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高一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教材分析地球是由不同物质组成和不同状态的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构成的,《地球的圈层结构》这节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介绍地球圈层结构内容之前,教材安排了地震波内容,向我们介绍了地震波的概念、类型及其特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方法。

内外部圈层结构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地震波与内部圈层结构内容与之后第六章自然灾害内容息息相关;而外部圈层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并且外部圈层涉及的地理要素为后面四章自然环境不同要素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还处于简单的认识层面,缺乏对地球圈层的透彻理解。

在学习能力上,他们刚进入高中阶段还缺少自主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不强。

本课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图片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比较难掌握。

从心理上,他们自主性强,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渴望动手学习。

四、教学目标素养目标一: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分析地震波类型及特点、地球各圈层的特点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二:通过对不同圈层的认识,了解不同圈层结构的范围、组成物质及状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通过举例说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明确人类活动应与自然和谐统一,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岩石圈及软流层的范围。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七、教学过程3.结合课本P23“地球的外部圈层”内容,列表归纳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探究归纳】1.图示景观(九寨沟)涉及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四个圈层。

构成该景观主体要素的是水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让学生回顾和梳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总结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影响,并归纳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3.强调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保护地球环境。
(五)作业小结
1.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引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度。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气候变化、水资源利用等,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圈层结构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和视频,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建立地球圈层结构的概念模型。多媒体的运用能够直观地展示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能力。
3.问题驱动教学: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人类活动与地球圈层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在交流和合作中深入探究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创新,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它能够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过程的设计,努力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对于内部有圈层内容的教学,关键要使学生抓住地震波、横波、纵波的概念和特点,知道不连续面的含义、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及原因,再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图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岩石圈概念的教学要据图讲授,划出范围,强调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

对于外部圈层的讲授则要重点讲各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物质形态,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地球内部及外部圈层图的阅读,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3.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实况以及各圈层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1.区分岩石圈与地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图文结合法、提问法、举例法、探究推测法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并不是一个均质的物体,而是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有自己的特点。

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内部和外部圈层。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板书)地球的圈层结构(板书)师:我们先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课)我们生活在地表又怎么能知道地球的内部圈层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是不是需要我们传说中所说的遁地术才能钻到地下去看个究竟呢,当然这只是个玩笑。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启发。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2.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任务。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我力求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圈层结构的重要性,培养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通过探究地球圈层结构,让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地质剖面图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地球圈层结构视觉感受。
2.通过播放地球圈层结构的动画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动态变化。
3.创设生活情境,如气象变化、地质灾害等,让学生了解地球圈层结构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地质公园、气象站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圈层结构的魅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
2.学生能够解释各圈层的主要特征及其相互作用。
3.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球圈层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或地图,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地球圈层结构的图像和模型,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2.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分析地球圈层结构的特征和相互作用,提高合作能力。
3.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4.针对学生的作业反馈,教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确保教学效果的提高。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1考点同步解读在教材中地球外部圈层局部占用篇幅和内容较多,而地球外部圈层局部比拟复杂,而且地球外部各圈层在必修一前面都有各自章节详细引见,所以在此不作重点解说,而是走马观花,埋下伏笔。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设置在第一局部地球外部圈层局部。

在本章前三节区分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方式的特征及其意义几方面对地球概略停止详细解说,虽然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与之前各章节知识之间联络不大,先生基本可以独立看待本节学习,但是,高中天文学习更注重的是先生空间思想的培育和读图技艺的锻炼,无论是地球运动、还是地球圈层结构,图表教学都应贯串其中。

而教材中无从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到划分方法,从各外部结构到各外部圈层的特征,都离不开«地球外部地震波与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图»,所以应用«地球外部地震波与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图»,了解地球外部圈层划分依据、划分方法、圈层结构、圈层特点,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在新课程规范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局部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表示图,或应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因此,在教学中,一直掌握住该节内容的规范要求,培育先生自动思索效果、读图剖析的才干,是本节课力图完成的主要义务。

中心素养聚焦由于先生刚从初中天文转入高中天文学习,天文学习才干比拟单薄,尤其缺乏独立思索的才干和天文读图的技巧。

而,初中时融会贯串的天文学习形式在先生脑海中依然根深蒂固,缺乏勇于读图思索、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看法,所以,本节课我将着重训练先生的读图剖析才干,进一步提升图表在天文教学中的位置和作用;另外为了降低先生在学习天文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授课进程中,我将更着眼于课本,力图参透课本中出现的每个图、表、活动跟案例,紧扣课文每个知识点,让先生在课后温习和二次学习的进程中觉失掉有书可参,有理可依,增加高一天文学习的自觉性。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的为您带来的5篇《《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球是由不同物质和不同状态的圈层所组成的球体,一般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都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圈层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由于各圈层在后面的教材中还有详细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得较简略。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是本节课的课标要求。

所以.根据课标要求与教材、教学实际,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3)绘制地球圈层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4)运用图表及相关资料,认识并探究地球表层,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本课内容由两个目来完成。

第一目: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纵波,横渡知识学生没有接触过,因此教材首先给出了纵波、横渡的基本特点。

图l。

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意在指导学生分析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推测原因,划分出内部圈层。

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的圈层划分”解析。

纵波与横波最突出的差异是在不同介质中能否传播以及传播速度的差异。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密切相关:若介质为均质体,地震波则匀速直线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渡波速随之变化。

尤其是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解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地震波的不连续面。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库车县第四中学2019-2019 年第一学期(教课设计)科目地理讲课教师时间地址录播室授课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题目三维目标知识和技术:1、认识地球圈层结构及特色,并能归纳出各圈层的主要特色;2、试试依据地震波区分地球内部圈层;3、运用图表认识地球表层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可以联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色,剖析实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2、用详细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色。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2、培育建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课要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流传特色,差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区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色,特别是地壳的特色。

3.岩石圈观点,软流层知识。

教课难点1.“地幔”的相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点。

教课器具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与步骤: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区分依照:地震波(1)观点: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遇到激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周围流传,这类弹性波叫地震波。

(2)地震波的分类:地纵波( P)质点震动方向与流传方向垂直的波都跟着所经过物质震横波( S)的性质而变化波质点震动方向与流传方向一致的波(3)地震波的特色:分类流传介质流传速度共同点地纵波( P)固体、液体、气体快都跟着所经过物质震横波( S)的性质而变化波固体慢【思虑题】当地震发生时,人们第一感觉地面上下跳动仍是左右晃动?为何?假如是在船上呢 ?答案:当地震发生时,纵波流传速度较快先到,横波流传速度较慢后到,因此人们第一感觉地面上下跳动, 而后是左右摇摆到;而假如是在船上,由于横波不可以在液体中流传,因此人们只会感觉到上下跳动。

地震波流传的速度与其经过的介质性质相关。

地球上的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若是地球物质完整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行进。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2.通过讲述古今中外关于地球结构的探索历程,如古代的地心说、现代的地球物理勘探等,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3.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地质现象与地球结构的关系,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讲授新知
1.通过地球仪、地质图等教具,详细讲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及各自的特点。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使学生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如各圈层的组成、性质、厚度及物理状态等。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球圈层结构知识解释地质现象的能力,如地震、火山、地热等。
4.引导学生通过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数据分析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பைடு நூலகம்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
2.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模型等辅助工具,直观地了解地球圈层结构,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培养探究精神。
4.请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发现并记录至少三种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现象,如地形、地貌等,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5.针对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请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错题分析,总结自己在地球圈层结构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制定相应的提高措施。
6.建议学生关注我国地理学科的前沿动态,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研究的新进展,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科学素养。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地球会有地震和火山?”、“气候变化与地球圈层结构有何关系?”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构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4.通过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球圈层结构,提高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3.开展小组互评,让学生学会客观评价他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定期组织教学反馈,了解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地球圈层结构的学习状态:
1.完成教材相关习题,巩固地球圈层结构知识。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撰写小论文,探讨地球圈层结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3.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其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
-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通过实例讲解,说明外部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3.讲解地球圈层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地震预测、火山监测等。
-案例分析:以我国某地区的地震预测为例,介绍地震预测的方法和原理。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一个圈层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3.小组合作,提升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形成了良好的沟通氛围。

人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人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的]:1、了解地球自身的结构特征。

2、要求学生能正确说出地球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重点难点]:大气圈层的垂直分层[教具设计]:[讲授过程]:前面几节,我们由远及近地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这一节我们将视角拉近到地球本身,学习一下地球自身的结构。

[问题]前面提到过四大循环,哪四个循环?几个循环都是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具体的圈层划分:内部: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内部圈层:[自学]问题:1、各层的划分依据是什么?2、各层的范围和基本特征是什么?地壳 地表至莫霍面(17、7、35KM ) 坚硬、由岩石组成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速度变化 地幔 莫霍面至古登堡面(2900KM )分上下地幔、软流层地核 古登堡面至地心 分内外地核,铁镍组成 内:固态 外:熔融态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大气圈 (1)组成:大干洁空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地球内部构造400030002000 5000 60001000 深度(2)垂直分层:2、水圈:[问题]水圈有哪些组成?海洋水、陆地水(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地下水、矿物水)[问题]水在地理环境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1)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2)水分与热量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3)水为满足生物需求创造了前提。

(水自身、水溶解营养物质)(4)水循环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5)水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3、生物圈:[问题]生物圈在地球上的范围?(最高到达哪里?又可以深入至哪里?)[描述“宇宙环境——地球——地球圈层”]分析:什么是自然环境?它应该包括多么大的范围?自然环境的定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范围和能够影响到人类的范围自然环境的五大因子: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

因此自然环境应该包括这些内容。

人教版《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精选全文

人教版《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地球的圈层结构Ⅰ教材内容分析1. 课标的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主要知识点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部分知识点易混淆且较抽象,需要运用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

3. 教材地位和作用地球的圈层结构是地质学上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观察课本示意图,学习地理的科普知识,掌握生活中常用的地理知识,增强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为往后的学习和教学,如,水循环和岩石等做铺垫。

Ⅱ学生情况分析1.对于高一的学生各人空间想象能力不等,因此教学需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形象生动地讲解抽象的知识。

2.一般学生对科普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地震是现在比较热点的话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Ⅲ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的特征和划分依据。

2.了解地震波和岩石圈的概念。

3.初步掌握读图的方法,学会列表获取和概括文中重要信息。

(二)过程和方法Ⅳ1.通过图解的方法,分析和掌握地球各圈层的分层情况,训练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学会从图像中获取重要信息。

2.运用类比的手法解释地震波等抽象概念,运用对比手法,区分纵波和横波等易混淆的知识。

3.通过人类活动对地球外部圈层的相互作用,探究人类对地球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热情,增加学生的地理科普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培养学生关心自然环境,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Ⅳ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概括地球各圈层的特征。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等图,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难点1.理解地震波在不同介质的传播规律。

2.区分易混淆的概念:纵波和横波,地壳和岩石圈。

3.画出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考点同步解读核心素养聚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

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进新课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

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结构呢?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教学设计
第四课时: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
第五课时:通过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六课时: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章节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特别是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的基本操作,运用其分析地球圈层结构数据。
3.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利用图表、模型和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地球圈层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b.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知识的内化。
c.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任务,如模拟实验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GIS软件的使用。
2.教学过程设想:
a.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以下部分:
a.选择题: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b.判断题: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及联系。
c.问答题:地球圈层结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阅读拓展资料,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研究的新进展,例如地球观测卫星、气候变化对圈层结构的影响等,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阅读笔记。
5.参与家庭、学校或社区的环境保护活动,关注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环保问题,记录活动过程及感受,以照片、文字等形式呈现。

人教版必修一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教学过程与步骤: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地震波的分类:地震波纵波(P)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S)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3)地震波的特点:分类传播介质传播速度共同点地震波纵波(P)固体、液体、气体快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S)固体慢【思考题】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如果是在船上呢?答案:当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先到,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后到,所以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然后是左右摇晃到;而如果是在船上,因为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所以人们只会感觉到上下跳动。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

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

但实际分析的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这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

(如下图所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界面(平均地下33Km处),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处)。

④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地球的内部结构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两界面深度及地震波速变化比较表不连续面地下深度波速变化莫霍界面33千米处(大陆部分)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处在这里,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归纳】①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②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设计思想】本课设计通过创设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走进地理课堂,去探知未知的地理世界,感受地理价值。

背离现实生活的课堂只能让学生索然无味。

因此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创设学生熟悉的“鸡蛋剥壳”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置“地球内部究竟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动机,通过阅读地理图表,让学生发现地震波波速在地球内部发生了突然变化,进而推知地球内部可以分成三个圈层,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拓展思维,提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地球内部的信息?”等问题,让学生主动地探究。

整节课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一个充满主动精神的探索主体,一个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研究者。

师生之间是合作关系,共同投身于问题的研究过程,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材内容及分析】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

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二、教材分析
新课程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这一节教材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核、地幔、地壳,地幔又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对内部圈层内容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分析教材21页图1.25,根据地震波在地下转播速度的变化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强调一级不连续面的位置,特别是莫霍面的位置与地壳厚度厚薄。

岩石圈概念的教学要据图讲授,划出范围,强调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

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密切,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要重点讲明各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物质形态,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

了解了地球圈层结构也就认识到了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四大圈层组成的,这为宏观把握必修一的内容体系和后续学习大气运动,地球上的水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课标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而地球的内部圈层看不见、摸不着,并且在前面的学习中又没有涉及到,学生较难理解,所以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去探究地球的分层,多作比喻加深学生对地球内部的理解。

外部圈层学生较易掌握,而且讲解也不易过深,只是作为后面各个单元的铺垫。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及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核、地幔、地壳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密切关系及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2.学会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三)、情感目标
树立地球我们人类家园的思想。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五、教学重点
1、理解地震波的分类和特性
2、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3、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六、教学难点
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方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
八、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法
九、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由人类上天、入地、下海的三大壮举,设问“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下海有潜艇,可谓上天有路,下海有法,但对于我们脚下的地球却是入地无门。

那么地球内部到底什么样子呢?是否像传说中那样有十八层呢?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主要靠什么手段研究?”(设计意图: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生发表意见,教师总结了解地球内部信息的途径:地震波和深井钻探技术等。

然后提供我国“入地”计划取得重大突破的新闻资料:目前,地质科学家已经在13个国家打了近100口深浅不一的科学钻探井,其中4000米至5000米以上的深井有20个。

12262米的科探井世界纪录是由前苏联在科拉半岛上的SG3井保持的;德国曾经打了一口9100米的科探井。

在我国江苏省东海县毛北开钻的5118米科探井工程将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深井。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师讲述: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我们所能直接探测到的只是地球浅浅的一层表层,地球的内部结构,我们无法直接观察。

因此,地震波研究是目前采用的推测地球内部结构及物质组成的最基本方法之一。

教师设问:什么是地震波?学生阅读教材回答地震波的概念,教师总结并强调地震波包括纵波和横波。

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地震波纵波与横波的传播过程,并讲授纵波与横波的异同点。

教师出示探究思考题: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以及在水中游泳的人的感觉呢?
(设计意图:创设探究情境,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也为地理课堂教学生成提供平台。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展示并带领学生阅读“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鼓励学生结合地震波纵波与横波的特点推测地球内部个圈层物质的组成。

学生结合“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并阅读教材有关文字,在教师的带领下逐步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知识网络图:
教师展示并带领学生阅读教材P22图1.26“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讲授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细分和特点,并解释地壳厚薄不均、讲解有关岩石圈、软流层在地球内部圈层中的位置和特点。

然后以生活中剥煮熟的鸡蛋的例子来比喻地球的各内部圈层,鸡蛋壳相当于地壳,鸡蛋白相当于地幔,而鸡蛋黄相当于地核。

(设计意图:进行知识梳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空间观念。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要求学生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并配合教材有关文字材料以及自己的知识储备,分别进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空间分布、特点、组成及意义。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强调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

(设计意图:把学生当作教学中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总结】地球的圈层结构正是由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组成,外部圈层大家在现实干活中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而对于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我们需借助地震波,并依据地震波在不同圈层的传播速度来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

【随堂练习】PPT展示随堂练习,学生完成。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随堂巩固)
【课外作业】完成《长江作业本》及活页册相关习题,并在同一幅图中绘制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图中要体现地表的海陆差异、地壳厚薄不均、软流层等)。

(设计意图:课下巩固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地理表述能力。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3、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组成
水圈---连续但不规则
生物圈---最活跃的圈层,渗透在各圈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