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关系ppt.
②阶级构成不同
新民主主义社会 存在着剥削阶级 ——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资产阶级作为一个 阶级已经不存在
②阶级构成不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 们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但不 搞两极分化,我们在制定和 执行政策时注意到了这一点。 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 算失败了。会不会产生新的 资产阶级?个别资产阶级分 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 一个资产阶级。”
小结
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民主主义 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区别——六个不同 不同
①社会性质 ②阶级构成 ③政党制度 ④经济构成 ⑤社会主要矛盾 ⑥生产社会化程度
①社会性质不同
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向社会主义发 展的过渡性的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 一个发展阶段
·联系(二)、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发展
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经济结构中,二者都允许资本 主义存在和发展。但后者是对前者 的深化和发展。
·联系(三)、允许非工农阶级、阶层参政议政
建国前毛泽东设想新民主主义政治是以无产 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 的联合政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新时期中共领导的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得到恢复,各民主党 派、全国工商联及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广泛 参政议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
关系
小组成员分工
定义
目 录
联系 区别 总结
·何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1949年10月—1956年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 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
·何时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何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自·何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总之,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个 转变的实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 义社会,为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
展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1
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 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
2
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 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3 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1956年,中国完成了对农业、手 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标志着中国从新民主主 义社会正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从此,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制 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的经济、政 治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 大的成就,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极大的 提升。同时,中国也实行了一系列的社会 改革措施,如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等,这些措施的实施, 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 主义的转变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目录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 社会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 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 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中国近代史重要会议的时间及详细内容
中国近代史重要会议宏观时间把握: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国民革命(1919~1927)→土地革命(1927~1937)→抗战(1937~1945)→解放战争(1945~1949);二、过渡时期(1953~1956);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2050)重要会议:中共一大——党初步提出统一战线方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中共二大——《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中共三大——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中共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对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加以概括中共七大——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全面概括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国家中共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中共八大提出的国内主要矛盾——人们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的矛盾中共八大——董必武——健全法律制度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首次提出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中共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6月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党“六大”——莫斯科八七会议——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八七会议——枪杆子出政权八七会议——汉口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为过渡时期总任务第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6方面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第一次会议——第一次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遵义会议——结束王明左倾遵义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党中央领导是正确的1947年——毛泽东提出十大军事原则1950年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6年毛泽东提出文化工作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42年延安整风——反对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中共重要会议:1.中共的诞生(一大)时间:1921.7.23地点:上海内容:①确立党的名称。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综述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综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历史,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就是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问题。
1949年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下,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并存和发展。
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个体私有制了。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使资本主义15年绝种。
经过近30年的曲折,从1979年起,由允许个体经营到允许雇工;由承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到明确肯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如何认识和评估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一直是建国后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过渡时期总路线:八十年代的讨论热点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的论断是:“这个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1985年,邓小平在谈到历史经验时说:“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1953年提出要建立使资本主义绝种的社会主义进行反思。
1987年中共十三大,赵紫阳在向大会作的政治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时成了史学界讨论的热点。
这个讨论引起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注意。
1990年《党的文献》第6期发表了一篇施肇域的著名文章:《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状况概述》,文中列举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一是龚育之1987年1 1月在汕头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刊登在《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称总路线“既是水到渠成,又有重要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与联系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秘书长李力安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时间上是一种递进关系,是紧密连结的两种社会形态。
乍看起来,二者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比如在指导思想上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国体上都是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所有制上好像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这种形式上的近似,可能是造成一些同志把二者等同或混淆起来的原因。
如果真是如此,随之而来的问题,就不只是对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如何评价的问题了,而且就可能有人会问在中国是否有必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一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一个世纪以来几代中国人在经历了无数次挫折与失败之后,所选择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创举。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哪里去?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般论述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落后状况,中国在革命胜利后的相当时期内似乎不可能具备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是早就明确的。
这种构想,在毛泽东的5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6、5新民主主义论6、5论联合政府6等文献中,在1947年的/十二月会议0、在1948年的/九月会议0、在七届二中全会,以及建国初期的一系列会议和领导人的讲话中,有充分的体现。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由二十世纪的历史条件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条件所决定,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既不可能是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可能是更高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只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同样,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胜利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必然要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过渡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比较
阅读材料:
①两种性质不同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参见表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本质区别。
表1: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本质区别。
②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参见表2。
③在上述三个不同时期,在政体上都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不过,由于在这三个不同时期,“人民”概念具有不同的内容,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不同的性质与任务,因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参见表3。
表3:中国共产党对政权组织形式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1.相同点——两者在政治上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人民当家作主;在经济上都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运行机制都应该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私有制几乎绝迹,这是不同点。
);在思想文化上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都要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不同点(1)社会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渡性的社会,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一个发展阶段,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2)阶级构成不同:新民主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剥削阶级——资产阶级,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不存在剥削阶级,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存在。
(3)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不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产阶级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战友。
(4)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不同: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人民民主专政是要镇压敌对阶级,保护国家完成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民主专政则主要是对敌对分子、破坏分子的专政,主要任务也变为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
(5)经济构成不同:经济上虽然都是多种经济充分并存,但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只是占主导地位,还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已经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其地位和作用大大提高了。
(6)生产社会化程度不同: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比较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比较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1919年5月至1927年7月),北洋军阀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共“二大”指出,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感谢观看
班级:制冷141班 制作人:毛沪磊 演讲人:朱洪涛
成果:“一五”计划时期,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 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 本确定。
一 五 计划
中国第一部宪法
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中国共产党领 导下,在一九四九年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 僚资本主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因而结束了长时期被 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民主制度,也就是新民主主 义制度,保证我国能够通过和平的道路消灭剥削和贫困, 建成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社会主义社会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 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完成对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人 民在过去几年内已经胜利地进行了改革土地制度、抗美援 朝、镇压反革命分子、恢复国民经济等大规模的斗争,这 就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准 备了必要的条件。
伟大意义
国内意义: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100多年来被 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 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是中国近代史结 束的标志。
国际意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 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一五计划‘’
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 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 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 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中国现代史线索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底—现在) 开始: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指导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 平理论(中共十二大形成) 方针: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三大提出) 统一工作:“一国两制”,港澳回归。海峡两岸的 交流与发展。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
开始: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结束: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 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重大事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 (2)抗美援朝(1950年—1953年) (3)土地改革(1950—1952年) (4)“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底) (5)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 (6)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国防工作:人民海军、空军的发展及导弹部队的建立。 民族工作:民族区域自治。 外交工作: [方针]:独立自主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大事]: 建国后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971年10月25日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年中日建交; 2001年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及相 关会议。
中国现代史发展线索 (1949年——现在)
开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社会性质: :(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现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分期: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底) (2)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底—1966年夏)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夏—1976年10月)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底—现在)
新民主主义时期和社会主义初期不同点
看看教授的 想法吧~
虽然两个时期 的目标一致、 历史使命相同 但不能说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是新民主主义 时期的回归。
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都是为了把中国建设成较发 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做物质准备, 其性质都是过渡性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新民主主 义社会被否定后建立起来的僵化 社会主义模式的再次否定是新民 主主义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 乎逻辑的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在完成新 民主主义社会由于时间过短未完 成的任务。
新民主主义时期和社会主 义初期的不同
孙瑞麒 1604
新民主主义时期是从1919年五 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 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 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 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 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 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新民主 主义时期在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时 结束。
6生产社会化程度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初期
低
高
经过短暂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存在资 产阶级? 否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公有制是不 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不是
谢谢!
新民主主义时期和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有6 点区别!
1、社会性质 2、阶级构成 3、政党制度 4、经济构成 5、社会主要矛盾 6、生产社会化程度
1社会主义性质不同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初期
从半殖民半封建 社会向社会主义 发展的过渡性社 会。
社会主义社会中 的一个发展阶段。
2阶级构成不同
新民主主义社会 存在着资产剥削 阶级——资产阶 级 社会主义初期 资产阶级作为一 个阶级已经不存 在
社会主义初期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这篇小文章,划分出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按照时间顺序,共列出了会议,文章和决议。
这些内容,对于考生们理清学习思路、提高复习效率、争取考试高分,相信会有显著的帮助。
一、中共创立时期和国民革命时期(从1921年至1927年),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1921年,上海中共一大。
中共成立。
会议提出要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任务和奋斗目标。
1922年,上海中共二大。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出中国革命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1923年,广州中共三大。
决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1925年,上海中共四大。
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1927年8月7日,武汉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
罢免陈独秀,选举瞿秋白为书记。
毛泽东会上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之后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开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5.12《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分析中国社会的各阶级状况及其在革命中的地位;指出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1927.3《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指出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指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二、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从1927年至1935年),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
1929年12月,福建古田会议即红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
毛泽东就军队管理问题提出重要思想,确定“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
1931年11月,江西瑞金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毛泽东当选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毛泽东被选为三人军事小组成员,开始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会议在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在新中国成 立之初,毛主席 就说过:“我们 要努力发展经济, 由发展新民主主 义经济过渡到社 会主义”
.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 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 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领 导的,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经过这七年,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从此,中 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谢谢观看
.
小组成员:
1400520213 何炳霸 1400520215 蓝云宝 1400520217 林广坤 1400520219 刘庆辉
1400520214 黄伟明 1400520216 李志伟 1400520218 刘俍健 1400520220 罗世军
.
总结
(1)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2) 1953—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把生产 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3)“一五”计划的执行及其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 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规定我国的性质。
恢复和发展被国民党反动统治和长久期战争破坏了的国 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必 要的基础。
.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阶 段
1、没收官僚资本
对官僚资本的没收主要通过两个 环节:一是没收,二是改革。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 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具有 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重性 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过渡性质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主要矛盾从新中国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努力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1952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过渡历史条件简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包括过渡的物质基础、经济条件、政治保证和国际因素。
有相当规模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我国已有相当规模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从1949~1952年底,剥夺了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人民国家所有,采取冻结资产以及管制、征购、代管、征用等措施接收了英美等国在华企业以及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使中国现代化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过渡的经济条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试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说明:试题及答案适用于国开电大专科所有专业学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之大作业。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这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回归呢?
我们应当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重大的区别,它们的主要区别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介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时期,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不发达阶段。
第二,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虽然社会主义经济占据领导地位,但在开始时,私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这种私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是逐步被公有经济取代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一个时期相对下降,但这种主体地位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是不允许动摇的。
第三,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阶级斗争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某种情况下还可能激化,但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生产力的发展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的矛盾。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内容: 内容:
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实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内涵:领导力量、主体;内容;方针;目标。 地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总 纲。概括了奋斗目标及实现基本途径、根本保 证、基本方针、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邓小平
“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 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 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 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 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如果从建国起,用100年的时间把我国建设 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 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三座大山 过渡时期:“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八大: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八届二次:多快好省 1962:阶级斗争为纲 1966文革: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
(二)全面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路线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 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路线不动摇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紧紧抓 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正确处 理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把两者统一起来。 第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维护好 难得的稳定局面。Βιβλιοθήκη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 内容
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 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 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家而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它的简明 概括。
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
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新民主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适用于中国革命的策略,它的根本思想是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民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影响,建立一个政治独立和文化自主的国民国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解放后的必然历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实行社会主义的初级经济制度和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的初级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是以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为基础,逐步改变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建立具有先进生产力的现代化国家。
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人民的一场伟大斗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和铺垫。
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的胜利创造了必要条件。
同时,新民主主义革命还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社会主义的初步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及精神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第一时间提出了进军社会主义的口号。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的一个重要历程,它的成功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从一个极度贫困的国家变为了一个过渡国家。
它是从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化的国家转型。
通过十年的努力,中国成功地建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取得了一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发扬民主,反对特权,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过程中,本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依据中国的具体特点,采取了一系列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策措施,如土地制度改革、合作化运动、国家经济的逐步社会化等,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新中国历史阶段大事
新中国历史阶段大事阶段建国初/新民主主义建设/过渡时期49-5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56---------- 至今巩固恢复49-52 向社会主义过渡52底-5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曲折探索56-66文革/动乱66-76徘徊中前进76-78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78年底-----矛盾人民与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矛盾劳动人民与剥削阶级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或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任务完成反帝反封建遗留任务、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工业化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发展生产力,探索有中国特色即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政治49年新政协-共同纲领;成立新中国解放大陆,剿匪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50-53建有中国特色民主制:人大制度-1954一届人大、54年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4年后中共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正式形成56年八大是正确探索57年政治左倾:反右派斗争扩大化,59年庐山会议,批判右倾;对民主法制践踏:红卫兵、全面夺权、知青下乡、少奇冤案两个凡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小平复出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转折,形成新领导核心;民主法制逐步健全 1、平反冤假错案2、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形成3、97年“十五大”强调“依法治国”,99年正式入宪4、89年和99年颁布《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98年通过《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祖国统一大业—— 80初小平提一国两制和港澳回归经济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恢复国民经济;引导鼓励民族工商业;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一五计划:一重三改58年经济出现左倾: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60年进行调整:巩固充实调整提高、七千人大会经济损失惨重濒临崩溃边缘全面整顿改革:先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乡镇企业、非农产业;80中期国有企改革由让利放权到92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92年小平南巡、十四大明确目标;开放:先引进来,建特区、开发区、开放城市等初步形成对外开放基本格局,90年代又提走出去战略;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时期,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过渡性质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主要矛盾从新中国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努力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1952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过渡历史条件简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条件包括过渡的物质基础、经济条件、政治保证和国际因素。
有相当规模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我国已有相当规模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从1949~1952年底,剥夺了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归人民国家所有,采取冻结资产以及管制、征购、代管、征用等措施接收了英美等国在华企业以及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使中国现代化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过渡的经济条件。
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相同点
二、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的商品化、 联系
社会化、现代化都很低
我们现在的社会生产力同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仍然十分落后,同 志们仍需努力啊!
联系
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程度低
社会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 段
影响因素
落后的农业经济带来 的商品率低 相当长的思想牢笼的 束缚
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联系
新民主主义 社会基本经 济制度
国营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
合作社经济
个体经济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联系
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国有经济
公有制 集体经济
社会主义
经济
(主体)
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
社会初级
和集体成分
阶段基本
经济制度
个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私营经济
(共同发展)
外资经济
联系
一、都由特殊的国情决定。
社会阶段
特殊国情
新民主主义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口多、耕地少、底子 薄、起点低
二、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的商品化、 联系
社会化、现代化都很低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 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 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新民主主义社会)
四、前后交叉的社会主要矛盾 联系
社新 会民
主 主 义
盾产后化长人 之的需的民 间社要物日 的会同质益 矛生落文增Leabharlann 会社 初会 级主 阶义 段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问题的提出在党的十三大的准备过程中,在十三大报告发表以后,理论界广泛地开展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研究和讨论。
新民主主义、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几个历史阶段的区别在哪里,联系又如何,是讨论中的一个热点。
不少干部和群众,对这个问题也有兴趣。
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初级阶段,尤其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这不是放弃社会主义,退回到新民主主义去了吗?--为什么不直截了当说应该搞新民主主义,而要说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呢?从不同角度、不同倾向提出的这两个问题,具有同样的认识基础:或者是社会主义,那就必须是单一的公有制;或者是允许公有制以外的经济成分存在,那就不是社会主义而只能是新民主主义。
这是一种思想框框。
十三大正是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从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去寻找最有利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与经营形式,而不要让我们的实践和理论为过去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的固定观念和具体模式的框框所束缚。
实践要求我们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对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再认识,对建国以来党的历史进行再认识。
二、从主要矛盾来划分历史阶段从主要矛盾的变化来划分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阶段,我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中国人大都是通过学习毛泽东的《矛盾论》而了解和重视把握主要矛盾的问题的。
其实,主要矛盾这个哲学概念并不是毛泽东最先提出的。
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可以看到,毛泽东批读的苏联哲学教科书已讲过主要矛盾问题。
但是,突出地强调把握主要矛盾的意义,运用分析主要矛盾的方法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确定中国革命的战略任务及其在不同阶段的转变,并论述得如此清晰,发挥得如此透彻,的确是毛泽东的重要贡献。
人们记得,在我们党从土地革命战争转到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关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退居次要和从属的地位,这一理论分析,对于广大干部理解党的战略转变的依据,统一思想,接受和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战略,起了多么巨大的作用。
人们还记得,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分上下篇的战略的确定,对于中国革命理论的成熟,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而这也是以主要矛盾的分析为依据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而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所以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首先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反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
只有在民主革命任务完成以后,才能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这样一套基于主要矛盾分析的政治哲学,为广大干部所熟知,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财富。
怎样运用主要矛盾分析,来区别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矛盾很清楚,就是上面说的: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
中心任务就是进行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现在也很清楚,已经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心任务就是经济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是什么?我认为,我国过渡时期的矛盾特别复杂,主要矛盾具有双重性、交叉性和过渡性。
它既同新民主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交叉,又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交叉。
通过这种交叉,既同新民主主义阶段联系起来,又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联系起来,从而使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我国过渡时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开始。
这时,由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已经掌握全国政权,以经济建设为一切工作中心的政治前提已经开始具备,而经济的严重落后和遭受破坏,又使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任务极为迫切和繁重。
所以,在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应该开始摆在视野之内。
这是一方面,它显示出过渡时期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联系,显示出这两个阶段主要矛盾的交叉。
但是,过渡时期还有另外一方面,即阶级斗争和社会改造的方面。
在过渡时期,阶级斗争还没有基本结束,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还没有基本完成。
所以,阶级斗争和社会改造在过渡时期还不能不同经济建设一起共居于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位置上。
这个方面使过渡时期同社会主义阶段相区别,而同新民主主义阶段相联系。
并且,民主革命还遗留了许多任务到过渡时期来继续完成,这就显示出这两个阶段主要矛盾的交叉。
过去有一种提法:在整个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
现在看来这个提法是有缺陷的,虽然它在分析过渡时期主要矛盾的时候,抓住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这个新因素,而使过渡时期同新民主主义阶段和社会主义阶段相区别。
它的缺陷有两点:第一,没有把经济建设已经开始成为中心任务反映出来,因而同建国之初党中央一系列文献均已明确的以恢复和发展经济为中心的指导方针相脱节,也同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任务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的指导方针相脱节。
第二,没有把过渡时期开始时大量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尚待完成反映出来,因而同建国之初党中央一系列文献所确定的首先集中力量打击地主阶级、解决土地问题的指导方针相脱节。
我以为,在党史研究中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应该有新的表述。
这个新的表述,应该同过渡时期总任务的双重性(一化、三改)相适应,而不能只顾阶级斗争一个方面,或者只顾经济建设一个方面;应该反映这个时期阶级关系的前后变动,而不能只顾后不顾前,或只顾前不顾后。
三、建国前后我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地位建国前夕,我们党即已预见到民主革命完成以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将要上升为国内基本的、主要的矛盾,并已开始向党内进行这样的教育。
大家熟知的是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
这个决议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
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注:《毛泽东著作选读》新编本下册第661页。
】虽然这段话只是在讲对外贸易统制政策的时候提到的,但无疑表达的是关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重要观点。
请注意“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这半句话,它增加了表述的准确性。
其实,七届二中全会之前,在1948年9月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刘少奇即已讲了这个问题,并指出:现在点明了这个问题,对这点可作宣传。
随后东北局形成了《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张闻天起草),在讲“国营经济”这一部分有这样一段话:“当然,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所经营的这种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的经济是处于对立地位的,它和私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矛盾,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在彻底消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以后,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基本矛盾。
”【注:《张闻天选集》第398页。
】这段话是1948年10月间东北局文件送到中央修改时刘少奇增写进去的。
毛泽东审阅和同意了这些修改并亲自作了修改,为此在10月26日写信给刘少奇说:“此件修改得很好。
在第29页上,‘决不可采取过早地限制私人资本经济的办法’,改为‘决不可以过早地采取限制现时还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经济的办法’。
因为就我们的整个经济政策说来,是限制私人资本的,只是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才不在限制之列。
而‘有益于国计民生’,这就是一条极大的限制,即引导私人资本纳入‘国计民生’的轨道之上。
要达到这一点,必须经常和企图脱出这条轨道的私人资本作斗争。
而这些私人资本虽然已经纳入这条轨道,他们总是想脱出去的,所以限制的斗争将是经常不断的。
”【注:《毛泽东书信选集》第306页。
】在七届二中全会之后,1949年6月,刘少奇写过一个重要提纲:《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其中也说:“由上述五种经济成分构成的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内部,是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的,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因素和趋势与资本主义的因素和趋势之间的斗争,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
这就是在消灭帝国主义势力及封建势力以后,新中国内部的基本矛盾。
”【注:《刘少奇选集》上卷第427页。
】这些都是已经发表的文献,不专门从事党史研究的同志可能不大熟悉,所以特别介绍一下。
但是,在清醒地指出主要阶级矛盾将要发生这样的历史性变化的同时,党中央又作了一系列努力,来防止和纠正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对待资产阶级的“左”倾思想和行为。
这是很必要的。
因为从工人阶级取得政权、领导社会经济生活开始,他们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就逐渐突出起来。
很容易出现这种倾向:注意力被这种逐渐突出的矛盾所吸引,不能从复杂交错的阶级关系的全局看问题,而把这种将要成为但还没有成为主要矛盾的矛盾看作主要矛盾,把反对资产阶级当作主要任务,急于把资本主义经济搞掉。
1949年5月,针对进大城市以后出现的一种实际上主张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刘少奇为中央起草了关于对民族资本家政策问题给东北局的电报。
毛泽东修改了这个电报,并将它转发各中央局及各市委、省委、区党委,要求他们“据以检查自己的工作,认真克服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
刘少奇起草的电报中说道:“党内思想上只强调私人资本主义的投机性捣乱性,强调限制资本主义,而不强调一切有益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生产在目前时期的进步性、建设性与必要性。
”毛泽东在“投机性捣乱性”后面加了一个带括号的句子:“(具有这种性质的是无益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例如投机商业等,不是一切私人资本都具有投机性捣乱性)”,并把“目前时期”改为“目前及今后一个长时期内”。
刘少奇在电报中还说,东北经济构成这个文件,“必须加上批驳上述偏向的一段文字之后,才好印发”。
于是,他在这个文件稿上又加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在批判与反对这种小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的路线时,又必须坚决地严密地防止任何急性的‘左’倾冒险主义的倾向,即是过早地和过多地在国民经济中采取社会主义的步骤。
”这是建国前夕的事情。
建国之后,这个问题还需要继续解决。
在1950年6月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的报告《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中说:“有些人认为可以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是不适合我们国家的情况的。
”【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9页。
】说这些话有什么背景呢?从一件文稿可以看到这方面的背景。
这就是1950年4月毛泽东《在统战会议工商组讨论会的一份发言记录稿上的批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