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生脂肪细胞及祛脂素去脂化作用的研究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免疫调节因子间作用的研究进展
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免疫调节因子间作用的研究进展韩秋青;师帅南;王玉亮【摘要】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are defined as undifferentiated cells that are capable of self renewal and functionally capable of differentiating into adipocytes, osteoblasts, chondrocytes, hepatocyte-like cells, myogenic-like cells, neuron-like cells, and islet-like cells. MSCs possess immunomodulatory properties according to secrete indoleamine-2, 3-dioxygenase (IDO) and prostaglandin E2 (PGE2) to play the role of immunomodulatory. Moreover, pre-stimulation of interferon-γ (IFN-γ) can promote the immunomodulatory function of MSCs. High abundance of MSCs found in adipose tissue makes it a very attractive source of adult stem cell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dipose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SCs) and three immunomodulatory factors.%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中胚层中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多能干细胞,可以分化为成脂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肝细胞、心肌细胞、神经元干细胞、胰岛样细胞等.MSCs具有免疫调节特性,可通过分泌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和前列腺素E2(PGE2)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同时又能在炎性因子如干扰素γ(IFN-γ)的预刺激下增强其免疫调节功能.研究发现,在脂肪组织中存在丰富的,使MSCs成为成年干细胞非常有吸引力的来源.本文对目前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以上3种免疫调节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刊名称】《天津医药》【年(卷),期】2018(046)001【总页数】4页(P109-112)【关键词】地诺前列酮;神经免疫调节;细胞因子类;综述;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吲哚胺-2,3-双加氧酶【作者】韩秋青;师帅南;王玉亮【作者单位】天津市宁河区苗庄镇卫生院,301507;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天津市泌尿外科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2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是中胚层中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非造血多能干细胞。
ATRA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肪细胞分化及瘦素生成的影响
1.1主要试剂细胞培养液ctMEM、胎牛血清(FBS)、
基金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08ZRl414800)(Shanghai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08ZRl414800)。 作者简介:王 云(1982一),女.住院医师,硕士生;电子信箱:wangyunshj@126.corn。 通讯作者:陶荣,电子信箱:hkutao@gmail.corn。
万方数据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人重组胰岛素、青霉素.链霉素一谷氨酸混合物(100 倍)、TRIzol试剂盒(Invitrogen);用于流式细胞术的 抗体(Becton Dickinson);小鼠抗人过氧化物酶体增 殖激活性受体1(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1,PPART)、GAPDH抗体、HRP标记的羊抗 鼠IgG抗体(Santa Cruz);小鼠抗人脂肪酸结合蛋白 4(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FABP4)(Abcam);地塞 米松、B-磷酸甘油、3一异丁基一1-甲基黄嘌呤、吲哚美 辛、茜素红S(alizarin red S,ARS)、油红O、胰蛋白 酶、ATRA(Sigma—Aldrich)。 1.2人BMSC分离、培养和表型鉴定 1.2.1 分离和传代培养:抽取健康成人志愿者髂骨 骨髓2 mL,肝素抗凝后加载于Ficoll.Paque PREMIUM 细胞密度梯度分离液离心,分离出单个核细胞,用 PBS洗涤2次后接种于塑料培养瓶中培养。培养液 为含15%FBS和I%青霉素一链霉素.谷氨酸混合物 的aMEM。细胞生长至80%一90%融合时经0.125% 胰蛋白酶消化,第2代细胞用于鉴定;其他实验应用 细胞不超过第5代。 1.2.2细胞免疫表型鉴定:取第2代BMSC,经胰蛋 白酶消化和PBS洗涤后,取l×106细胞分别与荧光 索标记的小鼠抗人CD34、CD45和CD90孵化; CDl05表达采用间接法检测,BMSC先与小鼠抗人 CDl05抗体孵化,洗涤后再与PE标记的羊抗小鼠 IgG抗体孵化。BMSC经洗涤后上流式细胞仪 (FC500,Beckman Coulter)检测。 1.3 BMSC的功能鉴定 1.3.1成骨和成脂肪分化诱导:①成骨分化诱导: 将BMSC培养于6孔板,生长至完全融合后用成骨诱 导培养液诱导分化;诱导培养液含10%FBS、100 nmol/L地塞米松、10 mmoL/L B-磷酸甘油、50 I.rmol/L L一抗坏血酸-2一磷酸酯。②成脂肪分化诱导:将BMSC 培养于6孔板,生长至完全融合后用成脂肪诱导培 养液诱导分化。诱导培养液含10%FBS、1/xmoL/L地 塞米松、0.5 mmol/L 3.异丁基一1一甲基黄嘌呤、 50 o,mol/L吗l哚美辛、lO斗g/mL胰岛素,诱导3 d后, 将细胞培养于维持培养液(otMEM+10%FBS+10 斗s/mL胰岛素)2 d,循环3次。分别以未加诱导培 养液的细胞作为阴性对照。 1.3.2形态学观察:成骨分化诱导21 d后,将细胞 用4%多聚甲醛固定,矿化结节ARS染色,观察矿盐 沉积。成脂诱导3个循环后,将细胞用4%多聚甲醛 固定,油红O染色,观察脂肪积聚。 1.3.3 RT.PCR:检测成骨分化特异性基因(RUNX2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一、引言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巨噬细胞作为重要的免疫细胞,因其多样的表型和功能在人体内起着关键作用。
M1型巨噬细胞与M2型巨噬细胞的分化及其功能状态是众多研究领域中的焦点。
最近的研究表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MSCs)具有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的潜力。
本文将探讨这一现象的机制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MSCs)简介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类型,主要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得到。
ADMSCs因其低免疫原性、易于获取和操作等优点,在再生医学和免疫调节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M1与M2型巨噬细胞概述巨噬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免疫细胞,根据其功能和活化状态的不同,可分为M1型和M2型。
M1型巨噬细胞主要参与炎症反应,而M2型巨噬细胞则主要参与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
在许多疾病如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等疾病中,M1和M2型巨噬细胞的平衡起着关键作用。
四、ADMSCs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的机制研究表明,ADMSCs可以通过分泌一系列的生物活性分子,如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与M1型巨噬细胞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其向M2型巨噬细胞的转化。
这些生物活性分子可以调节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改变其功能和表型。
此外,ADMSCs还可能通过直接接触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来影响巨噬细胞的极化过程。
五、实验设计与方法为了研究ADMSCs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的机制,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
首先,从脂肪组织中分离出ADMSCs,并培养扩增。
然后,将ADMSCs与M1型巨噬细胞共培养,观察其表型和功能的变化。
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等技术,我们可以检测到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和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此外,我们还使用了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愚菓戏小罗录笔A析,以揭示其潜在的分子机制。
Sirt1对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能力的调控
华中农业大学2014届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要作用时间点是不一样的。
在胚胎干细胞中,nanog主要起到的是抵抗分化的作用,而在最终的多潜能性的维持,则不是必须的。
1.1.2MSC的成脂分化MSC能分化成脂肪细胞、肌肉以及骨细胞等多种体细胞。
在成人机体中,MSC最丰富的贮存地点在骨髓,称之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
在适宜的外界刺激下,BMSC能进行相应的分化补充机体所损伤的细胞。
然而老年人的骨髓中,BMSC的自我更新能力以及分化能力,细胞数量等等较年轻人的要少。
提示MSC并不是能一直保持自我更新能力的,是会随着机体的衰老而耗竭。
在MSC成脂分化以及成骨分化两者间存在着互相的联系。
MSC分化成骨骼细胞会损害MSC的成脂分化路径,反之亦然。
这个关系可以用跷跷板模型表现出来(图3),任何一方的过重都会引起另一方的过轻而受损。
证明这个理论的其中一个实验是在体外诱导MSC增强成脂分化能力的同时检测到其成骨分化的能力下降了(Dorheimetal1993)。
在两个不同的分化方向里面,各自有着关键性的控制基因。
成骨分化的关键性控制基因是runx2,而成脂分化则是PPAYy。
这两个基因的其中一个上调都会引起另外一个基因的下调(Zhangetal2010,Zhangetal2006),进一步说明了两个不同的分化方向是彼此对立的。
此外,在成脂分化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基因扮演着重要作用,C/EBP0【。
MSC●■AdipocyleeOsteoblast门图3MSC成脂分化与成骨分化关系示意图(James2013)Fi93TherelationshipbetweenadipogenesisandosteogensisinMSC(JamesAW2013)4Sirtl对问充质干细胞成脂分化能力的调控Runx2属于Runx家族,Runx家族一共有三个成员,Runxl.3,它们需要与形成Cbt]3共转录体才能与DNA结合发挥调控作用。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研究
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研究作者:郑志远周玉海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6期摘要:骨关节炎(OA)是关节的进行性退行性疾病,其特征在于透明关节软骨逐渐退化和骨硬化。
这种疾病在世界范围内被认为是导致残疾的第四大原因,对于OA的治疗已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回顾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OA中的应用,尤其是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ASCs)与其他疗法的应用,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骨关节炎;间充质干细胞;再生疗法;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1 OA与MSCs概述这种疾病的特征始于分子紊乱(关节组织代谢的改变),然后是生理/解剖学损伤(软骨退化,骨重建,骨赘形成,关节炎),最终丧失正常的关节功能。
再生医学(RM)已被证明是实现关节软骨再生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MSCs被认为是软骨再生的候选者,因为它们能够向软骨和骨细胞分化并分泌具有再生功能的营养因子。
这些干细胞的旁分泌和抗细胞凋亡作用,抗炎和抗衰老功能是再生过程的基础。
最近,已经报道了ASCs条件培养基对OA软骨细胞的抗衰老作用,其特征为炎症应激诱导相关衰老标志物有所下调。
干细胞参与生物过程,如血管形成,细胞增殖与分化和炎症过程的调节。
2 MSCs2.1 MSCs来源与应用MSC可以从各种成体组织获得,例如骨髓,脐带,骨骼肌,滑膜囊和脂肪组织。
其中ASCs与其他部位相比具有很多优点,首先脂肪组织丰富且易于获得,并可通过局部麻醉大量获得并引起最小不适。
骨髓抽吸物中缺乏MSC,其中包括0.001-0.02%的单核细胞群,而在脂肪组织中单核细胞群为1-7%。
此外,脂肪组织被认为是主要来源,因为它含有的MSCs比等体积的骨髓多500倍。
同时,从髂嵴收获骨髓时非常痛苦,并且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最近,有报道表明关节内(IA)注射同种异体ASCs与透明质酸(HA)结合可以阻止OA进展并促进软骨再生。
此外,已有研究使用IA自体ASC疗法成功应用于创伤后软骨缺损。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范文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DMSCs)因其多向分化潜能和低免疫原性等特点,在再生医学和免疫调节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巨噬细胞作为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极化状态对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具有重要影响。
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是巨噬细胞的两种主要极化状态,分别在炎症反应和抗炎、组织修复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如何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的过程及机制。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M1型巨噬细胞、相关细胞培养基、抗体等。
2. 方法(1)培养ADMSCs和M1型巨噬细胞;(2)将ADMSCs与M1型巨噬细胞共培养,观察其相互作用;(3)通过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的过程及机制;(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三、实验结果1. ADMSCs与M1型巨噬细胞的共培养将ADMSCs与M1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后,发现M1型巨噬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共培养后M1型巨噬细胞的比例逐渐降低,而M2型巨噬细胞的比例逐渐升高。
2. 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的机制通过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发现,ADMSCs分泌的某些因子(如TGF-β、IL-4等)可能参与了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的过程。
这些因子能够调节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促进其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
3.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发现,ADMSCs与M1型巨噬细胞的共培养能够显著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的转化。
这一过程可能与ADMSCs分泌的特定因子有关。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的转化。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一、引言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巨噬细胞作为重要的免疫细胞,其在机体内的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其极化状态,巨噬细胞主要分为M1型和M2型两种亚型。
M1型巨噬细胞主要参与炎症反应和病原体清除,而M2型巨噬细胞则更多地参与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
近年来,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在再生医学和免疫调节领域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如何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的转化,以及这一过程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体外实验方法,使用ADSCs与M1型巨噬细胞共培养,观察其极化状态的变化。
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及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
三、实验结果1.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与M1型巨噬细胞的共培养实验结果显示,当ADSCs与M1型巨噬细胞共培养时,M1型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发生了明显变化。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共培养后M1型巨噬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而M2型巨噬细胞的比例显著增加。
2. 信号分子表达的变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共培养后M1型巨噬细胞的相关标志物(如iNOS)表达降低,而M2型巨噬细胞的相关标志物(如Arg-1)表达升高。
这表明ADSCs成功促进了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的转化。
3. 免疫调节作用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发现,共培养后ADSCs与M2型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增强,这可能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调节能力。
此外,共培养后的巨噬细胞在体内外的抗炎作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的转化。
这一过程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机制,包括信号分子的表达、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
此外,M2型巨噬细胞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调节能力和抗炎作用。
因此,ADSCs在再生医学和免疫调节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miR-22对人脂肪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脂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miR-22对人脂肪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脂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miR-22对人脂肪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脂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摘要:干细胞分化是细胞发生病理生理变化的基础,干细胞的多能性和潜在的治疗潜力使其成为目前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研究通过选择人脂肪组织中的间充质干细胞(ADSCs)作为研究对象,探究miR-22的表达及其在ADSCs成脂成骨分化中的调控作用,并进一步阐述miR-22的分子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本实验采用PCR、Western blot、荧光定量PCR等技术,针对ADSCs进行miR-22的表达定量及其在成脂成骨分化过程中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利用转染技术,将miR-22操控剂及其靶基因的siRNA导入ADSCs中,观察其对细胞表型及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的影响。
结果:本文发现miR-22在ADSCs中的表达水平对其成脂成骨分化有着明显的调控作用,具体表现为:分化成脂时,miR-22的表达量下调,导致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FASN、PPARγ、C/EBPα等的表达降低,与此同时,骨关键转录因子RUNX2、ALP等的表达上升;分化成骨时,miR-22的表达量上升,导致骨关键转录因子RUNX2、ALP的表达加强,而脂肪合成关键基因FASN、PPARγ、C/EBPα等的表达下调。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miR-22在ADSCs成脂成骨分化中的调控作用是通过靶向调节其下游目标基因GLI2、SMAD2/3等的表达。
结论:本文系统地研究了miR-22在ADSCs成脂成骨分化中的调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深入了解ADSCs成脂成骨分化机制,寻求相关治疗手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miR-22,间充质干细胞,成脂成骨分化,GLI2,SMAD2/3引言:在过去的几年中,ADSCs成脂成骨分化的分子调控机制已经成为了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miRNAs作为一种新兴的非编码RNA分子,其与干细胞的多能性和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提取物,提取方法及在皮肤紧致和抗衰老方面的应用
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提取物,提取方法及在皮肤紧致和抗衰老方
面的应用
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提取物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成分的细
胞培养物,其主要成分包括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其他蛋白质等。
它能够促进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凋亡、改善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分泌等作用,从而在皮肤紧致和抗衰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以下是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提取物的制备方法:
1. 提取间充质干细胞:将人体脂肪组织或者骨髓等含有间充质
干细胞的组织进行提取和分离,然后通过特定的培养条件让细胞扩增。
2. 基因修饰: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基因修饰,使得细胞可以分泌更多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
3. 细胞培养和提取物制备:将经过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进
行培养,收集培养上清液并进行精细的提取和纯化,最终得到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提取物。
在皮肤紧致和抗衰老方面,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提取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应用,例如:
1. 外敷:将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提取物添加到面膜、精华
液等化妆品中,可以直接涂抹于皮肤表面,从而改善皮肤的弹性和紧致度。
2. 注射:将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提取物注射到皮下或者真
皮层,可以刺激皮肤细胞的再生和修复,从而达到抗衰老的效果。
3. 氧气喷雾:将基因修饰的间充质干细胞提取物转化为微小颗
粒并与氧气混合后喷洒于皮肤表面,能够促进皮肤代谢和血液循环,增加皮肤细胞的活力和健康程度。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篇一一、引言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巨噬细胞因其对炎症和免疫调节的重要作用而备受关注。
根据功能不同,巨噬细胞可大致分为M1型和M2型。
M1型巨噬细胞常参与机体早期炎症反应,而M2型巨噬细胞则与组织修复、伤口愈合及免疫调节有关。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作为一种具有强大再生和修复能力的细胞,近年来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如何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体外实验方法,首先从患者脂肪组织中提取ADSCs,并培养成一定数量的细胞。
然后,将M1型巨噬细胞与ADSCs共培养,观察并记录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及结果。
此外,还利用免疫荧光染色、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共培养体系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三、结果3.1 共培养体系中巨噬细胞的形态变化在共培养体系中,观察到M1型巨噬细胞的形态逐渐发生变化,由原先的梭形或星形逐渐转变为更为圆润的形态,类似于M2型巨噬细胞的形态。
3.2 基因表达分析通过RT-PCR技术检测共培养体系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发现与M1型巨噬细胞相比,共培养体系中的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的相关基因表达明显上调。
这表明ADSCs的加入促进了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的转化。
3.3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在共培养体系中,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的标志物如IL-4、IL-10等表达增加,进一步证实了ADSCs对M1型巨噬细胞的转化作用。
四、讨论本研究发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的转化。
这一现象可能与ADSCs分泌的多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有关,这些物质可能刺激了M1型巨噬细胞的转化过程。
此外,共培养体系中的物理和化学因素也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
这种转化作用对于机体炎症的消退和组织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在再生医学和免疫调节领域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
巨噬细胞作为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极化状态对炎症反应和伤口愈合等生理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是巨噬细胞的两种极化状态,分别在炎症反应和抗炎、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探索如何调控巨噬细胞的极化状态对于治疗多种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研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如何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M1型巨噬细胞、相关培养基及试剂等。
2. 方法(1)培养ADSCs和M1型巨噬细胞;(2)将ADSCs与M1型巨噬细胞共培养,观察其相互作用;(3)通过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的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4)设立对照组,分析ADSCs对M1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1. ADSCs与M1型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ADSCs与M1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后,M1型巨噬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逐渐向圆形转变,且细胞活性有所提高。
2. 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通过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发现共培养后M1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降低,而M2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升高。
这表明ADSCs促进了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的转化。
3. 对照组分析与对照组相比,ADSCs对M1型巨噬细胞的极化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其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
四、讨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
这一现象可能与ADSCs分泌的多种生物活性分子有关,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
这些分子可能通过与M1型巨噬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调控其极化状态。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范文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在再生医学和免疫调节领域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
其中,ADSCs对巨噬细胞的影响及其在免疫应答中的潜在作用成为研究热点。
巨噬细胞作为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极化状态对炎症反应和伤口愈合等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如何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并分析其潜在机制。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实验所需材料包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M1型巨噬细胞、M2型巨噬细胞、相关培养基及试剂等。
2. 方法(1)细胞培养:培养ADSCs、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并保持其活性。
(2)实验分组:将M1型巨噬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加入ADSCs进行共培养。
(3)观察与检测:通过荧光定量PCR、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的程度及相关基因表达情况。
三、实验结果1. ADSCs对M1型巨噬细胞的影响实验组中,共培养的M1型巨噬细胞在加入ADSCs后,其形态逐渐发生变化,由活跃的树突状结构转变为更为静息的圆形结构。
同时,实验组M1型巨噬细胞的炎症因子分泌减少,表明其极化状态发生改变。
2. 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的过程通过荧光定量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实验组中M1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表达降低,而M2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表达升高,表明M1型巨噬细胞成功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
此外,共培养体系中观察到更多具有M2型巨噬细胞表型的细胞出现。
3. 机制探讨ADSCs通过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如IL-4、TGF-β等,与M1型巨噬细胞的表面受体结合,从而抑制其炎症反应并促进其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
此外,ADSCs还可能通过调节M1型巨噬细胞的表观遗传学修饰,如组蛋白乙酰化等,进一步促进其极化状态的改变。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巨噬细胞转化,从而在炎症反应和伤口愈合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脂肪干细胞部分去分化的研究
脂肪干细胞部分去分化的研究大连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脂肪干细胞部分去分化的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Partial De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学院(系):化工学院专业:化学工程(英强)学生姓名:姜乔学号:201048531指导教师:李香琴评阅教师:201048549完成日期:2014.6.10大连理工大学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摘要干细胞,是一类尚未充分分化,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能细胞,自从被人们发现,就因为其有能力分化成各种组织器官而被人们高度重视。
而脂肪,又是人体内含量较多的成分之一。
近些年来,从脂肪中分离提取干细胞,并加以培养充分利用成为了生物与医学相联系的交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此次研究在充分了解脂肪干细胞的背景知识下,通过对脂肪干细胞的分离,体外培养和检测鉴定来进一步了解脂肪干细胞在分离与培养过程中的生物学特性,并验证了利用诱导脂肪干细胞来分化成各个器官的生物学优势。
而后的检测鉴定,清晰得表明了脂肪干细胞在某种诱导条件存在下,具有较强的分化能力,能够在体外向骨,脂肪和软骨等方向分化。
而为了再次证明脂肪干细胞的分化能力,本次研究设计了一实验即利用质粒转染脂肪干细胞,通过观察其对某种特定基因的表达情况来检测脂肪干细胞是否通过重编程来分化成其他组织及细胞。
为了完成这一实验,首先要利用质粒扩增技术来扩增pIRES2-EGFP-hOKSM质粒DNA。
而后,利用这种质粒来转染脂肪干细胞。
本次实验对pIRES2-EGFP-hOKSM质粒DNA的扩增比较成功,最后获得得浓度为1.1μg/μL。
利用此种质粒转染之前分离提取并加之培养得脂肪干细胞。
最后证明了脂肪干细胞向上皮样细胞的转化过程。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分化潜能;质粒;转染I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Partial De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bstractStem cell is a kind of cell that is not fully differentiated. With the ability of self-replicating, it is a kind of multipotent cells. Since stem cell has the potential to differentiate into all kinds of tissues and organs, people pay much attention ever since it was publicized. Adipose, a composition largely existing in human body is bored by more and more modern people. So to separate stem cells from adipose in human body is now a popular subject in both biochemistry and medical science.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fully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adipose stem cells. Through the separation of adipose stem cells in vitro and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dipose stem cells. To verify the use of induced adipose stem cells to differentiate advantage into the biology of various organs. Then the detection and the identification, have clearly demonstrated induction of adipose stem cells in certain conditions in the presence of a strong differentiation ability to differentiate into bone, fat and cartilage in vitro. In order to prove that differentiation of fat stem cells again, this study designed a test that using plasmid transfection of adipose stem cells, by observing its expression of a particular gene to detect fat stem cells whether through reprogramming to differentiate into othertissues and cells. T o accomplish this experiment, the first thing to do is to amplify the using plasmid pIRES2-EGFP-hOKSM DNA. Then, using this plasmid to transfect adipose stem cells. The experiments of amplification of pIRES2-EGFP-hOKSM plasmid DNA is rather successful to obtain a final concentration of 1.1μg/μL. Before the use of separation and extraction of such plasmid was cultured and combined with fat stem cells. Finally, the experiment proved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of adipose stem cells to the epithelial cells.Key Words: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Plasmid;TransfectionII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I)1. 文献综述 (1)1.1 脂肪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1.1.1 脂肪干细胞的来源 (1)1.1.2 脂肪干细胞的分离 (2)1.1.3 脂肪干细胞的培养 (2)1.1.4 脂肪干细胞的鉴定 (3)1.1.5 脂肪干细胞的生物学优势 (3)1.2 重编程与部分重编程 (3)1.2.1 重编程的含义 (3)1.2.2 重编程的机制 (4)1.2.3 部分重编程的研究 (4)1.2.4 体细胞重编程的方法 (5)1.3 重编程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6)1.3.1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 (6)1.3.2 细胞融合技术 (7)1.3.3 诱导多能干细胞技术 (8)1.3.4 细胞重编程面临的障碍 (9)2. 脂肪干细胞分离培养及检测实验 (10)2.1 实验材料准备 (10)2.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10)2.1.2 实验溶液和试剂的配置 (11)2.1.3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11)2.1.4 实验组织来源 (12)2.2 实验方法 (12)2.2.1 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 (12)2.2.2 脂肪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过程示意图 (14)2.2.3 细胞形态学的观察 (14)2.2.4 脂肪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检测 (15)2.3 实验结果 (15)2.3.1 细胞形态观察 (15)2.3.2 脂肪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 (16)3. 质粒扩增提取及其鉴定实验 (18)3.1 实验材料准备 (18)3.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18)3.1.2 实验溶液和试剂的配置 (18)3.1.3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19)3.1.4 实验用大肠杆菌与质粒来源 (19)3.2 实验方法阐述 (19)3.2.1 pIRES2-EGFP-hOKSM质粒的扩增 (19)3.2.2 pIRES2-EGFP-hOKSM质粒的鉴定 (20)3.2.3 pIRES2-EGFP-hOKSM质粒DNA的浓度和纯度鉴定 (21) 3.3 实验结果展示 (21)3.3.1 pIRES2-EGFP-hOKSM质粒的扩增 (21)3.3.2 pIRES2-EGFP-hOKSM质粒的鉴定 (22)3.3.3 pIRES2-EGFP-hOKSM质粒DNA的浓度和纯度鉴定 (22)4. 质粒转染脂肪干细胞的实验 (23)4.1 实验材料准备 (23)4.1.1 实验药品及试剂 (23)4.1.2 实验溶液和试剂的配置 (23)4.1.3 实验主要仪器及设备 (23)4.2 实验方法阐述 (24)4.2.1 Lipofectamine 2000 脂质体包埋pIRES2-EGFP-hOKSM质粒转染脂肪干细胞 (24)4.3 实验结果展示 (24)4.3.1 质粒转染脂肪干细胞的过程总述 (24)4.3.2 OKSM质粒转染hADSCs (25)4.3.3 转染细胞的多能性检测 (26)结论 (27)参考文献 (28)致谢 (31)1. 文献综述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是从脂肪组织中分离提取获得的拥有较强分化潜能的一种干细胞。
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成脂分化的因素
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成脂分化的因素周鑫,赵佳佳,陈莉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口腔医学中心,湖北省武汉市 430022)引用本文:周鑫,赵佳佳,陈莉莉. 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成脂分化的因素[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21(17):2759-2765.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7.17.022 ORCID: 0000-0002-9348-5726(陈莉莉)文章快速阅读:文题释义: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成脂分化相关的信号通路: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一些关键的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细胞谱系的功能,包括Wnt通路、TGFβ/BMPs通路、Notch通路、FGFs通路、Hedgehogs通路等,这些信号通路也参与调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和/或成脂分化。
小分子化合物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在真核生物中内源性表达的非蛋白编码小分子RNA,长约22 nt。
miRNAs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各种组织内,人类基因组上大部分编码基因3’UTR上都有miRNAs的结合位点。
miRNAs可通过与靶基因mRNA结合抑制靶基因蛋白转录或使mRNA降解,从而在转录后水平对靶基因表达进行调控。
摘要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进行成骨或成脂分化。
目的: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成脂分化的双向调控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方法: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成脂”为中文检索词,以“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osteogenic differentiation,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为英文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2006年1月至2016年8月)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成脂分化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转录因子、信号通路、小分子化合物等是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方向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方向。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及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及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脂肪代谢紊乱引发的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逐渐升高。
干细胞作为一种多能细胞,具有无限分化、自我更新及再生能力等特性,对于脂肪细胞的分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和体外试验中的多能干细胞,具有体内外的诸多应用前景。
然而,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过程中的详细机制仍然不清楚。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对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基本特征和分子机制的探究,揭示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分子调控网络,为进一步研究脂肪代谢异常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基本特征:包括脂肪滴的生成,基因表达的变化(如PPARγ、aP2等),细胞形态的变化等。
2. 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找出参与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关键因子(如sirtuins、Wnt等),并探讨其在分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研究中将采用以下方法和技术路线:1. 分离和培养人BMSCs:采用骨髓抽取法或骨髓组织分离法,从成人患者中分离BMSCs,利用培养基进行扩增,以获得足够数量的BMSCs。
2. 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的诱导:采用具有脂肪诱导能力的培养基,如酚红糖酸盐(MDI)培养基或酚红糖酸盐-去氧胆酸(Dex)培养基,将BMSCs诱导分化成脂肪细胞。
3. 分析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基本特征:采用荧光显微镜观测和油红O染色,分析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脂肪滴的生成情况等,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等技术检测脂肪分化相关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变化。
4. 分析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分子机制:采用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技术,探究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过程中的分子调控网络,并通过shRNA或基因编辑技术对关键分子进行功能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达上述表面抗原f具体操作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
3.定向诱导MsC向脂肪细胞分化
实验组:分别将传至第l、3、5代的MSC用0.05%胰酶消化细胞,按2×105/ml接种于6孔板,37℃,5%的C02,饱和湿度下孵育,24小时后更换培养体系成为成脂诱导体系继续培养,加入含l岬ol/L的地塞米松、0.5mmol几的IBMx、10呜/ml的牛胰岛素、100mmol/L消炎痛,10%FBS的高糖DMEM(成脂诱导培养液)诱导3天,在用含10斗∥ml的牛胰岛素、10%FBS的高糖DMEM处理1天,如此循环3次后,用含10岭/ml的牛胰岛素、10%FBS的高糖DMEM处理7天,每隔3~4天换液1次。
对照组:把细胞终浓度为2×105/ml加入含10肛∥ml的牛胰岛素、10%FBS的高糖DMEM培养基中培养,每隔3~4天换液1次
4.分化后的脂肪细胞的鉴定:
吸去培养液,诱导后细胞用PBS洗涤3次,lO%多聚甲醛固定lOmin,油红O染色【4J5—10min,60%异丙醇稍洗去多余染液,蒸馏水洗,Maver苏木素前染核,1%盐酸水稍分化,水漂洗10min。
光镜下观察。
随机数取10个非重叠视野(×lOO),计算脂肪细胞占总细胞数的比例,结果用叉±S表示。
5.祛脂素对MSC向脂肪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
传至第5代的人MSC以2×106/cm2密度接种于预先置有盖玻片的六孔板内以置备细胞爬片,加入低糖DMEM完全培养液,置培养箱中,隔天换液一次,待细胞完全融合后,随机分成两组,两组细胞的终浓度为2×106个细胞/ml,对照组为含有终浓度为1Hmol/L的地塞米松、O.5mmol/L的IBMx、lO¨∥ml的牛胰岛素、loommol/L消炎痛、105u/L的青霉素、105u凡的链霉素的含10%FBs的高糖DMEM培养基的成脂诱导培养体系培养,每3~4天半量换液一次;实验组在成脂诱导体系中加入等体积的祛脂素,配成终浓度祛脂素为1m∥ml和终浓度为1“mol/L的地塞米松、O.5mmol/L的IBMX、lO鸺/ml的牛胰岛素、100mmol/L消炎痛、105u/L的青霉素、105u/L的链霉素的含10%FBS的高糖DMEM培养基,每3~4天半量换液一次,每次半量换液为上述混合培养液;按上述方法诱导20天。
光镜下观察两组细胞脂肪化程度,以及RT-PCR测定PPAR叮表达水平。
6.w÷stemblot测定细胞内PP:A脚蛋白的表达
收集各组培养细胞加入500儿l组织蛋白裂解液,超声匀浆破碎后
图片7PPART图片8PPARYmRNA
+诱导组带比正常组和对照组蛋白带表达明显
4.祛脂素对骨髓MSC诱导脂肪细胞作用的观察:
4.1.诱导组脂肪细胞出现脂肪滴细胞的平均阳性率为83.21%士O.2%,而实验组(祛脂素试剂组)的平均阳性率则为12.8%士O.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尸<o01)。
表格3:祛脂索对MSc向脂肪细胞分化的影响
#实验组与诱导组比较诱导后脂肪细胞脂肪滴细胞阳性率明显较少(P<0.01)
附图
图片l诱导24h斤脂滴出现(×400)图片2诱导36h后脂滴出现(×4001
图片3诱导48h后脂滴形成(×400)图片4诱导组脂肪滴形成(×400)
图片5实验组脂滴形成于胞浆中(×400)图片6油红O染色(×400)
图片7诱导组免疫组化染色棕黄色颗粒主要图片8对照组见少量的棕黄色颗粒(×400)分布在细胞胞核内,胞浆偶可见(×40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生脂肪细胞及祛脂素去脂化作用的研究作者:魏志杰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本文链接:/Thesis_Y935609.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