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确山第二高级中学高二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物质循环》(1)(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1: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学设计1: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以碳循环为例,阐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讨论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渗透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观点。

2、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解决办法:以碳循环为例,通过构建模型和习题训练,让学生充分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及突破的办法: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突破的办法:通过碳循环模型的分析和列表比较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确能量的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探讨多媒体显示蔬菜大棚,提出问题:1.某密闭蔬菜大棚内有白菜、菜青虫等生物,密闭蔬菜大棚是不是一个生态系统?为什么?2、如向此密闭蔬菜大棚注入一定量的CO2,C原子在此生态系统各成分是怎么转移的?并画出它转移的图解。

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展示图解情景设疑启发学生思维引入课题碳循环物质循环物质循环能量的流动的关系一、碳循环1、投影碳循环的模式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讨论如下问题:(1)、碳在自然界以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大气中以形式存在。

(2)、自然界的碳元素以的形式,被生产者利用,通过作用或作用储存在生产者体内的中,进入生物群落。

(3)、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以的形式,沿着往下传递;也可以流向分解者。

有机物中的碳可以通过、和三种方式以形式返回到大气中。

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是循环的形式是。

老师评价,总结碳循环过程课堂训练见学案2思考与讨论以下问题2.1、(阅读书P101页)根据碳循环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危害及解决的措施2.2、解决的温室效应你打算怎么做?每组至少写3条具体的措施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阅读书P101页,完成以下问题(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物质指的是,物质循环范围,物质循环特点是。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

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一、教材及学习任务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普通课程标准(人教版)必修三板块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

它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第二大功能,着重解释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之间的循环利用。

主要是以碳循环为例揭示生态系统中物质的相转化。

教材中知识点突出,设置合理,更有图文并茂的解释,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降低了难度。

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掌握并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物质的利用方式,通过物质的流通方式归纳出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特点和意义,并能够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学习对象的分析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物质的概念,高二同学已经学习过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而且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实践生活联系的十分的紧密,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也很多,所以有了知识基础和实践基础,学习这节课的难度就降到最低。

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学生探讨,老师引导的方式进行。

三、三维目标的确立【知识目标】(1)理解物质循环的概念(2)识记并理解碳循环的过程(3)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联系【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并应用碳循环的过程,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2)理解物质循环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3)体会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培养学生整体性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温室效应的讨论,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碳循环的过程教学难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五、学习目标研究分析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探讨温室效应的改善策略六、学习思路设计本节课以教材中的“问题探讨”为课堂导入,提出“为什么地球上的元素和物质历经这么多年还依然没有消耗殆尽呢?”,以此引起学生们的讨论,进而提出物质循环的概念。

紧接着以碳循环为例,组织学生讨论,并分析“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被利用的过程。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此来推导归纳出物质循环的规律。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方法与过程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学以致用,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学习,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二、教法导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感受物质循环的存在。

基于已学的知识,学生并不难理解“碳循环”的内容,但教师应把握:(1)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3)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4)通过碳循环的实例,提示学生注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三、学法建议首先理解好物质循环的概念,以及其循环的形式、途径,搜集些相关的资料,分析物质循环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

四、名师课堂(一)名师说课(1)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3)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4)通过碳循环的实例,提示学生注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温室效应”是近年来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学生并不陌生,而且切身感受到了温室效应的存在。

对温室效应形成原因的讨论,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在讨论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精品教案导入:以教材中的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讨论教材中的讨论题。

碳循环教师讲解:煤炭、石油等是人类从事现代工业活动的物质资源,而非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资源;煤炭、石油等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消耗它们所需的时间却要短得多。

事实上,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

呈现碳循环模式图,学生阅读材料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什么?3.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生态系统?4.物质循环的范围是什么?5.物质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6.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物质循环的形式是什么?7.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何种形式传递?8.连通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生态类群是什么?9.产生CO2的途径有哪些?10.什么叫温室效应?11.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有哪些?12.温室效应会导致什么后果?13.如何减轻温室效应?14.物质循环有何特点?讲解1.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学 生 思 考 并 培养学生归 总 结 物 质 循 纳总结的能 环的特点。 力。
活动 5:比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
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那
么二者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阅读课本 P103,完
成导学案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师生集体订
第2 页
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五、评价设计
目标一评价: 通过小组代表的成果展示及解说情况评价小组合作探究学
习情况,通过抢答情况评价学生掌握碳循环知识的程度;
课堂提问结合典型例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循环的概念及其特
点的掌握情况。
目标二评价:通过学生能否正确填写“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表
格进行课堂评价。
目标三评价:通过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针对温室效应的危害能否提出
根 据 已 学 知 通过构建碳
识,构建碳循 循环模型,
环模型,完成 加深对碳循
导 学 案 活 动 环知识的理
3
解。
物质 循环
活动 4:归纳物质循环的概念
屏幕展示问题,通过问题分析,引导学生从“物质”、
“循环范围”两方面归纳出物质循环的概念,并分析
物质循环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
C、 H、 O、N 等元素
②碳在生物体的存在形式
通 过观 看 碳
③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的途径
循 环 的 模 式 培养学生自
④碳在生物体之间的传递途径
图 , 归 纳 总 主分析问题
⑤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
结,完成导学 的能力。
活动 3:根据已学碳循环的知识,学生自主构建碳循
案活动 2
环的模型,小组讨论结果,由小组代表进行交流。
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进行评价。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时进行点拨。 力。
①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
②碳在生物体的存在形式
通 过观 看 碳
③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的途径
循 环 的 模 式 培养学生自
④碳在生物体之间的传递途径
图 , 归 纳 总 主分析问题
⑤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
结,完学生自主构建碳循
.
学 生 分 析 碳 达成本节课 循 环被 打 破 的 情 感 目 的原因,通过 标,培养学 观 看 视 频 理 生的环保意 解 温 室 效 应 识,倡导学 的 成 因 、 危 生进行低碳 害,并探讨温 生活。 室 效应 的 措 施。
精品文档
下面通过观看一段视频来学习一下温室效应的成
因、危害,并分析解决的措施。
培养学生阅
正答案。
学 生 阅 读 课 读、总结、
本 P103,完 归纳、比较
能量流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成 导 学 案 中 的能力,理
动 与 物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往复全球性 的活动 5
解能量流动
质循环 的关系
范围 联系
生态系统的营养级
生物圈
同时进行,彼此依存,不可分割。
与物质循环 的关系
能量的固定、 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
的合成和分解。
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
动力。
温室 效应
活动 6:感知温室效应的危害 自然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 的速率和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而把碳释放 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碳 循环的平衡被打破,对照碳循环的模式图,分析哪些 活动可能造成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碳循环的平衡被 打破后会出现什么后果?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篇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篇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选3篇(一)教案标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2. 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准备:1. 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和实例图片;2. PPT和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如何循环利用的吗?为什么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对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呢?”探究:2. 使用PPT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解释生物体的营养需要如何满足,以及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能量和有机物如何从一个生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生物体。

3.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图片,详细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如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4. 进一步讲解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探讨物质循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原因,以及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拓展:5. 提出问题并分组讨论。

例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能够参与到物质循环的保护中去?”鼓励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减少化学品的使用等。

小结:6. 通过简短的小结,强调物质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自主查询并了解某一种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2. 布置作文题目:“我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开始,保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方案。

教学提示:1. 引导学生将生物体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区分。

2. 强调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持续运转的重要基础,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息息相关。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选3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及其重要性;2.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对稳定性的影响;3.掌握什么是生态平衡及其维持机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5章第3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碳循环的过程、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其中教学重点是碳循环的过程,教学难点是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在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物质运行的角度来探讨生态系统的功能。

由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所以本节课对于充分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建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是在碳循环的过程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学生对这块内容可能比较难掌握,根据这一情况,对与这部分内容,可以多通过练习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探究性实验的设计是学生的一个弱点,也是学生难掌握的地方,通过案例分析加以指导,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总结出实验设计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力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碳循环的过程【难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时间安排2课时七.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等。

八.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那么大家回忆一下:问题串: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2.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在哪里?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什么?4.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什么?5.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师:大家对能量流动的内容掌握得很好。

同学们在学习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否发现,能量的流动是需要以物质为载体的?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变化又是怎样的?物质变化与能量流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3一、教学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四、课时安排1五、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循环利用。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碳循环〖学生活动〗阅读P100第二段到P101完〖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单质与化合物;有机物与无机物。

2.略。

〖板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旁栏思考题〗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能起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

〖探究〗有条件学生回家探究。

〖小结〗略。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1.(1)√;(2)╳。

2.A。

3.B。

4.是。

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拓展题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

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3

人教课标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3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碳循环的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学生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以及对自己所持有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请大家回忆如下问题:1.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2.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什么?3.输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什么?4.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什么?5.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板书]: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板书]:一、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学生阅读]:P101第二自然段。

[学生讨论]:1.什么叫“物质循环”?2.这里的物质指什么?3.循环过程是怎样的?4.循环的范围有多大?[师生归纳]:1.概念:P101(略)。

2.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3.过程:4.范围:全球性。

[教师强调]:这里的物质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而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循环指的是这些物质(元素)的往返运动。

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所以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板书]:二、碳循环[学生阅读]:P101“图5-11碳循环模式图”[学生练习]:回答下列问题:1、上图是“碳循环”模式图,大写字母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小写字母表示生理过程或行为。

请在上图的相应位置把图补充完整。

2、无机环境中C的存在形式:3、生物群落中C的存在形式:4、C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以形式循环。

5、C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形式。

6、C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的渠道:。

7、无机环境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以C02的形式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8、如果大量砍伐森林,对生物圈中的碳循环有什么影响?9、如何保持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请谈谈你的想法。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物必修3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设计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下而我们以碳循环为例,了解一下物质循环的过程。

观察课本上“碳循环模式图”,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何种形式存在?在生物体内主要以何种形式存在?(C02、碳酸盐;有机物)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3.碳通过哪些途径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4.碳在生物群落内部通过什么渠道进行传递?(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且循环的范围具有全球性。

现在我们尝试用模式图的形式把碳循环的过程表达一下。

(板图)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碳循环主要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大,在生物群落中主要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大,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从生物群落返回到无机环境是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的途径。

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不是间一的物质移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的驱动。

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氮循环的过程(教师讲解、板图)在生态系统中,其它物质的循环过程和碳循环类似,长期以来,各种物质循环都是保持稳定的,所以地球上各种物质的含量基本稳定,但是工业发展以来,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其中的碳在短时间内释放出来,这样二氧化碳来不及转化,打破了生物圈的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形成危及整个生物圈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还和近代人类对森林的大量采伐有关,森林在维持生物圈的碳循环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现在人们开展大力植树造林活动,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还应从根本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现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我们都已经学习过了,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让我们用表格总结一下。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1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1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教学目标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四、课时安排1五、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循环利用。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碳循环〖学生活动〗阅读P100第二段到P101完〖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单质与化合物;有机物与无机物。

2.略。

〖板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旁栏思考题〗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大力植树造林后,这些植物能大量吸收已有的二氧化碳,因而能起一定的缓解作用。

但更应该控制源头──温室气体的排放。

〖探究〗有条件学生回家探究。

〖作业〗练习一二。

〖提示〗基础题1.(1)√;(2)╳。

2.A。

3.B。

4.是。

因为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无机环境的总和,通过物质循环构成一个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

拓展题农田是人工生态系统,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使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满足人类的需要为目的的。

农田土壤中氮的含量往往不足以使作物高产,加之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自农田生态系统输出,其中的氮元素并不能都归还土壤,所以需要施加氮肥。

这与物质循环并不矛盾。

最新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人教大纲版

最新高二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人教大纲版

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2)碳循环的过程(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2.能力目标:(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学生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以及对自己所持有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二、重点•实施方案1.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2.落实方案(1)复习巩固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明确碳循环过程中碳的不同载体及碳的转化者和传递者等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2)利用投影片具体说明碳在各环节的具体变化过程及其传递过程。

(3)利用题例,分析巩固碳循环过程的知识结构。

三、难点•突破策略1.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2.突破策略(1)复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呼吸作用”,使学生理解能量的固定和释放的具体过程。

(2)复习“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关系?,进一步说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3)通过对生态系统的概念、成分、结构的综合性分析,总结性强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四、教具准备投影片:①光合作用示意图②呼吸作用示意图③文字图解碳循环示意图④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关系示意图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生态系统的能量源头是什么?2.输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3.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什么?4.简述能量流动的特点。

[引言]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是由地球提供的。

地球为什么能为生物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物质呢?比如,生物在不停的呼吸过程中,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氧,为什么我们并未感到大气中的氧不断减少呢?原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物质是不断地循环的。

提问: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回答概念)提问:概念中的物质是指什么?(回答: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化学元素。

教师补充说明,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物质循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生物 5.3生态系统物质循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2课时)【知识梳理】习题巩固提高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典型例题】11、分析下面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B.人体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BC.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B所处的营养级12、右上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C.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 D.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13.(2014江苏卷)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14.(2011年福建卷4. )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下图表示的是()选项表示内容甲乙丙15.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16、下图是某一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及碳循环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1中的食物链为:.图3中的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 ___(2)图2能量金字塔中各营养级对应于图1的名称:①;③;如果大量捕杀丙,则甲的数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过程是。

(3)甲种群在c点处的年龄组成类型是,a~b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有:①;②。

(4)若图3中的生产者有5000kg,按能量流动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可A 碳元素的流向消费者CO2库生产者B 内环境成分的关系血浆淋巴组织液C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下丘脑甲状腺垂体甲乙丙能增重k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山二高年级学科共案
时间:星期:
主备人:赵文梅使用人:
【教学主题】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第1课时)
【知识梳理】【学点一】碳循环
1、图解:
(1)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__。

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_______________。

(2)碳循环的形式:_________。

(3)循环过程:①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________作用或________作用。

②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③碳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通过________或________传递。

(4)环境问题:____________效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解决措施:减少__________燃烧、开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别提醒】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2、概念:组成生物体的等基本元素,在和之间往返循环利用的过程,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⑴这里的“物质”指的是组成生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

⑵循环途径:这里的“循环”是指在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之间往返循环。

⑶循环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 生物圈
3、特点:具有________性,_________利用。

观察下面几个碳循环示意图,你能判断出A、B、C、D分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什么成分吗?三角形图:A:、B:、C:、D:
方形图: A:、B:、C:、D:
圆形图: A:、B:、C:、D:
【学点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二者______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物质作为_____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____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_____和______之间循环往返。

3、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的比较表:
这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难分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的过程.
〖学点1.2学习情况检测〗
1、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占陆地面积的一部分,可是在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这种现象说明了()
A.考察队将DDT带到南极 B.DDT是挥发性物质C.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D.含有DDT动物的迁移
2、下列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循环流动的范围、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分别是()
A.森林、化合物 B.草原、化学元素
C.海洋、化合物 D.生物圈、化学元素
3、生物群落中的碳以CO2的形式返回大气中的途径是()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
C.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 D.石油和煤炭的燃烧作用
4. 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起始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②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与散失等过程;
③以食物链(网)为传递渠道;
④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总是同时进行不可分割的;
⑤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典型例题】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发生在()
A.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 B不同生物群落之间
B.C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 D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2、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命世界和无机自然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
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 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分解者
3、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最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B.叶绿体和线粒体
C.核糖体和叶绿体 D.核糖体和高尔基体
4、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及其沿着食物链传递的主要形式分别为()A.二氧化碳有机物 B.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C.有机物有机物 D.有机物二氧化碳
5、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
A.带有全球性 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D.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
6、在生态系统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是()
①呼吸作用②光合作用③化能合成作用④蒸腾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
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
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
C.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
D.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利用
8、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9、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是()
A.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C.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D.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10、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丁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下图能正确表示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关系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