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4古诗两首教案湘教版
湘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24古诗两首》课件
y īn 阴山 l ín 临行
课件PPT
多音字 笼 l óng (灯笼)(鸟笼) l ǒng(笼罩)(笼络)
课件PPT
我会写 阴(阴天) 苍(苍天) 慈(慈母) 临(临近) 缝(缝补) 恐(恐怕) 报(报答) 晖(春晖)
重点词语 阴山:山脉名,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穹庐:圆顶帐篷,即毡包。
苍苍:指天高而蓝。
课件PPT
心灵感悟
我们现在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要 学会感恩,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美 丽的家乡。
课件PPT
随堂练习
1.辨字组词。 阴(阴天) 明(明白) 苍(苍茫) 芬(芬芳) 母(慈母) 每(每人) 恐(恐怕) 怒(愤怒)
课件PPT
2.照样子,写词语。 例:天苍苍 野(茫茫) 云(悠悠) 草(青青) 水(荡荡)
课件PPT写法ຫໍສະໝຸດ 拨在写景中抒发感情。 作文离不开写景,写景的目的又 是抒发感情。《敕勒歌》一诗,描 述了大草原的雄奇壮美,抒发了诗 人对草原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课件PPT
拓展提升
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李白《望天门山》)
热爱、歌唱、赞美她。
4.《游子 吟》写了母亲在做什么?
为准备出门的儿子缝制衣服,担心儿 子迟迟不能回家。
课件PPT
品词析句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运用了 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 象地写出了母亲的伟大。 (2).运用反问的方法来加强语气。
图解结构
位置 敕 勒 歌
湘教版
三年级 语文 上册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教学难点:朗读感悟教学准备: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
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一)释题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2、师简介诗人苏轼(二)看图说话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秋天,收获的季节)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首枝记刘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背诵古诗第二课时一、复习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2、背诵古诗二、学习第二首古诗(一)释题1、读题2、简介诗人杜牧(二)识记生字字音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六)感悟诗意,熟读成诵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2、找伙伴,练背诵三、学习诗中生字1、字音、字形、字义2、指导书写四、实践活动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湘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 古诗两首 《游子吟》》优质课教案_1
《游子吟》教案设计一、名句导入:1、列宁曾说过,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我相信140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小天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名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来,一起读读。
(ppt出示)有关母爱的名句:儿行千里母担忧。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世上最是母亲亲,断了骨头连着筋。
(生读)师:这些句子都是写什么?对,这都是有关母爱的句子,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让你想起了什么?(生谈感受)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崇敬走进课堂,感受孟郊笔下那慈爱的母亲。
2、板书课题:《游子吟》孟郊,齐读课题。
二、解读课题1、师:请把课题与作者齐读两遍。
(全班齐读课题。
)2、师:什么叫游子?(出门在外的人。
) “吟”是什么意思? (吟诵,歌咏。
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就是有节奏地唱或声调抑扬顿挫地念。
)(指名回答。
)3、你知道孟郊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吗?我们来了解一下。
(ppt出示)唐代诗人孟郊出生贫寒,早年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大。
四十一岁开始,母亲鼓励他进京考试,一直不中。
五十岁时,孟郊第三次赴考,不负母亲期望中了进士,谋到江苏溧阳县尉(管治安的小官)。
做官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接他的母亲来溧阳安享晚年。
此时孟郊回想起进京赶考临行的情景,于是他就写下了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
于是他就写下了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
孟郊写的这首诗要吟诵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古诗。
(PPT)出示古诗。
三、读古诗,解诗意,悟诗情1、师:谁愿意来读读这首古诗,展示自己的风采?(指名个别读诗。
)2、师:(你的字音咬得真准,一看就知道你是一个学习扎实的孩子,如果能把古诗的节奏感读出来就更好了!)(PPT出示节奏划分)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出古诗的节奏。
(学生自由读诗。
)3、师:老师就喜欢你们这股读书劲儿,认真!我们一起来朗读吧。
(全班齐读古诗。
)4、师:孩子们读得还不错,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好吗?(师范读古诗。
最新湘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古诗两首》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五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生字卡片、课件,使用“手机“拍照,分享给全班学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课1.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诗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李白)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大家已经学过了他的不少诗篇,同学们能背诵出来吗?(学生有表情地背诵《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静夜思》、《赠汪伦》)2.播放手机精彩的导学成果。
2、新授(一)揭题释题,指导方法。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早发白帝城》也是李白的著名诗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早发白帝城”是什么意思?3.你们想知道白帝城是什么样的吗?老师这里有张白帝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图片)4.一大早,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到千里之外的江陵去。
一路上,他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二)指导自学。
自学要求:1.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阅twxgs网站,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2.正确、流利朗读本诗,体会诗中诗人的心情;(三)小组合作学习。
1.汇报各组自学情况;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登陆古诗文专题学习网站,查阅资料一同解决问题;3.用自己喜欢方式诵读古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四)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配套K12]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4 古诗两首教案 湘教版
24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勒、阴、苍、茫、慈、母、临、缝、恐、报、晖”11个生字;辨别多音字“笼”;知道诗中“见”同“现”。
2.理解诗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时测评》学生用书。
【授课类型】新授【教学方法】教师:讲、议结合。
学生:品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会写“勒、阴、苍、茫”4个生字;知道诗中“见”同“现”。
2.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敕勒歌》中草原的富饶、广阔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老师声情并茂结合古诗内容简述图意。
2.有一首民歌描述了草原的这种景象。
板书课题——敕勒歌。
3.教师简介“敕勒”和民歌。
“敕勒”是我国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个部落,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民歌。
民歌,是由人民群众创作,流传很广的诗歌。
出示敕勒和民歌的简介。
二、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看课件视频朗读。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敕”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阴”是前鼻音;◇“穹、苍、茫”等字都后鼻音;◇多音字“笼”是第三声,不要读成第二声;◇“见”在课文里读“xiàn”,不要读成“看见”的“见”(jiàn)。
3.同桌互相读,互评。
4.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5.检测自学情况。
出示课文生字:勒、阴、苍、茫、笼(1)比一比,口头组词。
(2)给多音字口头组词。
5.理解诗意。
出示民歌(1)指名读这首诗。
(2)诗中描写大草原的哪些景物?你觉得这些景物怎么样?相机板书:天空——像个巨大的蒙古包草原——美而广阔,草儿丰茂牛羊——肥壮,有风才能显现(3)用自己的话将诗歌中的景象描述出来。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4古诗两首教案湘教版.doc
24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勒、阴、苍、茫、慈、母、临、缝、恐、报、晖” 11个生字;辨别多音字“笼”:知道诗屮"见”同“现”。
2.理解诗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时测评》学生用书。
【授课类型】新授【教学方法】教师:讲、议结合。
学生:品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会写“勒、阴、苍、茫” 4个生字;知道诗中“见”同“现”。
2.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敕勒歌》中草原的富饶、广阔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老师声情并茂结合古诗内容简述图意。
2.有一首民歌描述了草原的这种景彖。
板书课题一一敕勒歌。
3.教师简介“敕勒”和民歌。
“敕勒”是我国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个部落,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民歌。
民歌,是由人民群众创作,流传很广的诗歌。
出示敕勒和民歌的简介。
二、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看课件视频朗读。
2.自rti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敕”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阴”是前鼻音;O “穹、苍、茫”等字都后鼻音;◊多音字“笼”是第三声,不要读成第二声;O “见”在课文里读“xidn” ,不要读成“看见”的“见” (jian) 03.同桌互相读,互评。
4.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5.检测自学情况。
出示课文生字:勒、阴、苍、茫、笼(1)比一比,口头组词。
(2)给多音字口头组词。
5.理解诗意。
出示民歌(1)指名读这首诗。
(2)诗屮描写大草原的哪些景物?你觉得这些景物怎么样?相机板书:天空一一像个巨大的蒙古包草原一一美而广阔,草儿丰茂牛羊一一肥壮,有风才能显现(3)用自己的话将诗歌中的景象描述出来。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湘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湘教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一到二首。
3.激发学生学习故事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重点难点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创设的动画或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导语在很久以前的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诗文,他的热情奔放、感情真挚,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是谁呢?你们会背他的哪些诗呢?想不想背给同学们听?(配上古筝音乐)教学过程一、旧引新,激发兴趣。
优美……看完后,请你来夸夸它。
(观看后指名回答)师:对,夸得真好!我们来看看李白是怎样夸的?4.指名读第1句诗。
说整句诗的意思。
5.总结学法:读诗句、看注释、说意思。
6.根据以上学法自学第2、3、4句诗。
7.汇报自学情况。
为什么要遥看?“飞流”、“直下”说明什么?怎么理解“三千尺’’?“疑”是什么意思? 师:学到这,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
(质疑解答) 师:现在谁来说说全诗的意思?(指名回答、同桌互答)三、自读自悟,深入理解。
师:你觉得诗中哪些字用得妙?为什么?(生、挂、飞、落……)师:轻声背诵诗,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谁能用“啊,……真……”的句式来表达庐山瀑布给你的印象。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李白说什么?背诵、注意重音,再读古诗,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指导默写。
四、总结学法。
(出示小黑板)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1.读诗题,介绍作者。
2.读诗句,理解诗意。
3.再读诗,体会感情。
4.背诵默写。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借助圆面——通读古诗。
1.欣赏画面。
出示教学范图,让学生边观察边说看到了什么?简介白帝城。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4舍不得这棵树教案湘教版(2021年整理)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4舍不得这棵树教案湘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4舍不得这棵树教案湘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4舍不得这棵树教案湘教版的全部内容。
舍不得这棵树教学设计思路: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而制定了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舍不得这棵树》这篇文章全文围绕题眼舍不得展开,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所以整堂课就可以很清晰的讲授。
导入-质疑—深入品读课文(理解难句)-领悟:由教师有感情的做示范导读从而引导学生质疑,带领学生深如课文解疑,学习文段重难点。
如对文中出现的总起句的分析,还有一些对写景写物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在知道学生朗读是激发学生领悟精神情感的心理。
学习者分析:学习者是三年级学生,开始学习写作,对一些修辞手法也开始深入接触。
但文中拟人手法,总起句或中心句的写作方法还是需要教师仔细讲解.三年级学生对一些词句能力还不强,但可以在适当的知道提示下有不错表现,朗读能力也是相对能够努力做到有感情的朗读了。
教学目的: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了解第2—6自然段,每段第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领悟“我也要长成一棵树,一棵会走路的树”这句话的意思.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舍不得这棵树的原因,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一起来分享作者与梧桐树的深厚友谊,学习和懂得追求梧桐树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身边花草树木的情感.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作者舍不得梧桐树的原因,体会其热爱梧桐树的深情,懂得欣赏树默默奉献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勒、阴、苍、茫、慈、母、临、缝、恐、报、晖”11个生字;辨别多音字“笼”;知道诗中“见”同“现”。
2.理解诗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情。
【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课时测评》学生用书。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方法】
教师:讲、议结合。
学生:品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会写“勒、阴、苍、茫”4个生字;知道诗中“见”同“现”。
2.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敕勒歌》中草原的富饶、广阔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题入手,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老师声情并茂结合古诗内容简述图意。
2.有一首民歌描述了草原的这种景象。
板书课题——敕勒歌。
3.教师简介“敕勒”和民歌。
“敕勒”是我国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一个部落,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民歌。
民歌,是由人民群众创作,流传很广的诗歌。
出示敕勒和民歌的简介。
二、指导朗读,了解诗意。
1.看课件视频朗读。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敕”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
◇“阴”是前鼻音;
◇“穹、苍、茫”等字都后鼻音;
◇多音字“笼”是第三声,不要读成第二声;
◇“见”在课文里读“xiàn”,不要读成“看见”的“见”(jiàn)。
3.同桌互相读,互评。
4.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5.检测自学情况。
出示课文生字:勒、阴、苍、茫、笼
(1)比一比,口头组词。
(2)给多音字口头组词。
5.理解诗意。
出示民歌
(1)指名读这首诗。
(2)诗中描写大草原的哪些景物?你觉得这些景物怎么样?
相机板书:天空——像个巨大的蒙古包
草原——美而广阔,草儿丰茂
牛羊——肥壮,有风才能显现
(3)用自己的话将诗歌中的景象描述出来。
三、体悟诗情,背诵古诗。
视频播放:在敕勒川阴山下的茫茫大草原上,蓝天好似一个笼罩大地的蒙古包,一望无际的草原犹如绿色的海洋,风儿吹过,茂盛的草低下头来,现出成群的牛羊。
1.教师范读。
2.带感情地齐读古诗。
3.根据古诗内容,结合课文插图,联系生活经历或看过的电视、电影,分组朗读,想象画面。
4.说一说你朗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尝试背诵,同桌互背。
四、拓展练习,升华情感。
1.播放轻音乐。
2.将诗歌中描写的草原样子画下来,再配上一段文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结合诗句理解“游子、寸草心、三春晖”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3. 母亲之间的深厚亲情,懂得用关爱回报父母。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1. 板书课题,齐读。
2.谈话交流。
(1)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游子?
(2)你们离开过自己的父母,出过远门吗?
(3)在你出门前你的父母忙些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3.激趣。
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来看看一位叫孟郊的诗人在离家前的感受。
简介孟郊。
课件出示孟郊图像和简介。
孟郊(751—814),中唐诗人,湖州武康人。
青年时过年隐居生活,近50岁过中进士,做过溧阳县尉等小官,长于五言古诗,诗风与韩愈接近,后人以“韩孟”并称。
二、品读感悟,深化体验。
1.朗读古诗。
(1)播放课文录音。
(2)自由练读。
◇“慈”的声母是“c”,不要读成“ch”;
◇“临”的声母是“l”,不要读成“n”。
◇“恐”的韵母是“ong”,不要读成“eng”;
◇“缝”是多音字,在课文中的读音“féng”,不要读成“fèng”;
◇“吟”的音节是“yín”,不要读成“nín”。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分组读检查自读效果。
2.品读古诗。
出示课文插图
(1)仔细看图,图上画的是谁?她在干什么?妈妈的神态怎样?猜猜她在想什么?
(2)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3)重点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体会感情。
“寸草心”指小草的心意,这里用来比喻游子。
“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这里用来比喻母爱。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草似儿女,怎能报答春天阳光般的母爱呢?”
3.教师配乐范读,一边读一边画出诗歌的节奏。
课件出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4.尝试背诵。
三、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集体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
2.在田字格中观察生字,指导练习。
◇“临”的第二笔是竖,不能写成撇,中间的点(包括“缝”、“恐”)不能漏;
◇“晖”字应联系词义记住左边是“日字旁”,不是“目字旁”。
四、话题拓展,升华情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父母深厚的关爱中,同学们一天天长大,而父母日渐老去。
那么,作为子女,究竟应该怎样回报父母呢?课件播放背景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展示父母为我们操劳的图片,再出示拓展题。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天空——像个巨大的蒙古包
草原——美而广阔,草儿丰茂
牛羊——肥壮,有风才能显现
游子吟
游子慈母
身上衣手中线
临行密密缝
寸草心报三春晖
【教学反思】
现在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他们往往心安理得享受着父母对他们的照顾呵护,却很少想到关爱父母,更难得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哺育自己长大的亲人。
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最后一句中的“报”字做文章,老师深情地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在父母深厚的关爱中,同学们一天天成长,而父母日渐老去。
那么,小朋友究竟应该怎样回报父母呢?”
小朋友有的说给妈妈捶背,有的说帮妈妈做事,有的送礼物,有的听妈妈的话作为回报……
让学生明白:我们不仅要享受母爱,更要回报母爱,回报在我们成长历程中的每一位亲人;我们不仅要在精神上爱他们,更要在行动上实实在在地表达出来,让学生爱母亲的感情升华为行动。
我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