的“贵生” 36岁是“满生” 过了36岁就是“贱生”, 即要 受尽人生的苦难和生存的煎 熬
尊崇古风、遵守 古训是马桥人的 生活习俗和生存 法则
在马桥人眼里, “科学”是一个令人厌恶 的字眼, 因为科学的目的是为了省时、省 力, 跟“懒惰”几乎就是同义语。
对待新生事物, 马桥人天生有 一种恐惧感
晕街
“晕街”是一种与晕船症状相仿的病, 只在城市里发生,伴有面色发青、耳目 昏花、食欲不振、失眠多梦、乏力、气 虚、胸闷、发烧、脉乱、呕泻等。
马桥人的“话份”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 的“话语权”。“话份”的不同意味着 说话的分量与对人的影响大不一样。因 此, “话份”就是身份与地位的具体化。 处于“话份”权威地位的人就是这里的 精神领袖, 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话份” 权威的话不仅被无条件接受, 而且还常常 被人模仿和引用。 在这里, 起决定作用的自然是话语霸权。 马桥人的“话份”权威又明确地同政治 权力结合在一起。

结合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分析格式之美

结合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分析格式之美

结合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分析格式之美
韩少功的《马桥词典》是一部以词典形式写成的小说,通过收录马桥镇(一个虚构的湖南村庄)的115个词条,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

这部作品的结构独特,以看似松散的散文形式串联全篇,却紧密地描绘了人物的命运。

首先,《马桥词典》采用了非传统的叙事方式。

它采用了词典的形式,每个词条都可以独立成章,这使得小说的叙事结构更加灵活。

每个词条下的故事、人物和情境都各具特色,但同时又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乡村世界。

这种结构使得读者可以自由选择阅读的顺序和深度,从而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

其次,其极具真实性和情感性。

每个词条都记录了马桥镇的生活细节,无论是人、事、物,都显得栩栩如生。

通过这些细节,展示了乡村生活的真实面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书中的人物共同生活。

同时,每个词条背后都隐藏着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反映了乡村人民的喜怒哀乐。

最后,韩少功运用简洁、质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的风景、人物和生活。

每个词条的语言都各具特色,既有民间语言的生动,也有书面语言的优雅,这种语言的多样性使得整部小说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马桥词典》的格式之美在于其灵活的结构、真实性和情感性以及语言的多样性。

这种格式之美不仅使得整部小说更加生动有趣,也使得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了更丰富的体验和理解。

从《马桥词典》到《山南水北》——90年代以来韩少功的文学世界的开题报告

从《马桥词典》到《山南水北》——90年代以来韩少功的文学世界的开题报告

从《马桥词典》到《山南水北》——90年代以来韩
少功的文学世界的开题报告
韩少功是一位备受赞誉的中国当代作家,他的作品代表了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变革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从《马桥词典》到《山南水北》
这一时期内,韩少功的文学世界的转变和发展。

《马桥词典》是韩少功的代表性作品,于1988年出版。

这部小说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通过一个电影编剧的眼睛,揭示了中国当时
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

这部小说反映了韩少功关注现实生活的态度,
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

1990年,韩少功出版了自传体小说《逆流而上》,这部作品强调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现代化
进程的思考。

1993年,韩少功发表了《山南水北》,这部小说描绘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现象和群众心态,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部小说不仅风格独特、情节曲折,还表现了韩少功特有的人性关怀和文化背景。

随着时间和作品的推出,韩少功日益走向成熟和深化。

他的作品总
是紧密地与中国的现实紧密符合,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这使他成为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因此,从《马桥词典》到《山南水北》这一时期内,韩少功的文学
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从对现实的观察,到对自身命运的反思,再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展现了他一个作家对于社会和人性的
深刻探索。

这也让我们看到,韩少功的作品对于中国文学史的贡献是不
可磨灭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题目论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以《马桥词典》为例论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以《马桥词典》为例汉语言文学【摘要】:《马桥词典》是从展示方言的角度,以编辑词条的形式,以给马桥集体立传的形式描述一个虚构的乡村,在韩少功的笔下,乡村世界以碎片化的形式凸显了乡村的沉重,落后,愚昧,封闭。

在这个大集体中,人们用几乎用不受污染的观念活着,是狭隘的,同时也是自由活泼的,展现出自己生命的独特个性。

本文第一章首先从物质层面论述了在贫困生活条件下人们的人格裂变,第二章从精神角度论述了封建思想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第三章从巫术文化背景下讨论了其文化的神秘性色彩,第四章从性格层面讨论了马桥人的体性格,第五章从思想文化方面论述了马桥人面对新旧文化时的复杂心理状态。

【关键词】乡村世界人格裂变神秘性群体性格The rural world in the ShaogongHan novel【Abstract】The"Maqiao dictionary" is from the show dialect perspective, to edit the entry form, to give the Maqiao collective biography described in the form of a fictional country, under Han Shaogong's pen, the rural world in the form of fragmentation highlighted the country's heavy, backward, ignorant, closed. In this large group of people alive, almost without pollution concept, is narrow, but also free and lively, show the unique personality of his life. In the first chapter, from the material level in the poor living conditions of people's personality fission,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feudal thought on people's ideas and concepts from the spiritual perspective;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mysterious color of their culture from the witchcraft culture background,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Maqiao collective character from the character level,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mplex psychological state, who face new culture from the aspect of thought and culture.【Key Words】The rural world Personality fission mysterious Group character目录绪论 (4)第一章贫乏物质生存状态下的人格裂变 (4)第二章相对封闭生存空间下原生态道德观念 (5)第一节封建等级观念和男尊女卑 (6)第二节未被污染的原始淳朴道德观念 (7)第三章巫术文化背景下的神秘主义色彩 (8)第四章群居生活背景下形成的乡村强势的群体性格 (10)第五章新旧文化交融后导致的价值体系的碰撞 (11)总结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绪论韩少功,中国当代作家,195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

从1974年起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并发表短篇小说《月兰》,并在文坛崭露头角。

1984年他的《文学的“根”》被看做是寻根学潮的“宣言”,旨在反思历史,探索民族文化心理,以“现代意识”来重新观照“传统”,寻找民族文化精神的“本原’。

从1972年学习创作开始,韩少功就把小说创作的落脚点放在了乡村。

“他在小说《回声》中曾经借路大为之口说出了一个颇有寓意的奇思异想:他仿佛觉得山乡那些重重迭迭的山岭中埋藏着一个民族的痛苦、不屈、欢快和希望。

而韩少功的小说正像从这些山岭中捡拾一片片岩石叩打着,努力查访着冻结于其中的种种秘密”①。

《马桥词典》②集录了湖南汨罗县“马桥”人日常用词,共一百一十五个词条。

它以这些碎片化的词条为引子,讲述了关于马桥这个集体的故事。

他没有采取传统的创作手法,而是巧妙地糅合了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思想随笔、经典小说等诸种写作方式,以词典的形式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使读者领略到每个词语和词条后面的历史、贫困、奋斗和文明,看到了中国的“马桥”、世界的中国。

《马桥词典》与普遍主义的、本质主义的宏大叙事拉开距离,它是反总体论,反宏大叙事,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南内地极其真实的乡村图画,在那个偏僻、落后、穷困,和相对封闭自足的乡村里,马桥人按各自的人生轨迹艰难地活着,演绎着他们可能不被任何人注意的历史。

它是一堆语言的、臆想的、人物的、历史的、文化的碎片,它是无中心的、开放化的。

其实,这一点在《马桥词典》中已有韩少功的夫子自道:“一个人常常处在两个、三个、四个乃至更多更多的因果线索交叉之中,每一线索之外还有大量其他的物事和物相呈现,成为了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生存状态,文化,民俗观念等方面来具体阐释马桥的自然和社会中显现的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征。

第一章贫乏物质生存状态下的人格裂变《马桥词典》中所处的时代在文革前后,社会大生产时代,经济条件落后,人们的生活目标是为了活下去。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轻盈,梦幻、唯美像一幅水粉画。

而韩少功笔下的乡村世界带给人一种沉重感,历史画面感,像一幅深沉的水墨画。

韩少功从城市回归乡村,开始了乡村生活。

套用林语堂先生的话“两脚踏城乡文化,一心写自然文章”,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隐士。

通过《马桥词典》,我们可以看见马桥人物质生活的匮乏。

在马桥,没有同宗、①韩少功《马桥词典》作家出版社2009-04版②引自《世界乡土文学六要素论》杨瑞仁吉林大学学报第28卷第2期2007年3月同族或同胞一类的说法。

他们把同胞兄弟叫做“同锅兄弟”,真正的一家人是以在一个锅里吃食为准的。

这对重人伦的中国人而言颇反常理,可以看出,马桥人对血缘的重视比不上他们对锅,即吃的重视。

这对重人伦的中国人而言颇违反常理,我们可以得知他们生活的艰难。

马桥缺粮,“吃浆”(意为吃稀粥)便成为马桥人生活中一个常用的词。

因为一点“浆”,马桥还上演了一场人间悲剧:因为过度饥饿,本仁不知不觉中将属于全家人的“浆”吃掉了,由于承受不住良心的拷问,本仁只好远走他乡,抛妻别子,一直到十几年之后才重回故乡。

人们在干活时,除了谈女人就是谈“吃”。

说到“吃”字,总是用最强度的发音,用上古的qia(恰)音,而不用中古的中(契),不用近代以来的chi.这个qia作去声,以奔放浩大的开口音节,配上斩决干脆的去声调,最能表现言者的激情。

在《老表》中,韩少功这样写道:“吃包子馒头油饼油糕面条米粉糍粑,当然还有饭,就是米饭。

我们谈得津津有味,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也不厌其旧,常谈常新常谈常乐,一直谈得手舞足蹈,面生红光,振振有辞,一个个字都在充盈的口水里浸泡得温淡淡的,才被舌头恶狠狠弹出口外,在阳光下爆炸得余音袅袅。

”用胃来回忆以往。

生活的艰难迫使他们要与生理本能抗衡,这是何等残忍!马桥人对死有自己的看法,将人生分为“贵生”(18岁前死亡)、“满生”(36岁前)、“贱生”(36岁后)三种状态。

因此,被埋藏了三十几年的炸弹炸死的雄狮是“贵生”,在人们看来他的死不是痛苦,而是一种幸福。

在《马桥词典》中,韩少功描写了很多人的死:尸首分离,惨不忍睹的兆青;死时口袋里仅存三颗蚕豆的万玉;因为偷了队里的一块肉喝黄藤水而死的仲琪等等。

由此可见,对马桥人而言,生活只不过是一个不得不忍受的苦难历程。

他们生活中的种种,早己不是享受生命的诗意场景,而是与生活的一场抗争③。

阅读《马桥词典》,我们可以看见马桥人生活的各种艰辛与困苦,人们挣扎在基本生存的物质线上,远离城市,远离政治,成为历史存在的边缘区。

这是他们人格的发生裂变的原因。

正常健康的人格应该是个人有价值,有尊严,有名誉。

但是在马桥,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贫苦人民,整日为吃愁眉苦脸,甚至丢弃自己的家庭远走他乡,亦或是失去尊严和生命。

《马桥词典》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鲜活的人生图画。

在那个偏僻、穷贫、落后却不愚昧和麻木的小村里,马桥人按各自的人生轨迹艰难地活着,在一种相对封闭自足的处境中演绎着他们可能不被任何人注意的历史。

他们的生活实在太过平凡而普通,然而透过这普通的生活,我们却能真切地感受到马桥人活着的艰难。

生活早已不能“诗意的栖居”。

第二章相对封闭生存空间下形成的原生态道德观念③引自《论福克纳和韩少功的坚守和反思》雎晶晶P17著名生态文学研究者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教授有一种说法:“‘环境’是一个人类中心的和二元论的术语。

它意味着我们人类位于中心,所有非人的物质环绕在我们四周,构成我们的环境。

与之相对,‘生态’则意味着相互依存的共同体、整体化的系统和系统内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

”④因此“生态”一语,决不是静态的描摹自然或图解自然与人的哲理。

它显示的是一种动态的生态思想、生态观念和生态视角。

韩少功将自己的身心融入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在《马桥词典》中人们的原生态思想道德就表现在它是是原始天然的,他们各自按照所在种族的规定以及自古形成的思想观念来思考生活,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自古以来大都保持着自己的独特的个性。

第一节男尊女卑和封建等级观念《马桥词典》中的语言记叙了马桥人的方言,其中透露了儒家文化对马桥人思想的强大影响,透视着封建等级观念和男尊女卑的思想,表现出韩少功对儒家传统文化的批判。

在马桥我们看到,女人没有话份。

所谓话份,接近于我们近代所说的“话语权”。

“话份”的不同就意味着说话的分量与对人的影响不一样,所以,话份就是身份与地位的具体化。

拥有话份所谓人就成了精神领袖,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

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自然是话语霸权,马桥人的话份权威又明显的同政治结合在一起。

在文中,作者唯一提到的一个女人当了一个官的人就是“万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